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17卷 第1期
1999, 17(1): 1-8.
摘要:
在露头及钻井基干剖面的地层学及定量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鄂尔多斯奥陶纪马家沟一期、马家沟二期、马家沟三期、马家沟四期、马家沟五期和马家沟六期的各种单因素图及岩相古地理图。在这种古地理图中,各级古地理单元的确定都有定量的单因素数据为依据。马一期、马三期、马五期的岩相古地理的特征相似,可概括为“陆外为坪,坪中有湖,坪外为海”和“湖中有膏,湖中有盐”;马二期、马四期、马六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亦相似,可概括为“陆外有坪,坪外为海,海中为滩,海外为槽”。从马一期至马六期构成三个海侵海退旋回。当今陕北大气田的天然气主要赋存于马家沟五组的云坪相白云岩中,今后最有前景的天然气产层将是马家沟四组滩相白云岩。因此,鄂尔多斯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
在露头及钻井基干剖面的地层学及定量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鄂尔多斯奥陶纪马家沟一期、马家沟二期、马家沟三期、马家沟四期、马家沟五期和马家沟六期的各种单因素图及岩相古地理图。在这种古地理图中,各级古地理单元的确定都有定量的单因素数据为依据。马一期、马三期、马五期的岩相古地理的特征相似,可概括为“陆外为坪,坪中有湖,坪外为海”和“湖中有膏,湖中有盐”;马二期、马四期、马六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亦相似,可概括为“陆外有坪,坪外为海,海中为滩,海外为槽”。从马一期至马六期构成三个海侵海退旋回。当今陕北大气田的天然气主要赋存于马家沟五组的云坪相白云岩中,今后最有前景的天然气产层将是马家沟四组滩相白云岩。因此,鄂尔多斯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
1999, 17(1): 9-18.
摘要:
通过藻类、细菌聚矿和成矿的模拟试验,讨论了有机成矿的环境、方法和途径,认为有机质螯合,络合、迁移再沉积过程中,水化学环境改变造成矿物沉淀。同时得出如下结论:藻菌聚矿和成矿需要特定的环境背景。环境决定着不同的藻菌类群、有机质及其丰度,而这些藻菌类群、有机质及其丰度又决定着聚矿和成矿的可能性和强度。
通过藻类、细菌聚矿和成矿的模拟试验,讨论了有机成矿的环境、方法和途径,认为有机质螯合,络合、迁移再沉积过程中,水化学环境改变造成矿物沉淀。同时得出如下结论:藻菌聚矿和成矿需要特定的环境背景。环境决定着不同的藻菌类群、有机质及其丰度,而这些藻菌类群、有机质及其丰度又决定着聚矿和成矿的可能性和强度。
1999, 17(1): 19-23.
摘要:
湘西花垣铅锌矿床是一个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碳酸盐岩中的大型MVT铅锌矿床,含矿岩系为大陆边缘相的藻灰岩、鲕粒灰岩夹黑色泥质条带灰岩。矿区及外围的寒武系中有大量沥青出现。矿区的沥青以细粒状、鳞片状充填于矿石的晶间孔隙或裂缝中,与闪锌矿、方铅矿共生。外围沥青多充填于石英重晶石脉的晶洞中或断裂带中。根据沥青的Romax,H/C(原子比),Tmax℃,Py-Gc,δ12C,REE和微量元素测定,矿区的沥青的热演化程度较高(Romax=4.32%-4.70%;,H/C(原子比)=0.5,Tmax=406-600℃),属脆沥青-2阶段,其演化程度与矿床的成矿温度相吻合(均一温度范围:80~200℃,均值135-151℃)。沥青的类型属原生-同层型,有机质来源可能与主岩有关,并参与成矿作用。
湘西花垣铅锌矿床是一个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碳酸盐岩中的大型MVT铅锌矿床,含矿岩系为大陆边缘相的藻灰岩、鲕粒灰岩夹黑色泥质条带灰岩。矿区及外围的寒武系中有大量沥青出现。矿区的沥青以细粒状、鳞片状充填于矿石的晶间孔隙或裂缝中,与闪锌矿、方铅矿共生。外围沥青多充填于石英重晶石脉的晶洞中或断裂带中。根据沥青的Romax,H/C(原子比),Tmax℃,Py-Gc,δ12C,REE和微量元素测定,矿区的沥青的热演化程度较高(Romax=4.32%-4.70%;,H/C(原子比)=0.5,Tmax=406-600℃),属脆沥青-2阶段,其演化程度与矿床的成矿温度相吻合(均一温度范围:80~200℃,均值135-151℃)。沥青的类型属原生-同层型,有机质来源可能与主岩有关,并参与成矿作用。
1999, 17(1): 30-37.
