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地质模型的重建是进行沉积物理模拟实验设计的基础,以下将从古地形特征、断裂分布特征、流体性质和湖平面变化等4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结合地震解释,根据印模法恢复了盆1井西凹陷百口泉组的古地形(图1)。该古地形具有多级平台—坡折的特点,从西侧向凹陷中部,中拐扇依次经历了三个平台,从东侧向凹陷中部,石西扇经历了两个平台,平台的坡度大致在0.5°~1.5°,平台与平台之间为坡度较大的坡折(图1)。
-
盆1井西凹陷西侧断裂为近于平行的线形,其走向与沉积体系的展布方向较为一致,东侧的断裂呈人字形交叉,为弧形,它们与盆地边界断裂近于垂直或大角度相交(图1)。它们是盆地边界断裂活动时,由于横向应力调节而派生出的高角度走滑断裂,形成于海西中期以后,断距很小,有的地震剖面上甚至没有明显的断距(图2),这些特征与玛湖凹陷是一致的[9,11,18]。
Figure 2. The parallel⁃faults (a) and cross⁃faults (b) in the seismic section of T2k (section locations are marked in Fig.1)
准噶尔盆地印支运动的区域主应力主要来自西北和东北[19],向南构造应力逐渐减小,这一特征体现在从玛北到玛西再到玛南断裂的密度逐渐减小[11,18],在盆1井西内部也延续了这一趋势(图1)。由此推测,盆1井西凹陷断裂活动要比玛湖凹陷弱得多,其走滑断裂平移距离远小于玛湖凹陷的走滑断裂。因此,盆1井西凹陷走滑断裂平移对扇体的影响较小,其对扇体的控制主要通过断裂作为供源通道来实现,这正是本次模拟实验的关注点。
-
百口泉组沉积时期,准噶尔盆地为干旱—半干旱气候[20⁃22],容易暴发阵发性洪水和泥石流,流体性质为重力流(主要是泥石流)和牵引流,形成的扇体具有旱扇的特点。
该区岩心有泥岩、泥质中粗砂岩、含砾泥质中粗砂岩、泥质砂砾岩,以粗粒岩性为主;结构上粗细混杂,分选差,砾石以棱角状、次棱角状为主;常见基底式胶结、杂基支撑结构(图3a),颗粒漂浮在杂基中,特别是长条形颗粒竖立在杂基中(图3b),说明沉积物在搬运过程中快速堆积。沉积构造以块状层理、递变层理为主(图3a~c),递变层理以20~30 cm厚最为常见,且反复出现,说明流体具有阵发性特征,能量不稳定,变化频繁。据以上特征判断,流体性质为泥石流。沙12井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主要表现为宽缓的上拱弧形(图4),根据典型的粒度概率累计曲线[23]判断,为颗粒或杂基支撑悬浮搬运,即典型的泥石流。
Figure 4. Probability cumulative grain size curve of the Third member, Baikouquan Formation in well Sha 12
部分岩心可见冲刷充填构造(图3d),冲刷面之上的粒度较冲刷面之下的细,分选要好,为河道沉积,为牵引流的沉积结果。除此之外,没有发现其他典型的牵引流特征,这可能与取心较少有关(该区只有沙12井一口井的取心,合计16.4 m),但是在邻区玛湖凹陷同一层位的岩心中发现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为典型的牵引流沉积构造[24]。由此推测,本区也应当发育牵引流沉积。
-
百口泉组沉积时期,玛湖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为统一的盆地,经历了共同的湖平面升降过程。参照前人对玛湖凹陷的研究,认为百口泉组整体为一个水体加深不断湖侵的过程[1,12⁃15]。
-
在明确研究区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依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笔者设计了一个具有三级平台—坡折的底形,分别用于模拟三级平台—坡折背景下无断裂、平行断裂和交叉断裂条件下的扇体沉积形态,然后将3种实验所测得的扇体几何参数进行对比,研究不同断裂组合对扇体形态的影响。
-
设计的模拟实验水池长5.5 m、宽3.0 m、深0.8 m,最低处为0.5 m宽0.1 m深的水池,用于排水和补水以控制水位变化(图5)。从低处向高处依次为一级平台(2°)、二级平台(5°)和三级平台(8°),各平台之间设有垂直高差为8 cm的坡折;一级、二级和三级平台长度分别为2 m、1.5 m和1.5 m,宽度均为3 m(图5)。为方便物料桶中的流体流出到各级平台沉积,在二级和三级平台上均设有导流槽,每个平台导流槽的上游较浅下游较深。
一级平台、二级平台和三级平台的坡度依次增加,符合研究区从盆向源坡度逐渐增加的特点;另外,各平台的坡度相对于研究区而言都有所增加,是因为实验室的水沙关系(水动力与沙粒大小和重量的关系)不是自然界的水沙关系的等比例缩小,沉积物理模型是变态模型,如果平台坡度与研究区平台坡度一致,则在实验条件下,水流难以将碎屑物质向前搬运,因此,设计各级平台坡度比研究区平台的坡度大,这也是国外沉积模拟实验中的通行做法[25⁃26]。
