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16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内潮汐沉积
何幼斌, 高振中, 李建明, 李维锋, 罗顺社, 王泽中
1998, 16(1): 1-7.
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内潮汐沉积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该内潮汐沉积发现于浙江省桐庐县桐君山地区上奥陶统上部,具有典型的对偶层双向递交层序。据其岩类组合和层序特征,可将其定为韵律性砂泥岩薄互层相。其中发育有特征的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其沉积特征表明形成于开阔的深水斜坡环境,这种对偶层双向递交层序可能为内潮汐的大潮和小潮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陆相断陷湖盆T-R旋回沉积层序与研究实例
郭建华, 宫少波, 吴东胜
1998, 16(1): 8-14.
摘要:
陆相断陷湖盆的沉降机理、湖盆形态等均有别于其它类型的沉积盆地,因此,沉积层序的内部构成及层序边界发育特征也不同。在这种湖盆中,不适合于直接套用“Vail学派”的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的层序地层学模式,但其基本原理仍可应用。以东濮断陷盆地为例,分析了盆内构造-沉积旋回之内的湖进-湖退(T-R)旋回沉积层序,这种层序由湖进体系域(LTS)与湖退体系域(LRST)组成。LRST中发育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储集砂体。由于断陷湖盆的边缘坡度陡峭,以及湖平面升降幅度有限,因此,叠加于构造-沉积族目之上的更高频T-R旋回层序缺乏I型层序边界,控制T-R旋回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区内构造(断层)的幕式活动,而更高频的T-R旋回的形成则与米兰柯维奇气候旋回相关联。
西秦岭北带泥盆纪Nereites遗迹相及其环境分析
晋慧娟, 李育慈
1998, 16(1): 15-21.
摘要:
西秦岭北带泥盆系舒家坝组下一中上部的巨厚陆源碎屑岩系中含有极丰富的遗迹化石,它们可为解释该组沉积环境提供重要信息:(1)由大量典型深水遗迹化石组成的Nereites遗迹相,可与世界各地浊积岩系和复理石相中的Nereites遗迹相进行对比,该遗迹相主要发育在浊流沉积区直至深海平原,其沉积水深最大可超过2000m;(2)舒家坝组的遗迹群落中,除大量属深水型分子外,还见有典型的浅水分子,两种水深性质不同的遗迹组合共生在一个沉积剖面,正是浊积岩系和复理石相才具有的独特分布特征;(3)根据沉积层序和遗迹组合的对比确认舒家坝组不存在风暴岩。
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痕迹化石与海进期沉积及海进体系域
齐永安, 胡斌
1998, 16(1): 22-26.
摘要: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海进(transgrssion)常被认为是快速形成的,序列简单,并以少量沉积为特征。对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痕迹化石及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海进期沉积及海进体系域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由三类沉积组成:(1)与海进侵蚀有关,包括海进滞留沉积,发育固底控制Glossifungites痕迹相;(2)与海进初期的海面缓慢上升或总体海进过程中的静止期有关,包括前滨和临滨砂泥岩,发育Skolithos痕迹相和近端Gruziana痕迹相;(3)与海面快速上升有关,包括滨外泥岩,发育远端Gruziana痕迹相。
辫状河砂体储层沉积学研究──以张家口地区露头砂体为例
伍涛, 王建国, 王德发
1998, 16(1): 27-33.
摘要:
本文从储层沉积学的角度,对张家口地区辫状河砂体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划分了3级层次界面和6种岩石相类型,对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沉积作用是影响砂体物性的主要因素,成岩作用对物性的改造受沉积作用控制。粒度中值和泥质含量与储层物性密切相关,胶结物对孔隙度的影响大于对渗透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砂岩相与储层物性能建立起很好的对应关系,代表高能环境的砂岩相总是对应相对较好的储层物性;界面对储层的影响表现在:1级界面控制了砂体的几何形态和规模,2级界面控制了单砂体的宏观非均质性,3级界面控制了高孔、渗区的分布。最后建立了辫状河砂体的一维和二维储层地质模型,这将对油田的开发设计起指导作用。
辫状河现代沉积研究与相模式──中国永定河剖析
廖保方, 张为民, 李列, 逯径铁, 葛云龙, 闻兰, 薛培华, 郭睿
1998, 16(1): 34-39.