摘要:
在皖南浙西分布着一条近北东向的上震旦统(皮园村组)—下寒武统(荷塘组)在硅岩条带,作者通过野外、室内的研究,对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找到了放射虫壳体结构,证实了生物作用对硅岩聚集沉淀的重要意义,主元素及有机碳的分析也显示了生物作用的痕迹。
在皖南浙西分布着一条近北东向的上震旦统(皮园村组)—下寒武统(荷塘组)在硅岩条带,作者通过野外、室内的研究,对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找到了放射虫壳体结构,证实了生物作用对硅岩聚集沉淀的重要意义,主元素及有机碳的分析也显示了生物作用的痕迹。
1999, 17(1): 38-43.
摘要:
中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主要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做出了岩相古地理图1幅。在早三叠世大冶期,整个中扬子海域具“六分”特征、即自北而南依次为北部碳酸盐盆地、北部碳酸盐斜坡、浅水碳酸盐台地、南部碳酸盐斜坡、南部碳酸盐盆地、东南部碎屑滨海。在该时期内,从早到晚,沉积水体不断变浅,至末期,海域普遍抬升而变为碳酸盐台地。
中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主要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做出了岩相古地理图1幅。在早三叠世大冶期,整个中扬子海域具“六分”特征、即自北而南依次为北部碳酸盐盆地、北部碳酸盐斜坡、浅水碳酸盐台地、南部碳酸盐斜坡、南部碳酸盐盆地、东南部碎屑滨海。在该时期内,从早到晚,沉积水体不断变浅,至末期,海域普遍抬升而变为碳酸盐台地。
1999, 17(1): 51-57.
摘要:
本文将青海湖滨岸带沉积划分为沿岸砾沙坝、泥坪、沙滩、砾石滩、泻湖和水下风沙堆积六个微相。与国内外其它湖泊滨岸沉积相比,以发育沿岸砾沙坝和水下风沙堆积为其特征。其中规模较大的沿岸砾沙坝和沙滩分布于地形坡度不大(坡度10°±)和波浪、沿岸流及风力作用强烈的滨岸地区,粒度概率曲线以推移和跳跃总体为主、悬移组份含量少和跳跃总具双跳跃式为特征,垂向层序由分选差(δ1>1)的上部粗碎屑物与分选好(δ1<1)的下部细碎屑物构成反韵律层;砾石滩主要分布于冲积扇或扇三角洲入湖地带和湖蚀岸边,以砾石均匀、磨圆较好、绝大多数砾石长轴平行湖岸线和最大扁平面倾向湖方向且倾角8°±为特征;泥坪主要分布于湖水动力弱、无大河流注入的湖湾、湖岸地形平缓以及坝后湖水滞流地带;水下风沙堆积以分选好、磨圆好、石英表面具风蚀凹坑、概率曲线呈上凸和双跳跃式总体以及粒度参数δ1<1、Sk=-0.15~0.21、Kg=0.75~1.13和Md=0.22~0.023mm为特征。本文对丰富湖泊沉积相内容具有一定意义。
本文将青海湖滨岸带沉积划分为沿岸砾沙坝、泥坪、沙滩、砾石滩、泻湖和水下风沙堆积六个微相。与国内外其它湖泊滨岸沉积相比,以发育沿岸砾沙坝和水下风沙堆积为其特征。其中规模较大的沿岸砾沙坝和沙滩分布于地形坡度不大(坡度10°±)和波浪、沿岸流及风力作用强烈的滨岸地区,粒度概率曲线以推移和跳跃总体为主、悬移组份含量少和跳跃总具双跳跃式为特征,垂向层序由分选差(δ1>1)的上部粗碎屑物与分选好(δ1<1)的下部细碎屑物构成反韵律层;砾石滩主要分布于冲积扇或扇三角洲入湖地带和湖蚀岸边,以砾石均匀、磨圆较好、绝大多数砾石长轴平行湖岸线和最大扁平面倾向湖方向且倾角8°±为特征;泥坪主要分布于湖水动力弱、无大河流注入的湖湾、湖岸地形平缓以及坝后湖水滞流地带;水下风沙堆积以分选好、磨圆好、石英表面具风蚀凹坑、概率曲线呈上凸和双跳跃式总体以及粒度参数δ1<1、Sk=-0.15~0.21、Kg=0.75~1.13和Md=0.22~0.023mm为特征。本文对丰富湖泊沉积相内容具有一定意义。
1999, 17(1): 58-62.
