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9卷 第3期
2011, 29(3): 417-426.
摘要:
介绍了地震沉积学的发展历史,讨论了地震沉积学的涵义、地质和地球物理背景、关键技术以及近期发展展望。地震沉积学是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得到西方石油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大力扶持,也得到了中国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和支持。地震沉积学与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有着内在联系,但在内容上更注重研究沉积岩和沉积作用。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地震沉积学体现为地震岩性学和地震地貌学的综合。地震沉积学得益于对地震水平分辨能力的利用,对地震反射穿时性的认识,及利用等时地层格架内的虚拟作图解决薄层水平成像问题的顿悟。地震沉积学经济实用的两项关键技术是地震道90°相位化和地层切片。中国地震沉积学的近期发展可能出现在陆相盆地地震岩性学方法、陆相盆地的地震沉积相模式、及陆相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规范等方面。
介绍了地震沉积学的发展历史,讨论了地震沉积学的涵义、地质和地球物理背景、关键技术以及近期发展展望。地震沉积学是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得到西方石油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大力扶持,也得到了中国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和支持。地震沉积学与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有着内在联系,但在内容上更注重研究沉积岩和沉积作用。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地震沉积学体现为地震岩性学和地震地貌学的综合。地震沉积学得益于对地震水平分辨能力的利用,对地震反射穿时性的认识,及利用等时地层格架内的虚拟作图解决薄层水平成像问题的顿悟。地震沉积学经济实用的两项关键技术是地震道90°相位化和地层切片。中国地震沉积学的近期发展可能出现在陆相盆地地震岩性学方法、陆相盆地的地震沉积相模式、及陆相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规范等方面。
2011, 29(3): 427-439.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长期以来是地质学家所关注的热点,特别是晚三叠世的物源和形成构造—沉积环境颇具争议。砂岩碎屑组成、碎屑重矿物、地球化学成分、砾岩组成、古水流以及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晚三叠世西缘不同地区的物源和构造—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北部贺兰山地区晚三叠世沉积主要形成于克拉通边缘,巴彦浩特地区为其主要物源区,阿拉善地块为次一级物源区,古流向以由西向东为主,沉积环境由扇三角洲向湖泊环境过渡,该时期为区域挤压背景下的裂谷盆地发育阶段;中部石沟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厚度达3 000 m左右,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物源区以阿拉善地块为主,古流向由北西向南东,沉积环境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构造背景较为复杂,为整体挤压背景下的断陷盆地;南部平凉地区物源主要来自下伏地层和秦祁造山带,古水流主体由南西向北东方向,主体为冲积扇沉积环境,为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可见,盆地西缘晚三叠世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物源属性与构造—沉积环境,并非统一的“类”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长期以来是地质学家所关注的热点,特别是晚三叠世的物源和形成构造—沉积环境颇具争议。砂岩碎屑组成、碎屑重矿物、地球化学成分、砾岩组成、古水流以及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晚三叠世西缘不同地区的物源和构造—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北部贺兰山地区晚三叠世沉积主要形成于克拉通边缘,巴彦浩特地区为其主要物源区,阿拉善地块为次一级物源区,古流向以由西向东为主,沉积环境由扇三角洲向湖泊环境过渡,该时期为区域挤压背景下的裂谷盆地发育阶段;中部石沟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厚度达3 000 m左右,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物源区以阿拉善地块为主,古流向由北西向南东,沉积环境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构造背景较为复杂,为整体挤压背景下的断陷盆地;南部平凉地区物源主要来自下伏地层和秦祁造山带,古水流主体由南西向北东方向,主体为冲积扇沉积环境,为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可见,盆地西缘晚三叠世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物源属性与构造—沉积环境,并非统一的“类”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2011, 29(3): 440-448.
摘要:
早三叠世扬子地台位于特提斯东北缘,研究者根据大量地质证据和模拟实验证实该时期巨型季风强度最大,且控制了整个泛大陆和周边海域的气候循环。笔者于川西北广元上寺剖面下三叠统中发现一套保存完好的风暴岩,其发育于飞仙关组下部,风暴沉积特征明显,风暴侵蚀构造、风暴撕裂构造和层理构造发育;根据沉积构造、岩石性质等识别了Sa-Sb-Sc、Sb-Sd、Sa-Sc-Sd三种序列组合(Sa-滞留砾屑沉积,Sb-粒序层理,Sc-丘状交错层理,Sd-均质层理)。早三叠世研究区处于有利于保存风暴沉积的浅海环境,风暴岩的形成、发展与特征对古气候研究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上寺地区(乃至扬子地区)的风暴沉积,可能是最强盛的季风循环影响的结果;而P/T界线生物大量灭绝后缺乏潜穴生物的背景使风暴岩得以保存。
早三叠世扬子地台位于特提斯东北缘,研究者根据大量地质证据和模拟实验证实该时期巨型季风强度最大,且控制了整个泛大陆和周边海域的气候循环。笔者于川西北广元上寺剖面下三叠统中发现一套保存完好的风暴岩,其发育于飞仙关组下部,风暴沉积特征明显,风暴侵蚀构造、风暴撕裂构造和层理构造发育;根据沉积构造、岩石性质等识别了Sa-Sb-Sc、Sb-Sd、Sa-Sc-Sd三种序列组合(Sa-滞留砾屑沉积,Sb-粒序层理,Sc-丘状交错层理,Sd-均质层理)。早三叠世研究区处于有利于保存风暴沉积的浅海环境,风暴岩的形成、发展与特征对古气候研究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上寺地区(乃至扬子地区)的风暴沉积,可能是最强盛的季风循环影响的结果;而P/T界线生物大量灭绝后缺乏潜穴生物的背景使风暴岩得以保存。
2011, 29(3): 449-457.