摘要:
永定河是一条多河型河流,自上而下,包括了辩状河→曲流河→分流网状河的河型空间转换。其间辫状河段可明显区分为两类亚型:即冲积扇区的高坡降辫状河和冲积平原区低坡降辫状河。二者在河流形态、沉积物特征等方面显示不同。而沉积作用机制和砂体沉积模式是近似的,二者均进行垂向加积作用,均发生五个级次的沉积再作用面,均发育三个级次类型的薄夹层:滞留层、落淤层、颗粒降纹层与颗粒流纹层。其中落淤层最具指相意义。在河道经常摆动迁移过程中,最终形成砂体广泛展布的“叠覆泛砂体”。这种辫状河沉积模式──“叠覆泛砂体”为油气储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场所。
黄河源风沙沉积及意义
方小敏, 李吉均, 周尚哲, 康世昌
1998, 16(1): 40-44.
摘要:
考察发现黄河源发育有广泛的现代、古代风沙沉积和沙漠化草地。地貌、沉积和年代学的分析表明,这些沙丘都是就地形成的半成熟沙丘,粒度粗,分选中等,形成于四个主要时期,即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末次冰期最盛期,全新世寒冷时期和现代,为青藏高原及邻区黄土提供了丰富的粉尘。
黄河三角洲变形层理的研究
钟建华, 马在平
1998, 16(1): 45-49.
摘要:
黄河三角洲发育了非常丰富的变形层理,规模不一,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种:泄水变形层理、重力滑动变形层理、流水牵引变形层理、沙波滑移变形层理、生物扰动变形层理、波浪改造变形层理及滑塌变形层理七种。其中以泄水变形层理和流水牵引变形层理最为常见和典型。泄水变形层理上表面往往有一乳头状或脊状的突起,有时中心有一泄水孔,与上下部层理呈突变接触。流水牵引变形层理具有五个特点:(1)变形层理之上经常可以见到没有层理或具平行层理的细泥砾(砂)层,或者逆行沙波、逆行爬升层理,显示了变形层理之上有高速水流作用;(2)有时可以看到褶曲状变形层理轴面向下游倾倒,但常常无规律可寻;(3)与上覆层理多为突变接触,与下伏层理突变或渐变接触,取决于变形强烈程度;(4)大部分变形强列,呈包卷状,囊状或管状;(5)分布稳定,有时可见多级组合产出。
地质因素对源岩评价结果的影响及其相对贡献量大小模拟
庞雄奇, 陈章明
1998, 16(1): 50-57.
摘要:
源岩评价是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目前,基于源岩排烃过程模拟结果可对源岩品质、属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本文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和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对影响源岩评价的十三种地质因素的作用大小及其相对贡献量进行评价,同时探讨各种地质因素作用下源岩品质评价指数,属性评价指数和有效性评价指数的变化情况及分布概率。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运聚系统与运聚模式
柳广弟, 黄志龙, 郝石生, 周兴熙
1998, 16(1): 58-63.
摘要:
对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层压力结构和天然气性质差异的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东部具有多个独立的天然气运聚系统。这些运聚系统具有流体封存箱的特征。天然气只能在运聚系统内部进行短距离的运移,不能进行大规模侧向运移。因此天然气藏的形成具有近源的特点。由于不同运聚系统特征的差异,塔里木盆地大致有三种天然气运聚模式。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油气聚集与分布
吕修祥
1998, 16(1): 64-69.
摘要:
侏罗系是目前塔里木盆地所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具有双重(海相、陆相)油气来源的含油气层系之一。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油气聚集有两种基本型式即库车型和塔北型。油气分布在剖面上可分为5个带,即山前冲断-褶皱带、前渊带、斜坡带、前缘隆起张性构造带和按覆背斜带,油气富集明显受断裂和不整合面的控制。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
焦养泉, 周海民, 庄新国, 刘少峰, 杨生科, 马美媛
1998, 16(1): 70-75.
摘要: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断陷盆地中极为发育的一种沉积体系,主要由扇三角洲平原组合、扇三角洲前缘组合和前三角洲沉积构成,可识别出9种成因相。受沉积物供给速率、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盆缘断裂产状等因素控制可划分出退积型、加积型、前积型、陡坡型和缓坡型5种扇三角洲类型。位于扇三角洲平原的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及其位于扇三角洲前缘的与之有成因联系的水下分流河口坝、洪水型重力流砂体等物性好,可以构成优质储层。含油性勘探成果亦证实各主力油层段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及分流间湾区,小部分位于扇三角洲平原区。受埋藏深度和成岩场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主力油层段的物性与岩性相关性各异。因此,应用沉积体系分布与油气聚集规律挖掘剩余油层及进行远景区预测是有效的与可行的。
断层体系的分形维数及其对深源气运移条件的指示作用
徐景祯, 刘晓冬, 陈章明, 申印章
1998, 16(1): 76-80.