摘要:
在岩心刻度测井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常规测井、能谱测井、倾角测井和成象测井资料,建立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微相测井解释模型。塔中地区志留系以碎屑潮坪沉积为主,可分为潮下砂坪、潮道、潮间混合坪、潮上泥坪微相。志留系中可识别出4个测井层序边界,划分为3个测井层序,每个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测井层序对比和古水流统计分析表明,志留纪海水自NW向SE侵入,具有双向水流特征。沉积相的叠置和横向分布受海平面相对变化速率和可容空间的控制。
在岩心刻度测井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常规测井、能谱测井、倾角测井和成象测井资料,建立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微相测井解释模型。塔中地区志留系以碎屑潮坪沉积为主,可分为潮下砂坪、潮道、潮间混合坪、潮上泥坪微相。志留系中可识别出4个测井层序边界,划分为3个测井层序,每个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测井层序对比和古水流统计分析表明,志留纪海水自NW向SE侵入,具有双向水流特征。沉积相的叠置和横向分布受海平面相对变化速率和可容空间的控制。
1999, 17(1): 63-70.
摘要:
华北石炭二叠纪沉积建造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碳酸盐岩与硅质碎屑岩构成的含煤建造,上部为硅质碎屑岩红色建造。根据不整合面及其它识别层序界面的标志,该沉积建造可划分为5个沉积层序。DS1、DS2、DS3层序属陆表海型层序,其底界面为Ⅰe型层序界面,层序内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DS4层序为过渡型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DS5层序为湖泊型层序,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盆地充填超层序(DS1—DS5)的发育受控于全球二级相对海平面变化,而沉积层序的发育则与区域性造山作用引起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有关。
华北石炭二叠纪沉积建造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碳酸盐岩与硅质碎屑岩构成的含煤建造,上部为硅质碎屑岩红色建造。根据不整合面及其它识别层序界面的标志,该沉积建造可划分为5个沉积层序。DS1、DS2、DS3层序属陆表海型层序,其底界面为Ⅰe型层序界面,层序内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DS4层序为过渡型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DS5层序为湖泊型层序,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盆地充填超层序(DS1—DS5)的发育受控于全球二级相对海平面变化,而沉积层序的发育则与区域性造山作用引起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有关。
1999, 17(1): 78-83.
摘要:
阐述了对东海陆架南缘勘查区进行的高分辨率的浅地层探测情况。通过对测区的浅地层声学剖面的解释和研究,笔者认为:声学剖面较直观地反映了该区的海底地形、地貌、浅地层沉积物结构、构造及海底基岩埋深状况,对恢复该区沉积地质环境和发育历史有重要意义。
阐述了对东海陆架南缘勘查区进行的高分辨率的浅地层探测情况。通过对测区的浅地层声学剖面的解释和研究,笔者认为:声学剖面较直观地反映了该区的海底地形、地貌、浅地层沉积物结构、构造及海底基岩埋深状况,对恢复该区沉积地质环境和发育历史有重要意义。
1999, 17(1): 84-120.
