1997年 第15卷 第2期
1997, 15(2): 1-5.
摘要: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郝石生①(石油大学,北京100083)有机地球化学自1934~1936年AlfredTteibs首次鉴定和研究石油沉积物中的金属卟啉色素开始已经历了60年的历史,现已发展为一门新兴的、成熟的、边缘交叉学科,并且拥有众多分支。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郝石生①(石油大学,北京100083)有机地球化学自1934~1936年AlfredTteibs首次鉴定和研究石油沉积物中的金属卟啉色素开始已经历了60年的历史,现已发展为一门新兴的、成熟的、边缘交叉学科,并且拥有众多分支。
1997, 15(2): 6-13.
摘要:
部分从满加尔坳陷生成的油具有中—高蜡含量。据油的蜡含量的分布、细菌和藻类中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以及模拟实验的结果,认为来自满加尔坳陷南北隆起带上下古生代的油中的高蜡含量主要和该下古生代中的藻类、蓝绿藻和细菌有关。丰富的来自蓝绿藻和细菌的长链类异戊二烯烷烃(iC21~iC45)和藿烷类在油和抽提物中也被发现了。在近代浮游生物蓝绿藻的热解产物中也存在高碳数的正构烷烃。丰富的蜡质烃也可能是由于运移过程地质色层效应引起的。
部分从满加尔坳陷生成的油具有中—高蜡含量。据油的蜡含量的分布、细菌和藻类中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以及模拟实验的结果,认为来自满加尔坳陷南北隆起带上下古生代的油中的高蜡含量主要和该下古生代中的藻类、蓝绿藻和细菌有关。丰富的来自蓝绿藻和细菌的长链类异戊二烯烷烃(iC21~iC45)和藿烷类在油和抽提物中也被发现了。在近代浮游生物蓝绿藻的热解产物中也存在高碳数的正构烷烃。丰富的蜡质烃也可能是由于运移过程地质色层效应引起的。
1997, 15(2): 14-18.
摘要:
湖相与海相生烃岩的沉积环境不完全相同。文章根据国内外有关海相生烃岩沉积环境的资料,探讨了富含有机质泥岩的沉积模式。古海洋学、地层层系及浮游有孔虫的研究成果表明环北大平洋地区生烃岩出现的层位及沉积时的古气候有相似性。笔者还应用层序地层学及有机地化资料,讨论了有机质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湖相与海相生烃岩的沉积环境不完全相同。文章根据国内外有关海相生烃岩沉积环境的资料,探讨了富含有机质泥岩的沉积模式。古海洋学、地层层系及浮游有孔虫的研究成果表明环北大平洋地区生烃岩出现的层位及沉积时的古气候有相似性。笔者还应用层序地层学及有机地化资料,讨论了有机质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1997, 15(2): 19-25.
摘要:
本文论述了江陵凹陷下第三系两个含油系统中原油地化特征截然不同是由两套烃源岩成烃母质不同和成熟度不同造成的。第一含油系统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中、下部—泥隔层上部为主力烃源岩,已达到中等—好生油岩级别,可提供较丰富的油源。研究表明,这套主力烃源岩在不同区带存在自身单一油源供油或自身与外来双重油源供油两种模式,石油运移距离可达10km以上,它基本上控制了新沟咀组油田和荆沙组油藏的分布范围。第二含油系统潜江组烃源岩尽管埋深多浅于2000m(Ro<0.5%)不成熟,但在潜江组潜三、四段地层中发现了有机质丰度很高,母质类型为ⅠS型和Ⅰ型干酪根的烃源岩,具有早期生成未成熟油的潜力,可以形成原生油藏,应在勘探中给予重视。
本文论述了江陵凹陷下第三系两个含油系统中原油地化特征截然不同是由两套烃源岩成烃母质不同和成熟度不同造成的。第一含油系统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中、下部—泥隔层上部为主力烃源岩,已达到中等—好生油岩级别,可提供较丰富的油源。研究表明,这套主力烃源岩在不同区带存在自身单一油源供油或自身与外来双重油源供油两种模式,石油运移距离可达10km以上,它基本上控制了新沟咀组油田和荆沙组油藏的分布范围。第二含油系统潜江组烃源岩尽管埋深多浅于2000m(Ro<0.5%)不成熟,但在潜江组潜三、四段地层中发现了有机质丰度很高,母质类型为ⅠS型和Ⅰ型干酪根的烃源岩,具有早期生成未成熟油的潜力,可以形成原生油藏,应在勘探中给予重视。
1997, 15(2): 31-34.
摘要:
本文是运用离子探针(SIMS)进行滇黔桂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源对比和油气演化研究的实验成果。有机烃类CH/C,CH3/C比值的变化具有某种规律性,芳烃化合物苯系列同系物甲基比值大小则反映有机质成熟度变化,与镜质体反射率Ro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本文是运用离子探针(SIMS)进行滇黔桂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源对比和油气演化研究的实验成果。有机烃类CH/C,CH3/C比值的变化具有某种规律性,芳烃化合物苯系列同系物甲基比值大小则反映有机质成熟度变化,与镜质体反射率Ro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1997, 15(2): 35-39.
摘要: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巴什托普油田的曲3井、麦3井原油来自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其中麦3井原油混有少量的石炭系成份。曲3井天然气属高成熟的腐泥型气,来自寒武系—奥陶系源岩。柯克亚凝析油气田(包括浅部西河甫组与深部卡拉塔尔组油气藏)的原油、天然气(过成熟的混合成因气)为石炭—二叠系和中下侏罗统源岩的混合产物,但前者的贡献大些。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巴什托普油田的曲3井、麦3井原油来自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其中麦3井原油混有少量的石炭系成份。曲3井天然气属高成熟的腐泥型气,来自寒武系—奥陶系源岩。柯克亚凝析油气田(包括浅部西河甫组与深部卡拉塔尔组油气藏)的原油、天然气(过成熟的混合成因气)为石炭—二叠系和中下侏罗统源岩的混合产物,但前者的贡献大些。
1997, 15(2): 40-44.
