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第14卷 第4期
1996, 14(4): 1-14.
摘要:
The Huabei area in China is widespreadly covered by Middle Upper Proterozoic and Lower Palaeozoic marine carbonate rocks with several thousand meters in thickness.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studying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s in these source rocks because of the generally high matur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evaluate whether or not the Middle Upper Proterozoic and Lower Palaeozoic marine carbonate rocks in the Huabei area are an important suite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to provide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with some scientific data. The present pap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bundance and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kerogen types and biomarkers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formed in the Middle Upper Proterozoic and Lower Palaeozoic strata of the Huabei area. Moreover, an evaluation on the potenti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the source rock has been made and favorable area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within this area have been pointed out as well.
The Huabei area in China is widespreadly covered by Middle Upper Proterozoic and Lower Palaeozoic marine carbonate rocks with several thousand meters in thickness.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studying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s in these source rocks because of the generally high matur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evaluate whether or not the Middle Upper Proterozoic and Lower Palaeozoic marine carbonate rocks in the Huabei area are an important suite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to provide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with some scientific data. The present pap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bundance and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kerogen types and biomarkers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formed in the Middle Upper Proterozoic and Lower Palaeozoic strata of the Huabei area. Moreover, an evaluation on the potenti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the source rock has been made and favorable area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within this area have been pointed out as well.
1996, 14(4): 15-23.
摘要: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分类方案,详细论述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相态、组成和均一温度特征。在同一油气藏,均一温度越高,油相包裹体中的气态烃和挥发份的含量也越高。依据油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变化及其与同生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关系可以研究油气藏在充填过程中油气组成,特别是气态烃和挥发份含量的演变。进而可以研究油气藏的油源——生油岩的类型和热演化程度。本文评述了依据油相包裹体和同生水溶液包裹体PVT相图推断其捕获温度和压力范围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最后讨论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成因机制及其在油气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分类方案,详细论述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相态、组成和均一温度特征。在同一油气藏,均一温度越高,油相包裹体中的气态烃和挥发份的含量也越高。依据油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变化及其与同生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关系可以研究油气藏在充填过程中油气组成,特别是气态烃和挥发份含量的演变。进而可以研究油气藏的油源——生油岩的类型和热演化程度。本文评述了依据油相包裹体和同生水溶液包裹体PVT相图推断其捕获温度和压力范围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最后讨论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成因机制及其在油气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1996, 14(4): 24-30.
摘要:
镜质体反射率(Ro)与其生烃率有关,因此,由Ro应可求取其生烃率;同时,在求取了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参数之后,若已知其受热史,则可计算出镜质体的生烃率;反过来,若已知镜质体的生烃率,应可反推其受热史。基于这一基本原理,本文在建立和标定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可将其应用于存在着抬升、剥蚀和古地温非线性变化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热史恢复的原理模型,结合海拉尔盆地海参7井的实测Ro值,有效地恢复了其古热史。
镜质体反射率(Ro)与其生烃率有关,因此,由Ro应可求取其生烃率;同时,在求取了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参数之后,若已知其受热史,则可计算出镜质体的生烃率;反过来,若已知镜质体的生烃率,应可反推其受热史。基于这一基本原理,本文在建立和标定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可将其应用于存在着抬升、剥蚀和古地温非线性变化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热史恢复的原理模型,结合海拉尔盆地海参7井的实测Ro值,有效地恢复了其古热史。
1996, 14(4): 31-37.
摘要:
本文以类似于地层中常见的无孔多胞孢的现代菌类—Alternariatenuis菌孢进行热模拟生烃试验,分为常温、100℃、200℃、250℃、300℃、400℃、500℃七个温度级试样,进行气体、族组分、元素、热解色谱、红外光谱、差热等分析,所获结果表明菌类也是良好的生油(气)原始母质,相当于Ⅰ型或Ⅰ—Ⅱ型干酪根,300℃—400℃是菌类热模拟产烃高峰期,菌孢的热模拟试验清晰地显示了其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形成历程。
本文以类似于地层中常见的无孔多胞孢的现代菌类—Alternariatenuis菌孢进行热模拟生烃试验,分为常温、100℃、200℃、250℃、300℃、400℃、500℃七个温度级试样,进行气体、族组分、元素、热解色谱、红外光谱、差热等分析,所获结果表明菌类也是良好的生油(气)原始母质,相当于Ⅰ型或Ⅰ—Ⅱ型干酪根,300℃—400℃是菌类热模拟产烃高峰期,菌孢的热模拟试验清晰地显示了其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形成历程。
1996, 14(4): 45-49.
