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军, 黄成敏, 文星跃, 张茂超.
四川盆地中生代古气候变化:来自深时古土壤证据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57-11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8
|
[2] |
曾庆鲁, 张荣虎, 王力宝, 赵继龙, 佘敏.
库车坳陷白垩系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溶蚀作用实验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46-9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9
|
[3] |
袁静, 杨学君, 袁凌荣, 成荣红, 朱忠谦, 李春堂, 董道涛.
库车坳陷DB气田白垩系砂岩胶结作用及其与构造裂缝关系
. 沉积学报,
2015, 33(4): 754-76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4
|
[4] |
.
库车前陆盆地三叠系—新近系重矿物组合特征与盆山构造演化关系
. 沉积学报,
2014, 32(1): 68-77.
|
[5] |
樊 馥.
孙吴—嘉荫盆地太平林场组烃源岩海侵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4): 650-656.
|
[6] |
傅 强.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海侵湖泊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80-385.
|
[7] |
彭守涛, 宋海明.
库车坳陷北部白垩系沉积速率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5): 641-649.
|
[8] |
.
库车坳陷北部白垩系沉积速率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41-649.
|
[9] |
.
海侵背景下风暴控制的滨岸—陆棚砂体研究——以塔中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24(4): 468-475.
|
[10] |
李双建.
碎屑重矿物分析对库车坳陷白垩—第三纪物源变化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6, 24(1): 28-35.
|
[11] |
袁文芳, 陈世悦, 曾昌民.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海侵问题研究进展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04-612.
|
[12] |
葛瑞全.
济阳坳陷新生界海绿石的存在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76-280.
|
[13] |
李忠, 王清晨, 王道轩, 林伟.
晚新生代天山隆升与库车坳陷构造转换的沉积约束
. 沉积学报,
2003, 21(1): 38-45.
|
[14] |
蔚远江, 孙景民, 朱庆忠, 杨兵, 申军山, 刘宪斌, 韩春明.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初探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29-237.
|
[15] |
李祥辉, 王成善, 吴瑞忠.
西藏中部拉萨地块古生代、中生代的超层序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2): 179-187.
|
[16] |
李维锋, 王成善, 高振中, 彭德堂.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代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34-538.
|
[17] |
陈刚.
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陆源碎屑成分及其构造属性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09-413.
|
[18] |
李维锋, 高振中, 彭德堂, 王成善.
库车坳陷中生界三种类型三角洲的比较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30-434.
|
[19] |
邓云山, 康健, 孟自芳.
库车坳陷同沉积演化的古地磁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09-113.
|
[20] |
李文厚, 周立发, 符俊辉, 赵文智, 薛良清, 靳久强.
库车坳陷上三叠统的浊流沉积及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1):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