摘要:
本文根据油气系统的理论,划分了塔里木盆地含气系统,首次提出了天然气成因系统的概念,并进一步从剖面上划分了其含气组合,从平面上划分了天然气成因系统,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含气系统的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油气系统的理论,划分了塔里木盆地含气系统,首次提出了天然气成因系统的概念,并进一步从剖面上划分了其含气组合,从平面上划分了天然气成因系统,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含气系统的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97, 15(2): 45-48.
摘要:
本文应用源岩中残烃含量及在热解仪-微机联机系统上开发的成熟度新参数,建立了对低成熟—高成熟(任意丰度、类型、岩性等)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恢复方法(残烃法)。并应用热解及有机碳分析结果,依据沉积岩石学、有机岩石学等基本原理、干酪根降解生油理论,以及石油有机地化人员在生产科研过程中常用的三个定义式及一个公认的假设为前提,建立了对低成熟—过成熟(任意成熟度、丰度、类型、岩性等)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方法(有机无效碳法)。因有机无效碳含量与源岩演化程度无关,因此该方法适用于任意成熟度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较好地解决了高成熟过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问题。
本文应用源岩中残烃含量及在热解仪-微机联机系统上开发的成熟度新参数,建立了对低成熟—高成熟(任意丰度、类型、岩性等)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恢复方法(残烃法)。并应用热解及有机碳分析结果,依据沉积岩石学、有机岩石学等基本原理、干酪根降解生油理论,以及石油有机地化人员在生产科研过程中常用的三个定义式及一个公认的假设为前提,建立了对低成熟—过成熟(任意成熟度、丰度、类型、岩性等)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方法(有机无效碳法)。因有机无效碳含量与源岩演化程度无关,因此该方法适用于任意成熟度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较好地解决了高成熟过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问题。
1997, 15(2): 54-57.
摘要:
用水介质热压模拟、13Cnmr分析表明,Ro=0.7%以前,煤型有机质中的芳环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官能团的变化,芳环仍然保留着单环的结构特征,并未发生明显的缩合作用。即在早期热演化过程中由邻甲氧基苯酚结构向邻苯二酚类结构转化,进而转化为烷基酚类结构,同时脱去甲氧基中的甲基。甲氧基含量从Ro<0.3%开始迅速减少,到Ro=0.7%时已基本脱除完毕。煤型有机质中的甲氧基在热演化早期通过自由基反应脱去甲基,对低熟煤型气有重要贡献。
用水介质热压模拟、13Cnmr分析表明,Ro=0.7%以前,煤型有机质中的芳环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官能团的变化,芳环仍然保留着单环的结构特征,并未发生明显的缩合作用。即在早期热演化过程中由邻甲氧基苯酚结构向邻苯二酚类结构转化,进而转化为烷基酚类结构,同时脱去甲氧基中的甲基。甲氧基含量从Ro<0.3%开始迅速减少,到Ro=0.7%时已基本脱除完毕。煤型有机质中的甲氧基在热演化早期通过自由基反应脱去甲基,对低熟煤型气有重要贡献。
1997, 15(2): 63-65.
摘要:
自然界不同源天然气的混合是一种普遍现象。混合作用是一种物理过程,混合气中某一组份的含量为该组份在各种来源气中的含量以其体积比例为权的和。因此,根据混合气的碳同位素以及被混合的气的碳同位素丰度可确定出各种被混合的气的比例。文章根据这一原理对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天然气的混合比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混合气中有24%~63%是来自石炭-二叠系的煤成气。在实际应用中,确定典型气的甲烷碳同位素丰度是基础,根据天然气甲烷同位素丰度与其源岩热演化成熟度Ro有线性关系的原理,可利用研究区源岩的Ro来确定本区的煤成气或油型气甲烷碳同位素的丰度。
自然界不同源天然气的混合是一种普遍现象。混合作用是一种物理过程,混合气中某一组份的含量为该组份在各种来源气中的含量以其体积比例为权的和。因此,根据混合气的碳同位素以及被混合的气的碳同位素丰度可确定出各种被混合的气的比例。文章根据这一原理对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天然气的混合比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混合气中有24%~63%是来自石炭-二叠系的煤成气。在实际应用中,确定典型气的甲烷碳同位素丰度是基础,根据天然气甲烷同位素丰度与其源岩热演化成熟度Ro有线性关系的原理,可利用研究区源岩的Ro来确定本区的煤成气或油型气甲烷碳同位素的丰度。
1997, 15(2): 66-69.
摘要:
本文通过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天然气运移的地球化学指标。研究表明,低分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与正构烷比值、芳烃与链状烷烃比值、△R3参数、同位素及非烃组分可作为较好的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指标。这些地球化学指标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显示了东方1-1气田天然气垂向运移的特点。
本文通过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天然气运移的地球化学指标。研究表明,低分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与正构烷比值、芳烃与链状烷烃比值、△R3参数、同位素及非烃组分可作为较好的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指标。这些地球化学指标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显示了东方1-1气田天然气垂向运移的特点。
1997, 15(2): 75-83.
摘要:
在对国内外文献详尽检索研究基础上,根据对国内9个二级沉积凹陷和5个中、小型盆地的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作者建立了木栓质体、树脂体、细菌改造的陆源有机质、藻类与高等植物生物类脂物以及富硫大分子(非烃、沥青质和干酪根)等五种早期生烃形成低熟油的成因机制。
在对国内外文献详尽检索研究基础上,根据对国内9个二级沉积凹陷和5个中、小型盆地的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作者建立了木栓质体、树脂体、细菌改造的陆源有机质、藻类与高等植物生物类脂物以及富硫大分子(非烃、沥青质和干酪根)等五种早期生烃形成低熟油的成因机制。
1997, 15(2): 84-88.