摘要:
对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海水甲烷相对于大气甲烷是强烈过饱和的。甲烷浓度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这部分甲烷为生物成因。该海域海-气交换过程中甲烷通量在0.7~10.4nmolm-2s-1,明显高于其它开放海域。
对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海水甲烷相对于大气甲烷是强烈过饱和的。甲烷浓度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这部分甲烷为生物成因。该海域海-气交换过程中甲烷通量在0.7~10.4nmolm-2s-1,明显高于其它开放海域。
1996, 14(4): 50-60.
摘要:
本文阐述了层序地层学在松辽盆地应用的主要依据,总结了白垩系层序地层的基本特征。归纳出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在岩芯中层序边界附近见古土壤或根土层、河床滞留砾岩、水进滞留砾岩、水下滑塌、钙质结核及相突变现象,层序边界之上覆盖风暴岩、三角洲前缘席状流沉积、冲积扇、鲕粒灰岩、生物屑灰岩、物性良好的砂岩和火山岩。层序边界的测井响应特征为退积/前积渐变型、退积/加积突变型、加积/前积型、前积/前积型等。在地震剖面上,层序边界处见削截、上超、顶超等反射结构。根据地震、测井和岩芯资料的综合解释,重点论述了主要含油层系的体系域特征,由此提炼出松辽盆地白垩系层序地层理想模式。低水位体系域由滞后平衡表面之下的冲积扇、河口砂坝、“下切谷”充填物、滑塌、碎屑流沉积、浊积岩及三角洲前缘席状流沉积组成;水进体系域发育风暴岩、砂滩、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叠层石和碳酸盐浅滩;典型的密集段形成于海泛期,赋存于水进体系域顶部和高水位体系域底部;高水位体系域主要有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曲流河体系组成。经对比,松辽盆地与海相基准面变化的二级旋回趋近,但三级旋回高于后者。
本文阐述了层序地层学在松辽盆地应用的主要依据,总结了白垩系层序地层的基本特征。归纳出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在岩芯中层序边界附近见古土壤或根土层、河床滞留砾岩、水进滞留砾岩、水下滑塌、钙质结核及相突变现象,层序边界之上覆盖风暴岩、三角洲前缘席状流沉积、冲积扇、鲕粒灰岩、生物屑灰岩、物性良好的砂岩和火山岩。层序边界的测井响应特征为退积/前积渐变型、退积/加积突变型、加积/前积型、前积/前积型等。在地震剖面上,层序边界处见削截、上超、顶超等反射结构。根据地震、测井和岩芯资料的综合解释,重点论述了主要含油层系的体系域特征,由此提炼出松辽盆地白垩系层序地层理想模式。低水位体系域由滞后平衡表面之下的冲积扇、河口砂坝、“下切谷”充填物、滑塌、碎屑流沉积、浊积岩及三角洲前缘席状流沉积组成;水进体系域发育风暴岩、砂滩、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叠层石和碳酸盐浅滩;典型的密集段形成于海泛期,赋存于水进体系域顶部和高水位体系域底部;高水位体系域主要有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曲流河体系组成。经对比,松辽盆地与海相基准面变化的二级旋回趋近,但三级旋回高于后者。
1996, 14(4): 61-69.
