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22卷  第3期

层序地层学
河流相层序地层构成模式探讨
邓宏文, 王红亮, 阎伟鹏, 苏宗富, 谢晓军, 宋国齐, 林会喜
2004, 22(3): 373-379.
摘要:
冲积—河流相是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重要油气储集层系类型之一。由于河流相层序地层成因和相构成的复杂性,以被动大陆边缘地震地层学研究为基础、以三分体系域构成为地层预测模式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河流相储层。本文以河流相沉积学研究为基础,运用以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河流相层序地层单元的构成,建立了主要储层的地质—地震解释模型,并以胜利油田垦东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为例说明河流相层序构成特征和地质—地震解释方法。
东海丽水西次凹古新统明月峰组层序—体系域分析及沉积体系展布
刘景彦, 陈志勇, 林畅松, 吴志轩
2004, 22(3): 380-386.
摘要:
古新统明月峰组是丽水西次凹中重要的含油气层段,其浅海—三角洲相沉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下超、削截、下切,界面底部的下切水道在测井曲线上具块状、箱型等特征性的反映。依据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和高位域晚期存在的明显海退界面,三级层序内可划分出低水位、海侵、高水位和下降体系域四部分。层序界面和主要的海侵、海退面均得到了古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佐证。通过对上述4个体系域平面编图,揭示了不同时期沉积体系展布及其演化。低位—海侵期发育下切谷、滨岸碎屑—三角洲及扇三角洲前缘—远端浊积砂体,前者分布在盆地西缘斜坡带,物源来自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后者发育于盆地中部的东缘陡坡带,物源由东向西推进。高位域和下降体系域以发育大型高角度进积的三角洲前缘砂为特征,高位域三角洲分布在盆地西侧,且南部比北部发育;下降域盆地沉积范围明显缩小,三角洲主要集中在盆地西侧中部。
松辽坳陷深水湖盆层序界面特征及低位域沉积模式
辛仁臣, 蔡希源, 王英民
2004, 22(3): 387-392.
摘要:
白垩系青山口组到嫩江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为深水坳陷湖盆,沿长轴方向为缓坡,而在短轴方向为陡坡。缓坡条件下,三级层序界面表现为沉积相带的迁移,地震剖面上的超削反射终止特征不明显,陡坡条件下,三级层序界面不仅表现为沉积相带的迁移,而且在地震剖面上的超削反射终止特征十分明显。在层序内部均可识别出低位域、水进域和高位域。在层序的低位域,沿盆地长轴方向,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在河口的前方形成分布较广、相对较薄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及湖底扇;沿短轴方向,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不发育,而发育河口坝和远砂坝,向湖区方向,过渡为前三角洲和深湖沉积,在前三角洲和深湖沉积区发育大量重力流成因的湖底扇。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第三系—上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张喜林, 朱筱敏, 钟大康, 梁兵, 曹冰, 贺向阳
2004, 22(3): 393-399.
摘要:
依据地震、钻测井、岩芯、古生物等资料中的层序地层特征,可将高邮凹陷厚达7000m的第三系—上白垩统泰州组划分为2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11个三级层序。进而依据最大湖泛面和断裂坡折带(首次湖泛面)对三级层序进行了体系域划分。在11个三级层序中识别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的不同组合。由于汉留断层在高邮凹陷东西向上发育的程度不同,造成凹陷西部为双断断陷式盆地结构,东部为单断断箕式盆地结构,据此建立了高邮凹陷西部具断裂坡折带和东部无明显坡折带的层序地层样式。最后分析了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认为构造和气候是高邮凹陷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
沉积与矿产、资源
沉积学研究对济阳断陷湖盆油气勘探开发的推动作用
李阳, 邱桂强, 刘建民
2004, 22(3): 400-407.
摘要: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的40年,也是沉积学应用研究的40年。从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到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格架、断裂构造对湖盆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及储层非均质模式的建立等,处处体现了沉积学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胜利油田在断陷湖盆沉积动力学、层序地层学与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沉积单元与流动单元等基础理论、研究手段和应用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促进了断陷湖盆储层沉积学的发展。
塔里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研究进展
孙龙德
2004, 22(3): 408-416.
