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碳酸盐岩沉积对环境变化异常敏感,环境变化引起沉积物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碳酸盐岩微相上[22]。对万和剖面不同层位岩石学特征、镜下矿物组成以及古生物特征等进行分析,对比Flügel修订的标准微相,将临湘组—龙马溪组划分为以下六类微相类型,分别为MF1~MF6,并分析其形成环境。
1) MF1 含泥瘤状灰岩
含泥瘤状灰岩为临湘组顶部沉积的主要岩性,呈灰色—浅灰色,瘤状结构,多为厚层状或块状构造,岩层表面凹凸不平。瘤状灰岩中的瘤体成分主要为灰岩,泥质含量较少。全岩的方解石含量为80%~90%,陆源碎屑中的黏土矿物和泥级的颗粒含量为10%~20%(图3a)。该层化石种类主要产牙形类和几丁类。
解释:瘤状构造,主要为微晶方解石组分,泥质少,生物碎屑以及陆源碎屑含量都较低。同时也无生物扰动痕迹。这些证据均指示低能开阔海环境,推测沉积环境为深缓坡。
2) MF2 纹层状微晶灰岩
微晶灰岩主要产出于大渡河组中下段,岩石呈灰色—深灰色,层状产出,层厚多为薄层至中厚层状。矿物成分主要为微晶方解石,含量大于80%,泥质含量约15%,还有少量的有机质,约5%。岩石内见少量的生物碎屑,含量为10%~15%,微晶方解石含量在80%左右(图3b)。
解释:中厚层状,微晶方解石组分,且可见少量的生物碎屑,如有腕足类,唐鹏等[21]对于该腕足组合进行分析,认为其由Kassinella sp.,Trimurellina sp., Leptellina sp.,Paromalomena sp.,Dedzetina sp.,Brevilamnulella?sp.,Aegiromenella sp.,strophomenid,rhynchonellid,acrotretid,lingulid组成。此组合被认为可归属于BA5,属于贫氧海域中较深水腕足动物群[21],表明其形成环境多为水动力相对较弱、水体安静的环境,类似于Flügel微相的RMF8。分析认为沉积环境为深缓坡。
3) MF3 微晶生屑灰岩
微晶生屑灰岩主要产出在大渡河组的顶部以及观音桥层,岩石颜色呈灰色、深灰色,中薄层状。方解石含量约为85%,此外还有部分泥质和有机质,约占7%,还有部分颗粒矿物,约占8%。颗粒类型主要为生物碎屑,含量约为55%。生物类型复杂,主要为腕足、介形虫、海百合等(图3c)。
解释:岩石颗粒主要为破碎、磨圆中等以及保存较差的生物碎屑,指示着水动力较强。生物碎屑种类以腕足、笔石、介形虫和海百合为主,其中笔石主要属于M.extraordinarius带,腕足则是赫南特阶特有的赫南特贝,这些都为指示近岸、浅水、中等分异度的典型Hirnantia动物群[21],推测沉积环境可能为浅缓坡亚相中的生屑滩。
4) MF4 钙质泥岩
该类岩石类型多出现在大渡河组上段,岩石颜色多呈褐灰色,呈薄层状产出。钙质含量较高可达40%,陆源碎屑含量偏低(约15%)。镜下观察发现泥级沉积物含量丰富,可见一些生物碎屑;层理清晰,可见条带状有机质纹层(图3d)。常与泥灰岩互层出现。
解释:本微相常与泥灰岩互层出现,且有机质含量中等,基本上观察不到生物扰动的证据,说明此时沉积于较为缺氧、深水及低能的环境中,该微相的沉积环境与MF2相似,为深缓坡。
5) MF5 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
该类型出现在观音桥层,岩石呈土黄色—黄灰色,生物碎屑丰富,主要有腕足类和笔石,但化石的保存状态较差,化石种类跟MF3相同。生屑含量为60%~70%,亮晶方解石胶结约15%(图3e)。
解释:该微相的化石种类与MF3相同,均属于赫南特动物群,属于BA3组合,指示近岸、浅水的沉积环境,推测该微相的沉积环境为浅缓坡亚相中的生屑滩。
6) MF6 含钙质泥页岩和含钙质碳质泥岩
该类岩石类型主要分布在龙马溪组,岩石颜色多呈灰色—褐灰色,纹层状,多发育水平层理,有机质含量高,层厚以薄层为主。钙质含量较高(35%~45%),陆源碎屑含量较高(20%~30%)(图3f)。在龙马溪组单独以层状出现,可见方解石充填的裂隙或脉体,且含有丰富的笔石化石。
解释:纹层状,多发育水平层理,有机质偏高且富含笔石化石。表明该类岩石主要出现在水动力条件较弱、缺氧的环境之中,再结合前文所述区域构造背景,被古隆起包围,推测此微相的沉积环境可能是浅海陆棚相中的局限滞留陆棚。
