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22卷 第S1期
2004, 22(S1): 1-7.
摘要:
自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石油三家大型国家石油公司的相继成立,中国的油气勘探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大石油公司将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目前,从油气资源、探明储量、产量和探矿权上看,中国石油在国内仍均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作为以上游为主体的石油公司,中国石油所辖探区经过近40多年的油气勘探工作,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程度日益提高,勘探难度日趋加大,面临日益复杂的地下、地面条件的挑战,勘探工作任重道远。近几年,针对中国石油的实际和现状,通过苦练内功、加强分层次的综合地质研究工作、加强地震技术攻关和地震准备工作、加大先进适用新技术的应用力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新区勘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发现和成果,为近几年中国石油原油产量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下步新区勘探准备了一批潜在的目标和重点工作地区。下一步新区勘探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但通过继续坚持近几年探索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坚定信念、精细研究、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新区勘探将会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自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石油三家大型国家石油公司的相继成立,中国的油气勘探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大石油公司将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目前,从油气资源、探明储量、产量和探矿权上看,中国石油在国内仍均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作为以上游为主体的石油公司,中国石油所辖探区经过近40多年的油气勘探工作,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程度日益提高,勘探难度日趋加大,面临日益复杂的地下、地面条件的挑战,勘探工作任重道远。近几年,针对中国石油的实际和现状,通过苦练内功、加强分层次的综合地质研究工作、加强地震技术攻关和地震准备工作、加大先进适用新技术的应用力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新区勘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发现和成果,为近几年中国石油原油产量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下步新区勘探准备了一批潜在的目标和重点工作地区。下一步新区勘探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但通过继续坚持近几年探索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坚定信念、精细研究、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新区勘探将会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2004, 22(S1): 8-14.
摘要:
有效烃源岩和油气藏的空间组合关系是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的关键,理清这种关系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对于剩余油气藏勘探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东部具有39年开发历史的老油田——胜坨油田为例,以精细油源对比为基础,通过对其成烃与成藏组合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高勘探程度地区寻找隐蔽油气藏的一种新思路。油源对比表明,Es3下和Es4上优质烃源岩是胜坨油田的主力烃源岩,其中坨二-坨三区主要源自Es4上亚段,坨-区主要源自Es3下亚段。油藏水化学和断裂发育特征分析表明,胜北大断层沟通了储集层和主力油源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垂向输导体系。从油气的运聚过程、成烃与成藏组合关系以及资源潜力分析,区内已经发现的油藏以它源型为主,据此推断在古近系较深部位应存在自源型油藏,而在陡坡带包括潜山中应存在它源型油藏,并且具有相当的规模。
有效烃源岩和油气藏的空间组合关系是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的关键,理清这种关系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对于剩余油气藏勘探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东部具有39年开发历史的老油田——胜坨油田为例,以精细油源对比为基础,通过对其成烃与成藏组合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高勘探程度地区寻找隐蔽油气藏的一种新思路。油源对比表明,Es3下和Es4上优质烃源岩是胜坨油田的主力烃源岩,其中坨二-坨三区主要源自Es4上亚段,坨-区主要源自Es3下亚段。油藏水化学和断裂发育特征分析表明,胜北大断层沟通了储集层和主力油源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垂向输导体系。从油气的运聚过程、成烃与成藏组合关系以及资源潜力分析,区内已经发现的油藏以它源型为主,据此推断在古近系较深部位应存在自源型油藏,而在陡坡带包括潜山中应存在它源型油藏,并且具有相当的规模。
2004, 22(S1): 15-26.