摘要:
随着近年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深化,各主要目的层的沉积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轮南—塔河亿吨级油田为代表的奥陶系碳酸盐岩非均质古岩溶储层形成机理认识的进步及其地震识别技术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勘探成功率;近年来油气勘探新突破也展示了轮南奥陶系主风化壳区外围台地边缘区带存在广阔的勘探前景;以哈得4亿吨级油田为代表的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东河砂岩滨岸穿时砂体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分布模式的建立,拓宽了东河砂岩岩性圈闭及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油气藏的勘探领域;以英南2气田为代表的侏罗系低孔低渗砂岩储层—含水网状粘土胶结砂岩因水锁效应成为气藏直接盖层的特殊储盖组合的发现,拓宽了天然气勘探领域;以克拉2特大型气田为代表的高压气藏储盖组合(干旱气候下形成的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巨厚砂岩储层—早第三纪海湾—蒸发泻湖环境沉积的巨厚膏盐泥岩优质盖层),在库车及塔西南等地区普遍分布,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金衢盆地的沉积相
祖辅平, 李成, 王彬
2004, 22(3): 417-424.
摘要:
金衢盆地发育在古生代变质褶皱基底之上,前中生代的构造格架和地质特征对金衢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金衢盆地的古地理环境、沉积构造、沉积中心以及岩相变化的研究;分析了金衢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历史,讨论了晚中生代—新生代的构造环境演化。研究表明:①金衢盆地是由挤压到拉张形成的断陷盆地,盆地边界大多为正断层;②地层序列在盆内不同位置变化较大;③沉积相:金衢盆地各时段沉积相的展布各具特色,并且演化序列比较清晰;冲积扇相以冲积扇裙的形式分布于盆地南北两缘,且有一定差异;河流及沙洲相分布于盆地中部,即衢县和龙游之间的区段;三角洲相主要有扇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及正常三角洲;研究区发育湖泊相,其中滨浅湖和半深湖占绝对优势。
柴西第三纪湖相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意义
郭泽清, 钟建华, 刘卫红, 温志峰, 柳祖汉, 王海侨
2004, 22(3): 425-433.
摘要:
最近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一带发现的第三纪湖相生物礁,存在于第三系的下干柴沟组下段到下油砂山组的数千米厚的地层中。在野外露头实测、大量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毛细管压力曲线和图象分析等手段,对生物礁储层特征作了详细研究。生物礁孔隙类型复杂,主要有骨架孔隙、粒内孔隙、铸模孔隙、溶孔等8种孔隙类型。生物礁经历了同生成岩、早成岩、晚成岩和表生成岩四个阶段。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是孔隙的主要形成作用,真正的原生孔隙已很少,次生孔隙极其发育,是油气的优良储集层。生物礁的发现对于青海油田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内蒙古哲斯敖包茅口期生物礁特征
李尚林, 王训练, 徐兴永, 张海军, 刘旭东, 李进文
2004, 22(3): 434-442.
摘要:
内蒙古哲斯敖包茅口期发育典型的生物礁。礁体呈东西向展布,在空间上可明显地划分出后礁相、礁核相及前礁相。礁核相包括礁坪带、礁冠带和礁前缘带。各相带相互位置关系表明当时礁体南侧为滨岸方向,北侧为广海方向。礁体中化石极为丰富,可识别出不同的生物组合。生物组合的空间分布明显受生物礁相带控制,它们之间均为横向关系,反映了生物组合与水动力环境的统一性。
扇三角洲亚相定量划分的思考
鄢继华, 陈世悦, 程立华
2004, 22(3): 443-448.
