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姚敏, 胡忠贵, 武赛军, 周刚, 胡九珍, 毕宇航.
川东北铁山坡、七里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区带预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0
|
[2] |
叶榆, 程超, 蒋裕强, 易娟子, 邓虹兵, 李曦, 谷一凡, 陈雁.
川东飞仙关组鲕粒滩岩性识别及其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32-104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9
|
[3] |
高抒.
南京地区早三叠世碳酸盐沉积动力过程初探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673-16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4
|
[4] |
夏舜, 宋金民, 李智武, 肖斌, 安虹伊, 金鑫, 王瀚, 韩雨樾, 邓豪爽, 王斌.
上扬子地台北缘下奥陶统分乡组风暴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8
|
[5] |
古强, 邢凤存, 钱红杉, 孙汉骁.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粒特征与水动力相关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71-13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9
|
[6] |
金鑫, 宋金民, 刘树根, 孙玮, 丁一, 邓双林, 许智雄, 徐宏远, 李立基, 李章畅, 郎悦竹, 冯梦媛, 谢国梁.
西昌盆地新基姑地区大箐组风暴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4): 908-9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4
|
[7] |
赵聪, 刘树根, 宋金民, 唐玄, 赖冬.
川西汉旺地区雷口坡组四段风暴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1): 94-10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0
|
[8] |
黄乐清, 刘伟.
湘西北龙山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潮坪风暴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5): 830-84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3
|
[9] |
王广伟, 李平平, 郝芳, 邹华耀, 余新亚.
建南地区飞仙关组三段白云岩分布与成因——基于三维地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68-18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6
|
[10] |
罗冰.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04-409.
|
[11]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12] |
魏国齐, 陈更生, 杨威, 杨雨, 胡明毅, 张林, 吴世祥, 金惠, 沈珏红.
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槽台”沉积体系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54-260.
|
[13] |
杨家静, 王一刚, 王兰生, 文应初, 刘划一, 周国源.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49-353.
|
[14] |
王兴志, 张帆,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49-254.
|
[15] |
方国庆, 刘德良.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奥陶统其浪组风暴岩中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1): 68-72.
|
[16] |
杜远生, 韩欣.
滇中中元古代昆阳群因民组碎屑风暴岩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59-261.
|
[17] |
肖传桃, 李维峰, 胡明毅.
江汉盆地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学及古地理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1): 85-91.
|
[18] |
李培军, 侯泉林, 李继亮, 孙枢.
闽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溪口组浊流沉积
. 沉积学报,
1997, 15(4): 50-57.
|
[19] |
何海清.
西秦岭早三叠世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1996, 14(1): 86-92.
|
[20] |
张廷山, 侯方浩, 高卫东, 兰光志.
川西北地区早志留世风暴岩及其环境与古生态意义
. 沉积学报,
1993, 11(2): 5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