摘要:
在西沙群岛琛航岛一井晚第三纪生物礁中发现了9属43种造礁钙藻和9个生物化石群落,与在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惠州33-1-1井发现的7属16种造礁钙藻,7个生物化石群落() 及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区莺6井发现的5属21种造礁钙藻和5个生物化石群落() 一起,并列为迄今在研究区发现生物礁的三大典型研究剖面。本文较详细地从比较沉积学的角度讨论了这三个生物礁的异同点。生物礁最为重要的鉴定标志就是它具备典型的生物骨架结构。利用有关三个生物礁化石群落的鉴定成果、分布特征、组合关系、剖面演变规律的资料,指出皮壳状与坚硬分枝状珊瑚藻(Melobesiae)、直立分节状珊瑚藻(Coralinaa)和仙掌藻(Halimeda)在成礁过程中形成格架,扮演了“开路先锋”、“主力军”、“收容队的角色;尤其绿藻门仙掌藻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骨架生物之一在西沙生物礁中形成剖面序列,对于完善成礁理论和探索中国的“Messinian”事件—“南中国海”事件具有重要的古海洋学意义。三地生物礁因陆架海与陆缘海的区别而在沉积环境方面有所不同;成礁基有碳酸盐台地、古老的前第三纪基岩或“海台”;主要成礁期为中新世不同阶段;重要的岩石类型包括珊瑚藻礁灰岩与白云。
在西沙群岛琛航岛一井晚第三纪生物礁中发现了9属43种造礁钙藻和9个生物化石群落,与在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惠州33-1-1井发现的7属16种造礁钙藻,7个生物化石群落() 及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区莺6井发现的5属21种造礁钙藻和5个生物化石群落() 一起,并列为迄今在研究区发现生物礁的三大典型研究剖面。本文较详细地从比较沉积学的角度讨论了这三个生物礁的异同点。生物礁最为重要的鉴定标志就是它具备典型的生物骨架结构。利用有关三个生物礁化石群落的鉴定成果、分布特征、组合关系、剖面演变规律的资料,指出皮壳状与坚硬分枝状珊瑚藻(Melobesiae)、直立分节状珊瑚藻(Coralinaa)和仙掌藻(Halimeda)在成礁过程中形成格架,扮演了“开路先锋”、“主力军”、“收容队的角色;尤其绿藻门仙掌藻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骨架生物之一在西沙生物礁中形成剖面序列,对于完善成礁理论和探索中国的“Messinian”事件—“南中国海”事件具有重要的古海洋学意义。三地生物礁因陆架海与陆缘海的区别而在沉积环境方面有所不同;成礁基有碳酸盐台地、古老的前第三纪基岩或“海台”;主要成礁期为中新世不同阶段;重要的岩石类型包括珊瑚藻礁灰岩与白云。
1996, 14(4): 70-76.
摘要:
青海油砂山剖面第68层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可识别出来Gpr、Glt、Ge、Slt、Smt、Spr、Sla、Sbm、SIcr、SIh和Mri等12种岩石相,它们构成了6种岩石相组合,即:Ge-Gpr-Glt组合,Glt-Slt组合,Slt-Smt组合,Glt-Sbm组合,Sst-Mrl组合,Gpr(Spr)-Mrl-Sst-Mrl-SIcr-Mrl组合。按照沉积界面之间的切割关系,建立一个包括7级界面的界面层次,第一级为砂体的上下边界,第七级为纹层边界,沉积界面将砂体分隔为三个沉积幕,它们由六个沉积亚幕组成。砂体建筑结构要素包括侧积体(LA),纵向砂坝(LB),横向砂坝(TB),简单砾质充填(GF),简单砂质充填(SF)和堤岸砂坪(LF)等六种类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宽度和厚度比。通过露头密网格采样和沉积学分析建立了砂体渗透率原型模型,均质模型,幕式模型以及建筑结构要素模型,其中建筑结构模型与原型模型相似性最好,证明了利用建筑结构分析可以建立符合砂体客观实际的储层地质模型。
青海油砂山剖面第68层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可识别出来Gpr、Glt、Ge、Slt、Smt、Spr、Sla、Sbm、SIcr、SIh和Mri等12种岩石相,它们构成了6种岩石相组合,即:Ge-Gpr-Glt组合,Glt-Slt组合,Slt-Smt组合,Glt-Sbm组合,Sst-Mrl组合,Gpr(Spr)-Mrl-Sst-Mrl-SIcr-Mrl组合。按照沉积界面之间的切割关系,建立一个包括7级界面的界面层次,第一级为砂体的上下边界,第七级为纹层边界,沉积界面将砂体分隔为三个沉积幕,它们由六个沉积亚幕组成。砂体建筑结构要素包括侧积体(LA),纵向砂坝(LB),横向砂坝(TB),简单砾质充填(GF),简单砂质充填(SF)和堤岸砂坪(LF)等六种类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宽度和厚度比。通过露头密网格采样和沉积学分析建立了砂体渗透率原型模型,均质模型,幕式模型以及建筑结构要素模型,其中建筑结构模型与原型模型相似性最好,证明了利用建筑结构分析可以建立符合砂体客观实际的储层地质模型。
1996, 14(4): 77-83.