摘要:
对近代海洋沉积物、泥炭、福山凹陷第三系泥岩、茂名盆地第三系油页岩和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第三系沉积岩剖面等样品中脂肪酸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以低等浮游动植物为主的沉积中,二元肪酸丰度相对比一元酸占优势。随深程度增加,沥青中脂肪酸高碳数相对减少,低碳数相对增高,偶碳估势逐渐消失。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埋深2266m的泥岩中发现脂肪酸仍具有偶碳优势,证明沉积有机质中偶碳脂肪酸优势可以保存到生油高峰前的较高演化阶段,对低熟原油烷烃的生成和具奇碳优势有重要意义。
对近代海洋沉积物、泥炭、福山凹陷第三系泥岩、茂名盆地第三系油页岩和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第三系沉积岩剖面等样品中脂肪酸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以低等浮游动植物为主的沉积中,二元肪酸丰度相对比一元酸占优势。随深程度增加,沥青中脂肪酸高碳数相对减少,低碳数相对增高,偶碳估势逐渐消失。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埋深2266m的泥岩中发现脂肪酸仍具有偶碳优势,证明沉积有机质中偶碳脂肪酸优势可以保存到生油高峰前的较高演化阶段,对低熟原油烷烃的生成和具奇碳优势有重要意义。
1997, 15(2): 95-99.
摘要:
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显微组分组成显示了“碎、小、薄”和过渡组分含量高的特点。结合显微和超微层次有机岩石学分析,在显微组分层次生烃组分主要为基质镜质体,碎屑类脂体、薄壁角质体、木栓质体和小孢子体在煤成烃中也有一定的贡献;超微层次生烃组分主要表现为分布于基质镜质体中的超微类脂体。煤中基质镜质体的高含量弥补了其单位生烃潜力低的不足,基质镜质体富氢成因在于生物化学阶段细菌等微生物对其强烈降解改造作用。
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显微组分组成显示了“碎、小、薄”和过渡组分含量高的特点。结合显微和超微层次有机岩石学分析,在显微组分层次生烃组分主要为基质镜质体,碎屑类脂体、薄壁角质体、木栓质体和小孢子体在煤成烃中也有一定的贡献;超微层次生烃组分主要表现为分布于基质镜质体中的超微类脂体。煤中基质镜质体的高含量弥补了其单位生烃潜力低的不足,基质镜质体富氢成因在于生物化学阶段细菌等微生物对其强烈降解改造作用。
1997, 15(2): 105-108.
摘要:
冀中坳陷的晋县凹陷中,北部 Es4-Ek1段盐湖相未成熟阶段含膏烃源岩中的可溶有机质所形成的原油属未熟油,如赵兰庄、赵县油田等。这种未熟油具有高密度(0.98~1.08g/cm3)),高粘度、高胶质+沥青质和高含硫量(6.5%~15%)等特征;正构烷烃常常呈明显的偶数碳优势,环烷烃和异构烷烃含量很高,有的甚至掩盖正构烷烃的分布,表现出未熟油和非生物降解的特征。其盐湖相和强还原或硫酸盐环境沉积的含膏泥岩在未成熟阶段具有丰富的可溶有机质含量(“A”大于0.2%)。并非干酪根热降解成烃,而是浮游水生生物的残留烃类,它具有较高的转化率,“A”/TOC平均达55%和有利的排烃条件,具备了形成未熟油藏的条件而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冀中坳陷的晋县凹陷中,北部 Es4-Ek1段盐湖相未成熟阶段含膏烃源岩中的可溶有机质所形成的原油属未熟油,如赵兰庄、赵县油田等。这种未熟油具有高密度(0.98~1.08g/cm3)),高粘度、高胶质+沥青质和高含硫量(6.5%~15%)等特征;正构烷烃常常呈明显的偶数碳优势,环烷烃和异构烷烃含量很高,有的甚至掩盖正构烷烃的分布,表现出未熟油和非生物降解的特征。其盐湖相和强还原或硫酸盐环境沉积的含膏泥岩在未成熟阶段具有丰富的可溶有机质含量(“A”大于0.2%)。并非干酪根热降解成烃,而是浮游水生生物的残留烃类,它具有较高的转化率,“A”/TOC平均达55%和有利的排烃条件,具备了形成未熟油藏的条件而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1997, 15(2): 109-113.
摘要:
在辽河外围众多的晚中生代断陷盆地中,不同类型的盆地(单旋回或双旋回)其烃源岩演化特征各不相同。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盆中的烃源岩,运用盆地模拟技术,通过分析烃源岩演化曲线,提出了烃源岩的三种演化模式,并依此分析了相应模式下的成藏特点。
在辽河外围众多的晚中生代断陷盆地中,不同类型的盆地(单旋回或双旋回)其烃源岩演化特征各不相同。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盆中的烃源岩,运用盆地模拟技术,通过分析烃源岩演化曲线,提出了烃源岩的三种演化模式,并依此分析了相应模式下的成藏特点。
1997, 15(2): 114-117.
摘要:
塔里木盆地具有地温梯度低和油气藏埋藏深度大的特点,深埋引起的高压利于油藏保存,7000m的地层温度<165℃,低于通常认为石油形成温度上限,油藏保存的深可以达到7000m。铁岭灰岩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表明,高压抑制油向气转化。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晚期二次生烃使生油窗延伸至Ro1.5%。
塔里木盆地具有地温梯度低和油气藏埋藏深度大的特点,深埋引起的高压利于油藏保存,7000m的地层温度<165℃,低于通常认为石油形成温度上限,油藏保存的深可以达到7000m。铁岭灰岩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表明,高压抑制油向气转化。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晚期二次生烃使生油窗延伸至Ro1.5%。
1997, 15(2): 118-121.
