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符印, 王作栋, 张婷, 王文军, 李晓斌, 王志勇.
烃源岩中类胡萝卜烷系列化合物的检出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92-110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3
|
[2] |
张敏, 李谨, 陈菊林.
热力作用对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的作用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33-10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3
|
[3] |
岳长涛.
反应条件对有机硫化物形成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2): 402-409.
|
[4] |
张关龙.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形成过程模拟
. 沉积学报,
2006, 24(1): 50-55.
|
[5] |
南青云.
塔河油田原油甾藿烷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再认识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94-299.
|
[6] |
刘全有, 刘文汇, 孟仟祥.
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及壳质组饱和烃萜类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6): 917-922.
|
[7] |
刘全有 刘文汇 孟仟祥.
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及壳质组饱和烃萜类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917-922.
|
[8] |
桂 峰.
洪湖流域自然农耕条件下营养盐沉积输移演化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33-338.
|
[9] |
付 广.
泥岩盖层抑制浓度封闭形成与演化及其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1): 141-147.
|
[10] |
施振飞, 张振城, 叶绍东, 蔡晓明, 孙建孟.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次生孔隙成因机制探讨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29-436.
|
[11] |
刘全有, 刘文汇, 孟仟祥, 宋岩, 秦胜飞.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煤岩热模拟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24-728.
|
[12] |
李景贵, 郑建京, 刘文汇, 陈国俊, 孟自芳.
塔北、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及其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
. 沉积学报,
2004, 22(2): 348-353.
|
[13] |
顾家裕, 张兴阳.
油气沉积学发展回顾和应用现状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37-141.
|
[14] |
张春生, 刘忠保, 施冬, 程启贵, 张荣彬, 高春宁, 李建雄.
涌流型浊流形成及发展的实验模拟
. 沉积学报,
2002, 20(1): 25-29.
|
[15] |
李景贵.
海相碳酸盐岩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成熟度参数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80-483.
|
[16] |
夏燕青, 孟仟祥, 王红勇, 王春江, 杜丽.
芴系列化合物的成因
. 沉积学报,
1999, 17(4): 655-658.
|
[17] |
于炳松.
碳酸盐岩层序形成的计算机模拟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8-24.
|
[18] |
付广, 庞雄奇, 姜振学, 张树林.
欠压实地层古地层压力恢复的统计模拟法及其在松辽盆地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6, 14(1): 69-79.
|
[19] |
应光国, 张柏生, 吉利民.
泥炭的热模拟研究──过渡带气形成机理探讨
. 沉积学报,
1995, 13(2): 44-47.
|
[20] |
范璞, 金大卫, 克列普尔.
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原油中生物标记化合物(环烷烃)的特征
. 沉积学报,
1984, 2(3): 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