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春梅, 马存飞, 栾国强, 林承焰, 张宪国, 任丽华.
泥页岩热模拟实验及成岩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53-106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21
|
[2] |
.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膏盐岩与油气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26-137.
|
[3] |
.
煤岩、泥岩密闭体系下热解产物特征及动力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90-1198.
|
[4] |
.
莱阳凹陷烃源岩中的石油包裹体及油气初次运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63-167.
|
[5] |
王秀红.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天然气生成机理与化学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25-530.
|
[6] |
卢双舫.
密闭体系与开放体系模拟实验结果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82-288.
|
[7] |
范 明.
松潘阿坝地区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40-445.
|
[8] |
刘全有, 刘文汇, 孟仟祥.
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及壳质组饱和烃萜类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6): 917-922.
|
[9] |
.
超压背景下粘土矿物转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4): 461-467.
|
[10] |
刘全有 刘文汇 孟仟祥.
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及壳质组饱和烃萜类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917-922.
|
[11] |
叶加仁, 杨香华.
沉积盆地热流体活动及其成藏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14-218.
|
[12] |
卢双舫, 刘晓艳, 付晓泰, 冯亚丽, 王振平, 薛海涛.
未熟—低熟油生成机理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初步应用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30-135.
|
[13] |
刘全有, 刘文汇, 秦胜飞, 孟仟祥, 王万春.
煤岩及煤岩加不同介质的热模拟地球化学实验——气态和液态产物的产率以及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65-468.
|
[14] |
史基安, 王琪, 赵欣.
不同类型烃源岩气态烃的生成特征研究——来自差热—色谱联机热模拟实验方法的证据
. 沉积学报,
1999, 17(2): 301-305.
|
[15] |
段毅, 周世新.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地球化学研究──Ⅰ.气态和液态产物的产率及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832-835.
|
[16] |
柳广弟, 黄志龙, 郝石生.
烃源岩生排烃组分法模型研究与应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30-133.
|
[17] |
卢双舫, 陈昕, 付晓泰.
台北凹陷煤中有机质的成烃动力学模型及其初步应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26-129.
|
[18] |
曹正林, 赵锡奎, 王英民, 姜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风化壳岩石—流体反应动力学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91-96,77.
|
[19] |
卢双舫, 王子文, 付晓泰, 王振平.
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标定及其在热史恢复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6, 14(4): 24-30.
|
[20] |
刘洛夫, 王伟华, 李术元.
干酪根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47-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