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期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盆地大部分地区主要发育暗色砂泥岩夹灰岩和煤层。由于早古生代陇东地区发育中央古隆起,太原组岩性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发育铝土岩系、碳质泥岩、灰岩、薄层砂岩及煤层。其垂向岩性组合序列可概括为三种成因类型。不同成因组合类型铝土岩系厚度、淋滤程度也有所不同(表1、图2)。
岩性组合 微古地貌 上覆地层 下伏地层 铝土岩厚度/m 代表井 铝土岩系+碳质泥岩 潜坑 沉积间断 渗流通道发育,洞穴 5~20 L47、L42 铝土岩系+煤+碎屑岩 阶地 沉积丰富的陆源碎屑 渗流通道以裂缝为主 5~10 L21、L58、L85 铝土岩系+煤+灰岩 沟槽 沉积海相碳酸盐岩 无渗流通道岩性致密 5~10 L4、L43、L52 -
铝土岩系+碳质泥岩组合 发育于潜坑微古地貌,反映持续发育在潜水面之上存在长期淋滤的风化壳背景,铝土岩平面分布具一定规模(图2a)。
铝土岩系+煤(碳质泥岩)+碎屑岩组合 发育于阶地微古地貌,反映持续发育在潜水面之上存在一段时期淋滤的风化壳背景,铝土岩分布较为连续,厚度稳定(图2b)。
铝土岩系+煤(碳质泥岩)+灰岩组合 发育于沟槽微古地貌,反映潜水面上升后铝土岩淋滤时间短的风化壳背景,铝土岩分布局限,厚度较薄(图2c)。
-
探井和露头剖面揭示,无论太原组呈哪种成因的岩性组合,其铝土岩系垂向上多具有三段式结构特征,上部和下部以铝土质泥岩为主,而且上部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下部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中部以铝土岩为主,溶蚀孔隙发育,是铝土岩系储层的主要发育层段(图3、表2)。
Figure 3. Profile structure of the bauxite rock series from the Permian Taiyuan Formation in the Longdong area of the Ordos Basin (well L58)
井号 深度/m 岩性 岩性序列 铝质矿物 黏土矿物 钛质矿物 铁质矿物 微量矿物 一水硬铝石 高岭石 伊利石 绿泥石 锐钛矿 金红石 黄铁矿 菱铁矿 赤铁矿 电气石 石英 钾长石 L58 4 040.62 铝土质泥岩 铝土质泥岩(高岭石为主) 14.3 47.2 27.6 2.3 7.3 0.1 0.4 0.8 L58 4 041.00 铝土质泥岩 18.8 44.1 25.5 1.0 2.0 0.5 6.8 1.3 L58 4 042.82 铝土质泥岩 62.9 10.8 2.0 15.4 3.2 0.3 1.4 0.2 1.2 2.4 0.2 L58 4 044.63 铝土质泥岩 29.0 9.8 10.0 42.4 2.7 0.4 5.4 0.3 L58 4 044.99 铝土岩 铝土岩 93.6 0.7 3.4 1.8 0.0 0.5 L58 4 045.24 铝土岩 96.1 0.1 1.1 2.1 0.1 0.6 L58 4 045.90 铝土岩 96.4 0.1 1.0 1.9 0.1 0.5 L58 4 047.10 铝土岩 93.1 0.2 0.5 1.8 0.4 0.1 1.4 2.5 L58 4 048.25 铝土岩 95.4 0.1 1.3 2.2 0.1 1.0 L58 4 049.58 铝土岩 95.6 0.1 0.7 2.5 0.1 0.1 0.9 L58 4 051.71 铝土质泥岩 铝土质泥岩(伊利石为主) 51.0 3.6 35.0 2.4 6.3 1.3 1.2 L58 4 052.20 铝土质泥岩 36.4 8.3 31.9 21.6 1.6 0.4 0.2 L58 4 053.29 铝土质泥岩 16.6 2.2 62.5 5.2 11.6 1.9 上部铝土质(高岭石)泥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高岭石为主,高岭石含量平均超过40.0%,结晶较好,以泥—微晶为主,呈层状分布,形态不规则。一水硬铝石含量较低,含量不足20.0%,呈豆鲕、团块及碎屑状、层状不连续分布,基本未溶蚀。可见黄铁矿、菱铁矿呈结核状大小不均匀零星分布(图4a,b)。