摘要:
干酪根晚期生油说很难圆满解释碳酸盐岩的生烃机制。本文从新的视角探讨了在碳酸盐岩中还存在一类潜在的生烃母质—脂肪酸盐。由于脂肪酸盐物化性质独特,很难从地质体中得到纯脂肪酸盐,因此我们采用了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硬脂酸镁(RCOO)2Mg,并对硬脂酸镁、硬脂酸及硬脂酸镁加碳酸钙三个系列的样品进行了300℃和350℃的常规热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脂肪酸盐在热解温度下能够生成烃类物质,并且脂肪酸盐的烃类转化率明显高于脂肪酸。脂肪酸盐的热解断裂方式中α>β>γ,与脂肪酸的断裂方式相比,其β和γ断裂方式较强。这一实验结果可能会对碳酸盐岩的评价提供新的启示。
干酪根晚期生油说很难圆满解释碳酸盐岩的生烃机制。本文从新的视角探讨了在碳酸盐岩中还存在一类潜在的生烃母质—脂肪酸盐。由于脂肪酸盐物化性质独特,很难从地质体中得到纯脂肪酸盐,因此我们采用了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硬脂酸镁(RCOO)2Mg,并对硬脂酸镁、硬脂酸及硬脂酸镁加碳酸钙三个系列的样品进行了300℃和350℃的常规热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脂肪酸盐在热解温度下能够生成烃类物质,并且脂肪酸盐的烃类转化率明显高于脂肪酸。脂肪酸盐的热解断裂方式中α>β>γ,与脂肪酸的断裂方式相比,其β和γ断裂方式较强。这一实验结果可能会对碳酸盐岩的评价提供新的启示。
1997, 15(2): 122-125.
摘要:
天然气生成的动力学参数的求取一直是天然气勘探盆地模拟技术中的难题。本文应用一套TGA-FTIR(热失重与傅利叶红外光谱联用仪)对不同煤显微组分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代入lssler的最优化软件系统,求取这些组分的热解产物动力学方程,并对其热解性质进行了探讨。这些动力学方程可直接用于盆地模拟软件系统中,预测甲烷及其它产物的生成史。
天然气生成的动力学参数的求取一直是天然气勘探盆地模拟技术中的难题。本文应用一套TGA-FTIR(热失重与傅利叶红外光谱联用仪)对不同煤显微组分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代入lssler的最优化软件系统,求取这些组分的热解产物动力学方程,并对其热解性质进行了探讨。这些动力学方程可直接用于盆地模拟软件系统中,预测甲烷及其它产物的生成史。
1997, 15(2): 126-129.
摘要:
在恒速升温热解实验和PY-GC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利用数学优化求解技术,建立并标定了台北凹陷煤有机质成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结合我们近期报导的木栓质体成烃的动力学模型,定量计算了干酪根成油、木栓质体成油的理论剖面,并进一步定量探讨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烃源岩评价中的生烃门限、木栓质的早期生烃及有机质原始生烃潜力和原始丰度的恢复等问题。
在恒速升温热解实验和PY-GC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利用数学优化求解技术,建立并标定了台北凹陷煤有机质成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结合我们近期报导的木栓质体成烃的动力学模型,定量计算了干酪根成油、木栓质体成油的理论剖面,并进一步定量探讨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烃源岩评价中的生烃门限、木栓质的早期生烃及有机质原始生烃潜力和原始丰度的恢复等问题。
1997, 15(2): 130-133.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烃源岩生排烃组分法模拟模型。组分法生烃模型根据热模拟实验得到的组分产率曲线模拟烃源的生烃史。排烃模型包括开放体系模型和间歇开放体系模型,分别用于模拟以压实作用为主要动力的孔隙排烃和以异常高压为主要动力的微裂缝排烃。这一模型根据孔隙温度、压力和烃类组成,采用热力学方法模拟孔隙体系流体体积和相态的变化、不同组分在各相中的分布,并由此求出各组分的排出量和总排烃量。对陕甘宁盆地古生界源岩生排烃史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实用价值。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烃源岩生排烃组分法模拟模型。组分法生烃模型根据热模拟实验得到的组分产率曲线模拟烃源的生烃史。排烃模型包括开放体系模型和间歇开放体系模型,分别用于模拟以压实作用为主要动力的孔隙排烃和以异常高压为主要动力的微裂缝排烃。这一模型根据孔隙温度、压力和烃类组成,采用热力学方法模拟孔隙体系流体体积和相态的变化、不同组分在各相中的分布,并由此求出各组分的排出量和总排烃量。对陕甘宁盆地古生界源岩生排烃史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实用价值。
1997, 15(2): 134-137.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都为大型的沉积盆地,中间以吕梁隆起相隔开。本文通过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包体测温等古地温研究方法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的古地温梯度和古大地热流,鄂尔多斯盆地为3.3~4.3℃/100m及81~95mW/m2,沁水盆地为6.1℃/100m及106mW/m2。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都较高且沁水盆地高于鄂尔多斯盆地说明中生代晚期存在一次构造热事件,构造热事件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这次构造热事件提高了气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加速了天然气的形成。
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都为大型的沉积盆地,中间以吕梁隆起相隔开。本文通过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包体测温等古地温研究方法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的古地温梯度和古大地热流,鄂尔多斯盆地为3.3~4.3℃/100m及81~95mW/m2,沁水盆地为6.1℃/100m及106mW/m2。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都较高且沁水盆地高于鄂尔多斯盆地说明中生代晚期存在一次构造热事件,构造热事件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这次构造热事件提高了气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加速了天然气的形成。
1997, 15(2): 138-141.