为了对比,对多级平台—坡折基础底形进行改造,设计了3种底形的实验。
(1) 三级平台—坡折无断裂导流实验
该实验底形上左右两侧设置两个物源(设置两个物源主要是因为实验场地有限,在实际地质条件中,如果向上游追溯,两个物源是来自一个物源),分别对应两个平行的间隔1 m的导流槽。在一级平台开始实验前,将一级平台上的导流槽填平,二三级平台上的导流槽保留(图6a);在二级平台开始实验前,则将二级平台的导流槽填平,三级平台上的导流槽保留;在三级平台开始实验前,将三级平台上的导流槽填平。保留的导流槽只是作为通道将碎屑物质输送到下一个平台上沉积;作为沉积场所的平台,其上的导流槽被填平后,导流槽对扇体的展布没有影响。因此,这个底形上的实验相当于无导流槽实验,用于模拟无断裂条件下扇体的发育形态,并将其与另外两个实验对比,分析不同断裂组合对扇体形态的影响。
Figure 6. The bedforms with a multi⁃stage platform and slope break (the length of white ruler is 30 cm)
(2) 三级平台—坡折平行断裂导流实验
在实验(1)底形的基础上,各平台实验前,保留导流槽,无需填平(图6b),以此模拟平台上平行断裂对扇体形态的影响,同样也设置左右两个物源(设置两个物源的原因同实验(1))。
(3) 三级平台—坡折交叉断裂导流实验
人字形交叉断裂导流实验底形上,一级平台断裂跨度1 m;二级平台断裂在坡折处跨度1.5 m;三级平台断裂在坡折处跨度2 m(图6c),实验过程中,各导流槽均不需填平,物源直接在各级平台人字形的交叉点释放。该实验用于模拟交叉断裂对扇体形态的影响。
-
根据研究区的岩心资料(图3)、粒度分析(图4)以及参照玛湖凹陷的沉积物理模拟实验[13],笔者设计了重力流和牵引流交替来模拟扇三角洲的建造过程。
重力流中清水体积为60%,泥沙体积为40%,其中含砾粗砂、中细砂、粉砂、泥浆(泥浆中黏土主要成分是高岭石和伊利石,含量80%~90%)之间体积比是9∶11∶5∶15,泥沙比为0.6。泥沙水放置于物料桶中,用搅拌器充分搅拌,然后打开物料桶的阀门直接排放,流量约为0.91~1.05 L/s,流速约为1.22~1.44 m/s,12 ℃~15 ℃条件下黏度为2.6~3.5 mpa·s,直到排放完毕,才停止搅拌(图7a)。
Figure 7. Deposition process of fluid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the length of white ruler is 30 cm)
牵引流是通过物料桶释放循环水(从实验池将水抽到物料桶,再通过物料桶的阀门释放),在这一过程中,需根据扇体的沉积、冲刷情况,在物料桶出水口间歇性地加入一些中细砂,确保输沙平衡。牵引流持续时间约为30 min,流速为0.46 ~0.73 m/s(图7b)。
-
双物源无断裂实验和平行断裂导流实验中,单个物源的重力流每轮供源50 L,每个平台上做三轮实验;单物源交叉断裂导流实验每轮重力流供源75 L,每个平台上做4轮实验。这样,每个平台所沉积的重力流供源都是300 L,便于不同实验之间进行对比。每一轮实验包括一次重力流沉积和一次牵引流改造。每个平台上每一轮实验结束后,测量扇体的长度和宽度,计算长宽比。
所有实验都是模拟整体水位上升、湖侵的过程,虽然不同实验的水位控制略有差异,但基本与平行断裂导流实验中水位变化相同(表1)。各级平台实验开始时,水位均在平台坡底附近,每轮实验中重力流过程持续95~110 s;重力流沉积结束后,水位抬升1~2 cm(相当于湖侵),然后开始牵引流改造,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约为30 min,牵引流改造过程中,水位缓慢下降,扇体逐渐向盆地方向进积。各级平台上后一轮沉积的初始水位比前一轮沉积的初始水位略高,模拟小范围的湖侵。一级平台结束后水位抬升至二级平台坡底开始二级平台的沉积,从一级平台到二级平台的过渡是一个快速湖侵的过程,二级平台到三级平台也是如此。
实验期次 流体性质 重力流沉积 牵引流改造 平台 轮次 持续时间/s 起始水位/cm 流速/(m/s) 持续时间/min 水位/cm 流速/(m/s) 一级平台 第一轮 95 0 1.38~1.42 30 2~0 0.46~0.58 第二轮 105 1 1.24~1.28 30 3~1 0.48~0.52 第三轮 100 2 1.22~1.38 30 5~3 0.46~0.73 二级平台 第一轮 95 15 1.42~1.44 30 19.5~16.5 0.47~0.67 第二轮 105 16 1.36~1.38 30 20~17 0.48~0.71 第三轮 100 17 1.42~1.44 30 21~18 0.49~0.70 三级平台 第一轮 110 39 1.40~1.42 30 40~37 0.46~0.69 第二轮 105 40 1.36~1.38 30 41~38 0.48~0.72 第三轮 105 41 1.42~1.44 30 42~39 0.51~0.73 注: 每一级平台的第一轮实验扇体是没有入湖的,此后水体逐渐上升代表湖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