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白云岩成因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

甯濛 梁子珩 冯滟杰 夏攀 沈冰 文华国

甯濛, 梁子珩, 冯滟杰, 夏攀, 沈冰, 文华国. 白云岩成因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32
引用本文: 甯濛, 梁子珩, 冯滟杰, 夏攀, 沈冰, 文华国. 白云岩成因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32
Current methodologies and emerging trends in dolomite research: Review and Perspectiv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32
Citation: Current methodologies and emerging trends in dolomite research: Review and Perspectiv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32

白云岩成因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32
基金项目: 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472156)

Current methodologies and emerging trends in dolomite research: Review and Perspectives

  • 摘要: 摘 要 【意义】困扰几代地质学家的“白云岩问题”历久弥新,其成因机制不仅涉及沉积成岩理论突破,更对碳酸盐岩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进展】传统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具重要作用:(1)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的矿物表征技术,可有效获取白云石晶体结构、有序度及微区形貌特征;(2)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通过分子振动模式识别,实现白云石与方解、高镁方解石的高精度鉴别,并检测矿物离子的微观结合形式;(3)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分析为判别成岩流体性质、氧化还原条件及物质来源提供重要地球化学依据;(4)碳氧同位素耦合分析可示踪流体混合过程并重建成岩古温度,锶同位素体系约束流体来源及演化路径。然而,传统技术手段难以精准解译白云岩形成过程的关键参数。近年来,新兴技术为白云岩成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推动研究向微观、定量、动态过程解析转变:微区及原位分析技术(如LA-ICP-MS、EPMA)通过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10 μm)突破了全岩分析的局限,实现多期白云石化过程的精细刻画;镁同位素数值模拟定量约束白云岩形成过程的关键参数及镁离子来源;碳酸盐团簇同位素(Δ47)与U-Pb定年技术的发展,为白云石形成过程的温度和时间提供定量约束。【结论与展望】未来白云岩成因研究中需持续关注:晶体微观结构定量分析技术、同位素示踪联用技术、原位、微区元素分析技术、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构建涵盖矿物结构解析-元素地球化学示踪-同位素年代学标定的成因研究方法体系,通过多尺度技术协同、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模型驱动,共同推动白云岩成因研究范式的革新与理论突破。
  • [1] 梁子珩, 甯濛, 文华国, 沈冰.  白云石成因中的“硫酸根之谜”:回顾与展望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22
    [2] 林旭, 陈济鑫, 吴中海, 刘海金, 张洋.  现代河流碎屑磷灰石原位地球化学分析——对长江物源示踪研究的启示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03
    [3] 赵东方, 谭秀成, 罗冰, 王小芳, 乔占峰, 罗思聪.  微生物诱导白云石沉淀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9
    [4] 夏攀, 甯濛, 文华国, 郎咸国.  镁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2
    [5] 有机质碳同位素热力学分馏与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 . 沉积学报,
    [6] 赵东升.  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7] 孙明良.  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同位素的分析技术 . 沉积学报,
    [8] 张晓宝, 王志勇, 徐永昌.  特殊碳同位素组成白云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9] 李春园, 王先彬, 邵波, 文启彬.  黄土沉积物中碳酸盐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方法 . 沉积学报,
    [10] 张保珍, 范海波, 张彭熹, T.K.洛温斯坦, R.J.斯潘塞.  察尔汗盐湖石盐的流质包裹体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
  • HTML全文浏览量:  1
  • PDF下载量:  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5-03-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04

目录

    白云岩成因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32
      基金项目:  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472156)

    摘要: 摘 要 【意义】困扰几代地质学家的“白云岩问题”历久弥新,其成因机制不仅涉及沉积成岩理论突破,更对碳酸盐岩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进展】传统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具重要作用:(1)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的矿物表征技术,可有效获取白云石晶体结构、有序度及微区形貌特征;(2)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通过分子振动模式识别,实现白云石与方解、高镁方解石的高精度鉴别,并检测矿物离子的微观结合形式;(3)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分析为判别成岩流体性质、氧化还原条件及物质来源提供重要地球化学依据;(4)碳氧同位素耦合分析可示踪流体混合过程并重建成岩古温度,锶同位素体系约束流体来源及演化路径。然而,传统技术手段难以精准解译白云岩形成过程的关键参数。近年来,新兴技术为白云岩成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推动研究向微观、定量、动态过程解析转变:微区及原位分析技术(如LA-ICP-MS、EPMA)通过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10 μm)突破了全岩分析的局限,实现多期白云石化过程的精细刻画;镁同位素数值模拟定量约束白云岩形成过程的关键参数及镁离子来源;碳酸盐团簇同位素(Δ47)与U-Pb定年技术的发展,为白云石形成过程的温度和时间提供定量约束。【结论与展望】未来白云岩成因研究中需持续关注:晶体微观结构定量分析技术、同位素示踪联用技术、原位、微区元素分析技术、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构建涵盖矿物结构解析-元素地球化学示踪-同位素年代学标定的成因研究方法体系,通过多尺度技术协同、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模型驱动,共同推动白云岩成因研究范式的革新与理论突破。

    English Abstract

    甯濛, 梁子珩, 冯滟杰, 夏攀, 沈冰, 文华国. 白云岩成因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32
    引用本文: 甯濛, 梁子珩, 冯滟杰, 夏攀, 沈冰, 文华国. 白云岩成因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32
    Current methodologies and emerging trends in dolomite research: Review and Perspectiv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32
    Citation: Current methodologies and emerging trends in dolomite research: Review and Perspectiv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3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