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23卷 第3期
2005, 23(3): 371-379.
摘要:
砂体的结构和规模因沉积体系的不同而异,它们对铀成矿贡献的差别很大。作者通过露头调查、钻孔岩心分析和砂分散体系制图,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下段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直罗组底部砂体并非传统认识上的辫状河成因。实际上,它可以分为上、下两个亚段。虽然两个亚段的物源和砂分散方向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北西—南东向),但成因完全不同。下亚段主要由辫状河体系和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构成,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构成了研究区的主体。上亚段主要由曲流河体系和(曲流河)三角洲体系构成,虽然(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也是研究区的主体构成部分,但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却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这是湖泊向西北方向扩展的结果。正是由于上、下亚段成因的不同,导致了下亚段砂体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连通性,而上亚段砂体规模变小、非均质性增强。砂岩型铀矿勘探的实践证明,矿体主要聚集于下亚段砂体中。因此看来,上述认识可以用于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的总结和铀成矿空间的定位。
砂体的结构和规模因沉积体系的不同而异,它们对铀成矿贡献的差别很大。作者通过露头调查、钻孔岩心分析和砂分散体系制图,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下段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直罗组底部砂体并非传统认识上的辫状河成因。实际上,它可以分为上、下两个亚段。虽然两个亚段的物源和砂分散方向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北西—南东向),但成因完全不同。下亚段主要由辫状河体系和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构成,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构成了研究区的主体。上亚段主要由曲流河体系和(曲流河)三角洲体系构成,虽然(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也是研究区的主体构成部分,但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却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这是湖泊向西北方向扩展的结果。正是由于上、下亚段成因的不同,导致了下亚段砂体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连通性,而上亚段砂体规模变小、非均质性增强。砂岩型铀矿勘探的实践证明,矿体主要聚集于下亚段砂体中。因此看来,上述认识可以用于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的总结和铀成矿空间的定位。
2005, 23(3): 389-396.
摘要:
根据数学场论的原理,成岩场可定义为成岩强度在空间各点某一时间的成岩强度之总体,成岩强度的大小可用成岩指数ID表示。在成岩场分析、沉积相参数定量化研究、压力与储层孔隙度关系讨论的基础上,该文建立了渤海湾盆地歧北凹陷储层孔隙度预测的多元非线性高次模型:孔隙度Φ=F(分选系数So,成岩指数ID,地层压力P)。歧北凹陷沙河街组二段滩坝砂体孔隙度的预测表明,对于胶结物含量>10%的砂体,孔隙度预测误差可<2%;歧北凹陷沙二段东部的沿岸砂坝预测孔隙度为15%~20%,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
根据数学场论的原理,成岩场可定义为成岩强度在空间各点某一时间的成岩强度之总体,成岩强度的大小可用成岩指数ID表示。在成岩场分析、沉积相参数定量化研究、压力与储层孔隙度关系讨论的基础上,该文建立了渤海湾盆地歧北凹陷储层孔隙度预测的多元非线性高次模型:孔隙度Φ=F(分选系数So,成岩指数ID,地层压力P)。歧北凹陷沙河街组二段滩坝砂体孔隙度的预测表明,对于胶结物含量>10%的砂体,孔隙度预测误差可<2%;歧北凹陷沙二段东部的沿岸砂坝预测孔隙度为15%~20%,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
2005, 23(3): 397-405.
摘要:
盐池—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砂岩由台型和坡型三角洲前缘砂体组成,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其中石英、长石和岩屑平均含量分别为24.7%、43.2%和10.0%,岩屑也以变质岩屑和火成岩屑为主,占岩屑总量的88.0%。砂岩目前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的晚期,Ro为0.8%,温度在70~90℃,主要受酸性成岩环境控制,因此次生溶孔发育。在对砂岩各种组分含量统计的基础上,定量计算表明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研究区原生孔隙消亡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为胶结作用,而由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占初始孔隙度比例较小(﹤10%)。结合沉积相分析成果,在研究区可划分出3种沉积—成岩相带,即坡型三角洲前缘—绿泥石粘土膜胶结原生孔相、坡型三角洲前缘—晚期铁方解石胶结次生溶孔相和台型三角洲前缘—晚期铁方解石胶结相,其中有利的高孔高渗储层区主要分布在前两种有利沉积—成岩相带结合部位。
盐池—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砂岩由台型和坡型三角洲前缘砂体组成,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其中石英、长石和岩屑平均含量分别为24.7%、43.2%和10.0%,岩屑也以变质岩屑和火成岩屑为主,占岩屑总量的88.0%。砂岩目前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的晚期,Ro为0.8%,温度在70~90℃,主要受酸性成岩环境控制,因此次生溶孔发育。在对砂岩各种组分含量统计的基础上,定量计算表明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研究区原生孔隙消亡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为胶结作用,而由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占初始孔隙度比例较小(﹤10%)。结合沉积相分析成果,在研究区可划分出3种沉积—成岩相带,即坡型三角洲前缘—绿泥石粘土膜胶结原生孔相、坡型三角洲前缘—晚期铁方解石胶结次生溶孔相和台型三角洲前缘—晚期铁方解石胶结相,其中有利的高孔高渗储层区主要分布在前两种有利沉积—成岩相带结合部位。
2005, 23(3): 406-411.
