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10
摘要:
国内外鲜有铝土岩油气储集层的研究成果,随着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地区太原组铝土岩系储层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标志着铝土岩天然气储层勘探的突破。近年来,盆地东北缘临兴地区本溪组铝土岩系地层也获得工业气流发现,表现出良好勘探潜力。【目的】为进一步探明临兴地区铝土岩系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需对铝土岩系储层的基础地质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方法】本次研究基于测、录井及地震资料,利用X-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主微量元素、高压压汞、N2、CO2吸附及常规物性等实验方法,系统分析了临兴地区本溪组铝土岩系的沉积环境、储层特征及沉积模式。【结果】研究区铝土岩系富含一水硬铝石和黏土矿物,垂向上呈现明显的三段式结构,具有底部富铁、中部多铝、顶部低铁的特点;铝土岩系储层孔隙类型包括溶蚀孔、晶间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其中溶蚀孔是主要的储集类型,孔径主要介于2~50 nm,孔喉分选及连通性相对较好,孔隙度平均为3.64 %,渗透率平均为7.24×10-3 μm2。【结论】综合分析认为铝土岩系的发育厚度受沉积环境和岩溶古地貌的控制,炎热潮湿、贫氧-还原、海陆交替的浅水沉积环境为铝土岩系的形成和保存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斜坡(潜坑)处是铝土岩系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以上认识以期为该地区和类似地质背景的铝土岩系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国内外鲜有铝土岩油气储集层的研究成果,随着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地区太原组铝土岩系储层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标志着铝土岩天然气储层勘探的突破。近年来,盆地东北缘临兴地区本溪组铝土岩系地层也获得工业气流发现,表现出良好勘探潜力。【目的】为进一步探明临兴地区铝土岩系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需对铝土岩系储层的基础地质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方法】本次研究基于测、录井及地震资料,利用X-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主微量元素、高压压汞、N2、CO2吸附及常规物性等实验方法,系统分析了临兴地区本溪组铝土岩系的沉积环境、储层特征及沉积模式。【结果】研究区铝土岩系富含一水硬铝石和黏土矿物,垂向上呈现明显的三段式结构,具有底部富铁、中部多铝、顶部低铁的特点;铝土岩系储层孔隙类型包括溶蚀孔、晶间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其中溶蚀孔是主要的储集类型,孔径主要介于2~50 nm,孔喉分选及连通性相对较好,孔隙度平均为3.64 %,渗透率平均为7.24×10-3 μm2。【结论】综合分析认为铝土岩系的发育厚度受沉积环境和岩溶古地貌的控制,炎热潮湿、贫氧-还原、海陆交替的浅水沉积环境为铝土岩系的形成和保存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斜坡(潜坑)处是铝土岩系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以上认识以期为该地区和类似地质背景的铝土岩系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48
摘要:
经典吉尔伯特型三角洲由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组成,且前积层多为粗粒沉积。海拉尔盆地白垩系大磨拐河组岩心、露头、测井、录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详细研究表明,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同样具有经典吉尔伯特型三角洲的三褶结构,其前积层主要发育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细粒沉积,不同于经典吉尔伯特型三角洲前积层主要为粗粒沉积的前人认识。本文综合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对大磨拐河组地层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垂向序列、化石类型、地震反射特征、地层结构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对大磨拐河组的沉积性质进行了界定,认为其为泥质三角洲沉积。最后结合前人泥质三角洲研究成果对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泥质三角洲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种特殊的泥质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受细粒物源及弱水动力条件控制。
经典吉尔伯特型三角洲由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组成,且前积层多为粗粒沉积。海拉尔盆地白垩系大磨拐河组岩心、露头、测井、录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详细研究表明,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同样具有经典吉尔伯特型三角洲的三褶结构,其前积层主要发育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细粒沉积,不同于经典吉尔伯特型三角洲前积层主要为粗粒沉积的前人认识。本文综合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对大磨拐河组地层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垂向序列、化石类型、地震反射特征、地层结构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对大磨拐河组的沉积性质进行了界定,认为其为泥质三角洲沉积。最后结合前人泥质三角洲研究成果对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泥质三角洲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种特殊的泥质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受细粒物源及弱水动力条件控制。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9
摘要:
【目的】为明确川西北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开江-梁平海槽西侧台缘带与蓬溪-武胜台凹东侧台缘带在北部是否交汇,构建该区域各层段的沉积相展布,并分析沉积充填演化过程。【方法】本文基于最新的钻井、野外露头和地震资料,在地层和沉积相划分对比基础上,系统开展了长兴期-飞仙关期岩相古地理展布及沉积充填演化过程分析。【结果】交汇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可识别出陆棚-盆地、斜坡、台地边缘、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等六类沉积相;基于台前斜坡沉积记录,明确了开江-梁平海槽西侧台缘带与蓬溪-武胜台凹东侧台缘带在川西北马角坝-上寺一带拼合形成统一台缘带,台缘带与台前斜坡呈现北西向指状间互分布,而非平滑带状分布;长兴组两槽交汇区呈现自西南至东北向的两槽夹一台的沉积格局,在台缘带北西向指状分布台缘生物礁滩体,具有长一段台缘带发育生屑滩、长二段台缘带发育生物礁滩的特点;飞仙关组一、二段沉积期继承了长兴期的总体沉积格局,但飞一段早期海泛仅局部形成台缘鲕粒滩,飞一段晚期-飞二段台缘鲕粒滩逐渐发育、范围扩大,且总体具有向东迁移特征,台前斜坡滑塌沉积普遍;飞三段沉积期海槽逐渐填平,指状台缘带消失,只残留少量潟湖,仅在马角坝地区发育鲕粒滩;飞四段沉积其全区域填平,形成蒸发台地相。该地区台缘带并未顺指状台缘带向北西方向迁移, 而是具有向东迁移特征。【结论】开江-梁平海槽与蓬溪-武胜台凹长兴期至飞仙关期连通性的确定及五个沉积充填演化阶段的明确,补充了长兴期-飞仙关期两槽交汇区沉积格局及沉积充填演化过程认识,形成了同期两排斜交台缘带连通的过渡区的沉积充填演化序列的特有实例,也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目的】为明确川西北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开江-梁平海槽西侧台缘带与蓬溪-武胜台凹东侧台缘带在北部是否交汇,构建该区域各层段的沉积相展布,并分析沉积充填演化过程。【方法】本文基于最新的钻井、野外露头和地震资料,在地层和沉积相划分对比基础上,系统开展了长兴期-飞仙关期岩相古地理展布及沉积充填演化过程分析。【结果】交汇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可识别出陆棚-盆地、斜坡、台地边缘、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等六类沉积相;基于台前斜坡沉积记录,明确了开江-梁平海槽西侧台缘带与蓬溪-武胜台凹东侧台缘带在川西北马角坝-上寺一带拼合形成统一台缘带,台缘带与台前斜坡呈现北西向指状间互分布,而非平滑带状分布;长兴组两槽交汇区呈现自西南至东北向的两槽夹一台的沉积格局,在台缘带北西向指状分布台缘生物礁滩体,具有长一段台缘带发育生屑滩、长二段台缘带发育生物礁滩的特点;飞仙关组一、二段沉积期继承了长兴期的总体沉积格局,但飞一段早期海泛仅局部形成台缘鲕粒滩,飞一段晚期-飞二段台缘鲕粒滩逐渐发育、范围扩大,且总体具有向东迁移特征,台前斜坡滑塌沉积普遍;飞三段沉积期海槽逐渐填平,指状台缘带消失,只残留少量潟湖,仅在马角坝地区发育鲕粒滩;飞四段沉积其全区域填平,形成蒸发台地相。该地区台缘带并未顺指状台缘带向北西方向迁移, 而是具有向东迁移特征。【结论】开江-梁平海槽与蓬溪-武胜台凹长兴期至飞仙关期连通性的确定及五个沉积充填演化阶段的明确,补充了长兴期-飞仙关期两槽交汇区沉积格局及沉积充填演化过程认识,形成了同期两排斜交台缘带连通的过渡区的沉积充填演化序列的特有实例,也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04
摘要:
摘 要【目的】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的物源组成及演化对源区克拉美丽造山带早侏罗世构造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方法】基于砂岩碎屑组成、稀土元素及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对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物源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研究区下侏罗统砂岩以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薄片中岩屑平均含量37.7%,以凝灰岩岩屑、玄武岩岩屑为主,少量变质岩岩屑;八道湾组表现出轻、重稀土分异并不明显的特征,而三工河组为轻微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八道湾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二叠纪、泥盆纪,而三工河组则以石炭纪为主,年龄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综合物源特征分析认为,东道海子凹陷下侏罗统物源区母岩以中-酸性岩浆岩及基性岩浆岩为主,大地构造背景主要为再循环造山带的过渡再旋回带,与东部克拉美丽造山带的洋-陆俯冲形成的混杂物源以及洋盆关闭后克拉美丽造山带较为一致。东道海子凹陷八道湾组至三工河组的物源经历了以洋壳俯冲物源为主转变为以石炭纪洋陆闭合物源为主的转变,对克拉美丽造山带早侏罗世不断增强的隆升过程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指示了克拉美丽造山带早侏罗世持续隆升,差异剥蚀的过程。
摘 要【目的】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的物源组成及演化对源区克拉美丽造山带早侏罗世构造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方法】基于砂岩碎屑组成、稀土元素及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对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物源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研究区下侏罗统砂岩以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薄片中岩屑平均含量37.7%,以凝灰岩岩屑、玄武岩岩屑为主,少量变质岩岩屑;八道湾组表现出轻、重稀土分异并不明显的特征,而三工河组为轻微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八道湾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二叠纪、泥盆纪,而三工河组则以石炭纪为主,年龄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综合物源特征分析认为,东道海子凹陷下侏罗统物源区母岩以中-酸性岩浆岩及基性岩浆岩为主,大地构造背景主要为再循环造山带的过渡再旋回带,与东部克拉美丽造山带的洋-陆俯冲形成的混杂物源以及洋盆关闭后克拉美丽造山带较为一致。东道海子凹陷八道湾组至三工河组的物源经历了以洋壳俯冲物源为主转变为以石炭纪洋陆闭合物源为主的转变,对克拉美丽造山带早侏罗世不断增强的隆升过程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指示了克拉美丽造山带早侏罗世持续隆升,差异剥蚀的过程。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00
摘要:
【目的】生物对其生活环境的反应极其灵敏,其营造的遗迹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特征。生物沉积结构是了解现代海岸沉积环境中的生态学及沉积过程的有力工具。【方法】通过野外观察取样和三维重构等方法对珠江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取得了以下重要认识: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生物分布差异较大,生物遗迹主要分布在潮间带。潮上带主要有海蟑螂和弧边招潮蟹,营造的遗迹主要有弧边招潮蟹的层面进食迹、排泄迹、足辙迹和层内I形居住潜穴。潮间带泥坪环境中的生物遗迹主要有弧边招潮蟹的层面进食迹、排泄迹、足辙迹和层内I形居住潜穴;弹涂鱼层面爬行迹和层内Y形、U形、I形居住潜穴;无齿东方相手蟹层面足辙迹和层内I形、Y形居住潜穴。潮间带混合坪环境中的生物遗迹主要有双齿围沙蚕层面排泄迹和层内I形、U形、Y形居住潜穴;海蟑螂层内Y形、U形、I形居住潜穴;幡条蜑螺和黄口蜑螺的爬行迹。潮间带沙坪环境中的生物遗迹主要有中华沙蟹层面进食迹、排泄迹和层内I形居住迹。潮下带环境不便观察。【结论】现代珠江三角洲潮间带生物遗迹的研究工作不仅对珠江三角洲潮坪环境的现代沉积学资料进行了补充,对古遗迹学和古环境重构也提供了现代实证。
【目的】生物对其生活环境的反应极其灵敏,其营造的遗迹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特征。生物沉积结构是了解现代海岸沉积环境中的生态学及沉积过程的有力工具。【方法】通过野外观察取样和三维重构等方法对珠江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取得了以下重要认识: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生物分布差异较大,生物遗迹主要分布在潮间带。潮上带主要有海蟑螂和弧边招潮蟹,营造的遗迹主要有弧边招潮蟹的层面进食迹、排泄迹、足辙迹和层内I形居住潜穴。潮间带泥坪环境中的生物遗迹主要有弧边招潮蟹的层面进食迹、排泄迹、足辙迹和层内I形居住潜穴;弹涂鱼层面爬行迹和层内Y形、U形、I形居住潜穴;无齿东方相手蟹层面足辙迹和层内I形、Y形居住潜穴。潮间带混合坪环境中的生物遗迹主要有双齿围沙蚕层面排泄迹和层内I形、U形、Y形居住潜穴;海蟑螂层内Y形、U形、I形居住潜穴;幡条蜑螺和黄口蜑螺的爬行迹。潮间带沙坪环境中的生物遗迹主要有中华沙蟹层面进食迹、排泄迹和层内I形居住迹。潮下带环境不便观察。【结论】现代珠江三角洲潮间带生物遗迹的研究工作不仅对珠江三角洲潮坪环境的现代沉积学资料进行了补充,对古遗迹学和古环境重构也提供了现代实证。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06
摘要:
摘 要 【目的】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始新统平湖组、宝石组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研究其遗迹组构特征与分布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对研究区沉积体系划分具有现实意义。【方法】通过岩心观测,鉴定研究区遗迹化石与遗迹组构,并利用IDIPA技术客观量化遗迹化石丰度,从而精确判定其生物扰动指数与遗迹组构指数。结合各遗迹学参数,总结该地区遗迹组构的平面分布与垂向演化特征。【结果】(1)共识别6个遗迹化石属,划分出4种遗迹组构:Planolites遗迹组构、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Teichichnus遗迹组构以及Beaconites遗迹组构。(2)遗迹组构由南至北呈现Thalassinoides → Teichichnus → Planolites → Beaconites的演变规律,与区域沉积分区和古气候分析结果吻合。(3)研究区平湖组到宝石组同类遗迹化石增大、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生物扰动程度加剧,生物习性不断进化,表现了平湖组到宝石组沉积环境由贫氧到富氧的变化过程。【结论】综合遗迹化石、遗迹组构定量分析结果,在平面与垂向上建立平北地区平湖组-宝石组各遗迹组构与沉积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成果从生物遗迹学角度对西湖凹陷始新统沉积环境的变化提供了新证据。
摘 要 【目的】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始新统平湖组、宝石组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研究其遗迹组构特征与分布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对研究区沉积体系划分具有现实意义。【方法】通过岩心观测,鉴定研究区遗迹化石与遗迹组构,并利用IDIPA技术客观量化遗迹化石丰度,从而精确判定其生物扰动指数与遗迹组构指数。结合各遗迹学参数,总结该地区遗迹组构的平面分布与垂向演化特征。【结果】(1)共识别6个遗迹化石属,划分出4种遗迹组构:Planolites遗迹组构、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Teichichnus遗迹组构以及Beaconites遗迹组构。(2)遗迹组构由南至北呈现Thalassinoides → Teichichnus → Planolites → Beaconites的演变规律,与区域沉积分区和古气候分析结果吻合。(3)研究区平湖组到宝石组同类遗迹化石增大、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生物扰动程度加剧,生物习性不断进化,表现了平湖组到宝石组沉积环境由贫氧到富氧的变化过程。【结论】综合遗迹化石、遗迹组构定量分析结果,在平面与垂向上建立平北地区平湖组-宝石组各遗迹组构与沉积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成果从生物遗迹学角度对西湖凹陷始新统沉积环境的变化提供了新证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09
摘要:
摘要: 【目的】研究中上扬子过渡带在震旦纪时期发育的类似川中绵阳-长宁地区的构造-沉积分异特征,旨在通过分析该区域的沉积体系和沉积充填过程,为油气及沉积型矿产的勘探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以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成因,对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剖析跨越裂陷沉积相对比剖面在纵向上的演化和横向上的对比变化,揭示裂陷盆地的发育特点,以及沉积体系和构造-沉积充填过程。【结果】研究发现,受裂陷活动控制的张扭性作用影响,形成了半地堑式的断陷盆地,并在裂陷内部发育了深水陆棚和裂陷边缘斜坡的碳酸盐质重力流沉积,显示出明显的分异作用。在陡山沱期和灯影期,分别发育了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重叠的补偿型沉积,以及浅水碳酸盐沉积增厚和深水欠补偿沉积的构造-沉积充填特征。陡山沱时期的深水沉积中心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和页岩气勘探潜力;灯影组时期,上扬子东侧的加积型台地边缘和中扬子西侧缓坡带进积型台地边缘的高能丘滩是油气储层发育的优势相带,并且与裂陷盆地内的烃源岩形成了近源的有利烃储配置。控制裂陷盆地的同沉积断裂活动为含磷热液上涌提供了通道,而西断东倾的盆地结构则为深海富磷上升洋流沿斜坡带进入鄂西浅水沉积区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地貌条件。【结论】震旦纪的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受到沉积时间、断陷构造活动和碳酸盐工厂的共同控制。断裂控制的台地边缘高能丘滩和盆地内的优质烃源岩形成了有利的烃储配置关系,这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领域。此外,盆地的形成及充填过程为沉积型磷矿的富集提供了物质来源、物质运聚和富集成矿的有利构造-沉积环境条件。
摘要: 【目的】研究中上扬子过渡带在震旦纪时期发育的类似川中绵阳-长宁地区的构造-沉积分异特征,旨在通过分析该区域的沉积体系和沉积充填过程,为油气及沉积型矿产的勘探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以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成因,对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剖析跨越裂陷沉积相对比剖面在纵向上的演化和横向上的对比变化,揭示裂陷盆地的发育特点,以及沉积体系和构造-沉积充填过程。【结果】研究发现,受裂陷活动控制的张扭性作用影响,形成了半地堑式的断陷盆地,并在裂陷内部发育了深水陆棚和裂陷边缘斜坡的碳酸盐质重力流沉积,显示出明显的分异作用。在陡山沱期和灯影期,分别发育了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重叠的补偿型沉积,以及浅水碳酸盐沉积增厚和深水欠补偿沉积的构造-沉积充填特征。陡山沱时期的深水沉积中心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和页岩气勘探潜力;灯影组时期,上扬子东侧的加积型台地边缘和中扬子西侧缓坡带进积型台地边缘的高能丘滩是油气储层发育的优势相带,并且与裂陷盆地内的烃源岩形成了近源的有利烃储配置。控制裂陷盆地的同沉积断裂活动为含磷热液上涌提供了通道,而西断东倾的盆地结构则为深海富磷上升洋流沿斜坡带进入鄂西浅水沉积区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地貌条件。【结论】震旦纪的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受到沉积时间、断陷构造活动和碳酸盐工厂的共同控制。断裂控制的台地边缘高能丘滩和盆地内的优质烃源岩形成了有利的烃储配置关系,这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领域。此外,盆地的形成及充填过程为沉积型磷矿的富集提供了物质来源、物质运聚和富集成矿的有利构造-沉积环境条件。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6
摘要: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上奥陶统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黑色海相页岩,近年来多口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展现出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而研究盆地西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有利于明确页岩气烃源岩、储层的展布及海相页岩气下步勘探方向。【方法】本文通过大量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石薄片、元素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研究了乌拉力克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乌拉力克组发育硅质页岩、钙质页岩、黏土质页岩、混合页岩、颗粒石灰岩等岩石类型,其中纹层型硅质页岩是最有利于页岩气勘探的岩石类型;(2)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乌拉力克期水体西深东浅,自西向东依次发育盆地相、广海陆棚相、斜坡相、碳酸盐岩台地相等四种沉积相类型;(3)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在乌拉力克期经历了多次海侵海退过程,水体逐渐变浅,沉积环境由深水向浅水过渡。【结论】综上,本文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乌拉力克期发育一套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其中广海陆棚相、斜坡相和颗粒滩亚相是下一步天然气有利的勘探相带。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上奥陶统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黑色海相页岩,近年来多口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展现出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而研究盆地西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有利于明确页岩气烃源岩、储层的展布及海相页岩气下步勘探方向。【方法】本文通过大量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石薄片、元素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研究了乌拉力克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乌拉力克组发育硅质页岩、钙质页岩、黏土质页岩、混合页岩、颗粒石灰岩等岩石类型,其中纹层型硅质页岩是最有利于页岩气勘探的岩石类型;(2)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乌拉力克期水体西深东浅,自西向东依次发育盆地相、广海陆棚相、斜坡相、碳酸盐岩台地相等四种沉积相类型;(3)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在乌拉力克期经历了多次海侵海退过程,水体逐渐变浅,沉积环境由深水向浅水过渡。【结论】综上,本文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乌拉力克期发育一套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其中广海陆棚相、斜坡相和颗粒滩亚相是下一步天然气有利的勘探相带。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5
摘要:
三塘湖盆地是新疆北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块,明确盆地内部的沉积相、砂体展布以及物源体系,对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条湖-马朗凹陷中下侏罗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岩心、测井数据系统地研究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并利用重矿物和碎屑锆石U-Pb定年测试对重点层位进行了物源分析。研究发现,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中下侏罗时期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八道湾组时期湖盆面积较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大规模发育。条湖凹陷北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较为发育,向南延伸较远,而南部沉积体系分布范围较小。马朗凹陷南北部沉积体系向凹陷内部短距离延伸。三工河组时期湖盆范围缩小,凹陷内部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三角洲前缘朵体展布范围小且孤立。在西山窑组一段时期,条湖凹陷湖盆向南迁移,北部发育大面积辫状河三角洲下平原,中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体。马朗凹陷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而南部砂体较孤立。通过重矿物和锆石U-Pb年龄分析,条湖凹陷东北部下侏罗时期主要物源区来自额德伦金山西部,经过较长距离的搬运,最终汇入条湖凹陷东北部。马朗凹陷北部中侏罗时期源汇体系存在两种可能的沉积物搬运路径。一种是沉积物物源来自额德伦金山东部,沉积物先搬运到沙依苏北山和岔哈泉低凸起附近,经历再旋回最终搬运、沉积到马朗凹陷北部;另一种是沉积物从额德伦金山东部沿着低古地貌区域汇入马朗凹陷北部,同时部分沉积物从沙依苏北山进入盆地。
三塘湖盆地是新疆北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块,明确盆地内部的沉积相、砂体展布以及物源体系,对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条湖-马朗凹陷中下侏罗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岩心、测井数据系统地研究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并利用重矿物和碎屑锆石U-Pb定年测试对重点层位进行了物源分析。研究发现,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中下侏罗时期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八道湾组时期湖盆面积较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大规模发育。条湖凹陷北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较为发育,向南延伸较远,而南部沉积体系分布范围较小。马朗凹陷南北部沉积体系向凹陷内部短距离延伸。三工河组时期湖盆范围缩小,凹陷内部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三角洲前缘朵体展布范围小且孤立。在西山窑组一段时期,条湖凹陷湖盆向南迁移,北部发育大面积辫状河三角洲下平原,中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体。马朗凹陷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而南部砂体较孤立。通过重矿物和锆石U-Pb年龄分析,条湖凹陷东北部下侏罗时期主要物源区来自额德伦金山西部,经过较长距离的搬运,最终汇入条湖凹陷东北部。马朗凹陷北部中侏罗时期源汇体系存在两种可能的沉积物搬运路径。一种是沉积物物源来自额德伦金山东部,沉积物先搬运到沙依苏北山和岔哈泉低凸起附近,经历再旋回最终搬运、沉积到马朗凹陷北部;另一种是沉积物从额德伦金山东部沿着低古地貌区域汇入马朗凹陷北部,同时部分沉积物从沙依苏北山进入盆地。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7
摘要:
摘 要 【目的】加积型红土的风化记录一直是中国亚热带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空间尺度加积型红土风化特征的研究鲜有报道,阻碍了对加积型红土风化环境的系统性认识。【方法】基于对南方地区加积型红土剖面风化特征的系统分析,以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为显著的金衢盆地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盆地内红土化学风化特征和成因,以期深化加积型红土风化特征的认识。【结果】研究表明:1)从大尺度范围看,南方红土的风化强度与水热条件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总体随纬度降低风化作用增强。但加积型红土分布普遍的中亚热带25?N-31?N之间,部分地区或部分剖面红土的化学风化并不完全符合纬向地带性。2)金衢盆地加积型红土地球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样品间元素富集亏损情况的差异也较小。但与同纬度其他加积型红土化学风化特征相比,网纹红土发育阶段和网纹终止之后均质红土发育阶段的化学风化程度存在一定区域性。3)受物源、地形、局地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金衢盆地加积型红土的风化特征呈现一定的非纬向地带性特征。【结论】大尺度季风演化格局下,南方红土风化特征整体呈纬向地带性规律。但中亚热带25?N-31?N范围内,受地形、大面积水域、潜在物源区地理特征差异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加积型红土化学风化也呈现一定的非地带性。金衢盆地区域范围较小,相对封闭的盆地地形、局部小气候条件、基岩风化物对红土物源的贡献等非地带性因素在红土化学风化信息解读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在讨论各地化学风化特征时,还需要考虑地域性因素的影响。
摘 要 【目的】加积型红土的风化记录一直是中国亚热带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空间尺度加积型红土风化特征的研究鲜有报道,阻碍了对加积型红土风化环境的系统性认识。【方法】基于对南方地区加积型红土剖面风化特征的系统分析,以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为显著的金衢盆地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盆地内红土化学风化特征和成因,以期深化加积型红土风化特征的认识。【结果】研究表明:1)从大尺度范围看,南方红土的风化强度与水热条件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总体随纬度降低风化作用增强。但加积型红土分布普遍的中亚热带25?N-31?N之间,部分地区或部分剖面红土的化学风化并不完全符合纬向地带性。2)金衢盆地加积型红土地球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样品间元素富集亏损情况的差异也较小。但与同纬度其他加积型红土化学风化特征相比,网纹红土发育阶段和网纹终止之后均质红土发育阶段的化学风化程度存在一定区域性。3)受物源、地形、局地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金衢盆地加积型红土的风化特征呈现一定的非纬向地带性特征。【结论】大尺度季风演化格局下,南方红土风化特征整体呈纬向地带性规律。但中亚热带25?N-31?N范围内,受地形、大面积水域、潜在物源区地理特征差异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加积型红土化学风化也呈现一定的非地带性。金衢盆地区域范围较小,相对封闭的盆地地形、局部小气候条件、基岩风化物对红土物源的贡献等非地带性因素在红土化学风化信息解读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在讨论各地化学风化特征时,还需要考虑地域性因素的影响。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7
摘要:
【目的】盆地水深影响着沉积物在三角洲水上和水下分配的比例:相较于深水三角洲,浅水三角洲中更多的沉积物分配在水上(陆上)部分,河床沉积速率高,造成其分流河道的活动性往往更显著。近年来提出平衡指数模型(Gindex)定量描述这一过程。【方法】本文详述平衡指数的由来、理论模型、实验验证、实例应用,并讨论其局限性。【结果】平衡指数中的“平衡”是指河流无净沉积、无净侵蚀、沉积物过路不留的动态平衡状态。平衡指数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沉积物分配在陆上的体积和供给的总体积之比,它可以表达为盆地水深的函数。由其定义可知,Gindex是介于0~1之间的无量纲数,其越接近于0,表明沉积于陆上的沉积物越少,分流河道越接近平衡状态,越稳定;反之,当Gindex越接近于1,分流河道越远离平衡状态,越不稳定。平衡指数能够定量表征三角洲的进积速率、加积速率、分流河道迁移速率、决口周期等重要的地貌动力学参数。自然界中的三角洲均有其特定的平衡指数,因此平衡指数模型约束下的三角洲主要地貌动力学参数均可以进行预测。平衡指数定量表达了盆地水深单一因素对三角洲地貌动力学特征的“贡献”,任何除水深之外影响沉积物分配和河流活动性的其他因素(如回水作用、波浪、潮汐、沿岸流、植被、人为因素等),平衡指数模型均未包含在内。【结论】因此,平衡指数模型一方面能够揭示深水、浅水三角洲地貌差异性的原理,另一方面有助于解释除水深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三角洲地貌演变的影响。平衡指数模型在现代河流-三角洲体系中具有普遍应用的潜力,在古代沉积体系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挖掘。
【目的】盆地水深影响着沉积物在三角洲水上和水下分配的比例:相较于深水三角洲,浅水三角洲中更多的沉积物分配在水上(陆上)部分,河床沉积速率高,造成其分流河道的活动性往往更显著。近年来提出平衡指数模型(Gindex)定量描述这一过程。【方法】本文详述平衡指数的由来、理论模型、实验验证、实例应用,并讨论其局限性。【结果】平衡指数中的“平衡”是指河流无净沉积、无净侵蚀、沉积物过路不留的动态平衡状态。平衡指数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沉积物分配在陆上的体积和供给的总体积之比,它可以表达为盆地水深的函数。由其定义可知,Gindex是介于0~1之间的无量纲数,其越接近于0,表明沉积于陆上的沉积物越少,分流河道越接近平衡状态,越稳定;反之,当Gindex越接近于1,分流河道越远离平衡状态,越不稳定。平衡指数能够定量表征三角洲的进积速率、加积速率、分流河道迁移速率、决口周期等重要的地貌动力学参数。自然界中的三角洲均有其特定的平衡指数,因此平衡指数模型约束下的三角洲主要地貌动力学参数均可以进行预测。平衡指数定量表达了盆地水深单一因素对三角洲地貌动力学特征的“贡献”,任何除水深之外影响沉积物分配和河流活动性的其他因素(如回水作用、波浪、潮汐、沿岸流、植被、人为因素等),平衡指数模型均未包含在内。【结论】因此,平衡指数模型一方面能够揭示深水、浅水三角洲地貌差异性的原理,另一方面有助于解释除水深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三角洲地貌演变的影响。平衡指数模型在现代河流-三角洲体系中具有普遍应用的潜力,在古代沉积体系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挖掘。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2
摘要:
【目的】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东翼新近系沙湾组一段储层碳酸盐胶结严重,含油非均质性强。深入分析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形成原因,探讨其对储层物性、含油性及圈闭类型的影响。【方法】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薄片观察与鉴定、阴极发光分析(CL)、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方法,对浅埋藏碳酸盐胶结物类型、分布特征、形成期次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湾组一段至少存在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一期碳酸盐胶结物以栉壳状方解石及颗粒状菱铁矿为主,其形成主要受古气候及沉积水体影响,局部藻类发育。第二期及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以嵌晶状方解石为主,二者皆受到昌吉凹陷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排烃的影响,有机酸流体溶蚀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及酸溶性颗粒,为后续碳酸盐胶结物的发育提供主要物质来源,其中第二期方解石分布广泛。研究发现,碳酸盐胶结物造成沙湾组储层早期物性差;储层孔渗性因后期酸性流体的注入而得到有限改善;碳酸盐致密胶结所形成的薄夹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储层中油气运移及圈闭类型。【结论】文章明确了沙一段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类型、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地质意义,为持续性勘探开发及寻找新的勘探目标提供支撑。
【目的】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东翼新近系沙湾组一段储层碳酸盐胶结严重,含油非均质性强。深入分析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形成原因,探讨其对储层物性、含油性及圈闭类型的影响。【方法】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薄片观察与鉴定、阴极发光分析(CL)、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方法,对浅埋藏碳酸盐胶结物类型、分布特征、形成期次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湾组一段至少存在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一期碳酸盐胶结物以栉壳状方解石及颗粒状菱铁矿为主,其形成主要受古气候及沉积水体影响,局部藻类发育。第二期及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以嵌晶状方解石为主,二者皆受到昌吉凹陷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排烃的影响,有机酸流体溶蚀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及酸溶性颗粒,为后续碳酸盐胶结物的发育提供主要物质来源,其中第二期方解石分布广泛。研究发现,碳酸盐胶结物造成沙湾组储层早期物性差;储层孔渗性因后期酸性流体的注入而得到有限改善;碳酸盐致密胶结所形成的薄夹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储层中油气运移及圈闭类型。【结论】文章明确了沙一段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类型、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地质意义,为持续性勘探开发及寻找新的勘探目标提供支撑。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8
摘要: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储层是我国海相天然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具有形成时期早、成岩改造久、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通过对灯影组古岩溶储层开展成岩矿物序列识别、U-Pb同位素定年、激光原位元素含量测试,结合岩心物性测试和图像软件识别,可将灯二段储层和灯四段储层划分为缝洞型和孔洞型两种类型。识别出了9个阶段的成岩-成藏事件,成岩流体可划分为3种类型:海水、被改造海水和热液流体。成岩序列和激光原位U-Pb年龄分析结果表明,包括3期海水胶结、3期热液活动等在内的多阶段成岩事件对储层物性具有破坏性。成岩演化过程中的古孔隙度恢复结果表明,灯二段缝洞型储层在古油藏形成阶段、原油裂解成气阶段、气藏调整阶段始终具有运聚能力,孔洞型储层则在后两个阶段具备运聚能力。灯四段的缝洞型储层和孔洞型储层在三个关键成藏阶段均具有运聚能力。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储层是我国海相天然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具有形成时期早、成岩改造久、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通过对灯影组古岩溶储层开展成岩矿物序列识别、U-Pb同位素定年、激光原位元素含量测试,结合岩心物性测试和图像软件识别,可将灯二段储层和灯四段储层划分为缝洞型和孔洞型两种类型。识别出了9个阶段的成岩-成藏事件,成岩流体可划分为3种类型:海水、被改造海水和热液流体。成岩序列和激光原位U-Pb年龄分析结果表明,包括3期海水胶结、3期热液活动等在内的多阶段成岩事件对储层物性具有破坏性。成岩演化过程中的古孔隙度恢复结果表明,灯二段缝洞型储层在古油藏形成阶段、原油裂解成气阶段、气藏调整阶段始终具有运聚能力,孔洞型储层则在后两个阶段具备运聚能力。灯四段的缝洞型储层和孔洞型储层在三个关键成藏阶段均具有运聚能力。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4
摘要:
摘要:【目的】天文轨道参数引起的气候变化与海洋、湖泊的沉积演化及生物更替关系密切,进而影响地层中有机质富集。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发育煤、泥岩、粉砂岩、砂岩和灰岩等组成的多个沉积旋回,是当前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本次研究通过天文旋回的沉积响应,探究华北晚古生代古气候及有机质富集特征。【方法】为系统揭示该套含煤岩系中有机质富集的天文轨道周期控制机制,基于华北西部4口井自然伽马测井序列(采样间距0.05 m)和1口井连续矿物元素测试结果(采样间距1 m),结合天文旋回时间序列和典型样品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明确了有机质在不同尺度地层旋回中的富集规律。【结果】(1)石炭—二叠系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中可识别出6个1.2 Myr超长斜率旋回和18个405 kyr长偏心率旋回;(2)采用Mg/Ca、SiO2/Al2O3、Fe/Mn和V/(V+Ni)作为古气候及古氧化还原替代指标,识别出6次长周期变化以及18次中周期变化,与超长斜率和长偏心率保持对应关系;(3)本溪组—山西组沉积期古环境指标与有机碳含量对比结果显示,古气候演化与有机质富集基本同步,均受控于天文轨道周期,在超长斜率增大或长偏心率增大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水体还原性增强,促进有机质富集。【结论】研究揭示了天文轨道周期调控下的华北石炭—二叠纪气候变化及其约束下的富有机质层系发育规律,发现同期古气候变化明显受到长偏心率约束,相关认识可为二叠纪全球气候演化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摘要:【目的】天文轨道参数引起的气候变化与海洋、湖泊的沉积演化及生物更替关系密切,进而影响地层中有机质富集。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发育煤、泥岩、粉砂岩、砂岩和灰岩等组成的多个沉积旋回,是当前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本次研究通过天文旋回的沉积响应,探究华北晚古生代古气候及有机质富集特征。【方法】为系统揭示该套含煤岩系中有机质富集的天文轨道周期控制机制,基于华北西部4口井自然伽马测井序列(采样间距0.05 m)和1口井连续矿物元素测试结果(采样间距1 m),结合天文旋回时间序列和典型样品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明确了有机质在不同尺度地层旋回中的富集规律。【结果】(1)石炭—二叠系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中可识别出6个1.2 Myr超长斜率旋回和18个405 kyr长偏心率旋回;(2)采用Mg/Ca、SiO2/Al2O3、Fe/Mn和V/(V+Ni)作为古气候及古氧化还原替代指标,识别出6次长周期变化以及18次中周期变化,与超长斜率和长偏心率保持对应关系;(3)本溪组—山西组沉积期古环境指标与有机碳含量对比结果显示,古气候演化与有机质富集基本同步,均受控于天文轨道周期,在超长斜率增大或长偏心率增大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水体还原性增强,促进有机质富集。【结论】研究揭示了天文轨道周期调控下的华北石炭—二叠纪气候变化及其约束下的富有机质层系发育规律,发现同期古气候变化明显受到长偏心率约束,相关认识可为二叠纪全球气候演化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0
摘要:
【目的】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厚层鲕滩储层,是当前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铁山坡、七里北地区飞仙关组作为四川盆地后备战略接替领域,其沉积体系、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带分布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部署。【方法】基于岩心、岩石薄片、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对铁山坡、七里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类型、演化规律及有利储集区带展开研究。【结果】研究区飞仙关组发育镶边型台地沉积模式,可细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及盆地五种沉积相,台地边缘为鲕滩发育有利相带;区内鲕滩发育具有明显加积-进积特征,纵向上多为2-3期叠置而成,在ssq2-ssq4时期均有分布,以ssq2时期规模最大。横向上滩体发育不稳定,具有向盆内迁移的趋势;储集岩类型主要为(残余)鲕粒灰岩、(残余)鲕粒白云岩及粉-细晶白云岩。【结论】台缘鲕滩是飞仙关组储层发育的有利微相,孔-渗条件良好;铁山坡地区坡5井-坡西1井-坡2井-坡1井一带为有利储层发育区带,七里北地区七里北1井-七北102井一带为潜在的有利储层发育区带。四级层序格架内不同地区滩体的时空分布及迁移规律、有利储集区带预测成果等可为深化该区鲕滩储层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目的】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厚层鲕滩储层,是当前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铁山坡、七里北地区飞仙关组作为四川盆地后备战略接替领域,其沉积体系、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带分布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部署。【方法】基于岩心、岩石薄片、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对铁山坡、七里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类型、演化规律及有利储集区带展开研究。【结果】研究区飞仙关组发育镶边型台地沉积模式,可细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及盆地五种沉积相,台地边缘为鲕滩发育有利相带;区内鲕滩发育具有明显加积-进积特征,纵向上多为2-3期叠置而成,在ssq2-ssq4时期均有分布,以ssq2时期规模最大。横向上滩体发育不稳定,具有向盆内迁移的趋势;储集岩类型主要为(残余)鲕粒灰岩、(残余)鲕粒白云岩及粉-细晶白云岩。【结论】台缘鲕滩是飞仙关组储层发育的有利微相,孔-渗条件良好;铁山坡地区坡5井-坡西1井-坡2井-坡1井一带为有利储层发育区带,七里北地区七里北1井-七北102井一带为潜在的有利储层发育区带。四级层序格架内不同地区滩体的时空分布及迁移规律、有利储集区带预测成果等可为深化该区鲕滩储层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6
摘要:
河流沉积广泛发育于自然界地层中,而曲流河沉积则是河流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曲流河发育过程中河道的频繁迁移,发育大量侧积体,导致点坝内部沙体叠置关系复杂,因此对曲流河演化过程的分析一直是沉积学研究重点,分析曲流河形态变化的控制因素对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演化、大陆风化强度等研究以及油气储层勘探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学者观察现代河流沉积对产生曲流河的初始条件进行了总结,研究了不同黏土矿物含量、植被覆盖以及河床初始饱和度对曲流河发育的影响,但自然界中河流沉积发育周期过长,通过实地考察与解剖露头不能很好地观察河流动态沉积过程,记录过程易受环境因素干扰,同时缺乏定量数据支撑。本文通过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单因素条件下曲流河发育过程中河道迁移和坝体发育的影响,本次研究设置了不同粒度、流量和黏土矿物含量条件下的实验共三组,采用高精度3D激光扫描仪将数据转换成高程模型,用于定量化研究剖面结构与河床沉积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供源沙粒径直接影响曲流河弯曲度,在黏土含量保持不变且流量恒定的条件下,沙粒粒径越小,形成的曲流河弯曲度越大,不同粒度条件下河岸坍塌沙体结构存在明显差异;(2)流量影响曲流河发育时泥沙输移平衡和河岸所受水流冲击力,当泥沙输入速率和搬运速率处于动态平衡,河岸维持向外侧扩张侵蚀,河道向曲流河形态发育;(3)河岸添加黏土矿物提升河道堤岸抗渗透强度,在供源沙粒度和流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黏土矿物含量越高,河道宽深比越低。
河流沉积广泛发育于自然界地层中,而曲流河沉积则是河流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曲流河发育过程中河道的频繁迁移,发育大量侧积体,导致点坝内部沙体叠置关系复杂,因此对曲流河演化过程的分析一直是沉积学研究重点,分析曲流河形态变化的控制因素对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演化、大陆风化强度等研究以及油气储层勘探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学者观察现代河流沉积对产生曲流河的初始条件进行了总结,研究了不同黏土矿物含量、植被覆盖以及河床初始饱和度对曲流河发育的影响,但自然界中河流沉积发育周期过长,通过实地考察与解剖露头不能很好地观察河流动态沉积过程,记录过程易受环境因素干扰,同时缺乏定量数据支撑。本文通过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单因素条件下曲流河发育过程中河道迁移和坝体发育的影响,本次研究设置了不同粒度、流量和黏土矿物含量条件下的实验共三组,采用高精度3D激光扫描仪将数据转换成高程模型,用于定量化研究剖面结构与河床沉积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供源沙粒径直接影响曲流河弯曲度,在黏土含量保持不变且流量恒定的条件下,沙粒粒径越小,形成的曲流河弯曲度越大,不同粒度条件下河岸坍塌沙体结构存在明显差异;(2)流量影响曲流河发育时泥沙输移平衡和河岸所受水流冲击力,当泥沙输入速率和搬运速率处于动态平衡,河岸维持向外侧扩张侵蚀,河道向曲流河形态发育;(3)河岸添加黏土矿物提升河道堤岸抗渗透强度,在供源沙粒度和流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黏土矿物含量越高,河道宽深比越低。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4
摘要:
【目的】经历过早古生代武夷-云开造山运动后,华南东部进入晚古生代构造平静期,区域内发生大范围海侵事件并沉积了厚层的上古生界沉积序列。其中,泥盆系-下二叠统空谷阶的地层厚度展布、岩相横向变化等特征对了解华南东部在武夷-云开造山垮塌后的古地貌继承、晚古生代盆地沉降、海平面变化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方法】我们对区内泥盆纪-早二叠世空谷期地层进行厚度和岩性统计,分别编制了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空谷期的地层等厚图和平面岩相图,并计算各世期的盆地沉降速率。【结果】结果表明,武夷-云开造山垮塌之后,华南晚古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泥盆纪时期,华南东部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特征,盆地沉降速率大(约25 m/Ma)。第二阶段发生在石炭纪-早二叠世空谷期,构造活动趋于平静,盆地大范围接受海侵,盆地沉降速率小(约10 m/Ma)。【结论】结合华南东部泥盆纪大型正断层的展布规律和活动,晚古生代盆地发生第一阶段沉降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其构造活动机制主要来源于武夷-云开造山垮塌,并且与华南板块从冈瓦纳大陆裂离所产生的拉张作用也有一定关联。盆地发生第二阶段沉降主要受控于沉积物负载和气候变化,且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气候变化对盆地沉降的影响较大。
