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13卷 第3期
1995, 13(3): 13-22.
摘要:
在西昆仑北带沉积区中,泥盆系沉积是该区古生代最早的沉积层,它超覆在中上元古代沉积层之上。在莫木克以南克兹扬鲁克一带,泥盆纪中上段地层发育较好,颇有代表性。这套沉积层根据岩石组合分为上下两段,下段是一套富含凝灰质的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建造。具有重力流的沉积特点。上段是一套陆屑砂砾岩-杂砂岩建造,属于滨海海滩相、滨海近岸三角洲相、河流相沉积。
在西昆仑北带沉积区中,泥盆系沉积是该区古生代最早的沉积层,它超覆在中上元古代沉积层之上。在莫木克以南克兹扬鲁克一带,泥盆纪中上段地层发育较好,颇有代表性。这套沉积层根据岩石组合分为上下两段,下段是一套富含凝灰质的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建造。具有重力流的沉积特点。上段是一套陆屑砂砾岩-杂砂岩建造,属于滨海海滩相、滨海近岸三角洲相、河流相沉积。
1995, 13(3): 23-31.
摘要:
本文在概述了确定剥蚀厚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法。该方法从钻井地层厚度资料入手,通过沉降史的研究,恢复地层的原始沉积厚度,结合各组段地层年代框架的标定,计算出各组段的沉积速率,引入数理方法建立盆地演化的波动方程。并进行剖面和平面上的分析对比,实现对沉积-剥蚀过程的定量预测。
本文在概述了确定剥蚀厚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法。该方法从钻井地层厚度资料入手,通过沉降史的研究,恢复地层的原始沉积厚度,结合各组段地层年代框架的标定,计算出各组段的沉积速率,引入数理方法建立盆地演化的波动方程。并进行剖面和平面上的分析对比,实现对沉积-剥蚀过程的定量预测。
1995, 13(3): 32-38.
摘要:
吕梁-陕北地区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蒸发岩向上变浅层序由一系列小层序垂向叠置而成。本文主要通过小层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小层序是由叠加在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上的频繁小级别海平面升降旋圆形成的,这种小级别海平面旋回与地球轨道旋回引起的米兰科维奇旋回有关。
吕梁-陕北地区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蒸发岩向上变浅层序由一系列小层序垂向叠置而成。本文主要通过小层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小层序是由叠加在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上的频繁小级别海平面升降旋圆形成的,这种小级别海平面旋回与地球轨道旋回引起的米兰科维奇旋回有关。
1995, 13(3): 39-45.
摘要:
扬子地块东南缘上溪群分布区及其周边沉积岩的Nd同位素研究结果,支持存在一条苏浙皖古生代裂陷槽(或江南深断裂)的观点。上溪群以北直至长江边所分布的震旦系-古生代的盖层沉积岩,其Nd模式年龄有两组,表明物源区不同。裂陷槽以北,沉积岩的物源区为Nd模式年龄约2.0~2.1Ga的扬子物源区;以南的沉积岩表现出明显的幔源物质混染,显示出元古代岩浆活动的影响,而上溪群分布区以南直到江绍断裂附近主要表现上溪物源区的影响,华夏地块古老基底岩石则无显著贡献。
扬子地块东南缘上溪群分布区及其周边沉积岩的Nd同位素研究结果,支持存在一条苏浙皖古生代裂陷槽(或江南深断裂)的观点。上溪群以北直至长江边所分布的震旦系-古生代的盖层沉积岩,其Nd模式年龄有两组,表明物源区不同。裂陷槽以北,沉积岩的物源区为Nd模式年龄约2.0~2.1Ga的扬子物源区;以南的沉积岩表现出明显的幔源物质混染,显示出元古代岩浆活动的影响,而上溪群分布区以南直到江绍断裂附近主要表现上溪物源区的影响,华夏地块古老基底岩石则无显著贡献。
1995, 13(3): 46-53.