摘要:
本文根据分形理论计算了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以东地区T2、T3、T4反射层不同区域内断层体系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通过对各区断层体系分维特征的分析,发现断层体系分维高值区域与深源气藏的分布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这不仅表明断层是该区深源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同时也表明断层体系分维特征是定量描述深源气运移、聚集条件的一个重要参数。
塔里木盆地沉积剥蚀过程与油气关系
李京昌, 金之钧
1998, 16(1): 81-86.
摘要:
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周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左右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该周期控制了盆地内的沉积与剥蚀的过程及成藏旋回。对沉积与剥蚀过程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周期波正相位和负相位分别对应于沉积期和剥蚀期,这在地质年代序列中表现为沉积与间断的互为消长的演化进程。对食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在:第1个周期波构成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2个周期波至第4个周期波构成以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构成以第三纪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
牛庄洼陷烃源岩体的几何学描述
张方吼
1998, 16(1): 87-91.
摘要:
油气资源评价,应该从以构造单元为评价单元,走向以蕴含于构造单元内的生成油气的地质体为单元。界定生成油气的烃源岩体,要综合应用地质、有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学科从三维空间上来进行。本文以牛庄洼陷为例,具体地使用岩心、测井曲线、古生物化石、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地震剖面等资料,描述了沙四上亚段的低熟及成熟烃源岩的几何形态,以及它们在生成演化上的相互联接。
煤成烃生成及排驱加水热模拟实验
李荣西, 金奎励
1998, 16(1): 98-102.
摘要:
用加水热模拟实验对采于我国胜利油田附近的石炭系太原组亮褐煤(R0=0.56%)生烃潜力进行研究。煤样富含镜质组(74.5%),壳质组少(8.8%),惰性组占16.7%,其中镜质组以富氢的基质镜质体为主。煤样裂隙发育,形成于滨海沼泽相沉积环境。实验设200℃、230℃、260℃、290℃、320℃和350℃六个温度点,每个温度点加热72小时。实验结果表明该煤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和排油效率。其液态烃大量生成和排出始于R0=0.76%(290℃),在R0=1.18%(320℃)时达高峰。气态产物从R0=1.18%大量形成,直到R0=1.53%(350℃)继续增大。实验分析认为煤的生烃能力除了与其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等有关外,还与其形成的沉积环境有关,缺氧的还原环境是煤作为烃源岩形成和保存的有利沉积环境。裂隙的发育有助于煤成油的排驱和运移。
真空电磁破碎器粉碎盐岩颗粒及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测量的实验研究
孙明良, 陈践发
1998, 16(1): 103-106.
摘要:
应用真空电磁破碎装置,进行了提取盐岩颗粒中气液包裹体的实验研究。结果说明,粉碎率与样量、击打次数、盐岩颗粒的含水量有关。包裹体气体组分经净化、分离出He、Ne、Ar后,再依次测试它们的同位素组成。
西藏南部中白垩世的锶、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海洋地质意义
尹观, 王成善
1998, 16(1): 107-111.
摘要:
讨论了西藏南部中白垩世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组成和黑色页岩中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的主要特征及其古海洋地质意义。主要结论是:①该区中白垩世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组成在0.7084~0.7090之间,大陆壳来源的锶占28%~30%,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高于其它地区;火山熔岩中锶的同位素组成为0.7095,高于同期玄武岩的平均值,火山熔岩中大陆壳来源的锶约为65.2x10-6,占总锶量的34%左右,火山熔岩形成过程中,同化了大量的壳源物质。②该区中白垩世黑色页岩中的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为27‰~31.6‰,它来源于同期海水硫酸盐,且系中晚期成岩作用的产物,不同时间、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黄铁矿,其δ34S值差异明显,它们动态地反映成岩作用中环境的演化过程。
镜质体反射率在重建盆地古地温中的应用──中国东部、西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古地温特征
邹华耀, 吴智勇
1998, 16(1): 112-119.
摘要:
在总结前人关于镜质体反射率重建盆地古地温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各方法的理论基础、应用效果及其局限性。选择理论上与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EasyR0方法,重建了东部苏北盆地、辽河盆地和西部柴达木盆地、三塘湖盆地典型探井的古地温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中、新代大陆架谷型盆地,具有比酉部中、新生代前陆型盆地更高的古地温梯度。中生代末至第三纪早期,东部盆地的古地温梯度大于4.0℃/100m,而西部盆地的在3.0~2.5℃/100m。我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古地温普遍具有从高到低的演化趋势,而柴达木盆地则相反,古地温梯度自早第三纪的2.5℃/100m升高到现今的3.0℃/100m。这几个盆地古地温的成功恢复,证实EasyR0方法对热演化各异的不同类型盆地古地温恢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且,准确性高。过去常用的TTI-R0方法过高地计算了有机质的成熟度,使重建的古地温偏低。
利用碳酸盐矿物成分研究沉积-成岩过程中流体盐度演化──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油烃源岩为例
陆现彩, 胡文宣, 符琦, 张文兰, 周光甲, 洪志华, 陈致林
1998, 16(1): 120-125.
