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俊, 赵家宏, 腾军, 王天煦, 鲍志东, 张红静, 袁淑琴, 林艳波, 高银山.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地震沉积学研究——以松南乾安地区上白垩统青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3): 570-5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2
|
[2] |
刘英辉, 黄导武, 段冬平, 陈波, 丁芳, 陈晨, 黎祺.
煤层等时格架下中深层储层地震沉积学预测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57-9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2
|
[3] |
吴其林, 但志伟, 肖为, 曾驿, 周小康, 侯志平.
珠江口盆地H区块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沉积学应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4): 828-8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21
|
[4] |
张晶, 李双文, 袁淑琴, 龙礼文, 姚军, 王菁.
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5, 33(3): 578-58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6
|
[5] |
.
Rio Muni盆地第四纪陆坡地震地貌学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85-493.
|
[6] |
.
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的沉积相研究——以涠西南凹陷涠洲组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68-575.
|
[7] |
魏巍, 张顺, 张晨晨, 吴朝东.
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嫩江组河流与湖泊—三角洲相地震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53-1161.
|
[8] |
.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89-897.
|
[9] |
.
地质名山馒头山及其附近早寒武世古地震沉积事件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021-1031.
|
[10] |
朱筱敏.
地震沉积学在陆相湖盆三角洲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15-921.
|
[11] |
董艳蕾.
黄骅坳陷歧南凹陷古近系沙一层序地震沉积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2): 234-240.
|
[12] |
李 阳.
河流相储层沉积学表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1): 48-52.
|
[13] |
董春梅, 张宪国, 林承焰.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
. 沉积学报,
2006, (5): 698-704.
|
[14] |
.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98-704.
|
[15] |
鲜本忠, 姜在兴.
环境沉积学的兴起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77-682.
|
[16] |
程日辉, 王璞珺, 刘万洙.
构造断阶对沉积的控制:来自地震、测井和露头的实例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55-259.
|
[17] |
尹寿鹏, 谢庆宾, 管守锐.
网状河比较沉积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21-226.
|
[18] |
S.G.Pemberton, 周志澄, J.Mac Eacher.
风暴沉积的遗迹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4): 489-494.
|
[19] |
王多云.
沉积盆地地震-层序地层学研究辅助系统─Ⅰ
. 沉积学报,
1994, 12(1): 8-15.
|
[20] |
刘宝珺.
关于沉积学发展的思考
. 沉积学报,
1992, 10(3):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