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16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稠环芳烃和多环芳烃成因模拟
夏燕青, 王春江, 孟仟祥, 王红勇, 杜丽
1998, 16(2): 1-4.
摘要:
通过模拟实验发现:硫与β-胡萝卜素反应可以形成稠环芳烃,硫或氧与联苯反应可以形成多种多环芳烃。稠环芳烃主要是以一个合适的分子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多环芳烃也可以由一个分子转化形成,但主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联苯等化合物分子连接起来而成。
辽河盆地天然气中重烃异常富集重碳同位素的成因探讨
陈践发, 陈振岩, 季东民, 于深, 赵长虹, 王先彬
1998, 16(2): 5-8.
摘要: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是判识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气源对比、估算天然气的成熟度和确定天然气是否被次生改造等的有效地球化学手段。通常认为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源岩的母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的影响,乙烷、丙烷等重烃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决定于源岩有机母质的碳同位素组成,同时也明显地受热演化程度的影响。在辽河盆地发现一类碳同位素组成异常的天然气。这类天然气是分布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桃园地区和黄金带地区的部分浅层天然气,其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1值为-44‰~-40‰,乙烷δ13C2值为-13‰~-6.6‰,丙烷δ13C3值-6.1‰~+3.3‰,该类天然气的乙、丙烷异常富集重碳同位素,到目前为止在天然气藏中还是首次发现。根据地球化学资料和地质背景分析认为这天然气应是未成熟阶段的生物气或低成熟阶段的生物-热催化过度带气经过细菌氧化后形成的。
芳基类异戊二烯生标在指相上的应用
李振西, 范璞, 李景贵, 曾凡刚
1998, 16(2): 9-13.
摘要:
芳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被认为是高盐和强还原沉积环境中沉积有机质芳烃馏分中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本文在对采自我国三个典型陆相油气盆地的33个原油和生油岩样品芳烃馏分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原油样品中芳基类异戊二烯系列化合物的检出及其在指相上的地球化学意义,指出该系列化合物还可指示微咸水和还原的沉积环境。
高有机硫煤抽提物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与热演化特征
雷加锦, 盛国英, 彭平安
1998, 16(2): 20-23.
摘要:
高有机硫煤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煤种,其特点之一是抽提物芳烃馏分中含丰富的含硫化合物。在我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碳酸盐台地潮坪成因、具不同煤化程度的四种高有机硫煤中均检测出了四种系列的含硫化合物,它们分别为二苯并噻吩系列、苯并萘并噻吩系列、菲并噻吩系列和苯并二苯半噻吩系列。含硫化合物的类型组成虽然相似,但它们的相互比例关系与煤化程度和具体的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分析发现,随煤化程度增加:(1)具三环结构的二苯并噻吩相对于四、五环结构的化合物数量减少;(2)具稳定甲基取代位的含硫化合物数量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含硫化合物与同环数的常规芳烃间的比值可反映碳酸盐台地受局限的程度。
河北宣龙地区铁质包壳粒及其形成的微生物作用
刘敏, 叶连俊, 陈志明, 陈其英
1998, 16(2): 24-29.
摘要:
通过对宣龙地区“鲕状矿石”的详细镜下切片观察,与叠层石结构、形态和成分的对比,以及稳定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提出“鲕状矿石”实际上均为微生物成因的铁质包壳粒,并按其形态分为核形石,微生物鲕石、微生物豆石三种类型。对铁质包壳粒的微生物矿化作用也作了初步探讨。
腐殖煤气态产物演化特征的模拟实验研究
高岗, 刚文哲, 郝石生, 常亮
1998, 16(2): 30-33,41.
