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曹瑛倬, 鲍志东, 鲁锴, 徐世琦, 王贵玲, 袁淑琴, 季汉成.
冀中坳陷雄县地热田主控因素及成因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4): 863-87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1
|
[2] |
闫伟, 金振奎, 韩春元, 赵文龙.
冀中坳陷奥陶系多期岩溶发育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81-9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0
|
[3] |
.
冀中坳陷晋县凹陷古近系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34-642.
|
[4] |
纪友亮.
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沉积体系的演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1): 48-56.
|
[5] |
金凤鸣.
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在层序划分对比中的应用——以冀中拗陷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1): 86-91.
|
[6] |
陈致林.
利用双金刚烷指标研究济阳坳陷凝析油的成熟度和类型
. 沉积学报,
2008, 26(4): 705-708.
|
[7] |
彭守涛, 宋海明.
库车坳陷北部白垩系沉积速率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5): 641-649.
|
[8] |
.
库车坳陷北部白垩系沉积速率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41-649.
|
[9] |
杨剑萍, 王辉, 陈世悦, 袁静, 鄢继华, 赵卫卫.
济阳坳陷古近系震积岩特征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81-287.
|
[10] |
梁宏斌, 张敏, 王东良, 孟凡成, 朱翠山, 冯敏.
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典型原油混合实验及混源油识别模式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89-693.
|
[11] |
杨智明, 王琪, 史基安, 李曼茹, 王雷.
酒西坳陷青西凹陷富油的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95-700.
|
[12] |
杨明慧, 刘池阳.
陆相伸展盆地的层序类型、结构和序列与充填模式——以冀中坳陷下第三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22-228.
|
[13] |
庞雄奇, 李素梅, 黎茂稳, 金之钧.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86-591.
|
[14] |
黄第藩.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油气地球化学面临的任务和展望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6.
|
[15] |
卢双舫, 刘晓艳, 付晓泰, 冯亚丽, 王振平, 薛海涛.
未熟—低熟油生成机理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初步应用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30-135.
|
[16] |
邓云山, 康健, 孟自芳.
库车坳陷同沉积演化的古地磁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09-113.
|
[17] |
江文荣, 周雯雯.
珠三坳陷成岩作用与油气聚集
. 沉积学报,
1998, 16(4): 91-97.
|
[18] |
刘得光, 王绪龙.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油气源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35-39.
|
[19] |
徐志强, 陈永武, 熊明.
影响深层碎屑岩次生孔隙发育的因素——冀中坳陷与塔里木盆地实例讨论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02-105.
|
[20] |
谢晓安, 吴奇之, 卢华复.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构造格架与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52-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