摘要:
四川广元上寺中二叠统栖霞组中段发育碳酸盐岩浅滩相。露头观察、镜下分析得出,其颗粒类型中,似球粒、包粒十分丰富,占较大比重。研究层段识别出粪球粒、巴哈马似球粒、微生物似球粒三种类型。其中以巴哈马似球粒最为常见,它是由生物碎屑的泥晶化导致的。基于颗粒类型、沉积组构的详细观察和微相分析,得出研究层段总体沉积环境为似球粒为主的浅滩,包括滩体、滩缘、滩间三个亚环境。相对前人得出的生物碎屑滩,似球粒滩形成的水体能量相对较低。而且,这种似球粒滩在华南二叠纪地层中分布广泛。识别这种似球粒滩并对其颗粒组成、形成环境及空间展布进行深入研究,对认识华南二叠纪的沉积古地理格局将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广元上寺中二叠统栖霞组中段发育碳酸盐岩浅滩相。露头观察、镜下分析得出,其颗粒类型中,似球粒、包粒十分丰富,占较大比重。研究层段识别出粪球粒、巴哈马似球粒、微生物似球粒三种类型。其中以巴哈马似球粒最为常见,它是由生物碎屑的泥晶化导致的。基于颗粒类型、沉积组构的详细观察和微相分析,得出研究层段总体沉积环境为似球粒为主的浅滩,包括滩体、滩缘、滩间三个亚环境。相对前人得出的生物碎屑滩,似球粒滩形成的水体能量相对较低。而且,这种似球粒滩在华南二叠纪地层中分布广泛。识别这种似球粒滩并对其颗粒组成、形成环境及空间展布进行深入研究,对认识华南二叠纪的沉积古地理格局将具有重要意义。
2011, 29(3): 465-474.
摘要:
塔里木盆地近期获得重大突破的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在很大程度上受岩溶型储层发育的控制,深入总结其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的岩芯、薄片、阴极发光、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储层的基质孔渗极差,难以形成有利的储集空间,而次生孔隙(溶蚀孔洞、洞穴、裂缝等)构成了该区的主要储集空间。裂缝—孔洞型、孔洞型储集层优势发育,是最有勘探价值的储集层。(准)同生岩溶作用、层间岩溶作用、顺层岩溶作用、潜山岩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是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的最主要成因,各种岩溶作用多期叠加、改造形成复合型优质岩溶储层。通过对岩溶作用过程的分析,认为储层的原生孔隙和沉积相带是次生孔隙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是促进岩溶发育、控制储集体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
塔里木盆地近期获得重大突破的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在很大程度上受岩溶型储层发育的控制,深入总结其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的岩芯、薄片、阴极发光、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储层的基质孔渗极差,难以形成有利的储集空间,而次生孔隙(溶蚀孔洞、洞穴、裂缝等)构成了该区的主要储集空间。裂缝—孔洞型、孔洞型储集层优势发育,是最有勘探价值的储集层。(准)同生岩溶作用、层间岩溶作用、顺层岩溶作用、潜山岩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是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的最主要成因,各种岩溶作用多期叠加、改造形成复合型优质岩溶储层。通过对岩溶作用过程的分析,认为储层的原生孔隙和沉积相带是次生孔隙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是促进岩溶发育、控制储集体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
2011, 29(3): 475-485.
摘要:
对碳酸盐岩的结构分类方法进行了评述,但目前的分类并未对白云岩的残余结构问题进行充分论述。为了能更准确地恢复岩相古地理和进行精细的成岩研究,有必要对残余结构进行细分。白云岩的残余结构是由于原始粒屑结构的灰岩,经白云岩化、重结晶、溶蚀、胶结等成岩作用之后,岩石原始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残留有部分原始结构信息而形成的。根据颗粒与胶结物的可识别性和颗粒内部结构的保存程度,把残余结构划分为残余粒屑结构、残余粒形结构和残余影像结构,并分别给出相应的判别标准、鉴定特征、描述方法和相关实例。残余结构白云岩的孔隙分类也与原始粒屑结构灰岩有所不同。在Choquette和Pray(1970)孔隙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把残余结++构白云岩的孔隙分为组构选择性孔隙、部分组构选择性和非组构选择性孔隙三大类。其中,组构选择性孔隙包括粒内孔(含铸模孔)、粒间孔和晶间孔三大类,其中前两者还包括不同形态的亚类;非组构选择性孔隙主要包括溶蚀扩大孔;非组构选择性孔隙按孔隙形态和大小划分为溶孔、溶沟、溶洞、裂缝和角砾孔隙。
对碳酸盐岩的结构分类方法进行了评述,但目前的分类并未对白云岩的残余结构问题进行充分论述。为了能更准确地恢复岩相古地理和进行精细的成岩研究,有必要对残余结构进行细分。白云岩的残余结构是由于原始粒屑结构的灰岩,经白云岩化、重结晶、溶蚀、胶结等成岩作用之后,岩石原始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残留有部分原始结构信息而形成的。根据颗粒与胶结物的可识别性和颗粒内部结构的保存程度,把残余结构划分为残余粒屑结构、残余粒形结构和残余影像结构,并分别给出相应的判别标准、鉴定特征、描述方法和相关实例。残余结构白云岩的孔隙分类也与原始粒屑结构灰岩有所不同。在Choquette和Pray(1970)孔隙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把残余结++构白云岩的孔隙分为组构选择性孔隙、部分组构选择性和非组构选择性孔隙三大类。其中,组构选择性孔隙包括粒内孔(含铸模孔)、粒间孔和晶间孔三大类,其中前两者还包括不同形态的亚类;非组构选择性孔隙主要包括溶蚀扩大孔;非组构选择性孔隙按孔隙形态和大小划分为溶孔、溶沟、溶洞、裂缝和角砾孔隙。
2011, 29(3): 486-494.