摘要:
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上部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微区测试技术,对同生、成岩及成岩期后不同阶段碳酸盐矿物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出不同古地理位置碳酸盐成分的三种变化情况,即Mg/Ca比值①由高到低,②一直保持很高,成岩期后降低,和③由低到高,反映了不同层段从沉积到成岩直至成岩期后水体或孔隙流体盐度的三种变化历程,进而确定了该凹陷中心区域烃源岩成岩过程中处于高盐度介质环境中,对于分析该区油气生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于其它地区的类似工作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盐湖盆地斜坡带碎屑岩成岩作用特征初探──以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第三系碎屑岩地层为例
李玉梅, 赵澄林
1998, 16(1): 126-131.
摘要:
在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第三系地层中,砂岩中碳酸盐重结晶强烈、压实程度弱、石英自生加大较弱、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发育。碳酸盐主要为无机成因,少量与生物气有关,其含量受盐度的影响。泥岩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为主,缺少蒙脱石和高岭石,随埋深增加,伊利石相对含量变化无规律可循,绿泥石相对含量减少,推测伊利石主要为陆源成因。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生物礁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王永标, 徐桂荣, 林启祥
1998, 16(1): 132-136.
摘要:
所谓成岩相是指具有特征的成岩组构的岩体。研究成岩相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沉积物中不稳定颗粒在不同的成岩条件下的后生变化特征的研究来弄清其成岩环境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湖南慈利晚二叠世生物礁成岩特征的研究,从礁相体系中划分出四种基本的成岩相类型:即海底成岩相、混合成岩相、埋藏成岩相和表生成岩相。部分成岩相又可进一步划分出成岩亚相。
粘土矿物含量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陈忠, 沈明道, 赵敬松, 唐洪明, 罗蛰潭, 陆正行
1998, 16(1): 137-139.
摘要:
储层岩石中粘土矿物种类及含量分析是划分沉积相带和成岩相带的基础,也是油气层钻井、完井、开发改造中储层保护的关键。本文在分析传统粘土矿物抽提分离方法及其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级粒度抽提分离方法,为分析储层岩石中的粘土矿物种类和含量提供了首要的保障。
胶莱盆地东北缘中生界粗碎屑岩段的沉积层序及含金性
周江羽, 李思田, 杨士恭, 刘常青
1998, 16(1): 140-145.
摘要:
胶莱盆地属于晚中生代断陷盆地,东北缘广泛出露中生界的粗碎屑岩系。在对其进行详细的野外宏观描述、室内微观鉴定及样品含金量测试的基础上,研究了粗碎屑岩段的沉积物组成、沉积类型和微观特征,建立了该岩段在不同地区的垂向沉积层序及典型展序组合类型。不同的水动力条件是造成砾岩层内部结构复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与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对比分析,指出研究区粗碎屑岩段形成于干旱、近源快速堆积的陆上冲积扇环境,且探讨了其含金性。
黄土高原第四纪粉尘沉积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意义
吴海斌, 陈发虎, 王建民
1998, 16(1): 146-151.
摘要:
本文系统地计算了黄土高原洛川、西峰、宝鸡、西安刘家坡、兰州九洲台、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的粉尘沉积速率,发现粉尘沉积速率除随冰期、间冰期具有明显波动外,还呈现时间上由老向新的阶段性升高,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的总体趋势。第四纪以来,黄土高原粉尘沉积速率出现了几次异常增高的时期,它们与青藏高原隆起时段相吻合。距今约70万年,该区冬季风出现重大调整,冬季风风力明显的逐步增强,风向偏转到NW方向。粉尘沉积速率可作为我国冬季风强弱变化的较好指标。
沙漠表层粒度与水热变化的环境效应分析──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魏文寿
1998, 16(1): 152-156.
摘要:
重点探讨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类型沙漠区(流动沙漠和固定沙漠区)表层沙粒度组成特征及其与热量传输和含水率的相互关系。实地测量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沙漠区的粒度结构组成与沙层热量传输、水份迁移和沙面蒸散直接相关,并且对地表的感热和潜热以及沙漠对气候的反馈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沙漠表层粒度与水热传输变化过程,直接影响沙漠区植物成活率与生长,并对沙漠气候与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