摘要:
广西合山马滩等地的上二叠统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在吴家坪阶和长兴阶界线处表现出明显的降低现象,吴家坪阶石灰岩样品δ13C值一般都高于3.2‰,而长兴阶的样品其δ13C值多低于3.2‰,因此,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有可能作为吴家坪阶和长兴阶的同位素地层界线。这种同位素降低现象可能与澳洲、南非、印度等地大规模聚煤作用的中止有关。聚煤作用的中止以及以前埋藏的泥炭和煤层在遭受构造抬升和氧化后会向大气中释放出大量富含轻同位素12C的CO2,从而使得与大气平衡的海水及在其中沉淀出的碳酸盐岩的δ13C值降低。
广西合山马滩等地的上二叠统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在吴家坪阶和长兴阶界线处表现出明显的降低现象,吴家坪阶石灰岩样品δ13C值一般都高于3.2‰,而长兴阶的样品其δ13C值多低于3.2‰,因此,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有可能作为吴家坪阶和长兴阶的同位素地层界线。这种同位素降低现象可能与澳洲、南非、印度等地大规模聚煤作用的中止有关。聚煤作用的中止以及以前埋藏的泥炭和煤层在遭受构造抬升和氧化后会向大气中释放出大量富含轻同位素12C的CO2,从而使得与大气平衡的海水及在其中沉淀出的碳酸盐岩的δ13C值降低。
1999, 17(1): 89-94.
摘要:
通过对岔河集西部地区东三段的骨架砂岩分布特征、岩性组合、岩芯观察、粒度分析和地震反射特征等研究,认为储油砂体主要为浊流成因。浊积岩的形成与控凹断层—牛东断裂的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全过程密切相关。经分析该区东三段存在雄古1岔39、岔76及岔107雄21三个浊积扇,由于后期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三个对应的鼻状构造,均已获得工业油流,对于油田的增储上产来讲,是进行滚动勘探的有利地区。
通过对岔河集西部地区东三段的骨架砂岩分布特征、岩性组合、岩芯观察、粒度分析和地震反射特征等研究,认为储油砂体主要为浊流成因。浊积岩的形成与控凹断层—牛东断裂的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全过程密切相关。经分析该区东三段存在雄古1岔39、岔76及岔107雄21三个浊积扇,由于后期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三个对应的鼻状构造,均已获得工业油流,对于油田的增储上产来讲,是进行滚动勘探的有利地区。
1999, 17(1): 100-105.
摘要:
区内下第三系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破裂等一系列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十分复杂,成岩现象也十分丰富,特征十分明显。储层储集性能的成岩控因研究表明,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使储层物性变差、孔隙度降低的两个重要成岩控因;而溶蚀作用,特别是深埋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储集性能、使储层物性变好的成岩控因之一。
区内下第三系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破裂等一系列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十分复杂,成岩现象也十分丰富,特征十分明显。储层储集性能的成岩控因研究表明,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使储层物性变差、孔隙度降低的两个重要成岩控因;而溶蚀作用,特别是深埋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储集性能、使储层物性变好的成岩控因之一。
1999, 17(1): 106-111.
摘要:
对库车河剖面三叠侏罗系重要生烃组段进行了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单体烃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侵层位与非海侵层位在生物组成和生标特征等方面明显不同,海侵带来了不同的生物体,使有机质类型发生了改变。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方面表现为Pr/Ph小于1,甾烷含量丰富,甾烷中C27化合物丰度与C29相当,三环萜烷有C21<C23>C24的分布特点,单体烃同位素表现出富集轻碳同位素的特点。中生代海侵事件对塔北隆起区及库车拗陷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库车河剖面三叠侏罗系重要生烃组段进行了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单体烃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侵层位与非海侵层位在生物组成和生标特征等方面明显不同,海侵带来了不同的生物体,使有机质类型发生了改变。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方面表现为Pr/Ph小于1,甾烷含量丰富,甾烷中C27化合物丰度与C29相当,三环萜烷有C21<C23>C24的分布特点,单体烃同位素表现出富集轻碳同位素的特点。中生代海侵事件对塔北隆起区及库车拗陷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9, 17(1): 120-126.
