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沁水盆地北部太原组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TOC分布范围大,介于0.57%~6.40%,平均为3.18%(n=8);Ro介于1.96%~3.24%,平均为2.49%(n=8),显示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
全岩矿物X衍射实验结果显示,太原组煤系页岩矿物组成复杂,包括黏土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同时含有少量黄铁矿及菱铁矿(表1),以黏土矿物及硅质矿物为主,其中黏土矿物含量介于28.5%~58.2%,平均为46.7%(n=8),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及伊/蒙混层发育为主,绿泥石及高岭石矿物含量均在10%以下。硅质矿物以石英为主,含量介于28.7%~51.3%,平均为37.8%(n=8),长石含量为1.0%~7.4%,平均为3.4%(n=8),碳酸盐岩矿物含量为2.7%~18.2%,平均为9.2%(n=8),黄铁矿及菱铁矿含量介于0.4%~2.8%,平均为1.4%(n=8)。与中国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相比[23⁃24],具有黏土矿物含量高、硅质矿物含量低的特点。
样品编号 石英 长石 白云石 方解石 菱铁矿 黄铁矿 黏土矿物 伊利石 高岭石 绿泥石 伊/蒙混层 TY-1 28.7 5.5 0 7.2 0 0.4 20.6 9.4 2.7 25.5 TY-2 35.1 7.4 4.2 7.2 0.2 1.2 14.5 2.5 7.9 19.8 TY-3 33.4 1.4 9.4 8.8 2.6 0.2 18.7 3.8 0 21.7 TY-4 32.8 1.2 2.8 1.0 3.5 2.6 13.9 5.8 6.6 29.8 TY-5 35.7 3.2 4.4 4.2 2.0 1.7 15.5 0 4.9 28.4 TY-6 47.6 1.0 4.5 3.1 0.6 0.8 11.1 4.1 4.7 22.4 TY-7 51.3 5.8 6.6 7.4 0 0.4 9.9 2.7 0 15.9 TY-8 37.6 1.6 1.5 1.2 3.1 2.4 13.1 5.2 6.9 27.4 Table 1. Mineral composition of coal⁃measure shale from the Taiyuan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Qinshui Basin (%)
-
孔隙结构包括孔隙形态、孔径大小、孔体积、比表面积等参数[25⁃26],对气体的储集、吸附及运移能力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孔隙的毛细凝聚作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中吸附曲线与脱附曲线会发生明显的吸附滞后现象,造成同一相对压力条件下,脱附曲线气体吸附量高于吸附曲线,形成明显的迟滞环[27⁃28]。
根据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形态(图2),在相对压力(P/P0)小于0.9时,随着相对压力的增加,气体吸附量呈缓慢上升,当P/P0>0.9时,随着相对压力的增加,气体吸附量急剧增加。以P/P0=0.5为界线将曲线分为“高压段”(P/P0>0.5)及“低压段”(P/P0<0.5),在低压段,吸附曲线与脱附曲线形态一致,但是二者不重合,在高压段,吸附曲线与脱附曲线形态差异明显,二者存在明显的吸附滞后现象。根据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IUPAC)对等温吸附曲线及迟滞环类型划分[29],太原组煤系页岩氮气吸附曲线及迟滞环形态与Ⅳ型等温吸附曲线和H3型迟滞环类型相似。显示太原组煤系页岩中微孔、介孔和宏孔均有发育,其中以介孔为主,孔隙形态以半封闭型狭缝孔为主,同时具有墨水瓶状孔隙。
Figure 2.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curve of the Taiyuan Formation coal⁃measure shale in the northern Qinshui Basin
太原组煤系页岩孔隙总孔容介于0.023 0~0.058 0 mL/g,平均为0.040 9 mL/g,其中孔径小于2 nm的微孔平均孔容为0.004 5 mL/g、孔径在2~50 nm的介孔平均孔容为0.021 4 mL/g、孔径大于50 nm的宏孔平均孔容为0.015 0 mL/g。显示介孔的孔容贡献率最大,宏孔次之,微孔最小。比表面积介于14.70~41.50 m2/g,平均为28.48 m2/g,其中微孔比表面积贡献率最大,平均为17.24 m2/g,介孔次之(10.08 m2/g),宏孔最小(1.16 m2/g)。
3.1. 煤系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及矿物组分特征
3.2. 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
-
页岩微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受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无机矿物含量等因素共同影响,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及非均质性。分形维数的大小可以量化评价孔隙的复杂程度[30⁃31]。煤系页岩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具有明显的吸附不重合现象,根据曲线形态及迟滞环类型,指示页岩中以微孔及介孔发育为主,这与FHH模型适用孔径范围一致[32],因此采用FHH模型计算样品孔隙的分形维数大小,具体计算表达式为:
ln V=K ln[ln(P 0/P )]+ C(1) D=K+3 (2) 式中:V为在不同相对压力条件下吸附气体体积,m3;P0表示饱和蒸汽压力,MPa;K为拟合直线斜率;C为常数;D为分形维数。