摘要:
对珠江口盆地东部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详细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检测,结果发现存在两类不同特征的原油,第一类原油含有丰富的C304-甲基甾烷,而C19三环萜烷、双杜松烷(主要是T构型)等代表陆生高等植物生源的分子化合物浓度低,与典型湖相沉积的文昌组烃源岩有良好的可比性;另一类原油具有高丰度的双杜松烷和C19三环萜烷以及较高的Pr/Ph值等,代表着偏氧化环境下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的恩平组湖沼相烃源岩的贡献,但这类原油中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含有只是在文昌组岩石中才有的C304-甲基甾烷,因而认为这类油是两套烃源岩的混源产物,恩平组原油的混合比例最高可达80%以上,主要分布在惠州凹陷及其南边的西惠地凸起上。原油配比实验表明,即使在文昌组生成的原油中加入50%-80%的恩平组原油,混合油仍表现出文昌组生源的特征。因此,4-甲基甾烷的存在不能作为判识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源主要是文昌组的唯一证据。文昌组烃源岩对珠-坳陷商业性油藏的贡献是普遍的,但恩平组烃源岩对惠州凹陷周边凸起上的油田/油藏的显著贡献不容忽视。正是由于恩平组生成的原油的再次注入,使得早期发生生物降解了的油藏再次充满,使油质变轻。
对珠江口盆地东部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详细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检测,结果发现存在两类不同特征的原油,第一类原油含有丰富的C304-甲基甾烷,而C19三环萜烷、双杜松烷(主要是T构型)等代表陆生高等植物生源的分子化合物浓度低,与典型湖相沉积的文昌组烃源岩有良好的可比性;另一类原油具有高丰度的双杜松烷和C19三环萜烷以及较高的Pr/Ph值等,代表着偏氧化环境下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的恩平组湖沼相烃源岩的贡献,但这类原油中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含有只是在文昌组岩石中才有的C304-甲基甾烷,因而认为这类油是两套烃源岩的混源产物,恩平组原油的混合比例最高可达80%以上,主要分布在惠州凹陷及其南边的西惠地凸起上。原油配比实验表明,即使在文昌组生成的原油中加入50%-80%的恩平组原油,混合油仍表现出文昌组生源的特征。因此,4-甲基甾烷的存在不能作为判识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源主要是文昌组的唯一证据。文昌组烃源岩对珠-坳陷商业性油藏的贡献是普遍的,但恩平组烃源岩对惠州凹陷周边凸起上的油田/油藏的显著贡献不容忽视。正是由于恩平组生成的原油的再次注入,使得早期发生生物降解了的油藏再次充满,使油质变轻。
2004, 22(S1): 27-32.
摘要:
气-源对比是天然气勘探开发和油气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同位索地球化学是气-源对比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碳、氢稳定同位素和稀有气体同位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烃源岩、母质环境、源岩热演化程度、成藏过程和天然气混源判识,系统的介绍了利用碳、氢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判识天然气成因来源,利用甲烷碳同位索与源岩热演化程度数学模式进行气源追索,利用甲烷氢同位索及其空间分布判识母质环境和成藏过程,利用稀有气体同位素判识是否深部来源气体并利用其年代积累效应进行气-源对比等方法。
气-源对比是天然气勘探开发和油气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同位索地球化学是气-源对比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碳、氢稳定同位素和稀有气体同位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烃源岩、母质环境、源岩热演化程度、成藏过程和天然气混源判识,系统的介绍了利用碳、氢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判识天然气成因来源,利用甲烷碳同位索与源岩热演化程度数学模式进行气源追索,利用甲烷氢同位索及其空间分布判识母质环境和成藏过程,利用稀有气体同位素判识是否深部来源气体并利用其年代积累效应进行气-源对比等方法。
2004, 22(S1): 33-38.
摘要:
通过对中国天然气藏成藏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天然气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并根据中国沉积盆地的特点将晚期成藏明确定义为盆地经过多期改造以后的最后一次成藏,并将晚期成藏的天然气分为两种类型,即原生型和改造型,总结了各类原生型及改造型晚期成藏的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天然气藏成藏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天然气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并根据中国沉积盆地的特点将晚期成藏明确定义为盆地经过多期改造以后的最后一次成藏,并将晚期成藏的天然气分为两种类型,即原生型和改造型,总结了各类原生型及改造型晚期成藏的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2004, 22(S1): 45-49.