摘要:
本文较详细地探讨了成熟阶段腐殖煤在加水热模拟过程中气态产物的演化特征。成熟阶段的煤仍具有相当的生烃潜力,其主要生烃阶段仍以生油为主,生气相对较少。生油高峰之后由于液态产物的大量热裂解才开始进入气态烃的大量生成阶段。由于地质条件下煤中的可溶有机质十分丰富,在高演化阶段由可溶有机质进一步裂解是煤成气的重要来源。非烃主要形成于早期阶段。成熟煤生成的气态烃中甲烷为之主要成分,非烃中H2为主,其次为CO2,甲烷的碳同位素值明显低于乙烷,而乙烷和丙烷的碳同位素值差别较小,并且随演化程度的增加各气态组分的碳同位素值差别愈来愈小。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郑荣才
1998, 16(2): 42-49.
摘要: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发育有41~47个短期、5个中期、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短期旋回有非对称和对称型两种旋回样式。由短期旋回叠加而成的中期旋回具有不同的堆积模式,分别代表低水位进积、湖侵加积-退积、湖泛加积、高水位早期加积-弱进积和晚期强烈进积小层序组。由中期旋回叠加组成的两个长期基准面半旋回分别代表大安寨期湖水位的长期上升和下降周期,并构成完整的湖进-湖退沉积旋回。通过各级基准面旋回转换点的等时地层对比建立的大安寨段层序地层格架,显示了储层、生油岩、盖层的分布规律与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演化关系,此特征可作为储层预测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滇西南景谷—镇沅地区第三纪重力流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刘善印, 钟大赉, 吴根耀
1998, 16(2): 50-54.
摘要:
本文通过详细的沉积学研究,讨论了滇西南景谷—镇沅地区第三纪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包括碎屑流、颗粒流和浊流三种沉积类型。它们的发育直接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其后陆内变形的控制,是区域构造事件的响应。
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沉积演化及聚煤
邵龙义, 刘红梅, 田宝霖, 张鹏飞
1998, 16(2): 55-60,108.
摘要:
位于上扬子板块的贵州、滇东、川南地区发育着丰富的晚二叠世煤炭资源,本文对该区晚二叠世地层、沉积环境和古地理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该区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在沉积环境方面,提出本区三大相区、五种沉积体系和多种沉积相类型。分龙潭早期、龙潭晚期和长兴期。论述了研究区晚二叠世古地理演化。并对聚煤作用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煤层发育层位受幕式聚煤作用控制,煤层厚度则与下伏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有关,聚煤有利部位为位于海陆交互相区的黔西地区,有利聚煤的沉积体系为三角洲-潮坪体系。
城步铺头黄铁矿床再研究
刘文均, 伊海生, 温春齐
1998, 16(2): 61-67.
摘要:
位于湖南中部的城步铺头黄铁矿床,是产于泥盆系基维特阶的层状矿床,1984年作者在本刊报导过这个矿床的沉积环境。根据新的资料,再次对它的成因进行研究。该矿床位于华南古大陆边缘裂谷系的北东向深水盆地中,含矿岩系由暗色的硅质岩—泥灰岩组成,矿体呈层状整合产出,以黄铁矿为主,硫同位素以富含32S为特点(δ34S=-17.4‰~-30.10‰)。含矿岩系及矿石中,有机质含量较高(3%~5%),有机质类型为腐殖—腐泥混合类型,成熟度较高。矿石具致密块状及条带状构造,由大量草莓状黄铁矿组成,它们主要出现在致密块状矿石中。矿石及含矿围岩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组成,与现代大洋裂谷或隆起区中的热液沉积物的特征相似,表明它们具有相同的来源和成因,应属海底热液喷流沉积矿床,大量存在的有机质,对于矿床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维沉积层序计算机模拟研究
林畅松, 解习农, 张燕梅, 刘景彦
1998, 16(2): 68-73.
摘要:
本项研究建立了综合性的二维沉积层序模拟系统SSMS。该模拟系统由盆地的沉降过程模拟与盆地充填过程模拟两个子系统构成。盆地的沉降模拟结合了反演的沉降回剥和盆地形成的正演模型;盆地充填过程模拟综合考虑了盆地沉降、重力均衡作用、海(湖)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侵蚀作用、沉积物分布和压实等因素。结合实例分析表明,该模拟系统可用于定量分析盆地构造、海(湖)平面、沉积物供给等变化对沉积层序的形成过程、几何形态及其沉积体系分布的控制作用,检验地质模型和进行预测。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与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
王毅, 纪友亮, 熊继辉, 田海芹
1998, 16(2): 74-81.
