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1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
郑荣才, 刘文均, 李祥辉, 王洪峰, 陈源仁
1997, 15(3): 1-7.
摘要: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的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也由不同的沉积体系组成,旋回层序的演化虽然受构造差异沉降影响,但仍以Ⅲ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并具同步演化规律,可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的两种Ⅲ级T—R旋回层序模式。
构造、沉积与成岩综合一体化模式的建立——以松南梨树地区后五家户气田为例
于兴河, 郑浚茂, 宋立衡, 肖海燕, 张玉明
1997, 15(3): 8-13.
摘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对某个地区的构造、沉积及成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准确地寻找新的勘探靶区或油田。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各自独立的进行,这对新的勘探地区进行综合评价与预测,尤其是精确布井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因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则是当前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主要方法与内容。作者以松辽盆地南部梨树坳陷后五家户气田为例。从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分布的分析入手,研究了该区的主要产气层位的成岩特征及成岩演化机理,建立了构造、沉积与成岩三者的综合一体化模式,进而对该区的储层发育、成因与展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一研究思路与方法或许是今后油气勘探研究的方向与主体内容之一。
塔里木盆地震旦—泥盆纪古海平面变化再造及形成机理分析
杜小弟, 王璞君, 匡立春, 王东坡
1997, 15(3): 14-17.
摘要:
根据对塔里木盆地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震旦—泥盆纪古海平面变化曲线。详细分析了氧同位素记录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氧同位素值的增大、减小反映着古海平面的下降、上升的变化的结论。用氧同位素分析结果验证了根据层序地层分析所建立的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正确性。并利用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定量计算了古海平面的变化幅度。最后阐述了古海平面变化的形成机理。
苏红图-银根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李文厚
1997, 15(3): 18-22.
摘要:
本文根据沉积、古生物及地震资料对苏红图—银根盆地下白垩统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把下白垩统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和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根据准层序的叠置方式,准层序组有进积型、退积型和加积型,本区下白垩统可以划分9个准层序组,以退积型准层序组最为发育。苏红图—银根盆地早白垩世早期沉积格局曾发生过显著变化,从早到晚先后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浅湖和深湖相沉积,并在深湖相暗色页岩中夹有浊流和泥石流沉积,为退积型湖进层序。早白垩世晚期则由滨浅湖相演化为滨湖沼泽和河流相沉积,为进积型湖退层序。本区的湖侵体系域浅湖—深湖相暗色泥、页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是重要的烃源岩。低水位体系域的扇三角洲层序以加积型为特征,即下部为扇三角洲平原,中部为扇三角洲前缘,上部为前扇三角洲。反映了该区处于活动盆地边缘,湖水由浅变深,扇三角洲相应后退,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其中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储集作用不可低估。高水位体系域的滨浅湖滩砂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而湖侵体系域的深湖相泥、页岩和高水位体系域的滨湖沼泽相泥岩均可作为区域盖层。它们在垂向上构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扬子板块石炭纪沉积层序及其全球性对比研究
李儒峰, 刘本培, 赵澄林
1997, 15(3): 23-28.
摘要:
通过对石炭纪扬子板块内部、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及扬子板块与欧美板块之间的不同级别沉积层序对比研究,编制了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欧美板块石炭纪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在扬子板块内部,上、下扬子区2级沉积层序可以进行对比,但下扬子区海进和海岸上超滞后于上扬子区,由于资料的限制,3级沉积层序的对比还有困难;华北板块Fusulina-Fusulinela带内的一个3级沉积层序和Triticites-Peudoschwagerina带内的四个3级沉积层序,可以和扬子板块同期的3级沉积层序对比;扬子板块和北美中大陆不仅3级沉积层序可以对比,而且在晚石炭世Gzhelian期4级沉积层序也可以进行对比,但由于它们大地构造背景的差异,导致沉积层序组成内容的不同。上述对比结果被认为是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所形成全球沉积记录同时性的证据。并以冰期与非冰期、联合古陆形成前后等方面对相同板块内和不同板块间沉积层序的数量和级别的异同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石炭纪冈瓦纳大陆冰川消长是控制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沉积层序应具全球同时性和可对比性,但局部沉积条件差异也将影响沉积层序组成。
古洪水平流沉积
杨达源, 谢悦波
1997, 15(3): 29-32.