摘要:
对塔里木盆地典型原油噻吩类化合物含量和组成特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原油苯并萘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占芳烃化合物的百分含量相差明显,海相油含量最高,湖相油次之,而煤成油最低。本文提出了4-甲基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2+3)-甲基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比值是区分海相油和湖相油新的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最大烷化度表明海相油呈现出高烷化度,而陆相油则表现为低烷化度,即从海相泥灰岩原油、海相碳酸盐岩原油到湖相油和煤成油依次减少。这是因为富硫与贫硫干酪根在生烃过程中的环化作用或支链化作用程度差异所造成的。
对塔里木盆地典型原油噻吩类化合物含量和组成特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原油苯并萘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占芳烃化合物的百分含量相差明显,海相油含量最高,湖相油次之,而煤成油最低。本文提出了4-甲基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2+3)-甲基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比值是区分海相油和湖相油新的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最大烷化度表明海相油呈现出高烷化度,而陆相油则表现为低烷化度,即从海相泥灰岩原油、海相碳酸盐岩原油到湖相油和煤成油依次减少。这是因为富硫与贫硫干酪根在生烃过程中的环化作用或支链化作用程度差异所造成的。
1999, 17(1): 127-129.
摘要:
在硫和β胡萝卜素反应产物中有丰富的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在硫与饱和链状化合物反应产物中既有噻吩系列化合物也有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所以推断苯并噻吩系列是硫作用于噻吩系列或含侧链的苯而形成的。噻吩系列和苯并噻吩系列的相对含量可以指示成熟度:在沉积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前者多后者少指示成熟度低,反之则指示成熟度高。
在硫和β胡萝卜素反应产物中有丰富的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在硫与饱和链状化合物反应产物中既有噻吩系列化合物也有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所以推断苯并噻吩系列是硫作用于噻吩系列或含侧链的苯而形成的。噻吩系列和苯并噻吩系列的相对含量可以指示成熟度:在沉积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前者多后者少指示成熟度低,反之则指示成熟度高。
1999, 17(1): 130-155.
摘要:
对泌阳凹陷碱性盐湖相、舞阳凹陷盐湖相、襄城凹陷膏盐湖相、南阳凹陷淡水湖相低熟油脂肪酸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不同盐湖相的低熟原油的脂肪酸为丰度不同的饱和正构酸、不饱和正构酸、少量异构酸、类异戊二烯酸及脂肪酸乙酯系列化合物。脂肪酸的组成和分布反映了原始有机质的来源。
对泌阳凹陷碱性盐湖相、舞阳凹陷盐湖相、襄城凹陷膏盐湖相、南阳凹陷淡水湖相低熟油脂肪酸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不同盐湖相的低熟原油的脂肪酸为丰度不同的饱和正构酸、不饱和正构酸、少量异构酸、类异戊二烯酸及脂肪酸乙酯系列化合物。脂肪酸的组成和分布反映了原始有机质的来源。
1999, 17(1): 136-140.
摘要:
密执安盆地等海相蒸发环境伽马蜡烷的分布表明,伽马蜡烷作为咸水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与高盐度环境并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松辽盆地淡水-微咸水环境较高含量的伽马蜡烷表明其形成与湖海沟通引起的水体分层事件有关。伽马蜡烷重碳同位素值及微生物学证据均表明了伽马蜡烷的形成与水体分层有关,由于高盐环境往往伴随着密度分层,从而解释了伽马蜡烷经常与高盐环境伴生,但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盐环境的现象。
密执安盆地等海相蒸发环境伽马蜡烷的分布表明,伽马蜡烷作为咸水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与高盐度环境并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松辽盆地淡水-微咸水环境较高含量的伽马蜡烷表明其形成与湖海沟通引起的水体分层事件有关。伽马蜡烷重碳同位素值及微生物学证据均表明了伽马蜡烷的形成与水体分层有关,由于高盐环境往往伴随着密度分层,从而解释了伽马蜡烷经常与高盐环境伴生,但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盐环境的现象。
1999, 17(1): 141-144.
