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在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胶结物中发现大量的流体包裹体(图 7),通过对流体包裹体进行分析发现,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都具有较高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图 8)。其中,中粗晶白云石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8.6 ℃~248.3 ℃,平均为198.8 ℃,盐度为(9.0~24.6)wt.% NaCl.eqv,平均为16.6 wt.%NaCl.eqv;鞍形白云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4.2 ℃~ 255.3 ℃,平均为203.3 ℃,盐度为(7.9~24.8)wt.% NaCl.eqv,平均为14.3 wt.% NaCl.eqv。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的氧同位素值也具有明显偏负的特征,处于高温白云石分布的区间(图 9、表 1)[14]。
Figure 8.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scatter plot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medium coarse crystal and saddle dolomites
样品编号 岩性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87Sr/86Sr XJG-13 中粗晶白云石 0.709 410 ZC-13a 中粗晶白云石 4.48 -10.59 0.709 103 ZC-20 中粗晶白云石 3.75 -10.66 ZC-22a 中粗晶白云石 4.01 -10.86 0.708 461 ZC-23a 中粗晶白云石 3.69 -11.45 HS1-4997.2 中粗晶白云石 4.92 -10.10 ZC-13a 中粗晶白云石 4.48 -10.59 ZC-17 中粗晶白云石 4.30 -11.58 ZC-20 中粗晶白云石 3.75 -10.66 ZC-22a 中粗晶白云石 4.01 -10.86 ZC-23a 中粗晶白云石 3.69 -11.45 HS1-4997.2 中粗晶白云石 4.92 -10.10 0.708 787 XJG-16-1B 中粗晶白云石 4.03 -9.11 XJQ-8-1 中粗晶白云石 1.21 -11.89 XJG-22-1 中粗晶白云石 2.14 -11.18 XJG-25-2 中粗晶白云石 2.07 -10.07 HS1-4965.5 中粗晶白云石 3.69 -11.41 0.708 235 HS1-4971.6 中粗晶白云石 3.38 -11.76 0.708 417 HS1-4989.6 中粗晶白云石 3.68 -11.46 0.708 894 HS1-4966 中粗晶白云石 3.68 -11.52 0.708 646 HS1-4977.9 中粗晶白云石 3.66 -12.01 0.708 362 HS1-4982.6 中粗晶白云石 3.89 -11.53 HS1-4973.8 中粗晶白云石 3.48 -10.94 XJG-22-1 中粗晶白云石 2.14 -11.18 XJG-25-2 中粗晶白云石 2.07 -10.07 HS1-4965.5 中粗晶白云石 3.69 -11.41 HS1-4971.6 中粗晶白云石 3.38 -11.76 HS1-4989.6 中粗晶白云石 3.68 -11.46 HS1-4966 中粗晶白云石 3.68 -11.52 HS1-4977.9 中粗晶白云石 3.66 -12.01 HS1-4982.6 中粗晶白云石 3.89 -11.53 HS1-4973.8 中粗晶白云石 3.48 -10.94 ZC-13b 鞍形白云石 2.09 -10.72 ZC-22b 鞍形白云石 3.85 -11.36 0.710 178 ZC-23b 鞍形白云石 3.86 -11.43 0.709 582 HS1-4971.3 鞍形白云石 3.31 -12.31 0.708 810 HS1-4967.8 鞍形白云石 3.77 -12.00 0.708 372 XJG-1 灰岩 0.707 102 XJG-2 灰岩 0.707 941 XJG-3 灰岩 0.707 768 Table 1. Geochemical data for the Middle Permian dolomite in 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Basin
尽管较高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偏负的氧同位素值说明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成岩流体具有较高的温度,但仍不能确定其流体为热液来源。根据Machel[15]等的观点,判断一种白云石成岩流体是否为热液的依据是其流体温度是否明显高于围岩。在薄片观察中发现大量缝合线切割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图 4b,c),说明其形成时间应早于大量缝合线形成,形成深度应早于大量缝合线形成的深度(600~900 m)[16]。如果按地表温度25 ℃,地温梯度40 ℃/km估算,此时的埋藏温度应小于65 ℃,远远低于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的成岩流体温度。因此,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的成岩流体最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热液流体。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异常高的地温梯度,即外在热源的影响导致成岩流体和围岩温度同时升高;二是热液流体的作用,即相对高温的热液流体进入相对低温的围岩,发生反应形成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
另一方面,根据前人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地层中热液流体活动可能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关(ELIP)[17-18]。四川盆地热流值在峨眉地裂初期(约290 Ma)超过80 mW/m2;在中期(中二叠世末—晚二叠世初,约259 Ma)超过100 mW/m2;盆地中部、北部及东北部低者也达60~80 mW/m2;晚二叠世后热流值持续降低,伴随峨眉地裂运动结束,晚二叠世—晚三叠世热流值快速下降,晚三叠世至今缓慢降低[17-18]。因此在整个中二叠时期,四川盆地都具有异常高的地温梯度,古地温梯度可达65 ℃/km[17-18]。但是这种程度的异常高地温梯度下中二叠统地层在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形成时的埋藏温度最高也仅为110 ℃,仍然远远低于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因此,与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地层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形成有关的流体为热液流体,由峨眉山大火成岩活动引起的异常地温梯度可能有一定的贡献,但不是造成成岩流体具有如此高形成温度的主要因素。
与此同时,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都具有较高的87Sr/86Sr,明显大于灰岩和同期海水(图 10、表 1),这表明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的成岩流体来自于非同期封存的海水。高的锶同位素值可能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来自大气淡水;二是来自于深部地层,流体在沿断裂向上运移过程中曾与下伏含黏土或长石等硅铝质碎屑岩或与基底岩石之间相互作用而获得放射性的锶[15]。上文已经讨论,与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有关成岩流体的高温不是受到火山热事件的影响,因此不可能是来自于大气淡水。这样的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应该是来自于深部,至于该热液流体是来自于幔源还是下伏地层中的高盐度卤水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探讨。