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19卷 第1期
2001, 19(1): 1-6.
摘要:
从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生产形势及二十一世纪初的发展计划出发,讨论了我国油气地球化学所面临的值得研究的主要地区和学科领域。包括我国西北区、东北、东部地区、海洋和境外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油藏地球化学、未熟油、煤成油、生物标记物地球化学和海相油气生成研究以及湖相黑色页岩和数字油气地球化学等方面,并展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生产形势及二十一世纪初的发展计划出发,讨论了我国油气地球化学所面临的值得研究的主要地区和学科领域。包括我国西北区、东北、东部地区、海洋和境外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油藏地球化学、未熟油、煤成油、生物标记物地球化学和海相油气生成研究以及湖相黑色页岩和数字油气地球化学等方面,并展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
2001, 19(1): 7-12.
摘要:
影响事件层保存潜力的主要因素有 :纯粹的沉积速率、生物成因的混合速率以及机械改造的规模,可以从时间规模 (过渡时间和消除时间 )的角度来考虑事件层保存潜力。基底的机械改造同样对于事件层和正常天气下的沉积物的保存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分析影响事件层保存潜力的各种因素表明,在近基的临滨带中、上部及滨外带下部,事件层具有较高的保存潜力,而在近基及远基两端之间的临滨带下部及滨外带上部,事件层保存潜力较低.
影响事件层保存潜力的主要因素有 :纯粹的沉积速率、生物成因的混合速率以及机械改造的规模,可以从时间规模 (过渡时间和消除时间 )的角度来考虑事件层保存潜力。基底的机械改造同样对于事件层和正常天气下的沉积物的保存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分析影响事件层保存潜力的各种因素表明,在近基的临滨带中、上部及滨外带下部,事件层具有较高的保存潜力,而在近基及远基两端之间的临滨带下部及滨外带上部,事件层保存潜力较低.
2001, 19(1): 20-27.
摘要:
根据沉积物碎屑组分、粗碎屑楔状体、边缘相、古流向和沉积、沉降中心等重建了盆地结构、古地理和古地貌,认为该盆地是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多岛洋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前陆盆地,它的形成和发展同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碰撞和对冲有关,是盆地两侧板块边缘的大型逆冲作用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央隆起地貌景观交替性变化和盆地中“三砂二灰”的幕式沉积特点,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分为 5个阶段,其中巴通期和牛津—提唐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相对平静期,而巴柔期、卡洛期、提唐—贝里阿斯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强烈时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产生大量的构造负载,导致中央隆起强烈地挠曲隆升,造成了盆地中的幕式沉积,产生构造层序和层序,恢复了羌塘前陆盆地沉积记录与两侧缝合带的逆冲作用的相互关系.
根据沉积物碎屑组分、粗碎屑楔状体、边缘相、古流向和沉积、沉降中心等重建了盆地结构、古地理和古地貌,认为该盆地是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多岛洋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前陆盆地,它的形成和发展同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碰撞和对冲有关,是盆地两侧板块边缘的大型逆冲作用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央隆起地貌景观交替性变化和盆地中“三砂二灰”的幕式沉积特点,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分为 5个阶段,其中巴通期和牛津—提唐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相对平静期,而巴柔期、卡洛期、提唐—贝里阿斯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强烈时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产生大量的构造负载,导致中央隆起强烈地挠曲隆升,造成了盆地中的幕式沉积,产生构造层序和层序,恢复了羌塘前陆盆地沉积记录与两侧缝合带的逆冲作用的相互关系.
2001, 19(1): 28-36.
