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对研究区晚白垩世3条剖面进行详细的室内薄片鉴定与微相分析,共划分出13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MF1~MF13,表1)。
微相代码 微相名称 岩石颗粒组分 沉积构造 对应的标准微相和缓坡微相 Fügel[44] 沉积环境解释 古水深 骨骼颗粒 非骨骼颗粒 MF1 小钙球粒泥灰岩 钙球,浮游有孔虫,棘皮碎屑 — 生物扰动,潜穴 RMF1、SMF1 低能外缓坡 风暴浪基面之下 MF2 浮游有孔虫粒泥灰岩 浮游有孔虫,钙球,海绵骨针,棘皮碎屑 海绿石 生物扰动,潜穴 RMF5、SMF3 低能外缓坡 风暴浪基面之下 MF3 钙球生屑粒泥—泥粒灰岩 钙球,浮游有孔虫 — 生物扰动,潜穴 RMF3、SMF4 低能中—外缓坡 受风暴浪基面影响 MF4 含海绿石底栖—浮游有孔虫泥粒灰岩 浮游有孔虫,底栖小有孔虫,介形虫,棘皮碎屑 海绿石 生物扰动,缝合线 RMF7、SMF10 低能外—中缓坡,风暴沉积 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 MF5 内碎屑—生屑泥粒灰岩 浮游有孔虫,生物碎屑,底栖小有孔虫 似球粒 — RMF8、SMF5 低能外—中缓坡,风暴沉积 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 MF6 生屑粒泥—漂砾灰岩 浮游有孔虫,棘皮,双壳,海绵骨针碎屑 内碎屑 冲刷面 RMF9、SMF5 中缓坡 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 MF7 生屑漂砾—砾状灰岩 棘皮,双壳(固着蛤)碎屑,底栖有孔虫 内碎屑、似球粒 — RMF10、SMF5 中缓坡,受陆缘碎屑影响 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 MF8 含底栖大有孔虫粒泥灰岩 棘皮,双壳,绿藻,固着蛤,底栖有孔虫 — — RMF13、SMF18 内缓坡,开阔海 正常浪基面之上 MF9 生屑泥粒—粒泥灰岩 固着蛤,棘皮,双壳,粟孔虫,藻,介形虫,苔藓虫类碎屑 似球粒 生物潜穴 RMF14、SMF12 内缓坡,开阔海 正常浪基面之上 MF10 固着蛤—内碎屑颗粒灰岩 固着蛤,棘皮,底栖有孔虫,苔藓虫类碎屑 似球粒 生物潜穴 RMF26 内缓坡,浅滩 正常浪基面之上 MF11 皮粒颗粒灰岩 粟孔虫,固着蛤,棘皮类碎屑 似球粒 — SMF11 内缓坡,浅滩 正常浪基面之上 MF12 似球粒颗粒灰岩 底栖有孔虫,双壳,棘皮类碎屑 似球粒 — RMF27、SMF16 内缓坡,潟湖,浅滩 正常浪基面之上 MF13 粗枝藻—底栖大有孔虫粒泥灰岩 粗枝藻,底栖有孔虫,腹足,双壳, 棘皮类碎屑 — 生物扰动 RMF17、SMF18 内缓坡,潟湖 正常浪基面之上 -
该微相见于AD剖面Savark组下部。薄片下呈现泥晶支撑,生屑含量为5%~25%,以小钙球为主(粒径0.03~0.05 mm)(图4a),偶见小浮游有孔虫和海绵骨针,可见生物扰动和潜穴痕迹。
白垩纪以来,钙球和浮游有孔虫为典型的远洋生物组合[42],而泥晶基质指示低能环境。因此,该微相可能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下的低能外缓坡沉积环境,分别对应标准微相SMF1和缓坡微相RMF1。