摘要: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微地貌起伏差异小,难于确定。分析了沉积期微地貌控制着颗粒滩储层的发育及分布,因此,可通过对颗粒滩储层的研究,反演微地貌起伏。按此原理,建议具体研究步骤为:颗粒岩沉积为主体的等时地质体选取、储层成因确定、暴露时间确定、沉积期地貌恢复,以及成果检验应用。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陵江组嘉二2亚段A层为例,利用丰富的钻孔取心资料进行了实例研究,取得良好效果,表明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尤其适用于钻探程度高、资料老、缺乏三孔隙度测井系列的盆地老区,这对于储层预测和新层挖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微地貌起伏差异小,难于确定。分析了沉积期微地貌控制着颗粒滩储层的发育及分布,因此,可通过对颗粒滩储层的研究,反演微地貌起伏。按此原理,建议具体研究步骤为:颗粒岩沉积为主体的等时地质体选取、储层成因确定、暴露时间确定、沉积期地貌恢复,以及成果检验应用。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陵江组嘉二2亚段A层为例,利用丰富的钻孔取心资料进行了实例研究,取得良好效果,表明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尤其适用于钻探程度高、资料老、缺乏三孔隙度测井系列的盆地老区,这对于储层预测和新层挖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11, 29(3): 495-502.
摘要:
地层水是孔隙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变化上受控于流体动力场,时间演化上主要受控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川西坳陷300余个地层水化学数据的系统分析,对研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成岩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川西坳陷上侏罗统到须家河组可分为地层水交替阻滞带和地层水交替停滞带2个水化学作用带,大气水作用的范围在530 m以上地层;黏土矿物大规模脱水的淡化作用是地层水交替阻滞带离子浓度随深度变大而变小的主要因素,而该带中HCO3-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原因则可能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中CO2的加入有关;盐岩溶解可能是交替阻滞带地层水Na+富集的主要因素,Ca2+的富集则可能主要由蒙皂石的伊利石化和少量碳酸盐岩的溶解造成;钙长石的钠长石化是研究区地层水交替停滞带的一项重要的水—岩作用过程,同时存在的成岩作用类型还包括绿泥石化、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钠长石的溶解。
地层水是孔隙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变化上受控于流体动力场,时间演化上主要受控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川西坳陷300余个地层水化学数据的系统分析,对研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成岩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川西坳陷上侏罗统到须家河组可分为地层水交替阻滞带和地层水交替停滞带2个水化学作用带,大气水作用的范围在530 m以上地层;黏土矿物大规模脱水的淡化作用是地层水交替阻滞带离子浓度随深度变大而变小的主要因素,而该带中HCO3-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原因则可能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中CO2的加入有关;盐岩溶解可能是交替阻滞带地层水Na+富集的主要因素,Ca2+的富集则可能主要由蒙皂石的伊利石化和少量碳酸盐岩的溶解造成;钙长石的钠长石化是研究区地层水交替停滞带的一项重要的水—岩作用过程,同时存在的成岩作用类型还包括绿泥石化、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钠长石的溶解。
2011, 29(3): 503-511.
摘要:
摘 要 成岩相分析方法旨在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之间建立一种成因联系,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关系模型,为孔隙演化机理和主控因素分析及储层平面分布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机械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是本区主控成岩作用类型,据此可划分出5种主要的成岩相组合:早期碳酸盐胶结弱溶蚀相、弱压实强溶蚀相(<1 800 m)、中等压实强溶蚀相(1 800~2 800 m)、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2 800~3 800 m)和强压实—弱溶蚀相(﹥3 800 m)。其中深水区储层主要受控于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孔隙度分布在10%~20%之间,为Ⅲ类储层夹Ⅱ和Ⅰ类储层。珠海组(E23zh)总体以较强压实强溶蚀相为主,在三角洲平原水道、滨岸砂形成以Ⅱ类储层为主的优质储层分布区,这与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关。同样,受强溶蚀作用影响,在三角洲平原区形成了Ⅲ类储层夹部分Ⅱ类和Ⅰ类储层的相对有利储层分布区,而在三角洲前缘由于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砂岩粒度细,加之相对较强的压实改造,多形成Ⅲ类储层分布区。
摘 要 成岩相分析方法旨在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之间建立一种成因联系,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关系模型,为孔隙演化机理和主控因素分析及储层平面分布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机械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是本区主控成岩作用类型,据此可划分出5种主要的成岩相组合:早期碳酸盐胶结弱溶蚀相、弱压实强溶蚀相(<1 800 m)、中等压实强溶蚀相(1 800~2 800 m)、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2 800~3 800 m)和强压实—弱溶蚀相(﹥3 800 m)。其中深水区储层主要受控于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孔隙度分布在10%~20%之间,为Ⅲ类储层夹Ⅱ和Ⅰ类储层。珠海组(E23zh)总体以较强压实强溶蚀相为主,在三角洲平原水道、滨岸砂形成以Ⅱ类储层为主的优质储层分布区,这与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关。同样,受强溶蚀作用影响,在三角洲平原区形成了Ⅲ类储层夹部分Ⅱ类和Ⅰ类储层的相对有利储层分布区,而在三角洲前缘由于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砂岩粒度细,加之相对较强的压实改造,多形成Ⅲ类储层分布区。
2011, 29(3): 512-519.