【目的】经历过早古生代武夷-云开造山运动后,华南东部进入晚古生代构造平静期,区域内发生大范围海侵事件并沉积了厚层的上古生界沉积序列。其中,泥盆系-下二叠统空谷阶的地层厚度展布、岩相横向变化等特征对了解华南东部在武夷-云开造山垮塌后的古地貌继承、晚古生代盆地沉降、海平面变化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方法】我们对区内泥盆纪-早二叠世空谷期地层进行厚度和岩性统计,分别编制了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空谷期的地层等厚图和平面岩相图,并计算各世期的盆地沉降速率。【结果】结果表明,武夷-云开造山垮塌之后,华南晚古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泥盆纪时期,华南东部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特征,盆地沉降速率大(约25 m/Ma)。第二阶段发生在石炭纪-早二叠世空谷期,构造活动趋于平静,盆地大范围接受海侵,盆地沉降速率小(约10 m/Ma)。【结论】结合华南东部泥盆纪大型正断层的展布规律和活动,晚古生代盆地发生第一阶段沉降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其构造活动机制主要来源于武夷-云开造山垮塌,并且与华南板块从冈瓦纳大陆裂离所产生的拉张作用也有一定关联。盆地发生第二阶段沉降主要受控于沉积物负载和气候变化,且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气候变化对盆地沉降的影响较大。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9
摘要:
新元古代是华南板块演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的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地壳增生-再造-重塑信息,并奠定了华南板块的物质基础。深入研究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地壳演化历史对理解华南板块的资源环境效应、全球新元古代超大陆聚合离散以及后续的生命大爆发等重大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华南板块新元古代早-中期的重要地质记录,指出华南板块及其周边地区在新元古代可能长期存在海-陆格局和多个地体(或微陆块),而地体边界可由一系列的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单元约束。华南板块在新元古代时期表现出来的与汇聚造山有关的俯冲带物质循环、岩浆-变质记录、增生杂岩、构造变形等关键证据共同表明,华南板块在新元古代早-中期可能存在长期的增生型造山作用和与之相关的多地体向扬子陆块的汇聚-拼贴过程。该增生造山和多地体汇聚过程较早以扬子北部为汇聚核心,随后由于地体拼贴主动大陆边缘逐步向外迁移而扩张,大陆不断增生,最终造就了现今华南板块的大体格局。同时,地体汇聚边界成为显生宙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改造-分异的重要地区,很可能在显生宙的成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研究基底组成特征与显生宙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新元古代是华南板块演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的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地壳增生-再造-重塑信息,并奠定了华南板块的物质基础。深入研究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地壳演化历史对理解华南板块的资源环境效应、全球新元古代超大陆聚合离散以及后续的生命大爆发等重大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华南板块新元古代早-中期的重要地质记录,指出华南板块及其周边地区在新元古代可能长期存在海-陆格局和多个地体(或微陆块),而地体边界可由一系列的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单元约束。华南板块在新元古代时期表现出来的与汇聚造山有关的俯冲带物质循环、岩浆-变质记录、增生杂岩、构造变形等关键证据共同表明,华南板块在新元古代早-中期可能存在长期的增生型造山作用和与之相关的多地体向扬子陆块的汇聚-拼贴过程。该增生造山和多地体汇聚过程较早以扬子北部为汇聚核心,随后由于地体拼贴主动大陆边缘逐步向外迁移而扩张,大陆不断增生,最终造就了现今华南板块的大体格局。同时,地体汇聚边界成为显生宙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改造-分异的重要地区,很可能在显生宙的成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研究基底组成特征与显生宙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8
摘要:
【目的】国内外学者对砂质辫状河三角洲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对砂质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以及演化规律有着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对于河口坝、分流砂坝等沉积单元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探讨。【方法】基于油田地下储层资料,利用Delft3D沉积数值模拟软件再现砂质辫状河三角洲入湖生长演化过程,总结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①砂质辫状河三角洲的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②初期阶段三角洲生长最快,平均直径增长速率大于6m/step,辫状河携带沉积物入湖快速卸载形成大型朵状河口坝,此时三角洲整体处于水面之下。③中期阶段三角洲平原持续生长,三角洲前缘面积较大,占三角洲整体面积50%以上,且发育连片砂体。④晚期阶段三角洲发育缓慢,平均直径增长速率维持在1m/step,前缘面积较小,小于三角洲整体面积的20%。⑤三角洲平原发育大量分流河道和串沟水道,分流砂坝存在多种改造方式。⑥三角洲前缘砂坝存在不同程度的叠置关系和韵律组合特征,分流砂坝在残余河口坝之上发育。【结论】建立了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为成因上识别分流砂坝与河口坝提供参考,为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提供参考。
【目的】国内外学者对砂质辫状河三角洲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对砂质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以及演化规律有着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对于河口坝、分流砂坝等沉积单元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探讨。【方法】基于油田地下储层资料,利用Delft3D沉积数值模拟软件再现砂质辫状河三角洲入湖生长演化过程,总结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①砂质辫状河三角洲的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②初期阶段三角洲生长最快,平均直径增长速率大于6m/step,辫状河携带沉积物入湖快速卸载形成大型朵状河口坝,此时三角洲整体处于水面之下。③中期阶段三角洲平原持续生长,三角洲前缘面积较大,占三角洲整体面积50%以上,且发育连片砂体。④晚期阶段三角洲发育缓慢,平均直径增长速率维持在1m/step,前缘面积较小,小于三角洲整体面积的20%。⑤三角洲平原发育大量分流河道和串沟水道,分流砂坝存在多种改造方式。⑥三角洲前缘砂坝存在不同程度的叠置关系和韵律组合特征,分流砂坝在残余河口坝之上发育。【结论】建立了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为成因上识别分流砂坝与河口坝提供参考,为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提供参考。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1
摘要:
摘 要 【目的】为明确季节性湖平面变化对浅水三角洲前缘指状砂坝沉积特征和生长过程的影响,【方法】基于赣江三角洲指状砂坝现代沉积资料,利用Delft3D软件,开展季节性湖平面变化与不变条件下的指状砂坝沉积数值模拟及差异对比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在季节性湖平面变化条件下,指状砂坝表现如下沉积构型与生长演化特征:(1)指状砂坝个数少、弯曲度小、长度长、中部厚度大,呈鸟足状为主的平面组合样式;(2)指状砂坝发育深切型分流河道,天然堤宽且厚,河口坝内单期增生体厚度大;(3)在湖平面下降期,指状砂坝发生进积,分流河道以侵蚀-延伸为主;在湖平面上升期,指状砂坝发生退积,分流河道侵蚀作用弱,以沉积作用为主,天然堤加积并不断增厚。【结论】因此,季节性湖平面变化是浅水三角洲指状砂坝的重要形成条件,其促进了天然堤的发育,提高了分流河道及指状砂坝的稳定性,对指状砂坝的沉积构型与生长过程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摘 要 【目的】为明确季节性湖平面变化对浅水三角洲前缘指状砂坝沉积特征和生长过程的影响,【方法】基于赣江三角洲指状砂坝现代沉积资料,利用Delft3D软件,开展季节性湖平面变化与不变条件下的指状砂坝沉积数值模拟及差异对比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在季节性湖平面变化条件下,指状砂坝表现如下沉积构型与生长演化特征:(1)指状砂坝个数少、弯曲度小、长度长、中部厚度大,呈鸟足状为主的平面组合样式;(2)指状砂坝发育深切型分流河道,天然堤宽且厚,河口坝内单期增生体厚度大;(3)在湖平面下降期,指状砂坝发生进积,分流河道以侵蚀-延伸为主;在湖平面上升期,指状砂坝发生退积,分流河道侵蚀作用弱,以沉积作用为主,天然堤加积并不断增厚。【结论】因此,季节性湖平面变化是浅水三角洲指状砂坝的重要形成条件,其促进了天然堤的发育,提高了分流河道及指状砂坝的稳定性,对指状砂坝的沉积构型与生长过程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6
摘要:
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融合是沉积模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以浅水三角洲为例,探索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一体化的可行性。选取泥沙比、湖平面变化、入口流量三个变量,分别采用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方法对浅水三角洲进行模拟,以沉积体长宽比、面积、前缘粗糙度等为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在细节上有所差别,但在宏观变化规律上是一致的,且二者模拟结果相似度较高。这一研究对于沉积物理模拟与沉积数值模拟的一体化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融合是沉积模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以浅水三角洲为例,探索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一体化的可行性。选取泥沙比、湖平面变化、入口流量三个变量,分别采用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方法对浅水三角洲进行模拟,以沉积体长宽比、面积、前缘粗糙度等为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在细节上有所差别,但在宏观变化规律上是一致的,且二者模拟结果相似度较高。这一研究对于沉积物理模拟与沉积数值模拟的一体化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5
摘要:
【目的】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乌三段纹层状页岩的微观储层特征进行研究,深化认识纹层状页岩储层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岩性物理分离,综合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扫描电镜和矿物扫描,有机地球化学,二氧化碳、氮气吸附及压汞测试等,对比分析纹层状页岩不同组构之间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及孔隙结构等特征的差异性。【结果】乌三段纹层状页岩由灰岩纹层、凝灰岩纹层及富硅质层频繁互层形成,灰岩纹层、凝灰岩纹层密度为60~180条/m,有机碳含量远低于富硅质层。纹层状页岩孔缝并存,其中富硅质层主要发育黏土矿物有关的粒间孔、粒内孔,有机孔发育很局限;灰岩纹层主要发育方解石、白云石粒内溶孔;凝灰岩纹层中主要为黄铁矿晶间孔、黏土矿物粒间和粒内孔及白云石粒内溶孔。灰岩纹层、凝灰岩纹层中碳酸盐矿物溶孔的形成与毗邻富硅质层中有机质演化产生的酸性流体溶蚀相关。沿着这些纹层边界近水平裂缝发育丰富,密度为63~130条/m,宽度为0.2~4.9 mm。灰岩纹层、凝灰岩纹层的微孔发育程度较富硅质层低,但大孔发育程度高。灰岩纹层中大孔的孔体积是毗邻富硅质层的2.5~4.3倍,大孔对总孔体积的贡献率约是毗邻富硅质层的1.9~2.1倍;凝灰岩纹层中大孔的孔体积是毗邻富硅质层的1.5~2.3倍。【结论】在纹层状页岩中,富硅质层中有机质生成油气,沿孔缝发生微运移,优先运移至相邻灰岩纹层、凝灰岩纹层中。灰岩和凝灰岩纹层大孔较多,游离气贡献多。乌拉力克组纹层状页岩游离气占比大,与灰岩和凝灰岩纹层发育丰富密切相关。
【目的】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乌三段纹层状页岩的微观储层特征进行研究,深化认识纹层状页岩储层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岩性物理分离,综合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扫描电镜和矿物扫描,有机地球化学,二氧化碳、氮气吸附及压汞测试等,对比分析纹层状页岩不同组构之间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及孔隙结构等特征的差异性。【结果】乌三段纹层状页岩由灰岩纹层、凝灰岩纹层及富硅质层频繁互层形成,灰岩纹层、凝灰岩纹层密度为60~180条/m,有机碳含量远低于富硅质层。纹层状页岩孔缝并存,其中富硅质层主要发育黏土矿物有关的粒间孔、粒内孔,有机孔发育很局限;灰岩纹层主要发育方解石、白云石粒内溶孔;凝灰岩纹层中主要为黄铁矿晶间孔、黏土矿物粒间和粒内孔及白云石粒内溶孔。灰岩纹层、凝灰岩纹层中碳酸盐矿物溶孔的形成与毗邻富硅质层中有机质演化产生的酸性流体溶蚀相关。沿着这些纹层边界近水平裂缝发育丰富,密度为63~130条/m,宽度为0.2~4.9 mm。灰岩纹层、凝灰岩纹层的微孔发育程度较富硅质层低,但大孔发育程度高。灰岩纹层中大孔的孔体积是毗邻富硅质层的2.5~4.3倍,大孔对总孔体积的贡献率约是毗邻富硅质层的1.9~2.1倍;凝灰岩纹层中大孔的孔体积是毗邻富硅质层的1.5~2.3倍。【结论】在纹层状页岩中,富硅质层中有机质生成油气,沿孔缝发生微运移,优先运移至相邻灰岩纹层、凝灰岩纹层中。灰岩和凝灰岩纹层大孔较多,游离气贡献多。乌拉力克组纹层状页岩游离气占比大,与灰岩和凝灰岩纹层发育丰富密切相关。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3
摘要:
基于有机地球化学、全岩XRD、场发射扫描电镜与热模拟等实验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开展了乌拉力克组(或平凉组)页岩分布及地球化学、储集层与保存条件等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或平凉组)页岩气的形成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或平凉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北段和中段约10~80m,南段最厚达1000m以上。页岩中有机质含量为0.10%~1.40%,类型以I型(腐泥型)有机质为主,但中北段页岩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处于生气阶段;南段受构造作用影响,既生油也生气。乌拉力克组页岩孔隙类型丰富,发育粒间孔、粒内孔、微裂缝及少量有机质孔。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相比,乌拉力克组页岩孔隙度偏低,但其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微裂隙发育,渗透率比龙马溪组页岩好。下伏克里摩里组与上覆拉什仲组主要发育页岩、泥晶灰岩,具有较好的封闭性能,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的富集提供了有利保存和封隔空间。从乌拉力克组地层分布,生气潜力、可压裂性、保存条件等,认为盆地西缘北段铁克苏庙南、中段古峰庄西为有利区带,具有较好的海相页岩气勘探潜力。
基于有机地球化学、全岩XRD、场发射扫描电镜与热模拟等实验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开展了乌拉力克组(或平凉组)页岩分布及地球化学、储集层与保存条件等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或平凉组)页岩气的形成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或平凉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北段和中段约10~80m,南段最厚达1000m以上。页岩中有机质含量为0.10%~1.40%,类型以I型(腐泥型)有机质为主,但中北段页岩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处于生气阶段;南段受构造作用影响,既生油也生气。乌拉力克组页岩孔隙类型丰富,发育粒间孔、粒内孔、微裂缝及少量有机质孔。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相比,乌拉力克组页岩孔隙度偏低,但其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微裂隙发育,渗透率比龙马溪组页岩好。下伏克里摩里组与上覆拉什仲组主要发育页岩、泥晶灰岩,具有较好的封闭性能,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的富集提供了有利保存和封隔空间。从乌拉力克组地层分布,生气潜力、可压裂性、保存条件等,认为盆地西缘北段铁克苏庙南、中段古峰庄西为有利区带,具有较好的海相页岩气勘探潜力。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9
摘要:
【目的】明确海相页岩孔隙空间特征差异与岩相、物质组成、孔隙结构等的耦合关系,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地质意义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乌拉力克组页岩含气性评价十分重要。本研究为了确定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空间特征及其内在耦合因素,进而结合岩相纵向发育特征讨论页岩气地质意义。【方法】研究开展了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吸附能力相关分析测试实验,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在典型页岩岩相分类基础上,理清了不同岩相页岩的孔隙度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以页岩含气特征为约束,探究页岩纵向烃类富集层段。【结果】乌拉力克组孔隙度从底到顶有增加趋势,孔渗相关性不明显。与龙马溪组页岩不同,目的层页岩整体具高生物硅质与低TOC含量特征,生物硅质主要占据中—小孔孔隙。【讨论】较差的生烃能力限制了乌拉力克组页岩中烃类聚集,生物硅质表现为胶结减孔作用而不是支撑增孔作用。目的层上部主要为混合页岩,虽然碎屑含量高、孔隙度高,但有机质含量低、生烃排水能力差;向底部过渡为生物硅质页岩,虽然TOC含量相对较高,但生物硅质胶结作用对储集性不利。结合孔隙空间特征来看,生物硅质页岩发育部位的上部多岩相页岩交替发育层段有望指示低TOC背景下页岩气富集部位。
【目的】明确海相页岩孔隙空间特征差异与岩相、物质组成、孔隙结构等的耦合关系,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地质意义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乌拉力克组页岩含气性评价十分重要。本研究为了确定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空间特征及其内在耦合因素,进而结合岩相纵向发育特征讨论页岩气地质意义。【方法】研究开展了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吸附能力相关分析测试实验,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在典型页岩岩相分类基础上,理清了不同岩相页岩的孔隙度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以页岩含气特征为约束,探究页岩纵向烃类富集层段。【结果】乌拉力克组孔隙度从底到顶有增加趋势,孔渗相关性不明显。与龙马溪组页岩不同,目的层页岩整体具高生物硅质与低TOC含量特征,生物硅质主要占据中—小孔孔隙。【讨论】较差的生烃能力限制了乌拉力克组页岩中烃类聚集,生物硅质表现为胶结减孔作用而不是支撑增孔作用。目的层上部主要为混合页岩,虽然碎屑含量高、孔隙度高,但有机质含量低、生烃排水能力差;向底部过渡为生物硅质页岩,虽然TOC含量相对较高,但生物硅质胶结作用对储集性不利。结合孔隙空间特征来看,生物硅质页岩发育部位的上部多岩相页岩交替发育层段有望指示低TOC背景下页岩气富集部位。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1
摘要:
三角洲不仅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油气勘探中重要的油气富集层。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是由河流、潮汐、波浪中两种或者三种沉积过程同时完成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潮控三角洲逐渐成为油气勘探与沉积研究的主要目标,但受水动力作用的影响,潮控三角洲砂体分布规律不明,沉积相组合多样,沉积体系及特征复杂,导致对潮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的认识具有较大差异与不同。对于潮控三角洲的基础研究方法,由于缺少野外露头、沉积解剖难度较大、测井解释资料分辨率较低等问题,导致对潮控三角洲的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基于上述问题,采用沉积数值模拟方法(Delft3D),建立理想化潮控三角洲模型,通过改变河流流量与潮汐幅度的条件,探究潮控三角洲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河流与潮汐在潮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河流搬运来自上游的沉积物,沉积物在入海口发生堆积,潮汐将来自上游的沉积物向深海方向搬运、沉积,形成砂坝,随着潮汐幅度的增加,坝体向海洋方向整体呈“扁平状”发育;河流流量与潮汐幅度大小决定坝体形态及三角洲面积,当河流流量与潮汐幅度增大时,其携带沉积物的能力增强,沉积物能在离入海口更远的地方沉积,砂坝面积增大,同时潮汐幅度的增大,对原有坝体进行侵蚀改造,将砂体向海洋方向搬运,坝体平均长度增加;潮控三角洲演化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沉积物在河口堆积;河流-潮汐联合作用搬运沉积物,形成坝体,三角洲快速发育;河流-潮汐联合作用对坝体的改造,三角洲面积继续增长,但增长速率减缓。
三角洲不仅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油气勘探中重要的油气富集层。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是由河流、潮汐、波浪中两种或者三种沉积过程同时完成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潮控三角洲逐渐成为油气勘探与沉积研究的主要目标,但受水动力作用的影响,潮控三角洲砂体分布规律不明,沉积相组合多样,沉积体系及特征复杂,导致对潮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的认识具有较大差异与不同。对于潮控三角洲的基础研究方法,由于缺少野外露头、沉积解剖难度较大、测井解释资料分辨率较低等问题,导致对潮控三角洲的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基于上述问题,采用沉积数值模拟方法(Delft3D),建立理想化潮控三角洲模型,通过改变河流流量与潮汐幅度的条件,探究潮控三角洲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河流与潮汐在潮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河流搬运来自上游的沉积物,沉积物在入海口发生堆积,潮汐将来自上游的沉积物向深海方向搬运、沉积,形成砂坝,随着潮汐幅度的增加,坝体向海洋方向整体呈“扁平状”发育;河流流量与潮汐幅度大小决定坝体形态及三角洲面积,当河流流量与潮汐幅度增大时,其携带沉积物的能力增强,沉积物能在离入海口更远的地方沉积,砂坝面积增大,同时潮汐幅度的增大,对原有坝体进行侵蚀改造,将砂体向海洋方向搬运,坝体平均长度增加;潮控三角洲演化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沉积物在河口堆积;河流-潮汐联合作用搬运沉积物,形成坝体,三角洲快速发育;河流-潮汐联合作用对坝体的改造,三角洲面积继续增长,但增长速率减缓。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4
摘要:
【意义】气候作用影响着海洋有机碳富集,现有文献主要探讨高日照量和温暖湿润气候下有机碳富集机理、总结富有机质沉积与天文周期间的关系,很少涉及冰消期海相烃源岩发育机理。我国在元古代和古生代冰消期发育了多套海相烃源岩,通过研究和总结冰消期气候对盆地有机碳富集的作用机理,有助于从地球系统的角度建立不同气候条件与有机质丰度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进展】调研发现,我国大型油气田对应的中生代和新生代主力烃源岩发育于中高纬度温室气候期,而元古代和古生代主力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中低纬度冰川消融期。冰消期烃源岩分布在新元古代、埃迪卡拉-寒武纪转换期、奥陶纪-志留纪转换期和二叠纪四个时代,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对海洋有机碳富集具有重要作用。米氏旋回控制下的高日照量、升温和波动气候导致的岩石风化增强、广泛的海侵作用、强烈的上升流作用和间冰期频繁的火山活动,共同导致了冰消期海洋生产力提高和缺氧还原的水体环境,进而促进有机碳富集和烃源岩形成。【结论与展望】这一冰消期气候与烃源岩形成的关系模式,体现了气候旋回控制下海洋-陆地-大气地球系统对有机碳富集的控制作用,未来可结合气候模拟和定量计算的结果,对大页岩油气田分布做出一定预测。
【意义】气候作用影响着海洋有机碳富集,现有文献主要探讨高日照量和温暖湿润气候下有机碳富集机理、总结富有机质沉积与天文周期间的关系,很少涉及冰消期海相烃源岩发育机理。我国在元古代和古生代冰消期发育了多套海相烃源岩,通过研究和总结冰消期气候对盆地有机碳富集的作用机理,有助于从地球系统的角度建立不同气候条件与有机质丰度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进展】调研发现,我国大型油气田对应的中生代和新生代主力烃源岩发育于中高纬度温室气候期,而元古代和古生代主力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中低纬度冰川消融期。冰消期烃源岩分布在新元古代、埃迪卡拉-寒武纪转换期、奥陶纪-志留纪转换期和二叠纪四个时代,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对海洋有机碳富集具有重要作用。米氏旋回控制下的高日照量、升温和波动气候导致的岩石风化增强、广泛的海侵作用、强烈的上升流作用和间冰期频繁的火山活动,共同导致了冰消期海洋生产力提高和缺氧还原的水体环境,进而促进有机碳富集和烃源岩形成。【结论与展望】这一冰消期气候与烃源岩形成的关系模式,体现了气候旋回控制下海洋-陆地-大气地球系统对有机碳富集的控制作用,未来可结合气候模拟和定量计算的结果,对大页岩油气田分布做出一定预测。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8
摘要: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油岩心地质录井中,各岩石类型单层厚度分辨率基本为10 cm,造成大量岩石类型组合长期被当成单一岩石类型描述,探索其岩石类型组合及储集能力定量研究的新方法,有利于长7油层组页岩油的高效勘探开发。【方法】通过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24口井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油各岩石类型单层厚度分辨率1 ~5 cm的高分辨率岩心观察,405块样品的体视显微镜、薄片鉴定,以及物性分析资料等,该项研究首先对长7油层组岩石类型进行了重新识别,其次对长7油层组岩石类型组合及储集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的定量研究。【结果】长7油层组页岩油发育11种主要的岩石类型,首次定量划分出单一型、含层型、夹层型、互层型4种岩石类型组合形式,65种岩石类型组合。在11种岩石类型储集能力定量评价基础上,结合其各岩石类型厚度百分比,首次探索性地提出了定量计算65种岩石类型组合储集能力的新方法。【结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油长期单一岩石类型思路的研究须向岩石类型组合思路的研究转变,指导长7油层组页岩油的高效勘探开发。然而,该项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尚需结合大量长7油层组页岩油勘探开发效果进一步完善。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油岩心地质录井中,各岩石类型单层厚度分辨率基本为10 cm,造成大量岩石类型组合长期被当成单一岩石类型描述,探索其岩石类型组合及储集能力定量研究的新方法,有利于长7油层组页岩油的高效勘探开发。【方法】通过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24口井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油各岩石类型单层厚度分辨率1 ~5 cm的高分辨率岩心观察,405块样品的体视显微镜、薄片鉴定,以及物性分析资料等,该项研究首先对长7油层组岩石类型进行了重新识别,其次对长7油层组岩石类型组合及储集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的定量研究。【结果】长7油层组页岩油发育11种主要的岩石类型,首次定量划分出单一型、含层型、夹层型、互层型4种岩石类型组合形式,65种岩石类型组合。在11种岩石类型储集能力定量评价基础上,结合其各岩石类型厚度百分比,首次探索性地提出了定量计算65种岩石类型组合储集能力的新方法。【结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油长期单一岩石类型思路的研究须向岩石类型组合思路的研究转变,指导长7油层组页岩油的高效勘探开发。然而,该项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尚需结合大量长7油层组页岩油勘探开发效果进一步完善。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4
摘要:
摘 要:【意义】沉积物重力流是气候极端事件和古地震等构造活动的有效记录者,也是全球新增油气储量和产量的最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其过程的事件性和发生场地的特殊性,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的实地观测难度大、记录数据少,沉积模拟成为理解和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动力过程和沉积规律的最重要手段。【进展】本文拟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从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综述深水重力流沉积模拟的研究进展,籍此归纳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与沉积规律的认识和发展方向。首先,总结了沉积物理模拟实验的原理、监测技术和实验室建设进展,明确了流体的物质组成与含量、流态或能量差异对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搬运与沉积过程的影响,以及沉积物重力流单独发生及受到等深流等外来流体影响下的沉积单元响应特征。其次,综述了沉积物重力流数值模拟发展历程、已有模拟平台及其在流体结构、水动力参数及复杂地貌影响下的沉积过程数值模拟等方面的进展。【结论与展望】对比分析提出,物理模拟受实验室时空尺度的明显限制,沉积过程的水动力参数难以满足真实世界。而数值模拟方法满足了模拟尺度与真实模型一致的要求,但受计算流体力学理论研究限制,在高浓度颗粒运动、浊流对底床侵蚀等过程的认识方面效果不理想。未来深水重力流沉积模拟将在多学科交叉合作基础上,以关键节点物理模拟结果约束下,利用数值模拟的连续性结果,进一步深化深水重力流沉积机制,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方法。
摘 要:【意义】沉积物重力流是气候极端事件和古地震等构造活动的有效记录者,也是全球新增油气储量和产量的最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其过程的事件性和发生场地的特殊性,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的实地观测难度大、记录数据少,沉积模拟成为理解和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动力过程和沉积规律的最重要手段。【进展】本文拟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从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综述深水重力流沉积模拟的研究进展,籍此归纳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与沉积规律的认识和发展方向。首先,总结了沉积物理模拟实验的原理、监测技术和实验室建设进展,明确了流体的物质组成与含量、流态或能量差异对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搬运与沉积过程的影响,以及沉积物重力流单独发生及受到等深流等外来流体影响下的沉积单元响应特征。其次,综述了沉积物重力流数值模拟发展历程、已有模拟平台及其在流体结构、水动力参数及复杂地貌影响下的沉积过程数值模拟等方面的进展。【结论与展望】对比分析提出,物理模拟受实验室时空尺度的明显限制,沉积过程的水动力参数难以满足真实世界。而数值模拟方法满足了模拟尺度与真实模型一致的要求,但受计算流体力学理论研究限制,在高浓度颗粒运动、浊流对底床侵蚀等过程的认识方面效果不理想。未来深水重力流沉积模拟将在多学科交叉合作基础上,以关键节点物理模拟结果约束下,利用数值模拟的连续性结果,进一步深化深水重力流沉积机制,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方法。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0
摘要:
作为古气候还原及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载体,细粒积岩纹层相关研究近年备受学者们关注。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湖泊中细粒沉积岩纹层究竟以何种机制形成以及相应识别特征的研究尚不明确。本文对湖泊中细粒沉积岩纹层的形成机制、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资料显示,悬浮沉降、重力流远端稀释、底流、火山热液及微生物作用等方式,均可在湖泊环境中形成细粒沉积岩纹层。在成因识别中,尽管不同沉积过程可能形成成分、层厚、粒度及形态相似的纹层,但它们在纹层组合、生物扰动以及其它沉积构造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这些纹层的形成和分布受古气候和古地理两大类因素控制,古气候对纹层控制作用广泛且复杂,古地理控制纹层分布格局。从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看,目前湖泊细粒沉积岩纹层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未来在应查明纹层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发展有效的纹层信息提取手段和命名方法,整合纹层空间尺度的变化,并面向非常规油气重大需求,聚焦古气候还原、碳埋藏、生命演化及火星沉积学等前沿问题开展研究。
作为古气候还原及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载体,细粒积岩纹层相关研究近年备受学者们关注。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湖泊中细粒沉积岩纹层究竟以何种机制形成以及相应识别特征的研究尚不明确。本文对湖泊中细粒沉积岩纹层的形成机制、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资料显示,悬浮沉降、重力流远端稀释、底流、火山热液及微生物作用等方式,均可在湖泊环境中形成细粒沉积岩纹层。在成因识别中,尽管不同沉积过程可能形成成分、层厚、粒度及形态相似的纹层,但它们在纹层组合、生物扰动以及其它沉积构造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这些纹层的形成和分布受古气候和古地理两大类因素控制,古气候对纹层控制作用广泛且复杂,古地理控制纹层分布格局。从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看,目前湖泊细粒沉积岩纹层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未来在应查明纹层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发展有效的纹层信息提取手段和命名方法,整合纹层空间尺度的变化,并面向非常规油气重大需求,聚焦古气候还原、碳埋藏、生命演化及火星沉积学等前沿问题开展研究。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7
摘要: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海相笔石页岩,近些年在该套笔石页岩中不断发现有天然气显示,并可产生工业油流,证明乌拉力克组存在较大勘探潜力,本研究旨在探讨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发育特征,建立笔石生物地层格架,分析乌拉力克组的沉积演化规律。【方法】通过分析取芯井的笔石特征,明确乌拉力克组的时代归属,开展单井笔石带划分并建立生物地层格架,结合岩性发育规律分析黑色页岩的空间演化,并依据笔石体的演化对海侵的响应探讨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①乌拉力克组隶属奥陶世中晚期达瑞威尔阶-桑比阶,并依据笔石发育特征将乌拉力克组分为四个笔石带,从下到上依次发育Pterograptus elegans带、Jiangxigraptus vagus带、Nemagraptus gracilis带、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②通过对比分析笔石带发育特征认为,研究区乌拉力克组北部棋探9井附近发育完整的四个笔石带,南部缺失Pterograptus elegans与Jiangxigraptus vagus带;③乌拉力克组的Pterograptus elegans与Nemagraptus gracilis带为两个海侵期,向上至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结论】乌拉力克组底部的黑色页岩由棋探9井的Pterograptus elegans带到银探2井的Nemagraptus gracilis带表现出强烈的穿时性,沿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向南地层逐渐变年轻,沉积中心逐渐向南迁移。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海相笔石页岩,近些年在该套笔石页岩中不断发现有天然气显示,并可产生工业油流,证明乌拉力克组存在较大勘探潜力,本研究旨在探讨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发育特征,建立笔石生物地层格架,分析乌拉力克组的沉积演化规律。【方法】通过分析取芯井的笔石特征,明确乌拉力克组的时代归属,开展单井笔石带划分并建立生物地层格架,结合岩性发育规律分析黑色页岩的空间演化,并依据笔石体的演化对海侵的响应探讨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①乌拉力克组隶属奥陶世中晚期达瑞威尔阶-桑比阶,并依据笔石发育特征将乌拉力克组分为四个笔石带,从下到上依次发育Pterograptus elegans带、Jiangxigraptus vagus带、Nemagraptus gracilis带、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②通过对比分析笔石带发育特征认为,研究区乌拉力克组北部棋探9井附近发育完整的四个笔石带,南部缺失Pterograptus elegans与Jiangxigraptus vagus带;③乌拉力克组的Pterograptus elegans与Nemagraptus gracilis带为两个海侵期,向上至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结论】乌拉力克组底部的黑色页岩由棋探9井的Pterograptus elegans带到银探2井的Nemagraptus gracilis带表现出强烈的穿时性,沿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向南地层逐渐变年轻,沉积中心逐渐向南迁移。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0
摘要:
V/(V+Ni)、V/Cr、U/Th、U自生和Ce是海相地层传统的氧化还原判别指标,但对湖相地层氧化还原的判识出现多解性。钼(Mo)元素作为一个新的氧化还原判别指标,其在湖泊环境中的富集机制研究仍十分薄弱,限制了Mo在湖泊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潜力。本文对青海湖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性测试,分析了Mo的平面富集特征,探讨了Mo含量与沉积物陆源输入、粒度、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及水体环境之间的相应关系。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目前属于碱性、弱氧化的微咸水湖泊,水体内Mo元素轻度富集于深水区沉积物。陆源输入及沉积物粒度不影响Mo的富集;弱碱性-碱性湖盆中Mo无法利用黏土矿物和铁(氢)氧化物吸附进行沉降与富集;锰-铁(氢)氧化物虽然有可能吸附Mo并发生沉降,但是随着沉积物表生作用转化为还原环境,Mo将会从沉积物内重新释放到水体。有机质丰度与Mo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显示,深水区温跃层下底层水氧化性降低、还原性增强,有机质吸附及保存是沉积物中Mo富集的主控因素。
V/(V+Ni)、V/Cr、U/Th、U自生和Ce是海相地层传统的氧化还原判别指标,但对湖相地层氧化还原的判识出现多解性。钼(Mo)元素作为一个新的氧化还原判别指标,其在湖泊环境中的富集机制研究仍十分薄弱,限制了Mo在湖泊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潜力。本文对青海湖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性测试,分析了Mo的平面富集特征,探讨了Mo含量与沉积物陆源输入、粒度、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及水体环境之间的相应关系。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目前属于碱性、弱氧化的微咸水湖泊,水体内Mo元素轻度富集于深水区沉积物。陆源输入及沉积物粒度不影响Mo的富集;弱碱性-碱性湖盆中Mo无法利用黏土矿物和铁(氢)氧化物吸附进行沉降与富集;锰-铁(氢)氧化物虽然有可能吸附Mo并发生沉降,但是随着沉积物表生作用转化为还原环境,Mo将会从沉积物内重新释放到水体。有机质丰度与Mo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显示,深水区温跃层下底层水氧化性降低、还原性增强,有机质吸附及保存是沉积物中Mo富集的主控因素。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9
摘要:
扬子陆块北缘二叠纪—侏罗纪多个层位中锂矿化体的发现,对沉积型锂资源调查研究与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为查明侏罗系白田坝组含锂细碎屑岩源区母岩性质及构造背景,并初步探讨古环境对锂富集的控制作用,对该组地层典型岩性做了详细的岩石学研究,并针对含锂(富锂)细碎屑岩进行了XRD分析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主量元素氧化物判别函数和LaN/YbN-ΣREE、K2O-Rb、La/Th-Hf 图解显示潜在物源区是一个出露中酸性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混合源区;主量元素氧化物判别函数和La-Th、Ti/Zr-La/Sc、La-Th-Sc、Th-Sc-Zr/10、Th-Co-Zr/10图解反映沉积期构造背景为活动陆缘,而源区部分母岩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Ga、Sr/Ba、Sr/Cu、C值、CIA、U/Th、Ni/Co等古环境指标指示含锂细碎屑岩沉积于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弱还原—氧化淡水环境,且A-CN-K和Th/Sc-Zr/Sc图解说明碎屑物在首次沉积时源区母岩已经经历了中等—强烈程度的风化作用。综合研究表明:古盐度和古还原氧化条件对锂富集具一定控制作用,但含锂(富锂)细碎屑岩中黏土矿物的含量才是决定锂能否富集的关键。物源区锂的含量水平对锂富集起主导作用(“源”),沉积环境通过影响黏土矿物的含量来影响地层中锂的含量(“储”)。
扬子陆块北缘二叠纪—侏罗纪多个层位中锂矿化体的发现,对沉积型锂资源调查研究与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为查明侏罗系白田坝组含锂细碎屑岩源区母岩性质及构造背景,并初步探讨古环境对锂富集的控制作用,对该组地层典型岩性做了详细的岩石学研究,并针对含锂(富锂)细碎屑岩进行了XRD分析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主量元素氧化物判别函数和LaN/YbN-ΣREE、K2O-Rb、La/Th-Hf 图解显示潜在物源区是一个出露中酸性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混合源区;主量元素氧化物判别函数和La-Th、Ti/Zr-La/Sc、La-Th-Sc、Th-Sc-Zr/10、Th-Co-Zr/10图解反映沉积期构造背景为活动陆缘,而源区部分母岩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Ga、Sr/Ba、Sr/Cu、C值、CIA、U/Th、Ni/Co等古环境指标指示含锂细碎屑岩沉积于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弱还原—氧化淡水环境,且A-CN-K和Th/Sc-Zr/Sc图解说明碎屑物在首次沉积时源区母岩已经经历了中等—强烈程度的风化作用。综合研究表明:古盐度和古还原氧化条件对锂富集具一定控制作用,但含锂(富锂)细碎屑岩中黏土矿物的含量才是决定锂能否富集的关键。物源区锂的含量水平对锂富集起主导作用(“源”),沉积环境通过影响黏土矿物的含量来影响地层中锂的含量(“储”)。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5
摘要:
【意义】沉积学发展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工业化开采紧密相关,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相互促进,碳酸盐岩沉积学、深水重力流沉积学、细粒沉积学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深水油气、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增储增产。【进展】近年来,我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在源-汇系统与沉积过程正演模拟、陆相页岩沉积特征及对含油气性的影响、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低渗-致密碎屑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指导了油气勘探生产中的有利区带评价优选、井位部署、开发方案制定。【结论与展望】随着油气勘探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复杂储层等领域拓展,源-汇系统沉积学与沉积正演模拟技术创新、陆相页岩沉积学、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与智能分析系统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研究认识必将为推动全球及中国油气工业高质量发展和陆相页岩革命做出新贡献。
【意义】沉积学发展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工业化开采紧密相关,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相互促进,碳酸盐岩沉积学、深水重力流沉积学、细粒沉积学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深水油气、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增储增产。【进展】近年来,我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在源-汇系统与沉积过程正演模拟、陆相页岩沉积特征及对含油气性的影响、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低渗-致密碎屑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指导了油气勘探生产中的有利区带评价优选、井位部署、开发方案制定。【结论与展望】随着油气勘探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复杂储层等领域拓展,源-汇系统沉积学与沉积正演模拟技术创新、陆相页岩沉积学、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与智能分析系统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研究认识必将为推动全球及中国油气工业高质量发展和陆相页岩革命做出新贡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2
摘要:
【目的】扬子西缘峨边群传统上被认为是华南中元古代晚期的代表性地层单元之一,其沉积时限与物源特征可为重建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背景下扬子陆块的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约束。【方法】本文对峨边群变质碎屑沉积岩开展了岩石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获得了峨边群枷担桥组两件变质细粒岩屑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区间为1950~900 Ma,主要相对概率峰值为 ~910 Ma、~1570 和~1730 Ma,以及次要峰值为~1130 Ma、~1390 Ma、~1840 Ma、~2500 Ma和~2550 Ma。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908 ± 8 Ma(MSWD = 0.10, n = 5)和905 ± 5 Ma(MSWD = 0.52, n = 9)。【结论】结合区域已有相关资料,峨边群枷担桥组的沉积时限为~910 Ma至~860 Ma,其沉积物源主要为扬子西缘的岩浆岩,主体方向为南侧,推测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微陆块拼合的构造背景,与Rodinia超大陆的全球性汇聚过程相关。
【目的】扬子西缘峨边群传统上被认为是华南中元古代晚期的代表性地层单元之一,其沉积时限与物源特征可为重建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背景下扬子陆块的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约束。【方法】本文对峨边群变质碎屑沉积岩开展了岩石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获得了峨边群枷担桥组两件变质细粒岩屑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区间为1950~900 Ma,主要相对概率峰值为 ~910 Ma、~1570 和~1730 Ma,以及次要峰值为~1130 Ma、~1390 Ma、~1840 Ma、~2500 Ma和~2550 Ma。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908 ± 8 Ma(MSWD = 0.10, n = 5)和905 ± 5 Ma(MSWD = 0.52, n = 9)。【结论】结合区域已有相关资料,峨边群枷担桥组的沉积时限为~910 Ma至~860 Ma,其沉积物源主要为扬子西缘的岩浆岩,主体方向为南侧,推测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微陆块拼合的构造背景,与Rodinia超大陆的全球性汇聚过程相关。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0
摘要:
【目的】研究沙地表层沉积物气候代用指标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明确各气候代用指标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文在浑善达克沙地大空间尺度上采集了32个地表沉积物,通过色度、Hm/Gt、磁化率与现代气候因子(年均降水和年均温)的相关分析,探讨各指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其环境意义。【结果】a* 、b*与降水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77,P<0.01),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82,P<0.01),表明a*和 b*都能够作为气候变化的有效代用指标,且a*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更加敏感;L*与气候因子间关系不明显,其变化主要受植被的直接影响,而对于气候的指示意义不明显。赤铁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高于针铁矿,Hm/Gt比值与年均降水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5,P<0.01),与年均温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P<0.01),揭示出赤铁矿和Hm/Gt值对降水和温度的敏感性,可以有效反映沙地水热条件的变化。磁化率在该区域没有表现出与气候因子的良好对应关系,沙地物源可能是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指示了沙地磁化率变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结论】对浑善达克沙地地表沉积物空间变化特征及其气候代用指标之间提供了新见解。
【目的】研究沙地表层沉积物气候代用指标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明确各气候代用指标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文在浑善达克沙地大空间尺度上采集了32个地表沉积物,通过色度、Hm/Gt、磁化率与现代气候因子(年均降水和年均温)的相关分析,探讨各指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其环境意义。【结果】a* 、b*与降水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77,P<0.01),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82,P<0.01),表明a*和 b*都能够作为气候变化的有效代用指标,且a*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更加敏感;L*与气候因子间关系不明显,其变化主要受植被的直接影响,而对于气候的指示意义不明显。赤铁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高于针铁矿,Hm/Gt比值与年均降水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5,P<0.01),与年均温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P<0.01),揭示出赤铁矿和Hm/Gt值对降水和温度的敏感性,可以有效反映沙地水热条件的变化。磁化率在该区域没有表现出与气候因子的良好对应关系,沙地物源可能是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指示了沙地磁化率变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结论】对浑善达克沙地地表沉积物空间变化特征及其气候代用指标之间提供了新见解。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7