摘要:
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第三纪沉积盆地,分布着沉积厚度达 4 782.8m的早始新世—早渐新世风火山群灰紫色砂岩、泥岩和砾岩,其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早期 56.0~ 52.2Ma河流为主的环境,到中期 52.2~ 4 3.1Ma的湖泊环境和 4 3.1~ 3 8.3Ma的河流与扇三角洲环境,演变到晚期 3 8.3~ 3 2.0Ma河流为主的环境。古水流方向也由北东向变为南东向,到晚期又转变为北向为主,反映盆地沉积中心逐渐向东向北迁移。这种沉积环境演化和盆地沉积中心迁移可能受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第三纪沉积盆地,分布着沉积厚度达 4 782.8m的早始新世—早渐新世风火山群灰紫色砂岩、泥岩和砾岩,其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早期 56.0~ 52.2Ma河流为主的环境,到中期 52.2~ 4 3.1Ma的湖泊环境和 4 3.1~ 3 8.3Ma的河流与扇三角洲环境,演变到晚期 3 8.3~ 3 2.0Ma河流为主的环境。古水流方向也由北东向变为南东向,到晚期又转变为北向为主,反映盆地沉积中心逐渐向东向北迁移。这种沉积环境演化和盆地沉积中心迁移可能受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影响.
2001, 19(1): 43-47.
摘要:
对冲绳海槽中部南奄西、伊平屋、伊士名三个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地形、热流分布、地震、地磁场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槽中部的热液活动区都集中于海槽的中央地堑中,或位于火山口的侧坡上,或位于地堑中山脊的侧坡上,热流值高而变化大,地震事件十分上频繁,地磁场曲线变化较大。这一系列特征说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和目前的构造活动带吻合,热液活动和岩浆作用或浅成岩浆房密切相关。板块俯冲在海槽下诱生地幔物质上涌,上涌的地幔物质所携带的热量为热液活动提供了动力源,在海槽拉张过程中形成的断裂为热液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
对冲绳海槽中部南奄西、伊平屋、伊士名三个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地形、热流分布、地震、地磁场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槽中部的热液活动区都集中于海槽的中央地堑中,或位于火山口的侧坡上,或位于地堑中山脊的侧坡上,热流值高而变化大,地震事件十分上频繁,地磁场曲线变化较大。这一系列特征说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和目前的构造活动带吻合,热液活动和岩浆作用或浅成岩浆房密切相关。板块俯冲在海槽下诱生地幔物质上涌,上涌的地幔物质所携带的热量为热液活动提供了动力源,在海槽拉张过程中形成的断裂为热液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
2001, 19(1): 48-54.
摘要:
构造—热水沉积岩相与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热水沉积岩相与热水沉积成矿,热 (水 )流体岩相与构造背景、构造古地理,它们之间有密切地内在联系.应用热水沉积岩相、沉积相及沉积体系分析方法,对凤县铅硐山—双石铺三级构造热水成矿盆地进行研究.
构造—热水沉积岩相与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热水沉积岩相与热水沉积成矿,热 (水 )流体岩相与构造背景、构造古地理,它们之间有密切地内在联系.应用热水沉积岩相、沉积相及沉积体系分析方法,对凤县铅硐山—双石铺三级构造热水成矿盆地进行研究.
2001, 19(1): 55-59.
摘要:
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造礁生物群落主要有五种 :蓝绿藻群落 (S群落 )、Calathium 蓝绿藻群落 (C S群落 )、Batostoma—Calathium群落 (B C群落 )、Archaeoscyphia—Calathium群落 (A C群落 )和Batostoma—Calathium 蓝绿藻群落 (B C S群落 )。群落的演化模式有两种 :①A C群落 /B C群落→C S群落 /B C S群落→S群落;②S群落→C S群落 /B C S群落→A C群落 /B C群落,它们分别对应于上下两期生物礁。群落最大的生态差别可能是其最适合的水深,说明其演化的主要动力可能是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根据各群落适应的水深特征,可推测红花园建礁期为一个海平面下降到上升的一个过程,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最大幅度约为 15m。生物礁内生物群落的演化是海平面变化的灵敏示踪剂,可识别 5m左右的相对海平面的变化.
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造礁生物群落主要有五种 :蓝绿藻群落 (S群落 )、Calathium 蓝绿藻群落 (C S群落 )、Batostoma—Calathium群落 (B C群落 )、Archaeoscyphia—Calathium群落 (A C群落 )和Batostoma—Calathium 蓝绿藻群落 (B C S群落 )。群落的演化模式有两种 :①A C群落 /B C群落→C S群落 /B C S群落→S群落;②S群落→C S群落 /B C S群落→A C群落 /B C群落,它们分别对应于上下两期生物礁。群落最大的生态差别可能是其最适合的水深,说明其演化的主要动力可能是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根据各群落适应的水深特征,可推测红花园建礁期为一个海平面下降到上升的一个过程,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最大幅度约为 15m。生物礁内生物群落的演化是海平面变化的灵敏示踪剂,可识别 5m左右的相对海平面的变化.