摘要:
沉积相的定量划分一直是沉积学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水槽实验发现扇三角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向前缘和侧缘前积、向上加积的过程,加积层和前积层分别代表了扇三角洲的平原部分和前缘部分。从剖面上来看,自扇三角洲根部至前端,平原部分的厚度逐渐减薄,而前缘部分的厚度则逐渐增厚。提出以剖面上前积层和加积层厚度相等的点作为扇三角洲平原与前缘亚相的厘定界限,由此可以解决扇三角洲平原与前缘亚相在平面上的定量划分问题。根据陡坡带扇三角洲模拟实验发现,剖面上前积层厚度与加积层厚度相等的点随着扇体的生长而不断变化,但平原部分与扇体延伸长度的比值λ保持不变,只受原始地形坡度α和扇面坡角β的影响。扇面坡角β是一个经验值常数,因此,在勘探过程中,只要通过地层倾角测井求出原始地形坡度α,再根据地震剖面或单井资料统计确定扇体的延伸长度,就可以计算出前缘亚相的分布范围,从而为预测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提供依据。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聚煤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何志平, 邵龙义, 康永尚, 刘永福, 罗文林, 齐雪峰
2004, 22(3): 449-454.
摘要:
从煤层厚度及其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平面展布特征入手,并在分析煤层在层序格架中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演化和湖平面变化对陆相盆地———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Ⅰ(八道湾组的主体)聚煤作用的影响。河流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湖湾等沉积环境的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和泥炭堆积速率常能保持有利于泥炭沉积的平衡关系,从而成为富煤环境。实质上,沉积环境是聚煤作用控制因素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则是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在本研究区,主要体现为湖平面变化对煤层分布的控制作用。
藏南古近纪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沉积响应
李国彪, 万晓樵, 丁林, 刘文灿, 高莲凤
2004, 22(3): 455-464.
摘要:
藏南地区从三叠纪至古近纪经历了从洋盆(喜马拉雅特提斯)的形成、扩张、衰减、关闭,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T—K),在印度陆块北缘形成了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从古近纪初开始,西藏特提斯关闭,形成周缘前陆盆地体系(由褶冲带、前渊带、前隆带和隆后盆地等单元构成)。随着褶冲带的上叠式逆冲,形成前渊盆地。当前陆推覆体进一步向印度克拉通推进时,前陆隆起亦随之逐渐向克拉通方向迁移。该带表现出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的过程,形成碳酸盐缓坡。随着前陆推覆体进一步逆冲,前陆隆起继续隆升并最终露出水面,导致其后的隆后盆地转变为半局限环境。始新世晚期,前陆盆地回返,海水从东向西逐渐退出西藏地区。生物相和沉积相是盆地沉积环境演化的物质表现,在藏南古近纪沉积中可识别出13种生物相和14类沉积相。藏南古近系的超层序,是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背景下形成的,其沉积环境是一个构造活动极为强烈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在剖面上具明显的不对称性,靠近褶皱山系一侧为陡坡地形,靠近地台一侧为缓坡。每个大型的三级层序都是非对称的,以发育具有独特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为标志。藏南前陆盆地的演化符合通行.
宁夏中卫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
张珂, 刘开瑜, 吴加敏, 杨景春, 蔡剑波
2004, 22(3): 465-473.
摘要:
地表及钻孔资料分析表明:约在上新世,香山山地沿香山—天景山断裂带向东北强烈逆冲上升,山前挤压下陷形成南深北浅、剖面上呈楔形的中卫盆地。伴随挤压作用的进行,盆地南缘部分早期沉积沿一系列南倾叠瓦式断层从南向北逆冲抬升,后期沉积则伴随其南部逆冲而不断北迁,穿越盆地的古黄河也不断北移,使盆地沉积具穿时性。约在中更新世末期,中卫盆地因其北东侧烟筒山断裂强烈活动而抬升,黄河下切,盆地消亡。上述过程可能反映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挤压变形的北进。
盆地分析与盆地动力学
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耦合关系分析——以楚雄盆地为例
李儒峰, 金之钧, 马永生, 范绍雷
2004, 22(3): 474-480.
摘要:
沉积盆地的波动过程分析是建立在成因研究基础之上的全新的含油气盆地分析的理论方法,它能够定量地重塑沉积和间断的空间分布,恢复无沉积记录时间段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不整合的剥蚀量,分析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建立波动周期与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内在联系,揭示沉积波动特征与油气成藏要素的相关性,进而从全新的角度探讨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结合楚雄盆地井和剖面波动过程分析实例,归纳总结出了生、储、盖层的纵向分布规律与沉积—剥蚀波动过程曲线的耦合关系,揭示了沉积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以及油气运移通道(不整合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四种相应的耦合关系模式,这对于预测含油气盆地有利生油层、储集层、盖层时空分布规律和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载荷及其对盆地沉降的影响
刘学锋, 钟广法, 孟令奎, 喻国荣, 黄长青
2004, 22(3): 481-486.