摘要: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萨尔图油田萨中开发区岩芯、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分层次精细研究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根据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资料总结出砂体宽厚比与侧积夹层倾角的关系,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基本参数,并利用自动模式拟合和嵌入相模型的方法建立了侧积面三维构型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水驱、聚驱和后续水驱三个阶段的层内数值模拟,总结出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控制下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并针对不同剩余油模式提出不同的层内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侧积夹层倾角与河流宽深比之间存在良好数学关系,自动模式拟合的内部构型建模方法大大提高了建模的效率,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特点各异,应采用不同的开发措施挖潜。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萨尔图油田萨中开发区岩芯、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分层次精细研究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根据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资料总结出砂体宽厚比与侧积夹层倾角的关系,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基本参数,并利用自动模式拟合和嵌入相模型的方法建立了侧积面三维构型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水驱、聚驱和后续水驱三个阶段的层内数值模拟,总结出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控制下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并针对不同剩余油模式提出不同的层内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侧积夹层倾角与河流宽深比之间存在良好数学关系,自动模式拟合的内部构型建模方法大大提高了建模的效率,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特点各异,应采用不同的开发措施挖潜。
2011, 29(3): 520-528.
摘要: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神木地区侏罗系直罗组和延安组的9个煤样进行了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以及煤灰常量元素测试分析,探讨了成煤环境条件对煤样性质的影响,并揭示了不同聚煤体系煤灰中常量元素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直罗组和延安组不同聚煤体系中煤的灰分产率、矿物含量和有机C含量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从延安组Ⅱ、Ⅲ、Ⅳ单元→延安组Ⅴ单元→直罗组,煤矿物含量和灰分产率增加、有机C含量降低。此外,直罗组和延安组不同聚煤体系煤灰样的常量元素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一定的变化规律,如:从延安组Ⅱ、Ⅲ、Ⅳ单元→延安组Ⅴ单元→直罗组,煤灰样中SiO2含量增加;延安组煤灰样K2O含量明显低于直罗组煤灰样K2O含量;此外,延安组Ⅱ、Ⅲ、Ⅳ单元煤灰样中TFe2O3含量远高于延安组Ⅴ单元和直罗组。综合研究认为,延安组Ⅱ、Ⅲ、Ⅳ单元、延安组Ⅴ单元和直罗组煤层煤的灰分产率、矿物含量和有机C含量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成煤环境条件。成煤过程中所处的沼泽环境受河流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影响的程度,影响着煤的矿物含量、灰分产率和有机C含量等特征。而延安组Ⅱ、Ⅲ、Ⅳ单元、延安组Ⅴ单元和直罗组不同聚煤体系的煤灰常量元素特征及其差异性,则主要受成煤环境条件(陆源碎屑矿物的量)、环境气候条件和有机质的量等因素的控制。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神木地区侏罗系直罗组和延安组的9个煤样进行了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以及煤灰常量元素测试分析,探讨了成煤环境条件对煤样性质的影响,并揭示了不同聚煤体系煤灰中常量元素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直罗组和延安组不同聚煤体系中煤的灰分产率、矿物含量和有机C含量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从延安组Ⅱ、Ⅲ、Ⅳ单元→延安组Ⅴ单元→直罗组,煤矿物含量和灰分产率增加、有机C含量降低。此外,直罗组和延安组不同聚煤体系煤灰样的常量元素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一定的变化规律,如:从延安组Ⅱ、Ⅲ、Ⅳ单元→延安组Ⅴ单元→直罗组,煤灰样中SiO2含量增加;延安组煤灰样K2O含量明显低于直罗组煤灰样K2O含量;此外,延安组Ⅱ、Ⅲ、Ⅳ单元煤灰样中TFe2O3含量远高于延安组Ⅴ单元和直罗组。综合研究认为,延安组Ⅱ、Ⅲ、Ⅳ单元、延安组Ⅴ单元和直罗组煤层煤的灰分产率、矿物含量和有机C含量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成煤环境条件。成煤过程中所处的沼泽环境受河流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影响的程度,影响着煤的矿物含量、灰分产率和有机C含量等特征。而延安组Ⅱ、Ⅲ、Ⅳ单元、延安组Ⅴ单元和直罗组不同聚煤体系的煤灰常量元素特征及其差异性,则主要受成煤环境条件(陆源碎屑矿物的量)、环境气候条件和有机质的量等因素的控制。
2011, 29(3): 529-536.
摘要:
对采自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布曲组碳酸盐岩烃源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稀土总量(ΣREE)最大值 75.21 μg/g,最小值20.58 μg/g,平均值为36.67 μg/g。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后具有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的特点。布曲组碳酸盐岩烃源岩Ce/Ce*值为0.83~0.93,平均为0.88,显弱负异常;Eu/Eu*值为0.68~1.58,大部分样品的Eu/Eu*为弱负异常,少部分样品显正异常。稀土元素的这些特征大体反映了那底岗日地区布曲组沉积期总体为弱氧化的沉积环境,由于海侵的扩大和水体分层影响,部分底层水体由于缺氧而变为还原环境。
对采自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布曲组碳酸盐岩烃源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稀土总量(ΣREE)最大值 75.21 μg/g,最小值20.58 μg/g,平均值为36.67 μg/g。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后具有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的特点。布曲组碳酸盐岩烃源岩Ce/Ce*值为0.83~0.93,平均为0.88,显弱负异常;Eu/Eu*值为0.68~1.58,大部分样品的Eu/Eu*为弱负异常,少部分样品显正异常。稀土元素的这些特征大体反映了那底岗日地区布曲组沉积期总体为弱氧化的沉积环境,由于海侵的扩大和水体分层影响,部分底层水体由于缺氧而变为还原环境。
2011, 29(3): 537-543.