摘要: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发现的凝析油及油型气扩大了油田的勘探潜力。应用单体烃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背景对凝析油、天然气和固体沥青进行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深层凝析油包括煤成凝析油和泥质烃源岩形成的凝析油,前者芳烃含量高、单体烃碳同位素重,后者饱和烃含量高、单体烃碳同位素轻,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二者均来自于沙河子组烃源岩;油型气甲烷碳同位素轻,一般小于-45‰,且甲烷与乙烷之间碳同位素分馏明显,属原油裂解成气特征,油型气与煤型气混合可能是深层天然气碳同位素系列倒转的重要原因之一;火山岩储层中的固体沥青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有机碳含量0.08%-0.16%,氢指数49-297mg/g,尺。大约为1.87%,表征固体沥青现今的成烃潜力较小,原油向天然气转化主要发生在高成熟阶段的晚期,对应的地质年代大约是嫩江组-明水组沉积末(80-65Ma)。原油向天然气转化的事实启示,深层天然气勘探要兼顾古油藏的研究。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发现的凝析油及油型气扩大了油田的勘探潜力。应用单体烃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背景对凝析油、天然气和固体沥青进行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深层凝析油包括煤成凝析油和泥质烃源岩形成的凝析油,前者芳烃含量高、单体烃碳同位素重,后者饱和烃含量高、单体烃碳同位素轻,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二者均来自于沙河子组烃源岩;油型气甲烷碳同位素轻,一般小于-45‰,且甲烷与乙烷之间碳同位素分馏明显,属原油裂解成气特征,油型气与煤型气混合可能是深层天然气碳同位素系列倒转的重要原因之一;火山岩储层中的固体沥青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有机碳含量0.08%-0.16%,氢指数49-297mg/g,尺。大约为1.87%,表征固体沥青现今的成烃潜力较小,原油向天然气转化主要发生在高成熟阶段的晚期,对应的地质年代大约是嫩江组-明水组沉积末(80-65Ma)。原油向天然气转化的事实启示,深层天然气勘探要兼顾古油藏的研究。
2004, 22(S1): 50-55.
摘要:
白庙构造是东濮凹陷南部地区的一个含凝析油的富气构造。在研究油藏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多种地球化学手段研究了气藏中天然气组分、甲烷同位素及惰性气体同位素变化规律、凝析油族组成、饱和烃色谱、色质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了油气源分析,探讨了气藏的形成时间与次序,白庙气藏具有多源、多期、复合成藏的特点。
白庙构造是东濮凹陷南部地区的一个含凝析油的富气构造。在研究油藏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多种地球化学手段研究了气藏中天然气组分、甲烷同位素及惰性气体同位素变化规律、凝析油族组成、饱和烃色谱、色质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了油气源分析,探讨了气藏的形成时间与次序,白庙气藏具有多源、多期、复合成藏的特点。
2004, 22(S1): 56-60.
摘要:
利用固体13C核磁共振波谱检测源岩干酪根中油、气潜力碳的相对含量,并利用该参数直接判别各类源岩在“液态窗”阶段的倾油、倾气性。有些煤系源岩虽然其地球化学特征属腐植型母质,但由于其干酪根的脂碳中油潜力碳>气潜力碳,故仍以生油为主。该方法从生烃机理出发进一步揭示了新疆焉耆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源岩以生油为主的根本原因。
利用固体13C核磁共振波谱检测源岩干酪根中油、气潜力碳的相对含量,并利用该参数直接判别各类源岩在“液态窗”阶段的倾油、倾气性。有些煤系源岩虽然其地球化学特征属腐植型母质,但由于其干酪根的脂碳中油潜力碳>气潜力碳,故仍以生油为主。该方法从生烃机理出发进一步揭示了新疆焉耆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源岩以生油为主的根本原因。
2004, 22(S1): 61-65.
