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亚洲, 刚文哲, 陈果, 孙晶波, 姜崇.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定边地区长7段烃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4): 818-82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3
|
[2] |
肖良, 漆亚玲, 马文忠, 李相传, 郭俊锋, 孙楠, 姚肖永.
吐哈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植物化石稳定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89-4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7
|
[3] |
许婷, 侯读杰, 曹冰, 陈晓东, 刁慧.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轻质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7, 35(1): 182-19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18
|
[4] |
李红磊, 张敏, 姜连, 程熊.
利用芳烃参数研究煤系烃源岩中重排藿烷成因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91-19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8
|
[5] |
.
羌塘盆地隆鄂尼地区油苗芳烃分布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2): 391-398.
|
[6] |
王志勇.
东疆地区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84-191.
|
[7] |
王志勇.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煤系源岩地球化学分类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38-1243.
|
[8] |
张长春.
吐哈盆地丘东次凹低熟气的生成与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57-863.
|
[9] |
王志勇.
吐哈盆地二叠系稠油成因、成藏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87-794.
|
[10] |
刘志飞, 王成善, 金玮, 伊海生, 郑洪波, 赵西西, 李亚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10-217.
|
[11] |
孙旭光, 陈建平, 王延斌.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主要组分结构特征与生烃性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4): 721-726.
|
[12] |
沈守文, 彭大钧, 颜其彬, 黄先律, 李志军.
吐哈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63-270.
|
[13] |
周丽清, 吴胜和, 熊琦华, 马晓芬, 郭燕华, 林双运.
吐哈盆地W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48-252.
|
[14] |
杨建业, 任德贻, 邵龙义.
沉积有机相在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及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侏罗世煤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85-589.
|
[15] |
杨家静, 胡伯良.
吐哈盆地原油和烃源岩单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油源对比探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07-211.
|
[16] |
赵长毅, 程克明, 王飞宇.
吐哈盆地煤成烃主要贡献组分剖析
. 沉积学报,
1997, 15(2): 95-99.
|
[17] |
赵长毅, 赵文智, 程克明, 牛嘉玉, 张研, 李伟.
吐哈盆地煤成油形成的地质条件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6-23.
|
[18] |
刘洛夫, 王伟华, 徐新德, 毛东风.
塔里木盆地群5井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2): 47-55.
|
[19] |
应光国, 范璞.
美国南佛罗里达盆地Sunniland原油和油源岩中芳烃的地球化学
. 沉积学报,
1992, 10(2): 126-134.
|
[20] |
朱莲芳, 马宝林.
塔里木盆地阿克苏—柯坪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2): 5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