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慧波, 王芳, 胡斌.
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26-11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6
|
[2] |
宋慧波, 郭瑞睿, 王保玉, 胡斌.
华北下二叠统太原组Zoophycos潜穴中碳酸盐岩微形体的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5): 797-808.
|
[3] |
.
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定量评价新方法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94-602.
|
[4] |
王兆云.
深层海相天然气成因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裂解气资源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53-163.
|
[5] |
潘文庆.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热液岩溶的特征及地质模型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83-994.
|
[6] |
李景贵, 郑建京, 刘文汇, 陈国俊, 孟自芳.
塔北、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及其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
. 沉积学报,
2004, 22(2): 348-353.
|
[7] |
李剑锋, 徐正球, 马军, 苗建宇.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生烃能力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4): 702-706.
|
[8] |
谈迎, 刘德良, 杨晓勇, 张交东, 李振生.
沉积岩包裹体烃源条件时间温度指数判别法的探讨——以鄂尔多斯下古生界为例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28-333.
|
[9] |
李延钧, 陈义才, 徐志明, 吕强, 石晓英, 左智峰.
低丰度高演化海相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原生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46-150.
|
[10] |
李景贵.
海相碳酸盐岩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成熟度参数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80-483.
|
[11] |
夏燕青, 孟仟祥, 王红勇, 杜丽, 王春江.
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的成因模拟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27-129.
|
[12] |
黄第藩, 赵孟军, 张水昌.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油气系统下古生界油源油中蜡质烃来源的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1997, 15(2): 6-13.
|
[13] |
杨家静, 胡伯良.
吐哈盆地原油和烃源岩单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油源对比探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07-211.
|
[14] |
陈安定.
陕甘宁盆地奥陶系源岩及碳酸盐岩生烃的有关问题讨论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90-99.
|
[15] |
黄第藩, 赵孟军.
下古生界海相原油之中蜡的成因分析--干酪根PY-GC分析提供的证据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2-20.
|
[16] |
杨俊杰, 黄思静, 张文正, 黄月明, 刘桂霞, 肖林萍.
表生和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压条件下不同组成碳酸盐岩溶蚀成岩过程的实验模拟
. 沉积学报,
1995, 13(4): 49-54.
|
[17] |
卢武长, 崔秉荃, 杨绍全, 张平.
甘溪剖面泥盆纪海相碳酸盐岩的同位素地层曲线
. 沉积学报,
1994, 12(3): 12-20.
|
[18] |
应光国, 范璞.
美国南佛罗里达盆地Sunniland原油和油源岩中芳烃的地球化学
. 沉积学报,
1992, 10(2): 126-134.
|
[19] |
张俊达, 裴存民.
珠江口盆地东部原油和抽提物中苯并藿烷的检出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25-130.
|
[20] |
徐辉.
华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一些结构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87, 5(4): 9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