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底部砂体成因分析——砂岩型铀矿床预测的空间定位基础

焦养泉 陈安平 王敏芳 吴立群 原海涛 杨琴 张承泽 徐志诚

焦养泉, 陈安平, 王敏芳, 吴立群, 原海涛, 杨琴, 张承泽, 徐志诚.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底部砂体成因分析——砂岩型铀矿床预测的空间定位基础[J]. 沉积学报, 2005, 23(3): 371-379.
引用本文: 焦养泉, 陈安平, 王敏芳, 吴立群, 原海涛, 杨琴, 张承泽, 徐志诚.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底部砂体成因分析——砂岩型铀矿床预测的空间定位基础[J]. 沉积学报, 2005, 23(3): 371-379.
JIAO Yang-quan, CHEN An-ping, WANG Min-fang, WU Li-qun, YUAN Hai-tao, YANG Qin, ZHANG Cheng-ze, XU Zhi-cheng.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Bottom Sandstone of Zhiluo Formation,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Predictive base of spatial orientation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3): 371-379.
Citation: JIAO Yang-quan, CHEN An-ping, WANG Min-fang, WU Li-qun, YUAN Hai-tao, YANG Qin, ZHANG Cheng-ze, XU Zhi-cheng.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Bottom Sandstone of Zhiluo Formation,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Predictive base of spatial orientation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3): 371-379.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底部砂体成因分析——砂岩型铀矿床预测的空间定位基础

基金项目: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十五”重点生产科研项目(HDKY2002050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专题;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MGMR2002-14)"基金项目共同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焦养泉,男,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沉积盆地与能源矿产分析。

  • 中图分类号: P619.14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Bottom Sandstone of Zhiluo Formation,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Predictive base of spatial orientation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 摘要: 砂体的结构和规模因沉积体系的不同而异,它们对铀成矿贡献的差别很大。作者通过露头调查、钻孔岩心分析和砂分散体系制图,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下段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直罗组底部砂体并非传统认识上的辫状河成因。实际上,它可以分为上、下两个亚段。虽然两个亚段的物源和砂分散方向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北西—南东向),但成因完全不同。下亚段主要由辫状河体系和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构成,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构成了研究区的主体。上亚段主要由曲流河体系和(曲流河)三角洲体系构成,虽然(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也是研究区的主体构成部分,但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却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这是湖泊向西北方向扩展的结果。正是由于上、下亚段成因的不同,导致了下亚段砂体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连通性,而上亚段砂体规模变小、非均质性增强。砂岩型铀矿勘探的实践证明,矿体主要聚集于下亚段砂体中。因此看来,上述认识可以用于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的总结和铀成矿空间的定位。
  • [1] 1 焦养泉,陈安平,杨琴. 砂体非均质性是铀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铀成矿规律探讨[J].铀矿地质,2005,(1):8-15.

    2 张抗. 鄂尔多斯断块构造和资源[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 李思田. 含能源盆地沉积体系[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32-45.

    4 王双明. 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333.

    5 程守田,黄焱球,付雪洪. 早中侏罗世大鄂尔多斯古地理重建与内陆坳陷的发育演化[J].沉积学报,1997,(04):43-49.

    6 张泓,李恒堂,熊存卫. 中国西北侏罗纪含煤地层与聚煤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91-93.

    7 王仁农,李桂春. 中国含煤盆地演化和聚煤规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49.

    8 杨俊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46.

    9 吴仁贵,陈安平,余达淦. 沉积体系分析与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讨论--以鄂尔多斯中新生代盆地东胜地区为例[J].铀矿地质,2003,(2):94-99.

    10 李思田,程守田,杨士恭.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分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22-137,163-174.

    11 程守田,黄焱球. 加强含煤岩系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研究-煤田地质工作拓宽领域之一[J].中国煤田地质,1994,(02):35-39.

    12 黄焱球,程守田. 东胜煤系砂岩型高岭土的富集机理[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03):13-16.

    13 黄焱球,程守田,付雪洪. 东胜煤系高岭土矿床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06):10-13.

    14 陈戴生,李胜祥,蔡煜琦. 我国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探讨[J].沉积学报,2003,(01):113-117.
  • [1] 李忠.  “从最高到最深”—从第17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看沉积学研究前沿 . 沉积学报, 2006, (6): 928-933.
    [2] 李 忠.  “从最高到最深”—从第17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看沉积学研究前沿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928-93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58
  • HTML全文浏览量:  13
  • PDF下载量:  67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9-23
  • 修回日期:  2004-11-29
  • 刊出日期:  2005-09-10

目录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底部砂体成因分析——砂岩型铀矿床预测的空间定位基础

      基金项目: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十五”重点生产科研项目(HDKY2002050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专题;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MGMR2002-14)"基金项目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

      焦养泉,男,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沉积盆地与能源矿产分析。

    • 中图分类号: P619.14

    摘要: 砂体的结构和规模因沉积体系的不同而异,它们对铀成矿贡献的差别很大。作者通过露头调查、钻孔岩心分析和砂分散体系制图,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下段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直罗组底部砂体并非传统认识上的辫状河成因。实际上,它可以分为上、下两个亚段。虽然两个亚段的物源和砂分散方向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北西—南东向),但成因完全不同。下亚段主要由辫状河体系和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构成,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构成了研究区的主体。上亚段主要由曲流河体系和(曲流河)三角洲体系构成,虽然(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也是研究区的主体构成部分,但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却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这是湖泊向西北方向扩展的结果。正是由于上、下亚段成因的不同,导致了下亚段砂体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连通性,而上亚段砂体规模变小、非均质性增强。砂岩型铀矿勘探的实践证明,矿体主要聚集于下亚段砂体中。因此看来,上述认识可以用于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的总结和铀成矿空间的定位。

    English Abstract

    焦养泉, 陈安平, 王敏芳, 吴立群, 原海涛, 杨琴, 张承泽, 徐志诚.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底部砂体成因分析——砂岩型铀矿床预测的空间定位基础[J]. 沉积学报, 2005, 23(3): 371-379.
    引用本文: 焦养泉, 陈安平, 王敏芳, 吴立群, 原海涛, 杨琴, 张承泽, 徐志诚.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底部砂体成因分析——砂岩型铀矿床预测的空间定位基础[J]. 沉积学报, 2005, 23(3): 371-379.
    JIAO Yang-quan, CHEN An-ping, WANG Min-fang, WU Li-qun, YUAN Hai-tao, YANG Qin, ZHANG Cheng-ze, XU Zhi-cheng.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Bottom Sandstone of Zhiluo Formation,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Predictive base of spatial orientation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3): 371-379.
    Citation: JIAO Yang-quan, CHEN An-ping, WANG Min-fang, WU Li-qun, YUAN Hai-tao, YANG Qin, ZHANG Cheng-ze, XU Zhi-cheng.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Bottom Sandstone of Zhiluo Formation,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Predictive base of spatial orientation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3): 371-379.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