摘要: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中沸石分布广泛,石炭系—上二叠统火山岩储层发育层系主要为哈尔加乌组、卡拉岗组、条湖组。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溶蚀孔缝为主,构造裂缝型和不整合面溶蚀为辅。通过对研究区内所选井的岩石组分统计,发现火山岩岩性以中基性熔岩为主,杏仁体较发育,杏仁充填孔中以沸石类易溶矿物为主,为后期溶蚀作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浊沸石的形成主要有火山热液成因、交代蚀变成因和火山物质水化成因等。高pH 值对浊沸石的形成又特别有利。
通过薄片及电镜观察,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确定了沸石的类型,探讨了沸石的成因。指出沸石类型以浊沸石为主,次为片沸石和方沸石,充填于气孔(杏仁体)和裂缝中,主要通过低温火山热液自生沉淀形成。
赋存于三塘湖盆地火山岩杏仁体和裂缝中的沸石类矿物,对储层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沸石的先期充填降低了孔渗条件,后期浊沸石的溶蚀才是改善储集性能的关键。通过分析沸石含量与面孔率及孔隙度的关系,指出火山岩储层中浊沸石充填为后期溶蚀造孔提供了物质基础,浊沸石的溶蚀是形成次生孔隙的关键。因此应加大对该区火山岩中浊沸石发育带的预测,为寻找潜在的有利储层提供方向。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中沸石分布广泛,石炭系—上二叠统火山岩储层发育层系主要为哈尔加乌组、卡拉岗组、条湖组。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溶蚀孔缝为主,构造裂缝型和不整合面溶蚀为辅。通过对研究区内所选井的岩石组分统计,发现火山岩岩性以中基性熔岩为主,杏仁体较发育,杏仁充填孔中以沸石类易溶矿物为主,为后期溶蚀作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浊沸石的形成主要有火山热液成因、交代蚀变成因和火山物质水化成因等。高pH 值对浊沸石的形成又特别有利。
通过薄片及电镜观察,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确定了沸石的类型,探讨了沸石的成因。指出沸石类型以浊沸石为主,次为片沸石和方沸石,充填于气孔(杏仁体)和裂缝中,主要通过低温火山热液自生沉淀形成。
赋存于三塘湖盆地火山岩杏仁体和裂缝中的沸石类矿物,对储层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沸石的先期充填降低了孔渗条件,后期浊沸石的溶蚀才是改善储集性能的关键。通过分析沸石含量与面孔率及孔隙度的关系,指出火山岩储层中浊沸石充填为后期溶蚀造孔提供了物质基础,浊沸石的溶蚀是形成次生孔隙的关键。因此应加大对该区火山岩中浊沸石发育带的预测,为寻找潜在的有利储层提供方向。
2011, 29(3): 458-464.
摘要:
黔南宾夕法尼亚亚纪Triticites带内大型Fomitchevella珊瑚礁群落中见附礁生长的腕足动物Striatifera striata和Enteletoides shuichengensis,XRD测试结果显示Striatifera striata壳体次生层为保存较好、成分纯净的低镁方解石,完全未受到成岩作用改造;Enteletoides shuichengensis壳层中则含少量Fe、Ni,可能与成岩作用改造有关。两种腕足动物壳体横切面同一生长带棱柱层中的Ni、Fe、Mn、Na、Sr呈对称性分布,表明这两个种壳体原始信息保存良好,可忽略成岩改造对Enteletoides shuichengensis壳体的影响。测得Striatifera striata和Enteletoides shuichengensis壳体棱柱层中的δ18OPDB分别为-3.249‰和-3.385‰,据此推算出古海水温度为21.60~31.18℃。腕足动物壳体具有较高的δ13CPDB值,分别为4.784‰,4.782‰。利用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计算得到Z值接近135,表明珊瑚礁区古海水盐度正常。
黔南宾夕法尼亚亚纪Triticites带内大型Fomitchevella珊瑚礁群落中见附礁生长的腕足动物Striatifera striata和Enteletoides shuichengensis,XRD测试结果显示Striatifera striata壳体次生层为保存较好、成分纯净的低镁方解石,完全未受到成岩作用改造;Enteletoides shuichengensis壳层中则含少量Fe、Ni,可能与成岩作用改造有关。两种腕足动物壳体横切面同一生长带棱柱层中的Ni、Fe、Mn、Na、Sr呈对称性分布,表明这两个种壳体原始信息保存良好,可忽略成岩改造对Enteletoides shuichengensis壳体的影响。测得Striatifera striata和Enteletoides shuichengensis壳体棱柱层中的δ18OPDB分别为-3.249‰和-3.385‰,据此推算出古海水温度为21.60~31.18℃。腕足动物壳体具有较高的δ13CPDB值,分别为4.784‰,4.782‰。利用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计算得到Z值接近135,表明珊瑚礁区古海水盐度正常。
2011, 29(3): 544-551.
摘要:
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系统分析了长江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表层沉积物(及部分表土)的黏土矿物,结果显示:长江流域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脱石组成,伊利石含量最高,蒙脱石含量最低;长江干流上、中、下游黏土矿物含量基本一致,支流表现出明显区别,与流域不同的源岩类型和风化强度相对应。长江干流伊利石结晶度和化学指数自上游到下游均逐渐增大,说明长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风化作用有增强的趋势。长江支流中,上游的伊利石化学指数均较低,中游湘江、赣江均为最高,代表上游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中下游为化学风化作用。长江干流的黏土矿物面貌受到了上游支流的较大影响,不能只依靠干流信息,必须结合支流数据,判断长江风化作用强度。黏土矿物分布显示,长江流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对中下游沉积物贡献较大,乌江贡献较小;中游支流中,汉江对下游干流有一定的贡献;湘江、赣江、洞庭湖对下游及三角洲地区贡献较少。
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系统分析了长江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表层沉积物(及部分表土)的黏土矿物,结果显示:长江流域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脱石组成,伊利石含量最高,蒙脱石含量最低;长江干流上、中、下游黏土矿物含量基本一致,支流表现出明显区别,与流域不同的源岩类型和风化强度相对应。长江干流伊利石结晶度和化学指数自上游到下游均逐渐增大,说明长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风化作用有增强的趋势。长江支流中,上游的伊利石化学指数均较低,中游湘江、赣江均为最高,代表上游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中下游为化学风化作用。长江干流的黏土矿物面貌受到了上游支流的较大影响,不能只依靠干流信息,必须结合支流数据,判断长江风化作用强度。黏土矿物分布显示,长江流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对中下游沉积物贡献较大,乌江贡献较小;中游支流中,汉江对下游干流有一定的贡献;湘江、赣江、洞庭湖对下游及三角洲地区贡献较少。
2011, 29(3): 552-560.