2001, 19(1): 60-65.
摘要:
塔中地区志留系具有较广的沥青分布,为研究烃类侵位对矿物成岩作用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实例。通过岩矿观察,并综合油田水化学、氢氧锶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资料,提出该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后因淡水注入而使烃类被氧化,所产生的有机酸促进了钾长石、石英等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育;并为石英次生加大提供所必需的Si的来源。Si的质量转移可能是因浓度梯度而引起的扩散作用进行的。烃类侵位还使成岩介质还原性增强,使得胶结物富含还原的 2价铁;但未能阻滞石英的次生加大.
塔中地区志留系具有较广的沥青分布,为研究烃类侵位对矿物成岩作用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实例。通过岩矿观察,并综合油田水化学、氢氧锶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资料,提出该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后因淡水注入而使烃类被氧化,所产生的有机酸促进了钾长石、石英等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育;并为石英次生加大提供所必需的Si的来源。Si的质量转移可能是因浓度梯度而引起的扩散作用进行的。烃类侵位还使成岩介质还原性增强,使得胶结物富含还原的 2价铁;但未能阻滞石英的次生加大.
2001, 19(1): 71-78.
摘要:
通过 15口井近百个铸体片的鉴定及压汞数据的分析,对跃进地区E31、N1、N21碎屑岩储层取得如下认识 :①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②储层经历压实压溶作用、成岩自生矿物胶结和溶解作用,剩余原生粒间孔占绝对优势,相同层位地层在跃东和跃西因埋藏深度不同导致成岩—孔隙演化史也不同,西区储层物性明显优于东区;③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上分流河道、砂坪和辫状河道微相,碎屑的成份和结构成熟度、填隙物含量、成岩环境对储层性质有重要影响;④西区E31储层属高孔中渗的Ⅱ类储层,大孔细喉道组合特征,储集物性较佳,东区E31储层属特低孔特低渗的Ⅴ类储层,中孔微细喉道组合特征,储层物性不理想,N1储层属低孔特低渗的Ⅳ—Ⅴ类储层,大孔小喉道组合特征,渗透率不佳.
通过 15口井近百个铸体片的鉴定及压汞数据的分析,对跃进地区E31、N1、N21碎屑岩储层取得如下认识 :①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②储层经历压实压溶作用、成岩自生矿物胶结和溶解作用,剩余原生粒间孔占绝对优势,相同层位地层在跃东和跃西因埋藏深度不同导致成岩—孔隙演化史也不同,西区储层物性明显优于东区;③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上分流河道、砂坪和辫状河道微相,碎屑的成份和结构成熟度、填隙物含量、成岩环境对储层性质有重要影响;④西区E31储层属高孔中渗的Ⅱ类储层,大孔细喉道组合特征,储集物性较佳,东区E31储层属特低孔特低渗的Ⅴ类储层,中孔微细喉道组合特征,储层物性不理想,N1储层属低孔特低渗的Ⅳ—Ⅴ类储层,大孔小喉道组合特征,渗透率不佳.
2001, 19(1): 79-84.
摘要:
黄河自 1972年发生首次断流以来,以后 2 6年间,发生断流年数就有 19年,近年则愈演愈裂。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特殊的地质作用,我们称之为异常地质作用,如汛期高含沙河水骤涨骤落,致使下游河床淤积严重,且不断抬高、展宽,并向二级悬河发育;床底不稳、河道迁移频繁,心滩、边滩上水道发育;而断流期则风的作用明显,风蚀地貌发育。水风地质作用混合,相克相伴,构成了黄河三角洲极为复杂的地质景观。又因黄河以沉积细粒物质为主,在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下,其沉积物层面或层内发育的沉积构造具有独特性,如变形层理、泥沙钟乳、液化 (泄水 )构造、气胀构造、植物划痕构造、特殊波痕及特殊流痕等,是典型的沉积构造。正确识别和分析黄河断流后的异常地质作用及由其形成的沉积构造对古河流相分析有重要参考意义.
