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第1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下古生界海相原油之中蜡的成因分析--干酪根PY-GC分析提供的证据
黄第藩, 赵孟军
1996, 14(2): 12-20.
摘要:
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一般具有低-中含蜡的特征,油源对比表明其生油岩为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下古生界海相干酪根主要由菌藻类无定形体组成,且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干酪根热解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热解产物中nC+21具有较高的含量。结合原油的运移效应,从而可以建立海相原油之中含蜡的成因模式。该模式突破了较高含蜡量的原油只能来源于高等植物的传统观点,指出较高成熟度下的细菌母源是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含蜡的主要成因。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南切割谷的成因探讨与石油地质意义浅析
谢晓安, 王仁德, 李光文, 卢华复
1996, 14(2): 41-46.
摘要:
在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南部地区的大多数地震剖面上,位于地震Tg5-Tg5’反射层间(相当于中上奥陶统)存在着一组反射能量强的特异反射波组,在平面上呈北西向展布。根据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特征和深海底流理论,认为这是由等深流侵蚀而成的切割谷,并初步分析了形成机制和石油地质意义,为盆地的非构造研究和油气勘探新领域提出了新的思路。
塔里木盆地群5井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研究
刘洛夫, 王伟华, 徐新德, 毛东风
1996, 14(2): 47-55.
摘要:
通过对群5井原油芳香烃化合物的详细分析研究,认为该井油藏的均一性好,油藏各部位的油气有相同的来源。该井原油成熟度高,被认为来自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海相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生油岩。原油经过长距离的运移在下石炭统巴楚组聚集成藏。
塔中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层序地层研究
郭建华, 曾允孚, 翟永红, 刘生国
1996, 14(2): 56-65.
摘要:
东河砂岩是沉积于早海西期角度不整合面之上的第一套旋回性地层单元,它是由最底部的低水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及高水位体系域组成的Ⅰ类标准沉积层序,相当于三级海平面旋回的沉积地层。LST以缺失其早期的盆底扇、斜坡楔状体等为特征,仅发育其晚期的陆上河流充填沉积;TST中不发育凝缩层段,副层序在垂向上以弱退积至加积方式堆叠。一个完整的海平面相对升降旋回导致区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不同。
贵州紫云二叠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育规律
王生海, 范嘉松, J. Keith Rigby
1996, 14(2): 66-74.
摘要:
贵州紫云二叠纪生物礁是我国二叠纪发育最好的生物礁之一。该地区生物礁包括茅口阶堤礁、吴家坪阶珊瑚层、长兴阶堤礁和点礁。本文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剖面测量,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生物樵的沉积学特征和古生物学特征,建立了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紫云二叠纪生物礁类型较多。礁组合相带齐全,礁骨架结构极为典型,古岩溶十分发育。生物礁发育程度具有明显的旋回性,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和古气候是控制生物礁发育的主要因素。
广西桂林晚泥盆世弗拉斯期珊瑚礁
沈建伟
1996, 14(2): 75-81.
摘要:
桂林地区中、晚泥盆世从吉微特期到法门期都有不同的礁、滩发育,而且在不同时期造礁生物的面貌有所不同。晚泥盆世藻类的崛起取代了层孔虫和珊瑚的位置,成为造礁的主要角色。但在桂林以西5公里处的侯山,其沉积相位置为桂林台地的西北台缘,除发育藻-层孔虫礁外,还发育了层状的珊瑚礁体,这在晚泥盆世地层中还极为少见。这种礁体由原地生长的丛状珊瑚体构成,以Smithiphyllumguili-nense为主,其生长高度可达一米多,分异度低,其它的造礁生物主要是一些藻类和少量层孔虫,附礁生物以腕足类为主。纵向上礁序列由以下几种微相组成:(1)隐藻泥晶灰岩;(2)藻砂屑灰岩;(3)斑马构造隐藻泥晶灰岩;(4)珊瑚灰岩。横向上礁组合可识别出:(1)礁后亚相;(2)礁坪和礁缘亚相;(3)礁坡亚相。从礁体的生物组成,微相内容特征,成岩变化及横向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可以推测,其并非真正的台缘礁体,而是礁后外带靠近台缘的层状补丁礁。
扬子地台不同时代层状硅岩的硅同位素结果的讨论
王东安, 陈瑞君
1996, 14(2): 82-88.
摘要:
本文通过对扬子地台不同时代、层状硅岩的硅同位素结果及有关硅岩的Al/(Al+Fe+Mn)和Fe/Ti的比值来讨论硅岩成因及形成环境。
天然气盖层浓度封闭的定量评价及其应用
黄志龙, 高耀斌, 郝石生
1996, 14(2): 89-94.
摘要:
分子扩散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天然气的扩散是天然气运移的重要机理,气藏形成后,天然气可以通过盖层扩散损失①。天然气通过盖层扩散程度的大小是评价盖层封闭能力的关键。本文提出了盖层烃浓度封闭机理及定量评价的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琼东南盆地主要盖层进行了研究。
饶阳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集条件分析
徐志强, 熊明
1996, 14(2): 95-101.
