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珊, 张敏.
强烈生物降解作用下三环萜烷的分布与组成特征差异研究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192-12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2
|
[2] |
刘自亮, 王多云, 王峰, 李树同, 王志坤, 秦红.
陕甘宁盆地西峰油田主要产层储油砂体沉积微相组合及特征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48-254.
|
[3] |
姚素平, 胡文, 薛春燕, 张景荣, 曹剑.
瓦窑堡煤系有机岩石学特征及煤成烃潜力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3): 518-524.
|
[4] |
郑荣才, 彭军, 彭光明, 盘昌林, 高红灿.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油藏开发工程中的应用——以百色盆地仑35块那二段油藏为例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54-662.
|
[5] |
彭军, 郑荣才, 陈景山.
百色盆地那读组层序分析与生储盖组合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06-111.
|
[6] |
彭军, 郑荣才, 陈景山, 蔡勋育, 韦景春.
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03-209.
|
[7] |
程克明, 熊英, J M Moldowan, J Greene Todd.
吐哈盆地煤成烃研究新进展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56-461.
|
[8] |
柳益群, 袁明生, 李华明, 魏建晶.
新疆吐—哈盆地三叠系和侏罗系含油砂体的形成条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99-404.
|
[9] |
柳益群, 袁明生, 周立发, 张世焕.
新疆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烛藻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95-599.
|
[10] |
李荣西, 金奎励.
煤成烃生成及排驱加水热模拟实验
. 沉积学报,
1998, 16(1): 98-102.
|
[11] |
赵长毅, 程克明, 王飞宇.
吐哈盆地煤成烃主要贡献组分剖析
. 沉积学报,
1997, 15(2): 95-99.
|
[12] |
M. Schoell, B. R. T. Simoneit, 王铁冠.
广西百色盆地州景矿第三系褐煤有机地球化学与煤岩学研究 Ⅳ.单化合物碳稳定同位素推断生物标志物起源
. 沉积学报,
1995, 13(4): 73-81.
|
[13] |
孙永革, 盛国英, 傅家谟.
我国主要含煤油气盆地煤系源岩PY-GC热解产物组成及意义
. 沉积学报,
1995, 13(2): 120-127.
|
[14] |
陆琦, 刘惠芳, 罗莉绢, 雷新荣.
广西百色盆地干酪根的研究──兼探干酪根的演化与粘土矿物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4, 12(4): 31-39.
|
[15] |
陆琦, 刘惠芳, 罗莉绢, 雷新荣.
广西百色盆地干酪根的研究——兼探干酪根的演化与粘土矿物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3, 11(2): 124-132.
|
[16] |
王铁冠, B.R.T.Simoneit.
广西百色盆地州景矿第三系褐煤有机地球化学与煤岩学研究——Ⅲ.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S1): 9-20.
|
[17] |
顾永达, 林明辉, 盛国英, 付家谟.
浑源煤和乐平煤抽出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地球化学特征——Ⅰ.烷烃部分
. 沉积学报,
1991, 9(S1): 34-43.
|
[18] |
吴俊.
淮南煤田同变质程度不同煤层煤的成烃作用和储气性研究
. 沉积学报,
1990, 8(4): 115-123.
|
[19] |
林畅松.
广西百色盆地百岗组的聚煤模式及其预测意义
. 沉积学报,
1987, 5(2): 113-124.
|
[20] |
黄绍甫, 林金河, 韦东, 阙慧娟.
沉积岩和原油中四环萜烷的地化意义初探
. 沉积学报,
1987, 5(4): 127-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