摘要:
选择位于河西走廊的花海古湖泊沉积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3个普通14C和5个AMS14C年代结果,以沉积物岩性特征为主要指标,建立了晚冰期以来花海湖泊沉积的年代框架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花海地区新仙女木期和晚冰期花海湖泊主要以芒硝沉积为主,指示了较低的温度环境。芒硝沉积中的淤泥细线为短暂升温标志,芒硝—淤泥—芒硝的沉积韵律揭示了晚冰期和新仙女木期气候的不稳定性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根据沉积过程和岩性特征,全新世花海湖泊在千年尺度上存在干湿变化特征。10.47 cal ka BP之前的早全新世气候较为干旱,以冲洪积和风成砂为主的沉积过程,10.47~8.87 cal ka BP的早全新世湖相沉积所揭示的气候由干到湿的转变期,8.87~5.5 cal ka BP存在深湖相沉积的气候湿润期,5.5 cal ka BP至今沉积间断所揭示的中晚全新世气候呈现干旱化趋势,湖泊趋于萎缩干涸。
选择位于河西走廊的花海古湖泊沉积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3个普通14C和5个AMS14C年代结果,以沉积物岩性特征为主要指标,建立了晚冰期以来花海湖泊沉积的年代框架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花海地区新仙女木期和晚冰期花海湖泊主要以芒硝沉积为主,指示了较低的温度环境。芒硝沉积中的淤泥细线为短暂升温标志,芒硝—淤泥—芒硝的沉积韵律揭示了晚冰期和新仙女木期气候的不稳定性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根据沉积过程和岩性特征,全新世花海湖泊在千年尺度上存在干湿变化特征。10.47 cal ka BP之前的早全新世气候较为干旱,以冲洪积和风成砂为主的沉积过程,10.47~8.87 cal ka BP的早全新世湖相沉积所揭示的气候由干到湿的转变期,8.87~5.5 cal ka BP存在深湖相沉积的气候湿润期,5.5 cal ka BP至今沉积间断所揭示的中晚全新世气候呈现干旱化趋势,湖泊趋于萎缩干涸。
2011, 29(3): 561-571.
摘要:
根据泾阳泾河高漫滩JYa沉积剖面的野外观察,128个样品的粒度、元素与化合物含量实验分析, 以及历史文献对该区洪水的记载,研究了泾阳泾河高漫滩剖面沉积特征与洪水变化。结果表明,泾阳泾河高河漫滩沉积物发育良好,以粗粉砂、极细砂为主,各组分在整个剖面上变化明显,分辨率高,能够清晰地指示各次的洪水以及降水量的变化。JYa剖面分为18个沉积阶段,指示了18次大小不同的洪水和18个降水较多的年份。JYa剖面18个洪水沉积阶段的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第14层>12层>13层>8层>5层>1层>2层>4层>9层>3层>7层>6层>11层>10层>18层>15层>16层>17层。JYa剖面最上部第1层形成时的河床洪水深度约为4.56 m,流量为4 010 m3/s。第14、12、13、8、5层形成时的河床洪水深度大于4.56 m,流量大于4 010 m3/s。其余各层形成时的河床洪水深度应等于或小于4.56 m,流量等于或小于4 010 m3/s。第14层推断为1841年的特大洪水沉积层,代表了高河漫滩沉积过程中洪水动力与洪水规模最大一次特大洪水事件,当时张家山水文站洪峰流量为18 700 m3/s。沉积物粒度细,元素Mn、Cu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高,元素Ba含量低,指示沉积时洪水强度小,洪水位低,降雨量少。沉积物粒度粗,元素Mn、Cu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低,元素Ba含量高,指示沉积时洪水强度大,洪水位高,降雨量多。在这18次洪水中,同一次洪水沉积层内形成了两个以上薄层的元素和化合物含量、粒度成分的微小变化,指示多数期次的洪水发生时期可能有两个以上洪峰出现。泾阳泾河高漫滩第14、12、13、8、5、1层洪水沉积反映了泾河全流域性的年降水增加或较大范围年降水量增加,且年降水量至少达到800多毫米。
根据泾阳泾河高漫滩JYa沉积剖面的野外观察,128个样品的粒度、元素与化合物含量实验分析, 以及历史文献对该区洪水的记载,研究了泾阳泾河高漫滩剖面沉积特征与洪水变化。结果表明,泾阳泾河高河漫滩沉积物发育良好,以粗粉砂、极细砂为主,各组分在整个剖面上变化明显,分辨率高,能够清晰地指示各次的洪水以及降水量的变化。JYa剖面分为18个沉积阶段,指示了18次大小不同的洪水和18个降水较多的年份。JYa剖面18个洪水沉积阶段的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第14层>12层>13层>8层>5层>1层>2层>4层>9层>3层>7层>6层>11层>10层>18层>15层>16层>17层。JYa剖面最上部第1层形成时的河床洪水深度约为4.56 m,流量为4 010 m3/s。第14、12、13、8、5层形成时的河床洪水深度大于4.56 m,流量大于4 010 m3/s。其余各层形成时的河床洪水深度应等于或小于4.56 m,流量等于或小于4 010 m3/s。第14层推断为1841年的特大洪水沉积层,代表了高河漫滩沉积过程中洪水动力与洪水规模最大一次特大洪水事件,当时张家山水文站洪峰流量为18 700 m3/s。沉积物粒度细,元素Mn、Cu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高,元素Ba含量低,指示沉积时洪水强度小,洪水位低,降雨量少。沉积物粒度粗,元素Mn、Cu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低,元素Ba含量高,指示沉积时洪水强度大,洪水位高,降雨量多。在这18次洪水中,同一次洪水沉积层内形成了两个以上薄层的元素和化合物含量、粒度成分的微小变化,指示多数期次的洪水发生时期可能有两个以上洪峰出现。泾阳泾河高漫滩第14、12、13、8、5、1层洪水沉积反映了泾河全流域性的年降水增加或较大范围年降水量增加,且年降水量至少达到800多毫米。
2011, 29(3): 572-579.