Figure 4. Bauxit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mian Taiyuan Formation in the Longdong area of the Ordos Basin
中部铝土岩:主要矿物为一水硬铝石,平均含量超80.0%,黏土矿物不足5.0%,锐钛矿较丰富,平均为2.0%。具有多孔状、残余豆鲕及碎屑状等结构,颗粒具定向,分选较好,呈层状分布的特征。豆鲕碎屑发生强烈溶蚀,形成粒内溶蚀孔隙;基质一水硬铝石重结晶形成自形微晶,发育晶间孔隙。该段是铝土岩系储集发育段(图4c,d)。
下部铝土质(伊利石)泥岩:主要矿物为黏土矿物—伊利石,含量超过40.0%,一水硬铝石平均不足35.0%。砂屑、豆鲕结构发育,成分以一水硬铝石为主,颗粒具有沿层面压扁拉长的特征,颗粒分选差,磨圆相对较好,沉积纹层较发育(图4e,f)。
铝土岩系的多段式结构可能与太原期的多次海侵海退密切相关[17⁃19]。晚古生代华北陆块整体沉积环境为陆表海,发生多起海进海退现象,海平面变化可能是造成原始沉积物序列变化的主控因素。海平面下降时,已沉积的原始沉积物暴露地表,在大气降水影响下,潜水面处于沉积物表面之下时,原始矿物处于氧化环境,促使元素活化、转化和迁移,产生富铁铝化作用,造成Al2O3含量增高。由于水体渗流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形成了上层淋溶层和下层的淋溶物质沉淀的沉积层。在海平面上升期间,由于潜水面处于沉积物表面之上,限制了沉积物中水的循环,形成还原环境,可能发生再硅化作用,铝土质被置换,Al2O3含量可能降低形成高硅低铝的黏土层。
-
铝土岩系的结构与构造能够反映其形成环境。不同学者对铝土岩自然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案[1,6⁃7,19]。本次借鉴杜远生等[19]分类方案,将陇东地区太原组铝土岩系依据铝土矿常见的结构与构造特征分为4种类型:致密块状、多孔土状、碎屑状、豆粒(鲕粒)状。
致密块状铝土岩 为灰色—灰绿色,具有泥质结构,多为泥土状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为主,质地较纯,多呈隐晶质,光滑坚硬,孔隙度小。是风化壳产物以悬浮方式搬运再机械沉积,指示了半封闭低能沉积环境(图4b)。
多孔土状铝土岩 为灰白色,结构疏松粗糙,多孔蜂窝状结构,表明经历了后期强烈的淋滤作用改造。可见残余豆鲕、碎屑等结构,可能由其余3种类型铝土岩演化而来,是铝土岩储层的主要层段(图4c,d)。
碎屑状铝土岩 具有明显的粗碎屑特征,颜色、颗粒磨圆、粒径大小差异大,分选性差。碎屑颗粒多为泥质,难以进行长距离搬运,为短距离搬运或假碎屑原地混合堆积(图4e,f)。
豆粒(鲕粒)状铝土岩 是铝土岩中常见结构,鲕粒均为同心层结构,成分以一水硬铝石与黏土矿物为主,颜色多为灰色—浅灰色,与碎屑共生。豆鲕颗粒的形成可能与胶体溶液凝聚过程有关(图4a、图5a)。
-
利用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分析了铝土岩的主要成分、结构及构造,借助全岩XRD分析了矿物组成特征,通过SEM-EDS观察了矿物微观形貌及矿物化学组合特征[3,20]。岩石薄片鉴定、全岩XRD及SEM-EDS分析在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完成。