黄河自 1972年发生首次断流以来,以后 2 6年间,发生断流年数就有 19年,近年则愈演愈裂。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特殊的地质作用,我们称之为异常地质作用,如汛期高含沙河水骤涨骤落,致使下游河床淤积严重,且不断抬高、展宽,并向二级悬河发育;床底不稳、河道迁移频繁,心滩、边滩上水道发育;而断流期则风的作用明显,风蚀地貌发育。水风地质作用混合,相克相伴,构成了黄河三角洲极为复杂的地质景观。又因黄河以沉积细粒物质为主,在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下,其沉积物层面或层内发育的沉积构造具有独特性,如变形层理、泥沙钟乳、液化 (泄水 )构造、气胀构造、植物划痕构造、特殊波痕及特殊流痕等,是典型的沉积构造。正确识别和分析黄河断流后的异常地质作用及由其形成的沉积构造对古河流相分析有重要参考意义.
2001, 19(1): 85-89.
摘要: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的主要层位有 2个,时代相差约 1Ma。以黄色砂砾石层作为标志层,参考各含古猿化石剖面基底和现代海拔高度,盆内含化石层的晚第三纪地层可以很好的对比,小河盆地蝴蝶梁子剖面、房背梁子剖面相当于豹子洞箐剖面的的中下部。从哺乳动物化石和古地磁资料分析,小河组的地质时代为 7.3~ 8.2Ma。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的主要层位有 2个,时代相差约 1Ma。以黄色砂砾石层作为标志层,参考各含古猿化石剖面基底和现代海拔高度,盆内含化石层的晚第三纪地层可以很好的对比,小河盆地蝴蝶梁子剖面、房背梁子剖面相当于豹子洞箐剖面的的中下部。从哺乳动物化石和古地磁资料分析,小河组的地质时代为 7.3~ 8.2Ma。
2001, 19(1): 90-95.
摘要:
据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在布容期 0.78~ 0MaBP形成的黄土剖面中确定了三个时期的风化壳,它们主要发育在黄土高原东南部。黄土中的风化壳是红褐色古土壤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转变而成的,厚度在 3~ 6m之间,风化壳剖面常由 3个层次构成,发育时间为 5~ 10万年不等。风化壳上部是发育好的红色古土壤,中部是褐黄色强风化破碎黄土,下部是棕黄色弱风化黄土。粘土矿物分析表明,黄土中的风化壳为伊利石—蒙脱石型。黄土中风化壳发育时的年均降水量在 90 0~ 10 0 0mm之间,是黄土高原降水丰富的气候事件的显示。黄土高原东南部和中部风化壳的发育证明黄土中有些古土壤确属淋溶型森林土壤,当时亚热带气候至少迁移到了黄土高原中部.
据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在布容期 0.78~ 0MaBP形成的黄土剖面中确定了三个时期的风化壳,它们主要发育在黄土高原东南部。黄土中的风化壳是红褐色古土壤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转变而成的,厚度在 3~ 6m之间,风化壳剖面常由 3个层次构成,发育时间为 5~ 10万年不等。风化壳上部是发育好的红色古土壤,中部是褐黄色强风化破碎黄土,下部是棕黄色弱风化黄土。粘土矿物分析表明,黄土中的风化壳为伊利石—蒙脱石型。黄土中风化壳发育时的年均降水量在 90 0~ 10 0 0mm之间,是黄土高原降水丰富的气候事件的显示。黄土高原东南部和中部风化壳的发育证明黄土中有些古土壤确属淋溶型森林土壤,当时亚热带气候至少迁移到了黄土高原中部.
2001, 19(1): 96-100,124.
