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杨, 金鑫, 张云望, 陈俞超, 王琴, 时志强.
鄂尔多斯盆地早侏罗世Toarcian大洋缺氧事件时期湖相菱铁矿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5,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26
|
[2] |
马贤成, 刘磊, 王志伟, 李丹, 陈洪德.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太原组碎屑物质来源与古地理重建
. 沉积学报,
2025,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34
|
[3] |
闫伟, 刘洋, 郭玮, 周黎霞, 蔡郑红, 黄正良.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纪乌拉力克期岩相古地理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勘探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6
|
[4] |
张蕊, 刘磊, 虎建玲, 陈洪德, 黄道军, 王志伟, 朱淑玥, 张靖芪, 李丹, 赵菲.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晚石炭世本溪组源-汇充填过程与古地理格局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9
|
[5] |
陈杨, 金鑫, 郎咸国, 李滨兵.
鄂尔多斯盆地早侏罗世Toarcian大洋缺氧事件时期湖泊硫循环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2
|
[6] |
屈雪峰, 温德顺, 张龙, 崔争锋, 张瀚丹, 马静.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油藏形成过程分析——以古峰庄-麻黄山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2): 383-39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15
|
[7] |
杨华, 傅强, 齐亚林, 周新平, 龚宁, 黄少雄.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古湖盆生物相带划分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88-6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9
|
[8] |
张辉, 王怀厂, 刘新社, 赵会涛.
古湖岸线确定及其对优质储集层控制——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盒8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48-35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4
|
[9] |
.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80-589.
|
[10] |
.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恢复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63-570.
|
[11] |
.
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印支期构造事件年代学对比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39-953.
|
[12] |
.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86-1097.
|
[13] |
王修喜 李吉均 宋春晖 张 军 赵志军 高军平 潘美慧.
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新生代抬升——天水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783-789.
|
[14] |
李伟, 张枝焕, 朱雷, 韩立国, 杨永才.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2): 337-345.
|
[15] |
李剑锋, 徐正球, 马军, 苗建宇.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生烃能力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4): 702-706.
|
[16] |
方国庆, 刘德良, 冯江.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波状构造及其古地理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45-448.
|
[17] |
蒋助生, 胡国艺, 李志生, 罗霞, 张英, 李剑, 谢增业.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源对比新探索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820-824.
|
[18] |
王震亮, 陈荷立.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古流体动力分析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05-108.
|
[19] |
黄华芳, 杨占龙, 彭作林.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的古地磁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4): 161-168.
|
[20] |
任战利, 赵重远, 张军, 于忠平.
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研究
. 沉积学报,
1994, 12(1): 5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