摘要:
阿克库勒凸起西缘东河砂岩发育良好,但其岩性及其储集物性与塔里木盆地其它地区的东河砂岩相比则相差甚远。岩石类型主要有砂岩、泥岩及泥—粉砂过渡岩类。砂岩是区内主要的储集层。物性分析资料表明,储层以中—差为主,并且在垂向上与横向上均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综合分析表明,储集物性的这种非均质性除了受层序格架中体系域控制之外,主要还受成岩作用的控制,尤其是碳酸盐的胶结与东河砂岩顶部Ⅰ型层序边界的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的控制。另一方面,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导致储层的储集物性在垂向上形成颇具特色的“韵律层”。
阿克库勒凸起西缘东河砂岩发育良好,但其岩性及其储集物性与塔里木盆地其它地区的东河砂岩相比则相差甚远。岩石类型主要有砂岩、泥岩及泥—粉砂过渡岩类。砂岩是区内主要的储集层。物性分析资料表明,储层以中—差为主,并且在垂向上与横向上均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综合分析表明,储集物性的这种非均质性除了受层序格架中体系域控制之外,主要还受成岩作用的控制,尤其是碳酸盐的胶结与东河砂岩顶部Ⅰ型层序边界的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的控制。另一方面,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导致储层的储集物性在垂向上形成颇具特色的“韵律层”。
2005, 23(3): 412-419.
摘要:
基于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库车盆地的实际,深入研究了克拉2气田次生孔隙发育段储层岩石成分特征及早期古气候条件下胶结物对于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的影响,分析了地层压力系统中超高压带、构造裂缝、自生矿物分带的成因、作用、特点及其与储层物性、成岩环境的相关关系,评价了储层中长石、方解石的溶解,白云石对方解石的交代,压实、胶结等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对次生孔隙的具体影响和贡献,认为该区早期碱性成岩环境下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解是形成该区次生孔隙发育带的主导因素,并根据该区自生矿物流体包裹体及埋藏史特征,建立了该区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的模式。
基于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库车盆地的实际,深入研究了克拉2气田次生孔隙发育段储层岩石成分特征及早期古气候条件下胶结物对于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的影响,分析了地层压力系统中超高压带、构造裂缝、自生矿物分带的成因、作用、特点及其与储层物性、成岩环境的相关关系,评价了储层中长石、方解石的溶解,白云石对方解石的交代,压实、胶结等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对次生孔隙的具体影响和贡献,认为该区早期碱性成岩环境下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解是形成该区次生孔隙发育带的主导因素,并根据该区自生矿物流体包裹体及埋藏史特征,建立了该区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的模式。
2005, 23(3): 420-428.
