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樊爱萍, 李诚, 杨仁超, 韩作振, 吴祥生.
岩相特征对海平面升降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040-105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60
|
[2] |
谷一凡, 蔡光银, 李树新, 蒋裕强, 邱振, 孙莎莎, 付永红.
不同岩相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23, 41(1): 318-33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0
|
[3] |
彭思钟, 刘德勋, 张磊夫, 邱振, 王以城, 封从军, 孙萌思.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山西组页岩岩相与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2022, 40(1): 47-5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8
|
[4] |
李红斌, 王贵文, 王松, 庞小娇, 刘士琛, 包萌, 彭寿昌, 赖锦.
基于Kohonen神经网络的页岩油岩相测井识别方法
. 沉积学报,
2022, 40(3): 626-64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45
|
[5] |
李阳, 金振奎, 朱小二, 史书婷, 袁坤, 黎瑞, 王金艺.
潮控河口湾岩相类型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26-8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8
|
[6] |
郭岭, 贾超超, 朱毓, 任文波, 段锦川.
现代渭河西安段沉积体沉积相与岩相特征
. 沉积学报,
2015, 33(3): 543-55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2
|
[7] |
.
川北秦岭地区震旦—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新认识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7.
|
[8] |
.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80-589.
|
[9] |
齐永安.
豫西济源中三叠世油房庄组曲流河岩相类型及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54-264.
|
[10] |
张哲 杜远生 毛治超 李瑞 原小杰.
湘东南桂阳莲塘上泥盆系风暴岩特征及其古地理、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69-375.
|
[11] |
杨友运.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87-393.
|
[12] |
曹高社.
华北陆块东南缘凤台组岩相古地理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10-216.
|
[13] |
林启祥, 王永标, 徐桂荣, 肖诗宇.
东昆仑—阿尼玛卿地区早二叠世的沉积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40-344.
|
[14] |
方国庆, 刘德良, 冯江.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波状构造及其古地理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45-448.
|
[15] |
肖传桃, 李维峰, 胡明毅.
江汉盆地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学及古地理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1): 85-91.
|
[16] |
王硕儒, 范德江, 汪丙柱.
岩相识别的神经网络计算
. 沉积学报,
1996, 14(4): 154-160.
|
[17] |
雷怀彦, 吉利明, 房玄.
定量描述储层的新途径──成因法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81-185.
|
[18] |
于兴河, 王德发, 郑浚茂.
华北地区二叠系岩相组合类型、剖面特点及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1992, 10(1): 27-35.
|
[19] |
冯增昭.
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岩相古地理学方法论
. 沉积学报,
1992, 10(3): 70-77.
|
[20] |
陈颐亨.
东海白垩纪—第三纪古地理
. 沉积学报,
1989, 7(4): 6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