摘要:
根据石炭系储层中自生矿物所含有机包裹体类别、产状、分布及同期盐水流包裹捕获温度等特征,将烃类在储层中的油气演化及运聚划分为:(1)印支期的原油成熟阶段;(2)燕山—喜山期前的原油高成熟——凝析油阶段;(3)喜山期热裂解—甲烷气阶段。根据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资料及储层沥青分布特征研究可将四川东部划分出开江—忠县—重庆区块、达县—广安区块和万县—云阳区块等具有不同烃类运聚史的三个地区。
根据石炭系储层中自生矿物所含有机包裹体类别、产状、分布及同期盐水流包裹捕获温度等特征,将烃类在储层中的油气演化及运聚划分为:(1)印支期的原油成熟阶段;(2)燕山—喜山期前的原油高成熟——凝析油阶段;(3)喜山期热裂解—甲烷气阶段。根据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资料及储层沥青分布特征研究可将四川东部划分出开江—忠县—重庆区块、达县—广安区块和万县—云阳区块等具有不同烃类运聚史的三个地区。
1996, 14(4): 84-93.
摘要:
根据上扬子板块的基底特征,及板块边缘特征等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演化特征入手,分别对上扬子板块基底地貌、板块边缘构造及板内不同构造单元控制志留纪古沉积环境及生物礁发育演化进行了论述。在上扬子板块的北缘(南秦岭构造带),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适于生物礁发育,类型较多。而板块西缘(金沙江构造带)为主动大陆边缘,在岛弧区发育部分点礁以及生物层;板块内部受古隆起影响的地区(川西北、川东南、黔北),形成缓坡沉积环境,在浅缓坡区生物礁十分发育,类型众多;但是板内深断裂(龙门山,二郎山—攀西裂谷带)边缘生物礁不甚发育,仅见生物层—小型点礁组合。志留纪时,上扬子板块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明显,至Wenlock期后,大部分地区因海平面下降而无沉积。但是在板块边缘凹陷区,因区域构造的影响,全球海平面波动对其影响不大,Wenlock期后继续接受沉积且发育生物礁。
根据上扬子板块的基底特征,及板块边缘特征等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演化特征入手,分别对上扬子板块基底地貌、板块边缘构造及板内不同构造单元控制志留纪古沉积环境及生物礁发育演化进行了论述。在上扬子板块的北缘(南秦岭构造带),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适于生物礁发育,类型较多。而板块西缘(金沙江构造带)为主动大陆边缘,在岛弧区发育部分点礁以及生物层;板块内部受古隆起影响的地区(川西北、川东南、黔北),形成缓坡沉积环境,在浅缓坡区生物礁十分发育,类型众多;但是板内深断裂(龙门山,二郎山—攀西裂谷带)边缘生物礁不甚发育,仅见生物层—小型点礁组合。志留纪时,上扬子板块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明显,至Wenlock期后,大部分地区因海平面下降而无沉积。但是在板块边缘凹陷区,因区域构造的影响,全球海平面波动对其影响不大,Wenlock期后继续接受沉积且发育生物礁。
1996, 14(4): 94-101.