摘要:
盆地沉降是构造作用与充填盆地的沉积物和水体载荷产生的重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提出了水载荷沉降的概念,推导出了水载荷沉降的计算公式,定量地分析了水载荷对盆地沉降的贡献,并在充分考虑沉积物载荷、水载荷、海平面变化、古水深等的情况下,对Steckler和Watts构造沉降量计算公式作了修正。对美国纽约大西洋大陆边缘COSTB-2井的定量分析表明,每发生1km的构造沉降将产生约0.435km的水载荷沉降,去除水载荷影响后的实际构造沉降比Steckler和Watts估算的结果约小30.3%,水载荷是导致美国大西洋大陆边缘强烈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态与环境沉积学
珠江河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底层水动力环境的指示
彭晓彤, 周怀阳, 叶瑛, 陈光谦
2004, 22(3): 487-493.
摘要:
珠江口伶仃洋及邻近海域沉积物粒级变化大。频率分布曲线形态的变化揭示了珠江河口不同区域泥沙来源的差异。在平面分布上,粗粒级含量从西北部和北部向东南部迅速降低,而细粒级含量高值往往出现在河口中部。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梯度变化方向与珠江口悬浮物的运移方向大致吻合。反演获得的底层海流不同区域的优势速度与实测资料相符。两者较好地指示了沉积物多年平均优势海流速度和方向,表明利用沉积物粒度数据比较成功地反演出了珠江口沉积物推积前的搬运水动力环境。
中国新疆博斯腾湖全新世沉积环境年代学特征
张成君, 曹洁, 类延斌, 尚华明
2004, 22(3): 494-499.
摘要:
通过对博斯腾湖沉积物湖芯样品进行137Cs,14C-AMS测年分析,湖芯剖面上有明显的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蓄积峰,以及1975年和1963年次蓄积峰,这些137Cs蓄积峰对博斯腾湖现代沉积有明显的时标意义。通过质量深度与年代分析,博斯腾湖的沉积速率相对稳定,平均沉积速率为0.13±0.01g/cm2.a。与14C年代获得的中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0.13±0.03cm/a和0.12±0.05cm/a相似,表明博斯腾湖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较稳定,并且也说明14C-AMS测年分析所得的结果较为可靠,可以利用博斯腾湖沉积物样品测定的14C年代进行线性回归作年代校正,由于湖泊沉积物中老碳效应的影响,博斯腾湖沉积物有机质14C测年偏老约650a左右。
黄河包头段颗粒物中轻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何江, 米娜, 匡运臣, 樊庆云, 王霞, 关伟, 李桂海, 李朝生, 王新伟
2004, 22(3): 500-506.
摘要:
干流表层沉积物和悬浮物中各轻稀土元素的总量、非稳定态及非稳定态之和的横向分布特征,以及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和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均揭示,来自包头市工业废水的外源轻稀土元素对黄河包头段干流具有一定的迭加作用;柱状沉积物中各轻稀土元素的含量、非稳定态及其非稳定态之和的纵向变化规律则揭示,这种迭加作用呈逐年递减之势,但又由于支流柱状沉积物中非稳定态稀土元素的含量较高,从而仍有对干流产生进一步迭加的潜势。
太湖沉积物重金属及营养盐污染研究
刘恩峰, 沈吉, 朱育新, 夏威岚, 潘红玺, 金章东
2004, 22(3): 507-512.
摘要:
通过太湖MS沉积岩芯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对太湖沉积物污染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根据化学元素的聚类分析结果、变化趋势,并与太湖流域经济发展进程对比,认为太湖沉积物铅、锌、锰、镍污染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砷、汞污染分别开始于30年代和40年代,随着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重,沉积物表层磁化率明显升高;总磷自40年代以来含量不断增加,总氮、总有机碳含量增加开始于70年代末期,表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太湖沉积物重金属及营养盐污染历史与该区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烃源岩及其古环境
冯乔, 柳益群, 郝建荣
2004, 22(3): 513-517.