摘要:
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石炭纪为远离陆棚边缘的陆棚内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陆表海沉积环境,在层序地层分布模式上与Vail等根据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提出的层序地层分布模式有所不同。共将上泥盆统—石炭系划分出五个层序,十四个体系域。其中,第I层序是在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和陆源碎屑物质快速补偿条件下形成的;第Ⅱ层序代表陆源物质补给由快变慢的条件下形成的;第Ⅲ层序代表海面由慢速上升至快速下降过程中且陆源物质补给相对稳定条件下形成的;第Ⅳ层序代表海平面快速上升与陆源物质补给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第Ⅴ层序是在快速海平面上升及陆源物质供给补偿不足的条件下形成的。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石炭纪的沉积史是在相对海平面呈阶段性上升的海侵过程中发生的,可将这一时期的海平面变化划分为五个二级周期旋回。其中构造作用对第I、I、V周期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塔里木盆地周缘库车组、西域组磁性地层学初步划分
邓秀芹, 岳乐平, 滕志宏, 边小卫
1998, 16(2): 82-86.
摘要:
作者用磁性地层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周缘库车组西域组地层。结果表明:库车组记录了吉尔伯特(Gilbert)负极性带,年龄为3.40~5.30Ma,其中显示了柯奇蒂(Cochiti)正极性亚带(3.80~3.90),努尼瓦克(Nunivak)正极性亚带(4.05~4.20Ma)、西杜夫加尔(Sidufjal)正极性亚带(4.32~4.47Ma)及思维拉(Thvera)正极性亚带(4.85~5.00Ma)。下西域组记录了高斯(Gauss)正极性带,所龄为2.48~3.40Ma。其中包括凯纳(Kaena)负极性亚带(2.92~3.01Ma)与马莫斯(Mammoth)负极性亚带(3.05~3.15Ma)。上西域组记录了松山(Matuyama)负极性带下段,年龄为1.50~2.48Ma。其中包括留尼昂(Reunion)正极性亚带(2.12~2.15Ma)与奥尔都维(Olduvai)正极性亚带(1.67~1.87)Ma)。根据上述古地磁资料,作者将库车组划为下上新统(N1 2k),年龄为3.40~5.30Ma。下西域组划为上上新统(N2 2x),年龄为2.48~3.40Ma。上西域组划为下下更新统(Q1 1),年龄为1.50~2.48 Ma 。作者认为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造成塔里木盆地周缘山系的迅速抬升 ,形成高大山系的时代为上新世初期 ,大约 5.30 Ma 。
铁法盆地阜新组网结河沉积
王宇林, 杨福珍, 游大军, 李剑红
1998, 16(2): 87-91.
摘要:
铁法盆地为晚中生代半地堑式断陷盆地,阜新组的网结河沉积发育于断裂盆缘内侧冲积扇至湖缘三角洲之间的湖退进积体系域。大量的钻孔和矿井地质资料详尽揭示了网结河道相、河岸相及湿地相的特征,其中,泥石流沉积是网结河道相的一种特殊的成因类型。在有关各成因地层单元中,以网结河沉积体系的繁盛发育为主体,以网结河沉积体系的衰退并伴随大面积泥炭沼泽化而结束。盆缘断裂活动比较活跃、盆地沉降速率大、沉积充填速率高、河道坡降小是网结河发育的重要条件。
分异流体河口作用
曹宏
1998, 16(2): 92-96.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QW地区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常规三角洲有所不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在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的末端分别沉积有不同的河口砂坝复合体,它们共同构成三角洲前缘骨架。本文在对三角洲河口作用的研究作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比其它研究实例,对该区三角洲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分异流体河口作用的概念,并对其沉积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分异流体的主要特征是入注流体纵向上的载荷和速度差异分布,气候和沉积物供给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和同期不同空间位置存在不同的河口砂坝是分异流体河口作用的重要沉积响应之一。
碎屑岩储集层溶蚀型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林玉, 陈刚, 柳益群, 邸世祥, 薛祥煦
1998, 16(2): 97-101.