摘要:
蓟县元古宙碳酸盐岩出露广袤,厚度巨大,产状稳定,化石丰富,沉积形象众多。其内赋含的氧、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数值变化对成岩机制及沉积环境仍然蕴含着较清楚的内函关系。依据其数值演化,探讨了蓟县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古盐度,进而结合其沉积环境特征,阐释了碳酸盐岩,更主要是白云岩为原生沉积所成。
蓟县元古宙碳酸盐岩出露广袤,厚度巨大,产状稳定,化石丰富,沉积形象众多。其内赋含的氧、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数值变化对成岩机制及沉积环境仍然蕴含着较清楚的内函关系。依据其数值演化,探讨了蓟县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古盐度,进而结合其沉积环境特征,阐释了碳酸盐岩,更主要是白云岩为原生沉积所成。
1995, 13(3): 54-65.
摘要:
泥盆纪时,黔南地区为一相对稳定的台地,早泥盆世晚期,海水开始漫漫其上.初始发育陆源碎屑沉积体系,中泥盆世发育陆源碎屑~碳酸盐混合体系.空间配置有下列几种类型:滨岸障壁~泻湖~河流体系,碳酸盐缓坡~滨岸障壁~泻湖体系,镶边型碳酸盐台地~泻湖三角洲(潮坪)体系,碳酸盐缓坡~三角洲体系。基底断裂限定了台地和台间沟的延限范围和演化进程,这两种不同沉积背景的沉积演化旋回可能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控制。
泥盆纪时,黔南地区为一相对稳定的台地,早泥盆世晚期,海水开始漫漫其上.初始发育陆源碎屑沉积体系,中泥盆世发育陆源碎屑~碳酸盐混合体系.空间配置有下列几种类型:滨岸障壁~泻湖~河流体系,碳酸盐缓坡~滨岸障壁~泻湖体系,镶边型碳酸盐台地~泻湖三角洲(潮坪)体系,碳酸盐缓坡~三角洲体系。基底断裂限定了台地和台间沟的延限范围和演化进程,这两种不同沉积背景的沉积演化旋回可能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控制。
1995, 13(3): 83-88.
摘要:
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度与压力条件(75℃~130℃,20MPa~30MPa)下,乙酸对白云岩的溶蚀实验证明,随着温度与压力的升高,白云岩的溶解速率迅速增大。Ca、Mg释放合量由75℃、20MPa条件下的32.98mg/L增至130℃、30MPa条件下的337.9mg/L,增加了一个数量级。在各种温压条件中,100℃、25MPa溶蚀效果最好。实验结果说明,深埋藏条件下,白云岩溶解形成的次生孔隙将比其在浅部的表生环境中更为发育,因而2000m以下的深埋藏成岩环境中,白云岩储层比浅部地层更为发育。
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度与压力条件(75℃~130℃,20MPa~30MPa)下,乙酸对白云岩的溶蚀实验证明,随着温度与压力的升高,白云岩的溶解速率迅速增大。Ca、Mg释放合量由75℃、20MPa条件下的32.98mg/L增至130℃、30MPa条件下的337.9mg/L,增加了一个数量级。在各种温压条件中,100℃、25MPa溶蚀效果最好。实验结果说明,深埋藏条件下,白云岩溶解形成的次生孔隙将比其在浅部的表生环境中更为发育,因而2000m以下的深埋藏成岩环境中,白云岩储层比浅部地层更为发育。
1995, 13(3): 89-97.
摘要:
碳酸盐颗粒泥晶化由真菌类和藻类的穿孔所引起,颗粒泥晶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6种类型,泥晶套和泥晶铸型分别代表泥晶化的成长、成熟阶段。丰富的泥晶化颗粒为浅滩标志;泥晶化的深度与沉积速度成反比;泥晶化均匀程度与颗粒翻转次数成正比;颗粒泥晶化类型组合与风暴沉积有关;暴露环境出现溶蚀孔洞或负鲕。菌藻的泥晶化作用可加速海水及成岩压实作用对颗粒的破碎和细化并产生内碎屑和灰泥;鲕粒泥晶化后转变为辐射鲕和假鲕。
碳酸盐颗粒泥晶化由真菌类和藻类的穿孔所引起,颗粒泥晶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6种类型,泥晶套和泥晶铸型分别代表泥晶化的成长、成熟阶段。丰富的泥晶化颗粒为浅滩标志;泥晶化的深度与沉积速度成反比;泥晶化均匀程度与颗粒翻转次数成正比;颗粒泥晶化类型组合与风暴沉积有关;暴露环境出现溶蚀孔洞或负鲕。菌藻的泥晶化作用可加速海水及成岩压实作用对颗粒的破碎和细化并产生内碎屑和灰泥;鲕粒泥晶化后转变为辐射鲕和假鲕。
1995, 13(3): 98-106.