太原组铝土岩系主要矿物归纳为以下五个大类[2⁃3,21⁃22]:(1)铝质矿物,包括一水硬铝石;(2)黏土矿物,包括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3)钛质矿物,包括锐钛矿、金红石;(4)铁质矿物,包括黄铁矿、菱铁矿、赤铁矿等;(5)其他微量矿物,包括电气石、钾长石、石英等(表2、图4,6)。
Figure 6. Mineral energy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bauxite reservoir of the Permian Taiyuan Formation in the Longdong area of the Ordos Basin
铝质矿物 一水硬铝石矿物颗粒细小,常呈隐晶质、豆粒、鲕粒及碎屑团块状;结晶较好时以短柱状、针状为主;铝土质颗粒团块间的粒间溶蚀孔隙中常自生形成一水硬铝石晶体,呈长柱状(图5a~c,j、图6a,b)。
黏土矿物 高岭石一般出现在太原组上部铝土质泥岩中,显微镜下高岭石以隐晶质集合体为主,结晶细小。溶蚀孔隙充填结晶粗大的自形晶高岭石,见晶间孔隙(图5d,e);伊利石普遍出现于太原组下部铝土质泥岩和豆鲕状铝土质的夹层中,是铝土质泥岩的主要组成矿物。薄片中伊利石多呈鳞片状隐晶质集合体分布,少见部分呈板条状的微晶,具有云母蚀变形成的特征(图5f,g);绿泥石在铝土岩系地层中含量较低,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多以孔隙中析出自形晶体为主,呈针状或叶片状分布(图5h、图6c)。
铁质矿物、钛质矿物及其他微量矿物 黄铁矿整体上结晶较差,主要呈细粒状、团块状不均匀分布,有时呈稀疏浸染状条带状分布,一般在上部接近煤层的铝土质泥岩中含量较高。扫描电镜下黄铁矿大多呈半自形、自形的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及草莓状,结晶较好,发育晶间孔隙(图5i);菱铁矿分布不均与局部富集,主要分布于铝土质泥岩段,以结核状斑点状分布(图5k,l);锐钛矿含量少但分布均匀,晶体较为细小在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在扫描电镜下多呈双锥粒状,同时常与一水硬铝石共生,形成晶间孔隙(图5j、图6d);金红石、赤铁矿、电气石、钾长石、石英等矿物结晶细小,含量低,大部分不足1.0%,仅在全岩XRD中能检测到。
太原组铝土岩系矿物具有喀斯特类型的矿物特征,形成原因复杂[22⁃24]。铝质矿物几乎仅见一水硬铝石,多是古风化壳发育阶段陆源铝硅酸盐岩或碳酸盐岩风化产物直接分解脱硅转化而成;或非晶质氢氧化铝凝胶直接脱水转化而成;或在成岩后生及表生阶段一水硬铝石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从铝质溶液中结晶析出。黏土矿物作为铝土岩系的主要伴生矿物,风化带是其形成的最有利场所,具有多阶段、多成因的特征。高岭石主要是由母岩中铝硅酸盐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结晶很差多以隐晶质集合体产出;其次在成岩后生阶段再硅化作用形成,地层上部煤层演化中形成酸性富二氧化硅的环境,紧邻铝质矿物不稳定增大,促使一水硬铝石向高岭石转化,也形成铝土岩岩系上部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的特征。伊利石机械片状产出的极少,多以自生鳞片状集合体为主,可形成黏土岩或构成岩石中的胶结物。成岩早期海水中钾离子进入风化壳中的高岭石,在碱性条件下,促使高岭石转化为伊利石;表生阶段大气淡水的淋溶作用下顶部析出的钾离子下泻也可促使底部黏土矿物向伊利石转化。绿泥石经过成岩作用以结晶成纤维状、鳞片状,出现下排水不畅的深部风化带和含二氧化硅地下水停滞带,高岭石与富含Fe2+、Mg2+离子的碱性孔隙水作用下转化而成。铁质矿物以二价铁的还原环境为主,是成岩后生阶段还原改造带产物,结晶较好,脉状、星散状产出或充填孔隙。锐钛矿絮状集合体与隐晶质铝土岩及黏土矿物共生,是风化母岩中钛质矿物经风化淋滤非晶质络合物凝聚而成;孔隙及裂缝中产出的自形锐钛矿为成岩后生作用的产物。
