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不同流量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与构型差异解析——基于沉积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水槽沉积模式实验专辑】

郭颖 陈奎 高青松 任广磊 李少华 冯文杰 刘林松 冉辉

郭颖, 陈奎, 高青松, 任广磊, 李少华, 冯文杰, 刘林松, 冉辉. 不同流量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与构型差异解析——基于沉积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水槽沉积模式实验专辑】[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1
引用本文: 郭颖, 陈奎, 高青松, 任广磊, 李少华, 冯文杰, 刘林松, 冉辉. 不同流量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与构型差异解析——基于沉积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水槽沉积模式实验专辑】[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1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Architecture in sandy braided rivers with different discharge: Insights from a Numerical Model of Sandy[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1
Citation: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Architecture in sandy braided rivers with different discharge: Insights from a Numerical Model of Sandy[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1

不同流量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与构型差异解析——基于沉积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水槽沉积模式实验专辑】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1
基金项目: 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802123)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512,2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Architecture in sandy braided rivers with different discharge: Insights from a Numerical Model of Sandy

  • 摘要: 【目的】水动力控制着辫状河的沉积演化、形态规模,但目前尚未系统分析其对辫状水道、心滩及内部结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Delft3D软件通过5组不同流量三维沉积数值模拟实验,探究不同流量下辫状水道、心滩的演化、形态样式及规模差异,再现不同流量辫状河多沉积类型砂坝内部叠置样式和构型特征,总结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1)流量与砂质辫状河的演化速率呈正比,进一步影响了辨状水道和心滩的协同演化过程。低流量辫状河心滩以顺流加积为主,砂体以向下迁移的方式叠置,心滩不易被河道分割或再次合并;而高流量辫状河以侧向加积为主,砂体叠置复杂,心滩合并、被分割的动态平衡过程较普遍。(2)流量控制辫状水道平面样式和水道深度。流量越大,辫状水道越宽直深,整体数量少但心滩内部窜沟较发育;弱水动力辫状河水道浅、以窄而多、相对固定的交织河网为主;(3)流量控制了心滩平面形态、结构样式及规模。水动力越强,河道面积占比变大,砂坝经水流改造动力越强,保存下来的心滩占比越少,其中随着流量增加改造的程度增强,多个单元坝和复合坝“碰撞”形成叠切关系更复杂、大规模复合改造坝、河边滩,在坝接触的部位窜沟普遍发育。(4)通过对比高低水动力对辫状河内部增生体影响,相同点在于无论水动力强弱,心滩均自下而上发育顺流加积体、侧积体、垂向加积体,其中侧积体位于心滩两侧或窜沟内,具备高倾角、较厚和小规模的特点,垂向加积体位于心滩顶部,有较长的延伸范围且薄、小倾角。不同点在于随着流量增加,心滩内部顺流加积体占比减小,而侧积体占比增加。(5)流量与增生体倾角、长宽、高呈正相关,但与长宽比、宽厚比呈负相关。【结论】提出流量与砂质辫状河心滩内部增生体的规模呈正比,明确了砂质辫状河受流量影响沉积特征和规模差异,为地下复杂储层构型解剖提供依据。
  • [1] 李忠.  “从最高到最深”—从第17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看沉积学研究前沿 . 沉积学报,
    [2] 李 忠.  “从最高到最深”—从第17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看沉积学研究前沿 . 沉积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
  • HTML全文浏览量:  1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11-0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12

目录

    不同流量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与构型差异解析——基于沉积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水槽沉积模式实验专辑】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1
      基金项目:  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802123)
    • 中图分类号: P,512,2

    摘要: 【目的】水动力控制着辫状河的沉积演化、形态规模,但目前尚未系统分析其对辫状水道、心滩及内部结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Delft3D软件通过5组不同流量三维沉积数值模拟实验,探究不同流量下辫状水道、心滩的演化、形态样式及规模差异,再现不同流量辫状河多沉积类型砂坝内部叠置样式和构型特征,总结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1)流量与砂质辫状河的演化速率呈正比,进一步影响了辨状水道和心滩的协同演化过程。低流量辫状河心滩以顺流加积为主,砂体以向下迁移的方式叠置,心滩不易被河道分割或再次合并;而高流量辫状河以侧向加积为主,砂体叠置复杂,心滩合并、被分割的动态平衡过程较普遍。(2)流量控制辫状水道平面样式和水道深度。流量越大,辫状水道越宽直深,整体数量少但心滩内部窜沟较发育;弱水动力辫状河水道浅、以窄而多、相对固定的交织河网为主;(3)流量控制了心滩平面形态、结构样式及规模。水动力越强,河道面积占比变大,砂坝经水流改造动力越强,保存下来的心滩占比越少,其中随着流量增加改造的程度增强,多个单元坝和复合坝“碰撞”形成叠切关系更复杂、大规模复合改造坝、河边滩,在坝接触的部位窜沟普遍发育。(4)通过对比高低水动力对辫状河内部增生体影响,相同点在于无论水动力强弱,心滩均自下而上发育顺流加积体、侧积体、垂向加积体,其中侧积体位于心滩两侧或窜沟内,具备高倾角、较厚和小规模的特点,垂向加积体位于心滩顶部,有较长的延伸范围且薄、小倾角。不同点在于随着流量增加,心滩内部顺流加积体占比减小,而侧积体占比增加。(5)流量与增生体倾角、长宽、高呈正相关,但与长宽比、宽厚比呈负相关。【结论】提出流量与砂质辫状河心滩内部增生体的规模呈正比,明确了砂质辫状河受流量影响沉积特征和规模差异,为地下复杂储层构型解剖提供依据。

    English Abstract

    郭颖, 陈奎, 高青松, 任广磊, 李少华, 冯文杰, 刘林松, 冉辉. 不同流量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与构型差异解析——基于沉积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水槽沉积模式实验专辑】[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1
    引用本文: 郭颖, 陈奎, 高青松, 任广磊, 李少华, 冯文杰, 刘林松, 冉辉. 不同流量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与构型差异解析——基于沉积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水槽沉积模式实验专辑】[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1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Architecture in sandy braided rivers with different discharge: Insights from a Numerical Model of Sandy[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1
    Citation: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Architecture in sandy braided rivers with different discharge: Insights from a Numerical Model of Sandy[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