摘要:
本文利用热解气相色谱仪(Py-GC),对我国吐哈盆地烃源岩样品进行了热解模拟实验,采用等温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求得了烃源岩热解生成油和气的动力学参数,结合地温梯度等地质参数,计算出了吐哈盆地具有代表性的井位,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油、气生成率和生成强度。该方法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与以往使用的资源评价方法相比,将更为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
本文利用热解气相色谱仪(Py-GC),对我国吐哈盆地烃源岩样品进行了热解模拟实验,采用等温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求得了烃源岩热解生成油和气的动力学参数,结合地温梯度等地质参数,计算出了吐哈盆地具有代表性的井位,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油、气生成率和生成强度。该方法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与以往使用的资源评价方法相比,将更为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
1997, 15(2): 142-144.
摘要:
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AFTA)及干酪根自由基浓度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单井的热历史,同时结合波动地质学分析的结果研究了其复杂的构造演化-沉积埋藏史,由此探讨了复杂构造运动对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影响,表明多期构造运动一方面对油气藏会产生破坏作用,而另一方面却对延长生油层的生烃时间有利(即可以晚期生烃)。后期多次构造运动有利于烃源岩晚期、长期生烃。
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AFTA)及干酪根自由基浓度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单井的热历史,同时结合波动地质学分析的结果研究了其复杂的构造演化-沉积埋藏史,由此探讨了复杂构造运动对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影响,表明多期构造运动一方面对油气藏会产生破坏作用,而另一方面却对延长生油层的生烃时间有利(即可以晚期生烃)。后期多次构造运动有利于烃源岩晚期、长期生烃。
1997, 15(2): 145-149.
摘要:
运用棒色谱TLC-FID和油显示仪OSA对塔中四号构造TZ4、TZ402及TZ401井石炭系岩芯进行密集采样分析(约3个/m),并选择典型原油进行GC、GC/MS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石炭系储层油族组成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纵向上可分为三段:CⅢ1(油层段);CⅢ2CⅢ3(油水同层段),CⅢ2CⅢ3中局部含油率较高的层段可能有试油价值。推测原始油藏可能受喜山阶段的构造运动破坏,CⅢ3油气发生过自西向东的再分配,CⅢ2油气则沿断层向上溢出,形成现今具两期古油水界面的油水系统格局。据横向上存在的成熟度差异,推测来自下古生界的主力油源注入方向可能是由北西向南东;但色谱和碳同位素等资料反映TZ401井所在的1号高点可能有另一次要的源自上古生界的原油混入。
运用棒色谱TLC-FID和油显示仪OSA对塔中四号构造TZ4、TZ402及TZ401井石炭系岩芯进行密集采样分析(约3个/m),并选择典型原油进行GC、GC/MS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石炭系储层油族组成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纵向上可分为三段:CⅢ1(油层段);CⅢ2CⅢ3(油水同层段),CⅢ2CⅢ3中局部含油率较高的层段可能有试油价值。推测原始油藏可能受喜山阶段的构造运动破坏,CⅢ3油气发生过自西向东的再分配,CⅢ2油气则沿断层向上溢出,形成现今具两期古油水界面的油水系统格局。据横向上存在的成熟度差异,推测来自下古生界的主力油源注入方向可能是由北西向南东;但色谱和碳同位素等资料反映TZ401井所在的1号高点可能有另一次要的源自上古生界的原油混入。
1997, 15(2): 150-154.
摘要:
塔中北斜坡A井是塔里木盆地第一口在志留系发现工业油气流的探井。本文对塔中A井志留系下砂岩段进行了详细的储层地球化学描述;根据有机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并结合塔中地区构造演化和热演化史,对塔中A井志留系油气藏的成藏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综合研究认为:塔中A井志留系存在三期油气运移、聚集和两次油气破坏。三期油气运移聚集分别发生在志留纪-泥盆纪末、二叠纪末-三叠纪和喜山期。其中,第一次油气聚集规模大,在泥盆纪末,由于地层整体抬升遭到剥蚀,油气受氧化和生物降解等破坏作用,形成广泛分布的沥青砂;第二次油气运移聚集量较大,但在喜山期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淹。
塔中北斜坡A井是塔里木盆地第一口在志留系发现工业油气流的探井。本文对塔中A井志留系下砂岩段进行了详细的储层地球化学描述;根据有机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并结合塔中地区构造演化和热演化史,对塔中A井志留系油气藏的成藏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综合研究认为:塔中A井志留系存在三期油气运移、聚集和两次油气破坏。三期油气运移聚集分别发生在志留纪-泥盆纪末、二叠纪末-三叠纪和喜山期。其中,第一次油气聚集规模大,在泥盆纪末,由于地层整体抬升遭到剥蚀,油气受氧化和生物降解等破坏作用,形成广泛分布的沥青砂;第二次油气运移聚集量较大,但在喜山期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淹。
1997, 15(2): 155-159.
摘要:
石西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流体分布在平面上具有明显规律,即由南向北原油性质逐渐变重。且不受构造的控制;地水的变化则东、西两块有别,西块为低矿化度水分布区,离子浓度增加梯度由南向北,东块为高矿化度水分布区,离子浓度增加梯度由西向东。综合研究认为,原油和地层水的运移或注入方向均由南向北;油藏中部断裂是分隔东西两侧地层水分布并进而影响油气产能的主要因素。
石西油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流体分布在平面上具有明显规律,即由南向北原油性质逐渐变重。且不受构造的控制;地水的变化则东、西两块有别,西块为低矿化度水分布区,离子浓度增加梯度由南向北,东块为高矿化度水分布区,离子浓度增加梯度由西向东。综合研究认为,原油和地层水的运移或注入方向均由南向北;油藏中部断裂是分隔东西两侧地层水分布并进而影响油气产能的主要因素。
1997, 15(2): 160-163.