摘要:
针对目前用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镜质体反射率差值法所存在问题,在考察地层沉降、抬升、再沉降埋藏史过程的基础上,根据有机质演化累积性和不可逆性原则,利用经典的有机质成熟度时温关系模型(TTI),建立了修正的镜质体反射率剥蚀厚度恢复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剥蚀界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的相对值,还考虑了各自绝对量,与以往仅考虑镜质体反射率差值相比,有较大改进。
针对目前用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镜质体反射率差值法所存在问题,在考察地层沉降、抬升、再沉降埋藏史过程的基础上,根据有机质演化累积性和不可逆性原则,利用经典的有机质成熟度时温关系模型(TTI),建立了修正的镜质体反射率剥蚀厚度恢复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剥蚀界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的相对值,还考虑了各自绝对量,与以往仅考虑镜质体反射率差值相比,有较大改进。
1999, 17(1): 145-148.
摘要:
基于黄土沉积速率与粒度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通过求解代数方程组而确定黄土地层年龄的新方法。以洛川剖面为例,用该方法确定了其Sl顶部至S2底部深度-年龄的转换关系,与SPECMAP高分辨率的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表明了该方法在确定黄土序列年龄上的有效性。
基于黄土沉积速率与粒度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通过求解代数方程组而确定黄土地层年龄的新方法。以洛川剖面为例,用该方法确定了其Sl顶部至S2底部深度-年龄的转换关系,与SPECMAP高分辨率的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表明了该方法在确定黄土序列年龄上的有效性。
1999, 17(1): 149-155.
摘要:
通过对我国西北腾格里沙漠前缘凹地-宁夏长流水剖面第四纪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特征参数和稀土元素之间以及其他元素相关系数研究,探讨了该区河湖相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气候环境演化过程。初步认为该凹地第四纪晚期近7万年以来沉积物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干冷/温湿气候环境演化并存有4~5次亚一级的气候冷暖阶段性变化。其中在约2.7m处,湖相沉积层中大多稀土元素有突变现象,可能代表了全新世大暖期(9300~5300aBP)在该区的反应。同时,认为风成砂是进入该区沉积体系的主要物源并保留母岩特征,但也不排除凹地周围侏罗纪基岩受风化剥蚀后随水带入沉积体系。该剖面的沉积物大致以风成砂、河流沉积、湖泊沉积旋回叠覆与气候干冷、冷湿、温湿趋于同步变化的模式。总体以干旱荒漠环境为主导,化学风化相对微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通过对我国西北腾格里沙漠前缘凹地-宁夏长流水剖面第四纪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特征参数和稀土元素之间以及其他元素相关系数研究,探讨了该区河湖相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气候环境演化过程。初步认为该凹地第四纪晚期近7万年以来沉积物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干冷/温湿气候环境演化并存有4~5次亚一级的气候冷暖阶段性变化。其中在约2.7m处,湖相沉积层中大多稀土元素有突变现象,可能代表了全新世大暖期(9300~5300aBP)在该区的反应。同时,认为风成砂是进入该区沉积体系的主要物源并保留母岩特征,但也不排除凹地周围侏罗纪基岩受风化剥蚀后随水带入沉积体系。该剖面的沉积物大致以风成砂、河流沉积、湖泊沉积旋回叠覆与气候干冷、冷湿、温湿趋于同步变化的模式。总体以干旱荒漠环境为主导,化学风化相对微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1999, 17(1): 156-160.
摘要:
首次对兰州市大气飘尘中酮和醇脂类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飘尘中正烷基-2-酮和直链烷基醇的浓度分别为20~270ng·m-3和520~910ngm-3,并表现为3月份高于7月和8月份,这与兰州市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关;其分布特征指示了它们来自人为活动、微生物和现代高等植物,而且它们在这3种来源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19.7%、15.4%~34.6%和50.3%~81.8%。甾醇化合物的浓度很低,它们由现代生物所提供。丰富的C18类异戊二烯酮化合物的存在,反映了大气飘尘中有机质在大气氧化过程中已经被改造。
首次对兰州市大气飘尘中酮和醇脂类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飘尘中正烷基-2-酮和直链烷基醇的浓度分别为20~270ng·m-3和520~910ngm-3,并表现为3月份高于7月和8月份,这与兰州市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关;其分布特征指示了它们来自人为活动、微生物和现代高等植物,而且它们在这3种来源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19.7%、15.4%~34.6%和50.3%~81.8%。甾醇化合物的浓度很低,它们由现代生物所提供。丰富的C18类异戊二烯酮化合物的存在,反映了大气飘尘中有机质在大气氧化过程中已经被改造。
1999, 17(1): 161-165.