结合万和剖面的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将不同类型的微相按照其颜色、颗粒基质、组构特征进行对比(表1),在此基础上对于研究区上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三个沉积亚相:深缓坡、浅缓坡以及局限滞留陆棚。浅缓坡处于海平面之下、正常浪基面之上,岩性主要是微晶生屑灰岩和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生物类群以赫南特动物群落为主,指示一种近岸、浅水高能的沉积环境,主要的微相类型有MF3和MF5,此类微相组合可归为生屑滩;深缓坡位于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位于一个深水、低能的沉积环境中,岩性以微晶瘤状灰岩、微晶灰岩和钙质泥岩为主,主要的微相类型为MF1、MF2和MF4;局限滞留陆棚处于一种缺氧、深水、低能且局限的沉积环境,岩性以富有机质的泥页岩为主,主要的微相类型为MF6。
微相名称 主要所在层位 颜色 颗粒 基质与胶结物 层理纹层 主要微相特征 野外组构 解释 碳酸盐颗粒 陆源碎屑 含泥瘤状灰岩(MF1) 临湘组 灰色、浅灰色 泥粒 少 泥晶支撑 无 泥晶支撑;瘤状构造 瘤状构造;块状 深缓坡 纹层状微晶灰岩(MF2) 大渡河组 灰色、深灰色 少量生物碎屑 少 泥晶支撑 水平层理 泥晶支撑;水平层理,BA5深水生物组合 纹层状 深缓坡 微晶生屑灰岩(MF3) 观音桥层 灰色、深灰色 生物碎屑 中等 泥晶支撑 无 BA3浅水生物组合;生屑破碎 纹层状 浅缓坡生屑滩 纹层状钙质泥岩(MF4) 大渡河组 褐灰色 无 中等 富有机质泥;钙质 水平层理 与泥灰岩互层;条带状黑色富有机质纹层 纹层状 深缓坡 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MF5) 观音桥层 土黄色、黄灰色 无 中等 硅质或钙质粉砂 无 BA3浅水生物组合 块状 浅缓坡生屑滩 含钙质泥页岩和含钙质碳质泥岩(MF6) 龙马溪组 灰色、褐灰色 无 高 富有机质泥;钙质 水平层理 条带状黑色富有机质纹层;丰富的笔石化石 纹层状 局限滞留陆棚 Table 1. Microfaci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nhe section
-
Mn/Sr比值常被用于判断碳酸盐岩受到的成岩蚀变程度,当Mn/Sr≤2.0时,碳酸盐岩经受的成岩作用和蚀变程度低,可以被认为是保留了原始海水信息[23⁃25]。而样品WH-02b1、WH-02b2、WH-02b6、WH-03b1、WH-03b2这些样品Mn/Sr>2.0①。综上,对上述样品数据进行剔除。
-
通常情况下痕量元素Ba、P、Cu、Zn对古海洋生产力状况较为敏感[26⁃28]。其中Ba与古生产力具有良好相关性,P是最重要的营养元素,而Cu、Zn元素含量与有机质沉降量相关。研究区属于滇东北地区晚奥陶系,靠近滇黔桂古陆边缘,陆源碎屑输入的影响较大,为了消除陆源碎屑的影响,使用代表陆源碎屑输入的Al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矫正。
万和剖面的海洋初级生产力情况选用Ba/Al、P/Al、Cu/Al、Zn/Al这四个指标表示。万和剖面的Ba/Al、P/Al、Cu/Al、Zn/Al在临湘组沉积末期到大渡河组沉积初期均较为平稳(图4);在大渡河组沉积中期时,Ba/Al、P/Al、Cu/Al、Zn/Al这些指标均出现多次正偏现象,最大值分别可达0.34、0.150 9、0.001 94、0.008 97;之后Ba/Al、P/Al曲线平稳演化一直到龙马溪组早期,而Cu/Al、Zn/Al曲线则在观音桥层沉积期再次出现正偏现象,随后降低趋于平稳。
Figure 4.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the Late Ordovician Linxiang Formation and Early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Wanhe section, northeast Yunnan province (reference for species number from reference [29])
-
稀土元素中的Ce通常拿来反映海洋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变化[30⁃31]。其计算公式为:
Ceanom=lg[3CeSN/(2LaSN+NdSN)] (1) 式中:SN为北美页岩标准,当Ceanom<-0.1时表现为负异常,判断为氧化环境,当Ceanom>-0.1时则表现为正异常,判断为还原环境[32⁃33]。
