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庆, 郑祥民, 周立旻, 王辉, 吕红华, 陈圆圆, 任少芳.
末次冰期东海嵊山岛黄土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2): 521-5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5
|
[2] |
王兆夺, 黄春长, 周亚利, 陈莹璐, 尚瑞清, 查小春, 庞奖励.
淮河支流汝河全新世古洪水沉积序列粒度指示的地表过程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268-127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30
|
[3] |
陈渠, 刘秀铭, 吕镔, 叶玮, 赵国永.
天山北麓黄土记录的30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变
. 沉积学报,
2022, 40(3): 679-69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4
|
[4] |
肖恩照, 王皓, 覃英伦, LatifKhalid, RiazMuhammad.
寒武纪芙蓉统均一石沉积组构及环境特征—以河北涞源长山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1): 76-9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5
|
[5] |
温瑞艳, 庞奖励, 黄春长, 查小春, 周亚利, 雷晨, 炊郁达, 毛沛妮.
天水樊家城黄土剖面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及人地关系变化研究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49-3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6
|
[6] |
高军平.
柴西西岔沟新近系磁组构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28-136.
|
[7] |
弓虎军.
甘肃灵台新近纪红粘土磁组构特征的沉积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37-444.
|
[8] |
师育新, 戴雪荣, 宋之光, 张卫国, 王立群.
我国不同气候带黄土中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90-695.
|
[9] |
徐树建, 潘保田, 李琼, 高红山, 王均平, 胡春生.
陇西盆地末次冰期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5, 23(4): 702-708.
|
[10] |
赵景波.
黄土的本质与形成模式
. 沉积学报,
2003, 21(2): 198-204.
|
[11] |
杨东, 方小敏, 宋友桂, 吕连清, 李吉均, 安芷生.
六盘山西侧山麓剥蚀面的发育与新构造隆升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82-287.
|
[12] |
孙东怀, 鹿化煜, David Rea, 孙有斌, 吴胜光.
中国黄土粒度的双峰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27-335.
|
[13] |
李珍, 张家武, 马海洲.
西宁黄土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与黄土物质来源探讨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21-225.
|
[14] |
刘晓东, 鹿化煜, 安芷生.
利用黄土沉积速率与粒度的相关性建立黄土序列年龄的新方法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45-148.
|
[15] |
范代读, 张家强, 李从先.
苏北陆区潮成沙体的磁组构特征及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9, 17(4): 601-607.
|
[16] |
陈国英, 孙淑荣, 方小敏, 康世昌.
青藏高原及邻区马兰黄土重矿物特征与黄土来源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34-142.
|
[17] |
张虎才, 李吉均, 马玉贞, 曹继秀, 王乃昂.
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52-158.
|
[18] |
岳乐平.
黄土高原黄土、红色粘土与古湖盆沉积物关系
. 沉积学报,
1996, 14(4): 148-153.
|
[19] |
孙建中, 李虎侯.
马兰黄土沉积速率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89, 7(1): 109-116.
|
[20] |
向明菊, 孙福庆, 文启忠.
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中的氨基酸研究
. 沉积学报,
1984, 2(2): 104-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