摘要:
对南海北部N31柱状样沉积物进行了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鉴定、氧碳同位素、碳酸盐含量和粒度测试以及AMS14C测年,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计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和温跃层深度,揭示了该海区约55 ka以来的古海洋环境特征。转换函数计算的表层海水古温度结果表明,夏季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7.0~29.6℃,变化幅度为2.6℃,冬季温度变化范围为18.2~27.0℃,变化幅度为8.8℃。与南海南部转换函数温度对比表明,南海南部的温度比南海北部要高,这种差异在冬季时表现更为突出。温跃层转换函数计算的温跃层深度结果表明,MIS3~MIS2期时温跃层深度没有大的变化,而从冰期向冰后期过渡时,温跃层深度逐渐增大。
对南海北部N31柱状样沉积物进行了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鉴定、氧碳同位素、碳酸盐含量和粒度测试以及AMS14C测年,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计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和温跃层深度,揭示了该海区约55 ka以来的古海洋环境特征。转换函数计算的表层海水古温度结果表明,夏季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7.0~29.6℃,变化幅度为2.6℃,冬季温度变化范围为18.2~27.0℃,变化幅度为8.8℃。与南海南部转换函数温度对比表明,南海南部的温度比南海北部要高,这种差异在冬季时表现更为突出。温跃层转换函数计算的温跃层深度结果表明,MIS3~MIS2期时温跃层深度没有大的变化,而从冰期向冰后期过渡时,温跃层深度逐渐增大。
2011, 29(3): 580-586.
摘要:
真武油田位于苏北盆地东台拗陷高邮凹陷中南部,是苏北盆地目前已发现油田中最大的一个油田,油田开发时间长、含油面积大、油气富集程度高。该油田位于深凹带南部真2断裂下盘,邻近高邮生烃凹陷,油气主要分布在垛一段、戴二段和戴一段三个层段,阜一段也含油;储集层岩性多为细砂岩和不等粒砂岩。利用构造演化、原油特征与烃源岩演化、流体包裹体等方法分析了真武油田的成藏期次,结合各种地质要素分析了其动态成藏过程。构造演化史表明,从戴南组沉积开始到盐城组早期断层活动较为强烈,三垛末期地壳抬升,地层遭到剥蚀,先期形成的油气藏遭受破坏,盐城组早期断层仍然继续活动,油气不断进行运移,凹陷继续接受沉积,到盐城组沉积中后期,断层活动基本停止,油气运移速率减慢。后期沉积的地层厚度较大,对油气的保存有利。烃源岩演化史表明,高邮凹陷烃源岩有两期生烃,三垛晚—末期阜二段烃源岩在凹陷内部处于大量生油阶段,该时期阜四段烃源岩未达到生油高峰,只生成少量的油气,所以,应该是阜二段烃源岩主要的排油时期,但由于受到三垛晚期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的油气藏多遭到破坏;盐城组沉积时期,阜二段和阜四段烃源岩二次埋深均达到生油高峰,发生二次生烃。真武油田流体包裹体特征明显,主要发育一期流体包裹体,烃类包裹体及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多发育在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只有一个主峰温度区间,与单井地层埋藏史结合发现,油气运移聚集的时期处于垛二段沉积时期,这与构造演化和烃源岩演化反演的成藏期有一定差异。综合各种成藏期分析方法对原油动态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真武油田的油气具有两期成藏,早期主要是阜二段烃源岩在三垛末期之前生油、运移、聚集成藏,但三垛末期的构造抬升破坏了该期形成的油藏;盐城组早中期主要是阜四段烃源岩再次埋深二次生烃、是油气运移成藏的主要时期。盐城晚期至今是油气保存的主要时期。
真武油田位于苏北盆地东台拗陷高邮凹陷中南部,是苏北盆地目前已发现油田中最大的一个油田,油田开发时间长、含油面积大、油气富集程度高。该油田位于深凹带南部真2断裂下盘,邻近高邮生烃凹陷,油气主要分布在垛一段、戴二段和戴一段三个层段,阜一段也含油;储集层岩性多为细砂岩和不等粒砂岩。利用构造演化、原油特征与烃源岩演化、流体包裹体等方法分析了真武油田的成藏期次,结合各种地质要素分析了其动态成藏过程。构造演化史表明,从戴南组沉积开始到盐城组早期断层活动较为强烈,三垛末期地壳抬升,地层遭到剥蚀,先期形成的油气藏遭受破坏,盐城组早期断层仍然继续活动,油气不断进行运移,凹陷继续接受沉积,到盐城组沉积中后期,断层活动基本停止,油气运移速率减慢。后期沉积的地层厚度较大,对油气的保存有利。烃源岩演化史表明,高邮凹陷烃源岩有两期生烃,三垛晚—末期阜二段烃源岩在凹陷内部处于大量生油阶段,该时期阜四段烃源岩未达到生油高峰,只生成少量的油气,所以,应该是阜二段烃源岩主要的排油时期,但由于受到三垛晚期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的油气藏多遭到破坏;盐城组沉积时期,阜二段和阜四段烃源岩二次埋深均达到生油高峰,发生二次生烃。真武油田流体包裹体特征明显,主要发育一期流体包裹体,烃类包裹体及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多发育在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只有一个主峰温度区间,与单井地层埋藏史结合发现,油气运移聚集的时期处于垛二段沉积时期,这与构造演化和烃源岩演化反演的成藏期有一定差异。综合各种成藏期分析方法对原油动态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真武油田的油气具有两期成藏,早期主要是阜二段烃源岩在三垛末期之前生油、运移、聚集成藏,但三垛末期的构造抬升破坏了该期形成的油藏;盐城组早中期主要是阜四段烃源岩再次埋深二次生烃、是油气运移成藏的主要时期。盐城晚期至今是油气保存的主要时期。
2011, 29(3): 587-592.