摘要: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4
摘要:
【目的】在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四川盆地乃至全球早、中三叠世时期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煤沉积空缺,直至晚三叠世,煤沉积才恢复到与二叠纪相当的水平。四川盆地煤沉积在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早期(须一段)重新出现,以薄层煤线且空间延续性差为特征;在须家河组沉积中-晚期,煤层沉积厚及其空间展布规律性强。目前对须一段初始成煤期的古气候及其对煤形成的贡献还缺乏清晰的认识。【方法】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采用岩石主、微量元素分析,并结合野外露头描述、岩石学分析等,对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一段含煤地层(工农镇剖面和王家梁剖面)开展了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工农镇剖面须家河组一段的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而王家梁剖面须家河组一段的沉积相以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此外,初始成煤期的古气候指数(Sr/Cu和C值)和风化指数(CIAcorr和Rb/Sr)呈现同步变化。【结论】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一段初始成煤期的古气候特征表现为炎热潮湿与温暖半干旱-半潮湿交替出现。煤层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而这种湿润的古气候可能与超级季风引活动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煤的沉积还需要适宜的保存环境,如在高位体系域的沼泽中,煤层可以良好发育和保存。
【目的】在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四川盆地乃至全球早、中三叠世时期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煤沉积空缺,直至晚三叠世,煤沉积才恢复到与二叠纪相当的水平。四川盆地煤沉积在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早期(须一段)重新出现,以薄层煤线且空间延续性差为特征;在须家河组沉积中-晚期,煤层沉积厚及其空间展布规律性强。目前对须一段初始成煤期的古气候及其对煤形成的贡献还缺乏清晰的认识。【方法】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采用岩石主、微量元素分析,并结合野外露头描述、岩石学分析等,对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一段含煤地层(工农镇剖面和王家梁剖面)开展了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工农镇剖面须家河组一段的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而王家梁剖面须家河组一段的沉积相以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此外,初始成煤期的古气候指数(Sr/Cu和C值)和风化指数(CIAcorr和Rb/Sr)呈现同步变化。【结论】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一段初始成煤期的古气候特征表现为炎热潮湿与温暖半干旱-半潮湿交替出现。煤层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而这种湿润的古气候可能与超级季风引活动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煤的沉积还需要适宜的保存环境,如在高位体系域的沼泽中,煤层可以良好发育和保存。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6
摘要:
目的 锂是我国重要战略性金属和新能源金属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分布广,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勘探中发现含铝岩系中伴生大量的锂资源。针对含铝岩系中Li的赋存形势和富集规律,不仅对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也对Li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撑。方法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含铝岩系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经典认识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钻井资料、地化试验等方法研究含铝岩系中Li的基本特征、赋存方式和富集规律。结果 Li在含铝岩系中的分布相对不均匀,一般在含铝岩系中上部富集,在岩性序列中,Li主要富集在铝土质黏土岩和黏土质铝土岩中,在铝土质铁矿中相对亏损。Li与Al2O3、SiO2及Al2O3/ SiO2比值关系均先为正相关性,后呈负相关。结论 炎热潮湿多雨的古气候及碱性环境有利于黏土矿物的形成,促进Li+与Al3+、Mg2+发生类质同象作用赋存在黏土矿物中,随着脱硅富铝作用增强,由于缺少足够的黏土矿物,Li在铝土岩中的含量急剧降低。
目的 锂是我国重要战略性金属和新能源金属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分布广,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勘探中发现含铝岩系中伴生大量的锂资源。针对含铝岩系中Li的赋存形势和富集规律,不仅对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也对Li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撑。方法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含铝岩系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经典认识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钻井资料、地化试验等方法研究含铝岩系中Li的基本特征、赋存方式和富集规律。结果 Li在含铝岩系中的分布相对不均匀,一般在含铝岩系中上部富集,在岩性序列中,Li主要富集在铝土质黏土岩和黏土质铝土岩中,在铝土质铁矿中相对亏损。Li与Al2O3、SiO2及Al2O3/ SiO2比值关系均先为正相关性,后呈负相关。结论 炎热潮湿多雨的古气候及碱性环境有利于黏土矿物的形成,促进Li+与Al3+、Mg2+发生类质同象作用赋存在黏土矿物中,随着脱硅富铝作用增强,由于缺少足够的黏土矿物,Li在铝土岩中的含量急剧降低。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2
摘要:
【目的】前寒武纪地层经历了多期次构造热事件、构造复杂、变形变质严重,给地层划分对比及客观地层层序的建立带来不便与困难。选择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界梵净山群淘金河组为研究对象,利用碎屑锆石U-Pb年龄对比,为梵净山群地层划分对比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针对梵净山群最古老的“淘金河组”露头,采集砂岩样开展碎屑锆石形态对比、U-Pb定年、分析该层位的物质来源及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并将梵净山地层进行多维定标分析对比。【结果】“淘金河组”锆石颗粒棱角分明,代表短距离搬运,源岩为花岗岩、辉绿岩、正长岩/二长岩和玄武岩,年龄峰值为:875?Ma、1862?Ma和2513?Ma,经锆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淘金河组”沉积于汇聚背景。【结论】通过锆石年龄图谱对比发现“淘金河组”与其上覆地层余家沟组之上的肖家河组相似,物源相同。结合多维定标分析及梵净山群各组其他地层地质特征,提出在桃树林一带梵净山群“淘金河组”与肖家河组可能为同一地层单元,研究表明针对前寒武纪地层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
【目的】前寒武纪地层经历了多期次构造热事件、构造复杂、变形变质严重,给地层划分对比及客观地层层序的建立带来不便与困难。选择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界梵净山群淘金河组为研究对象,利用碎屑锆石U-Pb年龄对比,为梵净山群地层划分对比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针对梵净山群最古老的“淘金河组”露头,采集砂岩样开展碎屑锆石形态对比、U-Pb定年、分析该层位的物质来源及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并将梵净山地层进行多维定标分析对比。【结果】“淘金河组”锆石颗粒棱角分明,代表短距离搬运,源岩为花岗岩、辉绿岩、正长岩/二长岩和玄武岩,年龄峰值为:875?Ma、1862?Ma和2513?Ma,经锆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淘金河组”沉积于汇聚背景。【结论】通过锆石年龄图谱对比发现“淘金河组”与其上覆地层余家沟组之上的肖家河组相似,物源相同。结合多维定标分析及梵净山群各组其他地层地质特征,提出在桃树林一带梵净山群“淘金河组”与肖家河组可能为同一地层单元,研究表明针对前寒武纪地层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2
摘要:
摘 要 【目的】通过研究现代分支河流体系河网平面展布规律,预测地下河流相砂体储层分布,为储层建模提供知识库,指导油气勘探开发。【方法】利用Google Earth、Global Mapper和91卫图助手等地理信息软件,按照等间隔测线对格尔木河流扇河道条数与宽度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河网密度(Dw)的计算,总结格尔木河流扇河网密度(Dw)沿程变化规律,分析河网密度(Dw)主控因素。【结果】(1)格尔木河流扇大致可分为近端、中部和远端三个相带,近端河网密度(Dw)范围为0.089-0.198,平均河网密度(Dw)为0.143,中部河网密度(Dw)范围为0.136-0.19,平均河网密度(Dw)为0.164,远端河网密度(Dw)范围为0.16-0.37,平均河网密度(Dw)为0.25;(2)河网密度(Dw)主控因素为构造运动和地貌因素;(3)构造运动和地貌因素的差异导致河网密度(Dw)的波动,反之,不同的河网密度(Dw)也可以用来识别和恢复地下古河道及古环境条件,指导油气勘探开发。【结论】格尔木河流扇河网密度(Dw)的研究促进了分支河流体系沉积学发展,对地下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新方法,为储层建模知识库提供了大量数据。
摘 要 【目的】通过研究现代分支河流体系河网平面展布规律,预测地下河流相砂体储层分布,为储层建模提供知识库,指导油气勘探开发。【方法】利用Google Earth、Global Mapper和91卫图助手等地理信息软件,按照等间隔测线对格尔木河流扇河道条数与宽度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河网密度(Dw)的计算,总结格尔木河流扇河网密度(Dw)沿程变化规律,分析河网密度(Dw)主控因素。【结果】(1)格尔木河流扇大致可分为近端、中部和远端三个相带,近端河网密度(Dw)范围为0.089-0.198,平均河网密度(Dw)为0.143,中部河网密度(Dw)范围为0.136-0.19,平均河网密度(Dw)为0.164,远端河网密度(Dw)范围为0.16-0.37,平均河网密度(Dw)为0.25;(2)河网密度(Dw)主控因素为构造运动和地貌因素;(3)构造运动和地貌因素的差异导致河网密度(Dw)的波动,反之,不同的河网密度(Dw)也可以用来识别和恢复地下古河道及古环境条件,指导油气勘探开发。【结论】格尔木河流扇河网密度(Dw)的研究促进了分支河流体系沉积学发展,对地下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新方法,为储层建模知识库提供了大量数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1
摘要:
【目的】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突破,页岩油已成为未来石油资源的重要接替领域。目前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于纹层型页岩油的储集性能方面研究较少。【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氮气吸附等实验手段,对长7段页岩层系中不同纹层类型的发育特征、储集性能和含油性进行研究,划分纹层类型,明确页岩油赋存特征。【结果】研究区长7段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黑色页岩和凝灰岩中均发育纹层,宏观上根据纹层厚度可划分为厚纹层状页岩(1cm
【目的】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突破,页岩油已成为未来石油资源的重要接替领域。目前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于纹层型页岩油的储集性能方面研究较少。【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氮气吸附等实验手段,对长7段页岩层系中不同纹层类型的发育特征、储集性能和含油性进行研究,划分纹层类型,明确页岩油赋存特征。【结果】研究区长7段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黑色页岩和凝灰岩中均发育纹层,宏观上根据纹层厚度可划分为厚纹层状页岩(1cm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3
摘要:
【目的】川中北部元坝构造二叠系茅三段-吴一段储层段中发育以残余颗粒结构为主的粉~细晶白云石,在阴极射线下不发光,目前对研究区内该类白云石成因机理并不明确。【方法】基于储层岩石学特征结合岩石TIMA扫描、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微区原位主微量元素、锶同位素以及白云石原位U-Pb年代学等手段对白云岩成因机制展开研究。【结果】研究表明:(1)茅三段与吴一段储层岩石类型为灰岩类、白云岩类以及沉凝灰岩类。灰岩类储层主要包括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生屑灰岩及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储层为性半自形~自形的粉~细晶白云岩;沉凝灰岩类储层主要由火山碎屑、炭质、钙镁质、砂级碎屑以及金属矿物等组成,火山碎屑为玻屑、玄武岩等碎屑,钙镁质主要成分为白云石与方解石。(2)茅三段与吴一段顶部白云石微量元素平均值表现为具极高Fe含量(10678.40×10-6),较高的Mn含量(822.95×10-6)、Si含量(1929.81×10-6)、Al含量(394.11×10-6)及高(Na+K)含量(362.38×10-6),指示封闭环境下成岩流体具有高盐度、高碱性金属含量的特征。白云石与泥晶生屑灰岩中基质部分的87Sr/86Sr介于茅口组-吴家坪组同时期海水范围内,同时具有∑REE值偏低,LREE的亏损,表现出Ce负异常(δPr平均值为1.03>1,δCe平均值为0.96<1)、Eu负异常或无异常等特征,说明白云石化成岩流体与同时期海水相似。(3)茅三段与吴一段中粉~细晶白云石U-Pb年龄为245.36±1.08Ma,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发生于浅埋藏期。【结论】综合分析认为,茅三段与吴一段粉~细晶白云石的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为浅埋藏期上覆吴一段与吴二段泥质沉凝灰岩、凝灰质泥岩段粘土矿物压实脱水作用。此过程中析出大量富Mg2+、Fe2+、Al3+、Si4+离子,以茅口组~吴家坪期残余海水为载体,运移至吴一段、茅三段顶部的颗粒灰岩并发生交代。
【目的】川中北部元坝构造二叠系茅三段-吴一段储层段中发育以残余颗粒结构为主的粉~细晶白云石,在阴极射线下不发光,目前对研究区内该类白云石成因机理并不明确。【方法】基于储层岩石学特征结合岩石TIMA扫描、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微区原位主微量元素、锶同位素以及白云石原位U-Pb年代学等手段对白云岩成因机制展开研究。【结果】研究表明:(1)茅三段与吴一段储层岩石类型为灰岩类、白云岩类以及沉凝灰岩类。灰岩类储层主要包括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生屑灰岩及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储层为性半自形~自形的粉~细晶白云岩;沉凝灰岩类储层主要由火山碎屑、炭质、钙镁质、砂级碎屑以及金属矿物等组成,火山碎屑为玻屑、玄武岩等碎屑,钙镁质主要成分为白云石与方解石。(2)茅三段与吴一段顶部白云石微量元素平均值表现为具极高Fe含量(10678.40×10-6),较高的Mn含量(822.95×10-6)、Si含量(1929.81×10-6)、Al含量(394.11×10-6)及高(Na+K)含量(362.38×10-6),指示封闭环境下成岩流体具有高盐度、高碱性金属含量的特征。白云石与泥晶生屑灰岩中基质部分的87Sr/86Sr介于茅口组-吴家坪组同时期海水范围内,同时具有∑REE值偏低,LREE的亏损,表现出Ce负异常(δPr平均值为1.03>1,δCe平均值为0.96<1)、Eu负异常或无异常等特征,说明白云石化成岩流体与同时期海水相似。(3)茅三段与吴一段中粉~细晶白云石U-Pb年龄为245.36±1.08Ma,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发生于浅埋藏期。【结论】综合分析认为,茅三段与吴一段粉~细晶白云石的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为浅埋藏期上覆吴一段与吴二段泥质沉凝灰岩、凝灰质泥岩段粘土矿物压实脱水作用。此过程中析出大量富Mg2+、Fe2+、Al3+、Si4+离子,以茅口组~吴家坪期残余海水为载体,运移至吴一段、茅三段顶部的颗粒灰岩并发生交代。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8
摘要:
【目的】新疆天山居亚欧大陆内部,处多个大气环流系统过渡地带,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学术界对其全新世环境演化的认识尚未统一,补充更多敏感区域高分辨率气候记录是明确该问题的基础。【方法】研究材料采自中天山山间盆地,基于AMS14C年代测试结果,以孢粉为古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研究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过程。【结果】6369-3601 cal yr B.P.期间蒿属(Artemisia)、藜属(Chenopodium)含量高,花粉PCA axis 1得分偏正,气候出现干湿波动,以干为主,存在气候突变现象。3601-2512 cal yr B.P.期间云杉属(picea)含量升高,花粉PCA axis 2得分偏正,气候冷湿。2512-1016 cal yr B.P.期间桦木属(Betula)含量增加,花粉PCA axis 1得分偏正,气候暖干。发生在4766-3601 cal yr B.P.期间以冷干为特征的气候突变与“4.2 ka B.P.”气候事件有良好响应,可能是太阳辐射减弱,中高纬寒冷加剧、北大西洋海温降低使西风环流减弱导致。【结论】划分出的3个花粉带指示中天山山间盆地中晚全新世气候经历了干湿波动(偏干)-冷湿-暖干3个阶段。中晚全新世以来研究区接收夏季太阳辐射减少,北大西洋海面蒸发弱,西风环流携带水汽少,气候干旱。晚全新世早期持续的寒冷气候迫使西风环流南移,叠加北大西洋涛动负相位输送大量水汽,气候冷湿。晚期冬季太阳辐射增强,陆地蒸发加大,气候暖干。
【目的】新疆天山居亚欧大陆内部,处多个大气环流系统过渡地带,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学术界对其全新世环境演化的认识尚未统一,补充更多敏感区域高分辨率气候记录是明确该问题的基础。【方法】研究材料采自中天山山间盆地,基于AMS14C年代测试结果,以孢粉为古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研究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过程。【结果】6369-3601 cal yr B.P.期间蒿属(Artemisia)、藜属(Chenopodium)含量高,花粉PCA axis 1得分偏正,气候出现干湿波动,以干为主,存在气候突变现象。3601-2512 cal yr B.P.期间云杉属(picea)含量升高,花粉PCA axis 2得分偏正,气候冷湿。2512-1016 cal yr B.P.期间桦木属(Betula)含量增加,花粉PCA axis 1得分偏正,气候暖干。发生在4766-3601 cal yr B.P.期间以冷干为特征的气候突变与“4.2 ka B.P.”气候事件有良好响应,可能是太阳辐射减弱,中高纬寒冷加剧、北大西洋海温降低使西风环流减弱导致。【结论】划分出的3个花粉带指示中天山山间盆地中晚全新世气候经历了干湿波动(偏干)-冷湿-暖干3个阶段。中晚全新世以来研究区接收夏季太阳辐射减少,北大西洋海面蒸发弱,西风环流携带水汽少,气候干旱。晚全新世早期持续的寒冷气候迫使西风环流南移,叠加北大西洋涛动负相位输送大量水汽,气候冷湿。晚期冬季太阳辐射增强,陆地蒸发加大,气候暖干。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6
摘要:
陆源海相烃源岩是我国多个近海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其差异性展布特征制约着烃源岩的分布预测精度和油气勘探成效。而陆源有机质的搬运沉积过程决定着陆源海相烃源岩质量和分布。运用水槽沉积模拟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从“正演”的角度动态记录并定量表征不同水体盐度条件下陆源分散有机质的搬运过程并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TOC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海陆过渡环境中的陆源有机质主要富集在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相带内,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海陆过渡环境中的陆源有机质丰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盐絮凝作用影响下,咸水环境中陆源有机质搬运距离更靠近物源区,沉积厚度更大。基于三种深度学习算法建立了实验条件下的TOC预测模型,最终优选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预测模型为最优模型。将实验条件下的TOC预测模型与地质条件相结合,完成了崖南凹陷崖城组三角洲内烃源岩的TOC预测。结果显示,崖南凹陷陆源有机质搬运距离可达50 km,在距离物源区31 km左右处有机质富集程度最高。
陆源海相烃源岩是我国多个近海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其差异性展布特征制约着烃源岩的分布预测精度和油气勘探成效。而陆源有机质的搬运沉积过程决定着陆源海相烃源岩质量和分布。运用水槽沉积模拟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从“正演”的角度动态记录并定量表征不同水体盐度条件下陆源分散有机质的搬运过程并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TOC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海陆过渡环境中的陆源有机质主要富集在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相带内,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海陆过渡环境中的陆源有机质丰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盐絮凝作用影响下,咸水环境中陆源有机质搬运距离更靠近物源区,沉积厚度更大。基于三种深度学习算法建立了实验条件下的TOC预测模型,最终优选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预测模型为最优模型。将实验条件下的TOC预测模型与地质条件相结合,完成了崖南凹陷崖城组三角洲内烃源岩的TOC预测。结果显示,崖南凹陷陆源有机质搬运距离可达50 km,在距离物源区31 km左右处有机质富集程度最高。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9
摘要:
大环烷烃是一类具有单环结构但环碳数较大(n>10)的饱和脂肪烃类化合物,在油页岩、原油、土壤及高等植物中均有检出。不同检出物中大环烷烃的特征碳数有所差异,与长链烷基烯烃和烷基环己烷等化合物在色谱上具有相同的等间距流出特征。此外,其质谱中存在与长链烷基烯烃和烷基环己烷相同的分子离子峰(CnH2n),以及相同的特征碎片离子m/z 97、111和125。在实际鉴定工作中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解。鉴于此,通过回顾并综述该类化合物的鉴定识别特征、生物母源及其前身物等研究成果,并根据澳大利亚悉尼盆地藻烛煤(torbanite)样品中的提纯单体化合物的NMR结构鉴定,充分肯定了大环烷烃类化合物的结构;并以环己烷的碎片断裂机理为基础,解释了该类化合物的特征碎片断裂机理,有助于未来对大环烷烃类化合物的识别和鉴定;最后,根据前人的研究工作,汇总了大环烷烃类生物标志物可能的生物化学合成途径,以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大环烷烃母源和前身物。
大环烷烃是一类具有单环结构但环碳数较大(n>10)的饱和脂肪烃类化合物,在油页岩、原油、土壤及高等植物中均有检出。不同检出物中大环烷烃的特征碳数有所差异,与长链烷基烯烃和烷基环己烷等化合物在色谱上具有相同的等间距流出特征。此外,其质谱中存在与长链烷基烯烃和烷基环己烷相同的分子离子峰(CnH2n),以及相同的特征碎片离子m/z 97、111和125。在实际鉴定工作中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解。鉴于此,通过回顾并综述该类化合物的鉴定识别特征、生物母源及其前身物等研究成果,并根据澳大利亚悉尼盆地藻烛煤(torbanite)样品中的提纯单体化合物的NMR结构鉴定,充分肯定了大环烷烃类化合物的结构;并以环己烷的碎片断裂机理为基础,解释了该类化合物的特征碎片断裂机理,有助于未来对大环烷烃类化合物的识别和鉴定;最后,根据前人的研究工作,汇总了大环烷烃类生物标志物可能的生物化学合成途径,以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大环烷烃母源和前身物。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5
摘要:
【目的】晚二叠世扬子板块北缘台地内部盆地广旺海槽、开江-梁平海槽与鄂西海槽发育大隆组富有机质的黑色硅质岩沉积,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目标层位。这套硅质岩开始沉积于258.77 Ma,其形成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有关,但硅质岩沉积结束的具体年龄以及这些海槽消亡的原因尚未清楚。开展相应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扬子北缘这些深水海槽的演化与发展,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潜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采集位于广旺海槽的旺苍燕儿洞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硅质岩上部火山灰夹层样品,开展锆石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分析,测定锆石U-Pb年龄以及微量元素。【结果】锆石为自形棱角状,发育生长环带,Th/U ? 0.46,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曲线展示重稀土富集、轻稀土亏损、Ce正异常、Eu负异常的左倾特征;锆石铀铅LA-ICP-MS年龄为253.0 ± 1.3 Ma;锆石微量元素Th/Nb与Hf/Th交汇图以及Th/U与Nb/Hf交汇图图解指示样品落在岛弧造山范围内构造背景。【结论】华南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终结于晚二叠世长兴中期253.0 ± 1.3 Ma,该期火山喷发与板内造山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无关,其形成是扬子板块周围岛弧火山作用,后者可能是与扬子北缘多个海槽在二叠末期萎缩消失的原因密切相关。
【目的】晚二叠世扬子板块北缘台地内部盆地广旺海槽、开江-梁平海槽与鄂西海槽发育大隆组富有机质的黑色硅质岩沉积,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目标层位。这套硅质岩开始沉积于258.77 Ma,其形成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有关,但硅质岩沉积结束的具体年龄以及这些海槽消亡的原因尚未清楚。开展相应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扬子北缘这些深水海槽的演化与发展,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潜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采集位于广旺海槽的旺苍燕儿洞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硅质岩上部火山灰夹层样品,开展锆石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分析,测定锆石U-Pb年龄以及微量元素。【结果】锆石为自形棱角状,发育生长环带,Th/U ? 0.46,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曲线展示重稀土富集、轻稀土亏损、Ce正异常、Eu负异常的左倾特征;锆石铀铅LA-ICP-MS年龄为253.0 ± 1.3 Ma;锆石微量元素Th/Nb与Hf/Th交汇图以及Th/U与Nb/Hf交汇图图解指示样品落在岛弧造山范围内构造背景。【结论】华南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终结于晚二叠世长兴中期253.0 ± 1.3 Ma,该期火山喷发与板内造山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无关,其形成是扬子板块周围岛弧火山作用,后者可能是与扬子北缘多个海槽在二叠末期萎缩消失的原因密切相关。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9
摘要: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深水重力流沉积普遍发育。【方法】以盆地东南部的富县地区长7段为研究对象,基于13口取芯井厘米级岩心精细描述、粒度分析和测井资料,研究了长7段重力流沉积的类型及特征、分布规律及演化模式,结合试油、试采资料分析了重力流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结果表明:富县地区长7段主要发育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和浊流3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滑动-滑塌以发育包卷层理、揉皱变形构造、同沉积阶梯状小断层及滑动面为特征,以砂岩和泥岩的混合沉积为主;砂质碎屑流发育厚层块状砂岩、泥岩撕裂屑及泥包砾结构,单砂体厚度介于0.3-3.5m,累积厚度可达10m以上;浊流发育火焰状构造和鲍马序列,多见不完整的A段、B段、D段和E段,砂体规模小,发育受限,单砂体厚度一般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结论】长7段共划分出6种典型测井相组合,11种岩相类型。该区域重力流的形成机制为水下坡折带、火山和地震。顺物源方向,地层加厚反映出沉积环境从三角洲前缘过渡到半深湖-深湖沉积;垂向上,3种重力流类型叠置出现,并以砂质碎屑流沉积占主体。重力流砂体中砂质碎屑流含油情况最好,以油斑-油浸级别为主,勘探成功率高达78.5%,为下一步勘探的首选类型。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深水重力流沉积普遍发育。【方法】以盆地东南部的富县地区长7段为研究对象,基于13口取芯井厘米级岩心精细描述、粒度分析和测井资料,研究了长7段重力流沉积的类型及特征、分布规律及演化模式,结合试油、试采资料分析了重力流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结果表明:富县地区长7段主要发育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和浊流3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滑动-滑塌以发育包卷层理、揉皱变形构造、同沉积阶梯状小断层及滑动面为特征,以砂岩和泥岩的混合沉积为主;砂质碎屑流发育厚层块状砂岩、泥岩撕裂屑及泥包砾结构,单砂体厚度介于0.3-3.5m,累积厚度可达10m以上;浊流发育火焰状构造和鲍马序列,多见不完整的A段、B段、D段和E段,砂体规模小,发育受限,单砂体厚度一般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结论】长7段共划分出6种典型测井相组合,11种岩相类型。该区域重力流的形成机制为水下坡折带、火山和地震。顺物源方向,地层加厚反映出沉积环境从三角洲前缘过渡到半深湖-深湖沉积;垂向上,3种重力流类型叠置出现,并以砂质碎屑流沉积占主体。重力流砂体中砂质碎屑流含油情况最好,以油斑-油浸级别为主,勘探成功率高达78.5%,为下一步勘探的首选类型。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8
摘要: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并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方法】为明确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构建可靠的沉积构型模式与定量规模关系模型,本文通过水槽实验,在固定边界条件限制下,模拟砂质辫状河形成与演化过程,利用激光扫描仪按固定时间间隔获取实验地貌形态数据并精确重构模拟辫状河三维沉积构型模型,进一步开展沉积演化机制分析、沉积构型解剖及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构建。【结论与讨论】研究表明:(1)砂质辫状河沉积初期,沉积物顺流发生底床搬运并形成初始心滩,分散水流受阻汇集成水道并进一步形成朵状初始心滩,随后辫状水道改造初始心滩并逐步形成稳定的水道网络与心滩格局;(2)在辫状河形成后,辫状水道与心滩持续协同演化,主要存在三种演化机制,包括辫状水道侧积主导心滩侧向增生、辫状水道废弃充填并与心滩叠合、辫状水道汇水床刷导致下游心滩重塑;(3)模拟过程中,心滩通常在1~6个模拟期次内形成并持续生长至最大规模,随后在3~8个模拟期次内遭受连续侵蚀而规模减小,最终仅36.28%的区域得以保存;(4)模拟结束后,辫状河沉积体内部以辫状水道沉积为主,其占比约57.9%,可分为复杂叠切水道、下切水道、孤立水道,心滩多遭受水道侵蚀改造,其规模较小、形态破碎;(5)最终保存的沉积体内部,辫状水道平均宽厚比为14.1,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13.7,心滩宽厚比为19.8,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25.4。本研究明确了砂质辫状河沉积体在辫状水道网络持续、高强度侵蚀改造后形成的复杂沉积构型,建立了内部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为地下储层表征提供了更贴近地质实际的定量化沉积构型模式。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并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方法】为明确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构建可靠的沉积构型模式与定量规模关系模型,本文通过水槽实验,在固定边界条件限制下,模拟砂质辫状河形成与演化过程,利用激光扫描仪按固定时间间隔获取实验地貌形态数据并精确重构模拟辫状河三维沉积构型模型,进一步开展沉积演化机制分析、沉积构型解剖及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构建。【结论与讨论】研究表明:(1)砂质辫状河沉积初期,沉积物顺流发生底床搬运并形成初始心滩,分散水流受阻汇集成水道并进一步形成朵状初始心滩,随后辫状水道改造初始心滩并逐步形成稳定的水道网络与心滩格局;(2)在辫状河形成后,辫状水道与心滩持续协同演化,主要存在三种演化机制,包括辫状水道侧积主导心滩侧向增生、辫状水道废弃充填并与心滩叠合、辫状水道汇水床刷导致下游心滩重塑;(3)模拟过程中,心滩通常在1~6个模拟期次内形成并持续生长至最大规模,随后在3~8个模拟期次内遭受连续侵蚀而规模减小,最终仅36.28%的区域得以保存;(4)模拟结束后,辫状河沉积体内部以辫状水道沉积为主,其占比约57.9%,可分为复杂叠切水道、下切水道、孤立水道,心滩多遭受水道侵蚀改造,其规模较小、形态破碎;(5)最终保存的沉积体内部,辫状水道平均宽厚比为14.1,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13.7,心滩宽厚比为19.8,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25.4。本研究明确了砂质辫状河沉积体在辫状水道网络持续、高强度侵蚀改造后形成的复杂沉积构型,建立了内部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为地下储层表征提供了更贴近地质实际的定量化沉积构型模式。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3
摘要:
【意义】冷泉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具有重大影响,冷泉碳酸盐岩是海底冷泉活动形成的产物,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常被用于示踪渗漏流体信息及沉积环境变化。【进展】台湾地区冷泉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新生代中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是研究古冷泉的理想载体。对台湾地区冷泉碳酸盐岩发育的地质产状、矿物岩石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宏体生物化石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结论与展望】台湾地区冷泉碳酸盐岩以块状和烟囱状为主,分别指示了强度较弱的扩散和较强的喷溢流体活动;碳和氧同位素显示冷泉流体的碳源主要来自生物成因甲烷和热成因甲烷,并受海水或产甲烷残余CO2的影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冷泉碳酸盐岩形成于还原环境;冷泉生物以双壳类生物化石为主,中新世和上新世生物种类少,更新世生物种类多,可能受水深的控制。未来可从冷泉碳酸盐岩的微区原位碳和氧同位素分析、碳酸盐相矿物的Mo元素及其同位素分析,以及满月蛤科不同属生物化石发育的空间差异并结合地球化学分析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期完善对台湾地区古冷泉体系的深入理解。
【意义】冷泉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具有重大影响,冷泉碳酸盐岩是海底冷泉活动形成的产物,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常被用于示踪渗漏流体信息及沉积环境变化。【进展】台湾地区冷泉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新生代中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是研究古冷泉的理想载体。对台湾地区冷泉碳酸盐岩发育的地质产状、矿物岩石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宏体生物化石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结论与展望】台湾地区冷泉碳酸盐岩以块状和烟囱状为主,分别指示了强度较弱的扩散和较强的喷溢流体活动;碳和氧同位素显示冷泉流体的碳源主要来自生物成因甲烷和热成因甲烷,并受海水或产甲烷残余CO2的影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冷泉碳酸盐岩形成于还原环境;冷泉生物以双壳类生物化石为主,中新世和上新世生物种类少,更新世生物种类多,可能受水深的控制。未来可从冷泉碳酸盐岩的微区原位碳和氧同位素分析、碳酸盐相矿物的Mo元素及其同位素分析,以及满月蛤科不同属生物化石发育的空间差异并结合地球化学分析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期完善对台湾地区古冷泉体系的深入理解。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5
摘要:
【目的】油气田开发中后期,储层构型研究是剩余油挖潜和提高采收率的关键,相似露头的精细解释可为地下储层构型预测提供可对比的原型模型。【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考考乌素沟、海湾矿业延安组浅水三角洲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获取海量露头影像数据进而建立三维数字露头,结合现场考察与室内分析对数字露头进行精细的构型解释。【结果】明确了湖平面上升过程中浅水三角洲前缘构型发育特征及演化模式,在湖平面较低时,主要发育主体型分流河道构型单元,宽度23.3~48.4 m、厚度0.89~1.81 m、宽厚比26.74,砂体叠置样式以切叠式为主;随湖平面升高,逐渐发育叉道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以及分流间湾,河口坝宽度53.9 m、厚度2.21 m、宽厚比24.39,样式以侧向拼接为主;湖平面较高时,主要发育末端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构型单元,末端分流河道宽度4.7~25.3 m、宽度0.4~1.03 m,宽厚比为11.75~24.56,呈孤立状镶嵌在泥质沉积中。【结论】当物源供给较稳定时,湖平面升高导致可容纳空间增大,构型单元由主体型分流河道向末端型分流河道演化,逐渐沉积河口坝和席状砂构型单元,砂体规模减小但宽厚比有所增加,总体上砂地比降低,空间连通性减弱,储层非均质性增强。
【目的】油气田开发中后期,储层构型研究是剩余油挖潜和提高采收率的关键,相似露头的精细解释可为地下储层构型预测提供可对比的原型模型。【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考考乌素沟、海湾矿业延安组浅水三角洲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获取海量露头影像数据进而建立三维数字露头,结合现场考察与室内分析对数字露头进行精细的构型解释。【结果】明确了湖平面上升过程中浅水三角洲前缘构型发育特征及演化模式,在湖平面较低时,主要发育主体型分流河道构型单元,宽度23.3~48.4 m、厚度0.89~1.81 m、宽厚比26.74,砂体叠置样式以切叠式为主;随湖平面升高,逐渐发育叉道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以及分流间湾,河口坝宽度53.9 m、厚度2.21 m、宽厚比24.39,样式以侧向拼接为主;湖平面较高时,主要发育末端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构型单元,末端分流河道宽度4.7~25.3 m、宽度0.4~1.03 m,宽厚比为11.75~24.56,呈孤立状镶嵌在泥质沉积中。【结论】当物源供给较稳定时,湖平面升高导致可容纳空间增大,构型单元由主体型分流河道向末端型分流河道演化,逐渐沉积河口坝和席状砂构型单元,砂体规模减小但宽厚比有所增加,总体上砂地比降低,空间连通性减弱,储层非均质性增强。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2
摘要:
【目的】珠江三角洲潮坪沉积环境复杂,沙蚕遗迹丰富,现代沙蚕遗迹的特点、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沉积物性质的关系,对遗迹化石及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但现代沙蚕遗迹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研究成果较少。【方法】选取珠江三角洲潮坪为研究区,运用现代沉积学及遗迹学方法,通过分析粒度、盐度、浑浊度及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计算机重构方法对取芯的样品进行处理,对研究区内现代沙蚕遗迹的组成与分布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并分析了遗迹分布与沉积环境和物化条件的关系。【结果】1)双齿围沙蚕主要生活在珠江三角洲的水下汊道和分流间海湾的潮坪区域。2)双齿围沙蚕的遗迹主要有觅食迹和居住迹,但层面上的觅食迹不易观察到,层内居住迹形态主要有简单的Y形、I形和U形以及复杂网状结构,连接处有鼓包。3)双齿围沙蚕适合生活在水动力条件较为低能、盐度较低、浑浊度较低、总有机碳含量丰富的分流间湾潮坪或水下汊道中。【结论】沙蚕遗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多种环境条件共同控制沙蚕遗迹的丰度,沙蚕居住迹与遗迹化石Polykladichnus相似,该遗迹化石可属于Mermia遗迹相和Glossifunites遗迹相,该遗迹化石组合主要出现在潮间带和潮道区域,该研究补充了现代沙蚕遗迹的生物学资料。
【目的】珠江三角洲潮坪沉积环境复杂,沙蚕遗迹丰富,现代沙蚕遗迹的特点、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沉积物性质的关系,对遗迹化石及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但现代沙蚕遗迹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研究成果较少。【方法】选取珠江三角洲潮坪为研究区,运用现代沉积学及遗迹学方法,通过分析粒度、盐度、浑浊度及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计算机重构方法对取芯的样品进行处理,对研究区内现代沙蚕遗迹的组成与分布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并分析了遗迹分布与沉积环境和物化条件的关系。【结果】1)双齿围沙蚕主要生活在珠江三角洲的水下汊道和分流间海湾的潮坪区域。2)双齿围沙蚕的遗迹主要有觅食迹和居住迹,但层面上的觅食迹不易观察到,层内居住迹形态主要有简单的Y形、I形和U形以及复杂网状结构,连接处有鼓包。3)双齿围沙蚕适合生活在水动力条件较为低能、盐度较低、浑浊度较低、总有机碳含量丰富的分流间湾潮坪或水下汊道中。【结论】沙蚕遗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多种环境条件共同控制沙蚕遗迹的丰度,沙蚕居住迹与遗迹化石Polykladichnus相似,该遗迹化石可属于Mermia遗迹相和Glossifunites遗迹相,该遗迹化石组合主要出现在潮间带和潮道区域,该研究补充了现代沙蚕遗迹的生物学资料。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7
摘要:
数值模拟是研究浊流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浊流的流动和沉积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对于预测和反演浊流沉积环境、研究深水沉积体系及勘探深水油气资源和油气储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Kostic和Parker的层平均深度模型构建了浊流的数值计算模型,通过设定不同粒径颗粒浓度、入流厚度与入流速度等初始条件,模拟并分析了由4种粒径悬浮沉积物驱动下的海底浊流在坡度为3%的流动过程和沉积特性。模拟结果显示浊流的沿程特征表现为:(1)在浊流厚度方面,浊流演化的初期由于对环境水的夹带开始变厚,但随着流动过程中沉降作用的发生又逐渐变薄,总体上,在相同初始流速下,粗颗粒沉积物含量越高浊流厚度越大。(2)在流速方面,浊流演化表现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加速阶段、匀速阶段和减速阶段,在相同初始厚度、相同沉积物浓度的条件下,细颗粒沉积物含量越高的浊流越稳定(即可以保持长时间的匀速运动流动);在相同沉积物组成和浓度条件下,厚度越大的浊流越稳定。(3)在沉积特征方面,浊流近源端的沉积物堆积多,沉积物主要堆积在中轴处,在中轴处后,沉积物厚度单调递减。厚度大、流速高的浊流,沉积速率更小,但是其沉积数量更多。这些结果表明,本文所应用的方法适用于现场尺度的浊流的研究,在未来有望在自然界得到应用。
数值模拟是研究浊流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浊流的流动和沉积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对于预测和反演浊流沉积环境、研究深水沉积体系及勘探深水油气资源和油气储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Kostic和Parker的层平均深度模型构建了浊流的数值计算模型,通过设定不同粒径颗粒浓度、入流厚度与入流速度等初始条件,模拟并分析了由4种粒径悬浮沉积物驱动下的海底浊流在坡度为3%的流动过程和沉积特性。模拟结果显示浊流的沿程特征表现为:(1)在浊流厚度方面,浊流演化的初期由于对环境水的夹带开始变厚,但随着流动过程中沉降作用的发生又逐渐变薄,总体上,在相同初始流速下,粗颗粒沉积物含量越高浊流厚度越大。(2)在流速方面,浊流演化表现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加速阶段、匀速阶段和减速阶段,在相同初始厚度、相同沉积物浓度的条件下,细颗粒沉积物含量越高的浊流越稳定(即可以保持长时间的匀速运动流动);在相同沉积物组成和浓度条件下,厚度越大的浊流越稳定。(3)在沉积特征方面,浊流近源端的沉积物堆积多,沉积物主要堆积在中轴处,在中轴处后,沉积物厚度单调递减。厚度大、流速高的浊流,沉积速率更小,但是其沉积数量更多。这些结果表明,本文所应用的方法适用于现场尺度的浊流的研究,在未来有望在自然界得到应用。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1
摘要:
中国西南滇黔地区不同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含铝土矿沉积地层中均发现了成矿潜力巨大的富锂黏土岩沉积,然而目前对这些地区铝土矿型富锂黏土岩的物质来源及富锂机制等方面的认识仍显著不足。本研究对云南早二叠系倒石头组和贵州早石炭系九架炉组两套铝土矿型富锂黏土岩系开展了矿物组成、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组成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这两套形成于不同时代却岩相特征极为相似的铝土矿型富锂黏土岩的物源属性特征及引起锂异常富集的制约因素。结果显示,贵州九架炉组和云南倒石头组富锂黏土岩间物源属性的差异对各自的含锂特征影响显著。总体上锂含量相对较低的九架炉组黏土岩的形成与下伏娄山关群不纯白云岩的风化剥蚀密切相关,而其原始物源可能为新元古代—中元古代的中酸性岩浆岩,并显著受到了镁铁质成分的影响。而锂含量相对较高的云南倒石头组黏土岩的形成受奥陶纪沉积岩系再循环物质的影响显著,而与其下伏碳酸盐岩地层间物源联系较弱。同时其原始物源明显受中酸性岩浆岩主导。此外,滇黔地区富锂黏土岩中锂的赋存矿物可能均为高岭石或伊利石矿物,而沉积时期流域的排水性及水体中的离子共存效应等对黏土中锂的富集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本研究的相关认识对加深黏土型锂矿的成矿过程与制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西南滇黔地区不同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含铝土矿沉积地层中均发现了成矿潜力巨大的富锂黏土岩沉积,然而目前对这些地区铝土矿型富锂黏土岩的物质来源及富锂机制等方面的认识仍显著不足。本研究对云南早二叠系倒石头组和贵州早石炭系九架炉组两套铝土矿型富锂黏土岩系开展了矿物组成、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组成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这两套形成于不同时代却岩相特征极为相似的铝土矿型富锂黏土岩的物源属性特征及引起锂异常富集的制约因素。结果显示,贵州九架炉组和云南倒石头组富锂黏土岩间物源属性的差异对各自的含锂特征影响显著。总体上锂含量相对较低的九架炉组黏土岩的形成与下伏娄山关群不纯白云岩的风化剥蚀密切相关,而其原始物源可能为新元古代—中元古代的中酸性岩浆岩,并显著受到了镁铁质成分的影响。而锂含量相对较高的云南倒石头组黏土岩的形成受奥陶纪沉积岩系再循环物质的影响显著,而与其下伏碳酸盐岩地层间物源联系较弱。同时其原始物源明显受中酸性岩浆岩主导。此外,滇黔地区富锂黏土岩中锂的赋存矿物可能均为高岭石或伊利石矿物,而沉积时期流域的排水性及水体中的离子共存效应等对黏土中锂的富集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本研究的相关认识对加深黏土型锂矿的成矿过程与制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4
摘要:
研究不同环境沉积物的磁化率和色度的变化机制,对利用该指标进行古气候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内陆腹地祁连山西段表土磁化率和色度的采样测量,分析了其随降水、气温、海拔的变化特征,并尝试建立了磁化率和色度与气候因子及海拔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1)磁化率与年均温、年均降水量呈非线性变化关系,存在一个温度和降水量阈值(~0℃,~300mm),低于该阈值磁化率与其呈反比,反之成正比;磁化率与海拔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在低海拔区域(1600-3300m)尤其敏感。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祁连山西段磁化率与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和海拔的函数关系。(2)色度(亮度、红度、黄度)与气温、降水无明显关系,亮度与海拔呈较显著负相关,且在低海拔地区(1600-3300m)更敏感。(3)比较而言,磁化率比色度更能反映祁连山西段气候及海拔变化信息;对于海拔变化,在低海拔区(1600-3300m)亮度与海拔关系更显著,黄度、磁化率次之;在高海拔区(3700-4300m)红度、亮度与海拔关系更显著。
研究不同环境沉积物的磁化率和色度的变化机制,对利用该指标进行古气候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内陆腹地祁连山西段表土磁化率和色度的采样测量,分析了其随降水、气温、海拔的变化特征,并尝试建立了磁化率和色度与气候因子及海拔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1)磁化率与年均温、年均降水量呈非线性变化关系,存在一个温度和降水量阈值(~0℃,~300mm),低于该阈值磁化率与其呈反比,反之成正比;磁化率与海拔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在低海拔区域(1600-3300m)尤其敏感。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祁连山西段磁化率与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和海拔的函数关系。(2)色度(亮度、红度、黄度)与气温、降水无明显关系,亮度与海拔呈较显著负相关,且在低海拔地区(1600-3300m)更敏感。(3)比较而言,磁化率比色度更能反映祁连山西段气候及海拔变化信息;对于海拔变化,在低海拔区(1600-3300m)亮度与海拔关系更显著,黄度、磁化率次之;在高海拔区(3700-4300m)红度、亮度与海拔关系更显著。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3
摘要:
【意义】海相砂质滩坝储层构型特征复杂,储层内部发育渗流优势通道及渗流屏障,对储层内部构型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方法】本文应用野外露头、卫星照片及沉积数值模拟等多技术手段,以哈得逊东河砂岩为研究目标,探讨了海相砂质滩坝储层的构型模式,在模式指导下对东河砂岩储层进行了构型精细表征。【结果】复合滩坝内部单一坝砂的沉积构型受控于岸线形态、海岸坡度、波浪方向及高度等多种因素,可形成不同形态的锥形坝、弯月坝、正向线性坝、斜交坝等单一坝体构型模式,在单一坝体边界识别的基础上,以构型模式为指导,在研究区C1小层识别出不同规模的坝体13个,包括弯月坝5个、正向线性坝7个、斜交坝1个,不同坝体间定量规模存在差异,弯月坝长度约1.5-3km,斜交坝长度约4.5-5km,正向线性坝体长度大于6km。坝砂间呈进积型及退积型叠置模式,C1小层坝体间呈进积侧向分隔型及进积侧向叠置型,海岸线迁移速率影响了砂坝间的叠置关系。数值模拟结果及露头资料表明砂坝内部增生体发育模式存在差异,其内部夹层分布模式包括顶积式分布、顶积-侧积式、间隔式3类,在C1小层识别出3类坝体内部夹层分布模式,16号坝体内部夹层呈“顶积-侧积式”的两段式分布特征,19号坝体内部夹层呈“侧积式”分布,顶积式与侧积式夹层的倾角分布区间约1-3°、3-7°,14、15号坝体间夹层呈“间隔式”分布,总结了哈得逊东河砂岩储层砂坝内部夹层的发育模式。【结论】对海相砂质滩坝储层内部构型的精细表征,可有效指导剩余油的挖潜。