摘要:
作者根据十余年对中国油、气源岩研究,遵循对源岩显微,超微两个层次有机成分,一方面使用MPV-Ⅲ、TEM、SEM、Micro-FTIR和SIMS来阐明其岩石学和地化特征;另一方面对单组分和全岩样使用小玻管高压釜方法并结合有机岩石学和地化分析来阐明成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油、气源岩有机质的分类方案。
作者根据十余年对中国油、气源岩研究,遵循对源岩显微,超微两个层次有机成分,一方面使用MPV-Ⅲ、TEM、SEM、Micro-FTIR和SIMS来阐明其岩石学和地化特征;另一方面对单组分和全岩样使用小玻管高压釜方法并结合有机岩石学和地化分析来阐明成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油、气源岩有机质的分类方案。
1997, 15(2): 164-168.
摘要:
对我国不同时代和地区125块煤样中镜质体荧光性进行了详细的荧光光度术分析,表明镜质组的荧光性不仅取决于煤阶,而且也与镜质体类型紧密相关。不同类型镜质体显示了不同的荧光强度,在石油窗阶段,富氢镜质体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正常镜质体,差值可达1-3倍,特别是富氢镜质体在0.5%-0.85% Ro阶段荧光强度一直较强,且荧光强度值的变化与煤阶没有较好的相关性,显示了明显的特殊性。镜质组相对荧光强度与超微类脂体含量、可溶有机质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富氢镜质体较强的荧光性和Ro在0.50%-0.90%之间荧光强度特殊的演化规律与其中含有较丰富的超微类脂体以及富氢镜质体中流动相含量较高二方面因素有关。
对我国不同时代和地区125块煤样中镜质体荧光性进行了详细的荧光光度术分析,表明镜质组的荧光性不仅取决于煤阶,而且也与镜质体类型紧密相关。不同类型镜质体显示了不同的荧光强度,在石油窗阶段,富氢镜质体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正常镜质体,差值可达1-3倍,特别是富氢镜质体在0.5%-0.85% Ro阶段荧光强度一直较强,且荧光强度值的变化与煤阶没有较好的相关性,显示了明显的特殊性。镜质组相对荧光强度与超微类脂体含量、可溶有机质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富氢镜质体较强的荧光性和Ro在0.50%-0.90%之间荧光强度特殊的演化规律与其中含有较丰富的超微类脂体以及富氢镜质体中流动相含量较高二方面因素有关。
1997, 15(2): 169-172.
摘要:
本文利用显微光度术,对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低熟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进行了分类和定量,研究了凹陷各部位不同深度显微组分的特征、组成和分布,发现小古囊藻在本区某些层段尤其丰富,丛粒藻、盘星藻、渤海藻时有可见,全岩中矿物沥青基质与干酪根中的无定形含量呈正相关,确定了由低等水生生物来源的无定形是本区的主要生油母质之一。利用镜质体反射(Ro%)与烃类转化率关系,结合藻类热模拟实验,从有机岩石学的角度探讨了低熟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性质、成烃及演化。
本文利用显微光度术,对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低熟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进行了分类和定量,研究了凹陷各部位不同深度显微组分的特征、组成和分布,发现小古囊藻在本区某些层段尤其丰富,丛粒藻、盘星藻、渤海藻时有可见,全岩中矿物沥青基质与干酪根中的无定形含量呈正相关,确定了由低等水生生物来源的无定形是本区的主要生油母质之一。利用镜质体反射(Ro%)与烃类转化率关系,结合藻类热模拟实验,从有机岩石学的角度探讨了低熟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性质、成烃及演化。
1997, 15(2): 173-178.
摘要:
本文主要应用透射光、反射白光和荧光相结合的综合光学法对珠江口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份进行了煤岩学鉴定及荧光参数的测试,并采用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新技术对镜质组份中的超微组份进行研究。通过热解模拟剖析了不同显微组份组合烃源岩的生烃潜力。(1)发现了本区显微组份的独有特征,即镜质组本体中镶嵌有丰富的壳质和腐泥组份,并命名为壳镜组,同时结合无定形的细分,划分了壳镜组的亚组份。(2)在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对镜质组中的超微类脂体进行了划分定量。(3)盆地烃源岩共划分了三种类型、七个显微组份组合,其中A2,B1是主要给合,其次是B2,明确了壳镜组和超微类脂体是主要生烃母质。(4)研究了不同显微组份组合的生烃潜力,壳镜组具有单位有机碳生烃潜力高的特点,肯定了盆地的含油远景。
本文主要应用透射光、反射白光和荧光相结合的综合光学法对珠江口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份进行了煤岩学鉴定及荧光参数的测试,并采用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新技术对镜质组份中的超微组份进行研究。通过热解模拟剖析了不同显微组份组合烃源岩的生烃潜力。(1)发现了本区显微组份的独有特征,即镜质组本体中镶嵌有丰富的壳质和腐泥组份,并命名为壳镜组,同时结合无定形的细分,划分了壳镜组的亚组份。(2)在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对镜质组中的超微类脂体进行了划分定量。(3)盆地烃源岩共划分了三种类型、七个显微组份组合,其中A2,B1是主要给合,其次是B2,明确了壳镜组和超微类脂体是主要生烃母质。(4)研究了不同显微组份组合的生烃潜力,壳镜组具有单位有机碳生烃潜力高的特点,肯定了盆地的含油远景。
1997, 15(2): 184-187.
摘要:
在塔里木盆地群4井原油中成功地分离并检测出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链基咔唑类,而链基苯并咔唑和链基二苯并咔唑则未被发现。链基咔唑中以二甲基咔唑、C3—咔唑和C4—咔唑为主。在甲基咔唑和二甲基咔唑中又鉴别出多个异构体。甲基咔唑中G2 G3含量相当,而二甲基咔唑中G3占优势。在我国,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刚刚起步。实践证明,该类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可靠的、专属性强的标志化合物。通过本项研究,我们认为群4井原油已经历了长距离的运移。
在塔里木盆地群4井原油中成功地分离并检测出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链基咔唑类,而链基苯并咔唑和链基二苯并咔唑则未被发现。链基咔唑中以二甲基咔唑、C3—咔唑和C4—咔唑为主。在甲基咔唑和二甲基咔唑中又鉴别出多个异构体。甲基咔唑中G2 G3含量相当,而二甲基咔唑中G3占优势。在我国,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刚刚起步。实践证明,该类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可靠的、专属性强的标志化合物。通过本项研究,我们认为群4井原油已经历了长距离的运移。
1997, 15(2): 188-191.