利用吸附—脱附曲线的吸附支气体吸附量及相对压力制作吸附曲线lnV与ln[ln(P0 / P)]关系曲线(图3),低温氮气吸附曲线上相对压力在0.45~0.5时出现迟滞环,表明在该相对压力前后所指示的孔隙结构出现明显差异。根据图3双对数曲线特点,以P/P0=0.5为界线,对吸附曲线高压及低压段进行分段线性拟合,计算不同压力段拟合直线的斜率,采用式2计算样品分形维数大小,结果显示页岩孔隙存在两种不同的分形特征,且二者之间拟合关系良好。记低相对压力段(0<P/P0<0.5)孔隙分形维数为D1,高相对压力段(P/P0>0.5)孔隙分形维数为D2[33⁃36]。结果显示沁水盆地北部太原组煤系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介于2.507 9~2.809 3,处于较高水平,显示页岩孔隙结构复杂。不同页岩样品均显示出明显的分段分形特点,在高相对压力及低相对压力条件下的样品分形维数具有明显差异,高相对压力段(P/P0>0.5),页岩孔隙的分形维数D2介于2.527 1~2.809 3,平均为2.699 7,在低相对压力段(P/P0<0.5),孔隙分形维数D1介于2.507 9~2.663 9,平均为2.594 0(表2)。
Figur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lnV and ln[ln(P0/P)] of the Taiyuan Formation coal⁃measure shale samples in the northern Qinshui Basin
样品编号 P/P0<0.5 P/P0>0.5 分形拟合方程 R2 D1 分形拟合方程 R2 D2 TY-1 y=-0.436 1x+1.799 2 0.953 1 2.563 9 y=-0.208 4x+1.923 8 0.938 6 2.791 6 TY-2 y=-0.492 1x+1.098 7 0.998 6 2.507 9 y=-0.331 1x+1.079 3 0.931 9 2.668 9 TY-3 y=-0.417 3x+1.702 2 0.987 4 2.582 7 y=-0.303 8x+1.757 5 0.983 7 2.696 2 TY-4 y=-0.411 7x+1.680 7 0.963 2 2.588 3 y=-0.190 7x+1.778 0 0.935 5 2.809 3 TY-5 y=-0.386 6x+1.394 0 0.995 2 2.613 4 y=-0.247 9x+1.410 3 0.985 0 2.752 1 TY-6 y=-0.403 3x+1.052 4 0.969 4 2.596 7 y=-0.285 3x+1.144 0 0.987 0 2.714 7 TY-7 y=-0.453 5x+2.160 3 0.986 5 2.546 5 y=-0.472 9x+2.088 7 0.998 3 2.527 1 TY-8 y=-0.344 3x+2.119 1 0.983 1 2.655 7 y=-0.362 0x+1.915 5 0.961 1 2.638 0 Table 2. Fractal dimension of pores from the coal measure shale in the Taiyuan Formation
-
有机质是有机孔的发育载体,其含量及热演化程度都会影响有机孔形态及页岩孔径分布,进而影响孔隙分形维数的大小[37]。
根据样品分形维数D1及D2大小,分析有机质含量与D1及D2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TOC含量与D1及D2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86 2与0.350 9,表明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页岩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上升,页岩的吸附能力增强。TOC与D2之间相关系数大于TOC与D1相关系数,一般而言,页岩孔径越小,孔隙结构越复杂,显示太原组煤系页岩有机质的增加提供了大量的微孔及介孔,对宏孔的贡献相对有限,微孔及介孔的增加,增加了页岩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提高了页岩的分形维数。
页岩有机孔形态及发育程度与生烃演化阶段直接相关。不同热演化阶段,有机孔在形态、孔径及发育程度等方面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也会造成页岩分形维数的差异,沁水盆地北部太原组煤系页岩有机质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热演化程度与页岩分形维数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110 8及0.528 4(图4),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在高成熟阶段,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有机质的生烃作用增强,有机孔形态以圆形及椭圆形为主,孔隙结构简单。在过成熟阶段,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有机质芳构化加剧,孔隙内壁变得更加的粗糙[27],同时也会降低孔隙的支撑能力,在上覆岩层的压力下,孔隙发生形变,降低孔隙连通性,使得孔隙结构复杂化,分形维数增加。
-
分形维数的引入主要为了量化页岩孔隙的复杂程度,进而指示页岩孔隙对气体的吸附能力,一般而言,分形维数越大指示孔隙越复杂,对气体的吸附能力越强[35⁃36]。根据页岩中气体赋存状态差异,孔体积及比表面积分别控制游离气及吸附气含量,页岩微孔及介孔贡献页岩绝大多数的孔体积,微孔对页岩比表面积的贡献更高,尽管微孔孔体积较小,但由于数量较多,孔隙结构复杂,对孔隙的复杂程度及非均质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页岩中微孔越发育,孔隙结构越复杂,比表面积越大。页岩分形维数与页岩孔体积及比表面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页岩比表面积与D1及D2相关系数分别为0.214 6与0.512 7(图5a),而页岩孔体积与D1及D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30 2与0.415 2(图5b)。在孔体积、比表面积与分析维数的相关关系中,结构分形维数与孔体积及比表面积的相关性更强,表明页岩微孔、介孔越发育,孔体积及比表面积越大,页岩孔隙越复杂,分形维数越高。
