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谈明轩, 吴峰, 马皓然, 付奕霖, 张旭, 崔浩楠.
海底扇沉积相模式、沉积过程及其沉积记录的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22, 40(2): 435-44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4
|
[2] |
鲜强, 马培领, 吕东, 王祖君, 吕海清, 梁国平, 李梁, 刘士靖, 陈怡仁, 毕姣莹.
河道发现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勘探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233-124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8
|
[3] |
张昌民, 朱锐, 赵康, 胡威, 尹艳树, 李少华, 尹太举.
从端点走向连续:河流沉积模式研究进展述评
. 沉积学报,
2017, 35(5): 926-9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
[4] |
马腾, 谭秀成, 李凌, 曾伟, 金民东, 罗冰, 洪海涛, 胡平.
四川盆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沉积特征与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16, 34(1): 33-4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3
|
[5] |
贾连奇, 蔡春芳, 李红霞, 汪天凯, 张文, 孔令武.
塔中地区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对深埋白云岩储层的改造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057-106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05
|
[6] |
屈海洲, 王振宇, 张正红, 张云峰, 于红枫, 郑剑.
塔中地区晚奥陶世镶边台地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23-831.
|
[7] |
谭秀成.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二2亚段A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86-494.
|
[8] |
袁静.
胜利油区新北油田馆上段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25.
|
[9] |
杨明慧.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古生代陆表海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05-1013.
|
[10] |
吴兴宁, 赵宗举.
塔中地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2): 310-315.
|
[11] |
谢庆宾, 朱筱敏, 管守锐, 王贵文, 刘少宾, 张周良, 陈方鸿, 薛培华, 韩德馨.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19-227.
|
[12] |
蔡春芳, 顾家裕, 蔡洪美.
塔中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1, 19(1): 60-65.
|
[13] |
魏国齐, 贾承造, 宋惠珍, 施央申, 卢华复, 李亚红.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构造-沉积模式与碳酸盐岩裂缝储层预测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08-413.
|
[14] |
陈方鸿, 王贵文.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测井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1): 58-62.
|
[15] |
郭英海, 刘焕杰, 权彪, 汪泽成, 钱凯.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 沉积学报,
1998, 16(3): 44-51.
|
[16] |
张福明, 李洪奇, 邵才瑞, 白彦彬, 张巨兴, 曹峰, 王占忠, 焦翠华.
神经网络和分形几何方法在识别测井沉积微相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3): 62-66.
|
[17] |
郭建华, 曾允孚, 翟永红, 刘生国.
塔中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层序地层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2): 56-65.
|
[18] |
崔之久, 熊黑钢.
泥石流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1990, 8(3): 128-140.
|
[19] |
赵震.
一个陆表海的潮坪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88, 6(2): 68-76.
|
[20] |
刘焕杰, 贾玉如, 龙耀珍, 王宏伟.
华北石炭纪含煤建造的陆表海堡岛体系特点及其事件沉积
. 沉积学报,
1987, 5(3): 73-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