摘要:
在莺┐琼盆地沉积物和凝析油中首次检出了一种未知化合物(标记为“E”),该化合物很可能是新生物标志物,指示热带海洋水生低等生物的输入,同时还可能作为判别海相有机质成熟度的一个指标。
在莺┐琼盆地沉积物和凝析油中首次检出了一种未知化合物(标记为“E”),该化合物很可能是新生物标志物,指示热带海洋水生低等生物的输入,同时还可能作为判别海相有机质成熟度的一个指标。
1997, 15(2): 192-197.
摘要:
采用GC/MS配备改性的BPX-5石英毛细柱分析了临清坳陷东部禹城洼陷禹参2井生油岩剖面,胜利油区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和生油岩样品的芳烃组成。发现芳烃色谱分布特征、脱羟基维生素E的β/α异构体比值、北~苯并荧蒽/苯并(e)芘比值以及2, 6+ 2, 7/1,5二甲基萘异构体比值均是沉积物的低—中熟热演化阶段的有效成熟度指标,脱羟基维生素E是低成熟的标志。新参数2, 3, 6/2,3, 6+ 1, 2, 5三甲基萘比值与1, 3, 6, 7/1, 3, 6, 7+ 1, 2, 5, 6四甲基萘比值图,可以确定低—高熟整个热演化阶段原油和生油岩的成熟度,并不受运移过程分馏效应的影响,对成熟度的变化反映灵敏。
采用GC/MS配备改性的BPX-5石英毛细柱分析了临清坳陷东部禹城洼陷禹参2井生油岩剖面,胜利油区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和生油岩样品的芳烃组成。发现芳烃色谱分布特征、脱羟基维生素E的β/α异构体比值、北~苯并荧蒽/苯并(e)芘比值以及2, 6+ 2, 7/1,5二甲基萘异构体比值均是沉积物的低—中熟热演化阶段的有效成熟度指标,脱羟基维生素E是低成熟的标志。新参数2, 3, 6/2,3, 6+ 1, 2, 5三甲基萘比值与1, 3, 6, 7/1, 3, 6, 7+ 1, 2, 5, 6四甲基萘比值图,可以确定低—高熟整个热演化阶段原油和生油岩的成熟度,并不受运移过程分馏效应的影响,对成熟度的变化反映灵敏。
1997, 15(2): 198-201.
摘要:
本文系统分析了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源岩的芳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吐哈盆地煤成油形成于特殊成煤环境,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但也有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的重要贡献,沉积环境主要为湖泊—沼泽相,淡水—半咸水介质,弱还原—还原环境。
本文系统分析了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源岩的芳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吐哈盆地煤成油形成于特殊成煤环境,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但也有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的重要贡献,沉积环境主要为湖泊—沼泽相,淡水—半咸水介质,弱还原—还原环境。
1997, 15(2): 207-211.
摘要:
本文测定了吐哈盆地原油和部分烃源岩的单烃碳同位素组成,利用单烃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分布模式和样品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和组合特征研究沉积环境和母质输入特征,进行原油成因类型划分和油源对比探索。吐哈盆地原油可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典型沼泽相—湖沼相煤成油,如台北凹陷各油田侏罗系原油;二类是湖相原油,如托参1井三叠系原油;三类是浅湖相原油,如胜金口油田中侏罗统原油。油源对比认为目前吐哈盆地侏罗系产出的原油由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有机质生成,而托克逊凹陷三叠系原油由上二叠统湖相泥岩生成。
本文测定了吐哈盆地原油和部分烃源岩的单烃碳同位素组成,利用单烃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分布模式和样品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和组合特征研究沉积环境和母质输入特征,进行原油成因类型划分和油源对比探索。吐哈盆地原油可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典型沼泽相—湖沼相煤成油,如台北凹陷各油田侏罗系原油;二类是湖相原油,如托参1井三叠系原油;三类是浅湖相原油,如胜金口油田中侏罗统原油。油源对比认为目前吐哈盆地侏罗系产出的原油由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有机质生成,而托克逊凹陷三叠系原油由上二叠统湖相泥岩生成。
1997, 15(2): 212-215.
摘要:
对不同类型烃源岩残留沥青中nC15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表明,古生界海相碳酸盐生油岩和中生界淡水湖相泥质生油岩的nC15正构烷烃分子呈富12C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沼泽相腐殖煤的正构烷烃分子呈富C15的特征。煤系暗色泥岩的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组成介于两者之间。沉积环境和有机母质性质是制约烃源岩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特征的主要因素。nC15正构烷烃分子系列碳同位素特征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油-岩对比和原油成因判识指标,而且还可用于煤成油的进一步划分对比。
对不同类型烃源岩残留沥青中nC15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表明,古生界海相碳酸盐生油岩和中生界淡水湖相泥质生油岩的nC15正构烷烃分子呈富12C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沼泽相腐殖煤的正构烷烃分子呈富C15的特征。煤系暗色泥岩的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组成介于两者之间。沉积环境和有机母质性质是制约烃源岩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特征的主要因素。nC15正构烷烃分子系列碳同位素特征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油-岩对比和原油成因判识指标,而且还可用于煤成油的进一步划分对比。
1997, 15(2): 216-219.