摘要:
在塔北隆起大部分地区和塔中隆起发现的工业油气流具有与海相下古生界(奥陶系)油源岩相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且含有十分丰富的二苯并噻吩类有机硫化物。本文详细研究了世界各地若干典型海相碳酸盐岩和泥页岩来源油中二苯并噻吩(DBTs)的分布。发现新参数二苯并噻吩脱甲基指数(DDI)和甲基重排指数(DMI)受成熟度影响小,能有效地区分油源岩岩性。根据DBTs的相对含量和DDI及DMI指标判识,表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原油主要来自碳酸盐岩,奥陶系广海陆棚台地相喑色泥晶灰岩是主力油源岩。这一认识将有助于确认主力油源区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勘探意义。
在塔北隆起大部分地区和塔中隆起发现的工业油气流具有与海相下古生界(奥陶系)油源岩相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且含有十分丰富的二苯并噻吩类有机硫化物。本文详细研究了世界各地若干典型海相碳酸盐岩和泥页岩来源油中二苯并噻吩(DBTs)的分布。发现新参数二苯并噻吩脱甲基指数(DDI)和甲基重排指数(DMI)受成熟度影响小,能有效地区分油源岩岩性。根据DBTs的相对含量和DDI及DMI指标判识,表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原油主要来自碳酸盐岩,奥陶系广海陆棚台地相喑色泥晶灰岩是主力油源岩。这一认识将有助于确认主力油源区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勘探意义。
1995, 13(3): 107-116.
摘要:
利用超薄切片透射电镜分析技术,对华北太原组和山西组煤中镜质组的超微结构和组分进行了分析,确认太原组镜质组中含有较丰富的超微类脂体,且超微类脂体主要来自菌藻类,山西组和太原组镜质组中超微类脂体数量存在明显差异。证实镜质体中超微类脂体数量和其化学性质紧密相关。从超微组分层次解释了山西组和太原组镜质组性质差异的原因,并分析讨论了太原组煤性质异常性的原因和煤还原程度问题,提出成煤过程中明显菌藻类低等生物贡献是太原组煤性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
利用超薄切片透射电镜分析技术,对华北太原组和山西组煤中镜质组的超微结构和组分进行了分析,确认太原组镜质组中含有较丰富的超微类脂体,且超微类脂体主要来自菌藻类,山西组和太原组镜质组中超微类脂体数量存在明显差异。证实镜质体中超微类脂体数量和其化学性质紧密相关。从超微组分层次解释了山西组和太原组镜质组性质差异的原因,并分析讨论了太原组煤性质异常性的原因和煤还原程度问题,提出成煤过程中明显菌藻类低等生物贡献是太原组煤性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5, 13(3): 117-125.
摘要:
供试样品10个,为准噶尔盆地马庄气藏侏罗系气源岩,埋深1854m~2608m,形成于沼泽-滨浅湖相沉积环境,为ⅡB~Ⅲ型有机质,R0值<0.74%,处于低演化阶段。本文就烃源岩中厌氧发酵细菌的数量及产甲烷菌的类型、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并直接利用地质样品进行了生化模拟产气实验。样品中发酵性细菌数量分布在5×102个/g~2.3×104个/g之间。在35℃~65℃状态下,从样品中普遍富集培养出产甲烷球菌(Methanococus);在55℃条件下,从7号样品中富集培养出产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模拟产气结果表明:①35℃时的甲烷累计产气量最高,为29.48ml~39.41ml,占总产出气体的80%以上。(2)产出气体组份一致,以CH4和CO2为主,含极微量的乙烷和丙烷。(3)在35℃时,产出甲烷气体的δ13C值分布在-40.12‰-—43.98‰之间,55℃时为-56.82‰-—60.10‰,65℃时为-58.06‰-—65.11‰,35℃~55℃时产出气体的甲烷碳同位素比值中值与实际气藏天然气的甲烷δ13C值相近。该项研究为探讨产甲烷菌等厌氧微生物在2000多米沉积岩中仍有活动提供了直接?
