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朝屹, 夏青松, 杨鹏, 何成其, 刘芳兰, 卿山.
川西—川北地区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岩流体特征分析及复合成岩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1
|
[2] |
杨永恒, 孙国强, 王晔桐, 朱文军, 秦彩虹, 管斌.
柴达木盆地北缘平台地区路乐河组沉积环境与成岩流体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58-12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8
|
[3] |
周学文, 姜在兴, 汤望新, 许文茂, 胡晨林, 贾超尘.
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三角洲—重力流体系沉积特征与模式
. 沉积学报,
2018, 36(2): 376-3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27
|
[4] |
谈明轩, 朱筱敏, 耿名扬, 刘常妮.
沉积物重力流流体转化沉积-混合事件层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108-111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09
|
[5] |
邱余波, 伊海生, 张占峰, 王果, 刘俊平, 蒋宏, 张虎军, 李彦龙, 郝以泽.
伊犁盆地阔斯加尔地区西山窑组下段岩性岩相特征及与铀成矿关系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87-6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7
|
[6] |
朱志军, 郭福生, 宋玉财, 安倩.
滇西兰坪盆地古近系构造—沉积演化与成矿关系
. 沉积学报,
2014, 32(6): 997-1006.
|
[7] |
.
中扬子区晚印支期三级层序充填特征及沉积古地理格局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24-733.
|
[8] |
.
陕西柞—山—商晚古生代拉分断陷盆地动力学与成矿作用
. 沉积学报,
2013, 31(2): 193-209.
|
[9] |
.
陕西凤太晚古生代拉分盆地动力学与金—多金属成矿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05-421.
|
[10] |
陈 旭.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三叠系三级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界面的识别与应用
. 沉积学报,
2011, 29(5): 917-925.
|
[11] |
解习农.
沉积盆地流体活动及其成岩响应
. 沉积学报,
2009, 27(5): 863-871.
|
[12] |
杨占龙, 郭精义, 陈启林, 宋广寿, 黄刚.
银根盆地查干凹陷火山沉积岩岩相特征及其识别标志
. 沉积学报,
2005, 23(1): 67-72.
|
[13] |
柳广弟, 张仲培, 张枝焕, 陈文学, 陈文礼, 李永林.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形成期次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45-348.
|
[14] |
孙省利, 曾允孚.
西成矿化集中区热水沉积岩物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2, 20(1): 41-46.
|
[15] |
叶加仁, 杨香华.
沉积盆地热流体活动及其成藏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14-218.
|
[16] |
方维萱, 张国伟, 胡瑞忠, 刘方杰.
秦岭造山带泥盆系热水沉积岩相应用研究及实例
. 沉积学报,
2001, 19(1): 48-54.
|
[17] |
夏学惠, 李钟模.
鲕状黄铁矿的热水沉积与微生物成矿作用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12-717.
|
[18] |
卢家烂, 庄汉平, 刘文均.
有机质在层控铅锌矿床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26-231.
|
[19] |
宋春晖, 武安斌, 周少平.
西成矿田海底热水喷溢沉积成因硅质岩及其与矿化关系
. 沉积学报,
1992, 10(4): 60-67.
|
[20] |
刘魁梧.
沉积磷块岩结构类型、成因及成矿阶段
. 沉积学报,
1985, 3(1): 2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