摘要:
为了能更好地研究地层温压条件下原油—水—岩石相互作用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其对成藏条件特别是储层物性等的影响,结合渤南洼陷深层的成藏条件及流体动力系统等特征,进行物理实验模拟。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温度120℃、压力45MPa)岩石及实验后的原油化学成分及生物标志物均发生了变化。油样的饱和烃含量增加,沥青质+非烃含量明显降低;油砂的饱和烃含量沿实验装置从下到上逐渐增加,最高值达62.22%,沥青质+非烃含量由40.55%下降到12.78%。实验样品的生物标志物及族组成显示油沿着实验装置从下向上运移过程中发生了地质色层效应。2)原油—水—岩石相互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并随原油在实验本体内从下向上的运移而逐渐增强。溶蚀作用的结果改善了普遍以低孔低渗为特征的深部储层的物性,为深层油气的运移和保存提供了有效空间。
为了能更好地研究地层温压条件下原油—水—岩石相互作用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其对成藏条件特别是储层物性等的影响,结合渤南洼陷深层的成藏条件及流体动力系统等特征,进行物理实验模拟。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温度120℃、压力45MPa)岩石及实验后的原油化学成分及生物标志物均发生了变化。油样的饱和烃含量增加,沥青质+非烃含量明显降低;油砂的饱和烃含量沿实验装置从下到上逐渐增加,最高值达62.22%,沥青质+非烃含量由40.55%下降到12.78%。实验样品的生物标志物及族组成显示油沿着实验装置从下向上运移过程中发生了地质色层效应。2)原油—水—岩石相互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并随原油在实验本体内从下向上的运移而逐渐增强。溶蚀作用的结果改善了普遍以低孔低渗为特征的深部储层的物性,为深层油气的运移和保存提供了有效空间。
2005, 23(3): 429-436.
摘要:
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为低渗透储层,次生孔隙是储集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认为,大气等淡水淋滤水、有机质演化形成的有机酸、粘土矿物转化形成的层间酸性水等产生的溶蚀作用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各种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配置及相互作用对次生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分析次生孔隙成因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声波、密度及中子测井对次生孔隙进行建模,编制程序进行了预测。综合分析表明,纵向上阜三段储集层次生孔隙的发育最佳,横向上沙埝南—富民北一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据此进行勘探施工证实了次生孔隙预测的准确性。
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为低渗透储层,次生孔隙是储集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认为,大气等淡水淋滤水、有机质演化形成的有机酸、粘土矿物转化形成的层间酸性水等产生的溶蚀作用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各种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配置及相互作用对次生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分析次生孔隙成因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声波、密度及中子测井对次生孔隙进行建模,编制程序进行了预测。综合分析表明,纵向上阜三段储集层次生孔隙的发育最佳,横向上沙埝南—富民北一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据此进行勘探施工证实了次生孔隙预测的准确性。
2005, 23(3): 447-453.
摘要:
在山东安丘市沂沭断裂带分布区,发现古近纪朱壁店组冲积相沉积中发育一些震积岩层,它们是一套以振动液化砂岩墙、液化砂岩脉、裂隙充填砂砾岩墙、震塌岩、震成小断裂及塌陷构造等为震积特征的震积岩组合。这些古近纪震积岩表明,沂沭断裂带在新生代早期是一个构造活动强烈、强地震频繁发生的时期。由这些震积岩所记录的地震灾变事件,是该地区继燕山构造旋回结束后进入喜马拉雅构造旋回的响应。安丘古近纪朱壁店组震积岩的发现,为研究沂沭断裂带的活动史及区域地层调研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在山东安丘市沂沭断裂带分布区,发现古近纪朱壁店组冲积相沉积中发育一些震积岩层,它们是一套以振动液化砂岩墙、液化砂岩脉、裂隙充填砂砾岩墙、震塌岩、震成小断裂及塌陷构造等为震积特征的震积岩组合。这些古近纪震积岩表明,沂沭断裂带在新生代早期是一个构造活动强烈、强地震频繁发生的时期。由这些震积岩所记录的地震灾变事件,是该地区继燕山构造旋回结束后进入喜马拉雅构造旋回的响应。安丘古近纪朱壁店组震积岩的发现,为研究沂沭断裂带的活动史及区域地层调研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2005, 23(3): 461-466.
摘要:
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求取碎屑岩储层中粘土总量的方法———二级抽提分离+非定向X射线衍射法,即首先用传统的抽提分离法分别提取出粒径小于10μm和10~64μm的微粒,然后用粒径小于10μm微粒的质量加上利用非定向X射线法测出的粒径在10~64μm微粒中粘土部分的质量,就得到该样品中粘土总量。并以WN油田碎屑岩储层为例,具体论述了该法的计算过程及其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法具有原理简单、精度高、理论性强、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的优点,可作为求取沉积岩储层中粘土总量的可靠方法。
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求取碎屑岩储层中粘土总量的方法———二级抽提分离+非定向X射线衍射法,即首先用传统的抽提分离法分别提取出粒径小于10μm和10~64μm的微粒,然后用粒径小于10μm微粒的质量加上利用非定向X射线法测出的粒径在10~64μm微粒中粘土部分的质量,就得到该样品中粘土总量。并以WN油田碎屑岩储层为例,具体论述了该法的计算过程及其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法具有原理简单、精度高、理论性强、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的优点,可作为求取沉积岩储层中粘土总量的可靠方法。
2005, 23(3): 467-474.
