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济凯, 董春梅, 林承焰, 赵子茹.
湖相富有机质泥岩纹层组合类型及其储集意义——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泥页岩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1
|
[2] |
李友川, 李宏义, 兰蕾.
北部湾盆地流二段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22, 40(3): 616-6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5
|
[3] |
杨江海, 王圆, 刘佳, 马睿, 杜远生, 刘超, 余文超.
南华北早二叠世泥岩沉积与深时陆地古温度重建
. 沉积学报,
2021, 39(3): 540-54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2
|
[4] |
何大双, 侯读杰, 黄海平.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泥炭正构烷烃与正烷酮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49-105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3
|
[5] |
.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泥质岩类生烃潜力差异性分析
. 沉积学报,
2014, 32(2): 385-394.
|
[6] |
李楠楠, 介冬梅, 阳金秀, 陈雪松, 陈玉洁, 胡楚天, 乔志和.
长白山西麓泥炭灰分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73-883.
|
[7] |
张瑞虎.
不同前处理方法和测量时间对泥炭中无机矿物颗粒粒度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74-380.
|
[8] |
陈祖林.
煤和泥岩不同温度条件下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的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87-592.
|
[9] |
于学峰, 周卫健, 刘晓清, 郑艳红, 宋少华.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6): 864-869.
|
[10] |
于学峰 周卫健 刘晓清 郑艳红 宋少华.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64-869.
|
[11] |
张沛, 郑建平, 张瑞生, 余淳梅.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奥陶系——侏罗系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5, 23(4): 740-746.
|
[12] |
苗建宇, 祝总祺, 刘文荣, 卢焕勇.
泥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与油气初次运移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69-175.
|
[13] |
梁春秀, 魏志平, 毛超林, 李本才.
加水热模拟中深湖与煤系泥岩地化特征比较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65-168.
|
[14] |
张松林, 崔明中, 李振西, 王有孝, 范璞.
盐湖相低熟油脂肪酸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30-155.
|
[15] |
段毅, 彭林, 曹曼琳, 张存洁.
兰州市大气沉降物和飘尘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Ⅰ.可溶有机质通量及正构烷烃和脂肪酸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52-156.
|
[16] |
王春江, 王有孝, 罗斌杰, 夏燕青.
民和盆地中侏罗统煤-油页岩层系生油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1): 59-64.
|
[17] |
应光国, 张柏生, 吉利民.
泥炭的热模拟研究──过渡带气形成机理探讨
. 沉积学报,
1995, 13(2): 44-47.
|
[18] |
史继扬, 向明菊, 屈定创, 周友平.
氨基酸、脂肪酸对过渡带气、低熟原油形成的意义
. 沉积学报,
1995, 13(2): 33-43.
|
[19] |
史继扬, 向明菊, 洪紫青, 林树基, 周启永.
五环三萜烷的物源和演化
. 沉积学报,
1991, 9(S1): 26-33.
|
[20] |
秦勇, 金奎励.
滇西腾冲盆地中晚更新世泥炭向软褐煤的转化特征及异常煤化作用
. 沉积学报,
1989, 7(3): 73-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