【意义】海相砂质滩坝储层构型特征复杂,储层内部发育渗流优势通道及渗流屏障,对储层内部构型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方法】本文应用野外露头、卫星照片及沉积数值模拟等多技术手段,以哈得逊东河砂岩为研究目标,探讨了海相砂质滩坝储层的构型模式,在模式指导下对东河砂岩储层进行了构型精细表征。【结果】复合滩坝内部单一坝砂的沉积构型受控于岸线形态、海岸坡度、波浪方向及高度等多种因素,可形成不同形态的锥形坝、弯月坝、正向线性坝、斜交坝等单一坝体构型模式,在单一坝体边界识别的基础上,以构型模式为指导,在研究区C1小层识别出不同规模的坝体13个,包括弯月坝5个、正向线性坝7个、斜交坝1个,不同坝体间定量规模存在差异,弯月坝长度约1.5-3km,斜交坝长度约4.5-5km,正向线性坝体长度大于6km。坝砂间呈进积型及退积型叠置模式,C1小层坝体间呈进积侧向分隔型及进积侧向叠置型,海岸线迁移速率影响了砂坝间的叠置关系。数值模拟结果及露头资料表明砂坝内部增生体发育模式存在差异,其内部夹层分布模式包括顶积式分布、顶积-侧积式、间隔式3类,在C1小层识别出3类坝体内部夹层分布模式,16号坝体内部夹层呈“顶积-侧积式”的两段式分布特征,19号坝体内部夹层呈“侧积式”分布,顶积式与侧积式夹层的倾角分布区间约1-3°、3-7°,14、15号坝体间夹层呈“间隔式”分布,总结了哈得逊东河砂岩储层砂坝内部夹层的发育模式。【结论】对海相砂质滩坝储层内部构型的精细表征,可有效指导剩余油的挖潜。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1
摘要:
【目的】高分辨率气候重建对于探讨区域气候环境演变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进一步研究辽东半岛多样的沉积环境并揭示出其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方法】通过对大连西海岸低地老渔窝(LYW)剖面进行AMS14C测年、岩性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揭示其沉积环境和气候演变过程。【结果】该套沉积由粉砂、砂及碎石为主组成,记录了末次冰盛期末期到全新世中期(18815 cal. B.P.~6802 cal. B.P.)的沉积环境与气候演变信息。剖面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SiO2、Al2O3、K2O及Fe2O3(占比90.34%);元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iO2>Al2O3>K2O>Fe2O3>Na2O>CaO>TiO2>MgO>P2O5>MnO。研究区经历了干冷的冲积环境(18.8 cal. ka B.P. ~末次冰盛期末期)—稍暖湿的滨海潮间带环境(18.8~16.0 cal. ka B.P.)—暖湿的滨海潮下带环境(16.0~11.7 cal. ka B.P.)—最暖湿的滨海盐沼环境(11.7~6.8 cal. ka B.P.)和干冷的陆相流水环境(6.8~0 cal. ka B.P.)。本套沉积响应了新仙女木事件和8.0~9.0 cal. ka B.P.期间的短期快速气候事件并指示出6.8 cal.ka B.P.前后本区处于最高海平面。【结论】研究为辽东半岛末次冰盛期末期后的气候重建工作,尤其是大连西海岸沉积环境演变历史提供基础资料和信息。
【目的】高分辨率气候重建对于探讨区域气候环境演变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进一步研究辽东半岛多样的沉积环境并揭示出其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方法】通过对大连西海岸低地老渔窝(LYW)剖面进行AMS14C测年、岩性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揭示其沉积环境和气候演变过程。【结果】该套沉积由粉砂、砂及碎石为主组成,记录了末次冰盛期末期到全新世中期(18815 cal. B.P.~6802 cal. B.P.)的沉积环境与气候演变信息。剖面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SiO2、Al2O3、K2O及Fe2O3(占比90.34%);元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iO2>Al2O3>K2O>Fe2O3>Na2O>CaO>TiO2>MgO>P2O5>MnO。研究区经历了干冷的冲积环境(18.8 cal. ka B.P. ~末次冰盛期末期)—稍暖湿的滨海潮间带环境(18.8~16.0 cal. ka B.P.)—暖湿的滨海潮下带环境(16.0~11.7 cal. ka B.P.)—最暖湿的滨海盐沼环境(11.7~6.8 cal. ka B.P.)和干冷的陆相流水环境(6.8~0 cal. ka B.P.)。本套沉积响应了新仙女木事件和8.0~9.0 cal. ka B.P.期间的短期快速气候事件并指示出6.8 cal.ka B.P.前后本区处于最高海平面。【结论】研究为辽东半岛末次冰盛期末期后的气候重建工作,尤其是大连西海岸沉积环境演变历史提供基础资料和信息。
当前状态:
摘要:
古龙页岩油是松辽盆地重要的接替资源,估算的资源量可达151亿吨之多。从沉积和岩石学特点上看,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最大的特点是广泛发育了砂脉,非其它盆地页岩油储层中所有,所以这也是探讨古龙青山口组页岩的形成环境和特殊性的重要信息。最为奇特的是,除了砂脉外,古龙青山口组页岩中还有两种其它的特殊岩脉:黄铁矿脉和凝灰岩脉。黄铁矿脉和凝灰岩脉总体规模较小,宽度多在1-2毫米;可见长度数厘米;大部弯曲如肠,少数微曲。多倾斜产出,倾斜方向有一定规律,隔180°对称。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黄铁矿脉是由砂脉经后期黄铁矿化形成的,是先有粉砂脉而后有黄铁矿脉;而凝灰岩脉则是由密度倒置引起的重力沉降机制形成的(下沉式);并对黄铁矿脉和凝灰岩脉的形成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研究古龙页岩油储层中的黄铁矿脉和凝灰岩脉具有三个意义:一是可以知道黄铁矿脉和凝灰岩脉的形成时间和沉积环境、沉积过程、沉积物状态和成岩环境;二是可以知道泥页岩的成岩压实率;三是可以辅助储层评价。
古龙页岩油是松辽盆地重要的接替资源,估算的资源量可达151亿吨之多。从沉积和岩石学特点上看,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最大的特点是广泛发育了砂脉,非其它盆地页岩油储层中所有,所以这也是探讨古龙青山口组页岩的形成环境和特殊性的重要信息。最为奇特的是,除了砂脉外,古龙青山口组页岩中还有两种其它的特殊岩脉:黄铁矿脉和凝灰岩脉。黄铁矿脉和凝灰岩脉总体规模较小,宽度多在1-2毫米;可见长度数厘米;大部弯曲如肠,少数微曲。多倾斜产出,倾斜方向有一定规律,隔180°对称。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黄铁矿脉是由砂脉经后期黄铁矿化形成的,是先有粉砂脉而后有黄铁矿脉;而凝灰岩脉则是由密度倒置引起的重力沉降机制形成的(下沉式);并对黄铁矿脉和凝灰岩脉的形成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研究古龙页岩油储层中的黄铁矿脉和凝灰岩脉具有三个意义:一是可以知道黄铁矿脉和凝灰岩脉的形成时间和沉积环境、沉积过程、沉积物状态和成岩环境;二是可以知道泥页岩的成岩压实率;三是可以辅助储层评价。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6
摘要:
摘 要 【目的】中元古时期(约1.8~1.0Ga)浅海和大气氧含量水平一直存在争议。【方法】此次研究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南缘龙家园(1.59-1.54 Ga)组碳酸盐岩Ce异常、δ13C和Y/Ho指标的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当时浅海的氧化还原状态。【结果】结果表明,该地区在1.54Ga前后存在明显的Ce负异常(0.53~0.94)和δ13C的正偏,且伴随着Y/Ho(平均值64)的显著增加,并在后来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表明可能存在了一次短暂的氧化事件。此次氧化事件与华北北缘蓟县系同期地层相吻合,代表了该时期浅海氧含量的波动可能在华北板块普遍存在。该研究能为中元古代脉冲增氧事件提供直接证据,有助于进一步确定该时期浅海的氧化还原状态以及氧气对真核生物演化的影响。
摘 要 【目的】中元古时期(约1.8~1.0Ga)浅海和大气氧含量水平一直存在争议。【方法】此次研究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南缘龙家园(1.59-1.54 Ga)组碳酸盐岩Ce异常、δ13C和Y/Ho指标的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当时浅海的氧化还原状态。【结果】结果表明,该地区在1.54Ga前后存在明显的Ce负异常(0.53~0.94)和δ13C的正偏,且伴随着Y/Ho(平均值64)的显著增加,并在后来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表明可能存在了一次短暂的氧化事件。此次氧化事件与华北北缘蓟县系同期地层相吻合,代表了该时期浅海氧含量的波动可能在华北板块普遍存在。该研究能为中元古代脉冲增氧事件提供直接证据,有助于进一步确定该时期浅海的氧化还原状态以及氧气对真核生物演化的影响。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46
摘要:
【目的】向上变浅序列在浅水碳酸盐环境中广泛发育,深时碳酸盐岩向上变浅序列的识别,对于分析浅水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演化具有独特优势。【方法】本文以上扬子北缘城口修齐镇晚寒武世洗象池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沉积学解剖和室内微相解析,识别碳酸盐岩向上变浅序列,分析其组合特征和纵向叠置关系,进而探讨上扬子地区晚寒武世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结果】在洗象池组中识别出MF0泥页岩、MF1泥粉晶灰岩、MF2亮晶砾屑灰岩、MF3亮晶砂屑灰岩、MF4泥质粉砂岩、MF5云质微晶灰岩、MF6砾屑白云岩、MF7亮晶砂屑白云岩、MF8砂质砾屑白云岩、MF9砂质砂屑白云岩、MF10砂质白云岩、MF11纹层状白云岩、MF12竹叶状砾屑白云岩、MF13具有溶蚀孔洞晶粒白云岩为主的14类沉积微相;根据微相组合关系,识别出C1-1、C1-2、C1-3、C1-4、C1-5、C1-6分米级向上变浅的潮下沉积序列、C2-1、C2-2、C2-3、C2-4、C2-5、C2-6分米级向上变浅的潮下-潮间沉积序列、C3-1、C3-2分米级向上变浅的潮间-潮上沉积序列,这些分米级向上变浅旋回构成3个次级海侵-海退沉积旋回,而3个次级旋回又从下至上构成洗象池组1个快速海侵-缓慢海退的向上变浅沉积旋回。【结论】基于识别向上变浅沉积序列并分析其组合特征、纵向叠置关系,认为晚寒武世洗象池组受高频海平面变化影响明显,整体经历了早期快速海侵、晚期缓慢海退并发生多期次级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以混积潮坪亚相、云质潟湖亚相、台内颗粒滩亚相为典型沉积特征的局限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晚寒武世发生了全球性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目的】向上变浅序列在浅水碳酸盐环境中广泛发育,深时碳酸盐岩向上变浅序列的识别,对于分析浅水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演化具有独特优势。【方法】本文以上扬子北缘城口修齐镇晚寒武世洗象池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沉积学解剖和室内微相解析,识别碳酸盐岩向上变浅序列,分析其组合特征和纵向叠置关系,进而探讨上扬子地区晚寒武世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结果】在洗象池组中识别出MF0泥页岩、MF1泥粉晶灰岩、MF2亮晶砾屑灰岩、MF3亮晶砂屑灰岩、MF4泥质粉砂岩、MF5云质微晶灰岩、MF6砾屑白云岩、MF7亮晶砂屑白云岩、MF8砂质砾屑白云岩、MF9砂质砂屑白云岩、MF10砂质白云岩、MF11纹层状白云岩、MF12竹叶状砾屑白云岩、MF13具有溶蚀孔洞晶粒白云岩为主的14类沉积微相;根据微相组合关系,识别出C1-1、C1-2、C1-3、C1-4、C1-5、C1-6分米级向上变浅的潮下沉积序列、C2-1、C2-2、C2-3、C2-4、C2-5、C2-6分米级向上变浅的潮下-潮间沉积序列、C3-1、C3-2分米级向上变浅的潮间-潮上沉积序列,这些分米级向上变浅旋回构成3个次级海侵-海退沉积旋回,而3个次级旋回又从下至上构成洗象池组1个快速海侵-缓慢海退的向上变浅沉积旋回。【结论】基于识别向上变浅沉积序列并分析其组合特征、纵向叠置关系,认为晚寒武世洗象池组受高频海平面变化影响明显,整体经历了早期快速海侵、晚期缓慢海退并发生多期次级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以混积潮坪亚相、云质潟湖亚相、台内颗粒滩亚相为典型沉积特征的局限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晚寒武世发生了全球性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43
摘要:
【目的】开江-梁平海槽广泛发育长兴组礁滩储层,油气资源丰富。海槽东侧的取心及地震资料有限,传统地质定性方法难以准确进行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为优质储层预测带来一定困难。深入开展长兴组高频层序地层研究有助于细化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规律,厘清海槽东侧沉积演化历程,提高有利储层预测准确率,以期为深化礁滩储层勘探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剖面、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并融入INPEFA测井旋回技术,对川东地区长兴组高频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特征开展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长兴组自下而上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5个四级层序;长兴组早期发育碳酸盐缓坡沉积,中-晚期发育碳酸盐台地沉积,可细分为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及斜坡-盆地相,长兴组有利储集相带主要为台缘礁滩相;长兴组发育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生物礁云岩储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整体呈“低孔-中、低渗”特征。【结论】有利储集区带呈“Y”形展布,主要集中在普光5-老君1-七里北2井-七里北101-黄龙5-黄龙8-黄龙4井区域,沿台地边缘带呈断续条带状或点状分布,七里北地区后排台缘带为次有利区,在区内呈条带状分布。川东北地区长兴组沉积相时空演化规律、有利储层分布预测成果可为下步礁滩储层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目的】开江-梁平海槽广泛发育长兴组礁滩储层,油气资源丰富。海槽东侧的取心及地震资料有限,传统地质定性方法难以准确进行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为优质储层预测带来一定困难。深入开展长兴组高频层序地层研究有助于细化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规律,厘清海槽东侧沉积演化历程,提高有利储层预测准确率,以期为深化礁滩储层勘探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剖面、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并融入INPEFA测井旋回技术,对川东地区长兴组高频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特征开展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长兴组自下而上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5个四级层序;长兴组早期发育碳酸盐缓坡沉积,中-晚期发育碳酸盐台地沉积,可细分为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及斜坡-盆地相,长兴组有利储集相带主要为台缘礁滩相;长兴组发育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生物礁云岩储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整体呈“低孔-中、低渗”特征。【结论】有利储集区带呈“Y”形展布,主要集中在普光5-老君1-七里北2井-七里北101-黄龙5-黄龙8-黄龙4井区域,沿台地边缘带呈断续条带状或点状分布,七里北地区后排台缘带为次有利区,在区内呈条带状分布。川东北地区长兴组沉积相时空演化规律、有利储层分布预测成果可为下步礁滩储层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44
摘要:
摘要: 玛湖斜坡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一段(J1b1)为紧邻J/T不整合面之上的一套含煤岩系砂(砾)岩沉积,靠近J/T不整合面的底部富泥砂砾岩带油气稠化现象明显,轻质油气主要富集在煤层之上的薄层砂岩带内。在相对深埋区油气稠化带成因、大气淡水对不整合面上覆地层的渗滤机制、含煤岩系煤层之上轻质油气富集的成因研究等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此,基于原油性质及天然气碳同位素分析,结合埋藏史-热史-孔隙演化史、及含烃盐水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分析等数据,探讨J1b1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油气稠化带、轻质油气带成因及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J1b1含煤岩系按照油气密度黏度特征可分为油气稠化带、轻质油气带。前者主要分布于断裂带上盘、断裂带、及斜坡带紧邻J/T不整合面的底部富泥砂砾岩带。后者主要分布于斜坡带煤层之上的薄层砂岩带,且煤成气含量较高;②斜坡带紧邻J/T不整合面的底部富泥砂砾岩油气稠化带的成因与大气淡水压实-离心流氧化降解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期正断裂-J/T不整合面-富泥砂砾岩组合”及伴生的润湿水相的毛细管自吸作用导致在埋藏相对较深的斜坡区形成与不整合面密切相关的大气淡水压实-离心流油气稠化带;③煤层之上的薄层砂岩油气藏具有“自生自储(J1b1煤层解吸气充注)”及“下生上储(P1f烃源岩供烃)”混源油气充注特征,具轻质油气富集优势。煤层解吸气经由正断裂向上扩散运聚至上部的薄层砂岩内,以甲烷碳同位素值相对偏轻区别于煤层内的滞留吸附气(前者δ13C1=-48.2‰,后者δ13C1=-43.6‰)。P1f烃源岩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的地质色层效应进一步促进轻质油气在煤层之上薄层砂岩内的富集。结论认为,J1b1上部薄层砂岩带是轻质油气富集带勘探的首选领域,建立“CNL-IMP联合约束”含煤岩系岩性测井定量识别图版,在盐探1三维地震区内识别出厚度≥10m的J1b1上部薄层砂岩有效储层分布区68.4km2。
摘要: 玛湖斜坡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一段(J1b1)为紧邻J/T不整合面之上的一套含煤岩系砂(砾)岩沉积,靠近J/T不整合面的底部富泥砂砾岩带油气稠化现象明显,轻质油气主要富集在煤层之上的薄层砂岩带内。在相对深埋区油气稠化带成因、大气淡水对不整合面上覆地层的渗滤机制、含煤岩系煤层之上轻质油气富集的成因研究等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此,基于原油性质及天然气碳同位素分析,结合埋藏史-热史-孔隙演化史、及含烃盐水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分析等数据,探讨J1b1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油气稠化带、轻质油气带成因及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J1b1含煤岩系按照油气密度黏度特征可分为油气稠化带、轻质油气带。前者主要分布于断裂带上盘、断裂带、及斜坡带紧邻J/T不整合面的底部富泥砂砾岩带。后者主要分布于斜坡带煤层之上的薄层砂岩带,且煤成气含量较高;②斜坡带紧邻J/T不整合面的底部富泥砂砾岩油气稠化带的成因与大气淡水压实-离心流氧化降解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期正断裂-J/T不整合面-富泥砂砾岩组合”及伴生的润湿水相的毛细管自吸作用导致在埋藏相对较深的斜坡区形成与不整合面密切相关的大气淡水压实-离心流油气稠化带;③煤层之上的薄层砂岩油气藏具有“自生自储(J1b1煤层解吸气充注)”及“下生上储(P1f烃源岩供烃)”混源油气充注特征,具轻质油气富集优势。煤层解吸气经由正断裂向上扩散运聚至上部的薄层砂岩内,以甲烷碳同位素值相对偏轻区别于煤层内的滞留吸附气(前者δ13C1=-48.2‰,后者δ13C1=-43.6‰)。P1f烃源岩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的地质色层效应进一步促进轻质油气在煤层之上薄层砂岩内的富集。结论认为,J1b1上部薄层砂岩带是轻质油气富集带勘探的首选领域,建立“CNL-IMP联合约束”含煤岩系岩性测井定量识别图版,在盐探1三维地震区内识别出厚度≥10m的J1b1上部薄层砂岩有效储层分布区68.4km2。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5
摘要:
【目的】埃迪卡拉纪早期的海洋环境状态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分析陡山沱组下部重晶石结核的形成过程,来恢复雪球地球事件结束后古海洋环境的氧化还原界面变化情况。【方法】通过沉积学、岩石矿物学分析,详细分析扬子板块北部金瓜墩剖面陡山沱组下部重晶石结核的形成过程,以此来推断其沉积环境。【结果】围岩层理围绕结核展布,显示结核形成于早期埋藏阶段。结核主要由重晶石、石英和黄铁矿组成,矿物分布具分层性,核部以黄铁矿为主,核部外围则以重晶石为主。大部分重晶石结核核心部位发育自形/半自形黄铁矿聚合体和石英矿物;核心向外缘方向发育放射状交织生长的重晶石与石英矿物聚合体。研究认为重晶石结核矿物分布的不均一性反映了结核形成时环境条件的变化:结核核部的黄铁矿、石英形成于硫酸盐还原带;之后结核生长位置过渡到硫酸盐-甲烷过渡带,产甲烷带有机质分解过程释放的钡离子向上迁移,在硫酸盐-甲烷过渡带上部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重晶石沉积。【结论】重晶石结核的形成具有阶段性。随着硫酸根浓度的升高,埃迪卡拉纪早期海洋中硫酸盐还原界面可能已经下降到水-沉积物界面附近的沉积物中,部分甲烷在硫酸盐-甲烷过渡带被氧化,从而减少了它们向大气中的排放。
【目的】埃迪卡拉纪早期的海洋环境状态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分析陡山沱组下部重晶石结核的形成过程,来恢复雪球地球事件结束后古海洋环境的氧化还原界面变化情况。【方法】通过沉积学、岩石矿物学分析,详细分析扬子板块北部金瓜墩剖面陡山沱组下部重晶石结核的形成过程,以此来推断其沉积环境。【结果】围岩层理围绕结核展布,显示结核形成于早期埋藏阶段。结核主要由重晶石、石英和黄铁矿组成,矿物分布具分层性,核部以黄铁矿为主,核部外围则以重晶石为主。大部分重晶石结核核心部位发育自形/半自形黄铁矿聚合体和石英矿物;核心向外缘方向发育放射状交织生长的重晶石与石英矿物聚合体。研究认为重晶石结核矿物分布的不均一性反映了结核形成时环境条件的变化:结核核部的黄铁矿、石英形成于硫酸盐还原带;之后结核生长位置过渡到硫酸盐-甲烷过渡带,产甲烷带有机质分解过程释放的钡离子向上迁移,在硫酸盐-甲烷过渡带上部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重晶石沉积。【结论】重晶石结核的形成具有阶段性。随着硫酸根浓度的升高,埃迪卡拉纪早期海洋中硫酸盐还原界面可能已经下降到水-沉积物界面附近的沉积物中,部分甲烷在硫酸盐-甲烷过渡带被氧化,从而减少了它们向大气中的排放。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41
摘要:
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是研究早期地球向宜居星球演变的重要内容。大别地区早期基底岩石及其锆石年龄信息的相继发现,使得该地区成为研究早期地球的重要场所。与出露有限的基底岩石相比,河流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可较全面的反映物源区域地质演化信息,是探讨大陆地壳生长和演化的有效手段。本文对大别地区3条不同河流的碎屑沉积物中的锆石开展U-Pb-Hf同位素分析,得到的U-Pb锆石年龄峰值可分为4组:2676~2424Ma、2035~1812Ma、890~748Ma、140~120Ma。根据本文数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到以下结论:(1)大别地区的岩浆活动记录可大致分为10个阶段,5个旋回。分别为3.0-2.9Ga,2.4-2.1Ga,1.8-0.9Ga,0.70-0.14Ga的平静期,与4.0~3.0Ga、2.9~2.4G、2.1~1.8Ga、0.9~0.7Ga、0.14~0.12Ga的爆发期。(2)大别地区主要经历了4期变质事件,分别发生在:新太古代晚期(~2.5Ga)、古元古代中期(~2.0Ga)、三叠纪(0.24-0.20Ga)与白垩纪(0.14-0.12Ga)。(3)大别地区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的地壳生长事件:冥古宙时期初始地壳生长,4.4~4.1Ga巨量地壳生长;4.1~3.9Ga地壳生长较缓慢,无明显地壳生长;3.9~2.8Ga持续地壳生长;2.8~1.0Ga较缓速率地壳增长。(4)对比大别与黄陵地区岩浆、变质、地壳生长事件,两者在~2.0Ga之前区别明显,暗示在此之前两者更可能为独立的微陆块。
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是研究早期地球向宜居星球演变的重要内容。大别地区早期基底岩石及其锆石年龄信息的相继发现,使得该地区成为研究早期地球的重要场所。与出露有限的基底岩石相比,河流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可较全面的反映物源区域地质演化信息,是探讨大陆地壳生长和演化的有效手段。本文对大别地区3条不同河流的碎屑沉积物中的锆石开展U-Pb-Hf同位素分析,得到的U-Pb锆石年龄峰值可分为4组:2676~2424Ma、2035~1812Ma、890~748Ma、140~120Ma。根据本文数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到以下结论:(1)大别地区的岩浆活动记录可大致分为10个阶段,5个旋回。分别为3.0-2.9Ga,2.4-2.1Ga,1.8-0.9Ga,0.70-0.14Ga的平静期,与4.0~3.0Ga、2.9~2.4G、2.1~1.8Ga、0.9~0.7Ga、0.14~0.12Ga的爆发期。(2)大别地区主要经历了4期变质事件,分别发生在:新太古代晚期(~2.5Ga)、古元古代中期(~2.0Ga)、三叠纪(0.24-0.20Ga)与白垩纪(0.14-0.12Ga)。(3)大别地区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的地壳生长事件:冥古宙时期初始地壳生长,4.4~4.1Ga巨量地壳生长;4.1~3.9Ga地壳生长较缓慢,无明显地壳生长;3.9~2.8Ga持续地壳生长;2.8~1.0Ga较缓速率地壳增长。(4)对比大别与黄陵地区岩浆、变质、地壳生长事件,两者在~2.0Ga之前区别明显,暗示在此之前两者更可能为独立的微陆块。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45
摘要:
【目的】灰岩-泥灰岩韵律层作为气候、水文以及地质事件的载体,是地质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但四川盆地茅一段眼球状灰岩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DB1井茅一段眼球状灰岩中发育准同生-早成岩期白云石化,可以较好限制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方法】通过对DB1井茅一段云质岩类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云化流体和云化过程。【结果】DB1井茅一段存在三种云质岩类,眼皮状云质灰岩(I,泥质云岩)发育准同生期溶蚀孔,阴极发光环带发育,具有平坦型稀土配分模式,较高的δ13C、δ18O值以及低于海水的Y/Ho,是少量大气淡水混合海水在准同生期云化形成;眼皮状云质灰岩(II,灰质云岩)具有左倾型稀土配分模式,与同沉积海水一致的δ13C、δ18O、87Sr/86Sr和Y/Ho,为弱蒸发的海水在同沉积期-准同生阶段云化而成;眼球状云质灰岩(含云质灰岩)具有左倾型稀土配分模式,较高的δ13C、δ18O值,近似海水的Y/Ho,是孔隙水在早成岩阶段云化而成。【结论】茅一段准同生-早成岩期云化限制了其沉积时的水体环境较浅。此外以眼皮为主的层段具有更高的泥质含量和锶同位素值,以及更低的碳氧同位素和Y/Ho,表明以眼皮为主的层段沉积时的水体更浅。
【目的】灰岩-泥灰岩韵律层作为气候、水文以及地质事件的载体,是地质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但四川盆地茅一段眼球状灰岩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DB1井茅一段眼球状灰岩中发育准同生-早成岩期白云石化,可以较好限制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方法】通过对DB1井茅一段云质岩类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云化流体和云化过程。【结果】DB1井茅一段存在三种云质岩类,眼皮状云质灰岩(I,泥质云岩)发育准同生期溶蚀孔,阴极发光环带发育,具有平坦型稀土配分模式,较高的δ13C、δ18O值以及低于海水的Y/Ho,是少量大气淡水混合海水在准同生期云化形成;眼皮状云质灰岩(II,灰质云岩)具有左倾型稀土配分模式,与同沉积海水一致的δ13C、δ18O、87Sr/86Sr和Y/Ho,为弱蒸发的海水在同沉积期-准同生阶段云化而成;眼球状云质灰岩(含云质灰岩)具有左倾型稀土配分模式,较高的δ13C、δ18O值,近似海水的Y/Ho,是孔隙水在早成岩阶段云化而成。【结论】茅一段准同生-早成岩期云化限制了其沉积时的水体环境较浅。此外以眼皮为主的层段具有更高的泥质含量和锶同位素值,以及更低的碳氧同位素和Y/Ho,表明以眼皮为主的层段沉积时的水体更浅。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7
摘要:
【目的】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混合沉积广泛发育,明确混积特征及其控储效应对确定下一步勘探开发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沙一下亚段混合沉积类型、分布规律、控制因素、沉积模式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沙一下亚段存在混积岩和混积层系2种岩石类型,发育混积砂岩类、混积碳酸盐岩类和混积泥岩类3大类、6小类混积岩,存在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层系、陆源碎屑岩-混积岩层系、碳酸盐岩-混积岩层系、混积岩-混积岩层系4种组合、16种类型;发育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半深湖3种混积亚相、8种混积微相,混合沉积在横向上相变较快,纵向上多类型岩石频繁叠置,平面上各小层沉积特征差异性明显;混合沉积受气候及水体环境、构造背景及古地貌、物源供给条件、湖平面升降等因素共同控制,发育低水位期和高水位期两种混合沉积模式;高能相带发育的砂质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是有利的混积微相类型,封闭咸化水体环境控制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展布,沉积旋回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位置。【结论】西南部古地貌高地发育的混积型滩坝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目的】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混合沉积广泛发育,明确混积特征及其控储效应对确定下一步勘探开发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沙一下亚段混合沉积类型、分布规律、控制因素、沉积模式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沙一下亚段存在混积岩和混积层系2种岩石类型,发育混积砂岩类、混积碳酸盐岩类和混积泥岩类3大类、6小类混积岩,存在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层系、陆源碎屑岩-混积岩层系、碳酸盐岩-混积岩层系、混积岩-混积岩层系4种组合、16种类型;发育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半深湖3种混积亚相、8种混积微相,混合沉积在横向上相变较快,纵向上多类型岩石频繁叠置,平面上各小层沉积特征差异性明显;混合沉积受气候及水体环境、构造背景及古地貌、物源供给条件、湖平面升降等因素共同控制,发育低水位期和高水位期两种混合沉积模式;高能相带发育的砂质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是有利的混积微相类型,封闭咸化水体环境控制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展布,沉积旋回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位置。【结论】西南部古地貌高地发育的混积型滩坝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40
摘要:
【目的】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广泛发育微生物碳酸盐岩,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层位。但奇格布拉克组现有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存在明显分歧,不利于储层沉积演化分析和展布预测的开展,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厘定。【方法】以塔西北阿克苏地区什艾日克剖面为对象,基于高分辨率的沉积相刻画和Fischer图解分析,明确奇格布拉克组沉积环境和海平面变化特征,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结果】奇格布拉克组共划分出10种主要的岩相类型,岩相组合特征指示其沉积背景为碳酸盐岩缓坡台地,发育内缓坡和中缓坡两种沉积亚相,其中内缓坡由潮坪、潟湖、潮道和颗粒滩等微相组成。奇格布拉克组共识别出8种潮缘旋回亚型、2种浅水潮下旋回亚型和2种中缓坡旋回亚型;根据Fischer图解反映的旋回叠加样式,结合沉积相序和潮下带占比分析结果,将奇格布拉克组划分为SQ1-SQ4等4个三级T-R层序,其中SQ1只有海退体系域记录在奇格布拉克组,而SQ4只保留了海侵体系域。【结论】(1)塔西北地区奇格布拉克组层序地层“四分”的划分方案是合理的;(2)奇格布拉克组顶部经历的百万年尺度的暴露剥蚀有利于规模化储层的形成。
【目的】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广泛发育微生物碳酸盐岩,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层位。但奇格布拉克组现有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存在明显分歧,不利于储层沉积演化分析和展布预测的开展,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厘定。【方法】以塔西北阿克苏地区什艾日克剖面为对象,基于高分辨率的沉积相刻画和Fischer图解分析,明确奇格布拉克组沉积环境和海平面变化特征,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结果】奇格布拉克组共划分出10种主要的岩相类型,岩相组合特征指示其沉积背景为碳酸盐岩缓坡台地,发育内缓坡和中缓坡两种沉积亚相,其中内缓坡由潮坪、潟湖、潮道和颗粒滩等微相组成。奇格布拉克组共识别出8种潮缘旋回亚型、2种浅水潮下旋回亚型和2种中缓坡旋回亚型;根据Fischer图解反映的旋回叠加样式,结合沉积相序和潮下带占比分析结果,将奇格布拉克组划分为SQ1-SQ4等4个三级T-R层序,其中SQ1只有海退体系域记录在奇格布拉克组,而SQ4只保留了海侵体系域。【结论】(1)塔西北地区奇格布拉克组层序地层“四分”的划分方案是合理的;(2)奇格布拉克组顶部经历的百万年尺度的暴露剥蚀有利于规模化储层的形成。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3
摘要: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2
摘要: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沙一段近源体系是该区的主要储层,但近源体系分布范围及沉积特征存在争议。综合运用录井、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及地震资料等,并结合现代扇三角洲沉积,研究沙一段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内近源体系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建立近源体系沉积模式。结果表明:近源体系主要为东西两个复合扇三角洲沉积,西翼为复合浅水扇三角洲,东翼为复合扇三角洲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以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由岸向湖岩性由砾岩-砂砾岩-含砾中粗岩屑、长石岩屑砂岩-含砾长石岩屑细砂岩变化,岩屑成份以火成岩屑为主,砾石成份以火成岩为主,近湖含泥砾。低位-湖侵沉积楔的上超尖灭线受控于坡折带或缓坡带,上超尖灭线与古地貌等值线大体一致,沙一段1砂组近源体系主要分布于隆起方向的第三个坡折带以下,与远源体系在工区南部交互沉积,湖相范围最小;沙一段2砂组近源体系主要在第三坡折带以上沉积,湖相范围最大;沙一段3砂组近源体系在坡折带附近沉积。东翼较陡,沟谷规模较小,复合扇三角洲规模较小,西翼坡度较缓,沟谷规模较大,复合浅水扇三角洲规模较大。古构造地貌及相对湖平面变化是车排子地区沙一段近源体系沉积演化和分布的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沙一段近源体系是该区的主要储层,但近源体系分布范围及沉积特征存在争议。综合运用录井、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及地震资料等,并结合现代扇三角洲沉积,研究沙一段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内近源体系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建立近源体系沉积模式。结果表明:近源体系主要为东西两个复合扇三角洲沉积,西翼为复合浅水扇三角洲,东翼为复合扇三角洲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以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由岸向湖岩性由砾岩-砂砾岩-含砾中粗岩屑、长石岩屑砂岩-含砾长石岩屑细砂岩变化,岩屑成份以火成岩屑为主,砾石成份以火成岩为主,近湖含泥砾。低位-湖侵沉积楔的上超尖灭线受控于坡折带或缓坡带,上超尖灭线与古地貌等值线大体一致,沙一段1砂组近源体系主要分布于隆起方向的第三个坡折带以下,与远源体系在工区南部交互沉积,湖相范围最小;沙一段2砂组近源体系主要在第三坡折带以上沉积,湖相范围最大;沙一段3砂组近源体系在坡折带附近沉积。东翼较陡,沟谷规模较小,复合扇三角洲规模较小,西翼坡度较缓,沟谷规模较大,复合浅水扇三角洲规模较大。古构造地貌及相对湖平面变化是车排子地区沙一段近源体系沉积演化和分布的主控因素。
当前状态:
摘要:
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26个煤系烃源岩样品饱和烃进行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根据三环萜烷(TT)的分布特征将研究区烃源岩样品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分布模式。Ⅰ类烃源岩以C19TT为主峰,C19TT、C20TT、C21TT含量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同时该类样品中Pr/Ph比值高,C24四环萜烷含量也较丰富,这类样品主要是腐殖煤和炭质泥岩,揭示出湖沼相沉积环境之特征;与之相反的Ⅱ类烃源岩的三环萜烷以C23TT为主峰,C19TT、C20TT、C21TT含量是逐渐增大的,而Pr/Ph比值低,C24四环萜烷含量不丰富,这类样品除了煤系泥岩之外还有腐殖煤和炭质泥岩,其沉积环境与Ⅰ类烃源岩差异迥然;Ⅲ类烃源岩的三环萜烷分布介于Ⅰ类和Ⅱ类烃源岩之间,一方面三环萜烷的主峰碳为C23TT,另一方面C19TT、C20TT、C21TT相对含量又依次降低并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此外Pr/Ph比值和C24四环萜烷的含量均介于Ⅰ类烃源岩和Ⅱ类烃源岩之间。研究结果还揭示了随着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增加,三环萜烷的总量展示了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但不同类型烃源岩的三环萜烷分布模式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也就是说,研究区煤系烃源岩三环萜烷的不同分布模式受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影响较小,而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和母质类型。
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26个煤系烃源岩样品饱和烃进行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根据三环萜烷(TT)的分布特征将研究区烃源岩样品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分布模式。Ⅰ类烃源岩以C19TT为主峰,C19TT、C20TT、C21TT含量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同时该类样品中Pr/Ph比值高,C24四环萜烷含量也较丰富,这类样品主要是腐殖煤和炭质泥岩,揭示出湖沼相沉积环境之特征;与之相反的Ⅱ类烃源岩的三环萜烷以C23TT为主峰,C19TT、C20TT、C21TT含量是逐渐增大的,而Pr/Ph比值低,C24四环萜烷含量不丰富,这类样品除了煤系泥岩之外还有腐殖煤和炭质泥岩,其沉积环境与Ⅰ类烃源岩差异迥然;Ⅲ类烃源岩的三环萜烷分布介于Ⅰ类和Ⅱ类烃源岩之间,一方面三环萜烷的主峰碳为C23TT,另一方面C19TT、C20TT、C21TT相对含量又依次降低并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此外Pr/Ph比值和C24四环萜烷的含量均介于Ⅰ类烃源岩和Ⅱ类烃源岩之间。研究结果还揭示了随着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增加,三环萜烷的总量展示了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但不同类型烃源岩的三环萜烷分布模式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也就是说,研究区煤系烃源岩三环萜烷的不同分布模式受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影响较小,而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和母质类型。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5
摘要:
福山凹陷是北部湾盆地富油气凹陷之一,流沙港组为主力产油层段,储层品质控制因素不明且缺乏配套的预测技术,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本文在分析储层岩性、物性和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以粒度、分选、接触方式等大量岩心分析实验为依据,从沉积微相、成岩相和裂缝相“三元控储”角度揭示了储层品质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测井表征方法与识别标准。研究表明沉积微相、成岩相及裂缝相对于流沙港组储层质量均具有明显控制作用,通过建立不同类型沉积微相、成岩相和裂缝相与储层质量参数之间的关系,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高能水动力条件下对应压实强度低且溶蚀作用发育层段为优质储层发育段,而裂缝的发育对储层品质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基于三相耦合(沉积微相+成岩相+裂缝相)并结合4项重要储层特征参数划分出四类储层。结合油气解释结论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评价和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层段。研究可为流沙港组增储上产提供理论指导,为储集层的精细表征及优质储集体的预测和评价提供借鉴。
福山凹陷是北部湾盆地富油气凹陷之一,流沙港组为主力产油层段,储层品质控制因素不明且缺乏配套的预测技术,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本文在分析储层岩性、物性和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以粒度、分选、接触方式等大量岩心分析实验为依据,从沉积微相、成岩相和裂缝相“三元控储”角度揭示了储层品质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测井表征方法与识别标准。研究表明沉积微相、成岩相及裂缝相对于流沙港组储层质量均具有明显控制作用,通过建立不同类型沉积微相、成岩相和裂缝相与储层质量参数之间的关系,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高能水动力条件下对应压实强度低且溶蚀作用发育层段为优质储层发育段,而裂缝的发育对储层品质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基于三相耦合(沉积微相+成岩相+裂缝相)并结合4项重要储层特征参数划分出四类储层。结合油气解释结论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评价和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层段。研究可为流沙港组增储上产提供理论指导,为储集层的精细表征及优质储集体的预测和评价提供借鉴。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9
摘要:
羌塘盆地位于全球最主要的油气聚集带——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一直被列为油气资源战略准备区。但油气资源潜力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制约了对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的整体认识。恢复关键构造期盆地剥蚀量,分析盆地埋藏过程对深化羌塘盆地主力烃源岩生烃潜力与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羌塘盆地目前勘探程度低,本文基于资料现状与前人研究成果,运用构造-沉积充填外推法,分析了羌塘盆地主要构造活动期次,恢复关键构造期剥蚀量,同时运用TSM盆地模拟系统,分析了上三叠统-侏罗系三套烃源层埋藏过程。研究认为:1)羌塘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四期主要剥蚀事件: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10-180Ma)、早白垩世(120-110Ma)、古新世-始新世早期(60-45Ma)和中新世早期以来(~25Ma),这些剥蚀事件与盆地主要构造活动期一一对应;2)210-180Ma:盆地主体发生抬升,晚三叠世肖茶卡组顶部遭受剥蚀形成古风化壳,盆地中央隆起带和北羌塘坳陷剥蚀较为强烈;120-110Ma,盆地地层发生大规模褶皱,盆地中央隆起带及其两侧、盆地东部地区剥蚀最强烈;北羌塘坳陷中-西部剥蚀相对较弱,其次为南羌塘坳陷南部;~60-45Ma,受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的影响,盆地逆冲断层普遍发育,平均抬升剥蚀约0.75km左右;~25Ma以来,盆地继续受南北向挤压应力影响,盆地逆断层持续活动普遍且较均匀,盆地各处抬升速率较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具整体抬升性质;3)受地层沉积厚度、多期构造抬升差异性剥蚀等影响,羌塘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烃源层两次最大深埋分别发生在雪山组沉积之后、新近系康托组及唢呐湖组沉积之后。两期主力生烃期与最大埋深及其随后的构造抬升相对应。
羌塘盆地位于全球最主要的油气聚集带——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一直被列为油气资源战略准备区。但油气资源潜力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制约了对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的整体认识。恢复关键构造期盆地剥蚀量,分析盆地埋藏过程对深化羌塘盆地主力烃源岩生烃潜力与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羌塘盆地目前勘探程度低,本文基于资料现状与前人研究成果,运用构造-沉积充填外推法,分析了羌塘盆地主要构造活动期次,恢复关键构造期剥蚀量,同时运用TSM盆地模拟系统,分析了上三叠统-侏罗系三套烃源层埋藏过程。研究认为:1)羌塘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四期主要剥蚀事件: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10-180Ma)、早白垩世(120-110Ma)、古新世-始新世早期(60-45Ma)和中新世早期以来(~25Ma),这些剥蚀事件与盆地主要构造活动期一一对应;2)210-180Ma:盆地主体发生抬升,晚三叠世肖茶卡组顶部遭受剥蚀形成古风化壳,盆地中央隆起带和北羌塘坳陷剥蚀较为强烈;120-110Ma,盆地地层发生大规模褶皱,盆地中央隆起带及其两侧、盆地东部地区剥蚀最强烈;北羌塘坳陷中-西部剥蚀相对较弱,其次为南羌塘坳陷南部;~60-45Ma,受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的影响,盆地逆冲断层普遍发育,平均抬升剥蚀约0.75km左右;~25Ma以来,盆地继续受南北向挤压应力影响,盆地逆断层持续活动普遍且较均匀,盆地各处抬升速率较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具整体抬升性质;3)受地层沉积厚度、多期构造抬升差异性剥蚀等影响,羌塘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烃源层两次最大深埋分别发生在雪山组沉积之后、新近系康托组及唢呐湖组沉积之后。两期主力生烃期与最大埋深及其随后的构造抬升相对应。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1
摘要:
【目的】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广泛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其中白云岩为重点研究的岩石类型,但中二叠统发育的白云岩种类较多且分布极不规律,不同地区白云岩特征相差较大。【方法】为了解研究区白云岩流体特征、重建白云岩成岩环境,对16口井岩心和9条剖面的样品使用镜下薄片观察、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ICP-MS稀土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主要白云岩类型按成因组构分为均质白云岩与斑马纹状白云岩,均质白云岩主要类型为晶粒白云岩,斑马纹状白云岩包含暗带均质白云岩和以热液鞍状白云岩为主的填充物。(2)研究区样品碳同位素值偏正,氧同位素偏负且基本小于-10‰,稀土元素显示δCe负异常及δEu正异常,锶同位素均质白云岩部分落在同时期海水范围内,填充物锶同位素值较高。【结论】(1)川西—川北地区均质白云岩成岩流体主要为同时期海水,后期接受热液改造,形成填充物热液鞍状白云石,川西南部热液活动较强,川西北部较弱。(2)研究区白云岩成岩环境主要有海相成岩环境、浅—中埋藏成岩环境、中—深埋藏成岩环境,海相、浅—中埋藏成岩环境主要发育均质晶粒白云岩,热液鞍状白云石则主要发育在中—深埋藏环境中。
【目的】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广泛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其中白云岩为重点研究的岩石类型,但中二叠统发育的白云岩种类较多且分布极不规律,不同地区白云岩特征相差较大。【方法】为了解研究区白云岩流体特征、重建白云岩成岩环境,对16口井岩心和9条剖面的样品使用镜下薄片观察、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ICP-MS稀土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主要白云岩类型按成因组构分为均质白云岩与斑马纹状白云岩,均质白云岩主要类型为晶粒白云岩,斑马纹状白云岩包含暗带均质白云岩和以热液鞍状白云岩为主的填充物。(2)研究区样品碳同位素值偏正,氧同位素偏负且基本小于-10‰,稀土元素显示δCe负异常及δEu正异常,锶同位素均质白云岩部分落在同时期海水范围内,填充物锶同位素值较高。【结论】(1)川西—川北地区均质白云岩成岩流体主要为同时期海水,后期接受热液改造,形成填充物热液鞍状白云石,川西南部热液活动较强,川西北部较弱。(2)研究区白云岩成岩环境主要有海相成岩环境、浅—中埋藏成岩环境、中—深埋藏成岩环境,海相、浅—中埋藏成岩环境主要发育均质晶粒白云岩,热液鞍状白云石则主要发育在中—深埋藏环境中。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0
摘要: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在四川盆地中三叠时期广泛分布,其沉积特征缺乏系统表征,发育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尚不明确。本文基于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多尺度表征研究区发育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沉积特征,阐明不同类型共生体系的成因机制,进一步揭示其时空发育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雷口坡组主要发育4种类型的共生体系:厚层白云岩夹薄层蒸发岩、白云岩与蒸发岩互层、厚层蒸发岩夹薄层白云岩、厚层蒸发岩与厚层白云岩叠置,四类共生体系分别形成于含膏云质潟湖、含云膏质潟湖、膏盐湖以及膏盐盆。其中厚层白云岩夹薄层蒸发岩在雷口坡四个沉积期均大面积分布,厚层蒸发岩夹薄层白云岩、厚层蒸发岩与厚层白云岩叠置在雷三、四沉积期盆地中部最为发育。(3)西侧龙门山岛链隆升对盆地产生东南向挤压、东侧雪峰山隆升限制泸州-开江古隆起南向迁移、秦岭的南向俯冲共同形成了四川盆地近北东-南西向的构造格局,控制了盆地内膏岩以及共生体系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4)受泸州-开江古隆起大幅度隆升的影响,雷口坡组后期沉降中心向西侧迁移,膏岩沉积中心以及四种共生体系也相应由早期的分散发育到后期集中向西迁移。在不同类型共生体系约束下重建了雷口坡组四个沉积期的古地理。上述研究为川西北地区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也对区域古地理重建具有指导作用。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在四川盆地中三叠时期广泛分布,其沉积特征缺乏系统表征,发育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尚不明确。本文基于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多尺度表征研究区发育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沉积特征,阐明不同类型共生体系的成因机制,进一步揭示其时空发育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雷口坡组主要发育4种类型的共生体系:厚层白云岩夹薄层蒸发岩、白云岩与蒸发岩互层、厚层蒸发岩夹薄层白云岩、厚层蒸发岩与厚层白云岩叠置,四类共生体系分别形成于含膏云质潟湖、含云膏质潟湖、膏盐湖以及膏盐盆。其中厚层白云岩夹薄层蒸发岩在雷口坡四个沉积期均大面积分布,厚层蒸发岩夹薄层白云岩、厚层蒸发岩与厚层白云岩叠置在雷三、四沉积期盆地中部最为发育。(3)西侧龙门山岛链隆升对盆地产生东南向挤压、东侧雪峰山隆升限制泸州-开江古隆起南向迁移、秦岭的南向俯冲共同形成了四川盆地近北东-南西向的构造格局,控制了盆地内膏岩以及共生体系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4)受泸州-开江古隆起大幅度隆升的影响,雷口坡组后期沉降中心向西侧迁移,膏岩沉积中心以及四种共生体系也相应由早期的分散发育到后期集中向西迁移。在不同类型共生体系约束下重建了雷口坡组四个沉积期的古地理。上述研究为川西北地区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也对区域古地理重建具有指导作用。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7
摘要:
2019年以来,中石油在尼日尔Termit盆地Trakes斜坡针对新层系上白垩统Donga组开展风险勘探,多口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展示出该层系良好的勘探潜力。但相比于古近系河流-三角洲相Sokor1组,前人对Donga组海相砂岩储层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地震和测录井资料,针对4口井53个井壁取心和岩屑样品,开展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等分析,研究Donga组DS1~DS3各段的储层特征,并探讨其发育控制因素。研究表明,DS1段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细-中粒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DS3段主要为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岩屑成分主要为碳酸盐。石英颗粒以次圆状-圆状为主,分选中等偏差,填隙物以高岭土、方解石杂基为主,颗粒以点-线接触。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其中压实与胶结作用明显,且普遍存在溶蚀作用,孔隙类型以粒间次生孔隙为主,为中孔中渗~特低孔特低渗。垂向上Donga组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DS1段,平面上从西向东储层物性变好。分析认为Donga组储层发育主要受三个因素控制:①海平面变化控制沉积相及储层垂向发育。DS1段沉积于海侵初始期,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沉积,DS3段沉积于最大海泛期,以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水体较咸,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储层物性差。②晚白垩世稳定缓坡古地貌背景利于砂体发育,古近纪强烈走滑断裂活动诱导储层岩石形成微裂缝,有效提升储层物性。③石英砂岩刚性支撑利于原生孔隙保存,长石、碳酸盐等不稳定矿物的溶蚀作用改善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区域性海相泥页岩盖层的发育利于Donga组形成 “自生自储”储盖组合,相较于Trakes斜坡低坡带,中部中坡带及北部高坡带更靠近东部物源,Donga组砂岩更发育,储层物性更好,是下步开展勘探的有利区带。
2019年以来,中石油在尼日尔Termit盆地Trakes斜坡针对新层系上白垩统Donga组开展风险勘探,多口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展示出该层系良好的勘探潜力。但相比于古近系河流-三角洲相Sokor1组,前人对Donga组海相砂岩储层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地震和测录井资料,针对4口井53个井壁取心和岩屑样品,开展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等分析,研究Donga组DS1~DS3各段的储层特征,并探讨其发育控制因素。研究表明,DS1段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细-中粒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DS3段主要为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岩屑成分主要为碳酸盐。石英颗粒以次圆状-圆状为主,分选中等偏差,填隙物以高岭土、方解石杂基为主,颗粒以点-线接触。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其中压实与胶结作用明显,且普遍存在溶蚀作用,孔隙类型以粒间次生孔隙为主,为中孔中渗~特低孔特低渗。垂向上Donga组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DS1段,平面上从西向东储层物性变好。分析认为Donga组储层发育主要受三个因素控制:①海平面变化控制沉积相及储层垂向发育。DS1段沉积于海侵初始期,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沉积,DS3段沉积于最大海泛期,以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水体较咸,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储层物性差。②晚白垩世稳定缓坡古地貌背景利于砂体发育,古近纪强烈走滑断裂活动诱导储层岩石形成微裂缝,有效提升储层物性。③石英砂岩刚性支撑利于原生孔隙保存,长石、碳酸盐等不稳定矿物的溶蚀作用改善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区域性海相泥页岩盖层的发育利于Donga组形成 “自生自储”储盖组合,相较于Trakes斜坡低坡带,中部中坡带及北部高坡带更靠近东部物源,Donga组砂岩更发育,储层物性更好,是下步开展勘探的有利区带。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1
摘要:
沥青填隙物作为石油或天然气残留在烃源岩或储层中的烃类有机质,其无论形成还是演化均与油藏的演化史密切相关,是油气成藏及改造过程的重要标志。前人围绕储层内沥青组分的类型、成因及热演化程度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分析,但沥青对储层制约机制仍不明确。本次研究以塔北西部英买467井区白垩系巴西改组储层为例,借助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激光拉曼实验,结合测井参数识别,探讨沥青与油气藏期次的关系,查明不同沥青类型对储层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依照主要组分与形成期次,研究层段内沥青填隙物分为两类:Ⅰ类以粒间充填为主,荧光显微镜下多呈黄褐色和褐黑色,主要组分为油质、沥青质沥青,沥青反射率多大于1%;Ⅱ类以沥青衬边的形式分布于孔隙边缘,荧光显微镜下多呈橙色和蓝(白)色,以胶质沥青为主要组分,沥青反射率偏低,介于0.42%~0.79%之间。②英买467井区Ⅰ类沥青与黄山街组烃源岩原油充注有关,受控于舒善河底不整合面和英买467同沉积断层,主要分布于巴西改组块状砂岩段Ⅲ-1砂组顶部和巴西改组薄层砂岩段Ⅱ砂组;Ⅱ类沥青与恰克马克组烃源岩油气有关,受砂体厚度影响,主要分布在块状砂岩段Ⅲ-2砂组。③Ⅰ类沥青对储层改造作用强,占据部分孔隙空间;Ⅱ类沥青对储层孔隙度影响较小。
沥青填隙物作为石油或天然气残留在烃源岩或储层中的烃类有机质,其无论形成还是演化均与油藏的演化史密切相关,是油气成藏及改造过程的重要标志。前人围绕储层内沥青组分的类型、成因及热演化程度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分析,但沥青对储层制约机制仍不明确。本次研究以塔北西部英买467井区白垩系巴西改组储层为例,借助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激光拉曼实验,结合测井参数识别,探讨沥青与油气藏期次的关系,查明不同沥青类型对储层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依照主要组分与形成期次,研究层段内沥青填隙物分为两类:Ⅰ类以粒间充填为主,荧光显微镜下多呈黄褐色和褐黑色,主要组分为油质、沥青质沥青,沥青反射率多大于1%;Ⅱ类以沥青衬边的形式分布于孔隙边缘,荧光显微镜下多呈橙色和蓝(白)色,以胶质沥青为主要组分,沥青反射率偏低,介于0.42%~0.79%之间。②英买467井区Ⅰ类沥青与黄山街组烃源岩原油充注有关,受控于舒善河底不整合面和英买467同沉积断层,主要分布于巴西改组块状砂岩段Ⅲ-1砂组顶部和巴西改组薄层砂岩段Ⅱ砂组;Ⅱ类沥青与恰克马克组烃源岩油气有关,受砂体厚度影响,主要分布在块状砂岩段Ⅲ-2砂组。③Ⅰ类沥青对储层改造作用强,占据部分孔隙空间;Ⅱ类沥青对储层孔隙度影响较小。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4
摘要:
【目的】 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在四川盆地寒武系广泛分布,然而该共生体系的发育特征、沉积环境、沉积过程和演化模式研究薄弱,研究方法亟待厘清。【方法】以四川盆地东部寒武系高台组为例,基于钻井取心、野外剖面、岩石薄片和碳氧同位素、Fe、Mn和S同位素特征等资料,探讨共生体系的岩石学特征,蒸发岩的赋存状态,共生体系的沉积环境及沉积过程和演化模式。【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发育五种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岩石组合序列,包括:碳酸盐岩与蒸发岩互层、蒸发岩夹碳酸盐岩、蒸发岩上覆碳酸盐岩、碳酸盐岩上覆蒸发岩和碳酸盐岩夹蒸发岩。2)共生体系地球化学特征δ18O主要集中在-8‰~-9‰;δ13C主要集中在-1‰~3‰;利用碳氧同位素数值计算古盐度及古温度结果表明,绝大多数Z值>120‰,且δ13C值>-2‰,古海水温度在23.10~40.64℃;Fe主要集中在0~2000×10-5;Mn主要集中在范围内10-5~30×10-5,说明在高台组时期,沉积环境为温暖或炎热的古气候和咸化海水环境,水体氧化程度较高,经历了与大气水有关的相对开放体系中的成岩作用。3)干旱炎热气候和高盐度富Ca低SO4的“方解石海”的条件背景下海相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沉积时期可分为海平面下降期蒸发岩-白云岩沉积阶段和海平面上升期白云岩-蒸发岩-灰岩沉积阶段;“潮坪萨布哈模式”和“水下浓缩沉积模式”是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发育的两种模式。【结论】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承载了沉积时期的古环境、古气候以及古海水化学等信息,也记录了共生体系沉积过程和演化模式,该研究为寒武系高台组海相蒸发环境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认识。
【目的】 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在四川盆地寒武系广泛分布,然而该共生体系的发育特征、沉积环境、沉积过程和演化模式研究薄弱,研究方法亟待厘清。【方法】以四川盆地东部寒武系高台组为例,基于钻井取心、野外剖面、岩石薄片和碳氧同位素、Fe、Mn和S同位素特征等资料,探讨共生体系的岩石学特征,蒸发岩的赋存状态,共生体系的沉积环境及沉积过程和演化模式。【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发育五种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岩石组合序列,包括:碳酸盐岩与蒸发岩互层、蒸发岩夹碳酸盐岩、蒸发岩上覆碳酸盐岩、碳酸盐岩上覆蒸发岩和碳酸盐岩夹蒸发岩。2)共生体系地球化学特征δ18O主要集中在-8‰~-9‰;δ13C主要集中在-1‰~3‰;利用碳氧同位素数值计算古盐度及古温度结果表明,绝大多数Z值>120‰,且δ13C值>-2‰,古海水温度在23.10~40.64℃;Fe主要集中在0~2000×10-5;Mn主要集中在范围内10-5~30×10-5,说明在高台组时期,沉积环境为温暖或炎热的古气候和咸化海水环境,水体氧化程度较高,经历了与大气水有关的相对开放体系中的成岩作用。3)干旱炎热气候和高盐度富Ca低SO4的“方解石海”的条件背景下海相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沉积时期可分为海平面下降期蒸发岩-白云岩沉积阶段和海平面上升期白云岩-蒸发岩-灰岩沉积阶段;“潮坪萨布哈模式”和“水下浓缩沉积模式”是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发育的两种模式。【结论】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承载了沉积时期的古环境、古气候以及古海水化学等信息,也记录了共生体系沉积过程和演化模式,该研究为寒武系高台组海相蒸发环境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认识。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6
摘要:
【目的】厘定湖南地区新元古代沉积地层的沉积时代、物源和构造背景,是理解演江南造山带中段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之一。【方法】本研究开展野外考察并采集6件江南造山带中段冷家溪群、板溪群的碎屑岩样品,通过研究碎屑锆石形态、微量元素以及U-Pb和Lu-Hf同位素组成,并结合已有的碎屑锆石数据与可能的源区特征进行对比,来限定沉积地层的物源组成及盆地构造演化历程。【结果】结果表明,冷家溪群形成于852-852 Ma左右,板溪群形成于820-720 Ma。冷家溪群、板溪群最主要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920-790 Ma,冷家溪群还包括1750-1620 Ma、2500-2450Ma的年龄峰值,板溪群包括1950-1790 Ma、2420-2330 Ma的年龄峰值。 Hf同位素特征显示冷家溪群主要接受来自扬子的物源,板溪群在扬子和华夏板块拼合之后开始沉积,除了扬子的物源可能还有来自华夏的沉积物供给。【结论】冷家溪群沉积于沟弧盆体系下的弧后盆地,在825 Ma后弧后盆地关闭,伴随沉积地层内发育的强烈褶皱以及大量S型花岗岩侵入褶皱基底中。板溪群沉积于碰撞后伸展作用并发育陆内裂谷的构造背景,同裂谷岩浆作用集中发生于在780-760 Ma,裂谷作用于板溪群沉积结束逐渐减弱。
【目的】厘定湖南地区新元古代沉积地层的沉积时代、物源和构造背景,是理解演江南造山带中段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之一。【方法】本研究开展野外考察并采集6件江南造山带中段冷家溪群、板溪群的碎屑岩样品,通过研究碎屑锆石形态、微量元素以及U-Pb和Lu-Hf同位素组成,并结合已有的碎屑锆石数据与可能的源区特征进行对比,来限定沉积地层的物源组成及盆地构造演化历程。【结果】结果表明,冷家溪群形成于852-852 Ma左右,板溪群形成于820-720 Ma。冷家溪群、板溪群最主要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920-790 Ma,冷家溪群还包括1750-1620 Ma、2500-2450Ma的年龄峰值,板溪群包括1950-1790 Ma、2420-2330 Ma的年龄峰值。 Hf同位素特征显示冷家溪群主要接受来自扬子的物源,板溪群在扬子和华夏板块拼合之后开始沉积,除了扬子的物源可能还有来自华夏的沉积物供给。【结论】冷家溪群沉积于沟弧盆体系下的弧后盆地,在825 Ma后弧后盆地关闭,伴随沉积地层内发育的强烈褶皱以及大量S型花岗岩侵入褶皱基底中。板溪群沉积于碰撞后伸展作用并发育陆内裂谷的构造背景,同裂谷岩浆作用集中发生于在780-760 Ma,裂谷作用于板溪群沉积结束逐渐减弱。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42
摘要:
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及有利储层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通过对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带岩心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的分析,明确了清水河组沉积储层发育特征,再结合高泉构造带清水河组沉积前古地貌研究,建立了古地貌控制下的沉积演化模式,厘清了微古地貌对优质储层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带发育三个近北西-南东走向的坡折带,每个坡折带上又可划分出沟槽和平台两种古地貌单元。湖侵背景下,三个坡折带上依次形成了三期退积型扇三角洲,每期扇三角洲可形成10-15m厚的砂砾岩储层。在每个坡折带上,沟槽和平台控制了砂砾岩储层的泥质含量,沟槽区易沉积泥质含量高的褐色砂砾岩,平台区易沉积泥质含量低的灰色或灰绿色砂砾岩,平台区低泥质含量的砂砾岩易形成优质储层。
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及有利储层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通过对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带岩心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的分析,明确了清水河组沉积储层发育特征,再结合高泉构造带清水河组沉积前古地貌研究,建立了古地貌控制下的沉积演化模式,厘清了微古地貌对优质储层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带发育三个近北西-南东走向的坡折带,每个坡折带上又可划分出沟槽和平台两种古地貌单元。湖侵背景下,三个坡折带上依次形成了三期退积型扇三角洲,每期扇三角洲可形成10-15m厚的砂砾岩储层。在每个坡折带上,沟槽和平台控制了砂砾岩储层的泥质含量,沟槽区易沉积泥质含量高的褐色砂砾岩,平台区易沉积泥质含量低的灰色或灰绿色砂砾岩,平台区低泥质含量的砂砾岩易形成优质储层。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2
摘要:
【意义】水槽沉积模拟实验是模拟沉积物沉积过程、揭示其形成机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水利工程、环境科学、沉积学及油气勘探等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环形水槽能够使流体在惯性力和剪切力的作用下发生持续流动,被近似认为在无限长的距离上搬运与沉积,因此可以从搬运距离和流体速度方面近似还原模拟环境流体,突破了传统水槽模拟的应用局限性。【进展】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研究需求,环形水槽逐渐衍生出4种类型,包括常规环形水槽、底栖式原位环形水槽、小型环形水槽以及跑道式环形水槽。目前环形水槽物理模拟在泥沙特性、底形构造、沉降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在沉积物理模拟领域却相对匮乏。随着技术设备的发展,相关沉积学物理模拟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重力流沉积、细粒沉积物搬运的动力学机制以及潮汐与波浪沉积作用已经成为环形水槽沉积学物理模拟的重要研究对象。尽管如此,环形水槽物理模拟尚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二次环流的影响、沉积物横向演化的追踪对比等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通过完善实验方案与提高测量精度进行优化。【结论与展望】总而言之,基于沉积学原理系统拓展环形水槽物理模拟在沉积学中的应用范围,将对基础沉积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以及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等诸多方面做出相应的贡献。
【意义】水槽沉积模拟实验是模拟沉积物沉积过程、揭示其形成机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水利工程、环境科学、沉积学及油气勘探等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环形水槽能够使流体在惯性力和剪切力的作用下发生持续流动,被近似认为在无限长的距离上搬运与沉积,因此可以从搬运距离和流体速度方面近似还原模拟环境流体,突破了传统水槽模拟的应用局限性。【进展】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研究需求,环形水槽逐渐衍生出4种类型,包括常规环形水槽、底栖式原位环形水槽、小型环形水槽以及跑道式环形水槽。目前环形水槽物理模拟在泥沙特性、底形构造、沉降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在沉积物理模拟领域却相对匮乏。随着技术设备的发展,相关沉积学物理模拟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重力流沉积、细粒沉积物搬运的动力学机制以及潮汐与波浪沉积作用已经成为环形水槽沉积学物理模拟的重要研究对象。尽管如此,环形水槽物理模拟尚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二次环流的影响、沉积物横向演化的追踪对比等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通过完善实验方案与提高测量精度进行优化。【结论与展望】总而言之,基于沉积学原理系统拓展环形水槽物理模拟在沉积学中的应用范围,将对基础沉积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以及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等诸多方面做出相应的贡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9
摘要:
为深入研究康滇古陆东西两侧五峰-龙马溪组黑色泥岩沉积环境及沉积构造演化差异,支撑区域页岩气勘探开发及相关研究,对古陆东侧昭通地区及西侧盐源盆地五峰组一龙马溪组黑色泥岩作了系统岩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两侧沉积环境差异明显,东侧属于局限海陆棚沉积,富有机质页岩以硅质钙质岩系为主,而西侧属于开阔海陆棚,富有机质页岩为硅质岩系。东侧离物源更近,源岩以长英质火成岩为主,化学风化作用更强,气候也更温暖,沉积水体较浅,以弱氧化-贫氧环境为主。西侧水体较深,以缺氧还原环境为主,构造运动较强,背景更复杂,有活动大陆边缘及岛弧环境属性,这可能与西侧洋壳与扬子陆壳的碰撞相关。不同的沉积构造演化模式,造就了两侧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主控因素与展布特征明显差异,对指导区域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研究康滇古陆东西两侧五峰-龙马溪组黑色泥岩沉积环境及沉积构造演化差异,支撑区域页岩气勘探开发及相关研究,对古陆东侧昭通地区及西侧盐源盆地五峰组一龙马溪组黑色泥岩作了系统岩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两侧沉积环境差异明显,东侧属于局限海陆棚沉积,富有机质页岩以硅质钙质岩系为主,而西侧属于开阔海陆棚,富有机质页岩为硅质岩系。东侧离物源更近,源岩以长英质火成岩为主,化学风化作用更强,气候也更温暖,沉积水体较浅,以弱氧化-贫氧环境为主。西侧水体较深,以缺氧还原环境为主,构造运动较强,背景更复杂,有活动大陆边缘及岛弧环境属性,这可能与西侧洋壳与扬子陆壳的碰撞相关。不同的沉积构造演化模式,造就了两侧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主控因素与展布特征明显差异,对指导区域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3
摘要:
【目的】为探讨碳酸盐岩地层中高频层序划分及高频沉积旋回控储效应。【方法】本文选取桃7区块马家沟组马五1-5亚段,以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中Th/U比值曲线为指示曲线,频谱分析结合Fisher图解和岩性组合序列,定量划分高频层序。【结果】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地层中,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中Th/U比值能够作为天文轨道间接替代指标,通过频谱分析结合Fisher图解、岩性岩相分析等定量加定性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划分高频层序。桃7区块马五1-5亚段可划分1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20个五级层序,经估算马五1-5亚段纵向上平均沉积速率约束为5.03 cm /kyr,沉积时限约为2.43 Ma。潮坪相向上变浅的高频沉积旋回顶部,即潮间带上部含膏粉晶白云岩,是储层发育的优势相带;四级高频层序层序界面附近是储集层发育有利层段,海平面频繁变化引起早期岩溶作用,是马五1- 4亚段溶模孔形成的主要动力,是后期表生气岩溶作用的基础。【结论】碳酸盐岩地层中高频层序定量识别和划分对储集层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的】为探讨碳酸盐岩地层中高频层序划分及高频沉积旋回控储效应。【方法】本文选取桃7区块马家沟组马五1-5亚段,以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中Th/U比值曲线为指示曲线,频谱分析结合Fisher图解和岩性组合序列,定量划分高频层序。【结果】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地层中,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中Th/U比值能够作为天文轨道间接替代指标,通过频谱分析结合Fisher图解、岩性岩相分析等定量加定性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划分高频层序。桃7区块马五1-5亚段可划分1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20个五级层序,经估算马五1-5亚段纵向上平均沉积速率约束为5.03 cm /kyr,沉积时限约为2.43 Ma。潮坪相向上变浅的高频沉积旋回顶部,即潮间带上部含膏粉晶白云岩,是储层发育的优势相带;四级高频层序层序界面附近是储集层发育有利层段,海平面频繁变化引起早期岩溶作用,是马五1- 4亚段溶模孔形成的主要动力,是后期表生气岩溶作用的基础。【结论】碳酸盐岩地层中高频层序定量识别和划分对储集层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3
摘要:
近期,笔者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在云南禄劝大新山-普德一带下寒武统统筇竹寺组石岩头段下黑层深灰色粉砂质页岩发现丰富宏体生物化石,与“澄江生物群”极其相似,大新山化石类型主要有朵氏小昆明虫(Kunmingella douvillei)、虫迹(未定种)、锥管螺(Conotheca sp.)、帽天山虫(Maotianshania sp.)、澄江顾脱贝(Kutorgina chengjiangensis)、鳃虾(Branchiocaris sp.)、古虫(Vetulicola sp)、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sp.)及豆牙类化石(未知种);但在普德一带同一层位新发现疑似骨骼生物化石,通过XRF扫描显示,化石含较?浓度的Ca、Cr、P,与围岩成分明显不同(Fe、S、Ti),Ca、P是骨骼化石主要组成元素。大新山-普德一带化石不仅保存完整、较为丰富,个体较大、种类多样,赋存层位露头好,交通便利,且化石层位相对“澄江生物群”赋存层位要低,具有较好的研究意义和科普价值,也有望在云南禄劝地区建立第二个早寒武世生物群:大新山-普德生物群;本次的发现,为研究早寒武世生物活动规律、范围、复苏、古环境演化及地层区域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素材。
近期,笔者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在云南禄劝大新山-普德一带下寒武统统筇竹寺组石岩头段下黑层深灰色粉砂质页岩发现丰富宏体生物化石,与“澄江生物群”极其相似,大新山化石类型主要有朵氏小昆明虫(Kunmingella douvillei)、虫迹(未定种)、锥管螺(Conotheca sp.)、帽天山虫(Maotianshania sp.)、澄江顾脱贝(Kutorgina chengjiangensis)、鳃虾(Branchiocaris sp.)、古虫(Vetulicola sp)、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sp.)及豆牙类化石(未知种);但在普德一带同一层位新发现疑似骨骼生物化石,通过XRF扫描显示,化石含较?浓度的Ca、Cr、P,与围岩成分明显不同(Fe、S、Ti),Ca、P是骨骼化石主要组成元素。大新山-普德一带化石不仅保存完整、较为丰富,个体较大、种类多样,赋存层位露头好,交通便利,且化石层位相对“澄江生物群”赋存层位要低,具有较好的研究意义和科普价值,也有望在云南禄劝地区建立第二个早寒武世生物群:大新山-普德生物群;本次的发现,为研究早寒武世生物活动规律、范围、复苏、古环境演化及地层区域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素材。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5
摘要:
禹州地区是华北板块南部上古生界含煤地层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沉积学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基础,但由于缺乏绝对年代学数据而影响了年代地层划分及区域上大尺度的地层对比。本文选取禹州地区太原组与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与上石盒子组地层界线附近的两件泥岩样品,通过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试技术,进而确定它们的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结果表明:①山西组底部样品(ZK1006-5)的40颗碎屑锆石构成了283Ma~343Ma的连续年轻组分频谱,其最年轻单颗粒锆石年龄(YSG年龄)为283±9.4Ma;上石盒子组底部样品(ZK2387-3)的18颗碎屑锆石构成了257Ma~299Ma的连续年轻组分频谱,其最年轻单颗粒锆石年龄(YSG年龄)为257±6.8Ma;其分别可代表样品地层最大沉积年龄,表明沉积时间不早于283±9.4Ma和257±6.8Ma;②禹州地区山西组、上石盒子组沉积分别开始于空谷期(Kungurian)和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与区域生物地层资料研究相一致;③华北板块上古生界含煤地层岩石地层穿时明显,且跨度较大,整体表现为由板块边缘向内部逐渐穿时变新特点。综合前人对华北晚古生代盆地火山事件沉积相关研究,认为其同沉积期盆地东缘活动强烈,其诱发的岩浆活动、构造活动、生物演替和海侵作用可能与同时期逐渐形成劳亚古大陆有关。
禹州地区是华北板块南部上古生界含煤地层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沉积学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基础,但由于缺乏绝对年代学数据而影响了年代地层划分及区域上大尺度的地层对比。本文选取禹州地区太原组与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与上石盒子组地层界线附近的两件泥岩样品,通过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试技术,进而确定它们的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结果表明:①山西组底部样品(ZK1006-5)的40颗碎屑锆石构成了283Ma~343Ma的连续年轻组分频谱,其最年轻单颗粒锆石年龄(YSG年龄)为283±9.4Ma;上石盒子组底部样品(ZK2387-3)的18颗碎屑锆石构成了257Ma~299Ma的连续年轻组分频谱,其最年轻单颗粒锆石年龄(YSG年龄)为257±6.8Ma;其分别可代表样品地层最大沉积年龄,表明沉积时间不早于283±9.4Ma和257±6.8Ma;②禹州地区山西组、上石盒子组沉积分别开始于空谷期(Kungurian)和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与区域生物地层资料研究相一致;③华北板块上古生界含煤地层岩石地层穿时明显,且跨度较大,整体表现为由板块边缘向内部逐渐穿时变新特点。综合前人对华北晚古生代盆地火山事件沉积相关研究,认为其同沉积期盆地东缘活动强烈,其诱发的岩浆活动、构造活动、生物演替和海侵作用可能与同时期逐渐形成劳亚古大陆有关。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8
摘要:
【目的】为了探讨煤系烃源岩中高-异常高丰度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及主控因素。【方法】利用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29个煤系烃源岩饱和烃和芳烃进行了详细剖析。【结果与讨论】检测到不同丰度四种类型的重排藿烷,它们是17α(H)-重排藿烷系列(C30*)、18α(H)-新藿烷系列(Ts和C29Ts)、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C30E)和21-甲基-28-降藿烷系列(29Nsp)。研究区煤系烃源岩中四种类型重排藿烷化合物的内组成研究表明,同一系列重排藿烷类化合物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不同系列重排藿烷类化合物之间相关性有所不同,表现为C30*/C30藿烷、C30E/C30藿烷、29Nsp/C29藿烷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好,C29Ts/C29藿烷与上述三者的相关性均较差,说明不同系列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机理可能有所差别。此外,研究区煤系烃源岩样品中高-异常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系列、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21-甲基-28-降藿烷系列重排藿烷Pr/Ph值分布在1.0~2.0之间、伽马蜡烷(G)/C30藿烷值大都分布在0.13左右、氧芴的相对含量在11.67%~55.26%之间,平均值为35.51%;也就是说,煤系烃源岩沉积环境对这些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相对丰度影响较大。随着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增加,这些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呈现出近似正态分布,在生油高峰阶段(Ro为0.8%~0.9%之间),高-异常高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达到峰值。除此之外,高-异常高丰度重排藿烷类化合物样品(C28+C29)三环萜烷(TT)/C30藿烷比值和规则甾烷/C30-35藿烷与四种类型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各个比值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揭示高-异常高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生源母质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和菌藻类化合物。【结论】通过同一系列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具有相同演化路径与形成机制,推测煤系烃源岩中17α(H)-重排藿烷系列、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21-甲基-28-降藿烷系列高-异常高重排藿烷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为弱氧化-弱还原、微咸水沉积环境发育的细菌藿烷前身物;而高-异常高丰度18α(H)-新藿烷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有机质的生源母质,其生源母质可能为里白烯或C29藿烷类化合物。
【目的】为了探讨煤系烃源岩中高-异常高丰度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及主控因素。【方法】利用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29个煤系烃源岩饱和烃和芳烃进行了详细剖析。【结果与讨论】检测到不同丰度四种类型的重排藿烷,它们是17α(H)-重排藿烷系列(C30*)、18α(H)-新藿烷系列(Ts和C29Ts)、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C30E)和21-甲基-28-降藿烷系列(29Nsp)。研究区煤系烃源岩中四种类型重排藿烷化合物的内组成研究表明,同一系列重排藿烷类化合物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不同系列重排藿烷类化合物之间相关性有所不同,表现为C30*/C30藿烷、C30E/C30藿烷、29Nsp/C29藿烷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好,C29Ts/C29藿烷与上述三者的相关性均较差,说明不同系列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机理可能有所差别。此外,研究区煤系烃源岩样品中高-异常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系列、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21-甲基-28-降藿烷系列重排藿烷Pr/Ph值分布在1.0~2.0之间、伽马蜡烷(G)/C30藿烷值大都分布在0.13左右、氧芴的相对含量在11.67%~55.26%之间,平均值为35.51%;也就是说,煤系烃源岩沉积环境对这些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相对丰度影响较大。随着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增加,这些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呈现出近似正态分布,在生油高峰阶段(Ro为0.8%~0.9%之间),高-异常高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达到峰值。除此之外,高-异常高丰度重排藿烷类化合物样品(C28+C29)三环萜烷(TT)/C30藿烷比值和规则甾烷/C30-35藿烷与四种类型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各个比值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揭示高-异常高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生源母质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和菌藻类化合物。【结论】通过同一系列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具有相同演化路径与形成机制,推测煤系烃源岩中17α(H)-重排藿烷系列、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21-甲基-28-降藿烷系列高-异常高重排藿烷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为弱氧化-弱还原、微咸水沉积环境发育的细菌藿烷前身物;而高-异常高丰度18α(H)-新藿烷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有机质的生源母质,其生源母质可能为里白烯或C29藿烷类化合物。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4
摘要:
针对无井条件下扇体成因机制和沉积充填过程不明确的问题,从源汇系统角度,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了渤南低凸起物源区的剥蚀能力与搬运路径,明确了渤中凹陷东南部斜坡带大型湖底扇的沉积响应特征和源汇耦合机制,阐明了湖底扇的沉积充填过程,总结了其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东二层序处于湖盆断陷转换阶段,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其中,湖底扇主要发育在东二下层序高位域时期;(2)渤南低凸起东段剥蚀通量大于湖底扇的沉积通量,大型湖底扇主要受近物源影响,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在隆起高部位过路不留,并沿着5条近南北向展布的搬运通道,在斜坡沉积坡折之下卸载,近物源供给、搬运通道、沉积坡折三者耦合形成了大型连片分布的湖底扇沉积。(3)湖底扇沉积充填受控于限制性古地貌发育位置与可容纳空间大小。其中,早期限制性古地貌形成的可容纳空间大,湖底扇砂体优先卸载,形成A、B、C三大扇体沉积,由于两侧的空间限制,水动力条件强,地震相表现为杂乱的下切水道与侧向迁移叠加的特征,形成的砂体富砂性较好。随着后期具有不断补充的重力流进入,可容纳空间逐渐减小,而重力流沿补给通道向开阔的湖盆中心满溢,形成D和E两个扇体,由于水浓度稀释和古地貌变化,能量逐渐减弱,地震相具有层状强振幅反射特征,水道特征不明显,富砂性中等。晚期物源供应和能量较弱,地震相对早期扇体的局部侵蚀和改造,表现出微弱的振幅反射,以泥质水道为主。大型湖底扇具有早期限制性充填、中期溢流调整和后期侵蚀改造的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构成了横向连片和垂向多期叠加的发育特征。一台阶之下的A、B、C三个扇体富砂性较好,埋藏浅,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与聚集条件,且储盖组合优良。其中刻画的C扇体甜点区面积大,是近年来渤海岩性油藏勘探的重要目标。
针对无井条件下扇体成因机制和沉积充填过程不明确的问题,从源汇系统角度,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了渤南低凸起物源区的剥蚀能力与搬运路径,明确了渤中凹陷东南部斜坡带大型湖底扇的沉积响应特征和源汇耦合机制,阐明了湖底扇的沉积充填过程,总结了其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东二层序处于湖盆断陷转换阶段,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其中,湖底扇主要发育在东二下层序高位域时期;(2)渤南低凸起东段剥蚀通量大于湖底扇的沉积通量,大型湖底扇主要受近物源影响,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在隆起高部位过路不留,并沿着5条近南北向展布的搬运通道,在斜坡沉积坡折之下卸载,近物源供给、搬运通道、沉积坡折三者耦合形成了大型连片分布的湖底扇沉积。(3)湖底扇沉积充填受控于限制性古地貌发育位置与可容纳空间大小。其中,早期限制性古地貌形成的可容纳空间大,湖底扇砂体优先卸载,形成A、B、C三大扇体沉积,由于两侧的空间限制,水动力条件强,地震相表现为杂乱的下切水道与侧向迁移叠加的特征,形成的砂体富砂性较好。随着后期具有不断补充的重力流进入,可容纳空间逐渐减小,而重力流沿补给通道向开阔的湖盆中心满溢,形成D和E两个扇体,由于水浓度稀释和古地貌变化,能量逐渐减弱,地震相具有层状强振幅反射特征,水道特征不明显,富砂性中等。晚期物源供应和能量较弱,地震相对早期扇体的局部侵蚀和改造,表现出微弱的振幅反射,以泥质水道为主。大型湖底扇具有早期限制性充填、中期溢流调整和后期侵蚀改造的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构成了横向连片和垂向多期叠加的发育特征。一台阶之下的A、B、C三个扇体富砂性较好,埋藏浅,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与聚集条件,且储盖组合优良。其中刻画的C扇体甜点区面积大,是近年来渤海岩性油藏勘探的重要目标。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6
摘要:
【目的】以前的区域地质资料将黑龙江宾县居仁镇的三截地砂砾剖面视为罗家窝棚组地层,但其地层属性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大大限制了对该地层所记录的区域地表过程的深入了解。【方法】为此,选择三截地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积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分析,对其化学风化特征、源岩性质、沉积环境以及构造背景进行讨论。【结果】结果表明,三截地剖面砂砾石风化程度较低、分选差、磨圆度较好、无明显定向排列;砾石岩性以花岗质岩石(46.31%)和石英质岩石(28.19%)为主,正长岩(0.2%)、凝灰岩(0.01%)和片岩(0.01%)次之。重矿物组成以榍石(65.18%)和绿帘石(11.87%)为主,其他重矿物含量较少。元素地球化学揭示了三截地剖面沉积物弱~中等的化学风化程度、大部分沉积物经历了初次循环。砾石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指示了母岩类型为长英质母岩。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的迁移与富集以及古气候判别图解,结合沉积相揭示了沉积物为干旱的氧化环境下的辫状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在较窄范围(134.2~220.3 Ma,年龄峰值在~168 Ma),与潜在源区的锆石年龄进行对比,确定其物源来源于张广才岭山脉,并指示了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间的牡丹江洋俯冲运动,东侧大洋板块俯冲作用到造山后伸展环境的转变。与罗家窝棚组标准地层进行对比,三截地剖面在沉积学特征,成因类型以及地貌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推测三截地剖面形成时间比罗家窝棚组标准地层晚,大致与白土山组时间相当。【结论】对哈尔滨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区域构造-地貌-气候-水系演化的耦合关系提供了重要指示。
【目的】以前的区域地质资料将黑龙江宾县居仁镇的三截地砂砾剖面视为罗家窝棚组地层,但其地层属性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大大限制了对该地层所记录的区域地表过程的深入了解。【方法】为此,选择三截地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积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分析,对其化学风化特征、源岩性质、沉积环境以及构造背景进行讨论。【结果】结果表明,三截地剖面砂砾石风化程度较低、分选差、磨圆度较好、无明显定向排列;砾石岩性以花岗质岩石(46.31%)和石英质岩石(28.19%)为主,正长岩(0.2%)、凝灰岩(0.01%)和片岩(0.01%)次之。重矿物组成以榍石(65.18%)和绿帘石(11.87%)为主,其他重矿物含量较少。元素地球化学揭示了三截地剖面沉积物弱~中等的化学风化程度、大部分沉积物经历了初次循环。砾石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指示了母岩类型为长英质母岩。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的迁移与富集以及古气候判别图解,结合沉积相揭示了沉积物为干旱的氧化环境下的辫状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在较窄范围(134.2~220.3 Ma,年龄峰值在~168 Ma),与潜在源区的锆石年龄进行对比,确定其物源来源于张广才岭山脉,并指示了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间的牡丹江洋俯冲运动,东侧大洋板块俯冲作用到造山后伸展环境的转变。与罗家窝棚组标准地层进行对比,三截地剖面在沉积学特征,成因类型以及地貌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推测三截地剖面形成时间比罗家窝棚组标准地层晚,大致与白土山组时间相当。【结论】对哈尔滨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区域构造-地貌-气候-水系演化的耦合关系提供了重要指示。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2
摘要:
C-6油田是渤海海域亿吨级曹妃甸油田群主力油田之一,其主力开发层系馆陶组Ⅲ油组为一套富砂的辫状河沉积,辫状河储砂体结构及其连通性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地质因素。论文采用基于地震属性智能融合技术,在有限测井信息的标定下,对油田辫状河储层四级构型单元空间分布进行了精细表征。综合多井测井解释,C-6油田馆Ⅲ油组主要发育心滩和辫状河道两种类型四级构型单元,其中心滩储层厚度大,物性较好,是研究区主要发育的储层构型单元。在地震属性提取与单井岩性和物性参数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反射强度、相对波阻抗、甜点、原始振幅、瞬时振幅5种属性基于孔隙度监督的DFNN(深度前馈神经网络)智能融合,得到了反映辫状河岩性和物性的三维融合数据体,大幅度提高了辫状河储层砂体及其边界的探测能力,能够有效地开展辫状河储层四级构型单元平面和剖面分布的精细刻画。C-6油田馆Ⅲ油组主体为一北东-南西向辫流带,内部划分出呈菱形的15个心滩四级构型单元,分流河道四级构型单元呈窄条带状环绕在心滩周围,二者之间的四级构型界面对流体运移能够起到一定渗流屏障作用,垂向上心滩互相切叠,形成“大心滩-小河道”的平面构型组合样式。基于地震属性智能融合的储层构型精细表征深化了稀井网控制的辫状河储层连通性认识,为C-6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直接的地质依据。
C-6油田是渤海海域亿吨级曹妃甸油田群主力油田之一,其主力开发层系馆陶组Ⅲ油组为一套富砂的辫状河沉积,辫状河储砂体结构及其连通性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地质因素。论文采用基于地震属性智能融合技术,在有限测井信息的标定下,对油田辫状河储层四级构型单元空间分布进行了精细表征。综合多井测井解释,C-6油田馆Ⅲ油组主要发育心滩和辫状河道两种类型四级构型单元,其中心滩储层厚度大,物性较好,是研究区主要发育的储层构型单元。在地震属性提取与单井岩性和物性参数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反射强度、相对波阻抗、甜点、原始振幅、瞬时振幅5种属性基于孔隙度监督的DFNN(深度前馈神经网络)智能融合,得到了反映辫状河岩性和物性的三维融合数据体,大幅度提高了辫状河储层砂体及其边界的探测能力,能够有效地开展辫状河储层四级构型单元平面和剖面分布的精细刻画。C-6油田馆Ⅲ油组主体为一北东-南西向辫流带,内部划分出呈菱形的15个心滩四级构型单元,分流河道四级构型单元呈窄条带状环绕在心滩周围,二者之间的四级构型界面对流体运移能够起到一定渗流屏障作用,垂向上心滩互相切叠,形成“大心滩-小河道”的平面构型组合样式。基于地震属性智能融合的储层构型精细表征深化了稀井网控制的辫状河储层连通性认识,为C-6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直接的地质依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0
摘要:
波斯湾南部Fars地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地层蕴含巨量的油气资源,是目前中国海外勘探的重点区域。目前的研究缺乏对整个含油层系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和沉积演化的宏观认识。以该地区中上二叠统Dalan组和下三叠统Kangan组为研究对象,基于单井和连井、岩芯、薄片、测井、录井和IHS与C&C数据库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认识,对研究区中二叠世-早三叠世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深入分析各层序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研究区Dalan组-Kangan组可别出6个层序界面和5个最大海泛面,根据层序界面类型和最大海泛面的发育位置,将波斯湾南部地区Dalan组和Kangan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目的层系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环境,可划分为内缓坡、中缓坡和外缓坡3种沉积亚相,并可将内缓坡细分为潮上带萨布哈、潮间坪、潟湖、滩后、滩中和滩前共6种沉积微相。研究区沉积期为干旱炎热的浅水碳酸盐岩沉积环境,SQ1-SQ2沉积期,主要为前积型沉积模式,SQ3沉积期为退积+加积型沉积模式,SQ4沉积期为前积型沉积模式,SQ5沉积期为退积型沉积模式。
波斯湾南部Fars地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地层蕴含巨量的油气资源,是目前中国海外勘探的重点区域。目前的研究缺乏对整个含油层系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和沉积演化的宏观认识。以该地区中上二叠统Dalan组和下三叠统Kangan组为研究对象,基于单井和连井、岩芯、薄片、测井、录井和IHS与C&C数据库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认识,对研究区中二叠世-早三叠世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深入分析各层序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研究区Dalan组-Kangan组可别出6个层序界面和5个最大海泛面,根据层序界面类型和最大海泛面的发育位置,将波斯湾南部地区Dalan组和Kangan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目的层系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环境,可划分为内缓坡、中缓坡和外缓坡3种沉积亚相,并可将内缓坡细分为潮上带萨布哈、潮间坪、潟湖、滩后、滩中和滩前共6种沉积微相。研究区沉积期为干旱炎热的浅水碳酸盐岩沉积环境,SQ1-SQ2沉积期,主要为前积型沉积模式,SQ3沉积期为退积+加积型沉积模式,SQ4沉积期为前积型沉积模式,SQ5沉积期为退积型沉积模式。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0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地球轨道周期性变化对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探讨柴达木盆地下油砂山组的气候变化特征,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对柴达木盆地下油砂山组建立高分辨率的天文年代标尺,识别和划分高频层序。【方法】首先,利用Laskar算法计算北纬35°夏至日14.5~23.8 Ma期间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周期,确定了该沉积期米氏旋回理论和米氏旋回周期比。然后南八仙油气田的仙中39井、仙中8-9井及仙中8-12井为例,对自然伽马数据进行频谱和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最后,根据轨道周期计算出下油砂山组平均沉积速率,并建立了仙中39井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结果】通过频谱和连续小波变换分析发现,新近系下油砂山组主要受400 ka和95 ka偏心率周期控制。根据计算结果,下油砂山组平均沉积速率为0.094 41 m/ka,沉积持续时间为7.2 Ma。基于400 ka长偏心周期曲线和95 ka短偏心周期曲线作为基准曲线,共鉴定出18个四级准层序组和72个五级准层序。【结论】结果表明,下油砂山组中所记录的气候变化明显受到旋回的控制和驱动。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识别与划分,能够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划分结果的准确性,可以更准确地刻画沉积物中的气候变化特征。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地球气候演变规律,并为油气勘探和资源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目的】通过分析地球轨道周期性变化对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探讨柴达木盆地下油砂山组的气候变化特征,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对柴达木盆地下油砂山组建立高分辨率的天文年代标尺,识别和划分高频层序。【方法】首先,利用Laskar算法计算北纬35°夏至日14.5~23.8 Ma期间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周期,确定了该沉积期米氏旋回理论和米氏旋回周期比。然后南八仙油气田的仙中39井、仙中8-9井及仙中8-12井为例,对自然伽马数据进行频谱和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最后,根据轨道周期计算出下油砂山组平均沉积速率,并建立了仙中39井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结果】通过频谱和连续小波变换分析发现,新近系下油砂山组主要受400 ka和95 ka偏心率周期控制。根据计算结果,下油砂山组平均沉积速率为0.094 41 m/ka,沉积持续时间为7.2 Ma。基于400 ka长偏心周期曲线和95 ka短偏心周期曲线作为基准曲线,共鉴定出18个四级准层序组和72个五级准层序。【结论】结果表明,下油砂山组中所记录的气候变化明显受到旋回的控制和驱动。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识别与划分,能够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划分结果的准确性,可以更准确地刻画沉积物中的气候变化特征。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地球气候演变规律,并为油气勘探和资源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2
摘要:
西太平洋东马里亚纳海盆是开展风尘沉积研究的理想区域,但其沉积物研究仍然薄弱。通过对采集于东马里亚纳海盆的28个表层沉积物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其指示意义,旨在为该海区沉积物物源、海底矿产资源评价和气候环境研究等提供背景资料。研究结果表明:与同处西太平洋邻近海区黏土沉积物相比,研究区远洋黏土沉积物主量元素含量水平大致相当,其中主量元素(氧化物)含量最高为SiO2,平均49.14%,其次为Al2O3,平均15.85%;微量元素中含量最高是Ba,平均为770×10-6,其次为Cu,平均289×10-6;总稀土元素含量∑REE平均值为284×10-6,为轻稀土富集型,Ce、Nd和La含量最高。对化学元素开展主成分分析,元素组合可分为4类:第一类与稀土元素关系密切,包括稀土元素、P2O5、TiO2等;第二类与铁锰微结核有关,包括Fe2O3、MnO以及Cr、Co、Ni、Cu、Ba等金属元素;第三类与陆源碎屑有关,包括Al2O3、MgO、SiO2、U、Hf、Th、Ce等;第四类与生物来源有关,包括Cd、CaO、Mo。元素组合指标进一步揭示了沉积物以陆源物质,尤其以陆地风尘物质为主,同时化学蚀变系数指示沉积物源区母岩处于低-中等化学风化条件,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则揭示研究区底层沉积环境为氧化-弱氧化环境。