除此之外,微量元素中的Mo、U、V、Ni、Co、Th等V体系元素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受水体氧化还原条件控制,被称作氧化还原敏感元素[34]。这些元素在氧化条件下被氧化为高价态离子溶解在海水中,厌氧环境下还原为低价态进入沉积物,单元素指标来指示水体氧化还原环境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般用这些元素的比值作为古氧相的替代指标,目前常用于恢复古氧相的指标有V/Cr、V/(V+Ni)[35]。
万和剖面的临湘组—大渡河组样品V/(V+Ni)、V/Cr以及Ceanom值分别为0.46~0.87、1.2~4.52和-0.19~-0.03,波动范围比较大,不少比值超过了厌氧的阈值或者低于富氧的阈值,表明在此期间氧化还原条件的不稳定,间歇性出现富氧或厌氧环境,并在赫南特冰期开始时,即为大渡河组沉积末期,演化曲线指示了厌氧的还原环境。这三个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0.66、2.36和-0.11,指示该时期整体处于贫氧环境;观音桥层的V/(V+Ni)和Ceanom值分别为0.59、1.91和-0.11,V/Cr的最小值为1.84,指示富氧氧化条件;进入龙马溪组后,沉积环境快速转变为贫氧—厌氧还原环境,V/Cr和Ceanom值分别为4.68和-0.06,V/(V+Ni)介于0.63~0.81,指示贫氧—厌氧条件。
-
主量元素Al2O3、K2O、Fe2O3、TiO2可作为陆源组分的代表,碳酸盐岩中Al2O3、K2O、Fe2O3、TiO2值高表明受陆源组分影响大[36]。其中Al2O3和K2O一般被认为与黏土和长石矿物相关;Fe2O3、TiO2被认为代表相对稳定的陆源碎屑物质,受成岩作用影响很小。研究采用Al2O3、K2O、Fe2O3、TiO2来恢复陆源碎屑输入。
万和剖面中,临湘组—龙马溪组的Al2O3、K2O、Fe2O3和TiO2含量①的变化趋势均一致,波动幅度较大(图4)。主要表现为陆源碎屑在大渡河组沉积中初期,输入量快速增加后又立刻降低,于大渡河组沉积中期再次上升后缓慢降低,到观音桥层沉积时(此时为赫南特冰期)再次上升后趋于平稳。总体上看碎屑输入波动较大,这可能与晚奥陶世扬子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和构造抬升活跃产生的影响有关[18,37⁃38],而陆源碎屑的输入量,也与剖面所处的构造位置密切有关。万和剖面构造位置正是靠近古陆边缘,大渡河组沉积中期陆源碎屑输入量明显增加,说明区域的构造抬升给盆地带来较多的碎屑,并在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后,陆源碎屑的输入量也开始趋于平稳。而在观音桥层沉积时陆源碎屑再次增加,并在之后平缓下降并趋于稳定,可能与海平面波动相关。总体来看,研究区在奥陶纪—志留纪之间陆源碎屑输入量波动频繁(图4),可能是受到了古陆隆起和冰期引起的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
古海平面变化情况通常采用C同位素曲线来反演,C同位素曲线升降与海平面升降正相关[39],故将样品C同位素值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可反映晚奥陶世沉积期古海洋海平面变化情况。
研究区临湘组—龙马溪组的岩石样品的C同位素含量曲线波动较为明显(为-2.62~2.27),整体上处于正偏,这与Liu et al.[11]所测得C同位素的数值区间及曲线趋势一致。如图4显示在大渡河组沉积初期—中期时,C同位素值相对稳定;在沉积中期C同位素值出现升降波动,出现了两次高低波动,表明大渡河组沉积中期海平面发生过升降变化,这可能与当时的构造抬升作用有关;大渡河组沉积中期—观音桥层沉积期,C同位素值保持相对低幅度的波动,曲线相对稳定,但整体上相对略微正偏,表明海平面处于缓慢上升阶段;然而到了观音桥层沉积初期,C同位素值突然出现低值,曲线迅速负偏,此时恰好进入赫南特冰期,海平面快速下降;到了龙马溪组沉积初期,C同位素曲线开始相对正偏,并趋于稳定,C同位素值并保持在相对高值,此时对应冰期结束,表明海平面又开始上升。C同位素地球化学信息指示在滇东地区晚奥陶世海平面整体处于一个上升状态,但局部时期海平面发生过波动,其中大渡河组沉积中期时海平面发生了多次的上升下降过程,观音桥层沉积期海平面发生突然下降。
3.1. 碳酸盐岩微相
3.2. 古海洋地球化学特征
3.2.1. 古生产力条件
3.2.2. 古氧化还原环境
3.2.3. 陆源碎屑影响
3.2.4. 古海平面变化
附表.r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