摘要:
古洪水研究依赖古洪水沉积获得古水文信息。古洪水平流沉积是古洪水泛滥于死水断面范围内形成的薄层细颗粒沉积。以长江三峡下段与黄河三门峡以下河段为例,古洪水平流沉积被掩埋保存在部分缓倾斜岸坡平台上,主要的识别标志,在沉积构造方面为发育微薄层理,末端翘起并尖灭,此外还具有特定的粒度结构以及多种重矿物的百分含量方面的特征。
古河道解释及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宁松华, 张厚福
1997, 15(3): 33-36.
摘要:
古河道沉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沉积体,它在地震剖面上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且一般不易识别,必须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才能发现。河道有其独特的沉积方式,能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砂体,而这些砂体如果接近油源,则有可能成为高产油气藏。我国已在许多油田发现了河道沉积体,其中有些河道砂岩体已打井并获高产油气流。因而如何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古河道,一直是地质人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我国西部某盆地T凹陷古河道的解释实例,阐明了古河道的沉积特点和在地震剖面上的地震相及反射特征。
北京西山地区雾迷山组风暴硅岩沉积序列
谢庆宾, 朱筱敏, 胡庆喜, 陈方鸿, 王贵文
1997, 15(3): 37-40.
摘要:
北京西山地区雾迷山组发育硅质条带白云岩,在硅质条带中发育典型的风暴硅岩沉积。风暴硅岩砾屑具菊花状构造和底模构造,与上下围岩形成典型的风暴序列。该序列从底部至顶部可划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代表正常天气至风暴天气再至正常天气的沉积特征。研究认为,风暴硅岩为在风暴流的影响下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并建立了风暴硅岩的沉积模式。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模式探讨
侯会军, 王伟华, 朱筱敏
1997, 15(3): 41-47.
摘要:
研究表明塔中志留系为陆表海碎屑潮坪沉积。从其沉积特点及古地理背景出发,结合古陆表海环境的水动力特点,建立起塔中地区志留系的陆表海碎屑潮坪沉积模式,认为它可分为三个微相:泥坪、砂泥坪和砂坪。部分泥坪和大部分砂泥坪发育在水下,砂坪的沉积水动力与现代的潮坪相比相对较弱。障壁岛沉积不发育,潮汐流和风暴流对碎屑搬运和改造起主要作用,砂坪和砂泥坪中潮汐水道沉积和风暴沉积发育。水进时垂向上发育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砂体中广泛发育交错层理;水退时可形成大面积连续性好的砂体及分布面积广而稳定的泥坪。砂坪微相的一些水下高地存在可能成为有利储层的纯净的石英砂岩。塔中11井实例说明此相模式在塔中志留系的研究中是适用的。
陕西镇安—山阳地区南羊山组重力流沉积作用及其意义
张复新, 马建秦
1997, 15(3): 48-54.
摘要:
陕西镇安—山阳地区的南羊山组发育陆源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多种重力流沉积,是构成台前斜坡和局限台盆沉积的主体和标志岩相。重力流沉积作用、火山-热液活动提供Au-Sb-As-Hg等深部成矿物质、同生断裂活动、岩相古地理分异具有时空统一性,并在局限台盆中形成陆源细碎屑岩与碳酸盐岩高频交替叠覆、横向上递变、以重力流沉积占主导、含显量火山凝灰物质和沉积成岩黄铁矿的旋回性沉积,构成了本区微细浸染型层控Sb-Au矿床的矿源层。
鹤岗盆地晚侏罗世石头河子组沉积环境及幕式聚煤作用
杨子荣, 姜剑虹
1997, 15(3): 55-61.
