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欢欢, 戴霜, 马晓军, 刘福田, 丁仲昭, 方信楠.
祁连山西段表土磁化率、色度测量及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4
|
[2] |
许可可, 杨振京, 宁凯, 毕志伟, 杨庆华, 赵楠楠.
中国西北沙漠毗邻区表土花粉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067-10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0
|
[3] |
王昌勇, 刘帅, 李胡蝶, 常玖, 许兴斌, 范亚楠, 旷红伟.
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混合沉积特征及其发育模式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649-165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1
|
[4] |
袁忠鹏, 胡刚, 王永红, 黄畅, 贾仲佳, 梁伟强, 彭锦.
东海内陆架泥质体远端表层沉积物孢粉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3): 610-62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3
|
[5] |
王凤, 曾蒙秀, 朱丽东, 朱诚, 尹敬文, 杨欢.
上山遗址区沉积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21, 39(3): 723-7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9
|
[6] |
王权, 刘殿兵, 汪永进, 邓朝.
湖北神农架年纹层石笋记录的YD与8.2 ka事件转型模式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40-114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7
|
[7] |
于革.
高分辨湖泊沉积和孢粉记录对气候、水文变化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18-124.
|
[8] |
张新荣.
东北泥炭表土沉积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建立及应用
. 沉积学报,
2008, 26(4): 676-682.
|
[9] |
.
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气候不稳定的神农架洞穴石笋记录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39-143.
|
[10] |
李 育.
中国北方第四纪孢粉提取方法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24-130.
|
[11] |
刘殿兵.
神农架天鹅洞石笋76~58 kaB.P.时段DO事件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31-138.
|
[12] |
王永栋, 江德昕, 谢小平.
陕西秃尾河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34-440.
|
[13] |
江德昕, 王永栋.
内蒙古东胜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与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2, 20(1): 47-54.
|
[14] |
江德昕, 杨惠秋.
塔里木盆地原油孢粉集合
. 沉积学报,
2000, 18(1): 80-88.
|
[15] |
张佳华, 孔昭宸, 杜乃秋.
北京地区不同沉积环境对孢粉沉积影响的分析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57-63.
|
[16] |
江德昕, 魏俊超.
内蒙古查干诺尔盐湖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孢粉植物群与古气候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47-151.
|
[17] |
王永栋, 江德昕, 杨惠秋, 孙峰.
吐鲁番拗陷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及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33-140.
|
[18] |
吉利明.
甘肃民和盆地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的古气候环境和地理分区位置
. 沉积学报,
1994, 12(2): 133-142.
|
[19] |
王开发, 李宜垠, 张惠之.
孢粉生烃热模拟试验研究——Ⅰ:烃的产率与性质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31-137.
|
[20] |
张同伟, 王先彬.
陕甘宁盆地近地表土壤中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1, 9(1): 115-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