-
该微相见于KM剖面Ilam组、Gurpi组;AD剖面Savark组中上部以及HM剖面Ilam组、Gurpi组。碳酸盐岩中生屑含量10%~40%,粒径0.03~0.1 mm,以钙球、浮游有孔虫为主,偶见丝状体、海绿石、棘皮。基质为泥晶方解石,存在基质的重结晶现象,见微弱的生物扰动构造(图4b)。偶见浮游有孔虫壳体呈聚集状,部分生屑存在一定程度的定向性在AD剖面部分MF2中棘屑含量较为丰富(图4c)。
MF2的生物组合仍以远洋生物为主,但是相较于MF1,MF2中出现定向的生屑排列,表明沉积时受到较强的水动力作用。且MF2中生屑含量、种类均高于MF1,因此,MF2沉积时古水深可能浅于MF1,位于风暴浪基面附近。MF2对应标准微相和缓坡微相分别为 SMF3、RMF5[42]。
-
该微相见于AD剖面Savark组中上部,野外表现为厚层状灰岩。颗粒含量小于80%,颗粒支撑或灰泥支撑。生屑以钙球和浮游有孔虫为主,伴随出现一些小底栖有孔虫和棘皮碎片(图4d),粒径0.03~0.15 mm,稍大于MF1中生屑粒径,且浮游有孔虫含量向上逐渐减少,偶见生物扰动现象。
MF3中仍以开阔海生物化石组合为主,指示风暴浪基面之下的外缓坡沉积环境,与MF2指示的古水深相近,对应标准微相和缓坡微相分别为SMF4、RMF3[42]。
-
该微相位于AD剖面Gurpi组下部以及KM剖面Gurpi组上部。颗粒含量达80%,破碎程度中等,粒径0.05~0.5 mm,颗粒支撑。生物碎屑为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棘皮为主,呈密集堆积,偶呈定向性(图4e)。基质以泥晶为主,少量绿泥石,局部见生物扰动痕迹、压溶作用、裂隙及缝合线构造。
MF4中生物杂乱、紧密堆积,指示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可能为风暴作用下的事件沉积。该微相特征与Zagros盆地早始新世Pabdeh组保存的风暴沉积特征相似[45],因此,MF4沉积于正常浪基面之下,风暴浪基面之上的中缓坡,水深比MF3浅,对应标准微相和缓坡微相分别为SMF10、RMF7[42]。
-
该微相位于HM剖面Savark组中部,为灰白色瘤状灰岩,岩石中颗粒含量约90%,以生物碎屑(约80%)和似球粒(约10%)为主,较为破碎(图4f),为颗粒支撑。生物碎屑主要为浮游有孔虫、棘皮、底栖有孔虫和双壳,粒径较小,为0.05~0.2 mm,普遍可见重结晶作用。MF5中大量破碎的底栖、浮游有孔虫及丰富的内碎屑,指示一种正常浪基面之下的风暴沉积,对应标准微相和缓坡微相分别为SMF5、RMF8[42]。
-
该微相位于KM剖面Gurpi组。野外出现风暴砾岩层以及生物碎屑灰岩。岩石中颗粒含量35%~50%,灰泥支撑。颗粒粒径呈双峰状,大粒径颗粒(0.4~3 mm)含量为10%~20%,成分以棘皮、双壳为主。内碎屑为亮晶胶结的颗粒灰岩岩屑,且含有大量固着蛤碎片,与此微相中原始生物明显组合不同。小粒径颗粒以浮游有孔虫、钙质骨针、棘皮碎片为主,且颗粒呈现长轴方向基本一致的排列状态(图4g),局部可见颗粒灰岩与生屑粒泥灰岩间的冲刷面。
双峰式的粒度分布为风暴沉积的典型特征。MF6中颗粒种类既包含远洋生屑颗粒,又存在浅水滩相的内碎屑,表明风暴作用将浅水颗粒与深水颗粒混合。侵蚀面指示存在周期性的强水动力条件。因此,MF6沉积于位于正常浪基面之下、风暴浪基面之上的中缓坡环境,对应标准微相和缓坡微相分别为SMF5、RMF9[42]。
