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

郝石生

郝石生.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J]. 沉积学报, 1997, 15(2): 1-5.
引用本文: 郝石生.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J]. 沉积学报, 1997, 15(2): 1-5.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59

  • 摘要: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郝石生①(石油大学,北京100083)有机地球化学自1934~1936年AlfredTteibs首次鉴定和研究石油沉积物中的金属卟啉色素开始已经历了60年的历史,现已发展为一门新兴的、成熟的、边缘交叉学科,并且拥有众多分支。
  • [1] 1 黄第藩主编.中国陆相油气生成t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355

    2 胡见义等.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322

    3 Shi Ji-Yang et al. A biological marker investigation of petroleums and shales from the Shengli oilfield. the people's Hepublic of China.Chen. Geol. , 1992, 35 1-31

    4 傅家漠等.膏盐沉积盆地形成的未熟石油t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 6(2): 150150.

    5 黄第藩.李晋超.陆相沉积中的未熟石油及其意义.石油学报.1987, 8(1):1-9

    6 王铁冠等.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235.

    7 傅家漠等主编.煤成烃地球化学t科学出版社.1990. 371.

    8 程克明等.吐哈盆地油气生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199.

    9 黄第藩.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425.

    10郝石生等.碳酸盐岩油气生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17.

    11 黄第藩梁狄刚主编.塔里术盆地油气生成和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中).

    12 程克明等.碳酸盐岩油气生成理论与实践.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317.

    13 戴金星等主编.中国天然气地质学(卷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218.

    14 徐永昌等.天然气成因理论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414.

    15 徐永昌沈平.陶明信等.炎仔庐断裂带与慢源氦的工业聚集.科学通报.1990b.(12): 932-935.

    16 王先彬.非生物成因天然气探索.地球科学信息.1987, (3): 14一15.

    17 郭占谦.工先彬.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气探讨.中国科学(B辑).1994, 24(3): 303-309.

    18 王先彬等.非生物成因天然气t见:徐永昌等著.天然气成因理论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17-342

    19 Cubitt.,m& England W. A.(eds). Thegeochemistry of reser-voirs. Geol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1995,(86): 321.

    20 林壬子等主编.油藏地球化学进展.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02

    21 Teichmuller M. Organic petrology of source rocks, history and state of art. Org Geochen, 1996, 10 581-599.

    22 肖贤明有机岩石学及其在油气评价中的应用.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2. 198.

    23 Engiand W A& Fleet A ,J(eds). Petroleum migration.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1991,(59):.275.

    24 傅家漠.秦匡宗主编.干酪根地球化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 637.

    25 傅家漠.盛国英.分子地球化学进展.自然科学进展.1995. 5(6).

    26 程克明等.烃源岩地球化学t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74.

    27 Eng land W A& Fleet A ,J(eds) . Petroleum migration,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1991,(59): 275.

    28 郝石生等.天然气运聚动平衡.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12.

    29 Magoon I B.& Dow W G(eds).The petroleum systen-fromsource to tran,AAPG Memoir60, 1994.

    30 傅家漠盛国英.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初探t地学前缘.1996, 3(1一2): 127-132

    31 石广仁等.盆地综合模拟系统BAS1M S.石油学报.1996. 17(1):1-9

    32 郝石生等.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与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 [1] 胡建芳, 彭平安.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17, 35(5): 968-98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9
    [2] 梁狄刚.  第九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总结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140-142.
    [3] 庄汉平, 冉祟英, 何明勤, 卢家烂, 刘金钟.  楚雄盆地有机质、膏盐与砂岩铜矿生成关系的有机地球化学证据与机理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29-138.
    [4] 张柏生, 刘文汇, 徐永昌, 王兆云, 吴铁生.  辽河盆地过渡带有机地球化学(Ⅰ)──不同赋存状态的有机质与过渡带气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94, 12(4): 58-65.
    [5] 刘长龄, 覃志安.  我国铝土矿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2): 25-33.
    [6] 卢家烂, 傅家谟.  沉积改造矿床形成中的若干有机地球化学问题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71-177.
    [7] 傅家谟, 盛国英.  从分子有机地球化学观点探讨我国某大型自然硫矿床的成因 . 沉积学报, 1987, 5(3): 96-101.
    [8] 王有孝, 程学惠, 吴贻华, 范璞, 蒋助生.  洱海现代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 . 沉积学报, 1986, 4(4): 87-99.
    [9] 张淑苓, 陈功, 唐玉衡.  我国含铀煤矿床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84, 2(4): 77-87.
    [10] 刘朝林, 姚志温, 吴德云.  安徽省主要煤种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煤成气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3, 1(2): 17-3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52
  • HTML全文浏览量:  36
  • PDF下载量:  58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6-09-12
  • 刊出日期:  1997-04-10

目录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

    • 中图分类号: P59

    摘要: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郝石生①(石油大学,北京100083)有机地球化学自1934~1936年AlfredTteibs首次鉴定和研究石油沉积物中的金属卟啉色素开始已经历了60年的历史,现已发展为一门新兴的、成熟的、边缘交叉学科,并且拥有众多分支。

    English Abstract

    郝石生.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J]. 沉积学报, 1997, 15(2): 1-5.
    引用本文: 郝石生.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J]. 沉积学报, 1997, 15(2): 1-5.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