摘要:
过去我国地质界向前苏联学习,把球粘土(Ballclay)作为高岭土或耐火粘土的一个变种,使我们找矿走入误区,以致后来从美国进口球粘土。其实球粘土的结晶性质这个内在因素与高岭土或耐火粘土常不相同,则派生的性能更不一样,应成为独立的矿种,还可与国际接轨。又过去国内外学者认为高岭石高度有序为热液型的,而沉积型的为无序高岭石。但笔者等的研究,我国高岭石高度有序而规模大且均匀稳定的,应算沉积型的紫矸(古生代高岭石软质粘土),可以作流动性好的造纸涂料。又我国硬水铝石岩溶铝土矿,应属于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的沉积型铝土矿。
过去我国地质界向前苏联学习,把球粘土(Ballclay)作为高岭土或耐火粘土的一个变种,使我们找矿走入误区,以致后来从美国进口球粘土。其实球粘土的结晶性质这个内在因素与高岭土或耐火粘土常不相同,则派生的性能更不一样,应成为独立的矿种,还可与国际接轨。又过去国内外学者认为高岭石高度有序为热液型的,而沉积型的为无序高岭石。但笔者等的研究,我国高岭石高度有序而规模大且均匀稳定的,应算沉积型的紫矸(古生代高岭石软质粘土),可以作流动性好的造纸涂料。又我国硬水铝石岩溶铝土矿,应属于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的沉积型铝土矿。
2005, 23(3): 475-482.
摘要: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黄东海常见的9种现代双壳类壳体进行了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双壳类壳体分别属于三种类型,即文石质壳、方解石质壳、文石+方解石混合质壳。其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薄片镜蛤(Dosinialaminata)、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属于文石质壳,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中国不等蛤(Anomiachin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eus)属于方解石质壳,紫贻贝(Mytilusedulis)属于文石+方解石质的混合质壳;双壳类壳体物相组成与其生活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营底栖埋入式生活者趋于形成文石质壳,底栖固着生活方式者趋于形成方解石质壳或混合质壳;不同大小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的物相组成上几乎没有差别,表明其壳体物相组成不受生命效应的影响。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黄东海常见的9种现代双壳类壳体进行了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双壳类壳体分别属于三种类型,即文石质壳、方解石质壳、文石+方解石混合质壳。其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薄片镜蛤(Dosinialaminata)、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属于文石质壳,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中国不等蛤(Anomiachin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eus)属于方解石质壳,紫贻贝(Mytilusedulis)属于文石+方解石质的混合质壳;双壳类壳体物相组成与其生活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营底栖埋入式生活者趋于形成文石质壳,底栖固着生活方式者趋于形成方解石质壳或混合质壳;不同大小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的物相组成上几乎没有差别,表明其壳体物相组成不受生命效应的影响。
2005, 23(3): 483-489.
摘要: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对基准面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由于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引起了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的相对变化,相对应的可容纳空间变化率和沉积物供给率同时也发生变化,因而导致了在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地层在相序、保存程度和叠加样式上的差异,以及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地区在相域上的差别。结合Cross提出的地层基准面原理以及沉积物供给量、可容纳空间变化率、沉积物供给率和沉积通量的物理属性,建立了相应的函数模型,推导说明了其函数关系式,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各自的变化规律和所代表的地质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高分辨率地层层序的形成和演化,并且对于高分辨率地层层序的划分与对比,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对基准面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由于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引起了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的相对变化,相对应的可容纳空间变化率和沉积物供给率同时也发生变化,因而导致了在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地层在相序、保存程度和叠加样式上的差异,以及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地区在相域上的差别。结合Cross提出的地层基准面原理以及沉积物供给量、可容纳空间变化率、沉积物供给率和沉积通量的物理属性,建立了相应的函数模型,推导说明了其函数关系式,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各自的变化规律和所代表的地质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高分辨率地层层序的形成和演化,并且对于高分辨率地层层序的划分与对比,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5, 23(3): 490-497.
