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的确定是油气成藏规律研究中所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每种定年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油气成藏年代研究时,不能单凭某一种定年方法来判断,而应将不同定年技术方法相结合,综合判断油气充注与成藏的时间[11]。本文根据储层有机包裹体年龄、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数据,结合研究区烃源岩生排烃数值模拟结果、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关联地质事件,综合确定镇原—泾川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的油气成藏期次。
-
油气从烃源岩中排出后,在运移、聚集成藏过程中,与其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自生矿物中可能捕获流体包裹体。通过对这些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成分等分析,可以大致推断其形成时的热力学条件和所捕获烃类的地球化学特征。
针对运用包裹体研究油气运移和成藏作用,澳大利亚CSIRO石油资源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中心建立了古油柱探测技术,其中有表征油包裹体丰度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和颗粒荧光定量QGF。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也称颗粒荧光指数,其原理是计算砂岩颗粒中荧光包裹体的数量(含油包裹体颗粒数×100/总构架颗粒数)。统计分析表明,油层与水层的GOI数值有数量级的明显差异,按Eadington et al.[12]对澳大利亚和东南亚油气田样品的统计,油层的GOI值大于5%,运移通道的GOI值多为1%~5%,水层的GOI值小于1%。王飞宇等[13]对中国油气田1 124个样品进行了统计,结果也显示出类似的规律,即绝大部分油层中GOI值大于5%。按此规律,本次包裹体统计工作界定GOI > 5%为指示油气成藏的包裹体(成藏期捕获的包裹体),GOI > 3%为指示油气运移或成藏的包裹体(油气活跃期或成藏期捕获的包裹体)。
本次研究的有机包裹体主要赋存在石英颗粒成岩期次生微裂隙或切穿石英颗粒的成岩期后微裂隙中,也有少部分分布于晚期方解石胶结物中。包裹体多成带分布,少部分成线状或成群分布,包裹体形状规则,大小不等,气液比均≤5%,测温的包裹体为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含烃盐水包裹体。本次共对712个含油包裹体进行了显微岩相学分析,从中筛选出309个GOI > 5%的含油包裹体,测定与其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表 1)。将均一温度投在经过准确恢复了的相应的钻井埋藏史(热演化史)图上,读取所对应的年龄,统计作出包裹体年龄频次图(图 5)。从包裹体年龄分布来看,镇原—泾川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8油层组存在着基本连续的一期成藏,但其中可划分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在153~148 Ma,第二阶段在143~106 Ma,代表了接近连续的演化和成藏过程。第二阶段又可分出三次较大规模的成藏(143~127 Ma、124~118 Ma、116~110 Ma)。
井号 深度/m 岩性及含油性 样品数/块 均一温度测点数/个 均一温度主频/℃ 均一温度均值/℃ HH79 2 495.6~2 498.32 油迹细砂岩 2 24 100~125 103.6 HH78 2 406.47~2 409.45 油浸细砂岩 3 25 110~120 106.3 HH74 2 348.96~2 353.89 油斑细砂岩 2 14 70~85 80.2 HH73 2 265.47~2 269.36 油浸细砂岩 3 31 70~90 77.6 HH111-17 1 988.09~2 005.12 油斑细砂岩 5 71 90~115 94.2 HH109 2 337.16~2 346.25 油浸细砂岩 4 60 100~120 113.5 HH1057-3 2 220.3~2 232.9 油浸细砂岩 6 84 85~100 96.4 Table 1.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fluid inclusions of Chang 8 reservoir in Zhenyuan-Jingchuan area
-
利用自生矿物伊利石同位素测年法分析烃类注入储集层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这一方法的原理在于砂岩储集层中自生伊利石是烃类充填储层前最晚形成的,储层中自生伊利石仅在流动的富钾水介质环境中形成,油气进入储层后,伊利石形成过程便会停止[14-16]。因此,可利用伊利石的年龄来判断储层中油气藏形成年龄。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反映了油气藏形成期的最大地质年龄。
本次研究共选择了镇原—泾川地区延长组长81段自生伊利石发育的含油砂岩样品5件,进行自生伊利石的分离与K/Ar同位素测年,测试结果见表 2。可见,伊利石记录了3期油气充注事件,时间大致在116 Ma、103 Ma和82 Ma。
井号 层位 井深/m 岩性 年龄/Ma 误差/Ma HH12 长81 2 093.7 中砂岩 80.62 1.82 HH73 长81 2 268.3 细砂岩 83.08 2.13 HH78 长81 2 406.7 细砂岩 101.76 2.05 HH42 长81 1 701.3 细砂岩 104.05 2.32 HH74 长81 2 345.0 细砂岩 116.25 1.77 Table 2. K-Ar isotopic dating data of authigenic illite in Yanchang Formation reservoirs in Zhenyuan-Jingchuan area
-
根据前述的有机包裹体年龄分析、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数据,结合研究区烃源岩生排烃数值模拟结果、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关联地质事件,编绘了镇原—泾川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成藏年代学综合解释图(图 6)。由图可见,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存在基本连续的一期成藏,但可划分为3个不同的成藏阶段,分别对应J3早期、J3晚期—K1末期,K2—N1。其中,第一成藏阶段发生在153~149 Ma,为早期低熟油充注成藏期;之后(148~143 Ma)盆地西部挤压,地层抬升,有机质生烃停滞,成藏间断。第二阶段成藏发生在早白垩世,此期为志丹群沉积期,也是盆地的快速沉降期,成藏作用持续进行。根据包裹体的年龄统计和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龄,结合源岩生排烃模拟结果,该阶段又可分出4次较大规模的成藏,分别在143~127 Ma(J3晚期—K1早期)、124~118 Ma(K1中期)、115~110 Ma(K1中期)、104~95 Ma(K1晚期—K2早期),其中,K1中期(124~110 Ma)为石油成藏的主要时期。第三阶段成藏发生在90 Ma之后,盆地整体抬升,进入油气调整期。由于油气充注和储层致密,胶结趋弱,包裹体保存较少,但从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结果来看,大致在83~80 Ma存在一次成藏,对应在K2中期。另外,23 Ma以来,在古近纪末至新近纪,由于快速抬升,有可能存在油气的二次调整过程,即可能存在另一次成藏。总体来看,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成藏窗口期在143~95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