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军勇, 王孝磊, 谷志东, 黄煜, 王国光.
华南新元古代多地体汇聚—拼贴与资源效应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9
|
[2] |
刘龙宇, 崔晓庄, 陈风霖, 龙训荣, 马志鑫, 孙志明.
川西金口河新元古代辉绿岩的时代、成因及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doi: DOI: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11
|
[3] |
满玲, 祝圣贤, 邓宾, 李玉坤, 郎咸国.
斯图特雪球地球存在持续的海洋碳循环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5
|
[4] |
蔡欣豫, 王伟, 田洋.
江南造山带中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来自碎屑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的启示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6
|
[5] |
王萍, 王健, 杜远生, 周琦, 余文超, 徐源, 袁良军, 潘文, 徐亚军.
新元古代南华盆地Sturtian冰川沉积物中碳同位素负偏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40
|
[6] |
邹灏, 李峤昕, 陈安清, 肖斌, 蒋修未, 黄长成, 胡成辉, 李蝶.
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形成与消融及华南板块的记录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9
|
[7] |
王秋军, 郑军, 孙柏年, 马福军, 王振, 王万梅.
广西渐新世宁明组三种植物碳同位素与古气候分析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9
|
[8] |
张霄宇, 陶春辉, 廖时理, 周建平, 李怀明, 滕国超, 黄大松.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热液活动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85
|
[9] |
蒋裕强, 谷一凡, 刘均, 邓吉刚, 张洁伟, 张航, 徐艳霞.
川东北龙岗东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热液活动证据及意义
. 沉积学报,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02
|
[10] |
罗亮, 王冬兵, 尹福光, 廖世勇, 任飞, 宁括步, 唐渊.
云南保山地块香山组和丁家寨组沉积序列与碳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03
|
[11] |
白玛曲宗, 韦恒叶, 江增光, 邱振.
江西东岭剖面P-T界线碳同位素变化与沉积物输入的关系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28
|
[12] |
叶云涛, 王华建, 翟俪娜, 周文喜, 王晓梅, 张水昌, 吴朝东.
新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及其与生物演化的耦合关系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01
|
[13] |
储呈林, 陈强路, 张博, 史政, 姜海健, 杨鑫.
热液活动对东二沟剖面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形成的影响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20
|
[14] |
赵平平, 江茂生, 李任伟.
扬子地区中-晚奥陶世转折期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及其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02
|
[15] |
王卓卓, 施立志, 张永生, 陈代钊, 梁江平.
湘桂地区泥盆纪硅岩Rb-Sr、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沉积背景研究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6
|
[16] |
王卓卓.
广西南宁地区泥盆系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
[17] |
柳永清, 高林志, 刘燕学.
苏皖辽地区新元古代微亮晶构造碳酸盐岩的沉积岩相与环境约束
. 沉积学报,
|
[18] |
王万春, 徐永昌, Manfred Schidlowski, Eckhard Faber, Wolfgang Stahl.
不同沉积环境及成熟度干酪根的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
[19] |
陈践发, 李春园, 沈平, 应光国.
煤型气烃类组分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研究
. 沉积学报,
|
[20] |
李春园, 王先彬, 陈践发, 张同伟.
黄土沉积物中△C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估算
. 沉积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