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剑, 靳军, 高崇龙, 刘明, 王柯, 罗正江, 刘可, 任影.
准南西段侏罗系——白垩系物源特征及沉积背景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378-139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25
|
[2] |
侯孝欢, 吴应琴, 王作栋, 刘艳红.
绿河页岩干酪根分步瞬时热解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
. 沉积学报,
2018, 36(3): 630-6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3
|
[3] |
陈祖林.
煤和泥岩不同温度条件下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的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87-592.
|
[4] |
.
煤岩、泥岩密闭体系下热解产物特征及动力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90-1198.
|
[5] |
雷天柱.
有机酸盐热模拟产物中芳烃馏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50-1253.
|
[6] |
.
腐殖煤干酪根裂解气主生气成熟度上限探讨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85-589.
|
[7] |
刘文汇, 宋岩, 刘全有, 秦胜飞, 王晓锋.
煤岩及其主显微组份热解气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83-190.
|
[8] |
曾联波, 金之钧, 张明利, 汤良杰, 由福报, 雷兵足.
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88-292.
|
[9] |
刘全有, 刘文汇, 秦胜飞, 孟仟祥, 王万春.
煤岩及煤岩加不同介质的热模拟地球化学实验——气态和液态产物的产率以及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65-468.
|
[10] |
史基安, 王琪, 赵欣.
不同类型烃源岩气态烃的生成特征研究——来自差热—色谱联机热模拟实验方法的证据
. 沉积学报,
1999, 17(2): 301-305.
|
[11] |
段毅, 周世新.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地球化学研究──Ⅰ.气态和液态产物的产率及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832-835.
|
[12] |
邵龙义, 刘红梅, 田宝霖, 张鹏飞.
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沉积演化及聚煤
. 沉积学报,
1998, 16(2): 55-60,108.
|
[13] |
雷加锦, 盛国英, 彭平安.
高有机硫煤抽提物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与热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2): 20-23.
|
[14] |
姜峰, 杜建国, 王万春, 曹正林.
高温超高压模拟实验研究——Ⅱ.高温高压下烷烃产物的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45-148.
|
[15] |
李金有, 朴明植, 肖乾华.
几种煤、油共生盆地的烃源岩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09-113.
|
[16] |
李景贵, 范璞, 崔明中, 李振西, 张柏生, 张谦, 王有孝.
塔里木盆地和唐山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差热-色谱热解气态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76-81.
|
[17] |
刘洛夫, 吴元燕, 毛东风, 徐新德.
黄骅坳陷歧北凹陷层序0的确认及其油气远景预测
. 沉积学报,
1996, 14(3): 81-86.
|
[18] |
胡建治, 李丽云, 叶朝辉, 陈德玉, 刘德汉.
泥炭藓煤及其热模拟固体产物的高分辩NMR研究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52-162.
|
[19] |
黄志明, 张鸿升, 许建国, 葛宝勋, 刘祖发.
山西寿阳矿区含煤岩系环境及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1989, 7(1): 91-99.
|
[20] |
梅博文, 王铁冠, 刘厚仁, 陈孔全.
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腐殖煤中的四环二萜烷
. 沉积学报,
1989, 7(4): 133-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