摘要: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对现代沙丘表面气流、沉积过程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气流、沙丘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等的不同使沙丘背风坡气流发生变化,在此发现三种背风坡次生气流 :分离流、附体未偏向流和附体偏向流。前者以弱的反向流为特征多发生在横向气流条件下坡度较陡的背风坡;后二者具有相对高的风速,其中附体流多发生在坡度缓和的背风坡,其方向在横向气流条件下保持原来的方向,而在斜向气流作用下发生偏转且其强度为原始风入射角的余弦函数。根据背风坡气流方向及强度,作者阐述了不同区域气流环境中沙丘背风坡沉积过程、层理类型及特征,探讨了交错层产状与区域气流方向之间的关系.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对现代沙丘表面气流、沉积过程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气流、沙丘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等的不同使沙丘背风坡气流发生变化,在此发现三种背风坡次生气流 :分离流、附体未偏向流和附体偏向流。前者以弱的反向流为特征多发生在横向气流条件下坡度较陡的背风坡;后二者具有相对高的风速,其中附体流多发生在坡度缓和的背风坡,其方向在横向气流条件下保持原来的方向,而在斜向气流作用下发生偏转且其强度为原始风入射角的余弦函数。根据背风坡气流方向及强度,作者阐述了不同区域气流环境中沙丘背风坡沉积过程、层理类型及特征,探讨了交错层产状与区域气流方向之间的关系.
2001, 19(1): 101-106.
摘要:
基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达布逊湖达 1井岩芯样品孢粉分析结果,将孢粉谱划分为Q2 、Q3 和Q4 三个孢粉带;并根据孢粉组合特征讨论了过去 5 0万年中研究区植被演化和古气候变化问题。达 1井沉积剖面年龄根据古地磁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中更新世中、晚期 ( 5 0 0~ 130kaBP)气候可能为暖温带半潮湿型,晚更新世 ( 130~ 10kaBP)气候为温带半干燥型,全新世 ( 10~ 0kaBP)气候为寒温带干燥型。晚更新世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所记录的冷暖事件演变基本一致.
基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达布逊湖达 1井岩芯样品孢粉分析结果,将孢粉谱划分为Q2 、Q3 和Q4 三个孢粉带;并根据孢粉组合特征讨论了过去 5 0万年中研究区植被演化和古气候变化问题。达 1井沉积剖面年龄根据古地磁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中更新世中、晚期 ( 5 0 0~ 130kaBP)气候可能为暖温带半潮湿型,晚更新世 ( 130~ 10kaBP)气候为温带半干燥型,全新世 ( 10~ 0kaBP)气候为寒温带干燥型。晚更新世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所记录的冷暖事件演变基本一致.
2001, 19(1): 107-112.
摘要:
神农架南坡表土孢粉分析表明,从山麓到山顶可以划分出五个特征明显的孢粉带,代表五个不同高度带内的主要植物群落。它们基本反映了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在群落类型和主要成分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种属数量、相对比率和分布高度等方面基本相似,略有差异.
神农架南坡表土孢粉分析表明,从山麓到山顶可以划分出五个特征明显的孢粉带,代表五个不同高度带内的主要植物群落。它们基本反映了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在群落类型和主要成分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种属数量、相对比率和分布高度等方面基本相似,略有差异.
2001, 19(1): 125-129,135.
摘要: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发现了储量可观的油气资源,但是总体上讲这里的生油层钙质含量高、有机质丰度低;如何识别有效生油岩,正确评价油气资源潜量,成为这里油气勘探和地球化学的首要问题。通过上、下干柴沟组生油岩的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分析,可发现盐湖相存在许多有机质丰度较高的生油岩;利用热解和模拟实验等方法确定出有效生油岩的有机碳含量下限为 0.4%。这样既为该区生油岩提供了评价标准,又找到大量有效生油岩,解决了研究区油气资源预测的基本问题.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发现了储量可观的油气资源,但是总体上讲这里的生油层钙质含量高、有机质丰度低;如何识别有效生油岩,正确评价油气资源潜量,成为这里油气勘探和地球化学的首要问题。通过上、下干柴沟组生油岩的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分析,可发现盐湖相存在许多有机质丰度较高的生油岩;利用热解和模拟实验等方法确定出有效生油岩的有机碳含量下限为 0.4%。这样既为该区生油岩提供了评价标准,又找到大量有效生油岩,解决了研究区油气资源预测的基本问题.
2001, 19(1): 130-135.