-
太原组铝土岩系有效储集空间多发育在中部多孔土状铝土岩中,主要为表生期淋滤作用使豆鲕(碎屑)状铝质团块颗粒内的硅质组分淋失形成的孔隙,或重结晶形成晶间溶蚀孔隙[1,3,7]。孔隙类型主要为颗粒内溶(洞)孔、粒间溶孔、基质溶孔、晶间孔及微裂隙。
1) 颗粒内溶蚀(洞)孔
主要是由一水硬铝石豆鲕、碎屑等发生溶蚀形成的粒内溶蚀孔隙,孔径为100~200 μm,面孔率为8.0%(图4g)。岩心中多孔土状、蜂窝状溶蚀孔(洞)发育,连通性较好(图4c,d)。
2) 粒间溶孔
属于团块颗粒间残余的粒间孔隙,局部发生溶蚀扩大,孔隙中常析出高岭石及一水硬铝石晶体,多呈片状及针状,孔径为20~150 μm,面孔率为3.0%,孔隙连通性中等(图4h、图5b)。
3) 基质溶孔
主要是豆鲕状铝土岩颗粒间隐晶质铝土质发生重结晶作用,析出自形微晶一水硬铝石晶体,松散状堆积,形成晶间溶蚀孔隙(图4i)。
4) 晶间孔
主要发育于结晶较好的高岭石、一水硬铝石、黄铁矿及锐钛矿晶间,孔径细小,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图5c,e,h~j)。
5) 微裂隙
主要分布于铝土质泥岩层段,多以层间缝为主,地层条件下多呈半闭合状态(图4a~c,j)。
关于多孔土状铝土岩的成因有多处文献论述[6⁃7,23]。其成因主要是原始铝土沉积物形成后,随着地壳抬升,进入表生淋滤富集阶段,岩石中原有黏土矿物的硅质被地下水或地表水再次淋失后形成的孔隙,形成喀斯特型铝土岩系中多孔土状次生淋失结构。这种次生淋滤形成的孔隙中,经常充填次生的不同种类的矿物,常见结晶较为完好的柱状一水硬铝石、微晶状高岭石集合体、微晶粒状锐钛矿、细粒状黄铁矿及放射纤维状绿泥石等,都属于铝土岩形成之后的充填物。多孔土状铝土岩中自生一水硬铝石的氢氧同位素偏轻(δ18O平均为+8.7‰,δD平均为-87.3‰)[23],证实其形成受淡水影响,属于次生淋滤自生而成。
-
高压压汞的最大进汞压力为200 MPa,该技术可以检测到最小半径约3.7 nm的孔喉,并通过压汞曲线可以获取微观孔喉特征相关参数[25]。然而,铝土岩脆性较高,高压压汞时易形成微小孔缝,对微细小孔喉表征可能失真,对于纳米级孔隙(<100 nm)可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来测定。因此,结合高压压汞与低温氮气吸附可以比较完整准确地表征研究区铝土岩储层微米—纳米级孔喉分布特征。高压压汞在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完成,低温氮气吸附在四川省科源工程技术测试中心完成。
研究区铝土岩储层典型样品高压压汞参数与曲线显示(表3、图7a),各样品排驱压力偏低,范围分布大非均质性强,介于0.181~4.676 MPa,进汞曲线平缓,孔喉分选较好,汞饱和度高,退汞效率高,孔喉比小,孔喉连通性好,单位孔隙体积较高,介于0.047 37~0.079 74 cm3/g,平均为0.067 89 cm3/g。依据Washburn方程将样品的毛管压力可对应转化为孔喉大小,作出孔喉大小分布图(图7b),可以看出喉道孔径多呈单峰态,分选性较好,分布范围宽非均质性强,主流峰值介于150 nm~4 μm。不同物性样品其最大进汞饱和度、排驱压力及主流喉道半径峰值存在差异。随着物性变差,毛管曲线向右上方偏移,排驱压力增大,最大汞饱和度降低,主流喉道半径变小,单位孔隙体积也降低。