摘要: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经过50年的油气勘探,已在该盆地发现18个油田,它们主要分布柴西地区,对其成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油田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油源对比和成因机制综合研究表明,柴西地区和柴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成油单元,它们原油的形成环境、母质类型、成熟度和油源都是截然不同的。并且认为,虽然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生油岩有机碳含量较低,但是其形成于强还原和咸水环境,有利于生物脂类的保存,生物脂类与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一起在低成熟阶段可以生成大量石油,是柴西地区未熟低熟原油形成的主要途径。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经过50年的油气勘探,已在该盆地发现18个油田,它们主要分布柴西地区,对其成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油田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油源对比和成因机制综合研究表明,柴西地区和柴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成油单元,它们原油的形成环境、母质类型、成熟度和油源都是截然不同的。并且认为,虽然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生油岩有机碳含量较低,但是其形成于强还原和咸水环境,有利于生物脂类的保存,生物脂类与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一起在低成熟阶段可以生成大量石油,是柴西地区未熟低熟原油形成的主要途径。
2004, 22(S1): 66-72.
摘要:
塔东2井原油为高密度、粘度大,δ13C相对较重的稠油。原油中轻烃、环状萜类、甾烷及芳香甾烷组成与分布均具有海相原油的特点。具有时代意义生物标志物的油源对比结果表明,该原油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具有自生自储特点。高反射率热解沥青的存在、芳烃馏分中高含量的多元稠环芳烃及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相对较重的特点,表明原油在成藏后经历了短期高温热事件的影响。
塔东2井原油为高密度、粘度大,δ13C相对较重的稠油。原油中轻烃、环状萜类、甾烷及芳香甾烷组成与分布均具有海相原油的特点。具有时代意义生物标志物的油源对比结果表明,该原油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具有自生自储特点。高反射率热解沥青的存在、芳烃馏分中高含量的多元稠环芳烃及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相对较重的特点,表明原油在成藏后经历了短期高温热事件的影响。
2004, 22(S1): 73-78.
摘要:
采用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烃源岩有机碳(TOC%)的损失率DTOC一(TOC°-TOC)/TOC°的变化规律。当烃源岩生排烃效率很低时,DTOC都为负值,即在成熟演化过程TOC是增加的。随着生排烃效率提高,有机碳变化率DTOC逐渐增加(TOC损失率增大),烃源岩逐步由“增碳”进程转变为“减碳”进程。但只有生烃潜力很高的Ⅰ型有机质岩石,在生烃降解率和排烃效率极高的“理想”条件下,DTOC的增加(减碳进程)幅度才十分显著。指出基于有机质原始丰度恢复的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标准,可能过分强调了“减碳”的进程,很多情形下会美化原本比较差的烃源岩。
采用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烃源岩有机碳(TOC%)的损失率DTOC一(TOC°-TOC)/TOC°的变化规律。当烃源岩生排烃效率很低时,DTOC都为负值,即在成熟演化过程TOC是增加的。随着生排烃效率提高,有机碳变化率DTOC逐渐增加(TOC损失率增大),烃源岩逐步由“增碳”进程转变为“减碳”进程。但只有生烃潜力很高的Ⅰ型有机质岩石,在生烃降解率和排烃效率极高的“理想”条件下,DTOC的增加(减碳进程)幅度才十分显著。指出基于有机质原始丰度恢复的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标准,可能过分强调了“减碳”的进程,很多情形下会美化原本比较差的烃源岩。
2004, 22(S1): 79-83.
摘要:
天然气资源评价重点参数主要包括产气率、运聚系数、区带评价参数与可采系数等4项。首先,通过生物气模拟、不同类型干酪根的产气率模拟实验,建立生物气、煤岩、不同类型泥岩与碳酸盐岩的产气率图版;其次,通过相关分析,建立运聚系数与地质参数的关系模型:运聚系数=0.298-0.00259×烃源岩年龄+0.218×有机碳含量-0.00223×成藏关键时刻-0.00236×盖层厚度+0.0009×盖层埋深-0.286×不整合数+0.000104×储层年龄;第三,在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天然气区带地质评价参数体系与取值标准;最后,基于岩性和驱动类型两大因素将天然气藏分为5种类型,其中:碎屑岩水驱气藏的可采系数为50%-70%,碎屑岩气驱气藏75%-90%,碳酸盐岩水骆气藏55%-80%,碳酸盐岩气驱气藏80%-95%,致密气藏40%-55%。
天然气资源评价重点参数主要包括产气率、运聚系数、区带评价参数与可采系数等4项。首先,通过生物气模拟、不同类型干酪根的产气率模拟实验,建立生物气、煤岩、不同类型泥岩与碳酸盐岩的产气率图版;其次,通过相关分析,建立运聚系数与地质参数的关系模型:运聚系数=0.298-0.00259×烃源岩年龄+0.218×有机碳含量-0.00223×成藏关键时刻-0.00236×盖层厚度+0.0009×盖层埋深-0.286×不整合数+0.000104×储层年龄;第三,在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天然气区带地质评价参数体系与取值标准;最后,基于岩性和驱动类型两大因素将天然气藏分为5种类型,其中:碎屑岩水驱气藏的可采系数为50%-70%,碎屑岩气驱气藏75%-90%,碳酸盐岩水骆气藏55%-80%,碳酸盐岩气驱气藏80%-95%,致密气藏40%-55%。
2004, 22(S1): 84-90.