-
分形维数大小能定量表征孔隙复杂程度,其大小与孔隙发育直接相关[7,33⁃34],因此,控制页岩孔隙的因素均会影响分形维数的大小。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页岩矿物组分、有机质含量、热演化程度、埋藏深度及成岩演化阶段等,其中成岩矿物是无机孔隙发育的直接载体,控制着无机孔隙的发育。根据矿物组成差异,可以分为硅质矿物、碳酸盐岩矿物及黏土矿物三大类。分别对这三类矿物组分含量与D1及D2进行相关性分析(图6),结果显示石英含量与D1及D2之间均呈弱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25 1与0.525 8,长石含量与D1及D2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190 1与0.103 4,黏土矿物含量与D1及D2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16 2与0.690 6,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岩矿物与D1及D2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78 2与0.169 8。在与分形维数呈负相关的无机矿物中,石英矿物含量与分形维数的相关系数最高,结合全岩矿物组分分析结果,其主要原因为石英含量高。
前人针对川东南、川南海相页岩分形维数研究指出石英矿物所能提供的储集空间有限,主要孔隙类型为晶间孔以及微裂缝[32],石英含量与孔隙分形维数呈正相关关系[36,38],主要是由于低等硅质生物死亡后,能提供有机质及硅质两种物质,硅质生物复杂体腔孔及有机质的增加放大了石英与分形维数的相关性。而沁水盆地太原组煤系页岩石英含量与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关系,对比海相页岩石英含量及石英成因,造成研究区石英含量与分形维数负相关的原因可能为太原组煤系页岩中硅质来源包括陆源碎屑硅及自生石英两种。随着石英总含量的降低,陆源碎屑石英含量占比增加[34],这类硅质通常经过远距离的搬运与沉积,造成矿物的分选性及磨圆度均较高,在压实成岩过程中,矿物排列支撑能力强,孔隙形态规则简单,降低了这部分孔隙的复杂性。
页岩的分形维数与碳酸盐岩矿物及长石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较小,其中碳酸盐岩矿物与D1及D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8 2与0.169 8,其原因主要为碳酸盐岩作为易溶矿物,在沉积埋藏过程中,受地层水及有机质生烃中产生的少量有机酸影响形成溶蚀孔,这些溶蚀孔的孔径通常较大,仅能提供有限的比表面积。结合前人分析碳酸盐岩对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碳酸盐岩矿物含量与页岩比表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对宏孔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31],因此,碳酸盐岩矿物的发育与页岩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关系。长石作为易溶矿物的一种,在埋藏过程中容易形成溶蚀孔,但抗溶蚀能力强于碳酸盐岩矿物,在埋藏过程中碳酸盐岩矿物会优先溶蚀,同时,陆源碎屑长石在长距离搬运沉积,以介—宏孔发育为主[31⁃32],导致长石含量与页岩分形维数相关系数低于碳酸盐岩。
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黏土矿物含量较高,研究样品黏土矿物平均含量在42%以上,是微观孔隙的重要载体,结合黏土矿物含量与孔隙分形维数的相关性分析,黏土矿物含量与D1及D2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16 2与0.690 6(图6b),处于较高水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沁水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黏土矿物含量与页岩微孔及介孔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黏土矿物中发育较多的宏孔[16]。结合黏土矿物与分形维数相关系数大小分析,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对微孔、介孔及宏孔的发育均有促进作用。推测主要是由于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中黏土矿物总含量较高,矿物颗粒细小。尽管在压实作用过程中,黏土矿物颗粒趋向定向排列,孔隙空间会变小,但伴随着压实作用,孔隙中微孔及介孔的数量会增加,这也导致黏土矿物含量与页岩的分形维数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及伊/蒙混层发育为主,高岭石与绿泥石发育较少,部分样品并未检测到这两种黏土矿物,因此主要分析伊利石及伊/蒙混层含量与分形维数关系。结果显示,伊/蒙混层含量与页岩孔隙分形维数D1与D2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32 2与0.581 2,而伊利石与孔隙分形维数D1无明显相关性,与D2相关系数为0.352 7,高岭石及绿泥石与分形维数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图7)。这主要与在不考虑页岩含水率的前提下相同温压条件的蒙脱石对气体的吸附能力高于伊利石有关[35]。不同黏土矿物颗粒发育微观孔隙类型及结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伊/蒙混层通常呈蜂窝状、棉絮状,主要发育粒间孔及粒内孔。同时,由于混层矿物堆叠方式,孔隙形态包括楔状及不规则状,孔隙结构复杂,伊利石呈片状,发育片间孔,孔隙结构相对简单,造成伊/蒙混层的吸附能力高于伊利石。此外,研究区煤系页岩中伊/蒙混层含量较高,也是导致伊/蒙混层含量与分形维数相关性高于伊利石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