摘要:
以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85块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近岸水下扇沉积体为例,对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认为,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中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为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四级,并对准层序和层组的类型和对比方法进行了总结。将近岸水下扇积体系中的层组类型划分为Fu(Fineup)、Cu(Coareseup)和Hu(Homogenicup)三大类,准层序类型划分为Cu—Fu、Cu—Cu、Cu—Hu三大类,同时总结出了沿物源方向的相序递变和垂直物源方向的侵蚀切割对比2种准层序对比模式和侵蚀叠置、相变对比、薄砂层对比、相似渐变等4种层组对比模式。
以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85块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近岸水下扇沉积体为例,对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认为,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中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为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四级,并对准层序和层组的类型和对比方法进行了总结。将近岸水下扇积体系中的层组类型划分为Fu(Fineup)、Cu(Coareseup)和Hu(Homogenicup)三大类,准层序类型划分为Cu—Fu、Cu—Cu、Cu—Hu三大类,同时总结出了沿物源方向的相序递变和垂直物源方向的侵蚀切割对比2种准层序对比模式和侵蚀叠置、相变对比、薄砂层对比、相似渐变等4种层组对比模式。
2005, 23(3): 498-506.
摘要:
大型坳陷湖盆中存在与海相盆地中陆坡相似的坡折带。松辽盆地西部发育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两级坡折带,本次研究系统分析了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对其地层分布的控制作用。早期两级坡折带都受到基底断裂的影响,后期发育过程中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物源的方向和侵蚀力是其主控因素,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后期主要受沉积物的供应和差异压实作用的影响。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沟槽的共同作用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展布,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控制了低位域发育的范围。
大型坳陷湖盆中存在与海相盆地中陆坡相似的坡折带。松辽盆地西部发育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两级坡折带,本次研究系统分析了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对其地层分布的控制作用。早期两级坡折带都受到基底断裂的影响,后期发育过程中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物源的方向和侵蚀力是其主控因素,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后期主要受沉积物的供应和差异压实作用的影响。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沟槽的共同作用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展布,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控制了低位域发育的范围。
2005, 23(3): 507-513.
摘要:
利用高分辨率的代用资料来恢复古气候环境变化是当前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临夏盆地13~4.4Ma时段稳定湖泊沉积物以10cm间隔连续采得的2060块样品进行颜色测定与分析,获得该时段湖相沉积物高分辨率颜色指标变化序列。通过沉积物颜色与成分分析,并与氯离子、CaCO3、风成石英砂含量和孢粉组合以及北太平洋ODP885/886孔的风成粉沙通量变化曲线对比,认为稳定湖相沉积物颜色指标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辅助性代用指标,并揭示了该地区在8Ma和6.2Ma左右存在两次重大的气候变干转型事件。
利用高分辨率的代用资料来恢复古气候环境变化是当前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临夏盆地13~4.4Ma时段稳定湖泊沉积物以10cm间隔连续采得的2060块样品进行颜色测定与分析,获得该时段湖相沉积物高分辨率颜色指标变化序列。通过沉积物颜色与成分分析,并与氯离子、CaCO3、风成石英砂含量和孢粉组合以及北太平洋ODP885/886孔的风成粉沙通量变化曲线对比,认为稳定湖相沉积物颜色指标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辅助性代用指标,并揭示了该地区在8Ma和6.2Ma左右存在两次重大的气候变干转型事件。
2005, 23(3): 514-522.
摘要:
在长江河口潮滩、分流河道和水下三角洲共获得18个柱样,进行沉积学分析和210Pb测定,并对其中6根柱样进行137Cs测定。经研究发现,长江口外在水深25~30m,122°30′N,31°00′E附近存在一个泥质沉积中心,沉积速率达2.0~6.3cm/yr。另外,在潮滩和涨潮槽也获得较高沉积速率,其中南汇和横沙岛潮滩沉积速率(1.03~1.94cm/yr)高于崇明东滩(0.51~0.76cm/yr),涨潮槽沉积速率也达0.86cm/yr。此外,在石洞口、南汇、九段沙潮滩和三角洲前缘有部分柱样未获沉积速率,推测为沉积环境不稳定或沉积速率过快所致。
在长江河口潮滩、分流河道和水下三角洲共获得18个柱样,进行沉积学分析和210Pb测定,并对其中6根柱样进行137Cs测定。经研究发现,长江口外在水深25~30m,122°30′N,31°00′E附近存在一个泥质沉积中心,沉积速率达2.0~6.3cm/yr。另外,在潮滩和涨潮槽也获得较高沉积速率,其中南汇和横沙岛潮滩沉积速率(1.03~1.94cm/yr)高于崇明东滩(0.51~0.76cm/yr),涨潮槽沉积速率也达0.86cm/yr。此外,在石洞口、南汇、九段沙潮滩和三角洲前缘有部分柱样未获沉积速率,推测为沉积环境不稳定或沉积速率过快所致。
2005, 23(3): 523-530.