摘要:
本文从板桥凹陷出发,以古流体势动态地描述了油气运移聚集史。建立和讨论了断层在古流体势数值模拟恢复中的处理方法,对有利油气勘探区进行了级别划分,并指出自生自储油气常分布于高势区域。阐明类似板桥凹陷的年青盆地具沉积压实离心流的特点,水流方向与各期流体势方向基本一致。最后作者预测出板桥凹陷一批有利的勘探区。
本文从板桥凹陷出发,以古流体势动态地描述了油气运移聚集史。建立和讨论了断层在古流体势数值模拟恢复中的处理方法,对有利油气勘探区进行了级别划分,并指出自生自储油气常分布于高势区域。阐明类似板桥凹陷的年青盆地具沉积压实离心流的特点,水流方向与各期流体势方向基本一致。最后作者预测出板桥凹陷一批有利的勘探区。
1996, 14(4): 102-107.
摘要: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为辽河盆地三大凹陷之一,位于辽宁省境内的下辽河平原。本文通过东部凹陷盖层类型,岩石学特征与盖层品质的关系,压实作用对盖层封盖性能的影响及火山岩盖层封盖性能分析,指出东部凹陷虽缺乏区域性盖层,但局部盖层十分发育,其中火山岩是最好的盖层,不同层次的泥岩盖层变化较大,主要形成期为中深层的突变压实阶段和紧密压实阶段,浅层火山岩的发育弥补了泥岩的不足,并根据泥岩盖层与储层的匹配关系研究指出:“东部凹陷浅层是差的盖层匹配好储层,深层则相反”。从泥岩盖层角度出发认为中深层应是大中型气藏形成的有利场所,浅层则是小型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但本区封盖性能很好的火山岩发育,使其为主的盖层,增加了浅层形成较大型气藏的可能,从而打破了以泥岩盖层为主的纵向天然气分布格局,同时通过东部凹陷不同层位、不同深度层次泥岩盖层突破压力分布特点,结合火山岩分布特征,指出了本区下部勘探方向。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为辽河盆地三大凹陷之一,位于辽宁省境内的下辽河平原。本文通过东部凹陷盖层类型,岩石学特征与盖层品质的关系,压实作用对盖层封盖性能的影响及火山岩盖层封盖性能分析,指出东部凹陷虽缺乏区域性盖层,但局部盖层十分发育,其中火山岩是最好的盖层,不同层次的泥岩盖层变化较大,主要形成期为中深层的突变压实阶段和紧密压实阶段,浅层火山岩的发育弥补了泥岩的不足,并根据泥岩盖层与储层的匹配关系研究指出:“东部凹陷浅层是差的盖层匹配好储层,深层则相反”。从泥岩盖层角度出发认为中深层应是大中型气藏形成的有利场所,浅层则是小型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但本区封盖性能很好的火山岩发育,使其为主的盖层,增加了浅层形成较大型气藏的可能,从而打破了以泥岩盖层为主的纵向天然气分布格局,同时通过东部凹陷不同层位、不同深度层次泥岩盖层突破压力分布特点,结合火山岩分布特征,指出了本区下部勘探方向。
1996, 14(4): 108-113.