摘要:
鹤岗盆地是一中—新生代内陆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上侏罗统石头河子组是一套非海相含煤地层,充填于盆地底部,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五个亚段和26个含煤旋回。底部第一亚段沉积期以冲积扇、辫状河环境为主;第二亚段以河流环境为主;第三亚段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环境为主;第四亚段演化为河流环境;第五亚段则以河流、冲积扇环境为主。垂向上五个亚段对应于盆地的填平补齐—扩张—稳定沉降—差异沉降—收缩五个演化阶段。富煤带位于同沉积中心的侧翼,一般含砂率60%~70%的区域含煤性最好。含煤旋回受控于盆地周期性地快—慢沉降,聚煤作用发育于每期幕式沉降的缓慢稳定沉降阶段。厚—特厚煤层都与湖泊三角洲冲积平原大面积沼泽化有关。
神经网络和分形几何方法在识别测井沉积微相中的应用
张福明, 李洪奇, 邵才瑞, 白彦彬, 张巨兴, 曹峰, 王占忠, 焦翠华
1997, 15(3): 62-66.
摘要:
本文综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分形几何等最新的模式识别数学方法,遵循地质家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测井资料沉积微相解释方法研究;并在工作站上开发了人机联作解释软件。将工作站系统在运算速度、人机交互及图件制作方面的优势与解释人员的经验和推理判断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测井资料沉积微相解释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良好的计算机辅助工具。将其应用于辽河油田长北地区,对18口井的沙海组上段~阜新组下段进行了沉积微相连续解释,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川成都盆地某深层富钾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黄思静, 曾允孚
1997, 15(3): 67-71.
摘要:
本文报道了四川成都盆地某深层富钾层卤水的化学组成,氧、氢、硫和硼同位素组成以及25℃等温蒸发析盐过程中,从卤水中获得的固相物质组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卤水的成因,认为该卤水是蒸发浓缩的海相卤水、非海相卤水以及埋藏成岩过程中封存卤水对地层中海相蒸发盐溶滤作用形成的混合水。
贵州三都早奥陶世同高组下燕高页岩段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许玩宏, 张忠英, 沈平, 孟仟祥
1997, 15(3): 72-77.
摘要:
本文着重报道了贵州三都早奥陶世同高组下燕高页岩段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首次在采自该层位的样品中检出丰富的正烷烃、链状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及甾类化合物。测试结果显示:正烷烃图谱呈双驼峰形,碳数分布为nC15~nC35,以nC18为主峰碳,nC29为次主峰碳,C21/C22为0.77~1.02,OEP为0.94~1.04;植烷占优势,Pr/Ph为0.40~0.46;藿烷碳数为C27~C35,以C30占优势,C27+C29<C31;仅见碳数分布为C20~C29的长链三环二萜烷,以C28为主峰碳;甾烷丰度顺序为C29甾烷>C27甾烷>C28甾烷,同时检出了孕甾烷和4-甲基甾烷。生物标志化合物显示出还原环境特点,且可能主要来自藻类。
广西第三系煤系地层油砂的地球化学特征
曾凡刚, 周世新, 王关玉, 李贤庆, 霍永忠, 蔡春芳
1997, 15(3): 89-95.
摘要:
本文通过对广西百色盆地煤系地层油砂及下层褐煤中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鉴定及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极为相似。结合有机岩石学研究成果,作者认为油砂中的烃类大部分就是源于这种褐煤。本文通过对百色盆地煤系地层油砂生物标志物进行研究,以对本地区煤系地层油气勘探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有机质在宣龙地区菱铁矿形成中的作用
刘敏, 陈志明, 陈其英
1997, 15(3): 96-102,66.
摘要:
本文通过对宣龙铁矿中菱铁矿的分布和产状,化学成分,组构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及与赤铁矿的生成关系等的分析,对区内菱铁矿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进而提出宣龙铁矿中菱铁矿的形成是成岩期有机质对先成赤铁矿还原的结果,沉积物中高铁与低铁的关系直接取决于起还原作用并能把高铁转化为低铁的有机质数量。上述结论又得到了有机地球化学方面资料的证实。
塔里木盆地有机酸来源、分布及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蔡春芳, 梅博文, 马亭, 赵红静, 方孝林
1997, 15(3): 103-109.
