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萍, 王健, 杜远生, 周琦, 余文超, 徐源, 袁良军, 潘文, 徐亚军.
新元古代南华盆地Sturtian冰川沉积物中碳同位素负偏及其地质意义【“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40
|
[2] |
郭爱鹏, 毛龙江, 莫多闻, 张兴国, 邹春辉, 李烨, 吴又进.
长沙铜官窑遗址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特征与物源变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3): 735-74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8
|
[3] |
丛静艺, 袁忠鹏, 胡刚, 毕世普, 张勇, 王永红, 马晓红, 江云水, 宁泽.
长江远端三角洲多源沉积分异作用及其动力机制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28-5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4
|
[4] |
王秋军, 郑军, 孙柏年, 马福军, 王振, 王万梅.
广西渐新世宁明组三种植物碳同位素与古气候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58-3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9
|
[5] |
梁飞, 黄文辉, 牛君.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二叠系山西组山1段-下石盒子组盒8段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42-153.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6
|
[6] |
李亚龙, 于兴河, 周进松, 单新, 韩小琴, 史新, 胡鹏.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物源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17, 35(3): 540-55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2
|
[7] |
朱扬明, 李颖, 郝芳, 邹华耀, 郭旭升.
四川盆地海、陆相烃源岩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54-126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6
|
[8] |
韦雪梅, 韦恒叶, 邱振.
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是由峨眉山大火成岩省(LIP)引起的吗?
. 沉积学报,
2016, 34(3): 436-45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02
|
[9] |
曹怀仁, 胡建芳, 席党鹏, 彭平安, 雷艳.
松辽盆地后金沟剖面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43-105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20
|
[10] |
.
贵州新民剖面晚二叠世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有机碳埋藏的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5): 806-816.
|
[11] |
乔淑卿.
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54-362.
|
[12] |
闫晓丽.
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沉积物在8.6Ma前后岩石磁学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90-1197.
|
[13] |
李双建.
碎屑重矿物分析对库车坳陷白垩—第三纪物源变化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6, 24(1): 28-35.
|
[14] |
许冰, 顾兆炎, 胡滨, 李镇梁.
广西上泥盆统F—F界线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03-608.
|
[15] |
邵龙义, T P Jones.
桂中晚二叠世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的地层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1): 84-120.
|
[16] |
夏新宇, 赵林, 戴金星, 张文正, 李剑峰.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天然气来源及混源比计算
. 沉积学报,
1998, 16(3): 75-79.
|
[17] |
李玉成.
华南晚二叠世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旋回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 沉积学报,
1998, 16(3): 52-57,65.
|
[18] |
张文正, 昝川莉.
烃源岩残留沥青中正构烷烃分子的碳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12-215.
|
[19] |
李春园, 王先彬, 陈践发, 张同伟.
黄土沉积物中△C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估算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71-175.
|
[20] |
冯宝华.
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纪火山灰沉积水解改造而成的高岭岩
. 沉积学报,
1989, 7(1): 10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