摘要:
分形几何学特别适合于解决复杂环境中的许多问题。本文把砂岩孔隙结构置于分形几何学框架内,推导了小于孔隙半径r的孔隙度与孔隙半径之间幂函数关系,表明其指数与孔隙结构分维(D)有关,用压汞曲线证实这种幂函数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提供了一种测量孔隙结构分维的方法。作者研究认为,孔隙结构分维(D)能定量表征砂岩的储集性能,并能反映砂岩孔隙结构的成因特征。D接近于2,砂岩储集性能极好;D接近于3,砂岩储集性能极差。不同成因的孔隙结构具有不同的分维,但相同或相似成因的孔隙结构的分维具有固定的范围。因此可用分维对砂岩孔隙结构进行分类和评价。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分形几何学特别适合于解决复杂环境中的许多问题。本文把砂岩孔隙结构置于分形几何学框架内,推导了小于孔隙半径r的孔隙度与孔隙半径之间幂函数关系,表明其指数与孔隙结构分维(D)有关,用压汞曲线证实这种幂函数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提供了一种测量孔隙结构分维的方法。作者研究认为,孔隙结构分维(D)能定量表征砂岩的储集性能,并能反映砂岩孔隙结构的成因特征。D接近于2,砂岩储集性能极好;D接近于3,砂岩储集性能极差。不同成因的孔隙结构具有不同的分维,但相同或相似成因的孔隙结构的分维具有固定的范围。因此可用分维对砂岩孔隙结构进行分类和评价。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1996, 14(4): 114-121.
摘要:
根据实测资料,本文定量分析了辽东湾北部泥沙输送及其分布,并对辽河三角洲沉积区划作了初步讨论。研究表明本区泥沙以纵向搬运为特征。双台子河以西来沙和辽河西水道入海泥沙是区域东部拦门沙体和浅滩发育的主导因素。汛季大潮期,泥沙自西向东运移落淤在河口及毗邻浅水域;小潮期,泥沙除向东扩散外,大部泥沙向海方搬运。调查区可划分六个现代沉积作用区,即潮坪沉积区、辽河水下三角洲细粒沉积区、河口沙洲沉积区、波浪潮流冲蚀沉积区、河口冲积沉积区以及潮汐水道沉积区。
根据实测资料,本文定量分析了辽东湾北部泥沙输送及其分布,并对辽河三角洲沉积区划作了初步讨论。研究表明本区泥沙以纵向搬运为特征。双台子河以西来沙和辽河西水道入海泥沙是区域东部拦门沙体和浅滩发育的主导因素。汛季大潮期,泥沙自西向东运移落淤在河口及毗邻浅水域;小潮期,泥沙除向东扩散外,大部泥沙向海方搬运。调查区可划分六个现代沉积作用区,即潮坪沉积区、辽河水下三角洲细粒沉积区、河口沙洲沉积区、波浪潮流冲蚀沉积区、河口冲积沉积区以及潮汐水道沉积区。
1996, 14(4): 122-128.
摘要:
大水闸磷矿和青龙哨磷矿是我国两个最重要的陆相磷块岩矿床,矿床规模大、品位高,是我国正在开采利用的重要磷矿基地中的两个磷矿基地。我们称这种陆相磷矿为“大水闸式磷矿”。该类陆相磷块岩是世界罕见的一种具有重大工业价值的新的磷矿类型,在磷矿分类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
大水闸磷矿和青龙哨磷矿是我国两个最重要的陆相磷块岩矿床,矿床规模大、品位高,是我国正在开采利用的重要磷矿基地中的两个磷矿基地。我们称这种陆相磷矿为“大水闸式磷矿”。该类陆相磷块岩是世界罕见的一种具有重大工业价值的新的磷矿类型,在磷矿分类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
1996, 14(4): 129-133.
摘要:
利用87个深为10—60m的钻孔,并结合大量样品分析,对尼罗河三角洲晚更新世末期硬土的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共发现14个由硬土组成的洪积盆地和四种硬土亚相:Ⅰ)含钙质结核硬土亚相;Ⅱ)含石膏结核硬土亚相;Ⅲ)含贝壳硬土亚相和Ⅳ)含泥炭硬土亚相。亚相Ⅰ)基本上分布在盆地的外缘,亚相Ⅱ)总是出现在盆地中央;它们与亚相Ⅲ)和Ⅳ)一起,总体反映了晚更新世末期尼罗河三角洲干旱气候条件控制下的蒸发性古洪积盆地群的成因特征。
利用87个深为10—60m的钻孔,并结合大量样品分析,对尼罗河三角洲晚更新世末期硬土的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共发现14个由硬土组成的洪积盆地和四种硬土亚相:Ⅰ)含钙质结核硬土亚相;Ⅱ)含石膏结核硬土亚相;Ⅲ)含贝壳硬土亚相和Ⅳ)含泥炭硬土亚相。亚相Ⅰ)基本上分布在盆地的外缘,亚相Ⅱ)总是出现在盆地中央;它们与亚相Ⅲ)和Ⅳ)一起,总体反映了晚更新世末期尼罗河三角洲干旱气候条件控制下的蒸发性古洪积盆地群的成因特征。
1996, 14(4): 134-140.
