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苏蕾, 常象春, 徐佑德, 柳忠泉, 史兵兵.
车排子凸起东翼中生界原油生物降解程度评价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422-143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40
|
[2] |
吴小力, 李荣西, 李小刚, 赵帮胜, 刘福田, 覃小丽, 赵迪, 刘齐, 张艳妮.
青藏高原东北缘宁南盆地晚古近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06-2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2
|
[3] |
杨雨, 付文钊, 余继峰, 宁振国, 崔建军, 李卿, 禚喜准, 陈建平.
胶莱盆地K/Pg界线下陆相红层的旋回地层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4): 942-9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6
|
[4] |
章朋, 旷红伟, 柳永清, 彭楠, 许欢, 汪明伟, 安伟, 王能盛.
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5-3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2
|
[5] |
王改云, 刘金萍, 王后金, 简晓玲, 杜民.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沉积特征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15, 33(3): 561-56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4
|
[6] |
.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17α(H)-重排藿烷类的分布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90-796.
|
[7] |
.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规律综述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64-974.
|
[8] |
李士祥.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0, 28(4): 798-807.
|
[9] |
潘文庆.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热液岩溶的特征及地质模型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83-994.
|
[10] |
杨明慧.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古生代陆表海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05-1013.
|
[11] |
郭彦如 刘化清 李相博 完颜容 郑希民.
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的研究方法体系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84-391.
|
[12] |
任凤楼.
胶莱盆地莱阳期原型盆地恢复
. 沉积学报,
2008, 26(2): 221-233.
|
[13] |
李 玮.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古水流样式转折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83-292.
|
[14] |
段宏亮.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恢复
. 沉积学报,
2007, 25(1): 65-74.
|
[15] |
李剑锋, 徐正球, 马军, 苗建宇.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生烃能力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4): 702-706.
|
[16] |
蔚远江, 孙景民, 朱庆忠, 杨兵, 申军山, 刘宪斌, 韩春明.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初探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29-237.
|
[17] |
王兴涛, 张庆石, 张吉, 周书欣, 李景伟.
青藏高原中生界白云岩特征研究及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55-559.
|
[18] |
李维锋, 高振中, 彭德堂, 王成善.
库车坳陷中生界三种类型三角洲的比较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30-434.
|
[19] |
David C.Kopaska-Merkel, 赖志云.
美国得克萨斯古生界和中生界鲕粒的微孔隙度
. 沉积学报,
1991, 9(4): 27-33.
|
[20] |
徐辉.
华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一些结构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87, 5(4): 9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