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梦茹, 唐友军, 杨易卓, 于瑾.
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原油芳烃馏分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4, 42(1): 266-28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6
|
[2] |
占王忠, 谭富文.
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与烃源岩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76-88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3
|
[3] |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51-4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4
|
[4] |
刘得光, 周路, 李世宏, 马万云, 郭文建.
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特征与生烃模式
. 沉积学报,
2020, 38(5): 946-95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5
|
[5] |
王成, 王万春, 王建丰, 樊海龙.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烃源岩支链烷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4): 853-86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9
|
[6] |
江凯禧, 姚长华, 郭清正, 胡云亭, 赵才顺, 李鸿儒, 朱泽栋, 何文祥, 肖飞, 彭超.
印度扇深水区古—始新统烃源岩特征及发育模式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85-7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8
|
[7] |
赵青芳, 李双林, 温珍河, 龚建明, 肖国林, 吴亮亮.
北黄海盆地LV井侏罗系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94-80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9
|
[8] |
陈方文, 卢双舫, 丁雪.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中浅层烃源岩生烃量评价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81-1187.
|
[9] |
王作栋.
低演化烃源岩有机质微生物降解的生标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44-1249.
|
[10] |
樊 馥.
孙吴—嘉荫盆地太平林场组烃源岩海侵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4): 650-656.
|
[11] |
.
莱阳凹陷烃源岩中的石油包裹体及油气初次运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63-167.
|
[12] |
赵彦德.
南堡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烃源岩分布与生烃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77-1085.
|
[13] |
陈文彬.
北羌塘盆地布曲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5): 808-814.
|
[14] |
陈 波.
干旱气候条件下陆相高分辨层序地层特征研究——以江汉盆地西南缘晚白垩世渔洋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1): 21-28.
|
[15] |
范 明.
松潘阿坝地区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40-445.
|
[16] |
郭建军.
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上二叠统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探方向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46-455.
|
[17] |
卢明国, 林畅松, 廖忠礼, 张建华.
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13-317.
|
[18] |
史基安, 王琪, 赵欣.
不同类型烃源岩气态烃的生成特征研究——来自差热—色谱联机热模拟实验方法的证据
. 沉积学报,
1999, 17(2): 301-305.
|
[19] |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82-485.
|
[20] |
张枝焕, 杨藩, 李东明, 方朝亮.
中国新生界咸水湖相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19-12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