摘要:
通过对西北地区大量陆相侏罗系地质剖面的研究,依据古构造格架、基底特征、构造变形、岩浆活动、沉积建造特征、古生物群特征以及地层发育程度和接触关系等,把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系划分为10个地层区和7个地层分区;并在地层区划的基础上讨论了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及石油、煤炭等沉积矿产分布规律。
通过对西北地区大量陆相侏罗系地质剖面的研究,依据古构造格架、基底特征、构造变形、岩浆活动、沉积建造特征、古生物群特征以及地层发育程度和接触关系等,把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系划分为10个地层区和7个地层分区;并在地层区划的基础上讨论了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及石油、煤炭等沉积矿产分布规律。
1996, 14(4): 141-147.
摘要:
本文对苏皖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矿床形成时的沉积环境特征、水介质的pH值、氧化还原条件、温度及盐度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凹凸棒石粘土矿床形成于碱性、还原、低盐度的浅水湖相环境。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水溶液参与了成矿作用。
本文对苏皖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矿床形成时的沉积环境特征、水介质的pH值、氧化还原条件、温度及盐度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凹凸棒石粘土矿床形成于碱性、还原、低盐度的浅水湖相环境。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水溶液参与了成矿作用。
1996, 14(4): 148-153.
摘要:
本文通过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的对比研究,讨论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红色粘土与该区重要古湖盆之一,古三门湖堆积物之间关系,并分析气候环境对它们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红色粘土与上覆黄土可以是连续沉积,并呈相渐变关系。2)中国黄土与三门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B/M界限位于L8,J亚带位于标志层L9与L15之间,大约S10-S13之间,O亚带位于S22-S33,或三门组之中。M/Ga界限对应于黄土与红土界限。并基本对应于三门组与游河组界限。3)红色粘土(三趾马红粘土)并非仅仅是中新世保德期沉积物。它包括上新统与中新统,上新世静乐组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吉尔伯特负极性带,中新世蓝田组记录了Epoch5。4)古三门湖堆积包括早更新世早期三门组(1.20—2.50Ma,松山负极性带),上新世晚期游河组(2.50—3.50Ma,高斯正极性带),更早期的三门湖沉积未出露。三门组与午域黄土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松山负极性带,游河组则与该区上部红色粘土(静乐组上段)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
本文通过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的对比研究,讨论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红色粘土与该区重要古湖盆之一,古三门湖堆积物之间关系,并分析气候环境对它们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红色粘土与上覆黄土可以是连续沉积,并呈相渐变关系。2)中国黄土与三门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B/M界限位于L8,J亚带位于标志层L9与L15之间,大约S10-S13之间,O亚带位于S22-S33,或三门组之中。M/Ga界限对应于黄土与红土界限。并基本对应于三门组与游河组界限。3)红色粘土(三趾马红粘土)并非仅仅是中新世保德期沉积物。它包括上新统与中新统,上新世静乐组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吉尔伯特负极性带,中新世蓝田组记录了Epoch5。4)古三门湖堆积包括早更新世早期三门组(1.20—2.50Ma,松山负极性带),上新世晚期游河组(2.50—3.50Ma,高斯正极性带),更早期的三门湖沉积未出露。三门组与午域黄土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松山负极性带,游河组则与该区上部红色粘土(静乐组上段)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
1996, 14(4): 154-160.