摘要:
四川盆地天然气中普遍含有较高浓度的H2S。作者在四川各时代气田采集气样近120个,分析了H2S含量资料、探讨了天然气中H2S浓度及其硫同位素组成与沉积地球化学相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高硫化氢浓度和高δ34s值均与碳酸盐—蒸发盐岩的分布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而与煤系、碎屑岩和非碳盐的海相地层形成的天然气中其硫化氢含量低、δ34s值也低。据此,本文利用硫化氢硫同位素探讨天然气的来源及沉积环境。
四川盆地天然气中普遍含有较高浓度的H2S。作者在四川各时代气田采集气样近120个,分析了H2S含量资料、探讨了天然气中H2S浓度及其硫同位素组成与沉积地球化学相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高硫化氢浓度和高δ34s值均与碳酸盐—蒸发盐岩的分布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而与煤系、碎屑岩和非碳盐的海相地层形成的天然气中其硫化氢含量低、δ34s值也低。据此,本文利用硫化氢硫同位素探讨天然气的来源及沉积环境。
1997, 15(2): 220-225.
摘要:
二连盆地已进行了大面积的油气地表化探工作。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原始数据进行重新处理和与其他地质资料综合解释,总结了二连盆地已知油气田的异常模式,对该区所用到的化探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指出了该区化探成果的有效性及化探工作的方向。
二连盆地已进行了大面积的油气地表化探工作。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原始数据进行重新处理和与其他地质资料综合解释,总结了二连盆地已知油气田的异常模式,对该区所用到的化探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指出了该区化探成果的有效性及化探工作的方向。
1997, 15(2): 226-231.
摘要:
有机质在层控铅锌矿床中的作用已受到普遍重视。本文的实验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Cu2+,Pb2+,Zn2+在共存的水相和油相中分配系数与温度和溶液成分关系的实验研究,证明在酸性条件下Cu,Pb,Zn元素95%以上趋向于在水溶液中,而在弱碱性条件下这些元素有强烈的在油相中富集的趋向,表现出典型的卟啉化合物的特征;2.矿物在油田卤水和相同盐度的Cacl-Nacl溶液中溶解度的对比实验研究,讨论了金属元素在油田卤水中的无机络合作用和有机络合作用之间的竞争能力;3.在人工组合双源层和温度压力同时作用的压力机条件下,进行了油气生成和运移过程对Pb,Zn元素活化迁移的实验研究,实验证明,新生成原油(氯仿沥青A)中获得了Zn的52-769μg/g的高丰度,其中经过初次运移的原油往往含有更高含量的金属元素。因此,有理由认为在一定的成熟度范围内原油相可能是Pb,Zn等多金属元素迁移富集的重要载体和成矿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质在层控铅锌矿床中的作用已受到普遍重视。本文的实验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Cu2+,Pb2+,Zn2+在共存的水相和油相中分配系数与温度和溶液成分关系的实验研究,证明在酸性条件下Cu,Pb,Zn元素95%以上趋向于在水溶液中,而在弱碱性条件下这些元素有强烈的在油相中富集的趋向,表现出典型的卟啉化合物的特征;2.矿物在油田卤水和相同盐度的Cacl-Nacl溶液中溶解度的对比实验研究,讨论了金属元素在油田卤水中的无机络合作用和有机络合作用之间的竞争能力;3.在人工组合双源层和温度压力同时作用的压力机条件下,进行了油气生成和运移过程对Pb,Zn元素活化迁移的实验研究,实验证明,新生成原油(氯仿沥青A)中获得了Zn的52-769μg/g的高丰度,其中经过初次运移的原油往往含有更高含量的金属元素。因此,有理由认为在一定的成熟度范围内原油相可能是Pb,Zn等多金属元素迁移富集的重要载体和成矿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 15(2): 232-235.
摘要:
珠江广州河段水文水质特征受感潮作用影响很大,因感潮上溯作用,靠近市区河段的严重污染,不仅对下游水质造成影响,而且对上游珠江西航道和流溪河这一重要水源区的水质有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广州上游珠江西航道和流溪河这一河段底泥中有机质特征,从有机地球化学角度探讨感潮作用对广州市上游水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指明鸦岗以上河段受感潮作用影响很小,而西村和石门则受较大程度影响,有机质呈明显人为污染特征。本研究同时表明有机地球化学原理方法可以应用于探讨河流水文水质。
珠江广州河段水文水质特征受感潮作用影响很大,因感潮上溯作用,靠近市区河段的严重污染,不仅对下游水质造成影响,而且对上游珠江西航道和流溪河这一重要水源区的水质有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广州上游珠江西航道和流溪河这一河段底泥中有机质特征,从有机地球化学角度探讨感潮作用对广州市上游水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指明鸦岗以上河段受感潮作用影响很小,而西村和石门则受较大程度影响,有机质呈明显人为污染特征。本研究同时表明有机地球化学原理方法可以应用于探讨河流水文水质。
1997, 15(2): 236-240.
摘要:
油类污染地下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各种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本文利用山东省淄博市某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油类污染事故的资料,通过地下水环境对照值的统计,首次研究了地下水油类污染与其他组分的关系,以及油类污染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地球化学的变化。提出地下水环境对照值可以作为地下水是否受到油类污染的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区中地下水油类重污染区的Cl-COD、硬度和矿化度升高幅度较大,而轻微污染区则升高幅度较小;对于3则在油类重污染区含量非常低,而轻微污染区则升高。研究区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是由于油类污染过程中离子交换作用和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结果。
油类污染地下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各种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本文利用山东省淄博市某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油类污染事故的资料,通过地下水环境对照值的统计,首次研究了地下水油类污染与其他组分的关系,以及油类污染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地球化学的变化。提出地下水环境对照值可以作为地下水是否受到油类污染的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区中地下水油类重污染区的Cl-COD、硬度和矿化度升高幅度较大,而轻微污染区则升高幅度较小;对于3则在油类重污染区含量非常低,而轻微污染区则升高。研究区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是由于油类污染过程中离子交换作用和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