-
该微相位于KM剖面Gurpi组。野外出现灰岩砾石的角砾岩,砾石呈棱角状,分选差,粒径1~10 cm。砾岩层底部见凹凸不平的侵蚀面(图3b),且含有层状燧石条带,燧石团块长轴约10 cm。岩石中颗粒含量40%~70%,为灰泥—颗粒支撑,泥晶胶结。颗粒种类多样,包括皮粒、似球粒、内碎屑、固着蛤、棘皮、双壳以及少量底栖有孔虫等(图4h),其中内碎屑主要为亮晶胶结的颗粒灰岩岩屑。部分双壳、内碎屑粒径大于5 mm,普遍介于1~3 mm,磨圆中等,分选差。
MF7中的内碎屑中见大量颗粒灰岩岩屑,特征类似MF11,表明岩石在浅滩附近固结后再次搬运。且差的分选和砾岩层底部侵蚀面表明其可能处于受风暴控制的高能环境。而MF7中缺少远洋生物组合,表明其古水深浅于MF6。因此,MF7很可能位于风暴能量较强的正常浪基面之下的中缓坡上部,靠近内缓坡,对应标准微相和缓坡微相分别为SMF5、RMF10[42]。
-
该微相位于AD剖面Gurpi组下部。野外为约2 m的介壳灰岩层(图3g),壳体较为破碎。岩石中颗粒含量40%~70%,灰泥支撑。颗粒基本为生物碎屑(图5a),包括底栖大有孔虫、棘皮、绿藻、苔藓虫、腕足、双壳和浮游有孔虫。且生物碎屑粒径较大(0.3~5 mm),完整程度中—较好,表明为原地沉积。
MF8与MF4相邻但相较于MF4,远洋生屑含量极少,浅水生屑(绿藻等)含量多,因此,MF8可能沉积于正常浪基面附近内缓坡开阔海环境,对应标准微相和缓坡微相分别为SMF18、RMF13[42]。
-
该微相位于KM剖面Gurpi组,野外为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层。岩石中颗粒含量25%~65%,灰泥支撑—颗粒支撑(图5b)。颗粒包括生屑和似球粒,生屑种类丰富,包括固着蛤、棘皮、苔藓虫、底栖有孔虫、介形虫、粟孔虫。部分双壳碎屑较为破碎(0.2~1 mm),分选中—差,磨圆中—差。常见生物潜穴现象。
固着蛤、棘皮和粟孔虫组合表明水体环境较浅。大量破碎的固着蛤碎片指示较强水动力环境。在剖面上,MF9中固着蛤碎片与MF10中固着蛤类似,但含量少于MF10,因此,该微相可能沉积于正常浪基面之上的固着蛤浅滩附近,对应标准微相和缓坡微相分别为SMF12、RMF14[42]。
-
该微相位于KM剖面Gurpi组中上部,野外为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层。岩石中颗粒含量60%~80%,颗粒支撑(图5c)。颗粒以生物碎屑为主(50%~70%),粒径0.1~0.3 mm。颗粒主要为固着蛤碎片,其次为棘皮、苔藓虫,底栖有孔虫。此外见较多似球粒和内碎屑(10%~20%)。偶见生物钻孔现象,双壳等生物碎屑发育泥晶套结构,且颗粒内部存在重结晶现象。
固着蛤为白垩纪中期的典型浅水生物[46]。大量固着蛤碎片磨圆程度差—中等,缺少泥晶基质,表明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因此,MF10可能沉积于正常浪基面之上的固着蛤浅滩沉积环境,对应缓坡微相RMF26[42]。
-