摘要:
对树脂体、木栓质体、可溶有机质、富硫有机质、经细菌强烈改造过的有机质等各类与未熟─低熟油产出密切相关的样品及部分参照样品所进行的系统的化学动力学定量研究显示,虽然未熟─低熟油的产出和富集可能与多种不同的地质条件或因素有关,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这些有机质较常规有机质具有明显偏低的成烃活化能。化学动力学模型的初步应用显示,这些有机质的确能在浅于常规生烃门限的地质条件下开始大量成烃,从而定量阐明了业已报道的各种地质条件下未熟─低熟油产出和富集的机理.
对树脂体、木栓质体、可溶有机质、富硫有机质、经细菌强烈改造过的有机质等各类与未熟─低熟油产出密切相关的样品及部分参照样品所进行的系统的化学动力学定量研究显示,虽然未熟─低熟油的产出和富集可能与多种不同的地质条件或因素有关,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这些有机质较常规有机质具有明显偏低的成烃活化能。化学动力学模型的初步应用显示,这些有机质的确能在浅于常规生烃门限的地质条件下开始大量成烃,从而定量阐明了业已报道的各种地质条件下未熟─低熟油产出和富集的机理.
2001, 19(1): 136-140.
摘要:
采用热解气相色谱仪 (Py—GC),对东营凹陷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的沥青质进行了热解模拟实验。考察了蒙脱石和K2CO3 介质对沥青质催化降解过程的影响,求得了沥青质的催化降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K2CO3 介质存在下,沥青质热解生成气态烃、轻烃和重烃的收率均有明显的提高,模拟温度下总检测烃收率提高了约 2 0 %;在蒙脱石介质存在下,除重烃收率下降外,气态烃和轻烃收率均有所提高,模拟温度下总检测烃收率提高了约 10 %。与之相对应,除蒙脱石存在下重烃的生成活化能有所增加外,介质的存在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其它各热解产物的生成活化能。最后,对沥青质的催化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采用热解气相色谱仪 (Py—GC),对东营凹陷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的沥青质进行了热解模拟实验。考察了蒙脱石和K2CO3 介质对沥青质催化降解过程的影响,求得了沥青质的催化降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K2CO3 介质存在下,沥青质热解生成气态烃、轻烃和重烃的收率均有明显的提高,模拟温度下总检测烃收率提高了约 2 0 %;在蒙脱石介质存在下,除重烃收率下降外,气态烃和轻烃收率均有所提高,模拟温度下总检测烃收率提高了约 10 %。与之相对应,除蒙脱石存在下重烃的生成活化能有所增加外,介质的存在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其它各热解产物的生成活化能。最后,对沥青质的催化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001, 19(1): 141-144.
摘要:
天然气的组分和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已发现的天然气均为热解气。通过气源对比可知,该盆地东部地区的天然气主要有两种类型 :1)是来自震旦纪到下古生界海相腐泥型母质的油型气,其甲烷、乙烷、丙烷δ13C值,分别为-44.5‰~-33.8‰、- 42‰~-2 8.1‰和-35.4‰~-2 8.4‰,其甲烷的氢同位素组成大于- 2 0 0‰;2 )是产自中生代陆相腐殖型源岩的煤型气,其甲烷、乙烷、丙烷的δ13C值分别为-40.5‰~-33.1‰、- 2 9.7‰~-2 1.3‰和-2 6.3‰~-2 0.3‰,其甲烷的氢同位素组成小于-2 0 0‰。将天然气的地化特征与地质背景相结合判断可知,在塔北隆起地区一些天然气藏是由成熟 (高成熟 )阶段的油型气与过成熟阶段的油型气混合形成,另一些天然气藏是由成熟阶段的油型气和成熟阶段的煤型气混合形成.
天然气的组分和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已发现的天然气均为热解气。通过气源对比可知,该盆地东部地区的天然气主要有两种类型 :1)是来自震旦纪到下古生界海相腐泥型母质的油型气,其甲烷、乙烷、丙烷δ13C值,分别为-44.5‰~-33.8‰、- 42‰~-2 8.1‰和-35.4‰~-2 8.4‰,其甲烷的氢同位素组成大于- 2 0 0‰;2 )是产自中生代陆相腐殖型源岩的煤型气,其甲烷、乙烷、丙烷的δ13C值分别为-40.5‰~-33.1‰、- 2 9.7‰~-2 1.3‰和-2 6.3‰~-2 0.3‰,其甲烷的氢同位素组成小于-2 0 0‰。将天然气的地化特征与地质背景相结合判断可知,在塔北隆起地区一些天然气藏是由成熟 (高成熟 )阶段的油型气与过成熟阶段的油型气混合形成,另一些天然气藏是由成熟阶段的油型气和成熟阶段的煤型气混合形成.