摘要:
末次冰期间冰阶(40~22kaBP),黄旗海最高古湖面稳定在1310~1318m之间,比现代湖面约高50m,湖泊面积达到450~515km2(平均为466km2),是现代湖面101km2(1950~1961年平均值)的4.4~5.1倍,湖泊补给系数7.8~9.1。利用逐次逼近法寻找古流域的现代气候相似区域,从而确定相关参数定量重建古降水量;在此基础上,附加另外两个过程,检验了重建结果的可靠性。重建结果认为:40~22kaBP古湖面稳定存在时,黄旗海流域的古降水量可达479~497mm/a,比现在年平均值(353mm/a)高约126~144mm/a。
末次冰期间冰阶(40~22kaBP),黄旗海最高古湖面稳定在1310~1318m之间,比现代湖面约高50m,湖泊面积达到450~515km2(平均为466km2),是现代湖面101km2(1950~1961年平均值)的4.4~5.1倍,湖泊补给系数7.8~9.1。利用逐次逼近法寻找古流域的现代气候相似区域,从而确定相关参数定量重建古降水量;在此基础上,附加另外两个过程,检验了重建结果的可靠性。重建结果认为:40~22kaBP古湖面稳定存在时,黄旗海流域的古降水量可达479~497mm/a,比现在年平均值(353mm/a)高约126~144mm/a。
2005, 23(3): 531-536.
摘要: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六个油砂样品中游离烃、封闭烃、束缚烃的饱和烃馏分进行了GC—MS分析。样品中长链烷基苯在C16-C20范围内具有较明显的偶碳优势。研究表明:长链烷基苯的演化受成熟度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成熟度的增加,长链正构烷基苯的碳数分布前移,长链烷基苯异构体相对丰度减小;而正构烷基苯相对丰度有增加的趋势。长链烷基苯主要是细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类脂化合物中脂肪酸在粘土矿物催化下发生环化脱羧再芳构化或单环芳烃与脂肪酸烷基化反应形成的产物。已形成的长直链烷基苯通过β分裂、单分子均裂形成苯甲基、烯烃,苯甲基通过氢转移到长链烷基苯的α碳上,烯烃再与α碳结合形成带支链的烷基苯。长链烷基苯的检出进一步验证了当时沉积物处于较强还原环境。长链烷基苯在不同赋存状态烃的分布特征,可以应用于油气聚集时间和成藏差异的研究。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六个油砂样品中游离烃、封闭烃、束缚烃的饱和烃馏分进行了GC—MS分析。样品中长链烷基苯在C16-C20范围内具有较明显的偶碳优势。研究表明:长链烷基苯的演化受成熟度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成熟度的增加,长链正构烷基苯的碳数分布前移,长链烷基苯异构体相对丰度减小;而正构烷基苯相对丰度有增加的趋势。长链烷基苯主要是细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类脂化合物中脂肪酸在粘土矿物催化下发生环化脱羧再芳构化或单环芳烃与脂肪酸烷基化反应形成的产物。已形成的长直链烷基苯通过β分裂、单分子均裂形成苯甲基、烯烃,苯甲基通过氢转移到长链烷基苯的α碳上,烯烃再与α碳结合形成带支链的烷基苯。长链烷基苯的检出进一步验证了当时沉积物处于较强还原环境。长链烷基苯在不同赋存状态烃的分布特征,可以应用于油气聚集时间和成藏差异的研究。
2005, 23(3): 537-541.
摘要:
利用气体碳同位素探索油气来源的传统方法由于受源岩类型、源岩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实际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生烃动力学和碳同位素动力学结合在这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本文利用热模拟实验,通过生烃动力学和碳同位素动力学计算,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苏里格气田气体的主要是他源阶段累积气,来源于气田南部高成熟区域、西部的天环坳凹陷气体的贡献比例分别为49%、22%,气田区域的源岩累积气体占29%。
利用气体碳同位素探索油气来源的传统方法由于受源岩类型、源岩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实际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生烃动力学和碳同位素动力学结合在这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本文利用热模拟实验,通过生烃动力学和碳同位素动力学计算,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苏里格气田气体的主要是他源阶段累积气,来源于气田南部高成熟区域、西部的天环坳凹陷气体的贡献比例分别为49%、22%,气田区域的源岩累积气体占29%。
2005, 23(3): 542-547.