摘要:
通过对早期后生动物群产出层位的沉积特征、沉积层序和化石埋藏特征的研究,认为在海湾和局限海环境,早期后生动物群往往产于海侵体系中,而陆棚环境则保存在低水位体系;同时提出了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埋藏保存机理,一种是沉积事件(风暴流或浊流)破坏了生物生态环境,使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生物大量死亡,并被快速埋藏保存;另一种是海平面脉动引起环境变化,使早期后生动物死亡,在还原环境下埋藏保存。因此,认为海平面变化与早期后生动物群的埋藏保存有着密切关系。在提出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特异埋藏机理的基础上,并认为由前寒武纪至寒武纪,只要沉积环境、沉积序列类似,就有可能发现早期后生动物群,这对寻找新的早期后生动物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早期后生动物群产出层位的沉积特征、沉积层序和化石埋藏特征的研究,认为在海湾和局限海环境,早期后生动物群往往产于海侵体系中,而陆棚环境则保存在低水位体系;同时提出了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埋藏保存机理,一种是沉积事件(风暴流或浊流)破坏了生物生态环境,使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生物大量死亡,并被快速埋藏保存;另一种是海平面脉动引起环境变化,使早期后生动物死亡,在还原环境下埋藏保存。因此,认为海平面变化与早期后生动物群的埋藏保存有着密切关系。在提出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特异埋藏机理的基础上,并认为由前寒武纪至寒武纪,只要沉积环境、沉积序列类似,就有可能发现早期后生动物群,这对寻找新的早期后生动物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9, 17(1): 44-50.
摘要:
陕西凤县铅硐山大型铅锌矿床赋存于中泥盆统吉维特晚期之上的热水沉积岩相中,其微相可划分为热水沉积岩相、热水沉积-交代岩相、热水同生沉积岩相及后期改造的热水沉积岩相。其岩石中高SiO2、FeO、CaO、MgO、MnO、As、Sb、Cu、Pb、Zn、Ag、B、Ba等元素,是由富Fe2+、Si4+的Ca2+-Mg2+-K+-HCO-3-Cl-型成矿流体、富Si4+的Ca2+-Mg2+-SO2--Cl-(CO2-CO-H2O)型成矿流体及高盐度的海水三者相互混合,而引发的同生沉积-交代作用所形成。成矿热流体大规模运移的机理是泥盆纪秦岭微板块在深部向华北板块俯冲挤压,使流体向上运移,浅表拉伸形成盆地,而使沿同生断裂上升的成矿流体迁移到三级盆地中,从而形成了热水沉积岩相。不同流体混合及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的骤变是造成矿质大量沉淀的机理,三级热水盆地及矿层上覆砂炭泥质岩层是矿层良好的赋存空间和保存条件。
陕西凤县铅硐山大型铅锌矿床赋存于中泥盆统吉维特晚期之上的热水沉积岩相中,其微相可划分为热水沉积岩相、热水沉积-交代岩相、热水同生沉积岩相及后期改造的热水沉积岩相。其岩石中高SiO2、FeO、CaO、MgO、MnO、As、Sb、Cu、Pb、Zn、Ag、B、Ba等元素,是由富Fe2+、Si4+的Ca2+-Mg2+-K+-HCO-3-Cl-型成矿流体、富Si4+的Ca2+-Mg2+-SO2--Cl-(CO2-CO-H2O)型成矿流体及高盐度的海水三者相互混合,而引发的同生沉积-交代作用所形成。成矿热流体大规模运移的机理是泥盆纪秦岭微板块在深部向华北板块俯冲挤压,使流体向上运移,浅表拉伸形成盆地,而使沿同生断裂上升的成矿流体迁移到三级盆地中,从而形成了热水沉积岩相。不同流体混合及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的骤变是造成矿质大量沉淀的机理,三级热水盆地及矿层上覆砂炭泥质岩层是矿层良好的赋存空间和保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