2001, 19(1): 145-149.
摘要:
采用天然气重烃富集及MID/GC/MS分析技术,从天然气中检测出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根据琼东南盆地生油岩中金刚烷指标 (Ⅱ )与镜煤反射率 (Ro)的实测值,结合应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上述实测数据点,建立了双金刚烷指标与镜煤反射率 (Ro)数值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关系成功地确定和研究了莺—琼盆地三个构造天然气的成熟度。研究成果不仅提供了检测天然气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方法,扩大了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应用范围,而且表明金刚烷类化合物是研究天然气成熟度的一个有效指标
采用天然气重烃富集及MID/GC/MS分析技术,从天然气中检测出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根据琼东南盆地生油岩中金刚烷指标 (Ⅱ )与镜煤反射率 (Ro)的实测值,结合应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上述实测数据点,建立了双金刚烷指标与镜煤反射率 (Ro)数值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关系成功地确定和研究了莺—琼盆地三个构造天然气的成熟度。研究成果不仅提供了检测天然气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方法,扩大了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应用范围,而且表明金刚烷类化合物是研究天然气成熟度的一个有效指标
2001, 19(1): 150-155.
摘要:
塔北地区三叠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自南向北存在着运移分馏作用,表现为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由高变低,屏蔽型化合物相对富集而部分屏蔽型化合物和裸露型化合物相对贫瘠,1,8 DMCA/1,7 DM CA,1,8 DMCA/2,7 DMCA,1,8 DMCA/部分屏蔽化合物,1,8 DMCA/裸露化合物的比值由小变大,而 [a]/[c]的比值则由大变小,烷基苯酚化合物 2 MPH/3 MPH和 2,6 DMPH/2,3 DMPH的比值亦由小变大。此外同一构造带中原油自西向东,从下而上中性含氮化合物同样存在着运移分馏效应。研究还表明塔北地区三叠系原油横向上自南向北,从吉拉克地区向桑塔木断垒和轮南断垒带方向运移,而侧向上原油从下而上,自西至东进行了运移和调整
塔北地区三叠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自南向北存在着运移分馏作用,表现为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由高变低,屏蔽型化合物相对富集而部分屏蔽型化合物和裸露型化合物相对贫瘠,1,8 DMCA/1,7 DM CA,1,8 DMCA/2,7 DMCA,1,8 DMCA/部分屏蔽化合物,1,8 DMCA/裸露化合物的比值由小变大,而 [a]/[c]的比值则由大变小,烷基苯酚化合物 2 MPH/3 MPH和 2,6 DMPH/2,3 DMPH的比值亦由小变大。此外同一构造带中原油自西向东,从下而上中性含氮化合物同样存在着运移分馏效应。研究还表明塔北地区三叠系原油横向上自南向北,从吉拉克地区向桑塔木断垒和轮南断垒带方向运移,而侧向上原油从下而上,自西至东进行了运移和调整
2001, 19(1): 156-160.
摘要:
根据威远、资阳震旦系气藏天然气组成、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储层包裹体的对比研究认为威远气田震旦系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泥岩。由于威远、资阳构造形成时间差异,威远为燕山期形成的构造,资阳为印支期形成,燕山消失,因此天然气的捕获时期不同,导致威远天然气主要是干酪根裂解气,次为油裂解气;而资阳主要是油裂解气
根据威远、资阳震旦系气藏天然气组成、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储层包裹体的对比研究认为威远气田震旦系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泥岩。由于威远、资阳构造形成时间差异,威远为燕山期形成的构造,资阳为印支期形成,燕山消失,因此天然气的捕获时期不同,导致威远天然气主要是干酪根裂解气,次为油裂解气;而资阳主要是油裂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