摘要:
塔里木盆地寒武—第三系储层油田水实测表明:有机酸浓度高峰值分布于4300m以下及不整合面附近;来源于干酪根热成熟作用、原油微生物降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等;有机酸浓度多占总碱度30%~70%,可达92%,对油田水的pH值影响甚大。油田水中Al浓度在含油层中可高达3.1~5.4mg/L,Al可能以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用国际上常用的水—岩反应地化软件SOLMINEQ.88,对石炭、三叠和侏罗系主要造岩矿物溶解—沉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斜长石在储层温度81℃~138℃范围内均可发生溶解作用;低于132℃时,高岭石处于超饱和状态,可沉淀;在有机酸参与下,斜长石溶解是该区次生孔隙的主要成因。这与岩观察吻合。
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富集区结核丰度和品位的地质统计学分析
张富元, 沈华梯, 韩喜球
1997, 15(3): 126-132.
摘要:
本文对太平洋CC区(Clarion-ChppetonZone)多金属结核富集区的结核丰度、品位(Mn、Cu、Co、Ni)进行了详细的地质统计学分析、获得了较好的实验变差图。分析结果表明光滑型结核富集区的丰度变程为50~60km,结核水平分布连续性好,丰度稳定而变化小,结核中Mn、Cu、Co、Ni四种金属元素变程为80~100km,各向异性和空穴效应现象不明显;粗糙型结核富集区丰度变程为40~50km,结核中Co、Ni、Mn变差图拟合较困难,它们的变程约100km,大多数变差图形表现出有漂移、穴穴效应和各向异性现象,结合其它实际调查资料分析,影响变差函数稳健性的主要因素是粗糙型结核贫富分布不均且变化大。克立格法和算术平均法两种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核资源量误差一般为1%~2%。最大误差不超过7%,这与以往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结核丰度采样间距为28km×28km,结核资源估计误差:光滑型结核区为29.45%的资源估计误差下降到14.59%,粗糙型结核区为36.07%;采样间距缩小到13km×13km,光滑型结核区的资源估计误差下降到14.59%,而粗造型结核区资源估计误差仍有23.01%。
吐鲁番拗陷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及古环境
王永栋, 江德昕, 杨惠秋, 孙峰
1997, 15(3): 133-140.
摘要:
根据吐鲁番拗陷葡1井和草南1井中侏罗世的孢子花粉化石及其组合特征,研究孢粉植物群、古植被面貌及古生态环境,探讨中侏罗世的古气候性质、演变及其对聚煤作用和油气生成的影响。
山东长山列岛黄土沉积磁组构特征及意义
张家强, 丛友滋, 李从先
1997, 15(3): 141-144.
摘要:
本文对长山列岛的砣矾岛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及其以北大钛岛和以南南长山岛的马兰黄土等的沉积磁组构作了对比和分析,证明研究区离石黄土不是纯风尘沉积,至少本文所研究的剖面段不是风尘沉积,而是洪坡积,其沉积物质可能主要是当地红土风化壳物质被流水搬运来的;马兰黄土虽是风尘沉积,但物源与我国内陆黄土有明显区别,前者主要是低海面时期被风从附近搬运来的。
一种适用于微体古生物沉积动力分析的沉积物粒径指数及其应用例证
朱晓东, 施丙文, 朱大奎
1997, 15(3): 145-149.
摘要:
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分析可提取出比单纯的微体古生物分析更多更准的古沉积环境信息。本文提出一种称为“沉积物粒径指数(gsi)”的半定量参数,适用于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研究。长江口及苏北辐射沙洲区的有孔虫分析实例表明这种沉积物粒径指数行之有效。
洛川黄土地层定年的一个模式及其初步应用
鹿化煜, 安芷生, J. Vandenberghe, G. Nugteren, N. Mingaars, J. Schwan
1997, 15(3): 150-152.
摘要:
选择黄土中2~16μm的颗粒作为沉积速率相对稳定的大气粉尘沉降组分,根据黄土粒度变化与沉积速率变化的相关性,设计了以下的年代学模型:Tm=T1+(T2-T1)(∑i=1CiHi)/(∑i=1CiHi)以黄土地层中根据热释光和古地磁极性倒转点获得的绝对年代作为时间控制点,利用上面的模式对洛川第四纪黄土地层的年代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用于黄土高原中部黄土地层的精细定年。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粘土矿物横向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
王随继, 任明达, 黄杏珍, 李建青, 赵东升
1997, 15(3): 153-157,165.