摘要:
气源岩的气态烃产率是评价气源岩生气潜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盆地资源评价中的重要参数。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同一种气源岩气态烃产率不同。需要有一种新方法求取气源岩的产气率。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新方法,求取了不同类型气源岩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气态烃产率,为我国天然气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参数。
气源岩的气态烃产率是评价气源岩生气潜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盆地资源评价中的重要参数。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同一种气源岩气态烃产率不同。需要有一种新方法求取气源岩的产气率。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新方法,求取了不同类型气源岩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气态烃产率,为我国天然气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参数。
2004, 22(S1): 106-109.
摘要:
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页岩(海相页岩与油页岩)、煤、沥青与原油样品进行了真空封闭体系生气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生气母质的生气高峰阶段及其在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气产率及气体组成,综合探讨了不同生气母质的生气机制与生气规律及母质类型、热演化程度等对气产率及所生天然气组成的影响。为有效气源岩的判识提供了实验依据。
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页岩(海相页岩与油页岩)、煤、沥青与原油样品进行了真空封闭体系生气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生气母质的生气高峰阶段及其在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气产率及气体组成,综合探讨了不同生气母质的生气机制与生气规律及母质类型、热演化程度等对气产率及所生天然气组成的影响。为有效气源岩的判识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4, 22(S1): 110-117.
摘要:
进行单温阶加温和连续加温两种方式的模拟实验,前者相当于封闭体系,后者相当于开放体系。对比两者的油气产率,并探讨两者与自然界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总气体产率和烃气产率开放体系均低于封闭体系;排出油量和总生油率开放体系均大于封闭体系。自然界烃源岩的生排烃过程可能是介于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之间的一种状况。
进行单温阶加温和连续加温两种方式的模拟实验,前者相当于封闭体系,后者相当于开放体系。对比两者的油气产率,并探讨两者与自然界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总气体产率和烃气产率开放体系均低于封闭体系;排出油量和总生油率开放体系均大于封闭体系。自然界烃源岩的生排烃过程可能是介于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之间的一种状况。
2004, 22(S1): 118-123.
摘要:
介绍了四项油藏地球化学新技术及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高温气相色谱技术把原油组分的分析范围从C1-C40提高到C1-C100含氮化合物分离测试技术,实现了对原油中微量含氮化合物的分离和色质绝对量定量检测;储层油水层划分技术开发出了判别油水层技术;原油开采动态监测气相色谱技术在国内首次开发出了四层原油产能配比实验方法。这些技术经过在大庆油田两年多的实际应用,在稠油类型、油源对比、油气运移、油水层划分、油井产能监测等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介绍了四项油藏地球化学新技术及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高温气相色谱技术把原油组分的分析范围从C1-C40提高到C1-C100含氮化合物分离测试技术,实现了对原油中微量含氮化合物的分离和色质绝对量定量检测;储层油水层划分技术开发出了判别油水层技术;原油开采动态监测气相色谱技术在国内首次开发出了四层原油产能配比实验方法。这些技术经过在大庆油田两年多的实际应用,在稠油类型、油源对比、油气运移、油水层划分、油井产能监测等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 22(S1): 124-128.