摘要:
溶蚀型次生孔隙是碎屑岩储集层的一种重要孔隙类型,溶蚀型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是石油地质学家很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吐哈盆地北部坳陷与民和盆地巴州坳陷碎屑岩储集层的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碎屑岩储集层溶蚀型次生孔隙发育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原生有效碎屑岩体的形成和保存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在有效碎屑岩体的成岩过程中孔隙流体性质的显著变化是大规模形成溶蚀型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
碎屑岩沉积微相工业制图方法及应用探讨——以辽河欢喜岭油田齐108块莲花油层为例
赵永胜, 朱永铭, 杨世民, 王震, 车翔飞
1998, 16(2): 102-107.
摘要:
根据层序地层学及动力沉积学原理,结合开发层系需要,将齐108块莲花油层分为3个油层组10个砂岩组,该油层可识别出Gm,Ss,Sm,Smg,Sp,Sw,Sh,Sr,Sm,Sf和Sds等11种岩石(性)相,它们构成了二级扇三角洲沉积模型,细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坝等7种沉积微相,利用古河道趋势分析法,编绘了不同时期砂体的分布网络及沉积微相图,砂体分布明显受控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展布趋势,不同级别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研究区的主要储集层,控制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并讨论了沉积微相研究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
含油气盆地中粘土矿物的穆斯堡尔效应及应用——以柴达木盆地第三系为例
王随继, 曾凡刚, 黄杏珍, 牛木林, 孟庆华
1998, 16(2): 109-112.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粘土矿物的穆斯堡尔效应,分析了有关粘土矿物的响应特征及铁离子的赋存状态,测定了Fe2+/Fe3+值,并依据该比值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作了判别。表明含油气盆地中粘土矿物的铁穆斯堡尔效应不但可用来鉴别含铁的粘土矿物类型,而且在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判别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特征、构造变形与石油地质意义
陈楚铭, 卢华复, 贾东, 谢晓安
1998, 16(2): 113-116,123.
摘要: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环境、沉积中心分布特征、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成因的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的沉积和构造变形过程明显受控于阿合奇—西昆仑—阿尔金左行剪切挤压构造。它加速了生油岩的成熟过程,形成新的背斜和断层圈闭构造,而且还控制了新生代油气的运移和聚集。非构造圈闭和断层遮挡圈闭所形成的次生油气藏是巴楚断隆的有利勘探目标。
泥页岩的X射线衍射定向指数与理化性能及井壁稳定的关系
沈守文, 沈明道, 梁大川, 张国钊
1998, 16(2): 117-123.
摘要:
首次提出了泥页岩X射线衍射定向指数的测定方法,探讨了定向指数与矿物成分,定向指数与泥页岩理化性能(密度、回收率、膨胀率、阳离子交换容量等)的关系。并在定向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指数的概念,然后以定向指数和综合指数为主要依据,对坍塌地层泥页岩进行了分类。这对于钻井工程上研究井壁稳定的机理,预防井壁失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由恐龙化石论晚白垩世事件沉积
张玉宾
1998, 16(2): 124-128.
摘要:
本文根据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分布结合地层学特征,初步提出了这套含有恐龙化石的晚白垩世地层属于事件沉积的观点,并认为导致这次事件沉积的原因可能是由天体撞击地球产生的强海啸形成。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全新世环境演变(Ⅱ)
冯起, 王建民
1998, 16(2): 129-133.
摘要:
全新世以来塔克拉玛干北部(以下简称塔干北)主要沉积物组成为亚粘质土、细砂夹杂着粉砂。分析该区域沉积物的分层结构和粒度组成、化学元素、孢粉、碳酸钙、矿物表明:区域气候以干燥为主,并存在着高温与冷凉的温度波动,且气候的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的变化紧密相关。塔干北气候变化受全球径向环流影响较大,纬向环流影响较小。
顺直河道中沉积物的粒度及重矿物分布规律——室内大型水槽实验
叶玮
1998, 16(2): 134-138.