摘要:
在密闭体系中,200~450℃的条件下进行了煤和泥岩加水的模拟实验,分析了实验产物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的演化特征,并讨论了不同温度条件下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的演化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是沉积有机质成岩过程的产物,其含量和组成受有机质成熟度影响较大。该研究结果不仅加深了对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演化机理的认识,而且为更好的应用咔唑类化合物作为指示剂提供更大的帮助。
在密闭体系中,200~450℃的条件下进行了煤和泥岩加水的模拟实验,分析了实验产物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的演化特征,并讨论了不同温度条件下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的演化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是沉积有机质成岩过程的产物,其含量和组成受有机质成熟度影响较大。该研究结果不仅加深了对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演化机理的认识,而且为更好的应用咔唑类化合物作为指示剂提供更大的帮助。
2011, 29(3): 593-598.
摘要: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采自燕山地区冀北凹陷的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Chg)灰岩和蓟县系洪水庄组(Jxh)泥页岩露头和岩芯中不同赋存状态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分析。正构烷烃和萜类生物标志物显示从高于庄组(Chg)到洪水庄组(Jxh)生源由浮游类和底栖类为主转变为浮游类为主,而沉积水体的盐度则由高变低。露头样品和相应岩芯中生物标志物的对比显示,风化等因素对该区烃源岩露头中藿烷类生物标志物影响较小,而对正构烷烃和甾烷的分布模式有影响。灰岩样品中不同赋存状态生物标志物变化不大,而泥页岩结合态相对于游离态具有相对较高含量的长链正构烷烃,显示酸性条件可以降低泥页岩对有机质的吸附能力。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采自燕山地区冀北凹陷的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Chg)灰岩和蓟县系洪水庄组(Jxh)泥页岩露头和岩芯中不同赋存状态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分析。正构烷烃和萜类生物标志物显示从高于庄组(Chg)到洪水庄组(Jxh)生源由浮游类和底栖类为主转变为浮游类为主,而沉积水体的盐度则由高变低。露头样品和相应岩芯中生物标志物的对比显示,风化等因素对该区烃源岩露头中藿烷类生物标志物影响较小,而对正构烷烃和甾烷的分布模式有影响。灰岩样品中不同赋存状态生物标志物变化不大,而泥页岩结合态相对于游离态具有相对较高含量的长链正构烷烃,显示酸性条件可以降低泥页岩对有机质的吸附能力。
2011, 29(3): 599-604.
摘要:
源控论认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或者生油凹陷的展布范围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油气主要分布在距离主力生油洼陷20~30 km的范围内。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大部分地区超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但在西坡发现了富拉尔基油田、平洋油气田、图牧吉油砂矿和套保油田等油区。笔者在松南西斜坡发现一条大型“人字”形沟谷体系,〖JP2〗该沟谷体系对白城水系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河道上的探井都有良好的油气显示,套保和图牧吉油田(距离主力生油凹陷达120 km)的成因也与沟谷体系有关。嫩一、二段湖相泥岩形成的区域性盖层,沟谷体系的高孔—高渗储层以及单倾斜坡使得长岭凹陷生成的油气具备了向西部斜坡长距离运移的地质条件。因此,盆缘发育的“人字”形沟谷体系及其控制的河道沉积是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高速公路”,只要存在圈闭条件,沿着“高速公路”就可以实现“源外”找油。〖JP〗
源控论认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或者生油凹陷的展布范围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油气主要分布在距离主力生油洼陷20~30 km的范围内。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大部分地区超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但在西坡发现了富拉尔基油田、平洋油气田、图牧吉油砂矿和套保油田等油区。笔者在松南西斜坡发现一条大型“人字”形沟谷体系,〖JP2〗该沟谷体系对白城水系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河道上的探井都有良好的油气显示,套保和图牧吉油田(距离主力生油凹陷达120 km)的成因也与沟谷体系有关。嫩一、二段湖相泥岩形成的区域性盖层,沟谷体系的高孔—高渗储层以及单倾斜坡使得长岭凹陷生成的油气具备了向西部斜坡长距离运移的地质条件。因此,盆缘发育的“人字”形沟谷体系及其控制的河道沉积是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高速公路”,只要存在圈闭条件,沿着“高速公路”就可以实现“源外”找油。〖JP〗
2011, 29(3): 605-612.
摘要: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早古生界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型油气田,其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备受关注,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争议。通过系统采样和高精度GC—MS分析,精细研究了塔河油田原油的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并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原油其具有相似的成因类型,其母质类型为菌藻类;浮游绿藻和宏体褐藻对原油的生成有重要贡献;原油为成熟—高成熟原油形成于海相还原环境;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为塔河油田的主力烃源岩,下奥陶统和寒武系烃源岩也对塔河原油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原油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且早期油藏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这些研究结果为同类油气田的评价、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早古生界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型油气田,其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备受关注,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争议。通过系统采样和高精度GC—MS分析,精细研究了塔河油田原油的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并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原油其具有相似的成因类型,其母质类型为菌藻类;浮游绿藻和宏体褐藻对原油的生成有重要贡献;原油为成熟—高成熟原油形成于海相还原环境;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为塔河油田的主力烃源岩,下奥陶统和寒武系烃源岩也对塔河原油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原油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且早期油藏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这些研究结果为同类油气田的评价、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