摘要:
人所熟知的胡萝卜烷由胡萝卜素加氢构成,在转化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氢,因而整个过程是非常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模拟实验揭示:胡萝卜烷的形成需要充足的还原剂;即使环境并非属于氧化,如果缺乏还原剂,胡萝卜素也不能转化成胡萝卜烷;含有饱和环的甾萜类是良好的还原剂。在有机质成烃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有氢或氧等杂原子的加入与脱除,因此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成烃的全过程。在很多情况下自身很容易遭受氧化的胡萝卜素居然能够在某些环境中成为氧化剂,那么有机酸、醇、酮等非烃可以还原转化成烃就更不应质疑了。
人所熟知的胡萝卜烷由胡萝卜素加氢构成,在转化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氢,因而整个过程是非常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模拟实验揭示:胡萝卜烷的形成需要充足的还原剂;即使环境并非属于氧化,如果缺乏还原剂,胡萝卜素也不能转化成胡萝卜烷;含有饱和环的甾萜类是良好的还原剂。在有机质成烃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有氢或氧等杂原子的加入与脱除,因此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成烃的全过程。在很多情况下自身很容易遭受氧化的胡萝卜素居然能够在某些环境中成为氧化剂,那么有机酸、醇、酮等非烃可以还原转化成烃就更不应质疑了。
2004, 22(S1): 129-134.
摘要:
在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联用仪上进行原油中C,H,S,N,Ni,V,Fe多元素的模拟蒸馏研究。考察和讨论了不同形状进样衬管的沸点歧视,H元素的非线性响应及其校正等影响准确模拟蒸馏测定的因素,建立了正十二烷到正九十八烷之间各正构烷烃的沸点校正曲线和各元素的校正因子参数。结果表明,模拟蒸馏沸点测定误差不超过1℃,标样测定值与标准值一致。原油多元素模拟蒸馏结果提供的特征明显,信息量大,具备相互比较基准的数据,可以详细表征石油类物质,确定其类型和来源,使油-油、油-源对比等模式识别工作有了新手段。
在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联用仪上进行原油中C,H,S,N,Ni,V,Fe多元素的模拟蒸馏研究。考察和讨论了不同形状进样衬管的沸点歧视,H元素的非线性响应及其校正等影响准确模拟蒸馏测定的因素,建立了正十二烷到正九十八烷之间各正构烷烃的沸点校正曲线和各元素的校正因子参数。结果表明,模拟蒸馏沸点测定误差不超过1℃,标样测定值与标准值一致。原油多元素模拟蒸馏结果提供的特征明显,信息量大,具备相互比较基准的数据,可以详细表征石油类物质,确定其类型和来源,使油-油、油-源对比等模式识别工作有了新手段。
2004, 22(S1): 135-139.
摘要:
通过对不同深度土壤中Hg和As含量的测试、污染状况的分析与调查,了解Hg和As元素在不同深度土壤中的累积层位、垂直迁移过程,进而探索Hg和As元素的转移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即形成“化学定时炸弹”的可能性)。对北京东南郊南苑土壤钻孔剖面研究发现,在深度为13.66-16.00m之间的土壤层,pH剧烈变化,As元素含量明显增高,初步判断该层位是污染物的主要累积层位。
通过对不同深度土壤中Hg和As含量的测试、污染状况的分析与调查,了解Hg和As元素在不同深度土壤中的累积层位、垂直迁移过程,进而探索Hg和As元素的转移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即形成“化学定时炸弹”的可能性)。对北京东南郊南苑土壤钻孔剖面研究发现,在深度为13.66-16.00m之间的土壤层,pH剧烈变化,As元素含量明显增高,初步判断该层位是污染物的主要累积层位。
2004, 22(S1): 140-142.
摘要:
受第九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主席团的委托,对这次会议作简要总结。认为自第八届学术会议以来,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在大油气田地球化学、特别是成藏地球化学研究、混源油定量研究、模拟实验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指出在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召开之前的两年时间内应切实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
受第九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主席团的委托,对这次会议作简要总结。认为自第八届学术会议以来,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在大油气田地球化学、特别是成藏地球化学研究、混源油定量研究、模拟实验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指出在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召开之前的两年时间内应切实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