摘要:
模式识别在定量研究岩相模式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神经网络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新方法,和其它模式识别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它能模拟人脑并行处理信息的模式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经传统岩相分析,鄂中拗陷二叠系碳酸盐岩确认为碳酸盐岩台坪相,它包含五个亚相,即局限台洼、台坡B、台洼、台坡A和台滩相。它们在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古生物种属、结构等特征上都有不同的差异。应用BP神经网络,特别是与模糊模式识别的结合,对拗陷区的岩相识别是成功的,令人鼓舞,两种方法各自的正确判对率约为75%,而综合两种方法的判对结果,则岩相全部判对。
模式识别在定量研究岩相模式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神经网络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新方法,和其它模式识别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它能模拟人脑并行处理信息的模式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经传统岩相分析,鄂中拗陷二叠系碳酸盐岩确认为碳酸盐岩台坪相,它包含五个亚相,即局限台洼、台坡B、台洼、台坡A和台滩相。它们在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古生物种属、结构等特征上都有不同的差异。应用BP神经网络,特别是与模糊模式识别的结合,对拗陷区的岩相识别是成功的,令人鼓舞,两种方法各自的正确判对率约为75%,而综合两种方法的判对结果,则岩相全部判对。
1996, 14(4): 161-167.
摘要:
本文从沉积学、成煤环境、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了煤中硫的分布规律,并详细阐明了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煤中硫的赋存状况,不仅受成煤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其顶板沉积环境的影响。成煤环境奠定了煤中硫的分布基础,而顶板环境则是促使煤富硫、高硫的重要因素。微咸水浑水潮坪的顶板沉积环境,导致了下伏煤高黄铁矿硫,而咸水的清水潮坪顶板环境则导致下伏煤高有机硫。
本文从沉积学、成煤环境、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了煤中硫的分布规律,并详细阐明了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煤中硫的赋存状况,不仅受成煤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其顶板沉积环境的影响。成煤环境奠定了煤中硫的分布基础,而顶板环境则是促使煤富硫、高硫的重要因素。微咸水浑水潮坪的顶板沉积环境,导致了下伏煤高黄铁矿硫,而咸水的清水潮坪顶板环境则导致下伏煤高有机硫。
1996, 14(4): 168-173.
摘要:
锶钡比是常用的沉积环境判别标志之一。通常以Sr/Ba大于或小于1来判别海、陆相沉积环境,但实际应用过程中相互矛盾甚至相反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们对这一指标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本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不同沉积环境的全样锶钡比(Sr/Ba)T和稀盐酸可溶性锶钡比(Sr/Ba)A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r/Ba)T对沉积环境的变化反映不明显,而(Sr/Ba)A则具有明显的指相性,并认为前者是由于大量赋存于陆源碎屑矿物(如长石等)中的锶钡的掩蔽所致。
锶钡比是常用的沉积环境判别标志之一。通常以Sr/Ba大于或小于1来判别海、陆相沉积环境,但实际应用过程中相互矛盾甚至相反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们对这一指标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本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不同沉积环境的全样锶钡比(Sr/Ba)T和稀盐酸可溶性锶钡比(Sr/Ba)A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r/Ba)T对沉积环境的变化反映不明显,而(Sr/Ba)A则具有明显的指相性,并认为前者是由于大量赋存于陆源碎屑矿物(如长石等)中的锶钡的掩蔽所致。
1996, 14(4): 174-183.
摘要:
1996年 5月 19日至 5月 22日,位于大洋波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美丽的海滨城市—— 圣第亚哥, 以她那金色的海滩和凉爽的气候迎来了来自五大洲 40多个国家的 4000多名石油地质工作者。 一年一度的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年会在这里如期举行。会议学术活动丰富多彩, 包括学术交流、 展览、会前会后地质旅行、 短期学术讲座和教学录相等多项内容。
1996年 5月 19日至 5月 22日,位于大洋波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美丽的海滨城市—— 圣第亚哥, 以她那金色的海滩和凉爽的气候迎来了来自五大洲 40多个国家的 4000多名石油地质工作者。 一年一度的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年会在这里如期举行。会议学术活动丰富多彩, 包括学术交流、 展览、会前会后地质旅行、 短期学术讲座和教学录相等多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