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淑萍, 王铸坤, 操应长, 王艳忠, 杜亮慧, 李宇志.
中深层砂砾岩储层控制因素与分类评价方法——以东营凹陷永1块沙四下亚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5): 1069-107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7
|
[2] |
宋明水, 向奎, 张宇, 蔡攀, 刘建磊, 杨仁超.
泥质重力流沉积研究进展及其页岩油气地质意义——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40-75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8
|
[3] |
栾国强, 董春梅, 马存飞, 林承焰, 张津营, 吕夏霏, Muhammad Aleem Zahid.
基于热模拟实验的富有机质泥页岩成岩作用及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208-121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18
|
[4] |
蒋启贵.
现代生物物质生烃机制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3): 546-550.
|
[5] |
张长春.
吐哈盆地丘东次凹低熟气的生成与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57-863.
|
[6] |
陈强路.
油气充注对塔中志留系沥青砂岩储集性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58-364.
|
[7] |
卢双舫.
密闭体系与开放体系模拟实验结果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82-288.
|
[8] |
.
东营凹陷流体超压封存箱与油气运聚
. 沉积学报,
2006, 24(4): 607-615.
|
[9] |
宫秀梅, 曾溅辉, 金之钧.
渤南洼陷深层(沙三/沙四段)原油—水—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20-428.
|
[10] |
国建英, 苏雪峰, 王东良, 刘宝泉, 于国营, 郭树之.
两种模拟方法(或加温方式)实验结果对比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110-117.
|
[11] |
岳长涛, 李术元, 丁康乐, 钟宁宁.
碳酸盐岩系TSR系统中铁的硫化物生成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43-749.
|
[12] |
赵桂瑜, 刘洛夫, 李术元.
爱沙尼亚干酪根催化降解生烃过程及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3): 525-528.
|
[13] |
孙龙德.
东营凹陷北部斜坡带沙三—四段砂砾岩体与油气聚集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78-282.
|
[14] |
高志农, 胡华中.
高压对天然沥青结构组成演变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99-504.
|
[15] |
张春生, 刘忠保, 施冬, 程启贵, 张荣彬, 高春宁, 李建雄.
涌流型浊流形成及发展的实验模拟
. 沉积学报,
2002, 20(1): 25-29.
|
[16] |
曾溅辉, 王洪玉.
反韵律砂层石油运移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92-597.
|
[17] |
姜峰, 杜建国, 王万春, 曹正林.
高温超高压模拟实验研究——Ⅱ.高温高压下烷烃产物的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45-148.
|
[18] |
卢双舫, 黄第藩, 程克明, 姜春庆.
煤成油生成和运移的模拟实验研究 Ⅲ.甾、萜标记物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5, 13(4): 93-99.
|
[19] |
张柏生, 刘文汇, 徐永昌, 王兆云, 吴铁生.
辽河盆地过渡带有机地球化学(Ⅰ)──不同赋存状态的有机质与过渡带气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94, 12(4): 58-65.
|
[20] |
何月英.
可溶抽提物中沥青质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88, 6(1): 118-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