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钟安宁, 周翔.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物源与沉积体系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3): 610-6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0
|
[2] |
刘福田, 李荣西, 刘新社, 杨鸣一, 赵帮胜, 吴小力, 覃小丽.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西部气田“源控”主导的天然气成藏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129-11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2
|
[3] |
曹怀仁, 胡建芳, 席党鹏, 彭平安, 雷艳.
松辽盆地后金沟剖面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43-105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20
|
[4] |
陈方文, 卢双舫, 丁雪.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中浅层烃源岩生烃量评价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81-1187.
|
[5] |
.
“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
. 沉积学报,
2012, 30(1): 1-19.
|
[6] |
.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十屋地区营城组物源体系探讨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96-1104.
|
[7] |
霍秋立.
松辽盆地北部晚白垩系青一段源岩中芳基类异戊二烯烃的检出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4): 815-820.
|
[8] |
付广.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0, 28(1): 201-207.
|
[9] |
张功成.
“源热共控论”:来自南海海域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带有序分布的新认识
. 沉积学报,
2010, 28(5): 987-1005.
|
[10] |
刘自亮.
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的成因组合与分布规律——以松辽盆地大老爷府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09, 27(1): 32-40.
|
[11] |
闫建萍.
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物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12-220.
|
[12] |
郭春清.
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油源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64-871.
|
[13] |
王涌泉.
干酪根化学降解产物的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78-781.
|
[14] |
冯子辉, 冯志强, 刘伟, 王雪, 关秋华.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凝析油及油型气的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45-49.
|
[15] |
张水昌, 龚再升, 梁狄刚, 吴克强, 汪建蓉, 宋孚庆, 王培荣, 王汇彤, 何忠华.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系统地球化学-Ⅰ:油组划分、油源对比及混源油确定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15-26.
|
[16] |
徐景祯, 刘晓冬, 陈章明, 申印章.
断层体系的分形维数及其对深源气运移条件的指示作用
. 沉积学报,
1998, 16(1): 76-80.
|
[17] |
李金有, 朴明植, 肖乾华.
几种煤、油共生盆地的烃源岩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09-113.
|
[18] |
黄第藩, 赵孟军, 张水昌.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油气系统下古生界油源油中蜡质烃来源的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1997, 15(2): 6-13.
|
[19] |
楼章华, 高瑞祺, 蔡希源.
论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15-120.
|
[20] |
肖海燕.
松辽盆地东部断陷盆地天然气特征及气源探讨
. 沉积学报,
1994, 12(3): 9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