该微相位于KM剖面Gurpi组中上部,野外微晶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岩石中颗粒含量55%~70%,颗粒支撑,颗粒间胶结物为粒状方解石。大部分颗粒为皮粒(55%~70%),粒径0.3~1.5 mm,部分大于2 mm,偶见似球粒及固着蛤碎片。皮粒(图5d)内部基本被溶蚀,充填亮晶方解石,边部具有泥晶套(图5e)。部分皮粒内部可见原始生屑结构,为棘皮、双壳、底栖小有孔虫、腹足等生屑。颗粒磨圆度好,分选较差,不常见生物扰动现象。
亮晶胶结、颗粒磨圆度高表明强的水动力条件。而具有薄泥晶套的皮粒多出现在经潮水冲刷的内缓坡砂质浅滩中[42],代表一种较慢的沉积速率。因此,MF11可能位于正常浪基面之上具有持续波浪活动的沉积环境,为内缓坡的浅滩沉积,对应标准微相SMF11[42]。
-
该微相位于KM剖面Gurpi组中上部,野外为含燧石条带的生物碎屑灰岩层。岩石中颗粒含量75%~90%,颗粒支撑(图5f),亮晶方解石胶结。颗粒包括似球粒(70%~85%)、底栖有孔虫(5%~10%)(图5g)、粟孔虫、棘皮、双壳碎屑。似球粒呈圆形,内部呈无纹层的泥晶或隐晶状,粒径0.1~0.5 mm。
颗粒间亮晶方解石充填指示高能水动力条件,粟孔虫指示较浅的局限水体环境。似球粒一般被认为是浅海、低能、局限的海洋环境[42],因此,MF12可能沉积于潟湖内部的浅滩环境,对应标准微相和缓坡微相分别为SMF16、RMF27[42]。
-
该微相位于HM剖面Savark组,野外为灰白色瘤状灰岩。岩石中生屑含量15%~40%,粒径0.2~2 mm,灰泥支撑。生物碎屑以底栖有孔虫和粗枝藻为主,其次为棘皮、腹足、双壳、粟孔虫,见生物扰动现象。
粗枝藻多发育在温暖、正常盐度,水深通常小于5 m的低—中能量水体中[42]。加之MF13中的粗枝藻保存完整(图5h),破碎程度低,表明为近原地沉积。灰泥支撑指示安静的水动力条件。因此,MF13沉积于内缓坡中潟湖环境,分别对应标准微相和缓坡微相SMF18、RMF17[42]。
-
综合研究区Savark组、Ilam组、Gurpi组微相特征,本文重建了该地区晚白垩世沉积模式(图6)。总体来说,研究剖面中沉积微相和古水深连续变化,且缺少生物礁建造,此外尽管剖面中存在浅滩相沉积,但这些生物碎屑浅滩位于潟湖内部而非台地边缘,因此,本研究区碳酸盐岩整体为缓坡沉积模式。其中外缓坡为处于风暴浪基面之下的盆地沉积,水体较深,沉积水体能量低,环境相对稳定。主要岩相类型为粒泥灰岩、泥灰岩,生物组合为钙球和浮游有孔虫,镜下可见生物扰动构造和纹层状层理。中缓坡环境处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受到风暴浪改造的区域,偶尔处于相对动荡的水体环境,沉积水体能量低或高。主要岩相类型为泥粒灰岩、粒泥灰岩,颗粒中既包含浅水颗粒(滩相内碎屑、绿藻、固着蛤),也含有远洋生物组合(钙球和浮游有孔虫),并且远洋生物含量变化能够区分中缓坡距离滨岸带远近的变化趋势。内缓坡处于滨岸带与正常浪基面之间,发育颗粒滩、潟湖沉积环境,分别对应高能和低能水体环境,主要岩相类型为颗粒灰岩、泥粒灰岩、粒泥灰岩,生物组合为似球粒、固着蛤、绿藻和底栖有孔虫。
Figure 6. Depositional model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Savark⁃Ilam⁃Gurpi Formations in the Lurestan⁃Fars areas (modified from reference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