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得光, 周路, 李世宏, 马万云, 郭文建.
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特征与生烃模式
. 沉积学报,
2020, 38(5): 946-95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5
|
[2] |
.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17α(H)-重排藿烷类的分布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90-796.
|
[3] |
王作栋.
低演化烃源岩有机质微生物降解的生标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44-1249.
|
[4] |
荣辉.
川东北开县满月甘泉剖面长兴组生物丘构成及成丘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1): 9-17.
|
[5] |
秦黎明.
新疆西北部和什托洛盖盆地侏罗系低熟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条件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40-751.
|
[6] |
孟仟祥.
盐湖相低演化烃源岩的生烃机理及生物标志物演化特征——沥青“A”热模拟
. 沉积学报,
2007, 25(5): 800-807.
|
[7] |
邓宏文, 王红亮, 阎伟鹏, 苏宗富, 谢晓军, 宋国齐, 林会喜.
河流相层序地层构成模式探讨
. 沉积学报,
2004, 22(3): 373-379.
|
[8] |
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马晓昌, 句礼荣.
牛庄洼陷南斜坡未熟-低熟烃源岩排烃特征探讨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61-168.
|
[9] |
王志勇, 卫延召, 赵长毅.
三塘湖盆地低熟油的发现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98-604.
|
[10] |
庞雄奇, 李素梅, 黎茂稳, 金之钧.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86-591.
|
[11] |
卢双舫, 刘晓艳, 付晓泰, 冯亚丽, 王振平, 薛海涛.
未熟—低熟油生成机理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初步应用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30-135.
|
[12] |
孙旭光, 王关玉, 金奎励.
贵州水城煤中基质镜质体生烃潜力、烃类组成及生烃模式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90-594.
|
[13] |
张松林, 崔明中, 李振西, 王有孝, 范璞.
盐湖相低熟油脂肪酸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30-155.
|
[14] |
陆现彩, 胡文宣, 符琦, 张文兰, 周光甲, 洪志华, 陈致林.
利用碳酸盐矿物成分研究沉积-成岩过程中流体盐度演化──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油烃源岩为例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20-125.
|
[15] |
黄第藩, 赵孟军, 张水昌.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油气系统下古生界油源油中蜡质烃来源的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1997, 15(2): 6-13.
|
[16] |
李金有, 朴明植, 肖乾华.
几种煤、油共生盆地的烃源岩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09-113.
|
[17] |
郭绍辉, 秦匡宗, 钱家麟.
低熟煤型气的成因化学
. 沉积学报,
1997, 15(2): 54-57.
|
[18] |
李佩珍, 张学军, 黄蓉, 陆现彩.
低熟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描述及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69-172.
|
[19] |
胡国艺, 冉启贵, 王铁冠, 钟宁宁.
金湖凹陷阜宁组低熟烃源岩饱和烃组成及其生源探讨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38-141.
|
[20] |
肖贤明, 刘德汉, 傅家谟.
我国聚煤盆地煤系烃源岩生烃评价与成烃模式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