摘要:
大型室内水槽重复实验表明,在顺直河道中,分选作用导致了从上游至下游表层沉积物粒径变细、重矿物含量增加。不同河床微地形对重矿物的富集能力不同。在平面上,深槽和浅滩迎水坡为重矿物富集区。在剖面上,则存在表层富集层、埋藏富集层和残留富集层三种富矿层。重矿物在河道中的富集规律表明。侵蚀作用在重矿物富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色。
大通盆地沉积体系与聚煤特征
张慧
1998, 16(2): 139-144.
摘要: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分析,祁连山侏罗纪众多小型盆地的原型为走滑拉分盆地,这些盆地在早、中侏罗世普遍经历了两次拉分裂陷作用,大通盆地即为其中之一。本文分析了大通盆地的沉积体系和演化阶段,结果表明,聚煤作用主要与盆缘断裂和粗碎屑沉积相关,小型湿地扇为重要聚煤场所,构成盆地的富煤区。大通盆地的形成、演化及聚煤特征在祁连山侏罗纪煤盆地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环境演化特征研究
史基安, 赵兴东, 王琪, 师育新, 李春圆
1998, 16(2): 145-149.
摘要:
作者在系统研究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类型和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地球化学计算机模拟方法,模拟了研究区地下水中各元素存在的形式,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的饱和指数,进而判断了水岩作用的方向和程度,揭示了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环境演化机制。
《成煤环境的比较沉积学研究》——海南岛红树林潮坪与红树林泥炭 评介
沙庆安
1998, 16(2): 149-149.
摘要:
由刘焕杰、桑树勋、施健等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成煤环境的比较沉积学研究--海南岛红树林潮坪与红树林泥炭(Comparative Sedimentology Rescarch on Coal-forming Environments--Mangrovetidal flats and mangrove peats in The Hainan Island of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是我国红树林潮坪与红树林泥炭领域第一部多学科系统研究专著,被列为国家教委“九五”重点图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的扇三角洲沉积
李文厚
1998, 16(2): 150-154.
摘要: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在论述沉积特征的基础上,确认本区的扇三角洲是一个典型的退积型层序。该层序三层结构明显,下部为扇三角洲平原,中部为扇三角洲前缘,上部为前扇三角洲。反映了该区在早中侏罗世时处于活动盆地边缘,湖水由浅变深,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的特点。通常扇三角洲的形成受湖盆边界类型和源区距湖盆距离及古气候3个主要背景条件的约束,因此,本区的扇三角洲一般发育在源区距湖盆距离短,靠近山前植被不发育的地带。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生储盖组合发育齐全,湖相暗色泥岩为主要烃源岩,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较好的储集层,上白垩统和第三系膏泥岩则起着主要的封盖作用。本区侏罗系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432项目(等深流沉积、底流与古环流研究)起动
高振中, 何幼斌
1998, 16(2): 154-154.
摘要:
等深流沉积是在深水环境中由地转循环底流形成的或主要受地转循环底流改造而形成的沉积物,它们是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才被识别出来的。现已发现,在现代海洋中,等深流沉积覆盖了大面积的海底地区,常沿大陆边缘发育成大型等深岩丘。
中国西部晚中新世以来气候演化初探──以甘肃临夏红色盆地中Cl-含量变化为例
奚晓霞, 穆德芬, 方小敏, 李吉均
1998, 16(2): 155-160.
摘要:
Cl-是封闭湖盆中反映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地层Cl-含量变化表明,气候的长期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与周期性,在约6.3Ma气候突然产生显著的由湿变干,并于5.3~4.5Ma达到极端干旱,其干旱程度是第四纪早期的33倍,低频上,气候呈现出约400万年的干湿波动,在晚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与同周期的全球热冷(凉)波动相对,而在第四纪早期,则与冷暖相对,可能反映亚洲季风系统于晚上新世才开始逐步形成,并于第四纪初建立,3.4Ma开始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可能与此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