摘要:
本文根据粘土矿物的类型、含量和组合特征了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粘土矿物横向分布规律,发现上、下第三系尽管伊/蒙间层粘土、伊利石这两类主要粘土矿物从湖盆的边缘向中心分别呈现减小和增大的趋势,但其含量对比及矿物组合显然不同,下第三系以伊利石为主,主要有I+有序I/S+Ch+K组合,其次为不含高岭石的组合;上第三系,湖盆边缘相带以I/S间层为主,并主要呈现无序I/S间层+I+Ch+K组合,湖盆中心相区则与下第三系类似,但I/S间层的含量却要高一些。上述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主要有干旱—半干旱的古气候状况、不同的母岩类型、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强度等。
东海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海绿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武法东, 陆永潮, 陈平, 周平
1997, 15(3): 158-161.
摘要:
在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中首次发现非正常海相海绿石。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团粒状海绿石、胶结物海绿石和碎屑假象海绿石。前两者属沉积过程或成岩初期的产物。通过沉积学研究,结合微量元素及介质条件分析认为,花港组总体为滨岸湖泊三角洲-河流体系,但是曾程度不同地受到海水或咸水—半咸水影响。花港组的时代就可能归属为始新统。这一认识上的突破除了花港组年代地层的对比意义以外,还将引起对盆地演化阶段、沉积体系空间配置及油气有利相带预测等问题的重新认识。
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的拟合及其地质应用
钟大康
1997, 15(3): 162-165,157.
摘要:
本文以辽河油田新开地区沙一、沙三段砂岩储层为例阐述了如何利用原始压汞数据建立注汞压力与进汞饱和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从这些关系式出发导出它们的一些地质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新开地区注汞压力与进汞饱和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双曲线函数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可以利用孔渗两个参数反求毛管压力和毛管压力曲线,很方便地计算某一样品的渗透率以及任意进汞区间的渗透率贡献值。
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的类型——以辽西地区中生代盆地为例
程日辉, 刘招君, 王东坡
1997, 15(3): 166-170.
摘要:
辽西地区在中生代发育了各种类型的陆相盆地,形成各种类型的地层。在按层序定义识别出不同盆地、不同时间的层序基础上,根据地质作用营力(如水、风和火成作用)、沉积介质与地质环境的特点将该区盆地充填的层序划分为湖盆层序、冲积层序、沙漠层序和火山层序等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层序不仅其层序内部组成各异而且其层序控制因素也不尽相同。湖盆层序是指在湖盆地内由沉积作用形成的一类层序,表现为随湖水面的升降变化沉积体系或体系域在时空上的变化。一个完整发育的层序可以反映出一个水侵—水退的湖水变化周期。冲积层序是指在流域盆地中以冲积沉积作用为主而形成的一类层序,其不明显地受蓄水面的控制,但受潜水面的影响和地形及侵蚀基准面的控制。沙漠层序是指在风介质的条件下以沙漠沉积为主体的一类层序。火山层序是指由于火山作用导致的火山物质(包括沉积物)在盆地内的充填所形成的层序,通常发育在断陷盆地的早期阶段,由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和沉积岩所构成。在辽西地区中生代盆地和各类型层序的控制因素中,构造因素是第一位的,表现在层序界因多为构造界面,如区域角度不整合面、平行不整合面以及构造转换面等。但各类型层序的具体控制因素是有差异的。
汉中下志留统放射虫硅质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文厚
1997, 15(3): 171-173.
摘要:
汉中梁山地区的放射虫硅质岩成层性好,层次多,厚度较大,分布面积较广,主要同充填石英的放射虫铸型与隐晶质、微晶质的玉髓、石英及少量伊利石泥质基质构成。岩石中SiO的平均含量在90%以上。从岩石学碱性条件下转变和分解,析出SiO,造成有利于硅质生物大量繁殖的条件。本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放射虫硅质岩形成在水深相对较浅的深水陆棚与大陆坡过渡带上,水深约在200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