供试样品10个,为准噶尔盆地马庄气藏侏罗系气源岩,埋深1854m~2608m,形成于沼泽-滨浅湖相沉积环境,为ⅡB~Ⅲ型有机质,R0值<0.74%,处于低演化阶段。本文就烃源岩中厌氧发酵细菌的数量及产甲烷菌的类型、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并直接利用地质样品进行了生化模拟产气实验。样品中发酵性细菌数量分布在5×102个/g~2.3×104个/g之间。在35℃~65℃状态下,从样品中普遍富集培养出产甲烷球菌(Methanococus);在55℃条件下,从7号样品中富集培养出产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模拟产气结果表明:①35℃时的甲烷累计产气量最高,为29.48ml~39.41ml,占总产出气体的80%以上。(2)产出气体组份一致,以CH4和CO2为主,含极微量的乙烷和丙烷。(3)在35℃时,产出甲烷气体的δ13C值分布在-40.12‰-—43.98‰之间,55℃时为-56.82‰-—60.10‰,65℃时为-58.06‰-—65.11‰,35℃~55℃时产出气体的甲烷碳同位素比值中值与实际气藏天然气的甲烷δ13C值相近。该项研究为探讨产甲烷菌等厌氧微生物在2000多米沉积岩中仍有活动提供了直接?
1995, 13(3): 126-131.
摘要:
88-01孔和89-04孔是1989年后笔者用14C和230Th两种方法较为系统的测定了年龄的钻孔剖面。本文以此两孔为主,结合已有年龄数据的钻孔,重点讨论了达布逊区段的成盐年代,并根据88-01孔校正后的年龄,将达布逊区段四个大盐层的底板年龄大致划分为:S1约50000a.B.P.左右;S2约为36000a.B.P.左右;S3约30000a.B.P.左右;S4约18000a.B.P.左右。根据别勒滩区段CK2022,CK6和CK1308三个钻孔剖面,讨论了此区约25000a.B.P.成盐年代。
88-01孔和89-04孔是1989年后笔者用14C和230Th两种方法较为系统的测定了年龄的钻孔剖面。本文以此两孔为主,结合已有年龄数据的钻孔,重点讨论了达布逊区段的成盐年代,并根据88-01孔校正后的年龄,将达布逊区段四个大盐层的底板年龄大致划分为:S1约50000a.B.P.左右;S2约为36000a.B.P.左右;S3约30000a.B.P.左右;S4约18000a.B.P.左右。根据别勒滩区段CK2022,CK6和CK1308三个钻孔剖面,讨论了此区约25000a.B.P.成盐年代。
1995, 13(3): 132-136.
摘要:
以一种单调光滑的分段插值函数为基础,在计算机上实现了光滑的粒度分布累积频率曲线和频率分布曲线的绘制。这一方法为编制软件在计算机上实现粒度分析数据高效高质量的系统处理提供了基础,为粒度分布特征的普遍表述向更精确、更全面的方向深化提供了途径。
以一种单调光滑的分段插值函数为基础,在计算机上实现了光滑的粒度分布累积频率曲线和频率分布曲线的绘制。这一方法为编制软件在计算机上实现粒度分析数据高效高质量的系统处理提供了基础,为粒度分布特征的普遍表述向更精确、更全面的方向深化提供了途径。
1995, 13(3): 137-146.
摘要:
二元混合成国岩石元素丰度(x,y)遵守分式线性函数定律:式中a,b,c,d为丰度关系常数,它们只和岩系中两个已知岩石(1和2)中元素丰度(x1,y1;x2,y2)有关,并等于其镜像∑变换(混合变换)(a,b,c,d)=∑∑|x1,y1;x2,y2|(2)元素丰度关系常数中,如果b与C之比值小于零时,元素丰度y=X呈互稀释混合关系。
二元混合成国岩石元素丰度(x,y)遵守分式线性函数定律:式中a,b,c,d为丰度关系常数,它们只和岩系中两个已知岩石(1和2)中元素丰度(x1,y1;x2,y2)有关,并等于其镜像∑变换(混合变换)(a,b,c,d)=∑∑|x1,y1;x2,y2|(2)元素丰度关系常数中,如果b与C之比值小于零时,元素丰度y=X呈互稀释混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