摘要:
本文根据饶阳凹陷孔隙演化、砂岩粘土矿物演化并结合生油岩演化特征将下第三系砂岩成岩作用划分为三个时期、五个阶段。根据下第三系已钻遇油藏与有机质纵向演化特征,结合压力、砂岩压实、岩芯物性数据对砂岩储层条件进行分析。纵向上确定出各类储层分布规律并对深部储集条件进行预测。
辽河盆地沙河街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作用对孔隙演化控制机理研究
薛莲花, 史基安, 晋慧娟
1996, 14(2): 102-109.
摘要:
碳酸盐胶结作用是辽河盆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砂岩中最常见的胶结作用之一,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变化大、分布范围广。本文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氧碳同位素等方法,对研究区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发育状况、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CO改变了砂岩的成岩地球化学环境,既为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创造了条件,又为其沉淀提供了物质来源,从而对砂岩储层孔隙的发育、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粘土矿物转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与应用
孟元林, 肖丽华, 王建国, 周书欣, 姜贵周
1996, 14(2): 110-116.
摘要:
本文讨论了粘土矿物转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对于某一地区,粘土矿物蒙皂石向伊利石的转化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可以用化学动力学一级反应的模型描述,这一模型可用于:(1)反演古大地热流;(2)模拟成岩史;(3)在盆地内没有钻井的区域预测地层的成岩阶段。
腐殖酸在铝土矿形成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陈履安
1996, 14(2): 117-123.
摘要:
本实验以可能是黔中铝土矿的成矿母岩的两种伊利石粘土岩为主要试样,并选择了与成矿过程有关的高岭石粘土岩和铝铁岩为实验对象,实验研究了碳酸水体系腐殖酸存在的不同条件下,上述岩样中铝、硅、铁的溶解作用;阐明了在碳酸水体系中,腐殖在成矿母岩和风化母岩脱硅、脱铁和富集铝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分析了腐殖酸在铝质迁移中的护胶作用;指出了腐殖酸在铝土矿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灰色聚类自动识别岩性及微相
郭少斌, 董清水, 刘忠群
1996, 14(2): 124-130.
摘要:
在前人沉积大相及亚相研究的基础上,作者采用灰色聚类方法,即灰色决策矩阵、白化函数、标定聚类权、聚类系数等的求取方法,以松辽盆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三段第二砂层组为例,进行岩性及微相自动识别,其识别结果与常规方法定相结果基本吻合。
甘南沼泽沉积物中胡敏酸和干酪根的化学特性及地球化学意义
段毅, 罗斌杰, 郑国东, 杨醒华
1996, 14(2): 131-136.
摘要:
本文应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甘南沼泽沉积物2m深度内胡敏酸和干酪根的化学性质及其地球化学信息。结果表明,胡敏酸显示了高碳低氢低氮和贫脂肪族物质,反映了陆地沼泽沉积环境的特征。随着剖面深度增加,元素组成和红外光谱特征均反映了胡敏酸的缩合度和芳构化度增高。根据胡敏酸和干酪根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干酪根是由胡敏酸转化而成的认识,这种转化经历了缩合和芳构化作用。
新疆盐湖沉积特征
郑喜玉, 单兰娣
1996, 14(2): 137-143.
摘要:
本文通过盐湖钻井剖面资料分析和研究,重点论述了新疆盐湖的沉积类型,沉积时代,沉积韵律,沉积旋回和沉积特征。
川南下二叠统致密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系统孔隙(广义)类型
陈琴芳, 胡志水
1996, 14(2): 144-150.
摘要:
川南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天然气储集空间--裂缝系统包括多种孔隙类型。作者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岩芯及岩芯薄片观察分析和实验室鉴定,全面系统地讨论了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中的各种孔洞缝类型、成因及其对储集层的贡献。提出了下二叠统裂缝储层孔隙类型划分方案。
铝硅酸盐矿物溶解作用铝活性研究
雷怀彦, 师育新
1996, 14(2): 151-154.
摘要:
现在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硅酸盐、特别是铝硅酸盐矿物在有机质成熟热演化过程中发生溶解形成大量次生孔隙,将是砂岩储集体次生孔隙形成的重要现象之一。有机质成熟热演化发生脱羧作用,进而增强了孔隙水溶液中的有机酸阴离子浓度[1],有机酸促进铝硅酸盐矿物溶解,溶解的实质是铝活性问题。本文通过实验分析了有机质与无机矿物的相互作用,讨论了有机酸对不同矿物的溶解性,查明了铝活性动力学因素,并对铝硅酸盐矿物次生孔隙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蓝先洪
1996, 14(2): 155-162.
摘要:
本文根据钻孔资料和沉积分析资料,研究和探讨了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沉积层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具有两个陆相-海陆过渡相的沉积旋回;在两个沉积旋回之间,包含了一个海退过程。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层是由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套海进河床充填层序和海退进积层序构成。
博采众长独具匠心--《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一书评介
范璞, 张柏生
1996, 14(2): 172-172.
摘要:
黄第藩、秦匡宗、王铁冠、赵锡暇和许云秋等教授著的《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一书,已于1995年6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问世。该书不仅是作者长期从事煤成油研究的高水平成果的系统总结,而且汇集了国内外在这一新的学术领域中的研究精华,因此,它是一部论述煤成油地球化学的最为系统、最新的科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