井号 深度/m 层位 孔隙度/% 渗透率/×10-3 μm2 均值 歪度 分选系数 变异系数 中值压力/MPa 中值半径 /μm 排驱压力 /MPa 200 MPa最大SHg/% 退汞 效率/% 单位孔隙体积 /(cm3/g) L58 4 045.55 太原 14.8 0.042 13.412 0.848 1.074 0.080 13.351 0.055 4.676 88.14 39.01 0.047 37 L58 4 045.90 太原 20.8 0.708 12.247 0.422 1.393 0.114 5.225 0.141 1.434 93.60 45.35 0.076 56 L58 4 047.10 太原 21.7 15.230 10.100 0.835 2.213 0.219 0.754 0.975 0.181 94.10 43.76 0.079 75 平均值 19.1 5.327 11.920 0.702 1.560 0.138 6.443 0.390 2.097 91.95 42.71 0.067 89 Figure 7. Pore microstructure of the bauxite reservoir from the Permian Taiyuan Formation in the Longdong area of the Ordos Basin
低温氮气吸附法可以对纳米级孔隙体系进行孔隙结构评价[26],该方法用来表征孔径0.35~100 nm孔隙的大小、分布及孔隙形态。太原组铝土岩样品的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表明(图7c),吸附曲线与脱附曲线基本重合,没有迟滞现象,可以判断铝土岩储层纳米级孔隙不发育,形态为两端开口的圆通状孔隙,呈开放状,连通性极好。利用BJH模型计算可获得纳米级孔隙体积和平均孔径,孔径主要介于2~100 nm,平均单位孔隙体积为0.007 cm3/g(图7d),与高压压汞单位孔隙体积相比较,仅约占总孔隙体积的10%,表明铝土岩纳米级孔隙不发育。
-
统计陇东太原组铝土岩储层42块样品物性分析资料,孔隙度介于0.2%~28.7%,平均为10.65%,渗透率介于(0.004~38.55)×10-3 μm2,平均为4.04×10-3 μm2,大于0.3×10-3 μm2的占36.6%,储集条件好,孔隙度与渗透率呈正相关性,但相关性一般,反映铝土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受控因素复杂的特征(图8,9)。不同岩性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表明(图9),多孔土状铝土岩储集条件明显优于上古生界砂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
Figure 8.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histogram of the bauxite reservoir from the Permian Taiyuan Formation in the Longdong area of the Ordos Basin
Figure 9. Correlation map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for different lithologies and bauxites of the Permian Taiyuan Formation in the Longdong area of the Ordos Basin
综合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及储层物性实验结果,陇东地区铝土岩储层孔喉以微米—亚微米为主,纳米级孔隙不发育,孔隙结构分选好,非均质性强,属于中孔—细喉型低渗透储层[25⁃26]。虽然铝土岩储层低渗、非均质性强,但多孔土状铝土岩储层物性仍高于古生界砂岩和碳酸盐岩。因此,勘探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铝土岩系层序中段一水硬铝石含量超过80.0%的铝土岩,其多发育多孔、蜂窝状溶蚀孔隙,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