西太平洋东马里亚纳海盆是开展风尘沉积研究的理想区域,但其沉积物研究仍然薄弱。通过对采集于东马里亚纳海盆的28个表层沉积物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其指示意义,旨在为该海区沉积物物源、海底矿产资源评价和气候环境研究等提供背景资料。研究结果表明:与同处西太平洋邻近海区黏土沉积物相比,研究区远洋黏土沉积物主量元素含量水平大致相当,其中主量元素(氧化物)含量最高为SiO2,平均49.14%,其次为Al2O3,平均15.85%;微量元素中含量最高是Ba,平均为770×10-6,其次为Cu,平均289×10-6;总稀土元素含量∑REE平均值为284×10-6,为轻稀土富集型,Ce、Nd和La含量最高。对化学元素开展主成分分析,元素组合可分为4类:第一类与稀土元素关系密切,包括稀土元素、P2O5、TiO2等;第二类与铁锰微结核有关,包括Fe2O3、MnO以及Cr、Co、Ni、Cu、Ba等金属元素;第三类与陆源碎屑有关,包括Al2O3、MgO、SiO2、U、Hf、Th、Ce等;第四类与生物来源有关,包括Cd、CaO、Mo。元素组合指标进一步揭示了沉积物以陆源物质,尤其以陆地风尘物质为主,同时化学蚀变系数指示沉积物源区母岩处于低-中等化学风化条件,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则揭示研究区底层沉积环境为氧化-弱氧化环境。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2
摘要:
【目的】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已获得重大勘探突破,但灯四段储层埋深大、时代老、成岩演化过程复杂,经历了多期次油气充注,储层孔隙演化与油气充注关系尚不清楚。【方法】基于区内钻井取心资料,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原位微区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等手段对灯四段储层岩石学类型、储集空间特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序列、孔隙演化与油气充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蓬莱地区灯影组四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微生物白云岩三类;储集空间类型可划分为溶洞、孔隙和裂缝三种类型;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同生-准同生期溶蚀作用、表生期溶蚀作用、埋藏溶蚀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硅化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不同阶段的成岩作用共同控制了灯四段储层孔隙演化,其中对储层起建设性成岩作用为各时期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对储层形成起破坏性成岩作用的为压实压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结论】灯四段储层溶蚀孔洞中胶结物充填序列可划分为:第Ⅰ世代叶片状白云石→第Ⅱ世代粉晶白云石→第Ⅰ期沥青→第Ⅲ世代细晶白云石→第Ⅳ世代中晶白云石→第Ⅴ世代粗晶白云石→第Ⅵ世代巨晶-鞍形白云石→第Ⅱ期沥青→第Ⅶ世代石英、萤石等矿物。根据各期次胶结充填物所捕获的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相态、均一温度等信息,重建了蓬莱地区灯四段油气充注过程:志留纪中晚期古油藏充注(第Ⅰ期古油藏)→加里东晚期古油藏破坏→中三叠世古油藏充注(第Ⅱ期古油藏)→晚侏罗世古油藏裂解生气→晚白垩世至今古油气藏-气藏的调整与定型,其中晚期油裂解气→气态烃的充注是灯影组四段气藏的主要形成期。
【目的】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已获得重大勘探突破,但灯四段储层埋深大、时代老、成岩演化过程复杂,经历了多期次油气充注,储层孔隙演化与油气充注关系尚不清楚。【方法】基于区内钻井取心资料,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原位微区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等手段对灯四段储层岩石学类型、储集空间特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序列、孔隙演化与油气充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蓬莱地区灯影组四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微生物白云岩三类;储集空间类型可划分为溶洞、孔隙和裂缝三种类型;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同生-准同生期溶蚀作用、表生期溶蚀作用、埋藏溶蚀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硅化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不同阶段的成岩作用共同控制了灯四段储层孔隙演化,其中对储层起建设性成岩作用为各时期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对储层形成起破坏性成岩作用的为压实压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结论】灯四段储层溶蚀孔洞中胶结物充填序列可划分为:第Ⅰ世代叶片状白云石→第Ⅱ世代粉晶白云石→第Ⅰ期沥青→第Ⅲ世代细晶白云石→第Ⅳ世代中晶白云石→第Ⅴ世代粗晶白云石→第Ⅵ世代巨晶-鞍形白云石→第Ⅱ期沥青→第Ⅶ世代石英、萤石等矿物。根据各期次胶结充填物所捕获的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相态、均一温度等信息,重建了蓬莱地区灯四段油气充注过程:志留纪中晚期古油藏充注(第Ⅰ期古油藏)→加里东晚期古油藏破坏→中三叠世古油藏充注(第Ⅱ期古油藏)→晚侏罗世古油藏裂解生气→晚白垩世至今古油气藏-气藏的调整与定型,其中晚期油裂解气→气态烃的充注是灯影组四段气藏的主要形成期。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4
摘要:
火地垭群是扬子陆块西北缘前寒武纪重要的地层单元,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石墨矿含矿层位,但其沉积时代、物源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对旺苍地区火地垭群上两组的绢云千枚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样品最大沉积年龄为837.6 ± 6.0 Ma(MSWD = 0.60,n = 5),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将火地垭群的沉积时代限定为~910 Ma至~835 Ma。碎屑锆石谱系特征研究表明,样品年龄集中分布于832~843 Ma 、855~883 Ma 、895~936 Ma 和952~988 Ma 四个区间,物源主要来自周围的岩体,主体方向为东(南)和西北。综合沉积时代、物源、碎屑锆石年龄及区域地质特征,旺苍地区火地垭群上两组形成于接收双向物源的弧后盆地,是Rodinia超大陆聚合晚期在扬子陆块西北缘的响应。
火地垭群是扬子陆块西北缘前寒武纪重要的地层单元,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石墨矿含矿层位,但其沉积时代、物源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对旺苍地区火地垭群上两组的绢云千枚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样品最大沉积年龄为837.6 ± 6.0 Ma(MSWD = 0.60,n = 5),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将火地垭群的沉积时代限定为~910 Ma至~835 Ma。碎屑锆石谱系特征研究表明,样品年龄集中分布于832~843 Ma 、855~883 Ma 、895~936 Ma 和952~988 Ma 四个区间,物源主要来自周围的岩体,主体方向为东(南)和西北。综合沉积时代、物源、碎屑锆石年龄及区域地质特征,旺苍地区火地垭群上两组形成于接收双向物源的弧后盆地,是Rodinia超大陆聚合晚期在扬子陆块西北缘的响应。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8
摘要:
【目的】中国南方网纹红土是第四纪环境变化的良好地质载体,但目前对基岩网纹化的微观研究较少,不利于全面认识网纹化。【方法】通过微区分析技术、地统计、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郎溪剖面基岩层和网纹层白色网纹微区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1)砂岩白色网纹微区元素含量:Fe2O3(1.14~13.29%),Mn(87×10-6~3230×10-6)等铁族元素呈现从白色网纹中心向边缘增加的趋势,而其他常量元素及Ti(1294×10-6~2454×10-6)、Zr(171×10-6~197×10-6)等稳定性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趋势则与其相反。基岩层元素含量空间分布与网纹层基本一致。2)通过聚类分析和散点图将Ti/Zr(基岩层:7.23~12.89;网纹层:12.82~21.84)和Ti/Al2O3(基岩层:0.013~0.018;网纹层:0.044~0.062)划分为两个组群,二者具有不同的了物源;3)基岩层(CIA:86.37%~87.49%; SA:5.23~5.76)风化程度略高于网纹层(CIA:85.10%~86.07%; SA:6.91~8.16),基岩微区内部Al2O3(17.3%)、Fe2O3(73.91%)、MnO(76.68%)等元素和网纹层微区内部Al2O3(15.78%)、Fe2O3(70.39%)和MnO(74.84%)等元素淋溶强度均呈现从白色网纹中心向边缘降低的趋势;4)基岩层和网纹层的白色网纹微区皆以因子1为主,主要体现铁和铁族元素等在白色网纹中的淋溶迁移,以及Al2O3、SiO2、K2O等常量元素和Ti、Zr等稳定性元素的相对富集过程。【结论】基岩层和网纹层白色网纹内部组成物质都是非空间均质的,网纹化过程都是从中心向外围扩展的空间过程。网纹化过程中皆以铁和铁族元素的淋溶占主导,但其他元素也存在一定的迁出,主要表现为网纹中心淋溶强而外围淋溶相对较弱的空间特征,两者的网纹化过程较为相似。
【目的】中国南方网纹红土是第四纪环境变化的良好地质载体,但目前对基岩网纹化的微观研究较少,不利于全面认识网纹化。【方法】通过微区分析技术、地统计、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郎溪剖面基岩层和网纹层白色网纹微区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1)砂岩白色网纹微区元素含量:Fe2O3(1.14~13.29%),Mn(87×10-6~3230×10-6)等铁族元素呈现从白色网纹中心向边缘增加的趋势,而其他常量元素及Ti(1294×10-6~2454×10-6)、Zr(171×10-6~197×10-6)等稳定性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趋势则与其相反。基岩层元素含量空间分布与网纹层基本一致。2)通过聚类分析和散点图将Ti/Zr(基岩层:7.23~12.89;网纹层:12.82~21.84)和Ti/Al2O3(基岩层:0.013~0.018;网纹层:0.044~0.062)划分为两个组群,二者具有不同的了物源;3)基岩层(CIA:86.37%~87.49%; SA:5.23~5.76)风化程度略高于网纹层(CIA:85.10%~86.07%; SA:6.91~8.16),基岩微区内部Al2O3(17.3%)、Fe2O3(73.91%)、MnO(76.68%)等元素和网纹层微区内部Al2O3(15.78%)、Fe2O3(70.39%)和MnO(74.84%)等元素淋溶强度均呈现从白色网纹中心向边缘降低的趋势;4)基岩层和网纹层的白色网纹微区皆以因子1为主,主要体现铁和铁族元素等在白色网纹中的淋溶迁移,以及Al2O3、SiO2、K2O等常量元素和Ti、Zr等稳定性元素的相对富集过程。【结论】基岩层和网纹层白色网纹内部组成物质都是非空间均质的,网纹化过程都是从中心向外围扩展的空间过程。网纹化过程中皆以铁和铁族元素的淋溶占主导,但其他元素也存在一定的迁出,主要表现为网纹中心淋溶强而外围淋溶相对较弱的空间特征,两者的网纹化过程较为相似。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5
摘要:
碳、氧同位素是碳酸盐岩重要的地球化学指标之一,在揭示沉积、成岩流体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碳酸盐岩的基本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石灰岩-白云岩阶段的碳、氧同位素研究,但对于硫酸盐-碳酸盐阶段的碳、氧同位素研究较少。沉积序列中的硫酸盐-碳酸盐阶段,仍有可供测试的碳、氧元素,为此项研究提供了可能。目前已有华蓥山地表三叠系膏盐段及澳大利亚Reichenhall含膏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但这些研究较少且均集中在地表样品。开展地腹膏盐样品碳、氧同位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四川盆地华蓥山东侧四川邻水县高滩镇倒碑村地热井钻进过程中,以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夹层岩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1)倒碑地热井膏盐夹层岩屑δ18OPDB(‰)介于-2.56~-15.47,均值-9.13。δ13CPDB(‰)介于-4.68~-0.12,平均值-2.86,Z值普遍低于120,与其海相沉积的特征不符。δ18OPDB、δ13CPDB值明显低于华蓥山地表三叠系膏盐地层及澳大利亚Reichenhall膏盐地层;(2)该区膏盐地层碳、氧同位素主要受到地层褶皱前深埋阶段热化学硫酸岩还原作用(TSR)作用以及地层褶皱、断裂、抬升后地表淡水的大量灌入影响。地层褶皱前较高的地层温度和有机碳的交换,以及褶皱、断裂后地表水的淡化,是导致该区膏盐层δ18O、δ13C偏低的根本原因。在沉积阶段,可能有少许淡水作用和影响;(3)根据Craig(1965)方程计算的地层温度28.18~111.71℃,平均68.45℃。根据Vasconcelos(2005)方程计算的地层温度4.54℃~78.21℃,均值38.91℃。前者接近地层现今温度,后者偏低可能与计算公式δ18O的取值有关。
碳、氧同位素是碳酸盐岩重要的地球化学指标之一,在揭示沉积、成岩流体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碳酸盐岩的基本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石灰岩-白云岩阶段的碳、氧同位素研究,但对于硫酸盐-碳酸盐阶段的碳、氧同位素研究较少。沉积序列中的硫酸盐-碳酸盐阶段,仍有可供测试的碳、氧元素,为此项研究提供了可能。目前已有华蓥山地表三叠系膏盐段及澳大利亚Reichenhall含膏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但这些研究较少且均集中在地表样品。开展地腹膏盐样品碳、氧同位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四川盆地华蓥山东侧四川邻水县高滩镇倒碑村地热井钻进过程中,以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夹层岩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1)倒碑地热井膏盐夹层岩屑δ18OPDB(‰)介于-2.56~-15.47,均值-9.13。δ13CPDB(‰)介于-4.68~-0.12,平均值-2.86,Z值普遍低于120,与其海相沉积的特征不符。δ18OPDB、δ13CPDB值明显低于华蓥山地表三叠系膏盐地层及澳大利亚Reichenhall膏盐地层;(2)该区膏盐地层碳、氧同位素主要受到地层褶皱前深埋阶段热化学硫酸岩还原作用(TSR)作用以及地层褶皱、断裂、抬升后地表淡水的大量灌入影响。地层褶皱前较高的地层温度和有机碳的交换,以及褶皱、断裂后地表水的淡化,是导致该区膏盐层δ18O、δ13C偏低的根本原因。在沉积阶段,可能有少许淡水作用和影响;(3)根据Craig(1965)方程计算的地层温度28.18~111.71℃,平均68.45℃。根据Vasconcelos(2005)方程计算的地层温度4.54℃~78.21℃,均值38.91℃。前者接近地层现今温度,后者偏低可能与计算公式δ18O的取值有关。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5
摘要:
【目的】环渤中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发育混积岩储层且富含有大量油气资源,其中腹足类生物碎屑富集,其特有的生物体腔孔使得混积岩初始孔隙度不能以常规碎屑岩初始孔隙度恢复公式求取,目前国内外尚缺少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恢复方法,而初始孔隙度的准确恢复是研究储层演化的关键内容。【方法】选用现代螺类样品,通过实验法和公式法分别求取螺类生物体腔孔体积,然后再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模拟螺类生物体腔孔在真实沉积环境中的充填情况,最后以前人常用的储层初始孔隙度计算公式为基础,得到一种适用于混积岩储层的初始孔隙度计算公式。【结果】研究表明:螺的种类是影响螺类生物体腔孔体积占比的最大因素。不同种类的螺,有效储集空间即体腔孔孔隙度的大小不同;影响同一种螺体腔孔孔隙度差异的原因主要为体腔孔腔口的大小。以生物碎屑含量较高的QHD36-3-A井3765.03m混积岩样品为例,求得该深度混积岩的初始孔隙度为51.68%左右。【结论】本文以前人公式为基础,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一个新的求取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计算方法,对于混积岩储层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环渤中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发育混积岩储层且富含有大量油气资源,其中腹足类生物碎屑富集,其特有的生物体腔孔使得混积岩初始孔隙度不能以常规碎屑岩初始孔隙度恢复公式求取,目前国内外尚缺少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恢复方法,而初始孔隙度的准确恢复是研究储层演化的关键内容。【方法】选用现代螺类样品,通过实验法和公式法分别求取螺类生物体腔孔体积,然后再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模拟螺类生物体腔孔在真实沉积环境中的充填情况,最后以前人常用的储层初始孔隙度计算公式为基础,得到一种适用于混积岩储层的初始孔隙度计算公式。【结果】研究表明:螺的种类是影响螺类生物体腔孔体积占比的最大因素。不同种类的螺,有效储集空间即体腔孔孔隙度的大小不同;影响同一种螺体腔孔孔隙度差异的原因主要为体腔孔腔口的大小。以生物碎屑含量较高的QHD36-3-A井3765.03m混积岩样品为例,求得该深度混积岩的初始孔隙度为51.68%左右。【结论】本文以前人公式为基础,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一个新的求取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计算方法,对于混积岩储层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7
摘要:
【目的】青海油田台南地区涩北组中上段发育典型的滩坝沉积砂体,是重要的优质储集层。其滩坝砂体的形成机制与分布模式一直存在争议,限制了气田进一步勘探开发,所以急需开展台南地区滩坝内部精细表征,明确沉积微相类型,建立对应的滩坝沉积模式。【方法】以沉积学为指导,考虑形成滩坝时水动力差异性,导致形成砂体粒度、渗透率不同,以粒度中值为纽带,总结岩石相的测井相应模板,确定沉积微相测井解释标准与动态响应,更科学地划分滩坝沉积微相;基于现代沉积类比、研究区密井网区砂体解剖,利用水平井和生产资料进行微相类型划分合理性验证后,考虑滩坝成因受多方因素控制,提出了适用于内陆坳陷湖盆的滩坝沉积模式。【结果】台南地区涩北组中上段滩、坝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坝主体、坝缘、滩主体、滩缘微相,坝砂分布于滩砂之上,垂直于北西风向延伸,形态为透镜状、弯月形,长度约1250 m,宽度约250 m,坝砂长、宽呈线性正相关,值约为5,与现代沉积相符;滩砂整体呈连片状垂直物源方向展布,宽缓地披覆与坝砂边。通过对比田吉兹湖滩坝沉积,坝砂延伸方向、分布规律、长宽比都有较好对应。充足的物源供给为滩坝形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古构造、古地貌、古季风、古水深多方因素耦合,控制了滩坝发育规模、坝砂发育形态与地理位置。【结论】提出“开阔浅湖、风浪改造、斜列式”滩坝的沉积模式,可为内陆坳陷湖盆滩坝体系识别提供理论指导。
【目的】青海油田台南地区涩北组中上段发育典型的滩坝沉积砂体,是重要的优质储集层。其滩坝砂体的形成机制与分布模式一直存在争议,限制了气田进一步勘探开发,所以急需开展台南地区滩坝内部精细表征,明确沉积微相类型,建立对应的滩坝沉积模式。【方法】以沉积学为指导,考虑形成滩坝时水动力差异性,导致形成砂体粒度、渗透率不同,以粒度中值为纽带,总结岩石相的测井相应模板,确定沉积微相测井解释标准与动态响应,更科学地划分滩坝沉积微相;基于现代沉积类比、研究区密井网区砂体解剖,利用水平井和生产资料进行微相类型划分合理性验证后,考虑滩坝成因受多方因素控制,提出了适用于内陆坳陷湖盆的滩坝沉积模式。【结果】台南地区涩北组中上段滩、坝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坝主体、坝缘、滩主体、滩缘微相,坝砂分布于滩砂之上,垂直于北西风向延伸,形态为透镜状、弯月形,长度约1250 m,宽度约250 m,坝砂长、宽呈线性正相关,值约为5,与现代沉积相符;滩砂整体呈连片状垂直物源方向展布,宽缓地披覆与坝砂边。通过对比田吉兹湖滩坝沉积,坝砂延伸方向、分布规律、长宽比都有较好对应。充足的物源供给为滩坝形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古构造、古地貌、古季风、古水深多方因素耦合,控制了滩坝发育规模、坝砂发育形态与地理位置。【结论】提出“开阔浅湖、风浪改造、斜列式”滩坝的沉积模式,可为内陆坳陷湖盆滩坝体系识别提供理论指导。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1
摘要:
白垩纪在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极端温室气候、全球大洋缺氧以及富氧事件,在此时期出现的白垩纪红层蕴含着重要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对理解地球表层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以中国东部北黄海盆地白垩纪发育的一套湖相红色厚层泥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取自钻井的中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的红色和灰色泥岩岩心样品分别开展了 X 射线衍射与漫反射光谱分析,半定量-定量分析岩石中致色矿物的组成及含量,并结合普通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泥岩中致色矿物的赋存特征,如含铁矿物的形态、分布、晶型大小等。结果显示,红色泥岩致色矿物有赤铁矿和针铁矿,其中以赤铁矿为主,最高含量可达14%,而灰色泥岩中不含赤铁矿和针铁矿;红色泥岩在显微镜下可见赤铁矿集合体,局部可见蚀变现象;扫描电镜下可见赤铁矿呈颗粒状或板状集合体。利用赤铁矿与针铁矿含量变化特征得出气候表现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气候相对湿润,早白垩世中期至晚期气候以炎热干旱为主。结合岩性特征和北黄海盆地及其邻区资料,发现在研究区内利用铁氧化物反映古气候变化的方法具有可行性,综合分析认为白垩纪红色泥岩中的致色矿物具有一定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指示意义。
白垩纪在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极端温室气候、全球大洋缺氧以及富氧事件,在此时期出现的白垩纪红层蕴含着重要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对理解地球表层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以中国东部北黄海盆地白垩纪发育的一套湖相红色厚层泥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取自钻井的中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的红色和灰色泥岩岩心样品分别开展了 X 射线衍射与漫反射光谱分析,半定量-定量分析岩石中致色矿物的组成及含量,并结合普通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泥岩中致色矿物的赋存特征,如含铁矿物的形态、分布、晶型大小等。结果显示,红色泥岩致色矿物有赤铁矿和针铁矿,其中以赤铁矿为主,最高含量可达14%,而灰色泥岩中不含赤铁矿和针铁矿;红色泥岩在显微镜下可见赤铁矿集合体,局部可见蚀变现象;扫描电镜下可见赤铁矿呈颗粒状或板状集合体。利用赤铁矿与针铁矿含量变化特征得出气候表现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气候相对湿润,早白垩世中期至晚期气候以炎热干旱为主。结合岩性特征和北黄海盆地及其邻区资料,发现在研究区内利用铁氧化物反映古气候变化的方法具有可行性,综合分析认为白垩纪红色泥岩中的致色矿物具有一定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指示意义。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7
摘要:
(目的)柴达木盆地北部与西南部存在诸多平面形态类似河流的脊状地貌,为探究其成因,(方法)对脊状地貌区21组砾石样品进行数据统计和形貌分析,并与汉江中游砾石层沉积物进行类比,(结果)分析得出脊状地貌区圆状与次圆状砾石占比之和在71.6%-74.0%间,扁平形砾石占比在44.9%-54.0%间,脊状地貌区与汉江中游砾石形貌的相关系数在0.688-0.725间。(结论)表明脊状地貌区砾石为河流沉积,如果以现代柴达木盆地水系参数为依据,脊状地貌所代表的河流古流速、古流量和古年径流量分别为0.217 m/s、1.39 m3/s、0.1440×108 m3;基于河道宽度还原的脊状地貌区的古流量范围为14-16 m3/s,据此推算其古径流深约为2 m,对应的古流速、古流量和古年径流量分别约为0.357 m/s、14.28 m3/s、1.4801×108 m3。
(目的)柴达木盆地北部与西南部存在诸多平面形态类似河流的脊状地貌,为探究其成因,(方法)对脊状地貌区21组砾石样品进行数据统计和形貌分析,并与汉江中游砾石层沉积物进行类比,(结果)分析得出脊状地貌区圆状与次圆状砾石占比之和在71.6%-74.0%间,扁平形砾石占比在44.9%-54.0%间,脊状地貌区与汉江中游砾石形貌的相关系数在0.688-0.725间。(结论)表明脊状地貌区砾石为河流沉积,如果以现代柴达木盆地水系参数为依据,脊状地貌所代表的河流古流速、古流量和古年径流量分别为0.217 m/s、1.39 m3/s、0.1440×108 m3;基于河道宽度还原的脊状地貌区的古流量范围为14-16 m3/s,据此推算其古径流深约为2 m,对应的古流速、古流量和古年径流量分别约为0.357 m/s、14.28 m3/s、1.4801×108 m3。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3
摘要:
【目的】化学风化作用是调节地球长期气候与参与全球碳循环的关键地质过程,对陆地气候演化与古气候重建尤为重要。【方法】本研究对东北四大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松嫩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89个风成砂和河流砂细颗粒组分(<63 μm)的化学风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东北沙地化学风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评估13个风化指标对气候因子(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的响应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同一个化学风化指标(例如CIA)在不同沙地中表现出较差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也较差(相关系数普遍小于0.4);但不同风化指标在不同沙地中表现出较好的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普遍大于0.6)。这表明了不同风化指标对气候的敏感程度在不同区域具有显著的差异。用不同指标度量的东北沙地化学风化总体受控于气候因素,但不同沙地的化学风化强度与温度和降水量的相关性仍存在明显差异。浑善达克沙地的化学风化强度受降水影响整体处于低值,主要受河流作用和季风降水控制;科尔沁沙地东南部风化强度最高且具有不同的影响机制,沙地东部的风化强度受降水影响,主要受地形、季风与水汽输送和元素迁移等因素控制,而沙地西部的风化强度受温度影响,主要受地形和年均温度较高等因素影响;松嫩沙地南部风化较高且受降水量的影响最显著,主要由地理位置、季风降水、多条河流分布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影响;呼伦贝尔沙地风化强度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受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相对较弱,主要受地形、风蚀、物理风化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控制。【结论】综合而言,除气候条件外,河流发育、地形地貌和区域地理特征对化学风化强度的影响同样重要,因此在利用沉积物化学风化指标进行古气候重建时需要谨慎选择,此外本研究也为东北地区沙地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的】化学风化作用是调节地球长期气候与参与全球碳循环的关键地质过程,对陆地气候演化与古气候重建尤为重要。【方法】本研究对东北四大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松嫩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89个风成砂和河流砂细颗粒组分(<63 μm)的化学风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东北沙地化学风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评估13个风化指标对气候因子(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的响应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同一个化学风化指标(例如CIA)在不同沙地中表现出较差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也较差(相关系数普遍小于0.4);但不同风化指标在不同沙地中表现出较好的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普遍大于0.6)。这表明了不同风化指标对气候的敏感程度在不同区域具有显著的差异。用不同指标度量的东北沙地化学风化总体受控于气候因素,但不同沙地的化学风化强度与温度和降水量的相关性仍存在明显差异。浑善达克沙地的化学风化强度受降水影响整体处于低值,主要受河流作用和季风降水控制;科尔沁沙地东南部风化强度最高且具有不同的影响机制,沙地东部的风化强度受降水影响,主要受地形、季风与水汽输送和元素迁移等因素控制,而沙地西部的风化强度受温度影响,主要受地形和年均温度较高等因素影响;松嫩沙地南部风化较高且受降水量的影响最显著,主要由地理位置、季风降水、多条河流分布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影响;呼伦贝尔沙地风化强度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受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相对较弱,主要受地形、风蚀、物理风化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控制。【结论】综合而言,除气候条件外,河流发育、地形地貌和区域地理特征对化学风化强度的影响同样重要,因此在利用沉积物化学风化指标进行古气候重建时需要谨慎选择,此外本研究也为东北地区沙地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8
摘要:
济阳坳陷大王庄地区石炭系太原组煤系地层分布广泛,煤系地层中的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对油气勘探有重要影响。以济阳坳陷大王庄地区太原组煤系地层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铸体薄片观察、荧光薄片观察、阴极发光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均一温度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分析、C-O同位素分析等技术,结合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研究,系统研究了济阳坳陷大王庄地区石炭系太原组煤系地层碎屑岩优质储层特征及成因模式。大王庄地区太原组煤系地层碎屑岩储层以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优质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溶蚀作用强烈,主要为大气淡水以及有机酸溶蚀形成的填隙物溶蚀孔和长石溶蚀孔,优质储层孔隙度大于8%,渗透率大于5×10-3 μm2。胶结物为两期石英次生加大边和两期碳酸盐胶结物,以碳酸盐胶结物为主。第一期石英次生加大边主要为来源于石英颗粒的压溶作用,第二期石英次生加大边主要为长石溶蚀供源。菱铁矿主要为同沉积—早成岩阶段由孔隙水沉淀形成,铁白云石主要与有机酸脱羧作用有关。济阳坳陷大王庄地区石炭系太原组煤系地层储层的成岩—成藏演化序列为,菱铁矿→第一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一期黄色荧光油充注→高岭石→铁白云石→第二期蓝色荧光油充注→第二期石英次生加大边和高岭石→黄铁矿。原始沉积相控制了现今优质储层岩相的分布位置,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晚期抬升的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以及埋藏有机酸溶蚀作用,同时受构造活动控制,优质储层与对接断层的距离较远,避免脱羧作用产生的CO2进一步沉淀形成铁白云石破坏储层物性。
济阳坳陷大王庄地区石炭系太原组煤系地层分布广泛,煤系地层中的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对油气勘探有重要影响。以济阳坳陷大王庄地区太原组煤系地层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铸体薄片观察、荧光薄片观察、阴极发光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均一温度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分析、C-O同位素分析等技术,结合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研究,系统研究了济阳坳陷大王庄地区石炭系太原组煤系地层碎屑岩优质储层特征及成因模式。大王庄地区太原组煤系地层碎屑岩储层以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优质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溶蚀作用强烈,主要为大气淡水以及有机酸溶蚀形成的填隙物溶蚀孔和长石溶蚀孔,优质储层孔隙度大于8%,渗透率大于5×10-3 μm2。胶结物为两期石英次生加大边和两期碳酸盐胶结物,以碳酸盐胶结物为主。第一期石英次生加大边主要为来源于石英颗粒的压溶作用,第二期石英次生加大边主要为长石溶蚀供源。菱铁矿主要为同沉积—早成岩阶段由孔隙水沉淀形成,铁白云石主要与有机酸脱羧作用有关。济阳坳陷大王庄地区石炭系太原组煤系地层储层的成岩—成藏演化序列为,菱铁矿→第一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一期黄色荧光油充注→高岭石→铁白云石→第二期蓝色荧光油充注→第二期石英次生加大边和高岭石→黄铁矿。原始沉积相控制了现今优质储层岩相的分布位置,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晚期抬升的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以及埋藏有机酸溶蚀作用,同时受构造活动控制,优质储层与对接断层的距离较远,避免脱羧作用产生的CO2进一步沉淀形成铁白云石破坏储层物性。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7
摘要:
摘 要 【目的】为了重新厘定鄂尔多斯盆地宜川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的地层界线,解决山西组—太原组界线附近的含煤系天然气砂泥岩层段的沉积年代归属问题。【方法】选取典型取芯井宜120井内太原组与山西组过渡层段砂泥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用最大沉积年龄(maximum depositional age,MDA)估算方法,结合前人对华北板块太原组—山西组锆石年龄的研究成果,约束研究层段的沉积年龄。【结果】表明太原组顶部砂泥岩的最大似然年龄(maximum likelihood age,MLA)298±2 Ma代表其地层最晚沉积的年龄,该层段沉积于早阿瑟尔期,与牙形类生物地层确定的阿瑟尔期沉积年代一致;山西组底部砂岩样品的MLA年龄为295±1 Ma,代表了其最早沉积的年龄,该层段沉积于中—晚阿瑟尔期。【结论】综合认为,研究区太原组和山西组分界线应处于太原组顶部砂泥岩层段之上,即研究区太原组顶部海相砂泥岩层应该属于太原组,这为研究区山西—太原组的划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摘 要 【目的】为了重新厘定鄂尔多斯盆地宜川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的地层界线,解决山西组—太原组界线附近的含煤系天然气砂泥岩层段的沉积年代归属问题。【方法】选取典型取芯井宜120井内太原组与山西组过渡层段砂泥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用最大沉积年龄(maximum depositional age,MDA)估算方法,结合前人对华北板块太原组—山西组锆石年龄的研究成果,约束研究层段的沉积年龄。【结果】表明太原组顶部砂泥岩的最大似然年龄(maximum likelihood age,MLA)298±2 Ma代表其地层最晚沉积的年龄,该层段沉积于早阿瑟尔期,与牙形类生物地层确定的阿瑟尔期沉积年代一致;山西组底部砂岩样品的MLA年龄为295±1 Ma,代表了其最早沉积的年龄,该层段沉积于中—晚阿瑟尔期。【结论】综合认为,研究区太原组和山西组分界线应处于太原组顶部砂泥岩层段之上,即研究区太原组顶部海相砂泥岩层应该属于太原组,这为研究区山西—太原组的划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1
摘要: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十分丰富,勘探潜力巨大。本研究选取济阳坳陷沙河街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XRD、岩石热解、荧光分析、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等研究手段,详细探讨了渤南洼陷沙一段纹层状泥岩纹层类型、纹层组合及纹层组合的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认为,沙一段泥岩矿物类型多样,根据成分不同,将研究区泥岩中纹层划分为长英质纹层、粘土矿物纹层、文石纹层、泥晶方解石纹层和富有机质纹层五种类型,根据其垂向叠置关系划分为“富有机质+泥晶方解石质”、“富有机质+文石质”和“富有机质+长英质”三种二元纹层组合。其中,“富有机质+文石质”和“富有机质+长英质”二元组合泥岩的孔隙度相对较高,且孔隙结构与连通性优于“富有机质+泥晶方解石质”二元组合泥岩。在“富有机质+文石质”二元纹层组合泥岩中,页岩油以游离态赋存于层间缝中,可动性最好;“富有机质+文石质”二元纹层组合泥岩中游离油与吸附油共存,可动性相对较差;而在“富有机质+长英质”二元纹层组合泥岩中页岩油主要以吸附态形式存在,可动性最差。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纹层组合储集性的差异,并明确了不同纹层组合对泥岩孔隙度、孔隙结构以及油气赋存的决定性影响。基于这些发现,构建了不同纹层组合泥岩的页岩油赋存模式,为未来页岩油气的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十分丰富,勘探潜力巨大。本研究选取济阳坳陷沙河街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XRD、岩石热解、荧光分析、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等研究手段,详细探讨了渤南洼陷沙一段纹层状泥岩纹层类型、纹层组合及纹层组合的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认为,沙一段泥岩矿物类型多样,根据成分不同,将研究区泥岩中纹层划分为长英质纹层、粘土矿物纹层、文石纹层、泥晶方解石纹层和富有机质纹层五种类型,根据其垂向叠置关系划分为“富有机质+泥晶方解石质”、“富有机质+文石质”和“富有机质+长英质”三种二元纹层组合。其中,“富有机质+文石质”和“富有机质+长英质”二元组合泥岩的孔隙度相对较高,且孔隙结构与连通性优于“富有机质+泥晶方解石质”二元组合泥岩。在“富有机质+文石质”二元纹层组合泥岩中,页岩油以游离态赋存于层间缝中,可动性最好;“富有机质+文石质”二元纹层组合泥岩中游离油与吸附油共存,可动性相对较差;而在“富有机质+长英质”二元纹层组合泥岩中页岩油主要以吸附态形式存在,可动性最差。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纹层组合储集性的差异,并明确了不同纹层组合对泥岩孔隙度、孔隙结构以及油气赋存的决定性影响。基于这些发现,构建了不同纹层组合泥岩的页岩油赋存模式,为未来页岩油气的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43
摘要:
【目的】为探究浊流作用下细粒沉积物分选运动规律与沉积特征,并分析其搬运距离及沉积物空间展布受控因素。【方法】基于环形水槽模拟实验,分别通过控制流体初始流速、沉积物浓度、砂泥比三个条件,模拟并分析浊流携带细粒沉积物搬运沉积过程,并初探了其沉积动力学机制。【结果】模拟结果表明:1)浊流搬运下的细粒沉积物在流动过程中会出现“水下水跃”、“双流分割”、“上浮作用”、“头部抬升”、“新头部”等实验现象;2)流体搬运过程中,其细粒沉积物移动速度及搬运距离受流体与环境流体浓度差的影响;3)初始流速、水下水跃、上浮作用等因素控制着流体流速、细粒沉积物搬运距离及空间展布;4)“新头部”现象使得流体携带的砂体变得不连续呈孤立型或分散型。【结论】根据模拟过程中出现的“新头部”现象推测分散型砂体产生的原因,对分散型砂体的形成与展布规律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的】为探究浊流作用下细粒沉积物分选运动规律与沉积特征,并分析其搬运距离及沉积物空间展布受控因素。【方法】基于环形水槽模拟实验,分别通过控制流体初始流速、沉积物浓度、砂泥比三个条件,模拟并分析浊流携带细粒沉积物搬运沉积过程,并初探了其沉积动力学机制。【结果】模拟结果表明:1)浊流搬运下的细粒沉积物在流动过程中会出现“水下水跃”、“双流分割”、“上浮作用”、“头部抬升”、“新头部”等实验现象;2)流体搬运过程中,其细粒沉积物移动速度及搬运距离受流体与环境流体浓度差的影响;3)初始流速、水下水跃、上浮作用等因素控制着流体流速、细粒沉积物搬运距离及空间展布;4)“新头部”现象使得流体携带的砂体变得不连续呈孤立型或分散型。【结论】根据模拟过程中出现的“新头部”现象推测分散型砂体产生的原因,对分散型砂体的形成与展布规律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41
摘要:
【目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陆地生态系统繁盛以来最显著的冰川事件,是由多个离散的冰期和间冰期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晚古生代大冰期也发生了多次全球变暖事件,这些变暖事件及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晚宾夕法尼亚亚纪卡西莫夫期和格舍尔期界线(Kasimovian-Gzhelian Boundary; KGB)附近记录了短暂而显著的碳同位素负漂事件,并伴随显著的全球变暖,称之为KGB变暖事件。冰室气候间冰期背景下的KGB变暖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对该变暖事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方法】本文选取华南板块罗甸盆地纳庆、上隆和纳绕剖面,对上宾夕法尼亚统卡西莫夫阶和格舍尔阶界线附近约20 m的地层开展详细的沉积学和综合地层学工作,分析KGB变暖事件的沉积过程,并与全球不同地区的沉积盆地进行对比,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打下基础。【结果】本文共识别出泥状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正粒序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和黑色钙质泥岩4种沉积岩相,指示了海平面频繁波动的深水斜坡沉积环境。上隆剖面新报道的碳同位素记录与纳庆和纳绕剖面已发表的碳同位素记录可以进行对比,彼此之间显示出一致的变化趋势,KGB附近的碳同位素负漂移在全球多个不同剖面均有记录。研究层段Heckelina eudoraensis带、Idiognathodus naraoensis带和H. simulator带底部记录的3次古水深的旋回性变化与前人建立的天文旋回和全球典型沉积盆地的沉积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因此,晚宾夕法尼亚亚纪变暖事件(即KGB变暖事件)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华南罗甸盆地相关研究可作为该事件研究和全球对比的重要参考。
【目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陆地生态系统繁盛以来最显著的冰川事件,是由多个离散的冰期和间冰期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晚古生代大冰期也发生了多次全球变暖事件,这些变暖事件及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晚宾夕法尼亚亚纪卡西莫夫期和格舍尔期界线(Kasimovian-Gzhelian Boundary; KGB)附近记录了短暂而显著的碳同位素负漂事件,并伴随显著的全球变暖,称之为KGB变暖事件。冰室气候间冰期背景下的KGB变暖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对该变暖事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方法】本文选取华南板块罗甸盆地纳庆、上隆和纳绕剖面,对上宾夕法尼亚统卡西莫夫阶和格舍尔阶界线附近约20 m的地层开展详细的沉积学和综合地层学工作,分析KGB变暖事件的沉积过程,并与全球不同地区的沉积盆地进行对比,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打下基础。【结果】本文共识别出泥状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正粒序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和黑色钙质泥岩4种沉积岩相,指示了海平面频繁波动的深水斜坡沉积环境。上隆剖面新报道的碳同位素记录与纳庆和纳绕剖面已发表的碳同位素记录可以进行对比,彼此之间显示出一致的变化趋势,KGB附近的碳同位素负漂移在全球多个不同剖面均有记录。研究层段Heckelina eudoraensis带、Idiognathodus naraoensis带和H. simulator带底部记录的3次古水深的旋回性变化与前人建立的天文旋回和全球典型沉积盆地的沉积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因此,晚宾夕法尼亚亚纪变暖事件(即KGB变暖事件)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华南罗甸盆地相关研究可作为该事件研究和全球对比的重要参考。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42
摘要:
【目的】海相碳酸盐岩中常见选择性溶蚀现象,前人多认为是大气淡水成岩作用的标志,对其它可能的成因缺乏进一步探讨。【方法】本研究基于岩石学、无机碳氧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对南羌塘盆地GK-1井布曲组海相选择性溶蚀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岩石学特征表明:GK-1井布曲组发育8个沉积旋回(自下而上为C1到C8),每个旋回下部为灰岩,上部为白云岩。根据旋回中碳酸盐组分变化,这8个旋回可分为A、B两类。A类旋回(C1-C4)中灰岩发育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和颗粒灰岩,B类旋回(C5-C8)中灰岩发育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和泥粒灰岩,从A类旋回到B类旋回,灰岩中文石质生屑含量减少,似球粒增多。两类旋回中白云岩均为晶粒白云岩,内部可见鲕粒颗粒幻影,并在幻影内部发育选择性溶孔,其中A类旋回选择性溶孔整体含量明显高于B类旋回。沉积旋回地球化学数据显示: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相对灰岩偏正;白云岩和灰岩稀土元素含量低(0.44~7.25ppm),Y/Ho值(35.63~75.55)基本位于现代海水范围内,其中白云岩稀土元素PAAS标准化后配分模式类似海水,表现为相对轻稀土亏损,重稀土相对富集的左倾样式,而灰岩稀土元素PAAS标准化后配分模式相对平坦;白云岩的δCe介于0.55~0.78(平均值0.63),灰岩的δCe介于0.80~0.88(平均值0.84);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Mo、V含量很低,V/V+Ni比值介于0.04~0.45;单个旋回中生产力指标Cu、Zn含量在白云岩中表现为高值,且白云岩的Cu、Zn含量从A类旋回到B类旋回有减小的趋势。【结论】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GK-1井布曲组为海相颗粒滩沉积,沉积水体从A类旋回到B类旋回局限性增强;沉积旋回中选择性溶蚀认为在早期海相成岩阶段,由有机质降解产生的有机酸选择性溶解文石形成,并非淡水和深埋藏成因。选择性溶孔的发育受控于文石含量、古生产力及氧化还原界面的波动:单个旋回中,白云岩相对于灰岩孔隙水更加氧化,古生产力更高,从而有利于产生有机酸,形成选择性溶孔;不同类旋回之间,A类旋回相对B类旋回文石含量更高,古生产力更高,早期海相成岩中氧化还原界面更低,因而发育更多选择性溶孔。
【目的】海相碳酸盐岩中常见选择性溶蚀现象,前人多认为是大气淡水成岩作用的标志,对其它可能的成因缺乏进一步探讨。【方法】本研究基于岩石学、无机碳氧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对南羌塘盆地GK-1井布曲组海相选择性溶蚀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岩石学特征表明:GK-1井布曲组发育8个沉积旋回(自下而上为C1到C8),每个旋回下部为灰岩,上部为白云岩。根据旋回中碳酸盐组分变化,这8个旋回可分为A、B两类。A类旋回(C1-C4)中灰岩发育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和颗粒灰岩,B类旋回(C5-C8)中灰岩发育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和泥粒灰岩,从A类旋回到B类旋回,灰岩中文石质生屑含量减少,似球粒增多。两类旋回中白云岩均为晶粒白云岩,内部可见鲕粒颗粒幻影,并在幻影内部发育选择性溶孔,其中A类旋回选择性溶孔整体含量明显高于B类旋回。沉积旋回地球化学数据显示: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相对灰岩偏正;白云岩和灰岩稀土元素含量低(0.44~7.25ppm),Y/Ho值(35.63~75.55)基本位于现代海水范围内,其中白云岩稀土元素PAAS标准化后配分模式类似海水,表现为相对轻稀土亏损,重稀土相对富集的左倾样式,而灰岩稀土元素PAAS标准化后配分模式相对平坦;白云岩的δCe介于0.55~0.78(平均值0.63),灰岩的δCe介于0.80~0.88(平均值0.84);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Mo、V含量很低,V/V+Ni比值介于0.04~0.45;单个旋回中生产力指标Cu、Zn含量在白云岩中表现为高值,且白云岩的Cu、Zn含量从A类旋回到B类旋回有减小的趋势。【结论】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GK-1井布曲组为海相颗粒滩沉积,沉积水体从A类旋回到B类旋回局限性增强;沉积旋回中选择性溶蚀认为在早期海相成岩阶段,由有机质降解产生的有机酸选择性溶解文石形成,并非淡水和深埋藏成因。选择性溶孔的发育受控于文石含量、古生产力及氧化还原界面的波动:单个旋回中,白云岩相对于灰岩孔隙水更加氧化,古生产力更高,从而有利于产生有机酸,形成选择性溶孔;不同类旋回之间,A类旋回相对B类旋回文石含量更高,古生产力更高,早期海相成岩中氧化还原界面更低,因而发育更多选择性溶孔。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40
摘要:
新元古代Sturtian冰期(~ 717-660 Ma)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在南华盆地中也有良好的记录,但是目前对冰期的碳循环过程研究较少。为了了解Sturtian冰期期间的碳同位素特征,选取黔东松桃地区高地ZK2115钻孔为研究对象,对Sturtian冰期期间沉积的铁丝坳组进行高分辨率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和δ13Corg)测试,结果显示δ13Ccarb值在-9.29 ‰和-3.37 ‰之间变化(平均值-7.24 ‰),具有明显的负偏,δ13Corg值在-33.63 ‰和-23.35 ‰之间变化(平均值-29.29 ‰)。此外,δ13Ccarb和δ13Corg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地层中的无机碳同位素组成不受成岩作用的影响,δ13Ccarb代表了Sturtian冰期期间南华盆地中溶解的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库的碳同位素组成,并且地层中的有机质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质中固定的碳主要来源于海水中的DIC库。结合已发表的铁丝坳组TOC含量(平均值0.25 %),这意味着在冰期这种极端气候条件下,光合作用虽然仍在进行,但是其速率比较缓慢,产生有机质的量相对较少。本文对Sturtian冰期沉积物中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冰期的碳循环过程,同时也为深入理解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古海洋环境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依据。
新元古代Sturtian冰期(~ 717-660 Ma)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在南华盆地中也有良好的记录,但是目前对冰期的碳循环过程研究较少。为了了解Sturtian冰期期间的碳同位素特征,选取黔东松桃地区高地ZK2115钻孔为研究对象,对Sturtian冰期期间沉积的铁丝坳组进行高分辨率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和δ13Corg)测试,结果显示δ13Ccarb值在-9.29 ‰和-3.37 ‰之间变化(平均值-7.24 ‰),具有明显的负偏,δ13Corg值在-33.63 ‰和-23.35 ‰之间变化(平均值-29.29 ‰)。此外,δ13Ccarb和δ13Corg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地层中的无机碳同位素组成不受成岩作用的影响,δ13Ccarb代表了Sturtian冰期期间南华盆地中溶解的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库的碳同位素组成,并且地层中的有机质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质中固定的碳主要来源于海水中的DIC库。结合已发表的铁丝坳组TOC含量(平均值0.25 %),这意味着在冰期这种极端气候条件下,光合作用虽然仍在进行,但是其速率比较缓慢,产生有机质的量相对较少。本文对Sturtian冰期沉积物中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冰期的碳循环过程,同时也为深入理解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古海洋环境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依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0
摘要:
早寒武世生物大爆发通常被认为与硝酸盐浓度增加有关,然而最新研究表明该时期硝酸盐浓度无明显变化。为查明硝酸盐对生物大爆发的影响,本文以扬子东南缘斜坡区钻孔岩芯(ZK0202井)为解剖研究对象,通过对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氮同位素等指标分析,重建了这一时期古海洋环境与氮循环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早寒武幸运阶-第二阶中期(>526Ma)古海洋以深化变层的分层海洋为特征,同期固氮和反硝化作用都有发育,以固氮作用为主。第二阶晚期-第三阶早期(~526-518Ma)古海洋以强烈缺氧硫化为特征,固氮作用是最重要的氮循环途径。第三阶中晚期(<518Ma)古海洋以次氧化-氧化为主,固氮作用依然发育。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可能与海平面变化及热液作用引起的高初级生产力有关,而持续的固氮作用显示了同期硝酸盐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硝酸盐的多寡或许不是生物大爆发的主控因素,海洋氧化和丰富的食物链底层生物可能是生物大爆发的重要诱因。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华南扬子东南缘早寒武世斜坡区古海洋环境与氮循环研究程度,为正确认识该时期生物—环境协同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早寒武世生物大爆发通常被认为与硝酸盐浓度增加有关,然而最新研究表明该时期硝酸盐浓度无明显变化。为查明硝酸盐对生物大爆发的影响,本文以扬子东南缘斜坡区钻孔岩芯(ZK0202井)为解剖研究对象,通过对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氮同位素等指标分析,重建了这一时期古海洋环境与氮循环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早寒武幸运阶-第二阶中期(>526Ma)古海洋以深化变层的分层海洋为特征,同期固氮和反硝化作用都有发育,以固氮作用为主。第二阶晚期-第三阶早期(~526-518Ma)古海洋以强烈缺氧硫化为特征,固氮作用是最重要的氮循环途径。第三阶中晚期(<518Ma)古海洋以次氧化-氧化为主,固氮作用依然发育。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可能与海平面变化及热液作用引起的高初级生产力有关,而持续的固氮作用显示了同期硝酸盐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硝酸盐的多寡或许不是生物大爆发的主控因素,海洋氧化和丰富的食物链底层生物可能是生物大爆发的重要诱因。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华南扬子东南缘早寒武世斜坡区古海洋环境与氮循环研究程度,为正确认识该时期生物—环境协同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3
摘要:
【目的】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雷家地区沙四段发育以粘土、长英质、碳酸盐及方沸石矿物混合的湖相细粒沉积岩,为该区油气赋存的主要载体,由于混合细粒岩成分复杂且横向变化快,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为优质储层预测带来一定困难。【方法】以西部凹陷雷家地区雷15井、雷14井和雷61井为例,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高精度碳酸盐U-Pb定年及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对沙四段混合细粒岩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结果】1)以相关系数法估算雷15井、雷14井和雷61井的最佳沉积速率,发现最佳沉积速率依次增大,分别为10.57 cm/kyr、11.4 cm/kyr和13.93 cm/kyr;2)对古气候替代指标(自然伽马)进行频谱分析,与标准ETP曲线(偏心率、斜率、岁差合成曲线)数据频谱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识别雷15井、雷14井和雷61井混合细粒岩中的天文旋回信号,并利用405 kyr长偏心率进行天文调谐,以雷14井2766.61m处年龄43.4±1.7 Ma为锚点,建立绝对天文年代标尺;3)沙四段中识别出6个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17个~129 kyr短偏心率周期,结合地球轨道周期与高频层序之间的联系,建立偏心率尺度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格架。【结论】通过对雷家地区沙四段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有效识别沙四段中天文旋回信号,以量化方式建立具备时间属性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格架,对该区油气进一步勘探具重要指导作用,并且拓宽旋回地层学在渤海湾盆地的适用性。
【目的】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雷家地区沙四段发育以粘土、长英质、碳酸盐及方沸石矿物混合的湖相细粒沉积岩,为该区油气赋存的主要载体,由于混合细粒岩成分复杂且横向变化快,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为优质储层预测带来一定困难。【方法】以西部凹陷雷家地区雷15井、雷14井和雷61井为例,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高精度碳酸盐U-Pb定年及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对沙四段混合细粒岩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结果】1)以相关系数法估算雷15井、雷14井和雷61井的最佳沉积速率,发现最佳沉积速率依次增大,分别为10.57 cm/kyr、11.4 cm/kyr和13.93 cm/kyr;2)对古气候替代指标(自然伽马)进行频谱分析,与标准ETP曲线(偏心率、斜率、岁差合成曲线)数据频谱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识别雷15井、雷14井和雷61井混合细粒岩中的天文旋回信号,并利用405 kyr长偏心率进行天文调谐,以雷14井2766.61m处年龄43.4±1.7 Ma为锚点,建立绝对天文年代标尺;3)沙四段中识别出6个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17个~129 kyr短偏心率周期,结合地球轨道周期与高频层序之间的联系,建立偏心率尺度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格架。【结论】通过对雷家地区沙四段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有效识别沙四段中天文旋回信号,以量化方式建立具备时间属性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格架,对该区油气进一步勘探具重要指导作用,并且拓宽旋回地层学在渤海湾盆地的适用性。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6
摘要:
【目的】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致密气勘探开发层系,目前沙溪庙组一段(简称沙一段)的油气勘探开发处于初期阶段,整体研究薄弱,特别是对优质砂体分布起控制作用的物源研究缺乏系统性认识【方法】文章以岩石学分析为基础,结合地球化学,对川中地区沙一段物源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如下:(1)川中地区沙一段的砂岩主要发育长石岩屑和岩屑长石砂岩,火成岩岩屑以安山岩为主,安山岩岩屑在下伏地层中较少发育,川东北和川东南地区沙一段中常见;(2)川中地区沙一段重矿物以石榴子石和绿帘石为主,绿帘石在下伏地层中少见,但在川东北和川东南大量发育;(3)F1—F2、SiO2—TiO2、La/Th—Hf、Co/Th—La/Sc判别图显示,川中地区沙一段源岩主要为长英质火山岩,少量沉积岩。【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川中地区沙一段砂岩物源主要来自川东北大巴山,盆地周缘其他方向物源供给有限。该结果为四川盆地致密气有利区的划分以及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的】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致密气勘探开发层系,目前沙溪庙组一段(简称沙一段)的油气勘探开发处于初期阶段,整体研究薄弱,特别是对优质砂体分布起控制作用的物源研究缺乏系统性认识【方法】文章以岩石学分析为基础,结合地球化学,对川中地区沙一段物源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如下:(1)川中地区沙一段的砂岩主要发育长石岩屑和岩屑长石砂岩,火成岩岩屑以安山岩为主,安山岩岩屑在下伏地层中较少发育,川东北和川东南地区沙一段中常见;(2)川中地区沙一段重矿物以石榴子石和绿帘石为主,绿帘石在下伏地层中少见,但在川东北和川东南大量发育;(3)F1—F2、SiO2—TiO2、La/Th—Hf、Co/Th—La/Sc判别图显示,川中地区沙一段源岩主要为长英质火山岩,少量沉积岩。【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川中地区沙一段砂岩物源主要来自川东北大巴山,盆地周缘其他方向物源供给有限。该结果为四川盆地致密气有利区的划分以及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6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盐下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多期含有烃及沥青包裹体的方解石,对流体来源和油气成藏过程具有重要指示作用。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稀土元素、C、O、Sr同位素、显微荧光及激光拉曼等实验方法,划分方解石发育期次,分析成脉流体来源,开展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与烃类伴生的流体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乌审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4期方解石脉(C1、C2、C3、C4),而且不同期次方解石脉特征及来源不同。C1和C4成脉流体来源于围岩溶解,其碳氧锶同位素与奥陶纪海水碳氧锶同位素一致,稀土配分模式具有海水特征。C2方解石脉具有很负的碳同位素值,较高87Sr/86Sr值和总稀土含量,Eu正异常,流体来源于外部地层。C3方解石具有较负的碳同位素值,更高的87Sr/86Sr值和总稀土含量,流体同样来源于外部地层。此外,C2和C3两期方解石脉上发育沥青包裹体,表明油气进入储层后发生裂解。方解石脉的研究有助于约束鄂尔多斯盆地及其他盆地的油气成藏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盐下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多期含有烃及沥青包裹体的方解石,对流体来源和油气成藏过程具有重要指示作用。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稀土元素、C、O、Sr同位素、显微荧光及激光拉曼等实验方法,划分方解石发育期次,分析成脉流体来源,开展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与烃类伴生的流体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乌审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4期方解石脉(C1、C2、C3、C4),而且不同期次方解石脉特征及来源不同。C1和C4成脉流体来源于围岩溶解,其碳氧锶同位素与奥陶纪海水碳氧锶同位素一致,稀土配分模式具有海水特征。C2方解石脉具有很负的碳同位素值,较高87Sr/86Sr值和总稀土含量,Eu正异常,流体来源于外部地层。C3方解石具有较负的碳同位素值,更高的87Sr/86Sr值和总稀土含量,流体同样来源于外部地层。此外,C2和C3两期方解石脉上发育沥青包裹体,表明油气进入储层后发生裂解。方解石脉的研究有助于约束鄂尔多斯盆地及其他盆地的油气成藏过程。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7
摘要:
【目的】滇黔北坳陷不仅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的重要探区和产地,也是我国重要的伴生有关键金属的大型—超大型MVT型铅锌成矿区,铅锌矿床中不断发现有高Pb、Zn含量的沥青或古油藏。本文通过黑色页岩干酪根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研究其成矿的物质贡献以及黑色页岩沉积环境。【方法】以滇黔北坳陷东部大石板、凉风坳、毛坝地区的黑色页岩露头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法对黑色页岩中干酪根进行前处理,并结合岩相学及矿相学观察,对黑色页岩及干酪根中微量元素进行分析测试。【结果】在五峰组—龙马溪组干酪根中三个氧化还原指标(U/Th、Ni/Co、V/Cr)显示五峰组为贫氧—缺氧、龙马溪组为富氧—贫氧的环境;研究区利用Co元素计算古水深范围为6.85~54.37m,Sr/Cu反映的古气候整体为温湿气候,Sr/Ba值均<0.5,代表了微咸水沉积环境;同时在古生产力方面,五峰组大于龙马溪组。Pb、Zn、Cd、Bi、Sb、V、Cr、Ni总体在全岩中含量高于干酪根,Ag、Ge、U、Th在干酪根中含量高于全岩。全岩及干酪根中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全岩中Eu、部分Ce呈弱负异常,干酪根表现出较强的Ce负异常,Eu弱负异常,总稀土含量均高于全岩。【结论】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总体呈富氧—贫氧的动荡沉积环境,具温湿气候的微咸水浅水陆棚相沉积特征。黑色页岩干酪根中微量元素可以为区域找矿提供依据。
【目的】滇黔北坳陷不仅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的重要探区和产地,也是我国重要的伴生有关键金属的大型—超大型MVT型铅锌成矿区,铅锌矿床中不断发现有高Pb、Zn含量的沥青或古油藏。本文通过黑色页岩干酪根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研究其成矿的物质贡献以及黑色页岩沉积环境。【方法】以滇黔北坳陷东部大石板、凉风坳、毛坝地区的黑色页岩露头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法对黑色页岩中干酪根进行前处理,并结合岩相学及矿相学观察,对黑色页岩及干酪根中微量元素进行分析测试。【结果】在五峰组—龙马溪组干酪根中三个氧化还原指标(U/Th、Ni/Co、V/Cr)显示五峰组为贫氧—缺氧、龙马溪组为富氧—贫氧的环境;研究区利用Co元素计算古水深范围为6.85~54.37m,Sr/Cu反映的古气候整体为温湿气候,Sr/Ba值均<0.5,代表了微咸水沉积环境;同时在古生产力方面,五峰组大于龙马溪组。Pb、Zn、Cd、Bi、Sb、V、Cr、Ni总体在全岩中含量高于干酪根,Ag、Ge、U、Th在干酪根中含量高于全岩。全岩及干酪根中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全岩中Eu、部分Ce呈弱负异常,干酪根表现出较强的Ce负异常,Eu弱负异常,总稀土含量均高于全岩。【结论】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总体呈富氧—贫氧的动荡沉积环境,具温湿气候的微咸水浅水陆棚相沉积特征。黑色页岩干酪根中微量元素可以为区域找矿提供依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4
摘要:
熔积岩是一类由炽热的岩浆物质与湿冷的未固结沉积物发生同生混合而形成过渡型岩石,具有重要的古环境指示意义。通过野外露头地质调查和微观岩石学分析研究,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埃迪卡拉系基性火山岩中识别出典型的熔积岩,主要包括块状熔积岩和流态熔积岩两种类型,其宿主为紫红色砂质沉积物。熔积岩主要通过岩浆顺层侵入富水未固结砂质沉积物或者在其表面流动形成,其中较薄层岩浆侵入和地表溢流玄武岩底部主要形成流态熔积岩,而较厚层岩浆侵入则发育块状熔积岩。综合分析认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早埃迪卡拉世总体仍处于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相关的板内裂谷背景,熔积岩的发育指示该地区玄武岩喷发时主要为滨岸水下沉积环境;伴随着火山喷发的结束,晚埃迪卡拉世向构造相对稳定的被动陆缘盆地或克拉通盆地转换。
熔积岩是一类由炽热的岩浆物质与湿冷的未固结沉积物发生同生混合而形成过渡型岩石,具有重要的古环境指示意义。通过野外露头地质调查和微观岩石学分析研究,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埃迪卡拉系基性火山岩中识别出典型的熔积岩,主要包括块状熔积岩和流态熔积岩两种类型,其宿主为紫红色砂质沉积物。熔积岩主要通过岩浆顺层侵入富水未固结砂质沉积物或者在其表面流动形成,其中较薄层岩浆侵入和地表溢流玄武岩底部主要形成流态熔积岩,而较厚层岩浆侵入则发育块状熔积岩。综合分析认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早埃迪卡拉世总体仍处于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相关的板内裂谷背景,熔积岩的发育指示该地区玄武岩喷发时主要为滨岸水下沉积环境;伴随着火山喷发的结束,晚埃迪卡拉世向构造相对稳定的被动陆缘盆地或克拉通盆地转换。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6
摘要: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对全球碳循环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以沿浦湾红树林为研究区域,采集柱状沉积物,通过210Pb定年技术建立高分辨年代地层框架,分析沉积物沉积质量埋藏速率(SAR)、有机碳埋藏通量(OCAR)及有机碳潜在来源。结果表明,红树林的沉积速率约为2.2 cm/a。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为主,粒径随深度变化基本稳定,且过剩210Pb活度与深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沉积物SAR值介于52.03~233.61 g/(cm2·a)之间,OCAR值介于112.78~473.97 g/(m2·a)之间,较高的SAR有利于有机碳的沉积与埋藏。通过稳定碳氮同位素分布特征和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可知,沉积物有机碳为海陆混合来源,其中红树凋落物平均贡献率为59.70%,悬浮有机颗粒(POM)为25.68%,故红树林面积和POM的输送量是影响沉积物有机碳埋藏的重要因素。同时,极端天气、自然灾害、水利工程等因素进一步促进有机碳来源变化的复杂性。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对全球碳循环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以沿浦湾红树林为研究区域,采集柱状沉积物,通过210Pb定年技术建立高分辨年代地层框架,分析沉积物沉积质量埋藏速率(SAR)、有机碳埋藏通量(OCAR)及有机碳潜在来源。结果表明,红树林的沉积速率约为2.2 cm/a。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为主,粒径随深度变化基本稳定,且过剩210Pb活度与深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沉积物SAR值介于52.03~233.61 g/(cm2·a)之间,OCAR值介于112.78~473.97 g/(m2·a)之间,较高的SAR有利于有机碳的沉积与埋藏。通过稳定碳氮同位素分布特征和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可知,沉积物有机碳为海陆混合来源,其中红树凋落物平均贡献率为59.70%,悬浮有机颗粒(POM)为25.68%,故红树林面积和POM的输送量是影响沉积物有机碳埋藏的重要因素。同时,极端天气、自然灾害、水利工程等因素进一步促进有机碳来源变化的复杂性。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0
摘要:
【目的】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油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由于陆相泥页岩岩相粒度小、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迫切需要对东岳庙段岩相发育规律及有机质富集特征开展系统研究。【方法】以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为例,结合岩芯和非取芯段岩相测井解释等资料,基于旋回地层学理论,建立了研究区高频等时地层格架,通过天文旋回的沉积响应,探讨了高频地层格架下泥页岩岩相的发育规律及有机质富集特征。【结果】①东岳庙段地层显示出良好的天文周期信号,识别出长偏心率(405 ka)、短偏心率(128 ka)、斜率(43 ka)和岁差(21 ka)等天文旋回,建立了4-5级等时地层格架。②研究区东岳庙段识别出2大类7亚类岩相,两大类包括原地型富有机质纹层状泥页岩相和异地型含介壳(介壳质)泥岩相和介壳灰岩相;③东岳庙段主要受控于偏心率旋回,405 ka和128 ka偏心率旋回驱动气候的变化控制了湖相含介壳泥页岩的沉积作用。【结论】长偏心率是控制岩相展布与有机质富集的关键因素,主控了原地型富有机质纹层状泥页岩相和异地型含介壳泥岩相及介壳灰岩相的有序发育;短偏心率对有机质富集影响有限,但对异地型含介(介壳质)泥岩的岩相组合类型控制明显。
【目的】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油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由于陆相泥页岩岩相粒度小、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迫切需要对东岳庙段岩相发育规律及有机质富集特征开展系统研究。【方法】以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为例,结合岩芯和非取芯段岩相测井解释等资料,基于旋回地层学理论,建立了研究区高频等时地层格架,通过天文旋回的沉积响应,探讨了高频地层格架下泥页岩岩相的发育规律及有机质富集特征。【结果】①东岳庙段地层显示出良好的天文周期信号,识别出长偏心率(405 ka)、短偏心率(128 ka)、斜率(43 ka)和岁差(21 ka)等天文旋回,建立了4-5级等时地层格架。②研究区东岳庙段识别出2大类7亚类岩相,两大类包括原地型富有机质纹层状泥页岩相和异地型含介壳(介壳质)泥岩相和介壳灰岩相;③东岳庙段主要受控于偏心率旋回,405 ka和128 ka偏心率旋回驱动气候的变化控制了湖相含介壳泥页岩的沉积作用。【结论】长偏心率是控制岩相展布与有机质富集的关键因素,主控了原地型富有机质纹层状泥页岩相和异地型含介壳泥岩相及介壳灰岩相的有序发育;短偏心率对有机质富集影响有限,但对异地型含介(介壳质)泥岩的岩相组合类型控制明显。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9
摘要:
设计一套可靠、快速判断页岩岩相方法同时科学搭建页岩岩相组合框架,对研究页岩岩相组合纵、横向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岩性测井、多矿物模型、Ipsom神经网络等方法准确计算出页岩矿物成分,利用Python软件进行“三端元”岩相快速划分;通过频谱分析、最优沉积速率估算、高斯滤波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提取地层高频旋回作为页岩岩相组合框架。结果表明:地层发育12类岩相,五级旋回划分出五级层序与纵向岩相变化具有较好对应性,四级旋回划定四级层序将地层分为8个405kyr沉积时长的岩相组合(E1-E8),以观音桥段地层为时间锚点推算各井岩相组合起止深度,搭建等时岩相组合框架;通过岩相组合对比研究发现,龙一段底部E1至E4岩相组合具有岩相种类多、纵、横向岩相变化快特点,E5至E8岩相组合的岩相类型相对简单,且横向变化小;从古构造低点至高点,E1岩相组合呈硅质页岩含量不断降低趋势,E2-E4岩相组合中混合质页岩含量明显下降,E5-E8岩相组合中富硅泥质页岩含量下降,富硅/泥混合质页岩含量明显上升。总体而言,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搭建的页岩岩相组合框架配合新岩相判断方法,可以准确描述同期不同区域地层岩相组合差异,为量化分析页岩岩相非均质性及其变化趋势提供了新思路。
设计一套可靠、快速判断页岩岩相方法同时科学搭建页岩岩相组合框架,对研究页岩岩相组合纵、横向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岩性测井、多矿物模型、Ipsom神经网络等方法准确计算出页岩矿物成分,利用Python软件进行“三端元”岩相快速划分;通过频谱分析、最优沉积速率估算、高斯滤波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提取地层高频旋回作为页岩岩相组合框架。结果表明:地层发育12类岩相,五级旋回划分出五级层序与纵向岩相变化具有较好对应性,四级旋回划定四级层序将地层分为8个405kyr沉积时长的岩相组合(E1-E8),以观音桥段地层为时间锚点推算各井岩相组合起止深度,搭建等时岩相组合框架;通过岩相组合对比研究发现,龙一段底部E1至E4岩相组合具有岩相种类多、纵、横向岩相变化快特点,E5至E8岩相组合的岩相类型相对简单,且横向变化小;从古构造低点至高点,E1岩相组合呈硅质页岩含量不断降低趋势,E2-E4岩相组合中混合质页岩含量明显下降,E5-E8岩相组合中富硅泥质页岩含量下降,富硅/泥混合质页岩含量明显上升。总体而言,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搭建的页岩岩相组合框架配合新岩相判断方法,可以准确描述同期不同区域地层岩相组合差异,为量化分析页岩岩相非均质性及其变化趋势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2
摘要:
【目的】华南东南部在早古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褶皱造山运动——广西运动。该期造山运动的属性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为了确定华南广西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尝试利用碎屑多矿物U-Pb年代学恢复早古生代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古地理位置以及相对位移。【方法】重新评估了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下古生界碎屑锆石/独居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数据,并与潜在源区进行对比。【结果】结果显示:(1)扬子西缘寒武系-奥陶系碎屑锆石具有850-750 Ma 和550-500 Ma两期主要的特征年龄峰,以及1 000-900 Ma、1 900-1 800 Ma和2 550-2 400 Ma三个次要年龄峰。扬子西缘550-500 Ma碎屑锆石的εHf(t)值多为正值,指示岩浆源区中大量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其源区可能为伊朗-土耳其Cadomian岩浆弧。新元古代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扬子西缘岩浆岩和下伏新元古界沉积岩的再循环;(2)华夏板块寒武系-奥陶系碎屑锆石/独居石具有1 000-900 Ma和550-500 Ma两期主要的年龄峰,前者对应于印度东北部的East Ghats造山带和东南极洲板块的Rayner造山带,而后者对应于印度东北缘的Kuunga造山带;(3)扬子东南缘志留系碎屑锆石460-410 Ma的年龄峰与华夏地区过铝质花岗岩浆活动的年龄相吻合,大于440 Ma峰值年龄的碎屑锆石则具有与该地区前志留纪样品相似的年龄峰。【结论】物源分析结果表明寒武纪至奥陶纪期间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分别位于印度东北缘和伊朗东北缘,两者的古地理位置沿冈瓦纳大陆北缘斜列分布。晚奥陶世(~460 Ma)响应于冈瓦纳大陆的最终聚合发生斜向走滑汇聚,形成武夷-云开陆内造山带(460-420 Ma)。
【目的】华南东南部在早古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褶皱造山运动——广西运动。该期造山运动的属性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为了确定华南广西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尝试利用碎屑多矿物U-Pb年代学恢复早古生代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古地理位置以及相对位移。【方法】重新评估了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下古生界碎屑锆石/独居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数据,并与潜在源区进行对比。【结果】结果显示:(1)扬子西缘寒武系-奥陶系碎屑锆石具有850-750 Ma 和550-500 Ma两期主要的特征年龄峰,以及1 000-900 Ma、1 900-1 800 Ma和2 550-2 400 Ma三个次要年龄峰。扬子西缘550-500 Ma碎屑锆石的εHf(t)值多为正值,指示岩浆源区中大量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其源区可能为伊朗-土耳其Cadomian岩浆弧。新元古代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扬子西缘岩浆岩和下伏新元古界沉积岩的再循环;(2)华夏板块寒武系-奥陶系碎屑锆石/独居石具有1 000-900 Ma和550-500 Ma两期主要的年龄峰,前者对应于印度东北部的East Ghats造山带和东南极洲板块的Rayner造山带,而后者对应于印度东北缘的Kuunga造山带;(3)扬子东南缘志留系碎屑锆石460-410 Ma的年龄峰与华夏地区过铝质花岗岩浆活动的年龄相吻合,大于440 Ma峰值年龄的碎屑锆石则具有与该地区前志留纪样品相似的年龄峰。【结论】物源分析结果表明寒武纪至奥陶纪期间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分别位于印度东北缘和伊朗东北缘,两者的古地理位置沿冈瓦纳大陆北缘斜列分布。晚奥陶世(~460 Ma)响应于冈瓦纳大陆的最终聚合发生斜向走滑汇聚,形成武夷-云开陆内造山带(460-420 Ma)。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4
摘要:
摘要:为了深入评价柴达木盆地东部台南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滨浅湖滩坝砂体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目标,本文在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粒级—标准偏差、粒度累积概率曲线、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等参数分析结果,对该地区七个泉组滨浅湖滩坝砂体粒度变化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台南地区七个泉沉积时期为滨浅湖沉积环境,滩坝砂体发育,岩石疏松,胶结差,易破碎,粒度细,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细砂岩—粉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较差、分选磨圆度中等—较差。②七个泉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滩坝砂体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呈6种样式,主要为一跳一悬式(占64.4%),其次为多段式(占11.9%),第三为二跳一悬式(占7.5%);③七个泉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滩坝砂体粒级—标准偏差图呈4种样式,主要为多峰型(占50.0%),其次为双峰型(占33.4%),单峰型和三峰型最少(均占8.3%),结合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和古地貌分析,确定了4种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别代表悬浮搬运、波浪、沿岸流和风暴浪,其中,波浪是控制滩坝砂体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水动力类型,其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平均值占粒度总体的27.9%,其次是悬浮作用(平均值占15.3%)和沿岸流(平均值占11.4%),风暴浪作用最弱(平均值占2.3%);④通过对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百分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波浪对滩坝砂体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程度由背斜核部向翼部减弱,而悬浮作用刚好相反,沿岸流作用对滩坝砂体的影响集中在背斜的东西两翼。
摘要:为了深入评价柴达木盆地东部台南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滨浅湖滩坝砂体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目标,本文在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粒级—标准偏差、粒度累积概率曲线、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等参数分析结果,对该地区七个泉组滨浅湖滩坝砂体粒度变化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台南地区七个泉沉积时期为滨浅湖沉积环境,滩坝砂体发育,岩石疏松,胶结差,易破碎,粒度细,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细砂岩—粉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较差、分选磨圆度中等—较差。②七个泉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滩坝砂体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呈6种样式,主要为一跳一悬式(占64.4%),其次为多段式(占11.9%),第三为二跳一悬式(占7.5%);③七个泉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滩坝砂体粒级—标准偏差图呈4种样式,主要为多峰型(占50.0%),其次为双峰型(占33.4%),单峰型和三峰型最少(均占8.3%),结合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和古地貌分析,确定了4种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别代表悬浮搬运、波浪、沿岸流和风暴浪,其中,波浪是控制滩坝砂体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水动力类型,其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平均值占粒度总体的27.9%,其次是悬浮作用(平均值占15.3%)和沿岸流(平均值占11.4%),风暴浪作用最弱(平均值占2.3%);④通过对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百分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波浪对滩坝砂体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程度由背斜核部向翼部减弱,而悬浮作用刚好相反,沿岸流作用对滩坝砂体的影响集中在背斜的东西两翼。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09
摘要:
为探究长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对正十六烷(石油主要成分)的降解特性,以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为菌源,旨在筛选出对正十六烷具有高效降解功能的菌株,并采用盐碱化模式,实现耐盐碱降解,并探讨降解动力学特征及相关代谢机制。通过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生化理化试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通过抗逆性实验(14 d)探究了菌株Acinetobacter sp.5-5的最佳降解条件,结果表明正十六烷浓度为0.5% (V/V)、盐度为0.5%,pH为7.0,在此条件下石油烃降解菌对正十六烷的总降解率高达99.24%,且两天内完成快速降解(82.13 %)。其次基于零级、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正十六烷降解过程中的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准一级模型对正十六烷的基质降解过程拟合效果最佳。结合培养液酸碱度和降解产物谱图分析,初步解析正十六烷在该微生物降解体系中的降解途径为断链和产酸。研究表明石油烃降解菌对正十六烷具有较高的降解潜力,并具有较好的耐盐碱特性,有望在石油污染盐碱化土壤修复中广泛应用。
为探究长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对正十六烷(石油主要成分)的降解特性,以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为菌源,旨在筛选出对正十六烷具有高效降解功能的菌株,并采用盐碱化模式,实现耐盐碱降解,并探讨降解动力学特征及相关代谢机制。通过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生化理化试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通过抗逆性实验(14 d)探究了菌株Acinetobacter sp.5-5的最佳降解条件,结果表明正十六烷浓度为0.5% (V/V)、盐度为0.5%,pH为7.0,在此条件下石油烃降解菌对正十六烷的总降解率高达99.24%,且两天内完成快速降解(82.13 %)。其次基于零级、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正十六烷降解过程中的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准一级模型对正十六烷的基质降解过程拟合效果最佳。结合培养液酸碱度和降解产物谱图分析,初步解析正十六烷在该微生物降解体系中的降解途径为断链和产酸。研究表明石油烃降解菌对正十六烷具有较高的降解潜力,并具有较好的耐盐碱特性,有望在石油污染盐碱化土壤修复中广泛应用。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3
摘要:
【目的】近期,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引发了对其氧化还原状态和有机质富集机理的广泛关注。前人研究表明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规律可有效指示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但对于黄铁矿形态特征组合与氧化还原状态的对应关系研究仍显薄弱。【方法】鉴于此,以四川盆地W207井筇竹寺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规律,结合本文及前人研究的地球化学指标,恢复其沉积期氧化还原环境,探讨黄铁矿形态特征组合与氧化还原状态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筇竹寺组沉积期氧化还原环境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强烈缺氧硫化、间歇性缺氧硫化和次氧化的环境;黄铁矿形态类型以草莓状黄铁矿为主,其平均粒径总体较小;黄铁矿与TOC、TS含量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沉积型黄铁矿形态特征组合受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显著,随着环境逐渐氧化,黄铁矿含量降低,草莓状黄铁矿数量减少且其微晶从球体、八面体过渡到以立方体为主,自形晶黄铁矿数量增多且形态变差,黄铁矿微晶聚合体增多。【结论】综合以上结果,寒武纪早期华南内陆架地区逐渐氧化,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沉积型黄铁矿表现出具有规律的形态特征组合,可作为判别氧化还原条件的辅助指标。
【目的】近期,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引发了对其氧化还原状态和有机质富集机理的广泛关注。前人研究表明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规律可有效指示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但对于黄铁矿形态特征组合与氧化还原状态的对应关系研究仍显薄弱。【方法】鉴于此,以四川盆地W207井筇竹寺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规律,结合本文及前人研究的地球化学指标,恢复其沉积期氧化还原环境,探讨黄铁矿形态特征组合与氧化还原状态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筇竹寺组沉积期氧化还原环境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强烈缺氧硫化、间歇性缺氧硫化和次氧化的环境;黄铁矿形态类型以草莓状黄铁矿为主,其平均粒径总体较小;黄铁矿与TOC、TS含量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沉积型黄铁矿形态特征组合受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显著,随着环境逐渐氧化,黄铁矿含量降低,草莓状黄铁矿数量减少且其微晶从球体、八面体过渡到以立方体为主,自形晶黄铁矿数量增多且形态变差,黄铁矿微晶聚合体增多。【结论】综合以上结果,寒武纪早期华南内陆架地区逐渐氧化,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沉积型黄铁矿表现出具有规律的形态特征组合,可作为判别氧化还原条件的辅助指标。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7
摘要:
【意义】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反映了颗粒的搬运方式、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等沉积因素,利用粒度分布数据揭示现代和古代沉积环境是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之一。经典的粒度分析方法一直存在定量化不足和多解性突出的缺陷。随着数学理论的完备和计算机的发展,非传统的粒度分布沉积学分析技术为定量表征沉积属性提供了新思路。【进展】系统梳理了沉积物粒级划分标准、粒度参数计算和传统沉积环境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粒度分布聚类和多重分形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对比论述了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的单个粒度分布分解和基于端元模型的粒度分布数据集分解的次总体分离方法及工具。【结论与展望】最终归纳了粒度分布沉积学分析面临的问题及其大数据特点,展望了粒度分布沉积学研究的两个发展方向,包括粒度分布沉积信息的智能挖掘和大数据库的建设。在大数据背景下,粒度分布大数据技术将为深度挖掘沉积属性提供新引擎。
【意义】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反映了颗粒的搬运方式、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等沉积因素,利用粒度分布数据揭示现代和古代沉积环境是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之一。经典的粒度分析方法一直存在定量化不足和多解性突出的缺陷。随着数学理论的完备和计算机的发展,非传统的粒度分布沉积学分析技术为定量表征沉积属性提供了新思路。【进展】系统梳理了沉积物粒级划分标准、粒度参数计算和传统沉积环境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粒度分布聚类和多重分形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对比论述了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的单个粒度分布分解和基于端元模型的粒度分布数据集分解的次总体分离方法及工具。【结论与展望】最终归纳了粒度分布沉积学分析面临的问题及其大数据特点,展望了粒度分布沉积学研究的两个发展方向,包括粒度分布沉积信息的智能挖掘和大数据库的建设。在大数据背景下,粒度分布大数据技术将为深度挖掘沉积属性提供新引擎。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2
摘要:
摘 要 【目的】目前有关鄂尔多斯盆地安崖剖面早侏罗世Toarcian大洋缺氧事件(T-OAE;~183Ma)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古气候条件、沉积环境演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等,而对于T-OAE时期湖泊硫循环的机制尚不明确。【方法】为进一步明确其硫循环机制,对安崖剖面泥岩和黑色页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利用主、微量元素与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py)对T-OAE时期硫同位素分馏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安崖剖面样品中黄铁矿形态主要为四面体晶型集合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样品的δ34Spy表现出异常正值(范围为2.7—14.1‰,平均值为8.3‰),根据δ34Spy和TOC的变化并结合地球化学指标(δ13C、TS、Corg/P((La/Th)N)将湖泊沉积环境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富有机质阶段Ⅰ、Ⅱ,贫有机质阶段Ⅰ、Ⅱ)。【结论】鄂尔多斯盆地安崖剖面T-OAE时期δ34Spy值与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相吻合,表明湖泊硫的来源主要为水体中的硫酸盐。样品的硫同位素主要由湖泊底水的氧化还原环境以及有机质控制,与沉积速率,硫酸盐浓度无关。当湖泊底水环境富氧和沉积物贫有机质时,溶解氧渗透进沉积物将厌氧氧化剂活化并促进H2S再氧化,通过瑞利分馏模型使δ34Spy正偏。当湖泊环境底水缺氧和沉积物富有机质时,硫酸盐还原细菌活性增强,MSR反应得到促进,优先吸收32S导致δ34Spy负偏。安崖剖面T-OAE时期硫循环主要受到局部/区域环境控制,但硫循环同时还受T-OAE时期全球气候变暖及水文循环加剧等的影响。
摘 要 【目的】目前有关鄂尔多斯盆地安崖剖面早侏罗世Toarcian大洋缺氧事件(T-OAE;~183Ma)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古气候条件、沉积环境演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等,而对于T-OAE时期湖泊硫循环的机制尚不明确。【方法】为进一步明确其硫循环机制,对安崖剖面泥岩和黑色页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利用主、微量元素与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py)对T-OAE时期硫同位素分馏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安崖剖面样品中黄铁矿形态主要为四面体晶型集合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样品的δ34Spy表现出异常正值(范围为2.7—14.1‰,平均值为8.3‰),根据δ34Spy和TOC的变化并结合地球化学指标(δ13C、TS、Corg/P((La/Th)N)将湖泊沉积环境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富有机质阶段Ⅰ、Ⅱ,贫有机质阶段Ⅰ、Ⅱ)。【结论】鄂尔多斯盆地安崖剖面T-OAE时期δ34Spy值与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相吻合,表明湖泊硫的来源主要为水体中的硫酸盐。样品的硫同位素主要由湖泊底水的氧化还原环境以及有机质控制,与沉积速率,硫酸盐浓度无关。当湖泊底水环境富氧和沉积物贫有机质时,溶解氧渗透进沉积物将厌氧氧化剂活化并促进H2S再氧化,通过瑞利分馏模型使δ34Spy正偏。当湖泊环境底水缺氧和沉积物富有机质时,硫酸盐还原细菌活性增强,MSR反应得到促进,优先吸收32S导致δ34Spy负偏。安崖剖面T-OAE时期硫循环主要受到局部/区域环境控制,但硫循环同时还受T-OAE时期全球气候变暖及水文循环加剧等的影响。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0
摘要:
摘要:对若尔盖盆地广泛考察,在冰水扇-洪积扇前沿的玛曲县黄河老桥北端水文站北侧高台地上,发现一组沉积序列完整的地层剖面,并进行系统采样。通过粒度特征分析以及OSL测年,研究了若尔盖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和地表过程变化,结果表明:14.5ka之前的末次冰期,出自西倾山东端的哇日河的冰水-山洪过程活跃,在山麓快速堆积,形成了厚层的冰水扇-洪积扇沙砾石层;14.5-11.7ka的B?lling-Aller?d暖期,冰川融化,冰水扇-洪积扇前沿洼地形成了淤泥质沼泽环境,堆积了灰绿色沙质粉沙沉积物,但在Younger Dryas时期气候突变恶化,地表冻融作用使得地表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发生了褶皱变形;11.7-8.5ka的全新世早期,风沙活动盛行,该区域浅洼地堆积形成了风沙与泥沼土互层;8.5-3.1ka气候温暖湿润期,在该区域形成了沼泽草甸黑土类古土壤;3.1ka以来的全新世晚期,气候相对干旱,风沙活动盛行,沙尘暴堆积物被改造成为亚高山草甸类古土壤。该研究结果对于揭示若尔盖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地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以及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对若尔盖盆地广泛考察,在冰水扇-洪积扇前沿的玛曲县黄河老桥北端水文站北侧高台地上,发现一组沉积序列完整的地层剖面,并进行系统采样。通过粒度特征分析以及OSL测年,研究了若尔盖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和地表过程变化,结果表明:14.5ka之前的末次冰期,出自西倾山东端的哇日河的冰水-山洪过程活跃,在山麓快速堆积,形成了厚层的冰水扇-洪积扇沙砾石层;14.5-11.7ka的B?lling-Aller?d暖期,冰川融化,冰水扇-洪积扇前沿洼地形成了淤泥质沼泽环境,堆积了灰绿色沙质粉沙沉积物,但在Younger Dryas时期气候突变恶化,地表冻融作用使得地表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发生了褶皱变形;11.7-8.5ka的全新世早期,风沙活动盛行,该区域浅洼地堆积形成了风沙与泥沼土互层;8.5-3.1ka气候温暖湿润期,在该区域形成了沼泽草甸黑土类古土壤;3.1ka以来的全新世晚期,气候相对干旱,风沙活动盛行,沙尘暴堆积物被改造成为亚高山草甸类古土壤。该研究结果对于揭示若尔盖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地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以及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00
摘要:
【目的】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系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主力烃源岩,具有高丰度的β-胡萝卜烷,但其含量在段内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为进一步明确β-胡萝卜烷在马朗凹陷芦二段纵向上的变化,进而探讨其富集的主控因素。【方法】本次研究根据β-胡萝卜烷指数,将所考察的烃源岩自下而上分为Ⅰ、Ⅱ、Ⅲ组,其中β-胡萝卜烷指数在Ⅰ组中相对最低,在Ⅱ组自下而上逐渐上升,而Ⅲ组中β-胡萝卜烷指数起伏较大。【结果】结果表明:β-胡萝卜烷的相对含量在研究区是反映烃源岩品质的有效指标;马朗凹陷芦二段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整体上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但与Ⅰ组相比,Ⅱ和Ⅲ组有着更加丰富的原核生物供应,甾烷/藿烷、C28甾烷/C29甾烷和(Pr+Ph)/(nC17+nC18)等参数表明Ⅱ和Ⅲ组中β-胡萝卜烷与细菌以及具有植醇侧链的叶绿素a、b、c的藻类具有较强的亲缘性;通过Pr/Ph、C35藿烷/C34藿烷、ETR等参数判断Ⅱ和Ⅲ组烃源岩沉积期水体盐度高,主要为还原环境,相较于Ⅰ组沉积时的还原至弱氧化-弱还原的环境以及水体盐度相对较低的条件更有利于β-胡萝卜烷的保存;同时Ⅲ组烃源岩沉积时期发生过一定强度的热液活动,导致β-胡萝卜烷含量波动较大。【结论】据此,马朗凹陷芦二段β-胡萝卜烷的富集主要受到有机质来源与沉积环境的双重控制。
【目的】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系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主力烃源岩,具有高丰度的β-胡萝卜烷,但其含量在段内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为进一步明确β-胡萝卜烷在马朗凹陷芦二段纵向上的变化,进而探讨其富集的主控因素。【方法】本次研究根据β-胡萝卜烷指数,将所考察的烃源岩自下而上分为Ⅰ、Ⅱ、Ⅲ组,其中β-胡萝卜烷指数在Ⅰ组中相对最低,在Ⅱ组自下而上逐渐上升,而Ⅲ组中β-胡萝卜烷指数起伏较大。【结果】结果表明:β-胡萝卜烷的相对含量在研究区是反映烃源岩品质的有效指标;马朗凹陷芦二段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整体上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但与Ⅰ组相比,Ⅱ和Ⅲ组有着更加丰富的原核生物供应,甾烷/藿烷、C28甾烷/C29甾烷和(Pr+Ph)/(nC17+nC18)等参数表明Ⅱ和Ⅲ组中β-胡萝卜烷与细菌以及具有植醇侧链的叶绿素a、b、c的藻类具有较强的亲缘性;通过Pr/Ph、C35藿烷/C34藿烷、ETR等参数判断Ⅱ和Ⅲ组烃源岩沉积期水体盐度高,主要为还原环境,相较于Ⅰ组沉积时的还原至弱氧化-弱还原的环境以及水体盐度相对较低的条件更有利于β-胡萝卜烷的保存;同时Ⅲ组烃源岩沉积时期发生过一定强度的热液活动,导致β-胡萝卜烷含量波动较大。【结论】据此,马朗凹陷芦二段β-胡萝卜烷的富集主要受到有机质来源与沉积环境的双重控制。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08
摘要:
[目的]滩坝砂体是发育在滨海或滨湖带的重要储集体,目前对于湖相滩坝砂体构型研究较多,而滨海与滨湖的沉积环境存在差异,滩坝沉积模式存在区别,对海相滩坝砂体构型研究有待深入。[方法]本文在对海相滩坝沉积进行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从海相滩砂与坝砂沉积特征、滩坝形成水动力机制及构型影响因素、滩坝储层的构型模式及表征等多方面进行总结。[结果]结果表明,在以坝砂为主的滩坝沉积内部,坝砂的发育受近岸螺旋流、沿岸流、裂流、上冲流、海底回流等多种水动力控制,在多类型水动力作用下形成了线性砂坝、沿岸砂坝、砂坝咀、羽状砂坝、舌状坝、斜列坝等多种砂坝,不同类型砂坝的构型特征及成因存在差异。坝砂的沉积构型受多因素控制,岸线形态与波浪相互作用过程决定了波浪的作用方式,物源供给与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了坝体的发育与叠置模式,构造作用与沉积古地貌控制了坝体的分布。按照复合滩坝体、单一坝体及坝内增生体3个级次对滩坝沉积构型进行表征,初步建立了滩坝构型模式及表征方法。 [结论]应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地下密井网及沉积模拟等多方面建立构型原型模型,有助于丰富海相滩坝储层的沉积学理论,更有效指导海相滩坝油气藏的开发。
[目的]滩坝砂体是发育在滨海或滨湖带的重要储集体,目前对于湖相滩坝砂体构型研究较多,而滨海与滨湖的沉积环境存在差异,滩坝沉积模式存在区别,对海相滩坝砂体构型研究有待深入。[方法]本文在对海相滩坝沉积进行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从海相滩砂与坝砂沉积特征、滩坝形成水动力机制及构型影响因素、滩坝储层的构型模式及表征等多方面进行总结。[结果]结果表明,在以坝砂为主的滩坝沉积内部,坝砂的发育受近岸螺旋流、沿岸流、裂流、上冲流、海底回流等多种水动力控制,在多类型水动力作用下形成了线性砂坝、沿岸砂坝、砂坝咀、羽状砂坝、舌状坝、斜列坝等多种砂坝,不同类型砂坝的构型特征及成因存在差异。坝砂的沉积构型受多因素控制,岸线形态与波浪相互作用过程决定了波浪的作用方式,物源供给与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了坝体的发育与叠置模式,构造作用与沉积古地貌控制了坝体的分布。按照复合滩坝体、单一坝体及坝内增生体3个级次对滩坝沉积构型进行表征,初步建立了滩坝构型模式及表征方法。 [结论]应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地下密井网及沉积模拟等多方面建立构型原型模型,有助于丰富海相滩坝储层的沉积学理论,更有效指导海相滩坝油气藏的开发。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6
摘要:
【目的】储层成岩作用的差异性,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制约了致密砂岩油气的分布预测,文章以志靖-安塞地区长8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明确储层在岩相组合约束下成岩作用的差异性及成因。【方法】综合运用铸体薄片观察与鉴定、阴极发光(CL)、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碳氧同位素分析、激光剥蚀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志靖-安塞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可以分为三种岩相组合类型。Ⅰ型粉砂岩-细砂岩相夹泥质岩相组合与Ⅲ型细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相组合中,粉砂岩相粒度细,云母含量高,压实作用强烈,方解石胶结物在靠近泥质岩相的位置处大量发育,形成时间早,孔隙水受压实作用从泥岩向临近砂体排出,为方解石胶结物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Ⅱ型细砂岩-中砂岩相组合中厚层砂体内部发育的方解石胶结物形成时间晚,主要与有机质演化有关;Ⅰ型和Ⅱ型岩相组合内部常见石英胶结物的发育,主要由长石溶蚀和黏土矿物转化提供硅质来源;溶蚀作用发育在岩石粒度较粗,塑性颗粒含量低的位置,该位置具有良好的流体运移通道。【结论】明确了研究区成岩作用的差异性及成因,为储层非均质性成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目的】储层成岩作用的差异性,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制约了致密砂岩油气的分布预测,文章以志靖-安塞地区长8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明确储层在岩相组合约束下成岩作用的差异性及成因。【方法】综合运用铸体薄片观察与鉴定、阴极发光(CL)、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碳氧同位素分析、激光剥蚀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志靖-安塞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可以分为三种岩相组合类型。Ⅰ型粉砂岩-细砂岩相夹泥质岩相组合与Ⅲ型细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相组合中,粉砂岩相粒度细,云母含量高,压实作用强烈,方解石胶结物在靠近泥质岩相的位置处大量发育,形成时间早,孔隙水受压实作用从泥岩向临近砂体排出,为方解石胶结物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Ⅱ型细砂岩-中砂岩相组合中厚层砂体内部发育的方解石胶结物形成时间晚,主要与有机质演化有关;Ⅰ型和Ⅱ型岩相组合内部常见石英胶结物的发育,主要由长石溶蚀和黏土矿物转化提供硅质来源;溶蚀作用发育在岩石粒度较粗,塑性颗粒含量低的位置,该位置具有良好的流体运移通道。【结论】明确了研究区成岩作用的差异性及成因,为储层非均质性成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03
摘要:
【目的】致密砂岩中石英颗粒溶蚀现象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厘清石英颗粒边界溶蚀特征与溶蚀机制的关系。【方法】基于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结合测试分析数据,对川西地区须家河组二段石英溶蚀后颗粒边界特征进行了精细观察与统计分析。【结果】石英颗粒边界溶蚀特征划分为两类:①边界光滑-溶蚀增孔型,表现为石英颗粒边界光滑清晰,被溶蚀后形成孔隙;②边界模糊-溶蚀交代型,表现为石英颗粒边界模糊粗糙,被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溶蚀交代的结果,根据交代矿物不同进一步划分为:边界模糊-溶蚀-碳酸盐交代型和边界模糊-溶蚀-黏土矿物交代型。其中边界光滑-溶蚀增孔型为酸性条件下有机酸溶蚀的结果。边界模糊-溶蚀-碳酸盐交代型为碱性条件下离子浓度差发生碳酸盐交代的结果。边界模糊-溶蚀-黏土矿物交代型为碱性条件下“盐效应”的催化,并通过黏土薄膜交代的结果。石英颗粒溶蚀边界演化趋向于由边界光滑-溶蚀增孔型向边界模糊-溶蚀交代型转变。研究区须二段石英颗粒溶蚀面孔率为2.05%-4.09%之间,平均为3.19%。【结论】石英颗粒的溶蚀作用可提供一定量的次生孔隙,增加油气储集空间,有效改善致密砂岩的孔隙结构。
【目的】致密砂岩中石英颗粒溶蚀现象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厘清石英颗粒边界溶蚀特征与溶蚀机制的关系。【方法】基于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结合测试分析数据,对川西地区须家河组二段石英溶蚀后颗粒边界特征进行了精细观察与统计分析。【结果】石英颗粒边界溶蚀特征划分为两类:①边界光滑-溶蚀增孔型,表现为石英颗粒边界光滑清晰,被溶蚀后形成孔隙;②边界模糊-溶蚀交代型,表现为石英颗粒边界模糊粗糙,被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溶蚀交代的结果,根据交代矿物不同进一步划分为:边界模糊-溶蚀-碳酸盐交代型和边界模糊-溶蚀-黏土矿物交代型。其中边界光滑-溶蚀增孔型为酸性条件下有机酸溶蚀的结果。边界模糊-溶蚀-碳酸盐交代型为碱性条件下离子浓度差发生碳酸盐交代的结果。边界模糊-溶蚀-黏土矿物交代型为碱性条件下“盐效应”的催化,并通过黏土薄膜交代的结果。石英颗粒溶蚀边界演化趋向于由边界光滑-溶蚀增孔型向边界模糊-溶蚀交代型转变。研究区须二段石英颗粒溶蚀面孔率为2.05%-4.09%之间,平均为3.19%。【结论】石英颗粒的溶蚀作用可提供一定量的次生孔隙,增加油气储集空间,有效改善致密砂岩的孔隙结构。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9
摘要: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上石炭统本溪组是加里东运动后的第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系地层,勘探潜力巨大,但受周缘造山带构造活动影响,盆地东部南北物源体系及多物源复合影响下的盆山耦合关系仍存在争议。【方法】为进一步示踪物源体系,恢复古地理格局,通过分析岩屑组分、稀土元素特征和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结合构造背景及母岩岩性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本溪组沉积期源汇充填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研究区北部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近源的内蒙古隆起(色尔腾山、乌拉山-大青山、集宁地区)和远源的中亚造山带。南部主要接受来自北秦岭的碎屑物质供给,源区构造背景较为复杂,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的混合,其中北秦岭形成沟-弧-盆背景下的拉张伸展向碰撞挤压转换的构造环境。南北源区的母岩岩性均为花岗质岩和碱性玄武岩的混合,且南北物源体系交汇于莲45-成家沟一带。【结论】本溪期中亚造山带整体以研究区两侧的隆升剥蚀程度较高,反映华北板块北部不规则斜向碰撞的特征。华北板块北缘抬升较高,为研究区北部提供主要物源,以发育大型潮汐-三角洲复合体系为主。受强物源供给影响,研究区东北部砂体延伸距离更远。相较于北部物源,南部整体物源供给较弱,以北秦岭为主要源区,华北板块南缘此时低幅隆升,主要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南北物源交汇区一带,更多地接受来自北秦岭的碎屑物质,同时由于受到东向和北东向潮流作用改造,沉积大量潮汐砂坝。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上石炭统本溪组是加里东运动后的第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系地层,勘探潜力巨大,但受周缘造山带构造活动影响,盆地东部南北物源体系及多物源复合影响下的盆山耦合关系仍存在争议。【方法】为进一步示踪物源体系,恢复古地理格局,通过分析岩屑组分、稀土元素特征和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结合构造背景及母岩岩性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本溪组沉积期源汇充填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研究区北部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近源的内蒙古隆起(色尔腾山、乌拉山-大青山、集宁地区)和远源的中亚造山带。南部主要接受来自北秦岭的碎屑物质供给,源区构造背景较为复杂,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的混合,其中北秦岭形成沟-弧-盆背景下的拉张伸展向碰撞挤压转换的构造环境。南北源区的母岩岩性均为花岗质岩和碱性玄武岩的混合,且南北物源体系交汇于莲45-成家沟一带。【结论】本溪期中亚造山带整体以研究区两侧的隆升剥蚀程度较高,反映华北板块北部不规则斜向碰撞的特征。华北板块北缘抬升较高,为研究区北部提供主要物源,以发育大型潮汐-三角洲复合体系为主。受强物源供给影响,研究区东北部砂体延伸距离更远。相较于北部物源,南部整体物源供给较弱,以北秦岭为主要源区,华北板块南缘此时低幅隆升,主要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南北物源交汇区一带,更多地接受来自北秦岭的碎屑物质,同时由于受到东向和北东向潮流作用改造,沉积大量潮汐砂坝。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7
摘要:
阜康凹陷东斜坡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该套深层砂砾岩储层整体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通过岩心、铸体薄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高压压汞曲线等资料,对阜康凹陷斜坡区上乌尔禾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特征和储层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型岩屑砂砾岩储层;孔隙类型以微孔和裂缝为主,孔隙结构以小孔微喉为主,整体连通性差;沉积微相是储层物性差异发育的基础,碎屑流水道砂砾岩和远砂坝粉细砂岩泥质含量高,物性差,水下分流河道含砾砂岩物性相对较好;成岩压实和黏土伊利石化是造成储层致密低渗的主要因素;裂缝和高压是储层较高油气初产的主要原因;乌一段顶部和乌二段底部水下分流河道含砾砂岩是效益稳产的重要层段,远离西泉凸起物源影响的阜北凹槽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
阜康凹陷东斜坡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该套深层砂砾岩储层整体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通过岩心、铸体薄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高压压汞曲线等资料,对阜康凹陷斜坡区上乌尔禾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特征和储层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型岩屑砂砾岩储层;孔隙类型以微孔和裂缝为主,孔隙结构以小孔微喉为主,整体连通性差;沉积微相是储层物性差异发育的基础,碎屑流水道砂砾岩和远砂坝粉细砂岩泥质含量高,物性差,水下分流河道含砾砂岩物性相对较好;成岩压实和黏土伊利石化是造成储层致密低渗的主要因素;裂缝和高压是储层较高油气初产的主要原因;乌一段顶部和乌二段底部水下分流河道含砾砂岩是效益稳产的重要层段,远离西泉凸起物源影响的阜北凹槽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3
摘要:
【目的】鄂尔多斯地区南部存在秦岭、祁连造山带等多套物源体系,各源-汇系统单元要素定量表征相对薄弱,制约了对不同源-汇系统差异及其约束下构造-沉积充填过程研究。【方法】本文以下二叠统山西组为研究对象,综合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定年等手段,阐明了各源-汇系统构造背景、古坡度及沉积体系等单元要素的差异,并重建了南部地区山西组多源-汇系统复合影响下的构造-沉积模式。【结果】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地区南部在山西组沉积时期存在北祁连、北秦岭西与北秦岭东三大源-汇系统。北祁连源-汇系统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δEu均值为0.60,顺物源方向平均古坡度为0.045°;北秦岭西段源-汇系统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δEu均值为0.75,平均古坡度为0.04°;北秦岭东段源-汇系统轻稀土元素较为富集,δEu均值为1.05,平均古坡度为0.048°;(2)各源-汇系统接受来自中亚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基底、北秦岭东、西段及北祁连造山带的物源,但以华北克拉通基底为主;(3)各源-汇系统内物源区构造背景均以主动大陆边缘为主,被动大陆边缘次之。【结论】受勉略洋俯冲作用,鄂尔多斯地区南部表现为板块持续汇聚的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北秦岭东段源汇系统源区隆升程度最高,山西晚期相对富砂,以三角洲平原到前缘过渡沉积为主,延伸规模最小;北秦岭西段源汇系统源区隆升程度最低,早期富砂晚期贫砂,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延伸范围最广;北祁连源汇系统源区隆升程度中等,以三角洲平原向前缘过渡沉积为主,延伸范围适中。
【目的】鄂尔多斯地区南部存在秦岭、祁连造山带等多套物源体系,各源-汇系统单元要素定量表征相对薄弱,制约了对不同源-汇系统差异及其约束下构造-沉积充填过程研究。【方法】本文以下二叠统山西组为研究对象,综合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定年等手段,阐明了各源-汇系统构造背景、古坡度及沉积体系等单元要素的差异,并重建了南部地区山西组多源-汇系统复合影响下的构造-沉积模式。【结果】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地区南部在山西组沉积时期存在北祁连、北秦岭西与北秦岭东三大源-汇系统。北祁连源-汇系统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δEu均值为0.60,顺物源方向平均古坡度为0.045°;北秦岭西段源-汇系统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δEu均值为0.75,平均古坡度为0.04°;北秦岭东段源-汇系统轻稀土元素较为富集,δEu均值为1.05,平均古坡度为0.048°;(2)各源-汇系统接受来自中亚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基底、北秦岭东、西段及北祁连造山带的物源,但以华北克拉通基底为主;(3)各源-汇系统内物源区构造背景均以主动大陆边缘为主,被动大陆边缘次之。【结论】受勉略洋俯冲作用,鄂尔多斯地区南部表现为板块持续汇聚的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北秦岭东段源汇系统源区隆升程度最高,山西晚期相对富砂,以三角洲平原到前缘过渡沉积为主,延伸规模最小;北秦岭西段源汇系统源区隆升程度最低,早期富砂晚期贫砂,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延伸范围最广;北祁连源汇系统源区隆升程度中等,以三角洲平原向前缘过渡沉积为主,延伸范围适中。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7
摘要:
【目的】明确沉积环境与富有机质页岩的地震弹性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对于非常规油气藏的储层质量评价和地质模型建立至关重要。【方法】通过对自贡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沉积特征、岩相进行表征,划分出四个沉积单元(I-A、I-B、I-C和II),结合测井数据与地震数据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沉积环境对四川盆地自贡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弹性特征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沉积环境对龙马溪组页岩弹性特征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水动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结构差异,导致深水陆棚环境中的页岩与上覆浊积岩环境中的泥质粉砂岩的弹性特征差异明显;第二、在深水陆棚环境中硅质页岩层内,弹性特征的变化主要是受进积系统和水深的控制。此外,分析发现石英和TOC含量在对影响储层的弹性特征方面具有的竞争关系。最后利用叠前AVO反演对地震弹性属性的预测能力来追踪沉积演化过程,为使用地球物理属性直接表征非常规页岩储层的沉积相提供了见解。【结论】沉积环境通过控制岩石的结构与成分来影响页岩储层的弹性特征。对于石英和TOC含量对影响储层弹性特征,石英含量较低时由有机质引起的软化效果主导;石英含量较高时由石英颗粒的硬化效果主导。
【目的】明确沉积环境与富有机质页岩的地震弹性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对于非常规油气藏的储层质量评价和地质模型建立至关重要。【方法】通过对自贡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沉积特征、岩相进行表征,划分出四个沉积单元(I-A、I-B、I-C和II),结合测井数据与地震数据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沉积环境对四川盆地自贡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弹性特征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沉积环境对龙马溪组页岩弹性特征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水动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结构差异,导致深水陆棚环境中的页岩与上覆浊积岩环境中的泥质粉砂岩的弹性特征差异明显;第二、在深水陆棚环境中硅质页岩层内,弹性特征的变化主要是受进积系统和水深的控制。此外,分析发现石英和TOC含量在对影响储层的弹性特征方面具有的竞争关系。最后利用叠前AVO反演对地震弹性属性的预测能力来追踪沉积演化过程,为使用地球物理属性直接表征非常规页岩储层的沉积相提供了见解。【结论】沉积环境通过控制岩石的结构与成分来影响页岩储层的弹性特征。对于石英和TOC含量对影响储层弹性特征,石英含量较低时由有机质引起的软化效果主导;石英含量较高时由石英颗粒的硬化效果主导。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4
摘要:
【目的】晚古生代冰期作为显生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地质记录最丰富的冰期事件,记录了完整的冰室-温室气候转变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前人针对晚古生代冰期的时空演化、控制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冰期特别是冰期沉积记录却知之甚少,亟待加强。【方法】鉴于此,选取拉萨地块申扎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开展1:200比例尺的剖面实测,对冰期发育层位进行沉积岩相及岩相组合划分,运用沉积构型分析方法来判别沉积环境,恢复冰川沉积体系。【结果】研究表明,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冰期记录主要发育在拉嘎组,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针对拉嘎组冰期沉积,共划分出20种岩相和16类典型岩相组合,识别出了6类冰期沉积环境,包括浅海陆棚、基线扇、冰底、冰河、冰湖和冰水扇。【结论】针对拉嘎组沉积序列的沉积体系分析表明,拉萨地块申扎地区晚古生代冰期经历了早期海洋型冰川向晚期陆地型冰川的转变,指示全球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整体气候逐渐变暖的趋势,与全球晚古生代冰期演化特征一致。
【目的】晚古生代冰期作为显生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地质记录最丰富的冰期事件,记录了完整的冰室-温室气候转变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前人针对晚古生代冰期的时空演化、控制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冰期特别是冰期沉积记录却知之甚少,亟待加强。【方法】鉴于此,选取拉萨地块申扎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开展1:200比例尺的剖面实测,对冰期发育层位进行沉积岩相及岩相组合划分,运用沉积构型分析方法来判别沉积环境,恢复冰川沉积体系。【结果】研究表明,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冰期记录主要发育在拉嘎组,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针对拉嘎组冰期沉积,共划分出20种岩相和16类典型岩相组合,识别出了6类冰期沉积环境,包括浅海陆棚、基线扇、冰底、冰河、冰湖和冰水扇。【结论】针对拉嘎组沉积序列的沉积体系分析表明,拉萨地块申扎地区晚古生代冰期经历了早期海洋型冰川向晚期陆地型冰川的转变,指示全球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整体气候逐渐变暖的趋势,与全球晚古生代冰期演化特征一致。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8
摘要:
上扬子地台北缘城口地区下奥陶统分乡组发育典型的风暴岩,为研究其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通过野外剖面详测和镜下薄片鉴定,研究了分乡组风暴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并且揭示了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城口地区分乡组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底冲刷构造、风暴砾屑层、粒序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同时识别出5种风暴沉积序列:序列Ⅰ主要由底冲刷和砾屑层(A)、粒序层(B)和平行层理段(C)组成,主要发育在台地边缘相带;序列Ⅱ由粒序层(B)、平行层理段(C)组成,发育在靠近斜坡的台地边缘相带;序列Ⅲ由底冲刷和砾屑层(A)、粒序层(B)、平行层理(C)和泥质灰岩段(E)组成,主要沉积于台前斜坡相带;序列Ⅳ主要由粒序段(B)和泥质泥晶灰岩段(E)组成,主要沉积在台前斜坡下部;序列Ⅴ由粒序段(B)、丘状层理段(D)和泥质泥晶灰岩段(E)组成,主要发育在深水陆棚相带。风暴岩的发育指示上扬子地台在早奥陶世分乡期位于低纬度地区,城口地区以台缘-斜坡沉积为主,自下而上的沉积环境演化为台地边缘→台前斜坡→深水陆棚。风暴岩的发育表明上扬子地台在奥陶纪处于低纬度赤道附近。上扬子地台城口地区分乡组沉积环境为台缘带,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扬子地台北缘城口地区具备发育大规模台缘滩地质条件
上扬子地台北缘城口地区下奥陶统分乡组发育典型的风暴岩,为研究其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通过野外剖面详测和镜下薄片鉴定,研究了分乡组风暴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并且揭示了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城口地区分乡组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底冲刷构造、风暴砾屑层、粒序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同时识别出5种风暴沉积序列:序列Ⅰ主要由底冲刷和砾屑层(A)、粒序层(B)和平行层理段(C)组成,主要发育在台地边缘相带;序列Ⅱ由粒序层(B)、平行层理段(C)组成,发育在靠近斜坡的台地边缘相带;序列Ⅲ由底冲刷和砾屑层(A)、粒序层(B)、平行层理(C)和泥质灰岩段(E)组成,主要沉积于台前斜坡相带;序列Ⅳ主要由粒序段(B)和泥质泥晶灰岩段(E)组成,主要沉积在台前斜坡下部;序列Ⅴ由粒序段(B)、丘状层理段(D)和泥质泥晶灰岩段(E)组成,主要发育在深水陆棚相带。风暴岩的发育指示上扬子地台在早奥陶世分乡期位于低纬度地区,城口地区以台缘-斜坡沉积为主,自下而上的沉积环境演化为台地边缘→台前斜坡→深水陆棚。风暴岩的发育表明上扬子地台在奥陶纪处于低纬度赤道附近。上扬子地台城口地区分乡组沉积环境为台缘带,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扬子地台北缘城口地区具备发育大规模台缘滩地质条件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3
摘要:
早三叠世是生物大灭绝之后的一段特殊地质历史时期,同时鲕粒和巨鲕成因机制及其所代表古海洋环境一直是地质学界争论的问题。本文在野外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之上,利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究了元坝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鲕粒和巨鲕沉积特征、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研究表明:元坝地区飞仙关组鲕粒和巨鲕主要发育在飞二段台缘带,鲕粒类型以同心鲕和单晶鲕为主,指示其形成于水动力较强且易暴露的浅水环境;巨鲕类型以同心鲕为主,常与鲕粒灰岩、泥晶灰岩呈薄互层并伴随冲刷面出现,指示其发育在受间接性风暴作用影响的区域。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发现,鲕粒同心圈层的Sr含量高,且常见针状或棒状晶体结构,指示其原始矿物以文石沉积为主;而巨鲕同心圈层Sr含量较低,主要发育不规则粒状晶体结构,指示其原始矿物以方解石沉积为主。此外,鲕粒同心圈层具有Fe含量高、弱Ce正异常、Eu正异常明显、LREE相对HREE富集和V/(V+Ni)>0.6等特征,指示其形成于铁化的弱氧-还原环境;巨鲕具有Fe含量低、Ce负异常、LREE相对HREE亏损和V/(V+Ni)<0.6等特征,指示其形成于氧化-弱氧化环境。综合分析认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沉积时期海水性质以缺氧的文石海为主,受大陆风化作用加强影响,特别是间歇性风暴作用增加了陆源物质(特别是Ca2+和氧化剂)输入,造成浅层海水Mg/Ca降低和氧化,发育短暂的氧化方解石海。这可能是早三叠世海水环境改善和生物逐渐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三叠世是生物大灭绝之后的一段特殊地质历史时期,同时鲕粒和巨鲕成因机制及其所代表古海洋环境一直是地质学界争论的问题。本文在野外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之上,利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究了元坝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鲕粒和巨鲕沉积特征、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研究表明:元坝地区飞仙关组鲕粒和巨鲕主要发育在飞二段台缘带,鲕粒类型以同心鲕和单晶鲕为主,指示其形成于水动力较强且易暴露的浅水环境;巨鲕类型以同心鲕为主,常与鲕粒灰岩、泥晶灰岩呈薄互层并伴随冲刷面出现,指示其发育在受间接性风暴作用影响的区域。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发现,鲕粒同心圈层的Sr含量高,且常见针状或棒状晶体结构,指示其原始矿物以文石沉积为主;而巨鲕同心圈层Sr含量较低,主要发育不规则粒状晶体结构,指示其原始矿物以方解石沉积为主。此外,鲕粒同心圈层具有Fe含量高、弱Ce正异常、Eu正异常明显、LREE相对HREE富集和V/(V+Ni)>0.6等特征,指示其形成于铁化的弱氧-还原环境;巨鲕具有Fe含量低、Ce负异常、LREE相对HREE亏损和V/(V+Ni)<0.6等特征,指示其形成于氧化-弱氧化环境。综合分析认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沉积时期海水性质以缺氧的文石海为主,受大陆风化作用加强影响,特别是间歇性风暴作用增加了陆源物质(特别是Ca2+和氧化剂)输入,造成浅层海水Mg/Ca降低和氧化,发育短暂的氧化方解石海。这可能是早三叠世海水环境改善和生物逐渐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5
摘要:
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莲沱组是华南新元古代中期重要的地层单元,其形成时期和Rodinia超大陆裂解具有耦合性,与第一次雪球地球Sturtian冰期启动时间具有先后性,但其沉积时限和物源仍需深入研究确定,从而为解剖这些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提供基础性支撑。本文对该区域莲沱组砂岩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代学分析,莲沱组沉积时限为ca. 800–714 Ma;碎屑锆石年龄显著峰值为ca. 2500 Ma、ca. 2000 Ma、ca. 880 Ma和ca. 820 Ma,次要峰值为ca. 780 Ma;结合古流向、砾石成分和沉积相展布特征分析,研究区莲沱组物源来自下伏地层打鼓石群和花山群沉积的再旋回以及扬子陆块北缘的太古代至新元古代岩浆岩,物源主体来自研究区北东方向。同时,鄂西地区、鄂东南至赣西北地区、鄂西南至湘北地区和鄂北大洪山地区主体具有相似的太古代、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碎屑锆石年龄峰值,根据扬子陆块北缘-东南缘岩浆岩分布特征,指示扬子陆块区域上莲沱组物源主体具有北-北东向供给。
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莲沱组是华南新元古代中期重要的地层单元,其形成时期和Rodinia超大陆裂解具有耦合性,与第一次雪球地球Sturtian冰期启动时间具有先后性,但其沉积时限和物源仍需深入研究确定,从而为解剖这些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提供基础性支撑。本文对该区域莲沱组砂岩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代学分析,莲沱组沉积时限为ca. 800–714 Ma;碎屑锆石年龄显著峰值为ca. 2500 Ma、ca. 2000 Ma、ca. 880 Ma和ca. 820 Ma,次要峰值为ca. 780 Ma;结合古流向、砾石成分和沉积相展布特征分析,研究区莲沱组物源来自下伏地层打鼓石群和花山群沉积的再旋回以及扬子陆块北缘的太古代至新元古代岩浆岩,物源主体来自研究区北东方向。同时,鄂西地区、鄂东南至赣西北地区、鄂西南至湘北地区和鄂北大洪山地区主体具有相似的太古代、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碎屑锆石年龄峰值,根据扬子陆块北缘-东南缘岩浆岩分布特征,指示扬子陆块区域上莲沱组物源主体具有北-北东向供给。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3
摘要:
【目的】为了解四川盆地大安寨段介壳灰岩-页岩混积层系的沉积特征及对页岩油有利层段的影响,【方法】以川东北达州铁山金窝及梁平福禄镇野外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薄片、XRD全岩、有机地化等分析测试,详细评价了大安寨段页岩层系的岩相类型及序列、源储品质和有利层段。【结果】结果表明:1)大安寨段为一套以灰岩-页岩为主的混积层系,不同岩相有序叠置形成多种向上变浅的岩相序列,从浅湖到半深湖-深湖环境中共识别出6种向上变浅的分米-米级的岩相序列:①页岩-含介壳/介壳质页岩、②页岩-纹层/薄层介壳灰岩、③页岩-中层介壳灰岩、④页岩-瘤状泥晶灰岩、⑤薄层页岩-介壳灰岩-结晶灰岩、⑥介壳灰岩-粉砂岩/细砂岩。2)不同序列的源储品质差异较大,序列1-3的黑色页岩最为发育,烃源品质最好,单期序列内黑色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具有下高上低的趋势,有机碳(TOC)随介壳含量增加逐渐减少。不同岩性物性差异大,页岩孔隙度高于灰岩和粉砂岩,但黏土含量高、孔径小,渗流能力差。灰岩易发育节理缝,节理密度随灰岩厚度增加呈指数下降。因此发育中层、薄层灰岩的序列2-4储集性能更好。3)大安寨段页岩油具有源储分离、优质储层薄的特征。野外油苗主要分布于中薄层介壳灰岩的节理附近,有利储集段主要受控于沉积条件、微裂缝以及源储配置的影响。【结论】6种序列中以序列2和3的源储配置条件最好,为页岩油的有利层段。
【目的】为了解四川盆地大安寨段介壳灰岩-页岩混积层系的沉积特征及对页岩油有利层段的影响,【方法】以川东北达州铁山金窝及梁平福禄镇野外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薄片、XRD全岩、有机地化等分析测试,详细评价了大安寨段页岩层系的岩相类型及序列、源储品质和有利层段。【结果】结果表明:1)大安寨段为一套以灰岩-页岩为主的混积层系,不同岩相有序叠置形成多种向上变浅的岩相序列,从浅湖到半深湖-深湖环境中共识别出6种向上变浅的分米-米级的岩相序列:①页岩-含介壳/介壳质页岩、②页岩-纹层/薄层介壳灰岩、③页岩-中层介壳灰岩、④页岩-瘤状泥晶灰岩、⑤薄层页岩-介壳灰岩-结晶灰岩、⑥介壳灰岩-粉砂岩/细砂岩。2)不同序列的源储品质差异较大,序列1-3的黑色页岩最为发育,烃源品质最好,单期序列内黑色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具有下高上低的趋势,有机碳(TOC)随介壳含量增加逐渐减少。不同岩性物性差异大,页岩孔隙度高于灰岩和粉砂岩,但黏土含量高、孔径小,渗流能力差。灰岩易发育节理缝,节理密度随灰岩厚度增加呈指数下降。因此发育中层、薄层灰岩的序列2-4储集性能更好。3)大安寨段页岩油具有源储分离、优质储层薄的特征。野外油苗主要分布于中薄层介壳灰岩的节理附近,有利储集段主要受控于沉积条件、微裂缝以及源储配置的影响。【结论】6种序列中以序列2和3的源储配置条件最好,为页岩油的有利层段。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3
摘要:
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页岩油气资源的基础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黏土沉积微结构对页岩页理、纹层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页岩的储集能力和开发效果。黏土颗粒除受物理作用影响,还发生化学吸附和絮凝,形成絮凝程度不一的絮凝物。絮凝物的基本单元是板状颗粒或域,进一步形成絮或链,最终在电荷作用下形成纸牌屋结构。在沉积阶段,影响絮凝程度的物理—化学因素包括黏土颗粒的粒径、颗粒含量、外部水动力强度与水流性质、气候、电解质浓度、离子种类、酸碱值、有机质等。对黏土沉积微结构开展物理—化学影响因素研究,结合火山碎屑、页岩碎屑、泥质内碎屑、粪便颗粒等泥岩颗粒集合体其它组构的分析,可以对泥页岩沉积环境进行识别和描述。目前,该项研究尚显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地质模型;包括絮凝物在内的泥岩颗粒集合体组构的定量研究不足,尚未很好地使用大数据技术;我国西部海相黑色页岩沉积微环境及其内部集合体特征研究有待深化;研究技术方法略显单一。对黏土沉积微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开展泥岩颗粒集合体形成环境解释,能够实现复杂多变的沉积微环境精细刻画,深化对湖泊、海洋等泥页岩沉积环境分异特征的认识,进而揭示高精度范围内页岩储层品质的差异,为页岩地质和工程“甜点”的选取和开发奠定基础。
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页岩油气资源的基础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黏土沉积微结构对页岩页理、纹层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页岩的储集能力和开发效果。黏土颗粒除受物理作用影响,还发生化学吸附和絮凝,形成絮凝程度不一的絮凝物。絮凝物的基本单元是板状颗粒或域,进一步形成絮或链,最终在电荷作用下形成纸牌屋结构。在沉积阶段,影响絮凝程度的物理—化学因素包括黏土颗粒的粒径、颗粒含量、外部水动力强度与水流性质、气候、电解质浓度、离子种类、酸碱值、有机质等。对黏土沉积微结构开展物理—化学影响因素研究,结合火山碎屑、页岩碎屑、泥质内碎屑、粪便颗粒等泥岩颗粒集合体其它组构的分析,可以对泥页岩沉积环境进行识别和描述。目前,该项研究尚显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地质模型;包括絮凝物在内的泥岩颗粒集合体组构的定量研究不足,尚未很好地使用大数据技术;我国西部海相黑色页岩沉积微环境及其内部集合体特征研究有待深化;研究技术方法略显单一。对黏土沉积微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开展泥岩颗粒集合体形成环境解释,能够实现复杂多变的沉积微环境精细刻画,深化对湖泊、海洋等泥页岩沉积环境分异特征的认识,进而揭示高精度范围内页岩储层品质的差异,为页岩地质和工程“甜点”的选取和开发奠定基础。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0
摘要:
为深入剖析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沉积环境,本文通过类比煤的成矿模式,结合不同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及固碳速率的空间分布,以及沉积相、古地貌、化石发育等特征,研究了页岩与其有机质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越浅越封闭的水体初级生产力及固碳速率越高;含油气页岩发育于受限的淡化海浅水环境,该环境具备低能、滞水和强还原环境,可以发育I型有机质;页岩油气与煤层具有相似的模式,马尾模式,离陆地越近有机质越富集,且与煤、蒸发盐岩等共生;水体中碳源、氮源以外源为主,元古至早古生代发育腐泥质页岩和石煤得宜于此时缺少产生腐殖质的陆源高等植物;开阔的陆棚或海湾环境初级生产力低,海底受洋流影响属于高水动力环境,不利于发育页岩和保存有机质;海侵或高水体沉积期不利于有机质富集。得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发育于海退环境,为受古陆、水下低隆限制的泻湖、较封闭海湾等浅水海陆过渡相环境,具有近陆远水特征;最后建立了水体深度、封闭性二维表来精细刻画有机质的富集规律,提出海相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充分条件是具有封闭的水体,必要条件是较浅的水体(<40 m)。
为深入剖析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沉积环境,本文通过类比煤的成矿模式,结合不同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及固碳速率的空间分布,以及沉积相、古地貌、化石发育等特征,研究了页岩与其有机质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越浅越封闭的水体初级生产力及固碳速率越高;含油气页岩发育于受限的淡化海浅水环境,该环境具备低能、滞水和强还原环境,可以发育I型有机质;页岩油气与煤层具有相似的模式,马尾模式,离陆地越近有机质越富集,且与煤、蒸发盐岩等共生;水体中碳源、氮源以外源为主,元古至早古生代发育腐泥质页岩和石煤得宜于此时缺少产生腐殖质的陆源高等植物;开阔的陆棚或海湾环境初级生产力低,海底受洋流影响属于高水动力环境,不利于发育页岩和保存有机质;海侵或高水体沉积期不利于有机质富集。得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发育于海退环境,为受古陆、水下低隆限制的泻湖、较封闭海湾等浅水海陆过渡相环境,具有近陆远水特征;最后建立了水体深度、封闭性二维表来精细刻画有机质的富集规律,提出海相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充分条件是具有封闭的水体,必要条件是较浅的水体(<40 m)。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5
摘要:
纹层是细粒沉积物在湖水分层条件下缓慢沉积的表现,其中碳酸盐纹层对于水体盐度、碱度和生物活动变化敏感,是判断大陆古气候、古水文较为重要的证据之一,但目前针对湖相碳酸盐纹层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柴达木盆地西岔沟剖面渐新统上干柴沟组为例,通过常规薄片、荧光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观察以及X射线粉晶衍射和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对咸化湖盆纹层和其中碳酸盐矿物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渐新世时期柴达木盆地的古气候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岔沟剖面上干柴沟组纹层中文石、方解石和白云石均有发育,三类碳酸盐矿物均与菌藻体关系密切。其中文石含量较高的样品碳同位素比值较高,白云石富集的样品则氧同位素比值偏高,说明文石的保存与浮游藻类生物勃发有关,白云石主要富集于蒸发作用较强的高盐度阶段。根据西岔沟剖面上干柴沟组碳酸盐矿物含量和碳氧同位素纵向变化规律,得出青藏高原北部在渐新世时期气候经历了由早期湿润到晚期(半)干旱的演化过程。
纹层是细粒沉积物在湖水分层条件下缓慢沉积的表现,其中碳酸盐纹层对于水体盐度、碱度和生物活动变化敏感,是判断大陆古气候、古水文较为重要的证据之一,但目前针对湖相碳酸盐纹层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柴达木盆地西岔沟剖面渐新统上干柴沟组为例,通过常规薄片、荧光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观察以及X射线粉晶衍射和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对咸化湖盆纹层和其中碳酸盐矿物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渐新世时期柴达木盆地的古气候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岔沟剖面上干柴沟组纹层中文石、方解石和白云石均有发育,三类碳酸盐矿物均与菌藻体关系密切。其中文石含量较高的样品碳同位素比值较高,白云石富集的样品则氧同位素比值偏高,说明文石的保存与浮游藻类生物勃发有关,白云石主要富集于蒸发作用较强的高盐度阶段。根据西岔沟剖面上干柴沟组碳酸盐矿物含量和碳氧同位素纵向变化规律,得出青藏高原北部在渐新世时期气候经历了由早期湿润到晚期(半)干旱的演化过程。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6
摘要:
狮子沟背斜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其古近纪下干柴沟组上段赋存着丰富的卤水资源,卤水K、B、Li等含量较高,具开发前景。本文通过对该套卤水进行常、微量元素、锶同位素检测等发现:研究区卤水中K+含量为1.058~15.87g/L,其中70%超过了3g/L;卤水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型为主;经计算卤水特征系数,结合水盐体系相图分析,认为溶滤盐层为该套高矿化度卤水的主要成因。与此同时,卤水与盐层锶同位素特征关系以及K+与Li+的相关性特点,反映深部热流体来源K也有一定贡献。通过分析,初步建立研究区卤水钾的成矿模式:古近纪下干柴沟时期,狮子沟地区弱拉张环境,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沉积了晚始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石盐和钾镁盐沉积,后期构造活动加剧,富钾热流体沿张性断裂上升入湖,提供了部分深部物质来源K,同时造成已有钾镁盐和部分石盐沉积的溶解,进而为该区卤水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溶滤钾物质来源。
狮子沟背斜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其古近纪下干柴沟组上段赋存着丰富的卤水资源,卤水K、B、Li等含量较高,具开发前景。本文通过对该套卤水进行常、微量元素、锶同位素检测等发现:研究区卤水中K+含量为1.058~15.87g/L,其中70%超过了3g/L;卤水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型为主;经计算卤水特征系数,结合水盐体系相图分析,认为溶滤盐层为该套高矿化度卤水的主要成因。与此同时,卤水与盐层锶同位素特征关系以及K+与Li+的相关性特点,反映深部热流体来源K也有一定贡献。通过分析,初步建立研究区卤水钾的成矿模式:古近纪下干柴沟时期,狮子沟地区弱拉张环境,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沉积了晚始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石盐和钾镁盐沉积,后期构造活动加剧,富钾热流体沿张性断裂上升入湖,提供了部分深部物质来源K,同时造成已有钾镁盐和部分石盐沉积的溶解,进而为该区卤水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溶滤钾物质来源。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2
摘要:
【意义】通过发表文献统计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表明纹层状细粒沉积岩的储集物性和油气富集明显优于不发育/弱发育纹层状细粒沉积岩且与其具有极好的正相关性。相比于海相细粒沉积岩纹层结构,纹层状湖盆细粒沉积岩受限于沉积环境距物源区较近、沉积环境水动力变换频繁、受气候和构造活动等控制更加明显,导致不同种类纹层所表现的储集物性和油气富集特征不尽相同,相关差异性的总结至今仍不清晰且有待揭示。【方法】经聚焦近十年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纹层状细粒沉积岩的孔隙、裂缝类型与成因,以及分别按纹层成分、连续性、序列组合阐述对其储集物性和油气富集特征的控制作用。【结果】认为纹层结构具有垂向上物质成分的频繁更替、内部微裂缝异常发育以及纹层结构下的有机质演化差异的优势特征,使其在细粒沉积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油气富集的能力。【展望】并指出至今仍缺乏均为纹层发育的细粒沉积岩因彼此层内的孔隙、裂缝等因素不同所体现的储集物性的差异对比,以及利用计算机依据纹层微观数据反演宏观储层沉积模式以指导非常规储层开发将是未来阶段的发展方向
【意义】通过发表文献统计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表明纹层状细粒沉积岩的储集物性和油气富集明显优于不发育/弱发育纹层状细粒沉积岩且与其具有极好的正相关性。相比于海相细粒沉积岩纹层结构,纹层状湖盆细粒沉积岩受限于沉积环境距物源区较近、沉积环境水动力变换频繁、受气候和构造活动等控制更加明显,导致不同种类纹层所表现的储集物性和油气富集特征不尽相同,相关差异性的总结至今仍不清晰且有待揭示。【方法】经聚焦近十年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纹层状细粒沉积岩的孔隙、裂缝类型与成因,以及分别按纹层成分、连续性、序列组合阐述对其储集物性和油气富集特征的控制作用。【结果】认为纹层结构具有垂向上物质成分的频繁更替、内部微裂缝异常发育以及纹层结构下的有机质演化差异的优势特征,使其在细粒沉积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油气富集的能力。【展望】并指出至今仍缺乏均为纹层发育的细粒沉积岩因彼此层内的孔隙、裂缝等因素不同所体现的储集物性的差异对比,以及利用计算机依据纹层微观数据反演宏观储层沉积模式以指导非常规储层开发将是未来阶段的发展方向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9
摘要:
【目的】廊固凹陷历经50余年勘探,进入以岩性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要目标的油气勘探开发阶段,但是对于优质砂体空间展布和油气分布主控因素的认识有所欠缺,需要解决制约隐蔽油气藏评价建产的瓶颈问题。【方法】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数据、分析化验和生产资料,对旧州-万庄地区沙河街组进行系统研究,识别划分沉积相及微相类型,精细刻画表征砂体空间展布,分析烃源岩、圈闭和断层疏导体系等成藏控制要素,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并预测了有利的隐蔽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分布区带。【结果】研究区主要沉积了扇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扇三角洲体系可识别出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砂等微相类型,砂体空间展布以厚层的、呈指状分布的分流河道-砂坝复合体以及连片的薄层席状砂为特征。【结论】油源断层与构造甚至岩性圈闭的有机配置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最终预测了旧州倾伏鼻状区SE翼部、旧州倾伏鼻状构造NW翼部和桐西古构造脊NE翼部有利的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发育目标区。
【目的】廊固凹陷历经50余年勘探,进入以岩性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要目标的油气勘探开发阶段,但是对于优质砂体空间展布和油气分布主控因素的认识有所欠缺,需要解决制约隐蔽油气藏评价建产的瓶颈问题。【方法】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数据、分析化验和生产资料,对旧州-万庄地区沙河街组进行系统研究,识别划分沉积相及微相类型,精细刻画表征砂体空间展布,分析烃源岩、圈闭和断层疏导体系等成藏控制要素,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并预测了有利的隐蔽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分布区带。【结果】研究区主要沉积了扇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扇三角洲体系可识别出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砂等微相类型,砂体空间展布以厚层的、呈指状分布的分流河道-砂坝复合体以及连片的薄层席状砂为特征。【结论】油源断层与构造甚至岩性圈闭的有机配置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最终预测了旧州倾伏鼻状区SE翼部、旧州倾伏鼻状构造NW翼部和桐西古构造脊NE翼部有利的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发育目标区。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6
摘要:
当前状态: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8
摘要:
摘 要 源储压差不仅作为非常规油气的成藏动力,还是研究页岩油甜点成因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加之陆相页岩广泛发育纹层结构,其发育程度造成储集岩成藏动力的差异影响着页岩油气的聚集,但目前对页岩油成藏动力方面的探究相对较少。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甜点段为研究对象,从成藏动力角度揭示纹层结构发育程度与页岩油气聚集的内在关联。通过对烃源岩评价、岩相学类型划分及孔隙表征等手段,获取研究区甜点段烃源岩、不同类型储集岩及源储组合类型特征。利用等效深度法与流体包裹体模拟分别恢复出成藏期烃源岩与储集岩的压力差值,得到不同类型储集岩的成藏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源储互层型组合为主,优质烃源岩生烃作用使源储间形成较强的源储压差,推动油气不断运移至相邻的储集空间中;储集岩内部广泛发育粉砂质与泥质纹层互层,构成了源储大面积频繁接触,其发育程度造成不同类型储集岩成藏动力存在差异,纹层状储集岩纹层结构发育,缩短了油气运移的距离,使其具备更强的成藏动力和含油性。下甜点段纹层状储集岩发育段是研究层段页岩甜点油气运聚的有利区。
摘 要 源储压差不仅作为非常规油气的成藏动力,还是研究页岩油甜点成因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加之陆相页岩广泛发育纹层结构,其发育程度造成储集岩成藏动力的差异影响着页岩油气的聚集,但目前对页岩油成藏动力方面的探究相对较少。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甜点段为研究对象,从成藏动力角度揭示纹层结构发育程度与页岩油气聚集的内在关联。通过对烃源岩评价、岩相学类型划分及孔隙表征等手段,获取研究区甜点段烃源岩、不同类型储集岩及源储组合类型特征。利用等效深度法与流体包裹体模拟分别恢复出成藏期烃源岩与储集岩的压力差值,得到不同类型储集岩的成藏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源储互层型组合为主,优质烃源岩生烃作用使源储间形成较强的源储压差,推动油气不断运移至相邻的储集空间中;储集岩内部广泛发育粉砂质与泥质纹层互层,构成了源储大面积频繁接触,其发育程度造成不同类型储集岩成藏动力存在差异,纹层状储集岩纹层结构发育,缩短了油气运移的距离,使其具备更强的成藏动力和含油性。下甜点段纹层状储集岩发育段是研究层段页岩甜点油气运聚的有利区。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2024, 42(5): 1479-149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48
摘要:
2024, 42(5): 1494-15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45
摘要:
2024, 42(5): 1512-15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49
摘要:
2024, 42(5): 1530-154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45
摘要:
2024, 42(5): 1541-15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11
摘要:
2024, 42(5): 1553-15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4
摘要:
2024, 42(5): 1568-15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31
摘要:
2024, 42(5): 1578-15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19
摘要:
2024, 42(5): 1592-160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6
摘要:
2024, 42(5): 1607-162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14
摘要:
2024, 42(5): 1621-16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0
摘要:
2024, 42(5): 1639-16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16
摘要:
2024, 42(5): 1653-16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1
摘要:
2024, 42(5): 1670-168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55
摘要:
2024, 42(5): 1685-169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1
摘要:
2024, 42(5): 1699-17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0
摘要:
2024, 42(5): 1711-17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02
摘要:
2024, 42(5): 1723-17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56
摘要:
2024, 42(5): 1738-17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43
摘要:
2024, 42(5): 1753-176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17
摘要:
2024, 42(5): 1765-17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44
摘要:
2024, 42(5): 1784-179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01
摘要:
2024, 42(5): 1799-181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8
摘要:
2024, 42(5): 1817-183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8
摘要:
2024, 42(5): 1832-184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5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