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于乐丹, 彭军, 许天宇, 韩浩东, 杨一茗.
陆相断陷咸化湖盆细粒沉积地层有机质富集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42(2): 701-7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96
|
[2] |
栾旭伟, 孔祥鑫, 张金亮, 蒋龙, 彭艳霞, 蔡媛.
天文旋回约束下东营凹陷中始新统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42(2): 688-7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70
|
[3] |
年涛, 杨金川, 姜在兴, 贾光华, 闫晓倩, 孟嘉轶, 吕江锋.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始新统红层沉积再认识
. 沉积学报,
2023, 41(1): 150-1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6
|
[4] |
王淑萍, 王铸坤, 操应长, 王艳忠, 杜亮慧, 李宇志.
中深层砂砾岩储层控制因素与分类评价方法——以东营凹陷永1块沙四下亚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5): 1069-107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7
|
[5] |
宋明水, 向奎, 张宇, 蔡攀, 刘建磊, 杨仁超.
泥质重力流沉积研究进展及其页岩油气地质意义——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40-75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8
|
[6] |
高阳, 李忠新.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致密砂砾岩孔隙度测井评价方法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16-72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2
|
[7] |
邵淑骁, 曾溅辉, 张善文, 宋国奇, 孟伟, 王学军, 张永旺, 徐兴友.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砂岩储层高岭石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204-121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13
|
[8] |
.
东营凹陷泥页岩矿物组成及脆度分析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16-620.
|
[9] |
.
东营凹陷沙四下亚段沉积环境特征及沉积充填模式
. 沉积学报,
2012, 30(2): 274-282.
|
[10] |
聂逢君.
胜利油田东营凹陷流体—砂岩相互作用期次及其识别标记
. 沉积学报,
2009, 27(2): 191-201.
|
[11] |
邱桂强.
东营凹陷古近系成岩层序特征与储集差异性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6): 915-922.
|
[12] |
魏垂高 张世奇 姜在兴 刘金华.
东营凹陷现河地区沙三段震积岩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798-805.
|
[13] |
.
东营凹陷流体超压封存箱与油气运聚
. 沉积学报,
2006, 24(4): 607-615.
|
[14] |
任建业, 张青林, 陆永潮.
东营凹陷弧形断裂坡折带系统及其对低位域砂体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28-635.
|
[15] |
朱光有, 金强.
东营凹陷两套优质烃源岩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3): 506-512.
|
[16] |
孙龙德.
东营凹陷北部斜坡带沙三—四段砂砾岩体与油气聚集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78-282.
|
[17] |
冯有良, 潘元林, 郑和荣.
东营凹陷中始新统上部—上始新统层序地层模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76-383.
|
[18] |
张枝焕, 胡文瑄, 曾溅辉, 于炳松, 陆现彩, 贾红育.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60-566.
|
[19] |
李玉梅, 赵澄林.
盐湖盆地斜坡带碎屑岩成岩作用特征初探──以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第三系碎屑岩地层为例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26-131.
|
[20] |
刘传联.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分及其古湖泊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09-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