摘要:
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分布于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西南部边缘,主要由碳酸盐岩和暗色泥岩组成,是盆地主力生油岩。碳酸盐岩、伽马蜡烷指数(GI)、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表明芦草沟组沉积于咸水—半咸水古水体环境中,其主要沉积中心位于盆地西南边缘东侧,呈北西—南东方向延伸,与区域构造延伸方向基本一致。芦草沟组时期的原型盆地范围比现在大,尤其是原型盆地的西南边界应位于现在边界的更西南部,从其碳酸盐岩厚度和伽马蜡烷含量的变化来看,三塘湖盆地与相邻的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呈相互独立分隔的状态。
瓦窑堡煤系有机岩石学特征及煤成烃潜力研究
姚素平, 胡文, 薛春燕, 张景荣, 曹剑
2004, 22(3): 518-524.
摘要:
瓦窑堡煤系是我国重要的含煤岩系之一,陆相生油的观点最早可能源于瓦窑堡煤系含油性特征。通过对瓦窑堡煤系煤和暗色泥岩有机质的显微岩石学和宏观煤岩学特征的分析,提出了瓦窑堡煤系煤主要形成于深覆水森林泥炭沼泽相,类脂组含量高,且镜质组的主要类型为富氢的基质镜质体,有机地球化学结果表明瓦窑堡煤系煤具有Ⅱ型有机质的特征,处于低熟-成熟阶段,热模拟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潜力。但由于瓦窑堡煤系规模小,煤层厚度薄,煤系泥岩有机质类型偏差,且煤中主要生油显微组分尚末进入大量生油期,因此难以形成油藏。
爱沙尼亚干酪根催化降解生烃过程及动力学研究
赵桂瑜, 刘洛夫, 李术元
2004, 22(3): 525-528.
摘要:
以爱沙尼亚油页岩干酪根为对象,利用热模拟实验方法和化工催化原理,考察了不同介质对干酪根热解生烃过程的影响,从热解生烃量、生烃组成特征及生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膏岩对干酪根的生烃具有明显催化作用,碳酸盐岩对干酪根的生烃具有一定反催化作用,各种盐类对干酪根的生烃量影响较小。干酪根热解动力学研究表明,生烃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E与视频率因子A两者之间不是独立变化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关系,即:E与lnA之间服从直线关系(R=0.99),这些认识对于深入探讨爱沙尼亚油页岩干酪根的化学结构、建立热解动力学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泌阳凹陷大仓房组上部生油性及潜力分析
周小进, 吴心一
2004, 22(3): 535-540.
摘要:
泌阳凹陷大仓房组上部发育半深湖相,其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母质类型为Ⅱ1型,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具有较强的生烃潜力。油源对比表明,大仓房组原油物性、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芳烃色质等特征与核二、核三段原油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与大仓房组深灰色泥岩的地化特征相似,属自生自储。南部陡坡带双河—赵凹—安棚一带是勘探大仓房组的有利地区。
大民屯凹陷古今地温场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姜建群, 李军, 史建南, 李明葵
2004, 22(3): 541-546.
摘要:
利用系统测温资料和试油资料研究了大民屯凹陷现今地温特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恢复了古地温,利用EasyRo模型反演热史变化,并与东西部凹陷热史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1)大民屯凹陷现今地温梯度较低,平均为2.9℃/100m。(2)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古地温揭示大民屯凹陷古地温梯度较高,其中安福屯洼陷和荣胜堡洼陷分别4.07和3.6℃/100m,皆高于东部凹陷(平均为3.3℃/100m)。从而解释了其较低的生烃门限。(3)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结果认为地质历史时期研究区热流体活动较强烈。以高凝油为主的安福屯洼陷油气充注为幕式快速运聚成藏,而以正常稀油为主的荣胜堡洼陷油气运聚为在异常高压下的快速运移和浮力作用下的缓慢运移相结合。(4)大民屯凹陷的热史演化特征明显不同于东部凹陷,与西部凹陷也有差异,整个热史演化程度较低,有利于高凝油油藏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