摘要:
通过对胜利油田四个正常原油样品微生物作用前后的族组分及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发现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对原油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微生物作用以后的原油族组分其饱和烃相对含量降低,饱/芳比也明显降低,而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相对含量都不同程度的升高。通过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发现微生物作用以后原油正构烷烃被严重降解,姥/植(Pr/Ph)比值和∑C21-/∑C22+比值都明显降低。微生物作用原油后能产生表面活性剂,造成了培养基表面张力的降低。
通过对胜利油田四个正常原油样品微生物作用前后的族组分及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发现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对原油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微生物作用以后的原油族组分其饱和烃相对含量降低,饱/芳比也明显降低,而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相对含量都不同程度的升高。通过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发现微生物作用以后原油正构烷烃被严重降解,姥/植(Pr/Ph)比值和∑C21-/∑C22+比值都明显降低。微生物作用原油后能产生表面活性剂,造成了培养基表面张力的降低。
2005, 23(3): 548-553.
摘要:
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气(油藏)地球化学及盆地模拟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方法,以盆地演化和流体输导格架为成藏背景,从有效烃源岩出发,以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为核心,探讨了大民屯凹陷高蜡油的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精细油源对比表明,大民屯凹陷高蜡油主要来自沙四下段的油页岩,且其成因受沉积母质和沉积环境的双重控制。凹陷沉积—沉降演化史与温度场、压力场演化史三者良好的耦合匹配关系,对高蜡油的生成、保存、运聚成藏等地质因素与地质作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蜡油以近源充注为主,主充注期为37~33Ma。有效源岩分布、能量场演化和流体输导系统及其决定的流体流动样式共同控制了本区高蜡油的富集与分布。
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气(油藏)地球化学及盆地模拟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方法,以盆地演化和流体输导格架为成藏背景,从有效烃源岩出发,以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为核心,探讨了大民屯凹陷高蜡油的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精细油源对比表明,大民屯凹陷高蜡油主要来自沙四下段的油页岩,且其成因受沉积母质和沉积环境的双重控制。凹陷沉积—沉降演化史与温度场、压力场演化史三者良好的耦合匹配关系,对高蜡油的生成、保存、运聚成藏等地质因素与地质作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蜡油以近源充注为主,主充注期为37~33Ma。有效源岩分布、能量场演化和流体输导系统及其决定的流体流动样式共同控制了本区高蜡油的富集与分布。
2005, 23(3): 554-558.
摘要:
确定端元气混合比例是混源气定量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两元混合天然气为例,首先要分析混源成藏的地质条件,以确定可能的气源岩;然后根据源岩生气模拟实验与实测数据,建立端元气与混源气的地球化学模型,确定混源气的混合比例与源岩成熟度;最后将结果用于混源成藏过程分析,提出混源成藏的地球化学机制。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为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古生界油型气混源气。从混源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地质过程着手,利用天然气中甲、乙烷百分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建立了混合比例估算模型,并绘制了估算图版。对靖边等气田13个天然气样品进行研究,发现混源气混合比变化很大。除去全为煤成气(陕21井)和全为油型气(陕5井)的两个样品之外,11个样品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古生界油型气比例分布分别为22%~84%和16%~78%。但总体以下古生界油型气为主,平均所占比例63.2%,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以下古生界自生油型气为主。
确定端元气混合比例是混源气定量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两元混合天然气为例,首先要分析混源成藏的地质条件,以确定可能的气源岩;然后根据源岩生气模拟实验与实测数据,建立端元气与混源气的地球化学模型,确定混源气的混合比例与源岩成熟度;最后将结果用于混源成藏过程分析,提出混源成藏的地球化学机制。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为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古生界油型气混源气。从混源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地质过程着手,利用天然气中甲、乙烷百分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建立了混合比例估算模型,并绘制了估算图版。对靖边等气田13个天然气样品进行研究,发现混源气混合比变化很大。除去全为煤成气(陕21井)和全为油型气(陕5井)的两个样品之外,11个样品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古生界油型气比例分布分别为22%~84%和16%~78%。但总体以下古生界油型气为主,平均所占比例63.2%,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以下古生界自生油型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